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民間胖美女唱豫劇哭戲大全

民間胖美女唱豫劇哭戲大全

發布時間:2022-11-20 09:59:26

A. 豫劇的名家唱段有哪些

【豫劇名家名段大全】
1936年河南戲曲界第一張唱片(《春秋配》羞答答出門來將頭低下),至今已有80年了。
1956年河南戲曲界第一部電影(《花木蘭》劉大哥講話里太偏),至今已有61年了。
你問他因何事荒郊走馬(陳素真)-豫劇《春秋配》選段
與君子在荒郊前來問話(陳素真)-豫劇《春秋配》選段
終日里悶悠悠如痴如醉(陳素真)-豫劇《梵王宮》選段
花媽媽昨日來對我言講(陳素真)-豫劇《梵王宮》選段
孫玉嬌坐房中愁眉雙鎖(陳素真)-豫劇《拾玉鐲》選段
崔家女一陣陣我淚如梭(陳素真)-豫劇《三上轎》選段
坐龍車出相府悲憤恨怨(陳素真)-豫劇《宇宙鋒》選段
今日里我顧不得閨閣端儀(陳素真)-豫劇《宇宙鋒》選段
花將軍又變成花家的女郎(常香玉)-豫劇《花木蘭》選段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常香玉)-豫劇《大祭樁》選段
從今後再莫說你治家有言(常香玉)-豫劇《拷紅》選段
在綉樓我奉了小姐言命(常香玉)-豫劇《拷生》選段
那一日你言道張生有恙(常香玉)-豫劇《拷紅》選段
恨上來罵法海大如禽獸(常香玉)-豫劇《斷橋》選段
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攙起(常香玉)-豫劇《斷橋》選段
一家人歡天喜地把我來請(常香玉)-豫劇《五世請纓》選段
三江蘭洗不盡我滿腹的冤枉(崔蘭田)-豫劇《秦香蓮》選段
老公爹你再莫要怒聲聲(崔蘭田)-豫劇《賣苗郎》選段
小妹妹只哭的兩眼紅腫(崔蘭田)-豫劇《桃花庵》選段
九盡春回杏花開(崔蘭田)-豫劇《桃花庵》選段
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馬金鳳)-豫劇《穆桂英掛帥》選段
穆桂英我家住在山東(馬金鳳)-豫劇《穆桂英掛帥》選段
老身家住南陽地(馬金鳳)-豫劇《對花槍》選段
小郎門外連聲請(馬金鳳)-豫劇《花打朝》選段
自幼兒生長在宰相家(閻立品)-豫劇《盤夫索夫》選段
小丫鬟上樓來對我言講(閻立品)-豫劇《秦雪梅》選段
老爹爹莫動怒暫且息憤(閻立品)-豫劇《秦雪梅》選段
扶靈柩我心如刀絞(閻立品)-豫劇《秦雪梅》選段
三班衙皂高聲喊(桑振君)-豫劇《對綉鞋》選段
自從公子闖下了禍(桑振君)-豫劇《投衙》選段
千年的白蓮修成仙(桑振君)-豫劇《白蓮花》選段
參禪打坐白水潭(桑振君)-豫劇《白蓮花》選段
搬一把金交椅與王打坐(唐玉成)-豫劇《火燒紀信》選段
忽聽得大堂口雲牌三點(唐玉成)-豫劇《反徐州》選段
李世民登龍位萬民稱頌(唐喜成)-豫劇《三哭殿》選段
下位去勸一勸珍妃娘娘(唐喜成)-豫劇《三哭殿》選段
西門外放罷了催陣炮(唐喜成)-豫劇《南陽關》選段
扶大宋錦華夷忠心赤膽(李斯忠)-豫劇《探陰山》選段
十大狀(李斯忠)-豫劇《司馬茅告狀》選段
十保官(李斯忠)-豫劇《下陳州》選段
鑼鼓喧天(牛得草)-豫劇《七品芝麻官》選段
小喜鵲喳喳叫(牛得草)-豫劇《三願意》選段
十八扯(牛得草)-豫劇《拾女婿》選段
陳駙馬休要性情急(吳心平)-豫劇《包青天》選段
陳駙馬你撕碎狀紙(吳心平)-豫劇《包青天》選段
換聲親翁郭子儀(劉忠河)-豫劇《打金枝》選段
一個家住無錫地(劉忠河)-豫劇《十五貫》選段
我一見老母親跪金殿(李樹建)-豫劇《大登殿》選段
為救孤我捨去了我的親生子(李樹建)-豫劇《程嬰救孤》選段
親家母對唱(高潔、楊華瑞等)-豫劇《朝陽溝》選段
咱倆個在學校整整三年(王善朴)-豫劇《朝陽溝》選段
上山或下山(魏雲)-豫劇《朝陽溝》選段
窪窪地里好莊稼(孟祥禮)-豫劇《李雙雙》選段
以上是豫劇大師及豫劇名家們的代表劇目里的經典唱段。

