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問題的提出《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張姓
一、姓氏源流
張姓源出主要有三:
1、 出自黃帝之後揮,即張姓的始祖。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2、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張姓最初的發祥地,應當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
二、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 )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
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在圖書館收藏和目錄書著錄的張姓譜書有100多種。《中國家譜目錄》一書收錄張姓家譜114種,計949冊。
這些張姓譜書如果按地區分,以江蘇省最多,達25種;其次是湖南省,有18種;再次是山西和浙江兩省,各有12種。此外,湖北省有8種,山東省有6種,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種,廣西、甘肅、寧夏三省區各有2種,河南省有1種。不分地區的有4種。如果從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張氏的家譜最多,達十餘種;其次是湘譚張氏,有6種。定陽、南張、姚江、餘姚、中湘、湘鄉等地張氏,各有3種;浙江、安丘、南皮張氏,各有2種;其他地區張姓支派,多為 1種。
張姓家譜的種類
這些張姓譜書的名稱各異,有家譜、宗譜、族譜、世譜、世系譜、會通譜、房譜、支譜、草譜、通譜、譜書、紀略、家乘、世系、先芬錄等。名稱中往往還包含具體郡望、門派或者先祖號謚,以及郡、縣、鄉名,以與別的譜書相區別。有的名稱中還加有「續修」、「三修」、「四修」等字樣。
❷ 越王勾踐是怎麼讓越國放鬆警惕的
勾踐知道夫差對衣著特別講究,就在離都城7里的葛山上,派人大量種植葛草,又發動國中男男女女入山采葛,然後令女工織成黃絲細布送給夫差,夫差獲得這些禮品後,十分喜悅,對越國更加放鬆警惕。
夫差另一個嗜好,就是喜歡蓋造宮室,興建亭台樓閣。伐越勝利後,夫差在國都中大興土木,用工不停。勾踐投其所好,使木工3000餘人入山伐木,一年不歸,伐得許多大樹,加工成木材後,獻給夫差,夫差見後更加喜形於色。
這時,伍子胥在旁邊勸諫道:"大王不要接受它。從前,夏桀建造靈台,商紂建造鹿台,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五穀不熟,天降其災,人民疲勞,國家生變,遂取滅亡。大王如果接受它,將被越王所暗算。"
夫差根本聽不進這些良言,他立刻收下了這些木材而修建姑蘇台。這個台,經過3年積聚材料,5年方造成。姑蘇台的建成,不知耗費了多少人的血汗和財富。人民睏乏,軍士痛苦,國內矛盾激化。
夫差還有一個嗜好貪淫好色。對此,勾踐與文種商定:往獻美女,奪其心志。勾踐使善於看相之人遍搜國中,經反復篩剔,得到最美者2人,一個名西施,乃採薪之女。另一個名鄭旦,與西施毗鄰。她們長得十分美麗,二女每日相與浣紗於江,引得群鳥畢集,丁壯爭睹,江水不流。兩個美人,紅顏花貌,交相輝映,如並蒂之芙蓉,似長夜之明月,猶下凡之天仙。
勾踐又令范蠡把精力投入對西施、鄭旦的調教上面。言語、笑容、舉手、投足、坐相、立姿、禮節,歌、舞、琴、棋、書、畫,凡是想得到的宮廷技藝,范蠡都請高明藝師教了。課目中心是一個"媚"字,讓二位美女學會"媚"住夫差的方法和姿勢。
兩年過去。西施、鄭旦在范蠡的調教下,從內到外換了一個人,成為絕色美人。
勾踐派范蠡帶著她們進獻於夫差。
西施、鄭旦一入後宮,便受到夫差百般寵愛,西施獨奪後宮嬪妃歌舞之魁,擅專房之幸,出入儀制,擬於姬後。夫差令王孫雄在靈岩山建館掛宮,富麗堂皇,飾以珠玉,為美人游息之所。又鑿西施洞,西施與夫差同坐於洞中品。姑蘇城四周,植有香木花園,供西施采香;辟有蓮塘,供西施、夫差同乘舟采蓮;建有打獵場,養魚塘,游水場、盪舟場......吃喝玩樂樣樣盡有。夫差自得西施,以西施專房為家,四時隨意出遊,弦管相隨,流連忘返,越國如何,已不想矣。伍子胥想見夫差一面,都很困難。加之西施在夫差面前游說,一見到相國就害怕,夫差則更不允伍子胥進見了。
❸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
網路知道
關於張姓的歷史頭像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查看全部8個回答
關於張姓的歷史和現狀
跪求各位高人幫幫我吧!我沒有懸賞金,但還是求求各為好心人,可以復制別人的,或地址,謝謝各位高人啦!
