1. 都說女人胸大無腦,有什麼根據伐
一看古今中外美女經歷,就可以找到為什麼胸大無腦了:
1, 古代中國四大美女,最聰明的應該是貂禪和西施了。貂禪勾引董卓成功破壞呂董關系,西施忍辱負重,為越報仇。但西施還是最聰明的,因為她最後的男人是當時天下第一聰明的范蠡,而貂禪最後獨自隱居。能得到如此聰明男人的眷顧與相守,西施還是最聰明的。且西施應該是小胸,因為江浙女人奶子沒有北方女人大,這可是常識。所以四大美女中最聰明的西施應該是個小胸的女人。最笨的是楊玉環,因為她最後竟然死在了最迷戀自己的皇帝手上。連愛自己的男人都不能控制好,任由士兵擺布上吊而死,實在不夠聰明。楊玉環是個豪乳的美女,原因在於唐朝的審美觀是以胖為美,天下第一的皇帝迷戀的女人怎麼能說個飛機場呢?所以楊玉環一定是個豪乳女子。所以,從古代四大美女中可以看出一點,女人胸大無腦。胸部小的聰明,胸部大的笨。
2, 人類從奴隸社會到現在洋洋幾千年,幾乎所有偉大的有記載的發明都是男人做的,說明沒有胸部的男人比有胸部的女人聰明。中國四大發明有明確記載的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雖說是個太監,但從沒有胸部也沒有陰道的生理角度考慮,還是不能算作女人啊,是不?發明火葯的煉金士,肯定也是男的,歷史可不曾記載煉金士是有女的。印刷沒有記載說是誰發明的暫且不說;下面說說指南針,當時指南針有兩個作用,算風水,風水先生可也都是先生啊,都是男的呢,所以指南針肯定是男人發明的。指南針的第二個作用才是航海,因為如果第一個作用是航海的話中國早就殖民到南極洲了,正因為指南針首先用來看風水西歐諸國才有機會在近現代強大超過中國。由此看來,男人 沒有胸部就是比女人有大腦一點啊。近現代的進步來看,開辟工業時代的瓦特,科學史物理科學上的三座豐碑,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都是男人唉。男人沒有胸部就是比女人有腦子。再對比中外女人,外國女人根本沒腦子,唯一歷史上那個傳說中偉大的絲綢的鼻祖螺祖是中國的;現代國際象棋,圍棋等頂級的智力活動,贏得都是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女子,不簡單呀。可這為什麼呢?因為亞洲女子胸部比較小,腦子好使,再次證明女人的腦子是和胸部成反比的。
3, 再看古代現代才女,有才的女人哪幾個不是小胸部的呢?歷史上的女人可能沒有具體的胸部記載了。但看看歷史上才女輩出與江南之地,為什麼原因還不難看出嗎?腦子與胸部的問題呀。南方的女子胸部比較小,腦子好使,自然有才;北方的女子胸大,腦子不好使。近現代才女,張愛玲啊,三毛啊,。。。這些腦子發達思想復雜的女才哪個不是呵呵胸部比較小呢?
4, 再給大家對比一個明星胸部對比:王飛胸部小,聰明吧,從竇唯,到謝霆鋒,到李亞鵬,玩起男人他奶奶不要太厲害;再看看章柏之,胸部也不大形狀不錯吧,沒看過言門照的就不知道了,也還算聰明,借了婚還能搞男人,還找到謝霆鋒這么好的男人,厲害吧,腦子好吧;張子怡,沒什麼胸部,厲害哦,賺錢也厲害,找男人也厲害,腦子好吧?沒腦子的陳寶蓮,胸部大吧,最後自殺了,連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都不能控制唉,沒腦子。。。 。。。還是那就句話,腦子聰明程度和奶子大小是成反比的,奶子大的就笨,小的就腦子好,胸越大腦子越好使。
5, 生理上講,由於平時女人比男人多了兩處需要供應血液,所以腦子裡面的有效血量肯定就減少了不少。因為奶子也是要浪費血液的。腦子裡面血液供應不足,自然就笨了。胸大無腦就是這么來的。那有人就迷惑了,那男人不也多個器官需要血液嗎,怎麼男人不比女人笨呢?你還真問對了,那個地方平時不太需要血液的,當那個地方需要血液的時候,男人都是用下半身來思考問題了,你說想問題都下半身來思考了,他奶奶的還要腦子幹嘛?男人在那個時候當然沒腦子,也正好從生理上反面證明了多了奶子的女人比較沒有腦子。胸大無腦啊。
6, 孔夫子不是說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腦子想得少了,血液其他地方多供應一點,奶子就會大,奶子大了奶水就多,奶水多了孩子就好養,孩子養得多了,在古代,有什麼比人口更珍貴的呢?從當時的社會實際需要出發,「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是有社會意義的。
