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哪四位
四大美女是指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
西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農歷六月廿四日(陽歷7月19日)出生於越國諸暨薴蘿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又稱西子,天生麗質。
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
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
西施有「沉魚」之貌,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麗了,都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
「閉月」是貂蟬的代稱。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㈡ 清朝四妃的排名先後
唐太宗的後宮四妃包括生前冊封與死後追贈的共有如下幾位:韋貴妃、楊貴妃、陰妃、燕德妃、鄭賢妃、楊妃、徐惠。但史書對這幾位妃嬪除了因為生子而記載了一筆外,再無更多著墨。不過除了史書,我們還可以通過昭陵現今已發掘的墓葬以及出土的墓誌銘,以輔助對唐太宗四妃的了解。
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先看韋貴妃,根據出土墓誌的記載,韋氏名珪,字澤,於武德年間以良家入選秦王府,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不過墓誌銘上雖然稱韋珪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選秦王府,然而事實上韋珪並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父子均被殺,而韋氏因是罪犯家屬,按律被充入宮中為宮婢。李淵在長安即位後李世民進封秦王,韋氏作為宮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何況李淵登基後雖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與釋放掖庭宮人是兩回事,韋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間被放出宮回到家中,所以墓誌上說韋氏是以良家受選,很明顯就是粉飾之語。至於某些網文里廣為流傳的,秦王李世民在路邊對韋氏一見鍾情的這種毫無史實根據的說法,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更有一些不靠譜的網文信口開河,認為在長孫皇後過世後,唐太宗的後宮是由韋貴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實上是,即使身為貴妃,若沒有皇帝的授意同樣沒有權利掌管後宮。例如唐高祖的萬貴妃,《舊唐書·李智雲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萬貴妃能夠對後宮諸事有「諮稟」的資格,是「特蒙高祖親禮」的,若沒有唐高祖的特許,萬氏即使身為貴妃也沒有權利掌管後宮。再看唐憲宗的郭貴妃,「群臣三請立郭貴妃為皇後,唐憲宗以歲子午忌,又是時後廷多嬖艷,恐後得尊位,鉗掣不得肆,故章報聞罷。」郭氏雖然只封了個貴妃,但卻是唐憲宗未登基前娶的結發妻子,只因唐憲宗怕自己的風流獵艷被限制,從而不肯將其立為皇後。若身為貴妃便能理所應當地掌管後宮,那唐憲宗又何必再多此一舉。
何況能夠執掌後宮對於宮妃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即使是多位嬪妃共同管理後宮,史書也同樣會記載下來。陳後主的張貴妃統攝後宮,隋文帝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共同代掌後宮的事情在史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劉浚的列傳也特意花了一番筆墨記載著其母潘淑妃(劉宋時淑妃僅為正二品九嬪,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後宮一事。
不僅史書上會記上一筆,就連墓誌銘這種沒事也要誇兩句有事更要誇了再誇的東西上,也絕對會大書特書一番,甚至哪怕韋貴妃並沒有代管後宮這么大的許可權,只是有些參與權,她的墓誌上也不可能隻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只不過是輔佐馬皇後治理後宮,此事不僅見載於《明太祖實錄》,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中亦有記載,宋濂在撰寫孫貴妃的墓誌時更沒有放過這一莫大榮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後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下咸無怨者。」而韋貴妃的墓誌早已出土,志文中對她多有浮誇溢美之詞,但對所謂的代管後宮一事卻絕口不提,可見韋貴妃代掌後宮一事,實屬現代人的想當然耳。
韋貴妃不僅本人無寵,就連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韋貴妃作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親本可以獲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都不曾得到過郡君的封號。直到韋貴妃因母親的逝世而表現得異常悲痛,「哀號荼毒,毀瘠弗已」,唐太宗這才象徵性地追贈了韋貴妃之父韋圓成一個徐州都督的官銜,韋貴妃之母仍舊沒能得封郡君。而韋圓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開府儀同三司、陳州等二州刺史、鄖國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遠遠比不上韋圓成生前的地位,可見唐太宗的追封不過是敷衍之舉而已。