我來答
離我遠點23333
LV.4 2019-07-06聊聊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6.79%。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
(3)於姬大美女擴展閱讀:
秦漢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時期。張姓在秦初進入了四川,多為三晉貴族的後裔,在反秦戰爭和隨後的楚漢之爭中,政治傾向明顯,戰爭中建功立業,封侯賜爵;再西進甘肅、寧夏等地。
張姓人群活動地區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區,成為當時北方地區的第一大姓。同時,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從陝西出發,徙河北入江蘇,渡過長江,進入江南地區。西漢末,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由於北方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的原因,張姓人群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西北發展。西晉末,張姓人群涉足東北,渤海灣地區成為張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
❹ 越王勾踐後裔有哪些
昨天登錄網易博客,一位天下歐陽圈的圈主發了請求過來,不假思索我就點了接受,呵呵!有種回家的親切感,家門哦——歐陽,以後我也是圈裡的其中一員了哈!帶著稍許的好奇,進入圈子瀏覽了一下,立即來了興趣,何不到網上查查資料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下面是我在網上花了相當的時間查找到的資料,整理出來讓大家也了解一下歐陽姓氏的來源及歐陽家族,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大家來一起來討論。
在我國歷史上,歐陽比較出名。早在漢時,便有「八世博士」。所謂的「八世博士」,指隨伏生受《尚書》的歐陽生,以及他以下的歐陽高、歐陽地余、歐陽歙等八代子孫。歐陽家的八代,都以研習《尚書》聞名,致使《尚書》自此有了歐陽氏之學,而與大、小夏侯氏三家,都被立於學官,這就是《尚書》中的齊學,亦即學者們熟知的《今文尚書》。八世歐陽,為千乘人,即今山東高苑人。由此可見歐陽氏於越國滅亡後向北播遷的情況。自浙江而江蘇山東,又自山東遷於江南各地,從唐代名士歐陽洵、 歐陽詹二人的出生地,便可一目瞭然。還有宰相歐陽通,五代詞人歐陽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亦是南方人士,唐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留芳史冊。清代有浙江提督歐陽利見。
姓氏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產物,是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的血統聯系,踩著先人的痕跡,歐陽姓氏,這些傑出人物體現了中華文明古國豐厚的文化底蘊,博大精深。所獨具的深厚文化積淀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他們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留給了子孫後代一筆無法估價的遺產,不但讓所有歐陽姓氏的人引以為豪,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追尋著祖先的足印我們一起來耐心了解歐陽姓氏的來源:歐陽(ōu yáng 歐陽)姓源流單純,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越國勾踐後裔子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長於姬水,所以以水名為姓。黃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祖,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是顓頊,夏禹是顓頊的孫子。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禹去治水,那時禹剛剛二十歲。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大禹忠於王事,歷經艱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成為歷史佳話。堯死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年老後,讓禹接了班。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今河南安陽),死後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世襲者一直負責會稽奉祀大禹的陵墓。據一些家譜記載,歐陽氏的人尊奉夏禹為祖先,他的兒子夏啟建立了夏朝,傳至夏少康——(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於會稽封支庶子,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直到春秋時期,王位傳至允常時,有子名勾踐,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史稱越王勾踐。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曾被吳國戰敗,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求和,親自到吳國伺候夫差,他卧薪嘗膽,忍辱負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種等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勢轉弱為強。與此同時,范蠡派越國美女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戀女色而對國事鬆弛下來,吳國由強轉弱,十九年後,勾踐把吳國滅亡。