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大全 > 西藏大美女草原跳舞

西藏大美女草原跳舞

發布時間:2022-11-07 01:39:38

A. 夢見在蒙古大草原上看見一個美麗的姑娘在跳舞是什麼意思

夢是心中想,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的夢預示著你的生活中會有非常好的貴人相助,事業有成你會有財運發生。

B. 藏族民間舞蹈的基本特徵及其特點

一、藏族民間舞蹈的基本風格特點

琳琅滿目,繁華似錦的藏族舞蹈中,雖然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固有的審美要求,但它們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律。這種動作元素和規律構成了整個藏族舞蹈的審美觀念。「顫、開、順、左、饒」是各種類藏族舞蹈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這五大元素的構成是與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有著密切聯系的,是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凝煉而成的審美標准。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倒腳碾轉」、「四步回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在加上手勢的動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種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為「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轉、刨腿轉、踢腿轉、果諧轉、跨腿轉、跳跨轉、推磨轉、蹲轉、跪轉、掖轉、正反轉、紐腰正反轉、擰身反跨轉、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平轉、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轉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跳等等。

1、體態的基本特徵

藏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徵是坐胯,上身鬆弛並向前傾。由於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區,氣壓相對比較低,爬山、跳水等勞做時假如挺胸,會導致氣息不通暢,因此根據自然環境,動作體態需要含胸,鬆弛。它主要來自勞動者為減輕體力負擔的自我協調,而從舞蹈角度看,卻另具一種美感。

2、動律的基本特徵

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和屈伸是藏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徵。由於藏族人民生活在極其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戶外的放牧勞動和由羊皮製成的沉重、寬大的長靴,增加了人體腰部的負重量,同時也妨礙了小腿以下部位的靈巧運動,卻使髖關節和膝關節得到了解放,因此造成了藏族民間舞蹈「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動作規律。藏族舞蹈下身主動,上身被動,形成自下而上,欲動先屈的特點,從而給人一種飄逸又沉穩的感覺。

二、藏族民間舞蹈的基本分類及傳承

1、集體歌舞「諧」。

它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堆諧》和《諧》。至今西藏農村在修建房屋、鋪打地面時還可見到《果諧》的形式之一「打阿嘎」。「打阿嘎」早在唐代就有記載,源於古老的勞動號子。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化,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果卓》流行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為「索」,公布地區稱之為「波」或「波強」,藏北牧區稱為「卓」或「鍋庄」。《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或鍋台而舞的圓圈形的自娛性歌舞。《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弦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堆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區別於其他圓圈舞形式。《諧》也稱為《弦子》因由男舞者邊領舞邊以弦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為「葉」或「康諧」,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其以四川省巴塘地區的《弦子》最為著名。各藏族地區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青海玉樹藏族民間舞蹈「伊」是自娛自樂性很強的民間集體舞,除在賽馬會等節日組織表演外,一般在勞作之餘或夜晚,男女青年或圍著篝火或坐在月光下跳「伊」自娛。「伊」的歌詞大多是歷史上沿襲已久的傳統歌詞,而且不隨意改動。其歌詞多為一至二段體,內容主要是贊美家鄉山水,歌唱勞動生活,祝願人們吉祥幸福等。

2、表演性的圓圈舞「卓」。

它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諧》和《熱巴卓》。《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在它的整個舞蹈過程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為特點,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位置。《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它在表演中會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熱巴》是一種包含「民間歌舞」、「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的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流傳在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工部地區和雲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區,是過去流浪藝人以此賣藝為生的雜藝歌舞節目。青海玉樹藏族民間舞蹈「卓」是一種表演性很強的民間舞,圓圈式舞蹈對形,節奏先慢後快。卓的唱詞曲調低沉舒緩,莊重飽滿,動律沉穩有力,動作大節奏慢,如雙臂的舒展,腿腳的起落,都要悠然緩慢地進行,落腳無聲卻非常有力,所以卓的舞姿顯得異常剛健豪放。