7, 現在社會胸不大,有腦子的女人年輕越持久,越不顯老。原因在哪知道嗎?很簡單,奶子小了,腦子就好了,腦子好了,頭上血液供應充足,頭上血液供應充足,自然臉上也血液供應充足,自然皮膚保養得好,因為血液中帶的養分多啊。所以才女往往不顯得老。為什麼說女人要有氣質?為什麼用下半身思考的男人也要追求有氣質的女人,而不光光是臉蛋漂亮身體豐滿就好?這也是有生理原因的,因為有才氣,才有氣質,有才氣就是有腦子,有腦子就沒奶子。所以男人看到豐滿胸部的女人會流口水會變成一隻野獸,看到有氣質的女人就會裝作紳士變成一隻小貓,恨不得去添她的腳趾頭討好。這也是有生理原因的,因為這種女人老得慢啊,誰不想自己的女人青春永葆啊?是不?你看那大奶子女人一國了40歲兩奶往下一拉一癟,臉上皮膚老化,有幾個男人還能看著那臉還性福來著呢?所以長遠來考慮小奶子的女人總比打奶子的有魅力一些。
8, 這里又有一個疑問,那男人那地方那個的時候血沖得那麼厲害,思考都直接J B思考了,腦子里估計幹了都沒血了,是不是男人就老得厲害了?非也,非也。首先,一個強壯的男人平均每天充血30分鍾,能一年四季堅持已經很厲害了!大家都知道,棉花吸水太多會變重,但把它放到泥土堆里,水分就會重新吐出來。一天又24小時,就半個小時往哪裡充血,其他時間血液都迴流到腦子里了。所以在那23.5個小時里,男人總是比女人聰明。憑什麼男人統治世界,女人統治男人?女人就憑借那半個小時里男人變傻,就統治了男人,最傻的男女協議一定是男人充血的時候定的;等男人清醒了之後,都定了合約了,所以也就被女人統治了認命了。因為他的反抗往往堅持不了一天半天了,又要變傻半小時,這樣說來男人是很難逃脫被女人統治的命運的。女人胸大是無腦啊;可這胸一旦讓男人給摸上了,男人就比女人還無腦子!!因為男人只有半小時缺血,女人臉上時時刻刻都缺血,女人還是比男人老得快。
9, 關於奶子想到的找老婆的問題:男人找的老婆除了漂亮氣質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女人一定要是好女人啊!要不天天在那半個小時里,女人要男人打扮做小雞小鴨什麼的男人在沒腦子的情況下也是會那麼做的,腦子都沒了,還能有多少想法呢,當然好比較容易擺布。你說這對男人來說多凄慘?所以找個好老婆更多時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啊,天下女人切記:別一天到晚挺著個大胸晃盪晃盪以為多拉風,別扯了,不如讓人笑話沒腦子嗎?胸部小的女人也不要一天到晚低這個頭不見人,你頭再低能低到吧胸部遮其來么,別扯了,頭在低下去供血不足老得也快,到時候要胸部沒胸部要美貌沒美貌,可就真完蛋了。還有記住,女人比男人老得快啊,所以別跟等任何男人,你都等老了他還沒老,怎麼一起幸福生活呢?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趕快找男人吧。男同胞們可注意了,下面強的別得意,說明做男人做得更傻;下面弱的也要注意了,人太聰明了活得也很累的。下面強的要用上面思考,下面弱的就少用腦子胡思亂想,JB然就強起來了,照此做法請相信還能倒閉一大堆電線桿廣告醫生呢!----
2. 古代四大美女你能一口氣說出來嗎,羞花都指的是誰
羞花的美人是指楊玉環,但是花不是含羞草!是牡丹!典故說的是:唐玄宗寵愛貴妃楊玉環,為了表示恩寵,宣布元宵佳節和貴妃到洛陽看牡丹。洛陽天冷牡丹還沒開放,當地的官員想方設法終於在皇帝和貴妃到洛陽的時候讓牡丹開了花。但是其中的牡丹花王姚黃怎麼也不開,官員們本來想著皇帝和貴妃未必看到它。但是事與願違,偏偏楊貴妃就走到了姚黃的前面。玄宗一心帶貴妃看牡丹,結果花卻有沒開的,正准備發怒。大太監高力士怕玄宗因此責罰牡丹園的官員,急中生智說,牡丹花王姚黃因為看到貴妃的美貌,自形慚愧不敢在貴妃面前開放爭艷。玄宗和貴妃聽了,十分高興,免了責罰眾人。眾官員為了討好玄宗和貴妃,就把這事傳揚開來,就有了貴妃的美貌連牡丹都自形慚愧,羞於在貴妃面前開放爭艷的說法。所以羞花指的是牡丹不是含羞草。
3. 古代有名美女的事跡
提到中國古代美女,人們往往會想到有著「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四大美女:貂嬋、楊貴妃、西施、王昭君。
中國上下五千年,為何沉魚、落雁、閉花、羞月的僅限於4個美人,而不是8個10個,或者更多?是因為她們在歷史上的千古美名,還是因為她們的美貌或者因為別的?