接著,他又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勾踐生鼫與,鼫與生不壽,不壽生翁,翁生僑伯,僑伯生之侯,之侯生無疆。到勾踐七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無疆受齊人唆使,出兵伐楚,結果被楚滅,無疆也被楚軍所殺。無疆的兒子們爭奪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佔得烏程(今浙江省吳興縣)的歐余山,由於位處山的南面,又稱之歐余山之陽,自任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就用此封地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區三個姓氏,系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得姓始祖:無疆。歐陽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陽氏與歐(區)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歐陽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縣。由此可見,歐陽氏和歐氏同出一源,故歐陽氏後人尊無疆為歐陽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歐陽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其發祥地為渤海郡(河北省滄縣)。當今,歐陽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豐、萬載,湖北省枝江、荊州、潛江,廣東省廣州、河源,河南省新鄭,四川省綿陽、遂寧,安徽省阜陽、滁州,湖南省長沙、瀏陽、隆回,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滕縣等地。由於區、歐、歐陽三姓的族人較少,只有歐陽族人成立宗親會館,那就是坐落在乞納街96號的歐陽家族聯合會,會員有222人。
歐陽與歐氏有著不同的郡望: 潮汕歐氏,無論宗祠或門額,其郡望或書「平陽」,或書「渤海」,兩者互用。然而,平陽在今溫州,故為歐氏郡望;渤海,則是歐陽氏郡望。其郡望(即顯貴世族,為當地所仰望——編者注)號稱應是來自歐陽建。那生於河北南皮,為漢渤海郡地。以現有潮汕歐(陽)氏有關譜牒資料看,其往上溯源是:漢高帝時(前2006-195),有歐陽篆任涿州(今河北)太守,其派下分為兩支:一支遷居山東千乘郡;一支原居於河北冀州。此一支有歐陽建(?-301),字堅石,任晉馮翊太守,才藻美贍,擅名北州,有「渤海赫赫,歐陽堅石」之譽。至永寧元年(301),堅石為石崇外甥,受牽系被趙王司馬倫殺害,僅允其兄之子歐陽質以其族奔長沙。至唐代有歐陽詢(557-641),著名書法家,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詢之孫歐陽琮為唐吉州刺史,因家江西。琮傳八世歐陽萬,江西安福縣令,江西廬陵歐陽氏始祖,萬再傳九世至歐陽修。
譜例: 中國的氏族作譜的歷史雖然比較早,但是作為一個氏姓完整而系統的撰著體例應該是在歐、蘇族譜以後才形成的。歐陽宗族的族譜,從歐陽修編撰《歐陽氏譜圖》以後,雖有數十種族譜、家譜、通譜及續修的譜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歐陽氏譜圖》所定譜例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的。就其內容和特點總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幾條:
修譜強調「斷於可見之世」,這是考慮到一個家族生生不息傳下去,人員眾多,家譜載不勝載,繁復瑣碎。所以,對家譜、族譜要根據親疏、遠近的關系,有詳有略。凡是親的近的應該詳記,遠的、疏的便要略記。
玄孫後另為一世。譜系的原則,是由高祖、祖、父、子、孫、重孫、玄孫七世為一系,或五世為一系。玄孫以後,另為一系。這是按照中國古代禮法五服制度為標準的。
各譜要互見。雖然各譜要記其應該記錄的,但各家譜之間應該互相銜接,以反映整個氏姓發展過程。
列出世系圖表。世系表表示縱橫的關系。歐陽修是用《史記》表的方式表現,以後所修的表則用樹枝圖的形式表現。上下為父子,左右為兄弟。
收錄前代族譜序言。各譜除修譜人的總序以外,一般都將前代族譜中的序言,逐—收錄,以展示族譜修撰的過程和沿革。
繪制先祖圖像。版印書籍形成以後,各譜基本都將本族名人的圖像刻印出來,以傳永久。歐陽氏族譜中,除了歐陽修的像以外,還有得姓始祖蹄以及歐陽萬等人的像。並加像贊,即用幾句話(一般為韻語)概括像主生平。
先世考辨。時遷物換,人物繁雜,因此,舊譜中所記時間事件或有錯,這是必然的。新譜對舊譜記載不準確的時間、地址、人物、事件,應進行考證,以求更加精確。
不收外姓。收養的男子不得入譜,是為了防止逆倫亂宗。即使有也須註明。
表後附傳。圖表表示縱橫關系,但無法了解各人的生平事跡,尤其是一些名人。所以在族譜中,都在圖表之後,附寫傳記,或請名人為之立傳。
族表記錄。譜中人員,受到皇家表彰的,要予以記錄,並且將表彰的文書全文照抄。有當時名人對譜中人物頌揚的詩文,也要照錄詩文,並記錄作詩文者的姓名、籍貫、職務等。族規族訓。這是明文制訂的本族子弟必須遵守的家族法規,如勤儉持家,遵法守紀,不偷不搶,勵志上進,樂善好施等。違犯族規的,重者不得入譜。
家乘譜牒: 宋歐陽修撰《歐陽氏族譜》;明歐陽春編《吉州歐陽氏通譜》;民國湖北枝江姚星吾編《歐陽宗譜》;湖北枝江歐陽運森(歐陽修38代孫)編《歐陽氏族譜》、廣東歐陽可明編《歐陽氏族譜》等。