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四大美女,美男子是哪四個
張學良:少帥的風流倜儻,
連墨索里尼的女兒都對他一見傾心。只可惜他的後半生,被蔣介石軟禁的碌碌無為!
周恩來(周總理):凡是與他接觸的人, 都得承認他的風度與魅力,尤其是他的外交能力和處事能力。還是在南開讀書時,周恩來就曾扮演校園戲劇《一文錢》的女主角,並獲得了相當好的評價
梅蘭芳:1927年評選四大名旦,
梅的扮相是100分,台下的梅蘭芳是一位蘊藉風流的美丈夫,據說有人為看他的《太真外傳》,搞得傾家盪產。
汪精衛:這個早年因謀刺攝政王而入獄,
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美少年,晚年卻成了遺臭萬年的漢奸。很多人說他「雙目有俠氣」,「最耐看」。
如果大家不帶感情色彩地看覺得他怎樣呢?
㈡ 民國時期「四大美男」指的是誰你知道嗎
關於民國四大美男子,大體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指汪精衛、梅蘭芳、周恩來、還有張學良;另一種是指汪精衛、蔣中正、周恩來、還有張學良。
我個人更傾向於蔣介石而非梅蘭芳,因為汪精衛、蔣中正、周恩來、張學良這四位都是民國時期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而梅蘭芳確實文藝界的名人。而且我個人認為,梅蘭芳長得過於陰柔,遠不如蔣介石剛毅挺拔。
在民國四大美男子中,人們對蔣中正政治得失的關注遠遠大於對其相貌的注意,因為在大多數人眼中,蔣中正一直是一個頭頂光光的禿頭形象,難看得很,很難與美男子的形象相聯系。然而,這樣一個風雲際會的亂世英雄,之所以能夠取得震古爍今的抗戰功勛,一定程度上卻不得不感謝父母賜予的英俊容顏。很多年來,人們一致認為,蔣中正與宋美嶺的結合,是蔣因為政治原因為達到與孫中山的姻親關系而追求宋的,然而,幾十年後,宋美齡卻坦言,是自己在一次宴會上與蔣相識後,傾慕蔣的英俊挺拔,而主動追求蔣的,由此可見,蔣中正的美應當是無所置疑的。
在蔣中正留學日本的西裝照中,蔣戴金絲眼鏡,目光迥然閃爍,而英姿神采飛揚,既有旭日初升的勃然生機,又兼文明洗禮的文雅之氣。是一個標準的美男子形象。而蔣的美,重在剛直勇毅。在青年時代,蔣英俊挺拔,充滿革命激情,眼神堅定而銳氣十足。而到了老年,蔣相貌卻越來越有儒雅之風,完全象一個和藹的老爺爺,絲毫不見年輕時的霸氣。
蔣介石這個人,與汪精衛不同,他曾經混跡於市井,曾經在少年時飽嘗冷暖,對現實有著深刻的了解,不象汪精衛從少讀書,眼高手低,滿腦子的革命框框,遇到挫折時就手足無措,不知所以。蔣中正雖然讀書不多,但在少年時代讀過私塾,而這份經歷,在其人生歷程中卻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在這一時期,蔣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曾國藩、王陽明的人生哲學,為自己樹立了「中正自守、其介如石」的人生標桿。可以說,這一時期,蔣中正的文化積累,影響了其一生的人生軌跡。也正因此,「七七事變」,他會召集胡適、張伯苓等知識分子商討國是,最終痛下決心,奮起抗戰。所以有人認為,蔣中正是一軍閥武夫,此言差矣。