西施、昭君、貂蟬、楊玉環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盡管她們的美貌今人誰也沒有見過,但關於她們的故事與美貌一直是老百姓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西施為國家,出生入死,為滅吳做出了巨大貢獻;昭君出塞,也是為國為民,毅然遠嫁他鄉,氣節令人敬佩;貂蟬,雖為歌姬,出身貧賤,卻也知道國家興旺,匹夫有責,以自己的女兒身投入了殘酷的政治斗爭;楊貴妃的出現是中國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和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之《長恨歌》的歌頌,美人香消玉殞的悲劇,更加使人動容,對民間影響很大。
也許人們會說四大美女是美麗與權力綜合的產物,生在男權社會中,為男人的政治利益作出了犧牲,所以被頒以「四大美女」的光榮的稱號。要說權力能推出美人,那麼武則天為什麼沒有入選?中國歷史上的女人有誰比她更風光?再說西施嫁的夫差,雖為吳國的國君,但其權力充其量也不過明清時代的兩江總督。要說犧牲,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並不比文成公主入藏大,何況文成公主的美貌也不一定比昭君差,從歷史地位到歷史作用都不可低估,可文成公主為什麼不能人選?由此可知,「四大美女」的稱號不關是靠權力犧牲推出來的。那麼她們因何在歷史上獨占鰲頭呢?
第一,她們都是心理戰的高手。不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那般羞澀,也不是小家碧玉那般不夠大方,她們懂得在合適的時刻把握合適的時機表現自己。比如出生在香溪的村姑昭君,見到皇上時,沒嚇得半死,也沒有土得不知禮數,而是落落大方盈盈下拜款款而言,不卑不亢的氣勢,大家閨秀都自嘆不如。
西施可謂女性特工的鼻祖,為了國家利益暫別情人和家園,靠傾城美貌和高超手段打入敵人心臟,執行復國大計,不辱使命。西施肩負歷史使命,理應有心理壓力,可她偏能忍辱負重,將家國之仇埋在心底,把對范蠡之愛藏入記憶。歡顏侍君,喜怒不形於色,能有幾人能修煉到這般境地?王昭君自願遠赴漠北,使漢朝與匈奴的和好得以維持。當了一任「閼氏」(夫人)後,丈夫呼韓邪單於去世,又得根據匈奴習俗,當兒子輩的繼任單於的「閼氏」,終身無法返回故國。在《三國演義》中,貂嬋也負有特殊使命,成為王允滅董卓大局中一枚重要的棋子。楊玉環本是壽王李瑁的妃子,因被公公唐明皇看中,先被安排出家當女道士,再由公公接入宮內,成為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貴妃。以後又被當作導致安祿山叛亂的禍水,被最心愛的皇帝賜死。佳麗三千的顏色是怎麼抹去的?要有手段!她們不僅讓自己人美,還要讓歷史美!哪是光有美色就可以穩坐千古美女寶座的?
第二,她們都侍奉過兩個以上的男人,從不幹從一而終的事業。賢良淑德,相夫教子是很好,可美人不能像巷子的酒一樣。酒香是不怕巷子深的,可人美藏巷子里可能會終老到死無人識,只能浪費美的資源。不管四大美女是自願的還是被迫而不能從一而終,也許我們都得承認她們的識大體,畢竟,四大美女是要靠男性文人投票的。不管美女因何而成就了自己的美女地位,反正截止至唐朝,後世再也沒了美女。
第三,陳圓圓其實應該也能入選。她與東林名士冒辟疆談婚論嫁(後來她被別人掠走,老冒退而求其次才納董小宛為妾),又和闖王及其副手劉宗敏眉來眼去,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真正斷送了大明,引清軍入中原。她的出身和貂嬋相仿,她的相貌和才藝自然在明清時期可說居於首位,她改變歷史的作用卻比貂嬋更大,為什麼不用她呢?唐以後的中國宋明理學盛行,女子無才便是德。誰有女性的魅力反到成了賤的標志。男人們愛美女,只能去煙花柳巷或者是前代的故事中尋找。所以陳圓圓的落選,其實是中國女性地位每況愈下的反映,再往後,中國進入戰爭時期,女性的第二性徵漸漸被無奈抹平。
這四位美女,不僅自己人美,還要讓歷史美!她們給書卷中的歷史風雲染上粉紅的煙霞。在這個男人的世界和時光隧道里,她們的紅塵背影能夠凝固歷史的美感。中國文人是崇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歷史上,只有這四個顏如玉轟轟烈烈聚集了各種興衰成敗、浪漫悲情,風雲際會因她們而攪動,關鍵是,讓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要是沒有這些史實或故事,長得再美的女人也不可能躋身「美女」之列,更難成「大美女」。如果不幸與昏君暴君有關,少不了留下妲己、褒姒那樣的惡名。
4. 跪求各位研究歷史的哥哥姐姐,關於古代4大美女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 死因不曉得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 死因不曉得
漢朝昭君 她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楊貴妃
唐代蒲州永樂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如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及其堂妹楊貴妃。最後貴妃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5.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別稱是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別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1、西施:沉魚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是浣紗的女兒,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有一天她站在一條河邊、清澈見底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得她更加美麗,見到她的美麗身影時,河下面的魚都忘記的游水,漸漸沉到河底,從此西施「沉魚」這個代稱開始傳下來。
2、王昭君:落雁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送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
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王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2、貂蟬:閉月
在三國時期,王允的女兒貂蟬有一天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剛好王允瞧見,為了宣揚自己女兒的美麗,她就說月亮見到他女兒時都要躲在彩雲後面,從此貂蟬就得來「閉月」的代稱。
3、楊玉環(楊貴妃):羞花
有一天楊玉環在花園逛時,她對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的她摸了一下面前的花,沒想到花瓣就立即收縮起來,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這時候剛好有個丫環看到然而到處跑地說楊玉環跟花比時,比不過楊玉環的美麗,花都害羞低下了頭。從此楊玉環就得了「害羞」的代稱。
(5)古代四大美女是女太監嗎擴展閱讀
歷史典故
1、沉魚之容
西施天生麗質,婀娜迷人,浣紗時魚見其美而忘記了游水,漸沉於水底,故譽其有「沉魚」之美。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2、貂蟬拜月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3、玉環羞花
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復葉酷似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羽。植株上綴以數朵淡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閉合,葉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純潔和朴實,才那樣忸怩、嬌羞,所以人們都叫它「含羞草」。
