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大女博士回應入職浙江民辦高校,她的身上有什麼勵志故事
楊慧琴生長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這里被認為是中國教育資源最匱乏的地區之一。
2015年, 以優異成績保送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2018年,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項目錄取,因此她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Uris商學院的聯合培養博士。
⑵ 北大楊慧琴直播在哪
楊慧琴直播就是在北大學校里,因為他就在北大啊!
⑶ 北大楊慧琴學姐多少歲了
北大楊慧琴學姐26歲。出生於1996年1月,至今2022年,已有26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讀博士,來自四川涼山,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Uris商學院的聯合培養博士。
⑷ 北大女博士回應入職浙江民辦高校,她的故事有多勵志
非常的勵志,其實這個女博士生從一開始的條件就非常的差勁,能夠發展成現在,一路上經歷了很多的不容易的事情。
⑸ 慧琴學姐在哪個平台直播
根據我的了解,這個慧琴學姐在虎牙這個直播當主播的。
⑹ B站有很多北大up主,怎麼就沒有清華呢
有的,只是有些可能比較低調,沒暴露自己的身份。或許你自己還沒發覺到。
北京大學
作為B站UP主顏值擔當的同學請坐吧楊慧琴,平常在B站的投稿大多數是屬於生活類的,不過人家生活類的視頻可不是像平常UP主生活類的視頻,她的生活類視頻有著各式各樣的類型。
有化妝的,有如何人際交往的,有去參加慈善晚會的,也有如何學好網課的,簡直就是完整版類的「生活」視頻,不是如何享受生活,而是教會你如何去體驗生活,小編看到這里只能默默的說一句,不愧是學霸!
可媽可嗎,清華大學博士
身為一個清華大學博士,是我們大家許多人都羨慕的在名牌大學畢業,並且在大學中就遇到了真愛的人(身為單身狗的小編表示受到了傷害),身為95後的他們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而他們的視頻也大多是關於寶寶的一些日常Vlog和母親懷孕前後一些需要注意的科普類以及夫妻如何和睦相處的生活類視頻,對於已經結婚的夫妻和已經作為母親或者准備當母親的人非常推薦去看一下。
⑺ 畢業就拿70萬年薪,女博士是如何回應的
相信優秀的人,他們成功的路徑其實都是差不多的,都是通過學識和努力得來的,這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同樣也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發生,成功事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
之後她把自己學習的一些經驗拍成了小視頻發布到了網上,希望能夠幫助到其他人,但是沒想到這些視頻讓她火了,同時也收獲了很多粉絲,楊慧琴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她用她自己做例子,告訴了所有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很多時候她也會去鼓勵一些失意的人,她也會耐心的告誡年輕人,網路是一時的,不要沉迷在網路中,用有限的時間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真的很喜歡這樣充滿正能量的小姐姐。
⑻ 北大才女楊慧琴多高
北大楊慧琴 本科就讀於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直博就讀於北京光華學院。 目測她的身高應該是一米六八左右。
⑼ 一個班37人進清華北大,普通人輸在哪裡
小時候,「別人家孩子」總是懂禮貌,愛學習;
讀書時,「你們上一屆」總是紀律好,成績高;
還有一種,叫「別人的學校」。
前幾年,一篇《一個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曾引起很大轟動:在奧數風生水起的年代,有個叫王金戰的數學老師,他帶領一個55人的班級。
其中37人考上了清華、北大,還有10人被牛津、劍橋、耶魯等名校錄取,他所輔導的奧賽學生也屢創佳績。
當人們感慨這個老師的厲害之時,發現老師是人大附中的老師,孩子是人大附中的孩子。
幾年前,是人大附中的神話,而最近,當你的孩子還在為「背誦全文」而發愁時,清華附小的學生們已經在用數據分析蘇軾的詩詞了!