蔣介石出身草莽,曾經在上海跟從黃金榮等流氓投機倒把,炒作股票,一直被人們認為流氓無賴。然而,正是這個流氓無賴,卻被孫中山格外看重,委以黃埔軍校校長的重任。而黃埔校長的首選,其實並非蔣,但其他人都看不上這個位子,只好讓蔣這個後生來擔當。蔣中正這個人,與其他的國民黨首領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的首領大多是知識分子出身,能寫文章,會宣傳口號,能演講造勢,是革命家的好材料,但卻不善權謀斗爭。這些人屬於眼高手低的典型。例如:胡漢民、汪精衛、於右任、廖仲愷等等。而其他善於斗爭,掌握實力的人卻沒有信仰,瞧不起孫中山。例如:陳炯明、陸榮廷等。唯有蔣中正,這個市井無賴,混跡於黑白兩道,深悉世故權謀,但同時,信仰三民主義,對孫中山忠心耿耿,為孫殺陶成章,中山艦勤王護主,表現尤堪表率。這些年來,經過無數的挫折磨難,孫中山認識到自己這一代人想依靠宣傳革命精神而實現革命目的是不可能的了,只有依靠有信仰的革命軍隊才能實現,而領導者必須信仰與實力兼具,而蔣正是此人選。
蔣中正為人嚴謹。雖然在市井廝混過,但由於有過良好的軍事訓練,有著極強的自製力。生活作風簡朴。但蔣雖曾經作過流氓,也是軍人,卻只有流氓的手段,沒有流氓的歹毒;有軍人的作風,卻缺少軍人的從容。他跟黃金榮混過,但學到的是拉幫結派,籠絡人心的手段,對於江湖內部爭奪的血腥狠毒卻缺少鍛煉。因此,對於那些軍閥,蔣一直都是籠絡收買,反對者也很少掉頭丟腦袋。對於稱兄道弟者的反對自己,蔣更是抹不開面子大開殺戒。其是這也跟自己的傳統思想有關,蔣非常重視人倫道德,事母至孝,尊重長輩。有一次回鄉祭祖,坐轎掃墓,半道遇到同父異母的姐姐,就把轎子讓給姐姐坐,自己走了十幾里山路回鄉。由此可見,對於倫理蔣是非常重視的。也正因此,蔣對共產主義宣傳的推翻舊道德重樹新世界的一套是非常反感的,他在給廖仲愷的信中說,「共黨殊無誠信可言」,蔣認為的共黨「無誠信可言」在於,為了某個目標,可以不顧人倫道德,去實現此目的。因而,蔣與共產黨的分道揚鑣是有思想基礎的,並非只是利益之爭。蔣在1948年的會議上曾痛心疾首的說,如果毛**勝利,那麼中國的傳統文化必將毀於一旦。言之鑿鑿,卻也真之切切。
蔣作為軍人,有新時代的風貌,也承繼舊文化的影響,註定在其中左右搖擺。他得到象蔡元培、吳稚暉等元老的支持,又從宋氏家族那裡汲取了西方的政治理論。毛澤東與其不同,他接受的傳統文化是《水滸》《三國演義》民間文化,這種文化直面面對生死人們赤裸裸的利益抉擇,更加深刻的揭示了人性的復雜與醜陋。所以,毛的手段更現實。而蔣讀私塾接受儒家教條,又多少接受美化思想,雖然也作過流氓,但心中畢竟有一條底線,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在亂世之中就要鑄成大錯。
縱貫蔣的一生,政治成敗,任人評說。但忠孝仁義四字,卻大體不虧。忠於總理,為總理刺殺陶成章,中山艦孤劍勤王,可以說忠心耿耿。事母至孝,床前恃母,也可說盡了孝道。對於象李宗仁、閻錫山這樣多次反對自己的軍閥沒有痛下殺手,可以說夠仁慈的的了。蔣在兄其美死後,照顧其家人,提拔侄子陳果夫、陳立夫為黨國要員,並嚴加追查張宗昌,在北伐戰爭中誰都可投降,惟獨要殺死張宗昌替兄報仇,這對朋友夠義氣的了,只不過隨著自己身處高位,朋友也越來越少了。
蔣年輕時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罵人打人,但被罵被打卻代表此人是蔣的嫡繫心腹,往往不會丟官,有時還能升遷。蔣對他們可說就象父母對孩子一樣,呵護備至。而對雜牌軍,蔣的確有私心,但人心不同,蔣無法探知他們的意圖。所以,國民黨內各懷心思,無法團結,蔣只是盡力維持罷了。
可以說,蔣中正在人格上是值得尊敬的,他的失敗,不是個人的失敗。而當洗卻歷史的塵垢,「中正自守,其介如石」這八個字也許是對他人格最好的評價吧!