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
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
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里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
4、平沙落雁
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寧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對漢稱臣,並自請為婿,漢元帝挑選了宮女王昭君。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遂於馬上彈奏《琵琶怨》。凄婉悅耳的琴聲,美艷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
6. 關於楊貴妃的資料,詳細一點!積極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名玉環,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原名楊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小字玉環,道號太真,出生地為容州(今廣西容縣)。楊貴妃自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後來又遷往永樂(山西永濟)。所以問楊貴妃是哪裡人,有說廣西容縣的,有說四川的,有說山西永樂的,莫衷一是。就我看到的《唐國史補》有言: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婚後本來生活幸福甜蜜。然而皇帝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竟悖常倫,欲占為己有。於是以「做女道士」為名招入宮,經過一番暗渡陳倉後,於天寶四年(745)封為貴妃(此等手法與當年高宗朝武則天削發為尼後入宮如出一轍),(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
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有詩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所以荔枝又稱」妃子笑」。
楊玉環是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沉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西逃。途經馬嵬坡,右龍武軍(禁軍)將軍陳玄禮等六軍(白居易所言「六軍」當為北衙禁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神武軍,但玄宗朝其實只有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四軍)將士認為楊家禍國殃民,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又不肯前行,說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貴妃死時,年38歲。
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用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4人。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一位後妃。
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舊唐書》與《新唐書》里沒寫,《資治通鑒》里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後大約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里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後人沿用至今。對此,有一種不同的說法,鄭嵎的《津陽門詩注》里說:「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說法都有可信的理由。當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一個是真名,一個是昵稱。
不管楊貴妃叫什麼,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說他是老男人,一點不假,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56歲了。老是老點,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為所欲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麼,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他喜歡,便一定要奪過來。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檯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聽從妹妹玉真公主的建議,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後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後世諸多文學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然,再老的男人,對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一般。
楊玉環除卻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了。這一點,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在梨園都曾受過他的訓練。《舊唐書》里記載,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對於這樣很有才情的「藝術」帝王,精通音律的楊玉環自然顯得格外有魅力。據說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和。當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有白居易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
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郁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後。
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國色,也應召入宮,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楊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國夫人》詩雲:「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詩詳注》卷二)乃為事實之寫照。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今陝西興平市有楊貴妃墓,佔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跡,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跡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楊貴妃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後世學人,那就是既然當時唐玄宗這么迷戀楊玉環,楊玉環卻為什麼一直是個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後呢?
