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畫古代人物,(女的)我現在在美術班學素描,畫靜物,請問這是為畫古代美女打的基礎嗎
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學素描畫靜物,對於中國傳統人物繪畫的臨摹創作來說,肯定沒有太多幫助!
因為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透視體繫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性繪畫完全是兩種繪畫方式、觀察方式,以及表現方式。
兩者有很大的不同,但是——
當今中國畫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改變,中國的美術教育完全建立於西方繪畫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也不必過於苛求完全沿襲古制。
需知,創新才可以讓中國畫更好的發展下去。當然,如果你喜歡的只是傳統人物畫,可以拜一個比較傳統的學識技法都比較淵博的老師,向他/她學習。
技法上首先從白描臨摹開始,可以臨摹《八十七神仙卷》《簪花仕女》《搗練圖》(唐朝的這些仕女形象比較大氣,線條也非常有韌性)《永樂宮》《四美圖》等等,清朝的可以看看任伯年的人物畫……甚至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好的!
同時要閱讀美術史,對各時期美術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才能慢慢入門。
② 國畫白描畫法的特點是什麼
國畫白描畫法要特別注意「樸素簡潔」、「概括明確」的特點,在構圖上取捨要力求單純,對虛實、疏密要偏重於對比較強烈的安排,層次要分明,線條處理上要帶有裝飾性、旋律性,防止碎亂、呆板、鬆散等弊病。
其實,每一種臻於成熟的藝術,都會在歷史發展中形成自己獨特程式。
歷代藝術家在上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白描藝術,留下了無數優秀白描作品,使之舉世矚目。
③ 求敦煌莫高窟筆畫線稿156幅國畫古典工筆白描設計素材臨摹古代古風百度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tKYs8Mh8v8JC_FXjjEmktg
④ 學化妝如何畫素描美人圖
1、在畫紙妝美人圖前,要准備好工具和材料有白紙、鉛筆、橡皮、彩色鉛筆、黑色彩色筆,如下圖所示。
(4)國畫白描美女圖案大全擴展閱讀
藝術特點
1、由木炭,鉛筆,鋼筆等,以線條來畫出物象明暗的單色畫,稱作素描。單色水彩和單色油畫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國傳統的白描和水墨畫也可以稱之為素描。通常講的素描多元化指鉛筆畫和炭筆畫。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這是研究繪畫藝術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
2、素描通常採用可於平面留下痕跡的方法:如,炭筆,鋼筆,畫筆,墨水,及紙張等。輪廓和線條是素描的一般稱謂。素描具備了自然律動感。不同的筆觸營造出不同的線條及橫切關系和節奏、主動與被動的周圍環境、平面、體積、色調、及質感。
3、素描是一種正式的藝術創作,以單色線條來表現直觀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達思想、概念、態度、感情、幻想、象徵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帶色彩的繪畫那樣重視總體和彩色,而是著重結構和形式。
素描題材
1、以肖像和風景為主
素描原是為繪畫、雕刻等藝術服務的,後因其流暢、充實和美觀,發展成為獨立的藝術。其題材可以取自任何事物,不受拘束,一般以肖像和風景為主,而西方的素描常是人物和靜物。
2、日常生活、抽象素描、藝術性建築素描
19世紀出現了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素描。其它還有想像和抽象素描、藝術性建築素描等。
3、立體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素描
(1)20世紀的素描似乎是反映不安、動盪和科學進步的。其中一些以表現線條豪放為特色。還有一些畫家試圖把生活納入幾何圖形中 (立體派)。
(2) 在20世紀各流派中也有X射線式的技法,即同時看到外部和內部。表現主義畫家追求"表現一個場面的感情而不是描繪事物的現實外表",超現實主義者則著重表現潛意識心理。
4、實用性和技術性素描
(1)實用素描要清晰地記載一件客觀事物,從總體上說,它不重審美,而突出技術設計。實用素描包括為科學目的而作的插圖與說明。很多藝術家作過科學說明的素描。
(2)文學作品中的素描插圖,一般是為某段文字描寫而作的圖畫說明,但因它表現了畫家特有筆法風格,至今還享有崇高的藝術聲譽。與此相關的還有漫畫,這是用於社會批評而創作的一種假定性圖畫。並由此而發展成連環圖畫,進而演變成現代卡通動畫片。
⑤ 國畫白描 幫忙寫一篇小結謝謝了!!!!