在四大美男子中,誰最漂亮呢?我想這應該沒什麼爭議,當屬汪精衛。這不是妄斷,應是共識。章怡和曾回憶說,小時候問父親章伯鈞自己那個時代四大美男子誰最美,章說,汪精衛,而汪精衛最美的地方在眼睛,章還說,這不是自己觀點,是一個寫新詩的詩人說得。章沒說這個人是誰,其實這個新詩人是胡適。
汪精衛之美,以前只是耳聞,不曾親見。後來,在圖書館中看到,第一眼用驚為天人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面容清秀,稜角分明,目光澄澈堅毅,在1924年黃埔將領的合照中是格外顯目。汪精衛文人氣息比較重,於堅毅中蘊有詩氣。但其目光如炬,炯炯有神,更重要的是眼神清澈。所以,胡適說汪精衛最美在眼睛,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但眼睛太干凈也不好,這就說明汪這個人常常的對現實不太了解,而有文人的想當然的不切實際。所以,汪精衛這個人是幹革命的料,有激情,有理想。然而卻不是搞政治的能手。因而,在政治上幾次叫蔣介石逼得出國,最後還落了漢奸的下場。當了漢奸還想當然的以為自己擺脫了蔣的陰影,可以自己舒展抱負,卻不知日本人的許諾根本都是空頭支票。
汪精衛這個人,有很深的舊學功底,又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思想很復雜。但其性格卻是始終如一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太軟弱。平常人軟弱也就罷了,可他身居高位,這就會害國害己。幹革命時刺殺清朝大臣,被俘後開始一段時間,還有革命者的風骨,寧死不屈還寫了那首「引導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的革命詩,但後來就意志消沉。
孫中山臨死前說對身邊人說我死沒什麼,就是擔心你們經不起誘惑,意志不夠堅定。孫中山說誰呢?說的就是汪精衛。當時汪精衛就在孫中山身邊。孫中山對汪精衛很了解,他能挺身冒死幹革命,卻經不起挫折,容易虎頭蛇尾。所以,在後期,他著重提拔蔣介石,蔣既有革命精神,解放浙江時組織敢死隊身先士卒。又具有果敢與韌勁,捨身護主,臨危不亂。在後一點上,汪是比不上蔣的。但是在學問知識上,蔣又遜色汪很多。至於在操守上,我不說人格只說操守,是因為汪在大節上與蔣遠不能比,所以只比小節。二人在生活細節都堪稱模範。最大的相同之處是二人都沒有什麼財產,生活相當的簡朴,吃穿用度都節儉異常。而他們的老婆卻使金戴銀,揮霍無度。真可謂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二人都相當的尊重知識分子。可能跟小時候的家教於私塾有關吧。
汪精衛這個人一生活在猶豫跟軟弱之中。心中有著無數的主張,真叫他拿主意的時候,卻猶猶豫豫,不知所措。而且意志不堅,往往半途而廢。他叛國投敵,主張和談對抗戰持悲觀情緒是內在原因,跟蔣介石的矛盾不甘生活在其陰影下是外部原因,而陳璧君則直接是導火索。其實,在當時情況下,陳璧君對之曉以民族大義那麼汪精衛不會當漢奸,如果火上澆油,則懼內的汪必定走上漢奸的道路。可惜,在一方面是民族大義,一方面是權力主張,汪正猶豫不決的時候,陳璧君這個潑婦倒向了權力,而汪精衛就這樣把自己一生的道路交給了陳璧君。
汪精衛在投敵後來到北平,想起自己三十年前被清朝關在監獄時受到獄吏母子的關照,就讓人找到這對母子,此時獄吏的母親已九十有餘,白發蒼蒼,汪精衛問母子二人有什麼要求,二人說,沒什麼要求。汪問,那為什麼當初接濟於我?獄吏母親答道,那時你是革命志士,我們同情你,所以對你好。汪聽後,嚎啕大哭。三十年前,自己身處牢獄,他人伸手相助;如今,自己榮華顯要,想要報恩,人家卻不願接受,此情此景,真是情何以堪。
革命志士,知識分子,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國民政府主席,這些耀眼的光環曾經是那麼的絢爛,讓人心馳神往。可是最後卻轟然倒地,黃粱一夢。真可謂是: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㈢ 民國四大美男子和民國四大美女子是誰如題 謝謝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民國四大美是指:蔣介石、汪精衛、周恩來(周總理)、張學良。 四大美女:林徽因 陸小曼 周璇 阮玲玉
希望採納
㈣ 四大美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楊貴妃)。中國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為:西施居首,貂蟬次之,王昭君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並稱為:「笑褒姒病西施狠妲己醉楊妃」。四大美女中除貂蟬外皆為有正史記載的人物,而貂蟬則只見於小說和戲劇而未見於史料記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古代四大美男
同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一樣,眾說紛紜。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有幾種。
最常見的說法是:潘安、曹植、宋玉、衛玠;
第二種說法是:潘安、蘭陵王、嵇康、衛玠;
這些美男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才貌雙全,或文學、音樂修養極高,或文治武功威震華夏。據說這些人出行的時候都曾造成萬人空巷,爭相目睹的場面。
民國四大美男指的是後人根據現代審美觀所評選出的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四個美男子:汪精衛、周恩來、梅蘭芳、張學良。加一個吳亞茹網上亦流傳有汪精衛、周恩來、梅蘭芳、蔣介石和汪精衛、周恩來、張學良、蔣介石的版本。
民國四大美男的說法,民國時即已有之。戴季陶曾經分別點評過汪、周、梅、張四人。民初曾有汪精衛梅蘭芳顧維鈞三大美男的說法,[3] 與此頗有一脈相承的意味。
四美男皆才貌雙全,除豐神俊朗外,才華亦甚是了得。汪精衛出口成章,筆掃千軍,他的文筆在當時享有盛名,只要他在,同盟會、國民黨的宣傳工作一直由他負責。此外他還是南社代表詩人。周總理的外交才華大家都知道,無需多講。梅蘭芳更是藝壇最頂級的藝人。
㈤ 民國四大美男是誰