不僅如此,韋貴妃所生育的臨川公主與紀王李慎論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樣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較差的。臨川公主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駙馬周道務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是最差的,而臨川公主出嫁後就隨著丈夫一同離開了京城遠赴邊地上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活著時就離開長安的公主。韋貴妃唯一的兒子紀王李慎雖然很有才華,在襄州處理政務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贊,然而唐太宗並沒有因此給予李慎格外的關注或獎賞,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這才褒獎了他。
至於韋貴妃與前夫李珉的女兒李氏,與母親一起籍沒進宮,但都20歲左右了,其母韋貴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兒的婚事。直到貞觀四年突厥來降,唐太宗為了安撫眾多來降的突厥貴族,這才將仍舊是宮婢身份的李氏封為定襄縣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給在貴族眼裡堪稱婚配最末等的胡人為妻。
雖然有人因此認為李氏得封定襄縣主是唐太宗將她認作繼女的標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將定襄認為繼女,那麼定襄就應該和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一樣,封的是公主而不是縣主,墓誌上也不會明確記載定襄不過是渤海李氏,「隋戶部尚書雄之孫,齊王友珉之女。」而應該像弘化公主那樣,只說是「隴西成紀人」「大唐太宗文武聖皇帝之女」。
何況定襄縣主嫁給阿史那忠後,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遠比中原艱苦,別說定襄一個中原人受不了,就連阿史那忠本人享受過了中原生活都不願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見到使者時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讓他回到長安——唐太宗若是寵愛韋貴妃,又何至於讓她的女兒去遭這份罪?
當然,也許有人會感到不解:為什麼韋珪作為貴妃卻無寵到了這般地步,如果唐太宗不喜歡韋珪,為什麼還要封她為貴妃?其實這跟人們長期以來一些錯誤的觀念有關。
首先,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貴妃就等於寵妃,被皇帝封為高品級的妃子都是寵妃。其實不然,後宮是自古以來的制度,就算沒有寵妃,皇帝也不會把四妃之位一直空著不封。歷史上身處高位卻無寵的嬪妃比比皆是,別的不說,光看唐朝諸位皇帝的貴妃,除了唐玄宗的楊貴妃,唐代宗的獨孤貴妃外,其他皇帝的貴妃都不得寵,也找不到什麼得寵事跡。
其次,皇後是天然的後宮之主,掌管後宮事務,除非皇後無寵到了極點而皇帝又另有極為寵愛的嬪妃,不然皇帝是不會插手後宮事務的。所以縱觀唐朝的後宮,皇後的權利極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後,明明蕭淑妃那麼得寵,出身好資歷老又生育了皇子公主,但卻只是個淑妃,另有一個無寵無子的女人壓她一頭做上了貴妃之位;風流多情的唐憲宗唯恐結發妻子當上皇後後會掣肘自己的獵艷行為,於是堅決不立原配郭氏為皇後——唐朝皇後在後宮的權利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唐朝後宮嬪妃的冊封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皇後,如果皇帝沒有特別的吩咐或要求,那麼皇後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安排後宮女人的品級。身為貴妃卻是個不得寵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難理解了。
再者,唐太宗明確表示過自己對這些後宮女人的態度,那就是韋珪、陰氏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甚至都沒資格給自己生孩子。
《魏鄭公諫錄》:
太宗謂侍臣曰:「漢代常以八月選洛陽中子女資色端麗者,載還後宮,此不可為法。然即日宮內,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誕乳諸王,是非所宜。據此論選補宮列,理宜依禮。」公對曰:「人多惑嬖色,乃致敗亂。周幽惑褒姒,晉獻惑驪姬,耽於寵欲,廢嫡立庶,幽王因此身死,遂喪西周;獻公身雖護沒,禍延數代。嬪御之間,所宜深慎。」
唐太宗本就是貴族子弟出身,對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有著天然的鄙夷歧視之意——雖然這不代表他就要把這些女人當階級敵人來看。
再加上韋珪陰氏等人是唐太宗當秦王時宮里發配來伺候的宮婢,而身為親王時的李世民對後院這些小妾的出身沒有多少自由挑選的餘地。但出於貴族的偏見,唐太宗顯然不認為這些女人的血統有多好,更不應當給自己生孩子,不然很可能會稀疏了自己優秀的基因,讓後代不夠優秀。
只不過孩子是慾望的產物,唐太宗又沒有練過什麼神功,只能讓指定的女人生孩子,而歷史上為皇帝生育了子女卻照樣無寵的嬪妃也比比皆是。所以雖然韋珪、陰氏這些嬪妃雖然給唐太宗生育了孩子,但唐太宗依舊免不了打從心底鄙視出身不好的她們,更遑論還能對她們產生什麼感情呢?