線,或稱線條,在幾何學上是指一個點任意移動所構成的圖形,有直線和曲線兩種。所以,簡而言之,線是點的延伸,它的定向延伸是直線,變向延伸為曲線。在二維空間中,線是面的邊界線;在三維空間中,線是形體的外輪廓線和標明形體內部結構的結構線。所以,線在造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線是一種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要素,由於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翌累同時並存的,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
線描是中國民族繪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構成中國畫民族風格的一個要素。線描是運用線的輕重、濃淡、粗細、方圓、轉折、頓挫、虛實、長短、干濕、剛柔、疾徐等不同的筆法來表現物象的體積、形態、質感、量感和運動感的一種方法。它不著顏色,有時可有一些淡墨來略加渲染,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造型規律,並富有韻味。用線的變化,要與造型的形式美緊密相連。其線或剛健、或婀娜、或輕靈、或凝重,由於用筆多變遂產生極為豐富的感覺。用線描來造型的特點是清晰、簡練、富有裝飾性,可以完美地刻劃各種現象,表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物象的新的生命。
中國畫中完全用線條來表現物象的稱「白描」。中國畫白描作品是以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無論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無論是花鳥還是人物,他們都是以線構成,借線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濃淡干濕在造型上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表現形體的質量感、體積感、動態感和空間感,是在對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礎進行主觀創造,從而達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它是神與物游,物我兩忘的主客觀結合的產物,區別於西方以色彩、明暗來表現物體的方法。故而白描不僅可以獨立存在,也是中國畫的基礎。物象的形、神、光、色、體積、質感等關系就靠線條來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來,它比別的畫法更不易掌握。中國畫用線造型的歷史悠久,通過歷代畫家的長期實踐和不斷地創造,積累了大量的極為豐富的線描技法經驗,僅畫人物衣褶的描法就有「十八描」,就是: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橛頭釘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枯柴描、蚯蚓描。白描在勾勒時可用一色墨勾成的,也有根據不同物件用濃淡兩種或兩種以上墨勾成的,如:人物的皮膚用淡墨,頭發用濃墨,不同顏色的服飾用不同的墨色。
白描要特別注意「樸素簡潔」、「概括明確」的特點。在構圖上的取捨力求單純,對虛實、疏密要偏重於對比較強烈的安排,層次要分明,線條的處理上要帶有裝飾性、旋律性,防止碎亂、呆板、鬆散等毛病。
每一種臻於成熟的藝術,都會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中國白描畫經過了千年以上的發展過程,已成為我們民族繪畫之一。歷代白描作品的發展概況和流派,它們的風貌各異,淵源有別,蘊涵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歷史的積累、民族精神的體現。我們對古代白描作品的研究與借鑒,不斷地在實踐中體悟民族文化的真諦和傳統藝術的奧妙,無疑將成為當代中國畫作品走向輝煌的起點。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藝術家對於白描進行了艱辛的藝術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線描藝術,留下了無數的優秀白描作品,使之舉世矚目,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獨樹一幟,並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是其它畫種無法取代的。