這里列出越王勾踐後裔歐陽氏的直系圖譜,是湖北枝江歐陽運森(歐陽修38代孫)編的《歐陽氏族譜》,是三峽地區若干支系中的一支:1、勾踐——2、鼠與——3、不壽——4、翁——5、翳——6、之侯——7、無疆——8、蹄(歐陽亭侯,受氏始祖)——9、恆——10朝——11完——12、東——13、謨——14、搖(《史記》稱越東海王)——15、朱棣,即涿郡太守(夫人乃楚春申君之女)——16、鄅——17、行密——18、馮——19、惠瑕——20、茱顏——21、仲思——22、士達——23、蕖——24、翹——25、綱(與復同輩)——26、舉——27、跡——28、純——29、建(哲學家,《晉書》有傳)——30、崇文——31、成——32、晉——33、啟明(太子洗馬)——34、乾(東官校書)——35、煥——36、景達(歐陽修沙溪譜列為長沙始祖)——37、僧寶(荔浦縣令)——38、頠(《陳書》有傳)——39、紇(《陳書》有傳)——40、詢(書法家,《唐書》有傳)——41、通(武則天之宰相,《唐書》有傳)——42、幼明——43、昶(蘇州長史)——44、琮(唐吉州刺史,廬陵大族始祖)——45、晤(尚書秘閣修撰)——46、徹——47、弦——48、邈——49、規——50、緒(御史大夫)——51、萬(唐安福令)——52、誠——53、雅——54、效(韶陽主簿)——55、托——56、郴(御史大夫)——57、偃(南京街判官)——58、觀(崇國公)——59、修(江西永豐人,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宋史》有傳)——60、發(《宋史》有傳)——61、憲——62、興世——63、慶——64、鳳——65、文明——66、崇德——67、椿壽——68、禮——69、思之——70、士章——71、建翁——72、天池——73、思尹——74、敏——75、亢——76、瑛(於河南新鄭守修公墓)——77、和——78、應春(明夷陵知州)——79、普誠(枝江始祖)——80、性恭——81、仁達——82、寬——83、國珍——84、科——85、宗元——86、柏——87、啟龍——88、昆(吏部觀政)——89、永澤——90、福——91、希義——92、元極——93、文深——94、治忠——95、開直——96、景財——97、運森——98、正傳——99、家瀚——
整編到此,讓我深深感嘆,一個中國人,不管他在什麼地方,不管它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牆,祭先祭祖,託庇於列祖列宗的福蔭之下,總是他最大的心願。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認同感,歸屬感,它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歐陽家世源流,子孫尤其值得自傲,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做為一個歐姓人還有什麼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
在中國文學史上,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時代非常傑出的人物歐陽修,集文學家與史學家於一身,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的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曾上疏指陳青苗法的弊害。歐陽修主張文章必須「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所寫 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風與 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他的詞婉麗,承襲南唐遺風。歐陽修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單獨撰寫《新五代史》,並著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修被潮汕歐氏尊為太始祖,不但上面的《得;姓歌》鐫於石,且無論潮汕歐氏祠堂的神主牌位、楹聯,殘存宗譜以及歐氏族人口傳等等均有所見。
座落在饒平縣海山鎮歐邊村的歐氏宗祠,大門兩側牆壁,鑲嵌著石棉線鐫刻的《得姓歌》,計20句,共140字,內容是: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昌。
上溯淵源及大禹,禹垂明德至少康。
庶子無余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
子為勾踐封越伯,傳衍六世乃無疆。
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
苗裔因之為姓氏,代有名賢與忠良。
渤海名士號堅石,才藻美贍揚晉邦。
長沙曰詢率更令,字法楷范唐已彰。
太祖諱修出於宋,文章政事俱流芳。
大元使臣蕃潮汕,五湖四海創輝煌。
《得姓歌》對歐陽氏的源流及其蕃衍入潮作了高度的概括
郡望 堂號:
1 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出渤海郡。
渤海郡:西漢時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在今河北省滄縣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靺鞨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契丹族所滅。
鄱陽郡:漢朝末年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鄱陽湖一帶。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地點在今天的河北省滄縣。
2、堂號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上不起學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於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筆,教他識字。經過刻苦的學習,歐陽修終於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後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渤海堂:歐陽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此外,歐陽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載德堂」等。
對姓氏的來源及家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後,下面來說說我的祖籍吧!呵呵!據父輩們提起過,我們的先輩,只要遇到自然災害,就會被迫背井離鄉,形成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四川填江西的循環大遷移。在民國時,有一年發大水,我爺爺的爺爺,也就是我的老爺爺從江西遷移到了湖南,在湖南安家落戶。一直以為自己是湖南人,原來祖籍是江西(如果追尋到遠古應該是浙江)。多年前家族補換家譜,才留意歐陽修的大名,也算是我的先人哈!呵呵!那麼久遠的事情,與自己何干,感覺自己有點攀附的嫌疑哦!低調低調再低調,在這不知天高地厚可真要被各位狠命拍磚啦!啊啊!且慢,沒有功勞總有苦勞吧!花了我二天二晚的時間在網上查找資料,終於整理出來,讓大家了解歐姓的來源,也算是給天下歐陽圈子所有歐氏家門一點貢獻吧!讓大家有種回家的感覺,感覺到家的溫暖,不知大家是否認可?我們的先輩人才輩出,可否有種自豪感?