清華附小的六年級同學利用假期完成蘇軾課題報告23份。他們不僅搜集了蘇軾的3458首詩詞,共25萬字,利用分詞研究揭示蘇軾作品的高產以及他的人生經歷;
還推算出蘇軾對於旅遊景點的品牌價值;
甚至還分析出了蘇軾的朋友圈,及社交往來……
不服不行。
贊嘆過後,有網友開始感嘆,「這么小就讀了清華附小,大了怕是要讀清華呀」;「學校和學校的差距體現出來了」;「背後的家長團辛苦了」……
不能否認的是,每一項成果的誕生, 除了學生的辛苦作業之外,還有其背後學校的強大師資力量,和父母的教育做堅實後盾。
△
名校的大門,對於某些人,總是開得更大些。
中國校友網對全國各省級高考狀元開展調查,發現在2007-2016年間,全國共有約837名高考狀元。其中, 近五成狀元父母是教師(35%)和工程師(12.6%),近兩成父母是公務員。
來自農村、經濟狀況欠佳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在下降。
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狀元說的:「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還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能走很多捷徑。」
那些出生優渥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就享受更好的東西:優質的教育資源、良好的生活環境。
他們暑假,父母花幾萬、幾百萬去全世界各地參加夏令營、旅遊,普通小孩,最多就是在家刷刷習題。
王金戰老師在總結經驗時提到一點: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 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階層是會遺傳的" 。
機會從來不是均等的,對於出生在北京的孩子,這種優勢更加明顯。
之前有人對清北自主招生和博雅領軍在各省的入選人數進行統計,發現北京錄取總人數是江蘇的2.5倍,是河南的3.5倍。
我們不得不承認,高考錄取,地域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教育資源不公平也是近年來反復被討論的話題。
所以,常有人感慨:我們努力也不能考上名校,勤奮也沒什麼用。
人總是奢望「付出最少得到最多」,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這種不公平的交易。
出身優越可以帶來更好的教育資源,但富裕家庭千千萬,北京考生那麼多,卻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高曉松。
△
我們過於看重出身給人生帶來的加速度,卻忽略了出身好並不等於能進名校的事實。想進名校,還需要努力。
在《開講了》中,李健談及大學時代的故事:
「我們宿舍有六個人,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我的上鋪是一個對哲學很感興趣的人,大一的時候就看黑格爾。另外一個室友是不停地學習語言,學英語、學日語、學法語、學德語。也有獲得奧林匹克數學金牌、物理金牌的,他們總是不費什麼力量就總能考到97、98分。但對我來講不一樣,我可以通過努力、通過勤奮考到六七十分、頂多八十分算不錯了。但是我參加的一些歌唱比賽,基本都是第一名。」
有人總要說,你看,日語、法語、歌唱技能,這些窮人哪能學得起,有錢人的孩子,才有資格享受,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再努力也沒什麼用。
是的,藝術特長生、競賽獲獎者、國防定向生、飛行學員班、高水平運動員,有時候是文化分不達標的學生走進名校的另一條路徑。很多技能,也確實要家庭資金上的支撐。
可比起資金,更重要的是自己。音樂上有極大成就的李健,進入清華靠的確實是自己的特長,但他家境也相當普通。
他的父親是京劇演員,小的時候,一直跟隨父親上班,跟著學唱戲。他的家境也是比較普通的,曾經想報吉他班,看二十塊錢的、三十塊錢的……為了省錢,他選擇了四塊錢的。有時候還要幫老師調音、掃地,來減輕自己的學費壓力。
況且你想想,藝術特長生、競賽獲獎者、國防定向生、飛行學員班、高水平運動員……這其中的任何一條,哪一個能輕易達成?
△
以清華大學自主招生人文科學實驗班申請條件為例:
「受過系統的蒙學教育,《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蓑翁對韻》、《龍文鞭影》」;
「能背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及《周易》、《詩經》中的一種」;
「有初步的文字學基礎,學習過《說文解字》用篆書默寫540部首,能簡單講解六書」
這些知識,不是有錢就能掌握,也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也需要承受無數的競爭和壓力。
今年清華北大自主招生初審信息統計顯示, 有45%以上的學生參加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科技創新大賽等比賽獲獎。
煙台一中的曲浩志,是今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獲得者,獲得清華大學降60分錄取協議。
在清華大學生命體驗營的230人中,通過筆試面試選拔最終獲此獎勵的只有50人。
他們走的路,只是和我們不一樣,但不代表不艱辛,更不代表沒壓力,他們只是和我們用不一樣的方式在努力。
你看, 比你條件好的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不勤奮,才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差距。
△
前段時間,《我月薪三萬,卻撐不起孩子的暑假》一文刷屏,不可否認,不管是月薪三千還是三萬,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總是全心全意。
湖北黃石的胡瑩瑩,考進了南京大學。
她沒有特長,沒有參加超過三萬塊的夏令營,甚至沒有爸爸。
為了讓胡瑩瑩繼續上學,她的媽媽到處打工,每天五點起床,晚上六點多才下班。為了讓女兒更好地學習,在胡瑩瑩上高中時,她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有時候,胡瑩瑩已經睡下,胡媽媽卻在忙碌。
媽媽支持,自己也爭氣,胡瑩瑩最後也敲開了名校的大門。
收入不同,愛子女的心卻相同。
家境、天賦,我們無法改變,但相較這些,能否到達羅馬,更重要的是自身努力。
河南焦作的朱志強,因病失去行走能力,從幼兒園起就需要媽媽每天背著去上學。
他的父母為了照顧他,只能在家周邊打零工,掙錢不多,還要顧及他的弟弟。