我國最早的繪畫作品出現於石器時代的壁畫及生活用品上面,主要以線作為表現語言,表現題材主要為日常生活中的祭祀,舞蹈,狩獵,部落戰爭等場景,造型古樸,簡潔,如:半坡人面魚紋盆,青海大同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內蒙古陰山岩畫等,可以理解為我國繪畫的雛形。
秦漢時期的白描作品塑造形象比例勻稱,儀態肅穆,線條流利挺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線描繪畫有了較大發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出現一批專業畫家,和秦漢比美術作品作為藝術創作而獨立了,作品在題材多樣化過程中已顯露出來表現當代生活的興趣肖像畫得到重視,構圖技巧有了提高,風格多樣化,技法上既有顧愷之、陸探微筆跡周密的密體,也有張僧繇「筆才一二,象已應焉」的疏體之分,有春蠶吐絲的傳統表現技法,也有其體稠疊、衣服緊窄的「曹衣出水」。中國人物畫發展到東晉前後,卷軸畫已經出現,標志著中國繪畫開始成熟。目前我們所能見到最早的中國卷軸畫《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是東晉顧愷之傳世摹本。這兩幅畫中所用的線描已由過去的粗拙簡單發展到圓潤挺秀的筆法,那種"青雲浮空"、"流水行地"的緊勁連綿的線條已具風格化,被譽為"春蠶吐絲"。顧愷之在理論上提出了"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遷想妙得"、"以形寫神"。他的"傳神"之說和與南朝宋宗炳提出的"暢神"之說,代表著當時的美學思想。可以說東晉的繪畫和理論給隋庸、五代,兩宋的繪畫出現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礎。唐代是中國白描繁榮、鼎盛時期,在繪畫題材方面傾向面對現實,佛教畫也側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這一時期人物畫不僅大家輩出,線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閻立本溯源顧愷之而融進恢宏博大的氣度,他在《歷代帝王圖》中,以剛勁而厚實的長線恰當而真實地刻畫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驕矜、貪婪、淫威等個性特徵的肖像畫。張萱、周仿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的遒勁纖細的鐵線描,生動地再現了唐代婦女的"豐頤典麗、雍容自若"的典型形象,人稱"倚羅人物"為工整艷麗的重彩人物畫開創了新風格。吳道子,是盛唐"畫聖",一生創作甚豐,各種題材兼工,而以宗教題材為主,人稱"道玄以佛道為第一"。其技法特點「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蒓菜條,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其賦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絹索。」(畫鑒),其用線「如銅絲縈盤」,施以重彩,人物雖小,「氣韻落落有宏大放縱之態。」道子用筆道勁,中鋒圓轉,富有粗細變化,這種注重用筆的頓挫、轉折、行筆放縱,表現出來的衣紋神采飛動有迎風飄舉之感;所繪人物八面生動,傳彩染色,別出心裁,人稱"吳家樣"。作品更注意畫面氣氛的統一與具有運動感的表現,有著「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後稱「吳帶當風」。這種有別於濃艷、富麗的表現方法,後世蘇東坡贊曰:"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自己也曾說:"眾皆謹於像似,我則脫落其俗"。正因為如此他才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唐代白描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以民間畫工為主力的壁畫創作中;壁畫創作其規模的宏偉壯觀,手法的豐富多彩,至今還保留在譽滿中外的敦煌壁畫及藏經洞絹畫、唐墓壁畫之中,使我們嘆為觀止,成為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遺產。宋代繪畫創作的題材范圍廣泛,除山水,花鳥,仕女、聖賢、僧道之外;田家、漁戶、牧民、嬰戲及歷史故事也在其列。注重"寫心"深度,在形象結構把握上,更注微妙變化。使白描的表現力更加准確生動;用簡略的筆墨,去描繪豐富的內容,這是中國畫技巧上一向主張——突出主題和高度概括的表現方法,使白描在這一時期成為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獨立畫種。元代由於民族和階級矛盾日益深化,士大夫在山水、花鳥畫方面遺興的文人畫飛速發展。由於統治階級對道家文化的推崇,出現大量道家題材的壁畫作品,其形象誇張浪漫,線描奔放有力、線描的形式美感得到最大的發展,白描也由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繪畫藝術。代表作品為永樂宮壁畫。明代由於社會因素,文人畫相對有所發展,線描以繼承前代傳統為主,或白描、或工筆密麗、或水墨點染、或用線質朴。清代白描繪畫一度出現衰落景象,從題材方面不是擴展而是收縮了,技法風格方面缺少新的進展,許多繪畫脫離實際,因襲模仿少有生氣,代之為生硬僵板和纖弱的風格。