天下歐陽加油!我們的祖先禹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傑出代表,先人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動人故事,至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那發奮圖強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了天下歐陽的凝聚力,成為歐陽姓氏世世代代努力拚搏的動力,激勵著我們的奮發向上的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今天,我們為我們的偉大先人而感到自豪,天下歐陽相聚網易,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天下歐陽卻親似一家。
❺ 以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姬 姬(漢語拼音;jī)
一、釋義:(形聲本義:上古母系社會流傳下來的一種姓氏)。
水名:姬水
相傳為黃帝所居為姬水 [Ji River],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國語·晉語》
姓: 姬姓
1、黃帝的姓 [Ji,surname],黃帝長居於姬水,以姬為姓。——《說文》
2、昔少典,取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晉語》。按軒轅子二十五人,惟青陽與倉林氏得姓姬。
3、堯立後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史記·三代世表》。按姬姜為古大姓,姬本黃帝裔,故堯賜姓姬也。
4、周人以後稷(黃帝之後)為祖,亦姓姬,又如:姬國(姬姓之國,指周王朝),姬化(周文王姬昌的德化),姬公(周公姬旦,周文王姬昌),姬文(周文王)。
古代稱帝王的妾 [concubine]:
1、毋曰薄姬。——《漢書·文帝紀》。注:「內宮也。」
2、王姬、徐姬、蔡姬。——《史記·齊世家》。索隱:「眾妾之總稱。此名之不正者。」
3、寵姬鄭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古代中國對婦人的美稱 [lady]。
妖姬靜女。——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
又如:艷姬;仙姬。
歌女 [professional female singer]。如:歌姬;一代名姬。
美女的代稱 [beauty]。
於是庄王棄其秦姬越女,罷鍾鼓之樂。——《吳越春秋》。
周朝的代稱:周人為姬姓,故以之相代 [Zhou dynasty]。
姬漢舊邦:——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又如:姬周(周朝),姬漢(周朝和漢朝),姬劉(周朝和漢朝),姬姜(春秋時,周王室姓姬,齊國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為貴族婦女之稱。泛指美女)。
二、姬姓
在華人的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 可以說是黃帝的嫡系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可是,全世界的華人都自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他們和姓姬的族人有什麼分別呢!歷史緣源是這樣的:
在 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 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 氏。 在中國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長子嫡孫,也就是嫡系子孫,黃帝的嫡系後裔長期以來保持著「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孫就不姓「姬」了。 根據《說文》的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遠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 個部落經過一場阪泉之戰(阪泉在今河北涿鹿東南,因此,又稱涿鹿之戰),炎帝被打敗,合並為炎黃部落。於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又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黃帝率領 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的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 祖。
後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了,他的後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成為其 它的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然而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 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最長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華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期較多,到了漢代各個姓氏已漸趨 固定。