民國四大美男是後人根據現代審美觀所評選出的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四個美男子——汪精衛、周恩來、梅蘭芳、張學良。網上亦流傳有汪精衛、周恩來、梅蘭芳、蔣介石和汪精衛、周恩來、張學良、蔣介石的版本。
民國四大美男的說法,民國時即已有之。戴季陶曾經分別點評過汪、周、梅、張四人。民初曾有汪精衛梅蘭芳顧維鈞三大美男的說法,與此頗有一脈相承的意味。
四美男皆才貌雙全,除豐神俊朗外,才華亦甚是了得。汪精衛出口成章,筆掃千軍,他的文筆在當時享有盛名,只要他在,同盟會、國民黨的宣傳工作一直由他負責。此外他還是南社代表詩人。
周總理的外交才華大家都知道,無需多講。梅蘭芳更是藝壇最頂級的藝人。張學良民國著名的將軍,小名為六子,人稱少帥。
(5)民國時期的四大美女和四大美男子擴展閱讀:
1、汪精衛(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又名汪兆銘,祖籍浙江山陰(原紹興縣),出生於廣東三水,字季新。
早年投身革命,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未遂,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回國後於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志。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大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
1924年任中央宣傳部長。後期思想明顯退變,於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淪為漢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腫」病死。
2、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3、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
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4、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
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㈥ 中國四大才子和四大美女是那些
四大才子: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一、四大才子
1、唐寅
唐寅 (1470一1523),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字子畏、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出身商販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少時讀書發憤,青年時中應天府解元,後赴京會試,因舞弊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後又投寧王朱宸濠幕下,但發現朱有謀反之意,即脫身返回蘇州。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形跡放縱,性情狂放不羈。
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
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
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2、祝枝山
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世亦稱「祝枝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祝允明自幼就顯現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華。
「五歲能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中舉,任廣東惠州府興寧知縣,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官至應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因病致仕歸里。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卒,享年六十七歲。
他家學淵源,專攻書法,亦善詩文。其書,隸、楷、行、草諸體均工,尤以草書成就為最特別,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其詩取材頗富,造語頗妍;其文多奇氣,瀟灑自如。
傳世墨跡如小楷《出師表》、草書《自書詩》、《落花詩卷》、《洛神賦卷》、《前後赤壁賦卷》等均為其代表作。
著有《懷星堂集》(三十卷)、《蘇材小纂》、《祝子罪知錄》、《讀書筆記》、《前聞記》等,撰有《興寧縣志》。
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亦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
3、文徵明
又作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
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4、徐禎卿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後遷居吳縣。
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16歲著《新倩集》。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徵明合纂《太湖新錄》;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為四才子中最早過世和享壽最短的。徐禎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該書多詆毀明太祖的內容,實為誣告)、《異林》等。