3、祭祀性民間舞蹈。

藏族祭祀性民間舞蹈也值得一提。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點,人們舉行各種大小不同的祭祀活動,其祭祀禮儀和自身所含的大量藏族舞蹈廣泛流行於西藏、內蒙、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如:青海黃南地區的《龍鼓舞》,藏語稱為「勒什則」,藏族群眾叫做「神鼓舞」。它起源於乞求五穀豐登的娛神祭祀活動,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逐漸演化成為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由原始的單一擊鼓動作發展成為有多種舞段的連續表演的群體舞蹈,流傳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兩岸,及該縣毗鄰的循化縣部分藏族鄉的一種大型民間祭祀活動。每年六月跳神會中祭祀神靈,保佑村民人壽年豐,青年男子手持單面鼓在法師的引領下邊擊鼓邊跳。表現了請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鷹駿馬等形象。

C. 藏族人跳什麼舞蹈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是人們對藏族人能歌善舞的褒獎。在藏區歌舞活動十分普遍,不僅在節假日您可以欣賞到優美的藏族歌舞表演,就是在平時您也可以在廣場上、在草原上、在人們經常聚集的地方看到群眾自發組織的跳藏舞、唱藏歌的場面。

藏族舞蹈主要有「卓(鍋庄)」、「依」、「熱巴」、「則柔」、「鍋瓦」、「拉什則(神舞)」、「莫合則(軍舞)」、「跳欠」(寺院僧人舞)等很多種。每種舞蹈都自成體系,風格各異。「鍋庄表演」是人們最喜愛的一種舞蹈形式,這種舞蹈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十幾人、幾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無時間、地點限制,圍成圓圈一起跳唱。歌的內容主要是贊頌山水人情,歌唱友誼理想。藏族歌舞的特點是歌舞一體,有歌必有舞,舞蹈動作豐富多彩,舞姿舒展灑脫、情緒熱烈,氣勢粗獷,從中表現出藏族人民豪放、剛強、堅毅的性格和情懷。

D. 藏族舞蹈的種類

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

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

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

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

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庄舞);

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

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

以及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


(4)西藏大美女草原跳舞擴展閱讀

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藏族人民把西藏的最高處,雅魯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薩迦以及阿里一帶,統稱為「堆」,流行在這里的農區自娛性圓圈舞,被人們稱做《堆諧》。《堆諧》的最大特色與區別,是在人們以歌唱伴舞的同時,添加了樂器六弦琴。後因從《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漸盛行於拉薩等地。

《堆諧》的歷史十分久遠,至今可見在公元10世紀時,建於西藏阿里地區古格王朝宮堡集會議事大廳的壁畫,繪有身著長裙、體前交叉連手、右腳在前左腳略後,面向左轉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狀與仍盛行於當地,被稱為「旋」的《堆諧》舞蹈姿態幾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娛性圓圈舞中,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是《堆諧》所獨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來自於《堆諧》。公元17世紀以前,《堆諧》只由歌曲伴舞,後來六弦琴「扎木年」作為伴奏樂器進入後,逐漸擔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間奏和尾聲的演奏,使原來的《堆諧》隨之在舞蹈形式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諧》漸漸擺脫了原有受唱詞、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為能隨不同節奏樂曲進行多種舞步變化的舞蹈。

至17世紀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頓節」上,各地藏戲團雲集拉薩。當時,在後藏「窮巴藏戲團」的藏戲中,穿插了由六弦琴進行伴奏的《堆諧》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歡快、熱烈,引起了人們不約而同的新奇和驚喜。從此,這種舞蹈開始傳入拉薩。

後經民間藝人們的相互交流與提煉,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強調了後半拍起步,並創造了用腳踏出節奏響聲的新步法,對舞蹈結構和套路進行了重新的規范,從此,一個新的舞種——男子《踢踏舞》便脫穎而生。以後,在伴奏樂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鈴等,使男子《踢踏舞》成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們喜愛。

以後,一人們為了豐富《踢踏舞》的音響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腳腕或小腿上綴滿響鈴,使響鈴和踏腳聲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鈴聲在踏腳過程中起、落的高難技巧,已成為衡量《踢踏舞》水平的一項標准。

《諧》,是即為人們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這種民間自娛性舞蹈,曾盛行於現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區,但舞姿最富魅力和瀟灑,還要數巴塘地區的《弦子》。因此,人們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為《巴塘弦子》。

