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代與明代仕女畫形象有什麼異同
唐代的可都是胖美女,你瞧仔細了。
『貳』 現在很流行唐裝,請問唐裝相關服飾在色彩上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樣的
唐代女子服飾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也可以表達出百姓心理的變化趨勢,可以通過各種傳承下來的藝術作品來總結當時女子服飾色彩的特點。
(一)仕女畫中的唐代女性服飾色彩
在綠裙的描寫上,唐代詩人把女子的綠裙比作秋草。如白居易《和殷協律琴思》中的「秋水蓮冠春草裙」和劉長卿《湘中紀行十首·湘妃廟》中的「苔痕斷珠履,草色帶羅裙」,都是說女子穿著綠色的裙裝。如果我們仔細看唐詩會發現,綠裙也可以被稱為綠柳、翡翠,如戴叔倫《江干》中的「楊柳牽愁思,和春上翠裙」和戎顯《送零陵妓》中的「寶鈿香娥翡翠裙」,也是對唐代女子綠裙的描寫。
『叄』 化妝練習的彩鉛唐裝美人圖畫法比例怎麼畫
彩鉛唐裝美人圖畫法比例方法及步驟:
1、先是畫出美女的線描稿,再畫人物的臉,畫好這一步,其他部位就可以掌握好比例了,臉部以外的那些部位可以先輕輕用筆畫輪廓。
『肆』 唐裝怎麼畫
一、唐妝的特點:
⒈服裝上用到大量的刺綉、以金絲或金線來裝飾服裝、服裝上的圖案根據身份地位的不同、地位越高的選擇的金色會越多、金色作為中國的帝王色、象徵了地位及權利、以胖為美、服飾一般寬衣大袖、用以遮蓋身體的不足、(黃、藍、青);
⒉頭飾和配飾會大量的使用到珍珠以及比較精美的金銀配飾;
⒊造型:在唐朝中發髻越高地位越高、標准造型三包頭、大量應用到花、以牡丹為主、(嫵艷、嫵媚、大氣)
二、妝形:
⒈眼部:
眼線:眼線的要求延自然眼形斜向上、適當延長、以嫵媚細長眼為主;
⒉眼影的范圍:順著眼線斜向上拉長、眼線略長一些、顏色多用於紅色為主、顏色有深有淺、耕具服裝定色、顏色越艷麗、代表地位越高、上下眼線在眼尾處連接會顯得人比較凶、犀利睿智、下眼線不連接會使眼睛顯得更大、眼頭會用金色或偏金的顏色提亮、暈染至眉毛的底線、根據眼線長度確定睫毛的長處;
⒊腮紅:作用修飾輪廓、銜接色調、從發際線也沿斜向暈染腮紅、色調與眼影、口紅協調;
⒋唇部:點將唇為主(櫻桃嘴)、唇形適當縮小、看起來圓潤飽滿;
5.頭發:
①、取頂區頭發梳成一圈、作為奠基;
②、將中角假發夾於奠基;
③、將前部頭發往奠基中梳、注意兩側頭發的飽滿程度、發量少的應該打毛;
④、將後區頭發整形、配以假發修飾。
『伍』 周潔瓊穿紅衣梳高髻翩翩起舞,宛如畫中仙女,你覺得她適合古裝造型嗎
周潔瓊是非常適合古裝造型,也能夠輕松駕馭古裝造型的一位女明星,她的古裝有一種清麗之感,眉宇之間又有江南女子的哀愁氣息,周潔瓊的古裝造型要比現代裝更加驚艷,也更加能夠凸顯她身上的個人特色。周潔瓊這次身穿紅衣拍攝的唐裝大片大氣雍容,展示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古裝造型。這樣的周潔瓊看起來既有小女人的嬌媚又有少女的靈動,是很有個人魅力的一套裝扮。
周潔瓊應該抓准自己的外貌條件定位,她的杏仁眼、圓臉龐、柳葉眉本身就是古典感氣息比較濃郁的長相。身穿紅衣梳著高發髻的唐裝造型確實像畫中的仙女一般美好,讓人想要靠近卻不敢靠近。期待周潔瓊之後能夠出演更多的古裝作品,期待她更多的古風造型。
『陸』 如何畫古裝美人
最重要的是衣服,不了解很可能搞成架空或者不知道哪族哪國的…清代以前的漢族是穿華夏衣冠的,聽說有接近三百種穿法@@不過因為最基本的款式(直裾,深衣,襦裙)不會變動,所以再多了解下各朝的流行時裝就好了,如唐齊胸襦裙和圓領袍,明的馬面裙和道袍。還有和種公服,如祭服,冕服的玄色花式(這件很講究),各種冠發巾也因時代不同有不同特色…還有配劍,樂器等…清以前的服飾現在又稱為漢服,可以去漢服吧,唐朝,唐裝,明朝這些貼吧的圖片庫找。至於清的服飾變化本人就不大了解了…
『柒』 娛樂圈中女明星的唐裝誰最好看
我覺著都很好看。我們看過很多古裝電視劇,裡面的很多女星唐裝扮相都很漂亮,最近熱扎依的唐裝扮相在網上曝光後,網友稱其還原度超高,我們來看看其他女明星的唐裝扮相吧。《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Angelababy 穿著驚艷絕倫,網友們紛紛表示baby演技有進步了。
《美人製造》中,楊蓉飾演一個教坊女老闆蘇蓮衣。楊蓉扮相華美,圓圓的臉和豐滿的身材都讓她十分適合演繹唐代這樣的開放時代。范冰冰在《武媚娘傳奇》中穿著大膽性感,漂亮美麗。佟麗婭的古裝扮相真的值得一提,她出演的趙飛燕好像就是從歷史中走出來的一樣,傾國傾城,舞姿翩翩。每個明星的唐裝扮相都是不一樣的風格。
『捌』 唐朝女子服飾有哪些特點
唐朝的女子服飾,豐美而華麗,款式之多,裝飾之奇,都令人嘆為觀止。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唐朝女子服飾的特點分析,希望你喜歡。
唐朝女子服飾特點
大唐二百餘年的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漢服中的衫裙、圓領袍服與胡服三種配套服飾。唐制規定,女服分為四種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的衣服。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與衫、襦、裙配套穿著。
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漢服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 壁畫 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朝標新立異的女子服飾
女人之愛妝飾,自古而然。
中國古代女子的妝飾,登峰造極者當首推唐朝;而唐代之代表,又首推皇室。白居易《上陽人》雲:“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一些白發宮女,在冷宮中消磨了40多年光陰,一直保持著進宮時最時髦的打扮,卻不知道已徹底過時了。這不僅說明唐代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 時尚 概念和“時世妝”的說法,而且也告訴今人唐代女子追求時尚是堅持與時俱進的。
至於什麼叫“時世妝”以及唐代女子追求時尚到了何種程度?《舊唐書》里有一段話,現在讀來仍然叫人忍俊不禁:“風俗奢靡,不依格令,綺羅錦綉,隨所好尚……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效,貴賤不諱。”這簡直就是男人對女子不服管束、追逐時尚的滿腹牢騷和相當不滿。至今一些保存比較完整的唐代女俑壁畫也對當時男人的指責“供認不諱”:唐代女性的 化妝 的確是濃艷、大膽、奢華、標新立異。
當然,唐代的一切時尚都是從長安開始的。《後漢書》中長安時諺:“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雖然本意是譏諷“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但若從時尚的角度來考察,卻也絕好地說明了長安不僅是唐朝的 政治 文化 中心,也是時尚之都。總體來說,唐代女性時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趨暴露(樣式),由簡單而趨復雜(花紋、妝飾),由簡朴而趨奢華(服裝風格),由清秀而趨豐腴(身材和體型)。