B. 豫劇哭戲第一名

豫劇哭戲第一名是《秦雪梅》。

《秦雪梅》是豫劇大師閻立品先生代表劇目,1943年夏,在安徽界首首演。《秦雪梅》講述了商林與秦雪梅的愛情故事,主題思想是反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歌頌男女青年真誠的感情。

作品內容

講述了秦商兩家世代友好,雪梅與商林自幼訂婚,不料宦海險惡,商林的父親遭人陷害身陷囹圄。雪梅企求父母允諾商林到秦府借館讀書,秦父則借雪梅商林書館邂逅之事掀起狂瀾。商林被逐後身染重疾而命懸一線,商母泣血哀求秦家容雪梅過府沖喜。

秦父設下了李代桃僵之計,逼丫環春花就範,商林花堂之上識破春花真相而一命歸陰。雪梅聞訊,披麻帶孝,哭來了一天鵝毛大雪為夫作吊,以命作筆書寫了一曲人類愛情史上的千古絕唱。

全劇是圍繞秦雪梅的活動展開的。她是一個溫和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姑娘,但她又是一個性格倔強、敢於斗爭、不向封建禮教低頭的青年,無論父親如何打擊她,她都忠貞不二,斗爭到底。

C. 豫劇哭戲有哪些戲曲

我把戲曲壓縮包傳到網路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問附件

點擊壓縮包下載。直接下載,沒有密碼

滿意請選為【滿意答案】


手機提問的用戶查看。請要用網頁版查看下載


D. 河南曲劇哭戲選段

哭戲有海連池老師的《卷席筒》送別
《拉荊笆》講的是不孝兒、媳的故事,也是哭戲。不過續集變成了喜劇了。

E. 跪求幾個豫劇唱段~~~~~~~~~~~~

學知網的豫劇不少,基本有您要的免費下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b05570100ab01.html
梨園春唱段
梨園豫曲
(曲劇全場)劉雲打母
(曲劇全場)包公告狀
(曲劇全場)宋士傑告狀
(曲劇全場)郭舉埋兒
(曲劇選段)洛陽令
(視頻文件)唐派唱段
(豫劇全場)三打金枝
(豫劇全場)包龍圖坐監
(豫劇全場)反楊河
(豫劇全場)抬花轎
(豫劇全場)花打朝
(豫劇全場)討飯國舅
(豫劇全場)韓信拜帥
視頻
全劇
宇宙鋒(陳素真)
拷紅(常香玉)
朝陽溝(全)
桃花庵(崔蘭田)
秦雪梅(閻立品)
花木蘭(常香玉)
花槍緣(馬金鳳)
豫劇 打金枝 劉忠河 黃愛菊
豫劇 劉墉回北京 謝慶軍
豫劇_七品芝麻官_牛得草
馬金鳳 穆桂英掛帥
唱段
[謝慶軍]
[郭志成]
豫劇全場
《梨園錦綉》豫劇流派大型演唱會
任宏恩 高秀敏《我愛我孫》
任宏恩《皂角坪往事》
任宏恩《糊塗盆砸鍋》
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
任洪恩《我愛我爹》
蘭力《下陳州》
關靈鳳《三上轎》
劉忠河 黃愛菊《打金枝》
劉忠河《三打金枝》
劉忠河《十五貫》
劉忠河《血濺烏紗》
劉忠河《轅門斬子》
劉曉燕《長孫皇後》
唐喜成 吳碧波《血濺烏紗》
唐喜成 吳碧波《轅門斬子》
唐喜成《三哭殿》
唐喜成《南陽關》
宇宙鋒(黃河版)
崔蘭田《對花槍》
常香玉《人歡馬叫》
常香玉《拷紅》
常香玉《斷橋》
常香玉《斷橋》(中藝版)
