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縣簡單的秧歌詞
他:
空間遇到你親朋
我對朋友心很誠
相識就是一家人
喝酒慶祝喜相逢
我:
滄海學校把書念,
上網聊天不方便。
下午手機沒有電,
讓你久等真抱歉。
他:
空間握手願相識
高手不必話明說
既然咱們朋友做
我就請你把酒喝
我:
滄海並非在哭窮,
朋友相邀自然成。
縱然茅台竹葉青,
不及小兵赤誠心。
他:
要說高人不敢當.
小兵只是一陣風.
逍遙網路在天空.
歌唱秧歌尋開心、
我:
以歌會有樂相逢,
同聲共語傳佳音。
滄海一介窮書生,
我是秀才你是兵。
他:
小兵只是一沙塵:
隨波琢流浪中尋:
師傅抬爰吾自之:
互相交流中華魂:
我:
才疏學淺滄海笨,
望洋興嘆苦自悶,
小兵編歌有底蘊,
誰師誰徒還未定。
他:
夏季過後秋葉爽:
藍天碧海浪陶沙:
空間相識室繁華:
舉起壺酒伴天涯::
我:
閣下秧歌編得精,
才華橫溢賽古人。
滄海欲誇言又終,
此時無聲勝有聲。
他:
受人尊敬心中語
偶進香閣有吏禮
臨縣秧歌傳千里
彼人小兵祝福你
我:
得遇閣下陋室來,
滄海蓬蓽亦生輝。
濁酒一杯把君陪,
合抱齊眉將禮回。
3,對英語張老師
我:
對於英語我也曾經認真學過,
只是奈何收效甚微原地踏步。
事到如今愧對自己悔恨無數,
感謝老師忠言逆耳幸災樂禍。
他:
老師教育為了激發不是樂禍,
時刻牢記知識才是終生財富。
秧歌本是雕蟲小技一笑而過,
知識卻是頂天立地南天一柱。
我:
老師教導句句在理感天動地,
學業為上慎重對待豈敢兒戲。
知識確實非常重要此無非議,
民間藝術怎能叫做雕蟲小技。
他:
自古道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為人在世該做甚時就得做甚。
見了秧歌忘記一切渾身有勁,
英語單詞短語句型全然不問。
我:
A B C D 似曾相識英文碼子,
變成單詞讀起拗口看你把式。
連成短語繞彎八切讓人耍了,
寫起句子更是不知有話咋說。
2. 臨縣的傳統風俗有哪些
臨縣的傳統風俗有:
一、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是一種在街頭和廣場扮演的大型民間舞蹈藝術,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
主要盛行於山西省呂梁地域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石樓等縣和陝西省榆林地域的吳堡、佳縣、米脂、綏德等縣,其中尤以臨縣最盛。
傘頭秧歌的一支秧歌隊人數不等,多者二三百人,少則七八十人,前面有門旗、彩旗和鼓樂隊開路,中間有架鼓子和各種小會子扮演,最後有龍舞、獅子舞收尾。
二、磧口號子
磧口號子又稱艄公號子,是扳船的艄公們為了諧和動作,統一節拍,由簡單呼喊逐漸演化為有領、有和的行船號令。
主要盛行於黃河中游晉西北臨縣磧口古鎮以及叢羅峪、曲峪、克虎、八堡一帶,並輻射至與磧口相對的陝西吳堡、佳縣的局部村鎮。
磧口號子大致可分為起船號子、逆流號子、跌磧號子、抽船號子、拉纖號子、背船號子、蹬桿號子等。起船號子是老艄開船的號令,眾艄公聽到指令號子,齊心照應,合力扳棹起航。
逆流號子是船行時,老艄站立船尾,察看河面所發號令;跌磧號子也稱闖磧號子,闖磧,就是行船過暗礁,當船進入河磧後,號子就變成了眾人領眾人應
三、臨縣三弦書
臨縣三弦書原名「說書」,盛行於臨縣、興縣、方山、離石、柳林、陝北佳縣、吳堡、榆林等地,相傳在清代咸豐年間由柳林傳入,也稱柳林調。