每當節日,人們聚在一起,跟隨著一位或幾位手持胡琴,邊拉琴伴奏邊頻頻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後,甩動如雲長袖在歌聲和琴聲的相互變換中,翩躚起舞,樂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圓潤、狂放而流暢。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轉的琴聲下,舞隊忽而聚攏忽而散開,忽而跟隨著領舞繞行,好似游龍擺尾,忽而又成圓圈揚袖旋轉,如同白蓮初綻。此外,由拖步、晃袖、點步轉身及模擬孔雀等姿態動作的穿插、組合下,使整個舞蹈語匯豐富、姿態瀟灑,令無論是舞者還是觀者都陷於無盡的陶醉而難以自拔。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為「表演性的圓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認為,「鼓」能給人帶來吉祥與歡樂,是求得神靈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節日舞蹈中,必須要進行擊鼓作舞的表演。

西藏的山南地區流行著一種身挎扁圓形腰鼓,雙手持馬蹄形鼓棰邊敲擊邊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諧》,就是人們極其喜愛和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民間鼓舞。據說,這種「大鼓舞」產生於 8世紀左右,藏戲創始人,白教喇嘛湯宗傑布為修建鐵橋造福於人民,組織歌舞表演班子四處義演過程中,所創作的。

當年擊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西藏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鳶寺金城公主殿內,碩大的「慶賀桑鳶寺落成圖」壁畫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揮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與《卓諧》的舞姿幾乎仍無所出入。

《熱巴卓》和《熱巴》都屬於「卓」中的表演性民間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難以分辨二者間的相互關系。《熱巴》是指過去流浪藝人賣藝為生,所表演的雜藝歌舞節目。其中包含「民間歌舞」、「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三部分。流傳在昌都、工部地區以及雲南、四川省的藏區。

而《熱巴卓》則是以表演「鈴鼓舞」和各種高難技巧的舞蹈。《熱巴卓》的表演,在由專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樂的祝詞後,由男持銅鈴、女持扁鼓和馬蹄槌翩躚起舞中,拉開舞蹈的序幕。

他們先以圍圓圈跑動的舞蹈打開所需用的場地然後,由女子先表演集體鼓舞,在人數不限,剛柔相濟的少女舞蹈中,以「頂鼓旋轉」、「纏頭擊鼓」、「扭腰打點」等鼓技,表現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風采。之後,是在女子擊鼓伴奏下的男子單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颯爽的健兒們,一個個在呼叫聲中,以「躺身蹦子」、「躺身平轉」、「踢腿跨脖」、「單腿跨轉」和「兔子跳」等動作,博得在場觀眾的連連喝彩。在觀眾的要求下,隨伴奏鼓點,還可以增加表演有著不同套路和高難技巧的女子「鼓舞」。

舞蹈的快速、激烈、翻騰旋躍,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舞動,與節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體「鼓舞」形成了陰柔之美與陽剛之氣的強烈對比。無論是《熱巴卓》還是《熱巴》中的「鈴鼓舞」,因演出內容的豐富和舞姿的優美、技巧的高難而被人們所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流浪四方的《熱巴》沒有了,但文藝工作者曾根據《熱巴卓》編創的舞蹈《草原上的熱巴》,卻在世界舞蹈比賽中獲得了銅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E. 民間舞的藏族舞蹈