中國畫表現對象是以線為基礎,而對象本身並沒有線的存在,所以決定了中國畫不是「再現」,而是「表現」為特長。這就決定了中國畫必然從寫實走向寫意。中國繪畫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相似,而是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中國字畫講究「以形寫神」,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的感覺,「絕似又絕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鴻)。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作為國畫的一個重要門類,白描無論是「筆才一二,象已應焉」的疏體,還是筆跡周密的密體,都具有著中國畫的一個共性特點,即寫意性。寫意並不是只從簡單的表現方法上來說的,應該是中國畫的一個共性特點,中國畫講究「以形寫神」追求「似與不似之間」,中國畫的白描,不論疏體密體,在創作中不是描繪真實的藝術,而是一種心的感悟和人生的感悟,在造型規律上和西方存在著差異,大體上說西方的造型是一種具象的造型,准確完備真實,並有科學系統的「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作依據,保證其最後的具象的目的,中國繪畫的造型是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得意」造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國畫的意象造型,也就是說的寫意性。
所謂寫意性,首先從字面上來說,從「寫」字的字體結構來看,古代繁體字的「寫」字是「冖」和「舄」據漢《說文解字》「冖」乃「交復深屋」,「舄」鶴也。鶴於深屋中與牢籠無異,自然欲出之而後快,從字形分析看這就是寫的原始含義。《小雅》曰「我心寫兮。」是抒寫其心的含義。又《詩·邶風》「蓋寫形不難,寫心惟難」表現一個形體不難,表現人的心靈和情感最難,故按凡宣洩、傾吐、表現為寫。這樣寫就由屋中之鳥引申到宣洩、表現、傾吐。而對「意」字的最早論述出現於南朝宋宗炳德畫論中「夫理絕於中古之上者,可意求於千載之下」,意作為中國畫的治學之道,各朝各代都有論述,「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為繪畫的操作規范,「實誠在胸臆,意奮則筆從」,「骨氣形似皆須意氣而成,非懦夫所能為也」是指畫家胸懷與情感通過繪畫的宣洩。「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心」則指畫家的主觀情緒。繪畫立於意,思於心,得其真,是強調審美意識起主導作用。中國畫是絕對講「意」氣,尚情趣,立意高遠,筆情墨趣,是其內在情感的迸發,意是情思所致至,理智和情感相一體,是自然生活的交融與感受所得。畫家的品格、胸襟、氣質、素養、情感顯示出各自「意」的品位,是情感、思想、直覺三者的統一。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中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為之烏合」說明「意」在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寫意的理論萌芽於唐宋,成熟於元,唐代張彥遠指出「意在筆先」,「意氣而成」,「筆不周而意周」,等謂之寫意觀點,便是寫意的先驅,宋代蘇軾米芾等人進一步倡導寫意畫的意氣所至「摹寫無詳略與詩人同」。陳去非詩雲:「意足不必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既是說「不專於形似,而得於象外者」。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靜居畫論》.在這里也強調了立意與作畫之關系,他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正是這些理論確立了中國畫的理論基礎。
中國畫的白描,不取逼真感,特重風神氣韻,白描,是中國畫的一大創造,似象而非象,遺象而取神;簡而不薄,繁而不亂;無定法,而有定范;無定筆,而有定局;有層次,有折疊,有掩映,有隱藏。中國畫的白描,決不同於標本圖的用線,不僅僅是為了界定物象的輪廓,中國畫在用線畫出物象的形貌特徵的同時,就通過行筆的或剛或柔,或緩或疾,或輕或重等不同筆法和千般變化,來表達畫家本人的情感意態。畫家筆下的線條,猶如歌唱家嗓中發出的音色,決不是單單告訴你他唱的是什麼詞句,而更重要的是通過音韻來表達那感人的神情意蘊,使人得意而忘詞,這就是所說的「似象而非象」「遺象而取律」,這是中國畫的宗旨,也是中國畫白描的特點。
