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音是哪八音
詞語·八音
(1).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通常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不同質材所制。《書·舜典》:「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孔 傳:「八音:金、石、絲、竹、匏(pao二聲)、土、革、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鄭玄 註:「金,鍾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鞀也;絲,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書·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 宋 蘇軾 《賀韓丞相啟》:「付八音於 師曠 ,孰敢爭能。」 (2).泛指音樂。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離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辯八音之雅俗。」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冶鑄》:「虛其腹以振湯空靈,而八音起。」 (3).八風之音。《呂氏春秋·孝行》:「雜八音,養耳之道也。」 高誘 註:「八音,八卦之音。」 陳奇猷 校釋:「八音,八風之音……陰陽家以八風分屬八卦,故 高 謂八卦之音。」
樂器·八音
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製作材料,分為金(鍾、鎛)、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塤、缶)、革(鞀、雷鼓)、木(柷、敔)8類。 八音也指民間 器樂樂種。如山西五台山一帶的八音會,所用樂器有管子、嗩吶、海笛、笙、梅笛、簫、堂鼓、小鼓、大鑔、小鑔、大鑼、雲鑼等;廣西壯族的隆林八音樂隊,使用的樂器共有 8件,它們是:橫簫(笛子)一對,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鑼、鼓、鈸各一副。南寧市邕寧壯族八音則主要由大嗩吶、小嗩吶、五孔笛、鑼、鼓、鈸、壯族樂鼓等組成。海南地區流行的海南八音源於潮州音樂,因使用8 類樂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揚琴、三弦)、笛(嗩吶)、管(長、短喉管)、簫(橫簫、直簫、洞簫)、鑼、鼓、鈸等;彝族八音所用樂器有二胡、環簫(無膜笛)各一對,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鑼)、鼓、鈸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樂器有二胡、橫簫(笛)各一對和五鍟、鑼、鼓、鈸等。
佛學常見詞彙
佛所持特有的八種聲音,即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不歇音。
2. 嗩吶那幾個孔都代表什麼
嗩吶的八個孔是出音孔,分別代表不同的音。根據演奏的指法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調子。(第七孔在筒身背面)
3. 我國古代樂器8音指的是什麼
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製作材料,分為金(鍾、鎛)、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塤、缶)、革(鞀、雷鼓)、木(柷、敔)8類。
八音也指民間 器樂樂種。如山西五台山一帶的八音會,所用樂器有管子、嗩吶、海笛、笙、梅笛、簫、堂鼓、小鼓、大鑔、小鑔、大鑼、雲鑼等;廣西壯族的隆林八音樂隊,使用的樂器共有 8件,它們是:橫簫(笛子)一對,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鑼、鼓、鈸各一副。南寧市邕寧壯族八音則主要由大嗩吶、小嗩吶、五孔笛、鑼、鼓、鈸、壯族樂鼓等組成。海南地區流行的海南八音源於潮州音樂,因使用8 類樂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揚琴、三弦)、笛(嗩吶)、管(長、短喉管)、簫(橫簫、直簫、洞簫)、鑼、鼓、鈸等;彝族八音所用樂器有二胡、環簫(無膜笛)各一對,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鑼)、鼓、鈸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樂器有二胡、橫簫(笛)各一對和五鍟、鑼、鼓、鈸等。
4. 嗩納有哪幾種,它還有其他的名稱嗎
嗩吶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
嗩吶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為調名)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為高音嗩吶,在#f~f『1之間的為中音嗩吶,在f以下的為低音嗩吶。如筒音為a1的嗩吶,就叫D調高音嗩吶,筒音為a的嗩吶,則叫D調中音嗩吶。
各地的嗩吶都不盡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獷,有柔和,種類甚多。
小嗩吶:桿長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23厘米的(又稱「
三吱子」)。流行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來獨奏或合奏,尤以與二胡等合奏更為動聽,並常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嗩吶,還用於說唱音樂「嗩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蘆葦的,有麥桿的,也有用褐紫色膠性蟲殼的(但吹起來非常軟)。江西會昌的嗩吶,侵子是用銀做的,上、下口直徑相差特別懸殊,並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裝有一個中空管,音響別具一格。與二胡等弦樂器一起合奏,婉轉起伏,更為動聽。流行於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海笛:玲瓏小巧,發音卻尖銳響亮,高亢沖霄。流行於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