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後,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玉環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兒子手中搶過來的。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鍾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到楊玉環。
五年之後,唐玄宗才看見了楊玉環,並且一見之下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這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卻不管這么多,他設計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便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了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然後,他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並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了起來。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此詩說明了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郁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這一切都不顧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另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但搶奪兒子王妃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壽王李瑁雖然表面不敢說,暗地裡肯定是耿耿於懷的,所以唐玄宗雖然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包養起來,甚至於民間產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但卻一直不肯加封她為皇後。一來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綱紀倫常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么得來的婦人做了皇後顯然無法「母儀天下」。二來是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後,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氣激發出來,到時候發生政變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楊貴妃得寵後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後,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穩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後。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唐玄宗不能封楊貴妃為皇後,這就是楊貴妃跟隨唐玄宗後一直沒有子嗣。至於楊貴妃為什麼沒有生育我們無從得知,但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後的一大障礙,因為古代冊立皇後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後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範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因此皇後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後。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楊貴妃為皇後,很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了,唐玄宗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
事實上,楊貴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後,但她享受的待遇規格早就是皇後的標准了。她一入宮便集「三千寵愛在一身」,民間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傳說,可見楊貴妃地位之高,承運之深,宮中的儀體規制都是為她而設了。楊貴妃雖無皇後之名,但得皇後之實,而且比一般的皇後更受尊寵。楊貴妃也比較聰明,沒有反復請求唐玄宗立自己為皇後。既然已經達到了一個女人所達到的極致,得到了天子的萬千寵愛,何必還去在乎皇後的名號呢?她只需要發揮自己的美艷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遠都是實際意義上的皇後。
傳說楊玉環初人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明皇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
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里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
鍾馗王,鍾馗故里、財神之鄉陝西戶縣整理,《長恨歌》的傳說:
楊貴妃,原名楊芙蓉,小名玉環,道號太真,楊玉環天生麗質,姿色超群,性格婉順,善解人意,精通音律,尤擅歌舞,並善彈琵琶。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於天寶四年(745)選入宮中,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歲)。臨潼驪山北麓華清池的「貴妃池」是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