中國畫的白描,特別強調的是書法用筆,這在整個中國繪畫中也是同樣要遵循的准則,也就是所說的「書畫同源」,這就是線描的另一個特點,即白描的書法性。中國畫的白描和書法一樣,同樣孕育於中國的遠古繪畫和圖案作品,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各自的體系,在各自的發展變化中同時受到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受我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孕育,形成兩種又各具形態,又相輔相成的兩支中國傳統藝術的奇葩。李苦禪先生曾經說過「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對於繪畫和書法的關系,首先從字形上來說,眾所周知,我國在原來所用的文字是繁體字,在繁體字中,「書」「畫」寫作「書」「畫」,上面都有一個「聿」字,「聿」字的讀音,古代和現在不同,燕地叫「弗」,楚地叫「聿」,秦地叫「筆」。含義都是指的筆,由「書」「畫」二字的繁體字寫法可以發現,書法和繪畫在使用工具上就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用的毛筆。由於傳統繪畫和傳統書法所使用的都是筆墨紙硯等工具,以及傳統的審美,即對筆墨線條的偏愛所至,使得傳統繪畫與傳統書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書畫之間的關系,最著名的是元代趙子昂提出的「以書入畫」說。趙子昂雲「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第一次把書法的因素直接形象地移入繪畫,這種以書法的線條,即筆墨在繪畫中獨立化的傾向,使得繪畫在觀念上發生了轉變,走上一條「以少勝多」、「以小見大」、「以有限洞照無限」之路。
書法注重氣勢之美、意態之美、韻律之美,可說是真正的抽象派藝術。中國繪畫是充分運用書法藝術這種抽象手段的。書法的抽象性,書法的形象語言即筆法也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離開了書法的用筆,就很難言中國畫。另外書法的精煉貫通也無時無刻影響著中國的繪畫。書法家的感悟,直接影響著畫家,書論正是畫家用筆的基礎教材。從而,中國畫本身帶上了強烈的書法趣味,國畫的線條、墨韻,處處都透露著抽象之美,它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也就是說即使離開了物象,單獨地欣賞一筆一劃、一點一塊,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作為中國畫的重要門類,白描單從筆法上來說,從書法中吸收了很多營養,盡管我國古代的先賢們把白描歸納為「十八描」,但從表現技法上來分無非就是兩種,這就是工筆的線和寫意的線。無論是工筆的線還是寫意的線,都受到書法的影響,這種影響最顯而易見的是體現在筆法上。工筆的線一般都比較工整,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鐵線描,如游絲描、琴弦描、行雲流水描等,這種線條的運筆主要是平行運動,要求用筆圓渾、挺拔、有骨氣,中鋒用筆,「如錐劃沙」,要單純,要有力度,「如高山墜石」、「如斧劈物」,有滲透感,要「藏剛健於婀娜之中」,這正是書法中的篆書的用筆要求;另一種工筆的線是蘭葉描,這種白描的方法主要是吸收了隸書的用筆要求,這種用筆是在平行運動的同時加強了上下的提按動作,相對於鐵線描用筆有變化,中鋒有起伏,強調起筆的回鋒,形成隸書的「蠶頭燕尾」,隸書用筆的形成是中國畫白描用線的生機,豐富了中國畫用筆的表現力,如蘭葉描、戰筆水紋描、釘頭鼠尾描、折蘆描、柳葉描等.寫意的用線,線條比較粗放,更加簡練概括,線的形式更加抽象,更注重「似象而非象,遺象而取神」;「簡而不薄,繁而不亂」;無定法,而有定范;無定筆,而有定局.這正是吸收了書法的行書和草書的用筆,筆法連貫,氣勢貫通,更加註意形式的美感,如枯柴描、減筆描等.