楊貴妃,趙王李福生母,墓葬不明,只能據《大唐故贈司空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趙王墓誌銘》上記載的「王,楊貴妃之所生也」 推斷出這位楊貴妃的封號。但在整個貞觀年間,韋貴妃的封號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所以楊氏的貴妃徽號當為死後追贈。不過楊貴妃生前就是正一品的妃位,而且應當早在貞觀元年就和韋貴妃、陰妃、燕賢妃等人一起被封為四妃,更有可能便是淑妃這一徽號,這樣才能在死後被追贈為貴妃。畢竟楊貴妃既不像充容徐惠那樣是主動殉葬而死,又不像皇甫德儀那樣唯一的兒子被冤殺,所以不會被隨意越級追封為四妃,更不會是貴妃。
貞觀十三年,楊貴妃唯一的兒子李福受封為趙王,隨即便被唐太宗過繼給了隱太子李建成,所以從禮法上來說,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而是隱太子李建成之子。
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
陰妃的父親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陰氏則被沒入掖庭為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後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一向與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會藉此機會大肆抨擊他。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隨後唐太宗又將敢於當面數落李佑罪行並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其他協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並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而反觀李承乾謀反後,唐太宗千方百計想保住他一命,為李承乾說話的來濟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得到過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處死了他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
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級為嬪,然後一生孤寂鬱郁而死;又或是和兒子一起被廢為庶人賜死,最後以嬪禮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陰妃還能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據其墓誌記載,於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貞觀元年拜冊賢妃,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考慮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應該是因此晉的位。同樣的,這位燕氏也並不是出於什麼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的宮,「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後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榮,為人貪暴淫縱,被隋文帝賜死。也正因為祖父燕榮為人「虐毒」的緣故,燕氏自幼被母親楊氏嚴格教導要學會溫恭謙讓,以養成身為貴族該有的閨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後才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在生下次子李囂後便再也沒生育過。李囂早夭,而李貞可以說是唐太宗比較有才乾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並沒有因此對這個兒子有任何的偏愛之處,既沒有到了年紀不讓他之藩,也沒有因為李貞才華出眾而給予特別的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後後,年老體衰的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在患有眼疾行動嚴重不便的情況下,仍堅持抱病為武後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結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大半年後病逝在驛站里,武後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甚至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五年後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李貞起兵反抗武則天失敗後,自殺身亡,但武則天並沒有就此放過燕妃的子孫,不僅殘忍地下令將李貞父子的首級砍下來,還送到洛陽梟首示眾。而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麼是「坐與父兄連謀伏誅」,要麼是「減死流嶺南,尋卒」,無一倖免於難。
唐玄宗登基後,也只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了個沈國公,李溫的兒孫更是爵位降為了郡公,繼承嗣越王封號的卻是夔國公李琳(許王李素節之子)這樣毫不相乾的遠房旁支。結果李琳也是個不爭氣的,剛過繼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國乾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鄭賢妃,雖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為無子,只見載於《唐會要》的昭陵陪葬名單中:「昭陵陪葬名氏……賢妃鄭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對於這位賢妃也無法有更多的了解。不過燕氏自貞觀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處賢妃之位,所以這位鄭氏應該是十八年燕氏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
楊妃,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舊唐書》僅有一句「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於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沒入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很有可能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於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後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八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後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誌銘都有記載,其餘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
李恪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跡,而且不過是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就連續多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後削去實封共600戶,只剩下200戶的實封。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誌上,均有記載,互相印證。