再談藏族舞蹈。在我們熟悉的四種藏族民間舞中——堆諧、果諧、鍋庄、弦子——無論哪一舞蹈,其體態特徵都帶有坐胯、弓腰、曲背的特點。顯然,對於西藏舞蹈來說,起決定性作用的不僅是其現在所存在著的自然環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徵。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體態特徵更為本質的原因,還需要更深遠地去追尋一下藏族的歷史及社會制度和宗教。藏族在歷史上是一個身處世界屋脊高山與草原上的游牧和農耕民族,有著強悍的體魄與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盡管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給當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帶來了諸多艱難,但是世代生息於此的藏族人民以其勤勞與智慧,創作了獨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藝術傳統。在這種特殊的文化藝術傳統中,宗教構成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民族生命的脈絡。虔誠的宗教信仰與情感心理加之日常繁重的體力勞動與生活習慣,形成了藏民日常生活中彎腰弓背的生活體態,反映在舞蹈中就進一步造成藏族舞蹈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體態特徵,並且發展成為一整套的動律風格系統。
對以上兩個民族民間舞的分析,從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衍生出來的人體藝術文化,是對該民族精神目標與價值的認可,並在這種認可後,用舞蹈來強調並強化這種精神。於是該民族也就在這種力量的凝聚下團結、強大。因此,建立在一個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基礎上的民間舞蹈文化必然被本民族的人們認同與喜愛。作為一種精神的產物,他既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群里聯袂踏歌舞蹈中,把民族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為了生存而奮斗。
由此可見,民間舞蹈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是旨在自娛並與它的生長環境融為一體的舞蹈形式。民間舞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演進軌跡和表演系統,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在社會中它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人民群眾擁有的文化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尊重和保護,使它更健康地沿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演進。
西藏的民間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豐富多彩。藏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西藏的民間舞不僅將藏民族的勃勃生機,奮進拼搏的精神體現了出來,而且有極強的健身作用。
西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紀,吐蕃王朝第一代首領德勒曉勒王時期,「嚕」(靜態的歌)和「桌」(動態的舞)已發展起來。並有「德勒曉勒王時期,歌舞盛行」的語句。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為了鞏固王權,安定社會,制定「十善法」。據〈西藏王統記〉描述:在公布這部法典之際,全藏歡騰,「或飾犀牛或獅虎,或執螢鼓舞人,以各種姿態獻樂舞……」。吐蕃時期藏族的土風舞、擬獸舞、法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興旺。
在西藏,各地區的民間舞形態和形體動作不盡相同。在他們開展的很多舞蹈活動中,都有極強的健身作用,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豪邁奔放的農村牧區「果桌」(鍋庄舞)等等。這些歌舞融文娛與體育為一體,活潑、健康、高尚。它將體育、娛樂、藝術結合一體,也是一種體育娛樂、藝術活動。西藏民間舞不僅花樣多,技巧高,而且又與藏民族藝術相結合,揉體育、音樂、舞蹈為一體,表現出高超的技藝水平,既是娛樂,又能強身健體。此外,在西藏的寺廟和民間,還流行著一些模仿動物動作的舞蹈,如鷹舞、獅舞、氂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類似於漢族地區的五禽戲,這些舞蹈具有「宣導郁」、「通利關節」,強身健體的作用。跳舞不是單一的運動,它總是伴隨著音樂,是運動揉於音樂,音樂調配運動的一種綜合活動。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歡快、輕松的音樂,可使人精神振奮,精力旺盛,血脈流通,經絡暢達。故經常跳跳藏舞,不但可以豐富文化生活,促進身體健康,而且能樂在其中,養在其中,醫在其中。西藏的民間舞又是一種有氧舞蹈運動形式,尤其是在高原環境下,對心血管系統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有助於調整情緒,使心身得到放鬆,從精神上得到降壓或者使血壓得到恢復等良好效果。通過藏舞這種有氧健身鍛煉療法,能使動脈柔軟擴張,血流順暢,如果經常在適合的場所跳跳藏舞,可以使血管處於有益的柔軟擴張狀態,以有效地阻止動脈硬化。因為在跳藏族民間舞時,要求舞者挺胸、吸腹,頭、勁、背、腰、胯、踝各部位動作協調一致,通過身體各部位的聯合運動,使動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實而不松,從而達到美的統一。民間舞可以發展身體素質,特別是協調性,靈敏性,能促進骨骼肉、內臟器官以及神經系統的發展,民間舞可以說也是積極性休息方式的一種。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在學習工作之餘或休息時間跳跳民間舞,轉移一下大腦中的「興奮灶」既是一種美的享受,又能使生理與心理機能得到調節。通過悅耳的音樂,優雅的舞姿,不僅培養了運動者本身的想像力、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使人精神振奮,感到充滿力量,更適於青年人朝氣蓬勃的性格特點。總之,西藏民間舞突出的娛樂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動在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中進行,從而達到身心愉快、強身健體的目的。

F. 藏族舞蹈《桑格拉》主要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O(∩_∩)O~是《格桑拉》吧?
在藏語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格桑拉是花名,格桑花學名叫「金露梅」,花瓣是黃色的,在藏區素稱格桑花。格桑花---吉祥的格桑花生長在海拔5000米以上,屬翠菊科的格桑花,就是杜鵑花,又稱娑蘿,它的故鄉是西藏、青海、川西、滇西北那無邊的大草原,被藏族鄉親視為象徵著愛與吉祥的聖潔之花,也是西藏首府拉薩的市花。
它喜愛高原的陽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風寒。格桑花隨著季節變幻,顏色也會轉變,它美麗而不嬌艷,柔弱但不失挺拔,格桑在藏語里是幸福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