話說鍾馗被唐玄宗封為「賜福鎮宅聖君」後,由吳道子繪成《鍾馗賜福鎮宅圖》懸於宮庭大內楊貴妃卧內,宮內盛傳「賜福鎮宅,唯真鍾馗」「鍾馗真神顯,送來福祿壽禧安」,為祈福佑安,楊貴妃日日虔誠膜拜,檀香氤氳繚繞。整日面對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異,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的鍾馗畫像,貴妃不由日久生情,將鍾馗視同自己唯一的知音和知已,時常與鍾馗傾訴衷腸將心中的悲喜說與鍾馗,還為鍾馗彈琵琶,跳歌舞《霓裳羽夜曲》,設酒宴。
由於有真神鍾馗相伴,楊貴妃氣定神閑,無牽無掛,日漸豐滿。
有一天,天降大雨,楊貴妃又君呀郎呀的禱念起來,這時旦見空中一道電閃雷鳴,鍾馗顯聖道「皇之妃,鎮鍾馗,莫妄為!」 鏗鏗作響,貴妃幡然悔悟,跪拜謝神。自此一後,貴妃更加敬重鍾馗,稱鍾馗為「正人真君」一心事皇,再無二心。
為了報答唐玄宗與楊貴妃的知遇之恩,後來鍾馗托夢給周至縣尉白居易,為紅顏知己寫下了千古絕唱:長恨歌。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殺死民憤極大的楊國忠,又逼唐玄宗殺死楊貴妃。玄宗無奈,便命高力士賜她自盡,最後她被勒死在驛館佛堂前的梨樹下,死時38歲。傳說運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被一老婦人拾去,過客要借玩,須付百錢,老婦人藉此發了財。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有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由上述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有一種論點是,這些傳說離開史實也愈來愈遠。這種論點認定,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縊殺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六軍」將士們以「禍本尚在」的理由,要求處死楊貴妃。如果人們繼續堅持這種觀點,那麼,楊貴妃就會被當作褒姒或者妲己一類的壞女人,除了世人痛罵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贊揚。即使她是人間什麼絕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會在人們的潛在意識中產生憐憫與寬恕。全部的問題在於:楊貴妃事實上不是安史之亂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貴妃誠無罪」,這話雖不無片面,但貴妃不是罪魁禍首,那是毫無疑問的。安史之亂風雨過後,人們開始反思,總結天寶之亂的歷史經驗,終於認識到歷史的真相。民間傳說自有公正的評判,對歷史人物的褒貶往往比較客觀。楊貴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為犧牲品的一面。於是,人們幻想確實已死了的楊貴妃能重新復活,寄以無限的追念。
編錄者堅信隨著考古新發現,從科技發展觀點看問題,楊貴妃下落謎底,離開史實一定會愈來愈近。根據具有正史參考價值的唐朝時許子真編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一文所記載,楊玉環最少應有三個籍貫是不足為奇的。第一籍貫是生父楊 維祖籍的容縣十里鄉楊外村;第二籍貫是當年在容州府後軍都督署任職的義父楊 康的祖籍;第三籍貫是當年在容州府任長吏的義父楊 琰,楊 琰祖籍陝西弘農華陰,後遷居山西蒲州永樂。
2004年,隨著坐落在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完成,考證了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是當年容州府所轄14個州中的潘州(今廣東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宮中,賜姓高。專家在研讀高力士生平的墓誌銘時,意外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供楊貴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與楊玉環家鄉的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高力士與楊玉環同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鄉與楊玉環的容州普寧縣家鄉相距僅100公里,這一考古新發現,考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荔枝來自何處的長期爭議。這一考古新發現,還從另一側面,支持了日本山口縣油谷町的二尊院內藏有兩本古文書記載著當地關於楊貴妃的傳說:軍中主帥陳玄禮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於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到四川,沿長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揚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由於高力士與楊玉環是老鄉,加之在宮中接觸較密切,深知楊玉環身世,因此高力士曾斷言「貴妃誠無罪」,陳玄禮與高力士協助楊玉環出逃的唯一安全可靠的線路就是,南逃四川,沿長江乘船到上海附近揚帆出海,漂流至海外。
楊貴妃墓的陵園小巧玲瓏,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冢,佔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家冢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迴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游記和題詠。
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擴建的白居易《長恨歌》畫廊和「安史之亂」展館正在加緊建設。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