中嗩吶:桿長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37厘米的(又名「黑桿子」)。流行於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音量介於大小嗩吶之間,音色柔和。多用於歌舞伴奏。中小嗩吶,廣泛流傳於我國南方各省,北方稱之為「南方嗩吶」。中嗩吶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揚。
大嗩吶:桿長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50厘米的(又名「大桿子」)。流行於東北、山海關和冀東一帶。哨用蘆葦製成,哨片多呈口袋狀,吹起來聲音低沉宏大,常用來吹奏大型樂曲。
加鍵嗩吶:20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桿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開列,健全了半音,轉調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種,較傳統嗩吶音色豐富、音量增大,並擴展了音域。
5. 嗩吶指法表誰有
以D調為例,D調高音嗩吶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它的總音域為a(1)-b(3),樂隊中的常用音域為a(1)-d(3)。
一般分為上三下四,左手上,右手下,以右手的中指為1,筒音為5,左手的大拇指為高5,二拇指為高6,右手的小拇指為低6,無名指為7,右手的二拇指為2,左手的無名指為3,中指為4,把嗩吶的所有孔按住為5。
「本調」音高相當於鍵盤樂器的中央「C」即「1「。音階排列為「125456712」,然後,以這個音階的1234567七個音為「CDEFGAB」七調的調名,就得出了「1=e,1=D、i=E、1:F,1:G、1:A、1=B」各調的音位指法。
(5)美女嗩吶八音會大全擴展閱讀:
吹奏嗩吶,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滿。倘若音孔按不嚴,往往發出的聲音就不準。因此,拿捏嗩吶的吹奏氣息,也成了一門學問。演奏嗩吶往往比較費氣,音越高耗的氣量也就越大。
一般吹奏起來,不能無間歇地長時間表演,但經過訓練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間藝人,吹起嗩吶來,互相比著較勁的就是持久的耐力。"循環換氣法"是最常見的演奏方法,這樣的吹奏能使得氣息總是飽滿不息,可以使樂音不間斷地長時間延續,甚至全曲一氣呵成,令聽眾大為過癮。
嗩吶定調的豐富,非同一般。多彩的調音,造就了嗩吶的豐富全面。目前的嗩吶多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普遍使用的高音嗩吶,低音區略帶沙沙聲,發音厚實;中音區的音色則是剛健、明朗,最擅長各種技巧的演奏,極富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高音區的發音響亮,暢快淋漓。
最高音則尖銳、刺耳,把握不好就會變成難聽的噪音,因此很少使用。當下經過改革的加鍵嗩吶,已成為民族樂隊中一組完善的樂器,表現力更為豐富。
6. 嗩吶的嗩吶分類
各地的嗩吶都不盡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獷,有柔和,種類甚多。
小嗩吶:桿長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23厘米的(又稱「三吱子」)。流行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來獨奏或合奏,尤以與二胡等合奏更為動聽,並常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嗩吶,還用於說唱音樂「嗩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蘆葦的,有麥桿的,也有用褐紫色膠性蟲殼的(但吹起來非常軟)。江西會昌的嗩吶,侵子是用銀做的,上、下口直徑相差特別懸殊,並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裝有一個中空管,音響別具一格。與二胡等弦樂器一起合奏,婉轉起伏,更為動聽。流行於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海笛:玲瓏小巧,發音卻尖銳響亮,高亢沖霄。流行於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
中嗩吶:桿長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37厘米的(又名「黑桿子」)。流行於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音量介於大小嗩吶之間,音色柔和。多用於歌舞伴奏。中小嗩吶,廣泛流傳於我國南方各省,北方稱之為「南方嗩吶」。中嗩吶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揚。
大嗩吶:桿長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50厘米的(又名「大桿子」)。流行於東北、山海關和冀東一帶。哨用蘆葦製成,哨片多呈口袋狀,吹起來聲音低沉宏大,常用來吹奏大型樂曲。
加鍵嗩吶:20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桿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開列,健全了半音,轉調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種,較傳統嗩吶音色豐富、音量增大,並擴展了音域。 客家嗩吶
客家嗩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客家嗩吶分悲調和喜調,喜調輕快、歡樂,吹奏時激昂嘹亮、和諧悅耳;悲調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間,嗩吶有著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過年過節時都要請幾個嗩吶手來慶賀熱鬧一番,發展到今天,送子參軍,開張剪綵也要請嗩吶樂隊。