G. 西藏一大群人跳的是什麼風格的舞

藏族是一個喜歡唱歌的民族。他們不但節日唱歌、祈神唱歌,而且勞動唱歌,甚至調解糾紛時也離不開唱歌。

勞動中的歌舞
西藏人總是邊幹活邊唱歌,甚至以舞蹈動作相配合。歌唱使勞動具有節奏,動作輕松舒展,並且減輕疲勞,使工作不致過分單調。那些江河兩側的田野,很像農人們的天然舞台,他們成群結隊地唱著歌送肥,唱著歌耕地,唱著歌鋤草、收割、打場。而長年生活在高山草原的牧人,放牧有牧歌,剪毛有剪毛歌,馱鹽有馱鹽歌,接羔育幼、拴牛牧羊,都有其獨特的歌曲。

對歌
藏語叫「次加」,意為「歌的爭斗」。這種娛樂形式在西藏城鄉非常普遍,男女老幼無一例外地都樂意參加;無論在勞動、休息或集會時,隨時隨地都能熱烈地對唱。走路的時候,前一撥和後一撥對;過節的時候,這個村與那個村對,男人們和女人們對。過去西藏郵電事業很不發達,藏族人很少有人能書寫情書,情歌對唱是他們談戀愛的重要方式,許多青年男女是通過情歌往復而最後組成家庭的。

酒歌
喝酒要有酒歌相伴。在平日應酬上,往往主人家有一兩位婦女,一人斟酒,一人唱飲酒歌。酒歌唱過,客人仍不飲酒,或者沒有按藏族規矩,先喝三口,再干一杯,便被認為是無理。
有一首山南酒歌,講飲酒的規矩:美酒不要催快喝快喝,飲酒跟毛驢飲水不一樣;酒歌不能催快唱快唱,唱歌跟比賽射箭不一樣;舞蹈不要催快跳快跳,跳舞跟鐵匠打鐵不一樣。

圈舞
圈舞圍繞篝火旋轉,藏文史料《拉達克王系》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前後的德曉勒時期,西藏各地歌舞盛行。從更遠的時代起,藏族人即有圍繞篝火歡歌狂舞的習俗。這些旋轉不息的歌舞,陪伴這個民族走過無數個世紀的時光,傳承發展直至今日。藏族圈舞泛稱為「諧」,雅魯藏布江流域農民的圈舞稱為「果諧」;康區和藏北的圈舞叫「果朝」,又稱「鍋庄」,舞步雄渾而豪放;林芝一帶的圈舞稱為「博」,「博」是「諧」的變音。後藏地區的圈舞名叫「堆諧」,後來傳到拉薩,成為表演性很強的「踢踏舞」。圈舞進入祭神和慶典,成為一種大型儀禮歌舞,為「諧飲」。在那些農事閑暇的冬日,勞動歸來的夜晚,美麗幽靜的村莊,農人們一邊唱著「來吧!來吧!來跳果諧吧!」的歌,一邊匯聚到麥場、庭院、林間空地,燃起一堆篝火,跳起跟土地一樣樸素的農民圈舞。尤其是藏歷新年和望果節,「果諧」跳起來簡直是不分日夜。跳舞時沒有器樂伴奏,舞者不時發出「曲曲曲」或「休休休」的聲音,或者吹口哨,或者一起數著快板,以協調舞步、統一節奏。