說來也奇,日本也有兩座楊貴妃墓,京都等古城還有她的塑像。歷史上的楊貴妃自縊死於馬嵬坡,日本何來貴妃墓一直是個迷。但國內學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說:「楊貴妃輾轉到日本定居。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考證說,楊貴妃逃脫馬嵬坡後得到唐代舞女和樂師的幫助,輾轉到揚州,在那裡不僅見到樂其兄楊國忠、長子楊暄之妾及其幼子,還見到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協助下,楊貴妃搭乘日本使團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陸,時間為公元757年。到日本後楊貴妃受到天皇孝謙的熱誠接待。後來,楊貴妃以她的智謀幫助孝謙挫敗了一次宮廷政變,從此在日本名聲大震,獲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婦女的好感。至今還有日本婦女說她是楊貴妃的後代。一些日本婦女到馬嵬坡訪問時,總喜歡裝一袋白色的「貴妃土」帶回去。而當地人傳說貴妃潔白的皮膚把周圍的土染白了,婦女取「貴妃土」搽臉美容,墳土因此變少,後來不得不砌磚蓋頂和圍邊。
7. 古代中國美女的標准
楊慎心中的「美女標准」
楊慎在雲南著述期間,聲稱從安寧土知州董氏那裡得到一卷漢朝的「秘卷」,叫《漢雜事秘辛》,記錄的是漢桓帝冊選懿德皇後梁瑩的全過程,其實這卷書是楊老師自己寫的,他「借」女官吳姁(姁:老奶奶)的手,細細審查了梁瑩(大將軍乘氏侯梁商的女兒)的全身,原文節錄如下:
「姁即與超以詔書趨詣商第,第內讙噪。食時,商女女瑩從中閣細步到寢,姁與超如詔書周視動止,俱合法相。超留外舍,姁以詔書如瑩燕處,屏斥接侍,閉中合子。時日晷薄辰,穿照蜃窗;光送著瑩面上,如朝霞和雪艷射,不能正視。目波澄鮮,眉嫵連卷,朱口皓齒,修耳懸鼻,輔靨頤頷,位置均適。姁尋脫瑩步搖,伸髻度發,如黝髹可鑒。圍手八盤,墜地加半握。已乞緩私小結束,瑩面發赬,抵攔。姁告瑩曰:「官家重禮,借見朽落,緩此結束,當加鞠翟耳!」瑩泣數行下,閉目轉面內向。姁為手緩,捧著日光,芳氣噴襲,肌理膩潔,拊不留手。規前方後,築脂刻玉。胸乳菽發,臍容半寸許珠,私處墳起。此守禮謹嚴處女也!約略瑩體,血足榮膚,膚足飾肉,肉足冒骨。長短合度,自顛至底,長七尺一寸;肩廣一尺六寸,臀視肩廣減三寸;自肩至指,長各二尺七寸,指去掌四寸,肖十竹萌削也。髀至足長三尺二寸,足長八寸;脛跗豐妍,底平指斂,約縑迫襪,收束微如禁中,久之不得音響。姁令推謝皇帝萬年,瑩乃徐拜稱皇帝萬年,若微風振簫,幽鳴可聽。不痔不瘍,無黑子創陷及口鼻腋私足諸過。」
素聞美國有「二十一條軍規」,俺數了一下,楊慎先生歸納出的「頂級美女標准」竟有二十二條,在座的美女們不妨悄悄比對:
第一條,步態優美。「從中閣細步到寢,……俱合法相。」從中閣「走台步」到卧室,都符合規矩。
第二條,五官要好。吳奶奶到了梁瑩的閨房,斥退左右,連太監單超也趕了出去,關了中隔門,趁著「蜃窗」(用大貝殼磨薄做的窗,古代沒有玻璃)細細審查。「光送著瑩面上,如朝霞和雪艷射,不能正視。目波澄鮮,眉嫵連卷,朱口皓齒,修耳懸鼻,輔靨頤頷,位置均適」。這美女的面部肌膚要好,晨光照上去要象朝霞映雪似的,眼睛要清澈漂亮,眉毛要秀媚,長而入鬢,唇紅齒白,高鼻樑,長耳朵,頰骨、臉蛋、額頭、下巴,都得恰到好處;
第三條,頭發要漂亮,吳奶奶「伸髻度發,如黝髹可鑒。圍手八盤,墜地加半握」。秀發要漆黑閃亮,在手上能繞八圈,放下地,還多出半握來,按現代的說法,起碼達到代言「潘婷」的標准;
第四條,美胸,吳奶奶讓梁瑩脫內衣,梁瑩羞紅了臉抵攔,吳奶奶鄭重告知(其實是楊老師的想法):裡面俺也得看清楚,不然你就穿不了「鞠翟」(皇後的禮服)。「瑩泣數行下,閉目轉面內向」——美女哭著答應,眼睛都不敢睜。吳奶奶「捧著日光,芳氣噴襲,肌理膩潔,拊不留手」。這胸至少得B,否則不用捧,肌膚還要香滑;
第五條,身材皮膚要好,「規前方後,築脂刻玉」,看上去前圓後實,跟玉脂似的;
第六條,「胸乳菽發」,咪咪要象豆兒似的挺;
第七條,肚臍長得好看,「臍容半寸許珠」,放得下一顆半寸多的珍珠;
第八條,私處要美觀。該高的高,該凸的凸,該紅潤的紅潤,得是「守禮謹嚴處女」;
第九條,不能太骨感。「血足榮膚,膚足飾肉,肉足冒骨」。氣血要好,肌膚豐潤;
第十條,身高要求,「自顛至底,長七尺一寸」,從頭到腳,七尺一寸,摺合今天的身高大約163.3厘米。這是根據丘光明女士編寫的《中國古代計量史》折算的,漢代度量衡承秦制,一尺約23厘米(註:這里不能按明制尺寸,因為若按楊慎所在朝代的「嘉靖牙尺」計算,一尺得有32 厘米長,那麼梁瑩美眉就比姚明還高,明顯不可能)。
第十一條,肩寬要求,「肩廣一尺六寸」,36.8厘米;
第十二條,屁股不能過大,「臀視肩廣減三寸」,大約30厘米;
第十三條,臂長要求,「自肩至指,長各二尺七寸」,62.1厘米;
第十四條,手指要求,「指去掌四寸,肖十竹萌削也」,指長9.2厘米,象剛削的小筍似的;
第十五條,腿長要求,「髀至足長三尺二寸」,腿長73.6厘米;
第十六條,腳長要求。「足長八寸」,18.4厘米;
第十七條,小腿、腳背、手指形態要求,「脛跗豐妍,底平指斂」,小腿、腳背得有肉,平足,手指並攏,不許「漏財」。
第十八條,腸胃蠕動正常,「久之不得音響」。肚子得爭氣,不能咕咕響或放屁;
第十九條,說話聲音要好聽。「若微風振簫,幽鳴可聽」。說話聲要象小風拂簫,輕柔婉轉;
第二十條,「不痔不瘍」,不長痔瘡,沒有潰瘍;
第二十一條,「無黑子創陷」沒有黑痣、凹坑啥的;
第二十二條,「無口鼻腋私足諸過」,沒有口臭,鼻炎,狐臭,腳臭啥的。
做個美女真的好難!
8. 中國歷史四大美女
四大美女是指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後來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不僅在我國婦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千百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絕代芳姿,這種形容既生動又含蓄,給人們留有充分想像的餘地。僅僅這八個字,卻包含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四個小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四大美人有著傾國傾城之貌,在歷史的大事件中她們曲折動人、救國救民的傳奇故事,被古代民間廣為傳頌。
沉魚西子
西施西施,春秋時期越國轄內今浙江諸暨人,姓施名夷光別名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溪邊綄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所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昭君出塞