臨縣三弦書是由古老的祭奠活動演化而來,初為民眾祈雨降福、敬神還願的扮演,後來演化成農閑時間不可或缺的文娛活動。
四、臨縣大嗩吶
臨縣大嗩吶是臨縣地域文化的一種方式,是國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局部,具有典型的大西北黃土風味。它的內容豐厚,市場寬廣,特徵明顯,潛力宏大,是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
嗩吶,俗稱「喇叭」,因其發音高亢、響亮,而成為一種在我國各地普遍傳播的民間樂器。
後來嗩吶經過不時開展和完善,不只豐厚了演奏技巧,而且還進步了表現力,到如今已成為一件具有特徵的獨奏樂器,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五、呂梁「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盛行在臨縣、方山、離石、柳林、石樓、中陽一帶,尤以臨縣為盛,是一種有歌有舞、以唱見長的傳統藝術方式。
逢年過節來到呂梁山區的村村寨寨,就會看見身穿羊皮襖,頭戴尖頂帽,手拿花傘的「傘頭」,帶著秧歌隊,或就地翻開場子,或串門走戶預祝吉慶幸福,讓人領略到一幅幅山野鄉村的習俗圖。
六、臨縣道情戲
臨縣地處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隔黃河,與陝西省佳縣、吳堡縣相望。
臨縣道情是由說唱道情演化而成的中央戲曲劇種。主要盛行在晉西北的臨縣以及呂梁山沿黃河一帶。
臨縣在歷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管著許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築,有「十三觀寺九廈院」之說。說唱道情在宋、元時就有活動。
最晚在清道光年間演化成為戲曲劇種,1960年成立了國營道情劇團。時至今日,臨縣道情不斷是晉西人們喜歡的民間藝術方式。
3. 臨縣秧歌2012的 唱的
呂梁888信息網呂梁視頻欄目上很多秧歌視頻,有賀升亮、趙江、劉林麗、劉宇斌、車明德等人的,非常多。
這個網站還能免費發布各種生活信息,免費登記店鋪,是呂梁人生活、工作的好幫手。
你在網路上搜呂梁888信息網就能找到。
4. 介紹臨縣秧歌 作文600
今年的春節我在河南姥姥家過的,鄉村過年雖然不象北京那麼繁華但也非常熱鬧。
剛到姥姥家,就被表姐拉著去看扭秧歌,原來,村裡有個秧歌隊,我的姥姥、二姥姥都是秧歌隊員。為增加過節的喜慶,逢年過節都要鑼鼓喧天地表演幾場。
等了好長的時間,好不容易才開始演出,樂隊在前,有打鼓的,有吹笛子的……。有個騎毛驢的老太太,是一位伯伯扮演的,樣子很是滑稽:矮矮的個了,瘦長的黑臉膛擦著厚厚的白粉,粉紅的腮紅,紅紅的嘴唇,小小的眼睛睜不開似的眯著,枯黃的假發在腦後挽了一個小發髻,戴一頭絹做的紅花,穿著綠上衣,紅褲子,搖頭晃腦的,拿著小鞭子一搖一搖地在前邊開道。
姥姥、二姥姥穿著扭秧歌的衣服、頭戴大紅花排在第一排,舞動扇子,隨著音樂就走兩步退兩步地扭起來,扭秧歌的全是女的,不像拉丁舞一樣有男有女。秧歌隊有40多人,好長的一個隊伍象一條舞動的龍!還有幾個人扮成娃娃、孫悟空的、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的在後壓鎮……。
看秧歌的人特別多,幾乎全村人都出來了,真引人注目!姥姥她們走的很遠,整個村的四條街道都要扭一遍。
表演完之後,我連忙過去幫助姥姥拿東西,我問姥姥累嗎?高興嗎?,姥姥說:不累,很高興。原來帶給大家歡樂自己才能更快樂!