弦子和鍋庄
和農民的「果諧」相比,流行在藏東康巴人中間的昌都鍋庄,舞姿更加瀟灑,氣勢更為高揚,充分顯示出康巴男性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為代表的藏東「康諧」,則更為優美與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優美的體態和迷人的歌喉。
昌都鍋庄通常分為「曲朝」(寺廟鍋庄)、「仲朝」(牧區鍋庄)、「王朝」(農區鍋庄)3種。「曲朝」普遍是在寺院宗教節日的時候跳,迎送康區大活佛時也跳。這是一種庄嚴、隆重,充滿宗教氣息的舞蹈,是男男女女為祈禱來生幸福而獻給神佛的舞蹈。清朝乾隆年間,這種舞蹈被引進當時的京都——北京,成為宮廷朝廟樂舞的組成部分。而農區和牧區的鍋庄則更為熱烈奔放,充滿自豪。藏北草原每逢新年佳節、結婚喜慶,特別是一年一度的草原賽馬盛會,牧人們都要燃起篝火,夜以繼日地跳牧區鍋庄。與農區鍋庄相比,「仲朝」的曲調更為深沉,舞步更為粗獷,男子的動作,激烈奔放,鏗鏘有力,俯仰翻轉,令人眼花繚亂;而女子的動作則小而含蓄,有時腰肢隨著歌曲的旋律輕輕擺動,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堆諧
「堆諧」是拉薩流行的歌舞。堆諧意為上部地區的歌舞,它的家鄉是古代南北兩個「乃堆」萬戶管轄的地方。據西藏音樂家邊多先生的研究,「堆諧」是從自娛性的民間圈舞「果諧」演變過來的。它和「果諧」不完全相同的是「堆諧」有六弦琴伴奏,而且帶有表演的性質。「堆諧」曲調優美,旋律悠揚,快板和慢板節奏變化很大,每個曲調都配有固定的歌詞。以珠穆朗瑪峰附近的定日為中心的南方「堆諧」,比較粗獷朴實;以拉孜為代表的北方「堆諧」,則具有熱情流暢的特徵。拉薩一些傑出的民間藝人,對來自遙遠的西藏西部的原始「堆諧」,進行再創造,重新填詞作曲,使之更優美、更婉約、更細膩、更有市井氣息。例如生活在上世紀前半期的盲目藝人阿覺朗傑,譜寫了諸如《重堆寧久》、《阿覺得》、《阿久索朗多布傑》、《甲令賽》等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他是與瞎子阿炳生活在同一時代,而且完全可以與之相媲美的民間藝術大師。

諧欽
「諧欽」,意為大歌,它是一種庄嚴的歌舞,也是一種頌歌,一種大型團體歌舞。「諧欽」只能在隆重的儀禮中表演,一年或幾年一度的宗教節日往往也要跳「諧欽」。歌舞是大型的,一般男女各16人,有的更多。他們的服裝有嚴格的規定,男的身穿緞袍,戴圓形黃絨帽;女的穿彩緞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頭飾。過去跳「諧欽」是一種「差」事,子子孫孫一代接一代。現在則由民間老藝人擔任教練,舞蹈者從當地少男少女中挑選。表演程序是先唱後跳,歌聲緩慢,時起時伏,伏時聲音低沉渾厚,起時高亢悠遠,句句唱詞拉得很長,唱完一段之後開始起舞。舞步時而向前,時而後退,時而向左,時而向右,腳下發出不同節奏的聲音。西藏各地都有「諧欽」,雖然表演形式類似,但歌詞卻完全不同。寺廟屬民表演的「諧欽」,大都歌頌寺廟的輝煌;貴族屬民表演的「諧欽」,大都歌頌所屬家族的功績。

H. 求藏族舞蹈《我要去西藏》開場解說詞 請速度 急要!

美麗的西藏牽動著大家的心靈,傳說的雪域譜寫著美麗的樂章,西藏讓大家魂牽夢縈的地方,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西藏,去感受西藏淳樸的人情,去領略西藏永恆的旋律,下面請欣賞藏族舞蹈我要去西藏

I. 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有什麼區別

一、特點不同:

1.蒙古族舞蹈:

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

2.藏族舞蹈:

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

二、分類不同:

1.蒙古族舞蹈:

主要分為安代、頂碗舞、筷子舞、盅子舞、角斗、普修爾樂舞、圈舞。

2.藏族舞蹈:

從總體上可劃分為民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兩大類。這兩大類舞蹈都有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優美而瀟灑的翩躚舞姿和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及形式。

(9)西藏大美女草原跳舞擴展閱讀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著生動真實的表現。在古代,蒙古族還有很多模仿兇猛動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鷹)舞、熊舞、獅子舞、鹿舞等。

在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中,藏族屬於人口眾多,分布地域廣闊的古老民族。藏族歷史悠久,豐富的人文寶藏和歷時兩千年的宗教文化,不但造就了藏族的歷史、文化、信仰和習俗,同時也造就了整個藏民族。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藏族的舞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各類舞蹈分別有著不同的形式、跳法和功能。

閱讀全文

與西藏大美女草原跳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5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3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26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4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1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2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27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1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