昭君西漢時,漢朝和匈奴常有戰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於前住長安朝漢稱臣,主動提出願與漢朝親,共保邊塞安寧。深明大義的王昭君,為了民族和睦,不使漢匈兩族再起戰亂。決心以個人之苦換百姓之樂,毅然「自願請行」,出塞和親。當王昭君餞行的晏會上,滿朝文武頓時為之傾倒,只見她婷婷玉立,光采照人。這時元帝大驚,深感後悔,想把昭君留下,但又不好更改,為了取信於匈奴,只好忍痛割愛,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干。呼韓邪單干歡喜若狂,對漢朝千恩萬謝。
貂蟬拜月
貂蟬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貴妃醉酒
楊玉環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備齊御筵候駕,孰意待移時,唐玄宗車駕竟不至。遲之久,遲之又久。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楊貴妃聞訊,懊惱欲死。楊貴妃性本褊狹善妒,尤媚浪,且婦女於怨望之餘,本最易生反應力。遂使萬種情懷,一時竟難排遣,加以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春情頓熾,忍俊不禁。於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乃始倦極回宮。
9. 中國四大奇女子
中國古代四大青樓奇女子
薛濤
薛濤是一個樂妓,後來又是一個女道士,但主要的,是一個女詩人。
一直到明朝,還有人拿薛濤會作詩這一點來寫小說。《剪燈餘話》里有一篇,說一個叫田洙的書生,風流倜儻,被薛濤的鬼魂碰上了,一人一鬼湊到一起,喝酒賦詩聯句,很是
<if-rame></if-rame>快活,最後被田洙的父親——他父親的名字叫田百祿,土得要命——發現,不得不分手。寫法是《遊仙窟》的路數,借小說來展示作者的文采,讀起來頗為煩悶,唯一讓我記住的,是薛濤的「自薦枕席」,和田洙的艷福無限。
薛濤的詩流傳下來的有很多,但真正能說是極品的似乎沒有。她是最後才成了一個女道士,但這並不能說明她就真的看破紅塵了。在唐朝,女道士到處都是,楊貴妃也曾經是女道士;似乎一個女子而沒有作過女道士,就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至少,也說明你不是一個時髦的人。
據說薛濤很小的時候就會作詩了,有一天,她父親指著院子里的梧桐樹吟了兩句詩「庭除一梧桐,枝幹聳雲中」讓她續作,她應聲答道:「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雖然這故事頗不可信,但我卻很喜歡這種一語成讖的情節。
薛濤七十八歲時死的。有時我會不由自主地將她與張愛玲相對比,雖然我知道她和張愛玲實際上還有太多的不同,但歸根結底,她們兩個都是時髦而可憐的女子。
下面這首是薛濤最好的詩之一,送給所有為了她而憂傷了哪怕只有一秒鍾的人:「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李師師
宋徽宗不是一個好人,但卻是一個有趣的人。
李師師住在金線巷,色藝冠絕京師。宋徽宗放著後宮的三千粉黛不管,還要出去打野食。他坐著一乘小轎,帶著幾個太監,偷偷摸摸地從宮里出來,跑到李師師那兒去作嫖客,假如一覺睡到天亮趕不急早朝,就對大臣們說自己的瘡痍發作不坐朝。
秘書省正字曹輔,上疏請皇上不要偷偷去嫖妓,宋徽宗不僅把他貶到了郴州,還索性把李師師叫進宮去,冊封她為李明妃,並把金線巷改為小御街。
周邦彥是有名的詞人,和李師師也有一腿。有一天,周李兩人正在一起歡宴,忽然宋徽宗來了,周邦彥嚇得躲到床底下。宋徽宗在房裡吃橘子,周邦彥不愧是大詞人,在這種處境里還信手寫出了一首詠橘的詞。第二天拿出來,讓李師師唱。不知怎麼回事,這首詞傳到了宋徽宗那裡,徽宗就找了個理由,把周貶到外省去了。李師師去餞行,回來的時候,眼中尚有淚水,徽宗不忍,又把周邦彥調了回來。
宋江想投降,又不好意思,也去走李師師的後門,這件事在《水滸》里說得很詳細。據說宋江那天見了李師師後還作了一首《念奴嬌》,裡面有幾句說:「翠袖圍香,絳綃籠雪,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消得?」大意是說,綠色的袖子多香啊!深紅色的綢衣外籠著一襲雪一般的白紗,她一笑呀值得一千金。這神仙一般的體態,我這薄情人如何消受得起?
我很討厭宋江,不過對他這幾句,倒還蠻喜歡。
梁紅玉
關於梁紅玉,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她擊鼓戰金山的場景。《鶴林玉露》中說,梁紅玉最早是在京口做娼妓,有一天夜裡,出去陪客,見到廟柱下蹲卧著一隻老虎,鼻息如雷。後來仔細看去才知道不是老虎,而是一個小兵。梁紅玉的下人過去將那個小兵踢醒,問他是誰。那人說自己叫韓世忠。梁紅玉回去就對她的媽媽說,這人非同尋常,我要嫁給他。後來,韓世忠以軍功封蘄王,梁紅玉也被封為安國夫人。
韓世忠的大軍將金兀術圍在黃天盪四十八日,最終還是被他偷偷跑了。小時候讀《說岳全傳》,讀到這里時,最為可惜,以為若那時真能抓住金兀術,就可萬事大吉,而岳飛也不用死了。現在大了一點,知道一切都不過是小說家言,和歷史並沒有什麼關系。
據說在金兀術跑了以後,梁紅玉還上了一封奏疏,告韓世忠失機縱敵。我頗不喜歡這個細節,覺得有虛偽的成分在裡面;——不是編歷史的人虛偽,就是梁紅玉自己虛偽。
至於梁紅玉擊鼓的情景,是在連環畫里看到的。她穿著一身甲胄,活脫脫地把她的美麗身材勾勒出來,而擊鼓的姿勢,又英氣十足,那時就想,如果我長大了能娶她作老婆,那該多好啊!
柳如是
一個女人,而且還是「專門致力於某一行當的職業女性」,為什麼會把她的注意力從她應該注意的地方移開,而去致力於另一行當——反清復明呢?
無論如何,她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欽佩的女性,是一個像茅德·岡和秋瑾一樣的女英雄。
但我很討厭她的所謂的丈夫錢謙益,——一個老傢伙,先是反清,等清兵真的來的,又害怕了,「隨例北行」,在北京做了一年的官,又稱病回鄉,回鄉就回鄉吧,他偏偏又還要再反清復明,根本是一個反復無常的小人。
柳如是真正愛的是陳子龍,而陳子龍也才是值得柳如是去愛的男人。他真是死心塌地地反清復明了,後來被清兵抓住,找了個機會,投水而死。
柳如是的詞,我只讀過一篇,但卻覺得格外的好,比當時的許多臭男人都寫得好。是《金明池·寒柳》,末尾幾句是:「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妙極!
柳如是的別號是河東君,但在此前,她還有另一個別號叫蘼蕪君。我在詞典里查「蘼蕪」這個詞,它告訴我,蘼蕪是芎的苗。那麼,什麼是「芎」呢?詞典又告訴我,見192頁「川芎」。川芎?這是一種中葯,一種開白色小花的小草。
在她還叫蘼蕪君的時候,她姓楊,名愛,字影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