具體說,唐代女子追求時尚是全方位的,在“發”、“眉”、“唇”、“胸”以及“衣”等諸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她們的發式愛梳“高髻”和“墮馬髻”;眉毛的化妝也有兩種,一種是細而長、一種寬而廣,但畫得都很淡,即所謂的“淡掃蛾眉”;嘴唇喜歡注烏膏。白居易《時世妝》詩曰:“烏膏注唇唇似泥。”《唐書· 五行 志》也有記載:“元和之末,奇異化妝流行,不施朱粉,唯以唐代女子的‘時世妝'(烏膏注唇)。”至於露“胸”,可以說中國古代社會沒有哪一個朝代敢與唐代女性媲美。唐代女俑和壁畫是這方面形象的鐵證,“她們”無視禮法,一反傳統,坦然表現出對人體美的大膽追求;服裝上,唐代就更不用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唐裝”,雖然是中國傳統服裝的統稱,但足以說明唐代服裝的千姿百態、燦爛奪目。據《舊唐書》載,唐代女子的服裝主要有三大類,即上衫下裙、胡服和男裝。“唐裙”中最負盛名的就是石榴裙,而胡服則為唐代的舶來品,元稹曾說過:“女為胡婦學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也有研究者認為,唐朝統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導致胡服流行。至於唐朝為什麼流行男裝,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唐代女子喜歡穿男裝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 太平公主 。據說,有一次,太平公主參加唐高宗的內宴,不但男裝,而且全副武裝,弄得高宗和武則天都大笑不止,由此引領了女性男裝化的熱潮。不過,研究者認為,唐朝社會開放,女性自我意識強,加上女性參與社會活動較多,為了體現曲線美和方便拋頭露面,男裝便 自然 而然地引起女性的關注。
唐代女子大膽追求時尚折射出當時女性在社會和家庭的地位,也說明唐朝非常重視“男女平等”和“保障女權”的。
唐代女裝形成的原因
一,唐朝降雨廣闊政令統一,物質豐富,與少數民族交往密切,同時絲綢之路的開辟,以及船製造業的發展使唐與外國交往密切。長安在當時是最發達的 國際 性城市,由長安經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絡繹不絕,海路以廣州為海口,經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東岸和地中海南岸諸國,東與朝鮮、日本交往更加頻繁。
二,佛教盛行,影響了面妝。
三,文化的開放,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傳統儒家的桎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正是胡族習俗、異國文明、宗教文化與隋唐本土傳統相互交流影響,造就了唐人兼容並包、平等開放的獨特的社會心理,使人民自我認同感加強,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家敢於沖破陳舊觀念,勇於接受新鮮事物。
四,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態唐皇室祖先起自西垂,具有濃厚的胡族血統,
五,唐朝社會審美情趣,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心理:袒胸的短襦,半臂的飄幔,在輕紗質地下隱約透出女性白皙嬌嫩的皮膚和豐滿的身體形,神秘、性感,坦胸裝便可出現了。
六,唐朝女權意識的崛起女性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一起女性更是獲得了與男性相當的政治權利,在唐代不僅出現了上官婉兒、韋後、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弄權的政治事件,而且還產生了中國 歷史 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
猜你喜歡:
1. 唐代貴族女子服飾文化有哪些
2. 唐朝女子服飾的趣聞
3. 隋唐服飾禮儀
4. 唐朝襦裙服簡介
5. 唐朝文化有什麼特點
『玖』 唐朝服飾圖片與介紹
2011-5-18 19:16:45■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
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
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
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
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
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下面藉助古籍詩畫,分而
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
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
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
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
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
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
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
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
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
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
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
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
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
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
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
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
《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
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
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
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
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
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
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
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
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
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
修長。
二、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 內則》曾
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
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
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
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
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
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
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 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
「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
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
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
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 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
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
相當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
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
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
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
女耳目一新。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
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
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
「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
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
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
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
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
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
此種裝束。
四、小結
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
統治年代隨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
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纖繩均傳為絲綢所制,
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至唐代,
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
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與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採取廣收博
採的態度,使之與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因而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
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於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
亦覺興奮異常。這里沒有矯柔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
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濃艷不取,各種鮮麗
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
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
漢網,漢文化綜合討論區
天漢民族服飾,漢服知識
古徑衣飾,專業漢服製做
ChineseHanfu,漢服英文站
『拾』 唐代婦女妝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樣的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
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
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也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而改以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唐代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