長時間坐在板凳上,朱志強身體出現了新的不適,他只能趴著學習。即便如此,並未放棄努力,初中他就能考到縣里的前幾名,高考則直接進了武漢大學。
奮斗得到了嘉獎,起點不高的人,靠自己進了名校。
△
努力,也講求方式方法,因人而異。而 優秀者的努力往往有方向,不指望通過麻木努力來自我感動。
季羨林在自傳中提到了上學時的經歷:
在班上,那些成績優異的人,往往國文和英文的基礎比較好,他們花很多時間在這樣的課程中。 通過長期的積累和勤奮,形成優勢。
而對於歷史、地理這樣的課程,則不需要花費過多時間,只需要臨時抱佛腳,也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數。
網綜《學霸是怎樣煉成的》中,楊慧琴稱得上是一位女神級人物,她堅信做事就要做到最好,學習上也是一直拿第一。
在她的記憶中,她高中只有一次考了第二名。
在總結學習方法時,她給出了兩招。
第一招:把試卷做穿。
高中的知識點並不多,認真琢磨一道經典題,弄清楚知識點,比做十道題更有用。
第二招,抓住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段。
研究表明,人們的最佳記憶時間是晚上八點到十點,在這段時間學習可以更高效率掌握重要知識點。
△
許多優秀的人懂得去混跡學霸圈,而這,也一直是考名校的捷徑。
微博上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初三時,生活很苦。很早起床,一個月休息一天,半個月洗一次澡,衣服臟到不能再臟時才會脫下來洗。
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去縣里最好的高中、進縣里最好的班級,然後去一個好大學。
那個時候常常想,只要自己多花時間多學習,就能夠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
最終,努力有所回報。
當年高中提前招生,我們全校只有兩個名額,其中一個就是我,志得意滿,覺得自己天賦極高又努力,將來一定是天之驕子。
可真正進入高中,我才知道,我的努力多麼微不足道:提前批次一共招200多個人,其中有一個學校佔了一大半,而各鄉鎮的初中,名額加起來也沒有這一個學校多。
中國的學霸圈,往往以學校分。
所以無論條件怎樣,中國家長都在努力買更好的學區房;在湖北的孩子,很多人擠破頭進黃岡;在南通的孩子,有機會就想進啟東(中學)。
進入好的初中,能讓你大概率進入好的高中;進入好的高中,能有更大概率進入好的大學。
在學霸圈中混跡,周圍的人都很努力,自己也會用嚴格的標准來審視自己,哪怕最後不牛,也可以優秀出眾。
△
當然,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耐心和信心。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201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曾說:「我是1983年進入清華的。我知道,無論那時還是現在,能夠來到清華上學都是不容易的,你們在成長過程中一定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
有些人,接受不了這份挑戰。
河南省實驗中學開學第一天,一名農民工在黑板上留下寄語:
不奮斗,你的才華如何配上你的任性;
不奮斗,你的腳步如何趕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不奮斗,世界那麼大,你靠什麼去看看;
一個人老去的時候,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揚帆,沒人幫你啟航。只有拼出來的成功,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當這段話刷屏時,這位農名工說,這段話不僅留給孩子們,也是留給自己。
當初家境不好,出去打工,沒能給孩子製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導致大兒子早早輟學前往鄭州打工。如今想來,很是愧疚。
初中、高中,無數個努力的夜晚,你可能也抱怨過,為什麼要這樣的辛苦,你也許也懷疑過,這樣的付出值不值得。
辛苦,是因為名校難進;名校難進,是因為人人想進。
通往名校的路上,持續性躊躇滿志,間歇性混吃等死的人只能被淘汰,名校,需要的是你有堅定的決心。
△
知乎上有人問, 我的鄰居夫婦是農民工,收入不高,但他們家女兒執意進清華,甚至考了三年,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有個高贊回答:我父母是大學老師,在北京有別墅,我覺得她上了清華也逆襲不了我。但她未必逆襲不了你。通過對教育的投入, 她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變強了,跳出了她的家庭給她設置的上限。
努力、堅持、決心,讓無數寒門子弟進入名校,接受優質教育,阻斷貧困代際。
周遊其中的學子們,重新找到自己的地位和價值。
考上名校的人都有哪些特質呢?
他們拼搏、堅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其說,考上名校的捷徑重要,不如說一個人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
與其說,我們具備了進入名校的特質,有了進入清北等名校的成績,不如說我們具備了解決人生中大部分事情的能力。
參考資料:
[1]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6年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2]清華大學本科招生網《清華大學2017年自主招生簡章》
[3]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4]季羨林.季羨林自傳[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
[5]王驥,王悅. 衡水中學教育模式值得深思[J]. 中國教育學刊.2015,(05):8-12.
[6]外語學習中的記憶規律[J]. 范賢榜. 山東外語教學. 1992(Z1)
[7]研究記憶規律是探究學法的重要途徑[J]. 石庭愷.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8(S2).
⑽ 酷似baby的北大光華女博士,給當下年輕人哪些啟示
新時代的發展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平時一定要多讀書,年輕人應該敢拼,敢於挑戰困難,勇於找出逆境,要讓自己活得漂亮。而且應該注重選擇職業的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