二、四大美女
1、西施
西施(生卒年不詳,一說卒於前473年),一作先施,本名施夷光 ,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
出身貧寒,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越王勾踐在對吳國戰爭中失利後,採納文種「伐吳九術」之四「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薴蘿山下得西施、鄭旦二人。並於土城山建美女宮,教以歌舞禮儀,飾以羅 ,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
三年學成,使范蠡獻於吳王。吳王夫差大悅,築姑蘇台,建館娃宮,置二女於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於國政,而寵嬖西施尤甚。勾踐滅吳後,西施隨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終。一說沉江而死,一說復歸浣江,終老山林。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之美譽,其中的「沉魚」,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2、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 (一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語中「沉魚落雁」、「畫工棄市」記載她的生平典故。
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王昭君維護漢匈關系穩定達半個世紀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3、貂蟬
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
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
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
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閉月」是貂蟬的代稱。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
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楊玉環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朝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
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才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㈦ 民國四大美男子,到底是指的哪四位
民國四大美男一般認為是汪精衛、周恩來、蔣介石、張學良。此外還有另外兩種說法,分別是:汪精衛、周恩來、張學良、蔣介石。和:汪精衛、周恩來、 梅蘭芳、孫中山。
㈧ 中華民國四大美男是哪幾位
民國四大美男指:汪精衛、周恩來、梅蘭芳、張學良,他們是民國時代最負盛名的四個美男子。
民國四大美男的說法當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出現的。戴季陶曾經分別點評過汪、周、梅、張四人。西安事變時周恩來張學良相互贊嘆對方的神采風度,楊虎城即說誰不知道你們是四大美男,可見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大美男的說法已經人盡皆知。
四美男皆才貌雙全,除豐神俊朗外,才華亦甚是了得。汪精衛出口成章,筆掃千軍,他的文筆在當時享有盛名。只要他在,同盟會、國民黨的宣傳工作一直由他負責。此外他還是南社代表詩人。周總理的外交才華大家都知道,無需多講。梅蘭芳更是藝壇最頂級的藝人。
㈨ 民國除了有四大才女,還有四大美男,都有誰
才子就是才華出眾,善於文藝創作的詩人、作家,他們創作了很多的優秀作品,為中國文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那麼你知道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知名的才子嗎?今天就盤點了民國四大才子的介紹,一起來了解一下。
民國四大才子:徐志摩、郁達夫、戴望舒、邵洵美
四、邵洵美
出生日期:公元1897年1月15日
逝世日期:公元1931年11月19日
代表作品:《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原名章垿浙江嘉興人知名的散文家、詩人曾經留學到英國之後改名志摩。1815年在杭州一中畢業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和北京大學還去美國學習銀行學獲得學士學位。1921年又去英國留學研究政治經濟學成為了歐美派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與郁達夫、戴望舒、邵洵美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子。1923年他成立了新月社之後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感情方面也是一個風流才子先後和張幼儀結婚之後又與林徽因、陸小曼、凌淑華有過一段愛情佳話,1931年因為飛機失事死亡。留下了《巴黎的鱗爪》《愛眉小札》等20部經典著作其中包括戲 劇、散文集、小說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