中國畫的白描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但並不是說中國畫的白描只是用來勾出輪廓質感和體積,白描作為一個獨立的繪畫語言,本身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中國畫的線本身具有極大的意象性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如衛夫人《筆陣圖》里所說:「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如崩也」;「陸斷犀象……」非常生動、形象、充滿了生命力量。再如傳統白描的「十八描」(高古游絲描、鐵線描、琴弦描……),它以各種具象的物體來形象地描述不同線條抽象的質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這就決定了這種用線不但表形而且還達「意」。在西畫中,線一般用來勾畫對象形體的輪廓線,主要著眼於事物形體的外部特徵,以及線勾畫形體的客觀准確度,較少考慮線本身的審美。而中國畫的線除了完成上述西畫的用線任務外,還必須以線本身的藝術變化去體現物體的形態結構等,運用不同性質的線表現不同事物的質感、氣度、神韻等等,並將作者的情感融於其中,表現「理解的東西」,而不是「看到的東西」。因此,中國畫的線,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氣質、素養、功力等等,是一種精神性的、意象性的表現。中國畫家這種用線來塑造形象的表現方法,使中國畫不得不帶上強烈的主觀意象性。在白描中,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面貌,鐵線描粗細一樣,圓潤流暢。蘭葉描,他從鐵線描演變而來,豪放飄逸,形似蘭葉,用筆雄放,粗細交互,富於運動感。中國畫的白描,在用線上十分講究,線的組織、穿插、開合、呼應、疏密、縱橫,線描筆法的抑、揚、頓、挫、轉、折、提、按都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白描因為其單純的以線造型的特點,只是借線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濃淡干濕在造型上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表現形體的質量感、體積感、動態感和空間感,這樣在表現的技巧上就要求很高,如果想畫好白描作品,這樣就對白描的筆法要有一個較好的理解和把握。
筆法從簡單的意義上來說,就是指的用筆方法。筆法在整個白描甚至整個中國畫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的六法的第二句就說到「骨法用筆」,五代畫家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到作畫的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思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指出:「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很早就指出了用筆的重要性。
對於用筆,有很多的要求,古人給我們總結為用筆五法,也稱用筆五字訣:一是平:是指用力平均,執筆平穩,起止分明,筆筆送到,平中見奇,「如錐劃沙」點畫之間有內在的力之美。二是圓:圓是指中鋒用筆,轉折出如「折釵股」,圓潤有韌性,勿忘生角,行筆勿無往不復,要含蓄有力。三是留:是指用筆能控,使筆跡在運動中均勻自然,行筆要慢,筆力凝紙,力求不急不躁不飄不滑,有始有終,如「屋漏痕」。四是重:是說用筆有力,著紙有聲,如「高山墜石」,切忌輕飄浮滑。第五是變:就是指用筆有變化,要靈活而不滯,轉折疾徐輕重頓挫,「如飛鳥投林,驚蛇入草」。
其實簡單的說來,用筆的要求無非是三個,這就是:
(1)有力:好的線條就像是捲曲的鐵絲,「如銅絲縈盤」,好的線條不僅從外部看有張力,有份量,俗稱「有勁」,而且應有無盡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是非物質力量,它要「內含筋骨」,是從內部發生出來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如同太極拳術,一招一勢皆含於內在,防止劍拔弩張,故為蒼勁。「六法」中稱筆為「骨法」,骨是指的「骨力」「骨氣」,是由內部發生出來的一種支撐力,中國傳統中的「平如錐畫沙」、「園如折釵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墜石」、「外園內方」、「外柔內剛」、「綿里藏針」、「寓方於園」、「寓剛健於婀娜之中」等審美趣味,均是體現這種內在精神的東方審美准則。柔的線往往更有力量,更內含,如「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高古游絲描」等,外表柔、細、軟的線同樣更體現內在的骨力。力透紙背乃指行筆中積蓄之力量,如同從紙里生發出來一樣。
(2)流暢:指運筆過程中必須順暢連貫,有連續性,運筆不僅有形的聯系,必須注意筆與筆之間映帶關系,在有節奏的氣脈連貫的流動線條中,筆走龍蛇,顧盼生姿,互相呼應中發生出美的力量。線現在運行過程中不容打結,「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運筆的大毛病。宋郭若虛曰筆有三病:「板、刻、結」。板乃死板、呆滯、無生命力,沒節奏與韻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筆猶豫,結疙瘩,無法體現內在骨力與生命力。只有流暢的線才能體現內在的運動著的生命活力。