周家班嗩吶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間又稱周家嗩吶班、周家鼓樂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戶在安徽靈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國管樂大師周正玉等周氏族人為樂手成員的中國民間樂班。周家班自清末創始以來,已傳承家族六代,歷經100多年滄桑。男女老幼樂手共計100餘人,橫跨蘇魯皖浙,享譽民間海外。
子長嗩吶
子長嗩吶主指桿長尺三、尺二五的大嗩吶。它是陝北嗩吶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嗩吶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種。慢板包括慢板、原板(也叫搶板),均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與快板均為2/4拍,吹奏時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頭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續、快結尾的板式連接規律。每種板式連接都要有過渡音樂,俗稱「過鼓」或「叫板」、「換板」。同板式換曲牌也要加「過鼓」。
閩西大嗩吶
通常兩支一起合吹列奏,稱為「公吹」和「嫲吹」,構造相同,但長度和粗細有別,「公」短「嫲」長,「公」細「嫲」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嫲吹」的發音低而渾厚。
沁陽嗩吶
沁陽嗩吶屬木製雙簧管樂器,它的音量大,音質明亮、粗獷,演奏方便,善於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調。
1606年,沁陽人樂聖朱載堉用科學的方法闡明了十二平均律,解決了歷代眾說紛紜的「旋相為宮」難題,並改良了嗩吶的發音位置,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製出「三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朱載堉還擔當沁陽嗩吶演奏的領班人,他在九峰寺創建了「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在朱載堉的影響下,懷慶府一帶的嗩吶班逐漸增多,明末清初時的「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的「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流傳著「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兩派演奏風格各有不同。
大竹竹嗩吶
大竹竹嗩吶,為川東大竹縣月華鄉獨有的竹嗩吶,以其清新、動聽的音韻載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百年前,嗩吶傳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製作了嗩吶。經過發展,竹嗩吶製作工藝日臻精熟。竹嗩吶由哨、天心、桿子和喇叭4部分構成。哨由大竹縣當地燕麥稈做成,桿子採用大竹縣特產的羅漢竹製作,喇叭則由當地產的黃竹篾絲編織成形後,再刮灰塗上土漆,套於桿下端,可活動和裝卸;如今的大竹竹嗩吶為6孔,五音階定音,其演奏形式多種多樣、音韻傳神,為民俗瑰寶。
7. 嗩吶樂隊組合需要什麼樂器
簫、二胡、琵琶、銅鈸、鑼、竹笛等都合適。鼓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國鼓的種類很多,這得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看看那種合適。其實用西式的架子鼓也未嘗不可!至於人數及演奏方式,可以參考一下「女子十二樂坊」和「芳華十八」組合,你大可在她們這樣形式的基礎上,加入幾個嗩吶樂手,並以他們為主,其它樂器作配合和唱。
不過我認為總人數最好控制在十二人以下,太多人配合上會有難度,搞不好很容易會給人一種很吵的感覺(也會給人誤會這其實就是民族樂團)。我聽「女子十二樂坊」時就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我在聽「脂花四樂」時感覺好很多。
8. 八音是指哪八音
八音是指的八種材料「金、石、土、革、絲、竹、匏、木」 。
中國古代有一種按樂器的製作材料分類的方法,稱為「八音分類法」。這種樂器的使用在古代有著嚴格的規定。這也就形成了出現自夏商周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了數千年的禮樂文明,禮樂制度的存在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製作材料,分為金(鍾、鎛)、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塤、缶)、革(鞀、雷鼓)、木(柷、敔)8類。
(8)美女嗩吶八音會大全擴展閱讀:
「八音」樂器介紹:
「金」指用金屬製作的樂器,如編鍾;「石」指用石頭或玉石製作的樂器,如磬;「土」指用陶土製作的樂器,如「塤」、缶(fou);「革」用動物皮革製作的樂器,如鼓;「絲」指用絲弦製成的樂器,如琴、瑟等;「竹」指用竹子製成的樂器,篳篥、篪(音chi,二聲。
古代兩端封閉的笛子);「匏」指用葫蘆製成的樂器,如笙、竽;「木」指木製的樂器,如(木兄)音zhu四聲、(吾攵)音yu二聲。
9. D調嗩吶1234567怎麼吹指法是什麼
D調高音嗩吶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它的總音域為a(1)-b(3),樂隊中的常用音域為a(1)-d(3)。
中文名
嗩吶
外文名
suona horn(英)、suona(意)
別名
嘀嗒
俗名
喇叭
應用學科
音樂學、音樂表演等
起源時間
公元三世紀
成熟時間
明代
代表作品
《一枝花》、《百鳥朝鳳》等
代表人物
任同祥、劉英等
適用領域
獨奏、重奏、伴奏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 ,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