常香玉《柳河灣》
常香玉《花木蘭》
開封市豫劇團《竇娥冤》
張寶英 吳心平《包青天》(金馬電影版)
張寶英 崔少奎《徐九精陞官記》
張寶英《賣苗郎》
張寶英《尋兒記》(河南音像)
張寶英《桃花庵》
張寶英《秦香蓮後傳》
張枝茂 張鈺東 劉新民《司馬茅告狀》
張枝茂《嚴海斗》
張枝茂《劉墉二下南京》
張枝茂《火燒紀信》
張枝茂《諸葛亮弔孝》
張海龍 馬剛良《老子·兒子·弦子 》
張自立 張書軒《反楊河》
探陰山(吳心平)
曾廣蘭《洛陽橋》
朱坤芳 楊勝利《趙匡胤借頭》
朱坤芳 毛松奇 索文化《趙匡胤哭頭》
朱坤芳 索文化《楊家將》
朱坤芳 索文化《趙匡胤登基》
朱坤芳《司馬懿扒墓》
朱坤芳《司馬懿探山》
朱巧雲《穆楊會》
朱巧雲《花轎錯》
朱巧雲《香囊記》
李 雲《忠誠衛士》
李 英 王 凱《三請樊梨花》
李斯忠《下陳州》
李斯忠《包龍圖坐監》
李斯忠《忠烈千秋》
李樹建《清風亭》
李樹建《程嬰救孤》
李樹建《鞭打蘆花》
李良魁《包公誤》
李金枝《淚撒相思地》
杜啟太《倔公公偏遇犟媳婦》
林秀蘭《佘太君辭朝》
柳蘭芳《小二黑結婚》
湯玉英《狀元與乞丐》
汪荃珍《香魂女》
洛陽豫劇二團《孫成打酒》
洪先禮 劉純正《劉庸下山東》
洪先禮《大登殿》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
牛得草《三願意》
牛得草《卷席筒》
牛派《丑角小段》
牛淑賢 袁秀榮《梳妝揀柴》
牛淑賢《宇宙鋒》
王希玲《陸遜拜帥》
王希玲《風流才子》
王希玲《鴛鴦戲水》
王清芬《大祭樁》
王清芬《抬花轎》
王素君 王秀蘭《王金豆借糧》
王素君《小二姐做夢》
王素君《桃李梅》
王素君《陳妙常》
王紅麗《三更生死緣》
王紅麗《五鳳嶺》
王紅麗《司文郎》
王紅麗《淚血姑蘇》
王紅麗《風雨行宮》
索文化 段紅玉《困南唐》
索文化 毛松奇《下河東》
索文化 毛松奇《困河東》
索文化《王莽趕劉秀》
苗文華《五女拜壽》
范 靜《骨肉冤家》
虎美玲《寶蓮燈》
虎美玲《武則天》(粉黛冤家)
虎美玲《白蛇傳》
袁國營《岳陽樓》
謝慶軍 劉新民《反徐州》
謝慶軍 張枝茂《三碟裝紅臉唱腔精選》
謝慶軍 索文化《呼家將》
謝慶軍 陳首凱《黃鶴樓》
謝慶軍《劉庸回北京》
謝慶軍《崇禎弔死眉山》
謝慶軍《王祥卧冰》
谷秀榮《五世請纓》
豫東紅臉戲《劉公案》
賈廷聚 范靜《大明驚雷》
賈文龍《村官李天成》
趙吟秋《麻風女傳奇》
郭志成《南陽關》
鄢陵縣豫劇團《孟姜女哭長城》
金不換《唐知縣斬誥命》
閻立品《盤夫索夫》
閻立品《秦雪梅》(中藝版)
閻立品《藏舟》
陳素真《宇宙鋒》
陳素真《梵王宮》
馬金鳳《七奶奶》(金馬香港電影版)
馬金鳳《楊八姐游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
馬金鳳《穆桂英掛帥》(電影版)
馬金鳳《花打朝》
馬金鳳《花槍緣》
魏 雲《朝陽溝》
音頻
全劇
西廂記(豫劇)
豫劇《三不願意》
豫劇崔蘭田
唱段
[於波]
[劉忠河]
[吳心平]
[唐喜成]
[唐玉成]
[崔蘭田]
[常香玉]
[張寶英]
[張桂梅]
[李麗娜]
[李斯忠]
[桑振君]
[段冬梅]
[牛得草]
[王二順]
[王清芬]
[閻立品]
[陳素真]
[馬蘭]
[馬金鳳]
[高玉秋]
[黃愛菊]