(3)變化:潘天壽曰:「一條線中也有峰」,即指筆跡中的起伏,線有方園、撲拙、靈秀、光毛之不同。不同的筆法有不同的表現力,我們在藝術創作中始終要本著一個統一變化的法則,在白描的用筆中不同的用筆會產生不同得效果,這些變化主要表現為快慢、提按、轉折、順逆、虛實等。快慢指行筆過程中左右前進的力量的急遲,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澀不同的兩種線條美,快則流,慢則留。快則光,慢則澀。提按指入筆、行筆、收筆中的起伏、輕重的力量。提為起,按為伏,是運筆的上下之輕重的力量。提則輕,按則重,提則虛,按則實。轉折指筆鋒轉換方向時(即一條線拐彎處)運筆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筆鋒轉換時向上提筆或向下按筆的力量的不同,線條呈現出來的不同效果。白描的用線布局要有虛實,要虛實相生,這樣才可以互相襯托互相補救。總之,無論運筆的快慢、提按、轉折、順逆、虛實都是用筆的節奏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藝術,白描作為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並得到繼承和發揚。
⑥ 中國畫的線描有幾種最著名的一副白描作品是什麼
中國畫的線描有十八種,著名的作品有很多,但是沒有最著名的,其中最常知道的有《八十七神仙卷》,還有李公麟的作品,也常用線描。
線描種類:
1、高古游絲描
2、琴弦描
3、鐵線描
4、混描
5、曹衣描
6、釘頭鼠尾描
7、橛頭釘描
8、馬蝗描
9、折蘆描
10、橄欖描
11、棗核描
12、柳葉描
13、竹葉描
14、戰筆水紋描
15、減筆描
16、枯柴描
17、蚯蚓描
18、行雲流水描
⑦ 白描仕女圖的用紙
中國畫的白描是用熟宣紙描的,實在沒有也可以用復印紙,建議還是熟宣紙,注意要稍微薄一點的熟宣就是了.其餘之類均不推薦
⑧ 白描仕女圖的介紹
白描仕女圖是中國清代畫家華喦的國畫作品。該畫為立軸,紙本,墨筆,縱81.4厘米,橫3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⑨ 國畫"十八描"是什麼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形式中的一種,主要多用於畫人物或雙勾花鳥畫。工筆畫都是以白描為先,這種方法實與書法的雙勾響榻有關。唐代吳道子、宋代的李公鮮將其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此種畫法,全憑線的虛實剛柔、濃淡粗細來體現物體的不同質感和變化。象宋代李公峨的《維摩演教圖》和傳為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不僅人物之須發畢現,服飾纖麗工整,而象維摩身下的贊席從卧榻伯雕花,也都勾勒得絲絲入微,用筆嚴謹不苟。 白描作為國畫的一個畫種,也稱白畫.今天學習人物畫,基礎仍應在於白描,白描可先從臨摹入了,配合寫生。象唐代吳道月的《送月天王圖卷》、元代《永樂宮壁畫》、宋代武宗元《朝元仙仗圖》等復製品,都可作為臨摹的範本。現代優秀的內描連環畫,也阿作為線描學習的參考。 白描的線紋要求嚴謹而細致,既准確廠形體。又飄灑而流暢、筆與筆之間有呼應.線與錢訂進屬,毛氣連貫,上下牽掣.象李公餓的《五馬圖》、張淮的《九歌圖》,不管在人物與動物方面,部發揮了白描的表現力。線描不僅要向古代名作學習.還可向民間畫師學習,他們對畫線不僅傳有口訣,而在畫技上.無論是堅線、橫線、圓線以及各種圖案花紋,都有過硬的個領。他們可以不用尺子和圓規等制圖工民畫出直線和曲度不同的圓線。人物十八描又稱「古今描法一十八等」,在明代周履靖的《夷門廣牘》和汪珂玉《珊瑚網》中都曾敘述過現把明代汪珂玉《珊瑚網》「古今描法一十八等」,簡稱十八描,摘錄如下高古游絲描:如周舉類 鐵線描:如張叔厚 馬蝗描:馬和之 顧興裔類 一名蘭葉描 釘頭鼠尾描:武洞清混描:多描撅 頭 描:禿筆也 馬遠 夏圭 曹 衣 描:魏 曹不興 折 蘆 描:如梁楷尖筆 細長撇捺也 橄 欖 描:江西顏輝 棗 核 描:尖大筆 柳 葉 描:似吳邊觀音筆 竹 葉 描:筆肥短撇捺 戰筆水紋描: 減 筆 描:馬遠、梁楷之類 柴 筆 描:粗人減筆蚯 蚓 描:汪珂玉的十八描說、是古今程式化措法的一個總結,雖然其中描法亦有相近難分者,但作為古今描法,他已經概括無遺。線描的第二大類型是蘭葉描類。這類線描發展出來後,便具有極大之活力,汪阿玉說:"馬蝗一名蘭葉描,或曰柳葉即蘭對描,恐皆非也"。蘭葉描是從豐富的衣紋的曲折向背為體現的一種描法,有其獨立性。特點是壓力不均勻,運筆中時提時頓,產生忽粗忽細,形如蘭葉的線條。棗核描、柳葉描屬於這一類型。 代表這一線法的畫家是吳道子,可惜他的很多作品,沒有一個留傳下來,只能從傳為他作的《送子天王圖》和古書記載中,略加印證,圖中線型比鐵線描轉折提頓的幅度加大,根據來代董?《廣川畫跋》稱:吳生畫人物如塑,旁見周視、蓋四面可會意,其筆跡畫細如銅絲余盤,朱粉厚薄,皆見骨高下,而內起陷處",可見其線的表現力可達到雕塑般的立體感。他一人兼擅蘭葉、柳葉、棗核。混描諸法。他畫的許多佛教壁畫,其功跡可與文藝復興時期畫過西斯丁教堂的米開朗塞羅的氣魄相比。並可稱之為集中國線法之大成的藝術巨匠。 這一描法的繼承者也有很多,象宋代李唐的《採薇圖》,元代《永樂宮壁畫》,明代陳洪綬和張路及浙派畫家的人物畫等,都長於使用蘭葉線描法。他們或馳騁於蘭葉,減竺描法之間,別立新體。