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李泰卻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記載,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個月,唐太宗將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級為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同樣是嫡出的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卻在一轉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各類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而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又過了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而且唐太宗只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被反駁後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為是具有前朝血統的緣故,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麼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至於楊妃的次子李愔,雖然貞觀十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貞觀十三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生前僅為二品九嬪中的倒數第二級充容。相對於其他嬪妃在太宗一朝最多隻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徐惠能夠憑借其出眾的文採在《舊唐書》中留下更多的事跡,可見徐惠的才華即便是與同時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而徐惠也因為自幼才華出眾,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聲遠揚,甚至為皇帝所知,於是被詔進了後宮中。
根據史書的記載,徐惠進宮後因「揮翰立成,詞華綺贍」,於是由正五品的才人晉升為正三品的婕妤,最後位列正二品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可見文學造詣極高的徐惠還是很得唐太宗賞識的。其父徐孝德也因為女兒的才華橫溢升了一級官,由從六品下的將作監丞被擢為了從六品上的禮部員外郎。
就史書中所記錄的事跡而言,徐惠知書善文縱論古今的才華頗得唐太宗的賞識,《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更是直諫朝政——這也是繼晉武帝的左貴嬪獻誄賦頌、宋孝武帝時韓蘭英獻《中興賦》、陳後主的沈皇後「數上疏諫爭」後,有唐以來的後宮第一人,但如果說徐惠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影響很大,那就言過其實了。畢竟徐惠的這篇上疏雖然甚得唐太宗的贊賞,並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但無論是上疏中所諫止的征遼之舉,還是營造玉華宮之事,唐太宗都沒有因為徐惠的進諫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調整或改變。
唐太宗逝世後充容徐惠作為無子無女的嬪妃,按例送進崇聖宮出家為尼,一年多後留下了一生中最為謙卑的願望:「在祭祀所用的狗馬之前侍奉於陛下的陵廟,這是我唯一的心願。」病逝在這座守陵的宮殿里。
盡管此時距離唐太宗的駕崩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徐惠也並沒有選擇在唐太宗死後立即絕食的方式,而是漸漸等到生了重病後這才不喝葯,但唐高宗李治依然對徐充容此舉大加贊賞,不僅將其追贈為四妃之一的賢妃,還允許她陪葬昭陵石室。
徐氏一族也因此飛黃騰達起來,其父徐孝德更是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級提拔,一下子便由從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連越6級,卒於任上時,唐高宗還「優敕令官造靈舉,別加賻物,具給傅乘,資送還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齊聃也被任命為沛王李賢的侍讀,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為「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遂被唐高宗召進宮中冊為婕妤。
㈢ 古代四大美女是哪幾位
四大美女是指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
1、西施,本名施夷光 ,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 ,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2、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漢元帝時期宮女。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3、貂蟬最早出現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中。貂蟬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呂布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王允的婢女。
4、楊玉環,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1、沉魚——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又稱「浣紗女」。是春秋時期越國美女。後被世人尊稱為「西子」。西施生活的年代越國臣服於吳國,隨時都有被滅國的危險。
當時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直謀求越國的強大,可以戰勝吳國。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西施擔當起了這一國家重任。西施天生麗質、容貌出眾。因此她被越王勾踐選中送給了當時的吳王夫差,而西施也憑借他冠古一絕的美色贏得了夫差的寵愛。
2、落雁——王昭君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
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王昭君為維護漢匈關系的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匈奴生活近半個世紀,而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流傳千古。
3、閉月——貂蟬
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姬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養女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羞花——楊玉環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宏農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子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
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
㈣ 古代四大美人分別是:楊貴妃、貂蟬、西施還有一位是名妓,她叫什麼來著
還有一位是王昭君,但她不是名妓,是西漢元帝時的宮女,因入宮多年不能見到皇帝,她為了避免一生被幽禁深宮的命運,後來自親遠嫁和親匈奴,又稱「明妃」。
楊玉環,本是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之妻,後為唐玄宗奪占,封為貴妃,寵冠後宮。
貂蟬:東漢末年的宮女,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越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