F. 戲曲哭戲都有哪些

1、秦雪梅弔孝,皇姨秦雪梅許商林為婚,商林原是大戶人家子弟,後家道中落,寄讀秦府。一日,雪梅下樓到書館看商林的書文,不巧被商林撞見,互說情常。

秦國正知道後,把商林趕走。商林惱恨相思成病。秦國正逼丫環秋蓮代雪梅到秦府沖喜,商林知道後,活活氣死。秦雪梅前去商府弔孝、祭靈。

2、梁山伯與祝英台,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後山伯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3、卧龍弔孝,建安十五年春,東吳大都督周瑜病故巴丘。諸葛亮得知此訊,也愴然涕下,趙雲不解,孔明道出對周瑜的高度評價,並從聯吳抗曹大計出發。身著白衣的諸葛亮跌跌撞撞沖進大門,悲悲切切地高聲呼喊:公瑾,亮祭你來了!

4、竇娥冤,寫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兇手,被判斬首示眾。臨刑前,滿腔悲憤的竇娥許下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5、李慧娘,描寫南寧書生裴禹與盧昭容相愛,盧贈裴一枝紅梅而得劇名,裴、盧的愛情受到權相賈似道的阻撓和迫害。賈的侍妾李慧娘因贊美裴生「美哉少年」被殺死,慧娘化為厲鬼保護裴生脫險,並成就了裴、盧二人的姻緣。

G. 誰介紹幾段悲傷的感人的催人淚下的曲劇或豫劇選段

豫劇:《三上轎》(很悲情的戲)、《宇宙鋒》(這個太經典,一般演員不敢演,京劇里也有這個戲)、《佘太君點將》、《賣苗郎》、《八珍湯》(好像也叫《尋兒記》)、《秦雪梅弔孝》、《大祭樁》、《清風亭》(我很愛看這個)、《秦香蓮》……
曲劇:《背靴訪帥》(整體是喜劇。但中間有很感人的唱段)、《卷席筒》(這個自不必說)、《三子爭父》(這個是我覺得最感人的,特別是張老漢的那一大段唱)……
實在太多了,我很長時間沒聽家鄉戲了,主要是小時候和初中聽的,有這些記憶。

H. 尋找豫劇紅臉唱段!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

1927年後,豫劇界出現了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後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了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台藝術發生了顯著變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家。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

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了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朴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腳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崔蘭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轎,賣苗郎,秦香蓮,桃花庵。閻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釣金龜,碧玉簪,盤夫索夫 馬金鳳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對花槍,穆桂英掛率陳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蘭,紅娘,斷橋。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區演出時常常靠著山堆個土檯子,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靠山吼"。"豫劇"之稱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用的。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

豫劇在形成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開封一帶的祥符調,商丘一帶的豫東調(又稱東路調),洛陽一帶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帶的沙河調(又稱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豫東調的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盪,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的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