⑩ 白描圖片及手法特點
無論是哪個國家,繪畫的藝術都是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的,不管是西方的油畫,還是中國的國畫,都是歷史悠久,而且陪伴大家至今。繪畫也是現代社會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門藝術,它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因此,學習繪畫是非常重要的。繪畫有很多中,東西方的繪畫技巧都不大相同,在中國畫裡面,有一種技藝是白描,它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繪畫技巧,所以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白描的介紹、白描圖片、白描手法特點、描繪人物、描繪事物、描繪景物、以及白描梅花畫譜基本繪畫技巧的相關知識的相關知識。。
白描介紹
白描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只使用單純的黑色線條勾畫出自己要塑造的形象,不增加任何的色彩修飾。白描一共分了兩種手法,一個是單勾,另一個是復勾,這兩種手法都是通過用墨的深淺來刻畫事物的立體感,讓畫像更加的生動,只不過一個是一次成形,而另一個則需要再次勾勒。白描手法畫出的作品多是虛實結合,樸素簡單,不用絲毫的色彩等多種特點。白描圖片和畫像的基本方法是一樣的,白描圖片一樣突出了白描的特色。
白描手法特點
白描的手法特點總體來說就是用最簡單的線條、筆墨去勾勒所需要描繪的東西,突出描繪物的一些特點,但是根據描繪物的不同,在特點上也有著微妙的差異。
描繪人物
人物的描繪主要突出人物的主要個性,還有人物的一些特徵,用白描描繪人物的特點就在於能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徵,從而去進一步解釋這個人物的個性、品質等方面。
描繪事物
對於物品的描繪,白描的主要特點就是簡練,而且還能完整的勾畫出它的特徵,盡管看起來沒有那麼細膩,但是可以描繪的十分傳神。
描繪景物
使用白描勾畫的景色會生動一些,雖然可能缺乏了立體感,但是畫面整體的生動之感是不會缺少的,而且描繪景物一般都會採用粗線條,這樣會使它的效果特點更加突出。
白描梅花畫譜基本繪畫技巧
白描梅花畫譜是白描梅花的一種繪畫形式,而白描梅花通過運用筆墨的變化來表現梅花的質量感。以白描的畫法教授大家如何畫「梅」,供大家了解作畫的步驟和幾種表現方法。
一、白描梅花的基本技法
1.枝幹
老乾為多年生長,故多有盤結且樹皮皸裂,所以一般用筆較為遲;
雙勾不能只勾邊線,要結合其結構,注意邊線的穿插交合以表現出體積與質感:
如果以勾線與皴擦結合表現,則要注意皴法的用筆,雖為干皴,也要見筆見線:
枝條要相對挺拔,但也不能流滑,無論雙勾還是皴勾結合,都要注意與老乾的區別:樹乾的交叉,一般不宜平行,以不等邊三角形分割為好,要注意其疏密變化及走勢,既要有變化,又要有呼應:
枝條的前後關系也要交待清楚:
2.花朵
花瓣開放有先有後,這是自然規律。一幅畫中,有花苞,有初放,有含苞欲放,還有盛開,既符合自然規律,也是豐富畫面藝術效果的一種形式,當然可獨取含苞待放,也可全畫盛開花朵。
花朵的正側向背,相互呼應對比,疏密對比,都是要通過經營布置以構成畫面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關系。
3.點蕊、勾須
勾須用線應有力度,點蕊要見筆形:
4.章法
枝幹要在一個總長勢的前提下交叉變化,要注意枝幹與花朵的疏密關系,注意畫面的空白變化。
白描圖片的出現,更好的為我們展示白描手法的神奇。通過簡單的勾勒,就可以像講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稀疏有序、深淺有質,一張圖片裡面蘊含了一個大師的情懷。從白描的圖畫中,可以看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只是簡單的幾筆,便畫出了世間百態,形象生動的還原實物。不得不被中國文化所吸引,它確實美的讓人著迷、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以上介紹的關於白描手法特點、描繪人物、描繪事物、描繪景物、以及白描梅花畫譜基本繪畫技巧的相關知識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祝大家生活愉快,想要了解更多知識的,可以關注我們土巴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