我和姥姥、姐姐一起愉快地回家了。
5. 臨縣人的秧歌詞
臨縣人秧歌很多,摘錄三首如下:
一、下柳林
1:各位眾鄉親,著耳仔細聽,聽我給伢唱一段,下呀么下柳林
2:家住山西省,西山離石城,離城十里有一村,出了個李改英
3:提起李蓋英,生的好人品,今年二九十八春,還沒啦知心人
4:那一年開了春,來了八路軍,宣傳抗戰打日本,發動眾鄉親
5:隊長張有生,本是河北人,十七歲上參了軍,還沒結了婚
6:開會和學習,減租又減息,除奸反霸在一起,二人有了意。
7:隊伍要出征,改英送出村,有兩句知心話,你要記心中
8:作戰要英勇,遇事動腦筋,服從命令聽指揮,殺敵多立功
9:有空看我來,沒空稍個信,千萬不要變了心,忘了我李蓋英
10:有生把誓盟,只愛你一人,如果誰要變了心,天打五雷轟
11:忽然聽的歌風,氣壞李改英,都說有生下柳林,投了鬼子兵
12:借的個良民證,提了個小包袱,拿定主意下柳林,是非要搞清
13:翻了七座山,過了七道嶺,雞叫走著點著燈,進來口子門
14:見了張有生,黃皮穿一身,鬼不鬼來人不人,越看越惡心
15:改英把口開,翻臉罵起來,誰叫你下柳林,當了警備隊
16:有生笑顏開,叫聲好妹妹,這里當兵很痛快,你也不用回
17:改英回家中,氣的頭發昏,直到咱隊伍上來了人,才把是非明
18:來人嘆口氣,改英你聽仔細,投敵不是他願意,派他去卧底
19:前天送情報,叛徒把密告,鬼子漢奸下毒手,把他殺害了
20:改英淚淋淋,越哭越傷心,揷乾眼淚爬起身,二次下柳林
21:下了柳林鎮,四處來打聽,石崖崖底見屍首,兩眼怒目睜
22:白洋買棺材,金票僱人抬,改英守住墓咯堆,哭的起不來
23:哭一聲張有生,死的好苦情,革命還沒成了功,你就歸了陰
24:罵聲日本鬼,漢奸賣國賊,有朝一日逮住你,剝了你鬼子的皮
25:七七上吧墳,參戰就起身,千軍萬馬下柳林,消滅鬼子兵
二、拜風神
風神爺爺顯一顯靈,
行雨離不開你鋪雲,
你老家掩住半扇扇門,
千萬不要叫起黃塵。
三、拜觀音廟
鑼鼓打得將軍令,
觀音老母在上聽,
你老給咱多顯靈,
保佑全村都安寧。
擴展內容:
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產生、流行於臨縣,是一種規模大,有氣勢且極富特色的群眾性節日歌舞活動形式。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種。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陝北黃土高原,具體指山西省呂梁市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和陝西省榆林市的吳堡、綏德、佳縣、榆林、米脂、子洲、青澗等十幾個縣、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臨縣最盛,因此又稱「臨縣傘頭秧歌」。秧歌,又稱「陽歌」,在當地俗稱「鬧會子」「鬧紅火」「鬧陽歌」,2008年傘頭秧歌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主要特徵
1、原始性
傘頭秧歌是古代臘日帷祭活動、春社活動、以及漢代興盛起來的元宵節活動的復合,是原始宗教儀式在民間的遺存。
2、全民性
傘頭秧歌的最初功能是向神靈祈福和驅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娛神祈豐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秧歌的娛神功能愈來愈淡化,借娛神以娛人的目的愈來愈明顯,漸漸演化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歌舞活動。秧歌隊少則一二百人,多則四五百人,充分體現出傘頭秧歌的全民性。
3、狂歡性
鬧秧歌是狂歡情緒的酣暢淋漓的宣洩,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顯露和釋放,是對平常日子按部就班的規范性生活的臨時突破,是黃土高原上盛大的狂歡節日。
4、藝術性
傘頭秧歌是一種大型的民間歌舞活動,小則百八十人,多則數百人在傘頭的帶領指揮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且井然有序,是群眾性歌舞活動的藝術大展示。這種藝術性,一是指組織工作的藝術性,二是指表演的藝術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集體藝術性。
表演形式
傘頭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兩個方面,特點是扭時不唱,唱時不扭,扭唱結合,交替進行。扭秧歌主要集中在「過街」、「掏場子」和「小會子」在場內的表演三個方面。
唱秧歌主要是傘頭的事。傘頭肩負著指揮全局,調動情緒,編派節目,評論演出以及秧歌隊與外界交往、答謝、祝賀等一系列職責,而這一切都得通過唱秧歌來進行。
6. 臨縣秧歌怎樣寫
lin 二聲 xian 四聲 yang 一聲 ge 一聲秧歌(臨縣傘頭秧歌),山西省臨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臨縣傘頭秧歌是一種大型民間歌舞,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的迎神賽會和民間儺舞,主要在晉西呂梁山區的臨縣及其周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