豫劇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嗩吶等。以梆子按拍,節奏明快、歡暢。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暢淋漓,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後,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鳳、閆立品、崔蘭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明快清新,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閆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紅果,紅了》。
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山吼"等,建國後才統一改為今稱。
歷史沿革
關於豫劇的起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並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編演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地區。
豫劇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後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苟、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30年代,在開封除了義成班組成的永安舞台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豫劇團體,豫聲戲劇學社和中州戲曲研究社。豫聲戲劇學社在豫聲劇院演出。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豫劇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建國後,於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這一劇種已成為我國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
藝術特點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台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豫劇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涌現了一大批藝術上有成就的演員。
豫劇的音樂屬於梆子聲腔系統,是板腔體式。據清朝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根據藝人們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府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韻,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區,有豫東調、享福調、沙河調、豫西調的傳統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歸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較低的豫西調,俗稱"下五音"。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復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於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盪,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它的主要特徵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它的唱腔流暢,節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於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後,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早期的文場樂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後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橫笛、嗩吶、笙等。而板胡則成了豫劇的主弦。建國後,還增加了一些西洋樂器,如大小提琴、銅管、木管等。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以後,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瓢")為主弦。50年代以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
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綉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豫劇的主要演奏特色樂器有如下幾種:
一、板胡、琴筒為半個椰殼,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紀60年代以後普遍將原皮弦(裡弦)、絲質粗老弦(外弦)改為金屬弦。演奏時戴銅指帽。
二、小三弦,彈撥樂器。三根金屬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撥子撥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頗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為14管。
四、悶子、雙簧吹奏樂器,八孔,發音深沉渾厚,多用來伴奏悲壯凄苦的唱段或場景。
豫劇唱腔中,豫東調和豫西調用同樣的調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宮,即"以徵為宮"的現象;豫西調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宮,即"以清角為宮"的現象。豫劇的傳統唱法中,男女聲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調。豫東調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調則用真嗓較多,凈角多用"炸音"。過去,豫東調和豫西調均有一種翻八度以假聲行腔的方法,叫做"贗腔"或"謳"。
河南梆子戲的特徵,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純全合於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則在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系,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點:(一)娛樂性強 豫劇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台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餘,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松愉快。(二)接近群眾 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台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脾味。(三)易懂易學 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於地方性 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角色行當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旦行(見 圖豫劇-7)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凈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綉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訣是"清、凈、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凈"是動作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我盡力了

I. 豫劇經典唱段伴詞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攙起

哭啼啼哎把官人急忙攙起
把為妻
把為妻的曲情事啊細聽來由
悔不該你聽信那法海禽呢獸
逼為妻飲雄黃將恩作仇
奴官人嚇死在了羅帷帳口
丟不掉咱的恩愛情一日三秋
為救你盜靈芝我蓬萊山走
白鶴童他擋去路我把箭抽
眼看看戰不過我敗到山口
多虧了南極星站立在雲頭
我把咱恩愛情說明前後
他賜我靈芝草轉回故州
治好病你不念咱情深意厚啊
誰叫你上金山呢又把那賊投
自從你背為妻暗暗出走
哪一夜我不等你到月上高樓
對明月思官人我空帷獨守
為官人常使我淚濕衫袖
我把咱恩愛情想前想後
怎不叫我女流輩愁上加愁
一愁你出門去遭賊毒手
二愁咱的夫妻情啊恩愛難丟
三愁你茶和飯可未必可口
四愁你的衣服爛呢無人補修
與青兒駕小舟俺把你找就
賊法海他與咱呢作下了對頭
與法海打一仗我腹疼難忍受
殺出了那金山寺汗如雨流
由為妻為救你我才啃著使命拼那斗
奴官人你絕情意我的官人呢恩愛全丟
只如今懷胎著許門之後
一無親咱二無有故哪裡奔投
奴官人拍胸膛你想想前後
誰的是哎誰的是誰的非
這天在上頭
噢噢噢

閱讀全文

與民間胖美女唱豫劇哭戲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5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3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26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4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1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2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26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1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