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長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遜,由於避諱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與「基」同音)。 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不過,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 偉,避侯景諱改 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統加入。 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 樓頓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以及創造文明的事業上貢獻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禮作樂,制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果把改姓周以後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內,姬氏族人的傑出人物就數也數不清了。
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據《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關於姬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領,他的部落崇拜龍圖騰。相傳黃帝出生在一條叫姬的河邊,於是黃帝就姓姬。周朝的貴族是黃帝的後代,後稷有功,堯賜與祖姓姬,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發。而周朝結束以後。周朝的王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開始改為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黃帝有25個兒子,分別得到了12個姓,其中就有姬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後裔,這些後裔都繼承了姬姓,他的後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這樣一來,雖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卻已經不多見了。.姬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 在日語中是公主的意思 。
ひめ[姫] 公主 高貴出身的年輕淑女 hime
❻ 中國古代美女有哪些
第一個史料記載的美女 庄姜
漢代的 班婕妤 趙飛燕 趙合德姐妹
蔡琰:即蔡文姬,東漢蔡邕之女。作《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文君:漢 司馬相如之妻。代表作數字詩: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卓文君 與 司馬相如 私奔的故事家喻戶曉...
上官婉兒:上官儀孫女,號稱巾幗首相第一人
明代秦淮八艷 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應該還有我很喜歡的李清照李易安
❼ 請介紹於姬
我覺得你應該是想問虞姬吧
虞姬
項羽的寵姬,名虞。項羽困於垓下,曾作詩曰:「虞兮虞兮奈若何!」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秦末虞地(江蘇吳縣)人,有美色,善劍舞。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
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安徽靈縣),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縣東南有虞姬墳。
宋詞詞牌:『虞美人』據說得名於虞姬。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京劇有《霸王別姬》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❽ 日本女性的名字中「姬」代表什麼意思
姬姓
1、黃帝的姓 [Ji,surname],黃帝長居於姬水,以姬為姓。——《說文》
2、昔少典,取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晉語》。按軒轅子二十五人,惟青陽與倉林氏得姓姬。
3、堯立後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史記·三代世表》。按姬姜為古大姓,姬本黃帝裔,故堯賜姓姬也。
4、周人以後稷(黃帝之後)為祖,亦姓姬,又如:姬國(姬姓之國,指周王朝),姬化(周文王姬昌的德化),姬公(周公姬旦,周文王姬昌),姬文(周文王)。
古代稱帝王的妾 [concubine]:
1、毋曰薄姬。——《漢書·文帝紀》。注:「內宮也。」
2、王姬、徐姬、蔡姬。——《史記·齊世家》。索隱:「眾妾之總稱。此名之不正者。」
3、寵姬鄭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古代中國對婦人的美稱 [lady]。
妖姬靜女。——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
又如:艷姬;仙姬。
歌女 [professional female singer]。如:歌姬;一代名姬。
美女的代稱 [beauty]。
於是庄王棄其秦姬越女,罷鍾鼓之樂。——《吳越春秋》。
周朝的代稱:周人為姬姓,故以之相代 [Zhou dynasty]。
姬漢舊邦:——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又如:姬周(周朝),姬漢(周朝和漢朝),姬劉(周朝和漢朝),姬姜(春秋時,周王室姓姬,齊國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為貴族婦女之稱。泛指美女)。
在日語中是公主的意思 。
ひめ[姫] 公主 【讀音: hime】,日本多用於高貴出身的年輕淑女,或者真正的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