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蓋層
研究區南北蓋層有明顯的差異,茲將南北的蓋層分述如下。
1.北部蓋層
此區蓋層以區域性不整合覆蓋在太古宇太華群之上,其中包括中—上元古界、寒武系,局部分布奧陶系,如同整個華北一樣缺失中奧陶統—下石炭統,而中石炭統至三疊系分布於研究區北緣,侏羅系及其以上的中、新生界以坳陷及斷陷盆地陸相沉積為特徵。蓋層屬華北型,但與研究區以北的華北蓋層相比,變形較為強烈,常常發生綠片岩相的變質作用。
(1)中上元古界蓋層
包括熊耳群、汝陽群、洛峪群以及震旦系黃連垛組、董家組及羅圈組,這套厚達數千米的岩層包括大陸裂谷型火山岩系及濱淺海穩定沉積。
1)熊耳群
為一套具雙峰火山岩特徵的中基性及中酸性的火山岩系,夾沉積岩層。分布於晉、豫、陝三省交界處,是中元代早期三岔裂谷系中沉積的火山岩系。這一裂谷北支伸向山西垣曲以北,西支及東支從陝西小秦嶺經豫西往東延至魯山舞陽一帶。這套火山岩系的岩石特徵、成因及形成環境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論,夏林昕認為它是一套細碧角斑岩岩系,亦有人認為是玄武安山岩——石英安岩系,其同位素年齡為1710~1320Ma(Sm-Nd、U-Pb、Rb-Sr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研究區熊耳群分布於北緣推覆體不同層次的逆沖岩席及基底之中,以往地質工作者所討論的熊耳群處於推覆體的頂部逆沖岩席之中,其變質程度很淺,僅為綠纖岩相,還保存火山岩的玻基結構,有人將這部分熊耳群稱之為「北帶熊耳群」。另外在此逆沖岩席之下有一套呈綠色片岩的熊耳群火山岩,其變質程度達中-低綠片岩相,分布於欒川北部馬超營、魯山熊背及方城神林一帶。在南召、方城西部的構造窗中出露一套處於推覆體基底的變質熊耳群,至確山一帶基底的熊耳群大面積出露,後者被稱之為「南帶熊耳群」。南帶熊耳群由二雲石英片岩、白雲石英片岩、斜長角閃片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白雲斜長片麻岩及各類變粒岩等構成,其中常保存火山岩的杏仁構造及氣孔構造。筆者曾經將這套變質火山岩歷年來所採的岩石化學樣品投影於TAS圖中(圖1-4),將其與夏林昕根據豫西及陝東的「北帶熊耳群」所作的TAS圖相比較,發現兩者投影點分布的趨勢是相似的,惟一的差別是「南帶熊耳群」缺少偏酸性火山岩樣品。而變質熊耳群火山岩與本區其他地層中的火山岩(如欒川群)完全不同,由此排除了它是其他層位火山岩變質的可能性。
圖1-4熊耳群火山岩的TAS圖
(a)夏林聽等根據豫西及陝西東部的北帶熊耳群岩石化學分析數據所作的TAS圖;(b)本區南帶熊耳群的TAS圖
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研究領域中,有關變質作用過程中稀土元素遷移性狀的研究仍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我們分別對豫西(嵩縣、欒川)的熊耳群火山岩及本區南帶熊耳群變質火山岩的不同類型岩石采樣,測定了其稀土元素含量,所作稀土元素標准化模式圖的曲線形狀是基本一致的(圖1-5,標准值據赫爾曼,1978,下同)。本區推覆體以下的變質火山岩是動力變質過程中形成的岩石,這類岩石通常變質後雲母含量顯著增加,表明構造推覆過程中滑脫面附近存在水溶液,可能這一過程使稀土元素不同程度地被帶出,以致變質火山岩較未變質的火山岩稀土總量不同程度地減少,但看來總的分配模式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
圖1-5熊耳群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標准模式圖
(a)南帶熊耳群變質岩中基性火山熔岩;(b)北帶熊耳群(方城、嵩縣)的中-基性火山熔岩
南帶熊耳群最顯著的特徵是在片理及片麻理面上經常見到由礦物定向排列及拉長的杏仁體所顯示的拉伸線理,其方向呈穩定的近南北向,即為典型的S-L構造岩。與上覆推覆體岩層中見到的拉伸線理方向相一致,表明南帶熊耳群的主要變質作用發生在構造推覆階段,其剪切滑移的矢量為近南北向。鏡下見到這類岩石大多已經過靜態恢復,其中呈帶狀分布的石英晶體呈柱狀,其柱面平行於片理面,部分石英顆粒之間出現近120°的三連點結構,但仍殘留有早期韌性變形階段動態重結晶過程中所形成的組構,如局部的殘斑及其周圍細粒化的細小顆粒、拉長的石英顆粒及殘存的由不同礦物構成的顯微滑動層、壓力影及S-C組構等。礦物組合為Ald+Qz+Mu+Bit(含鐵鋁榴石二雲石英片岩)、Mu+Qz(白雲石英片岩)、Pl+Ald+Ep+Qz(鐵鋁榴石綠簾斜長片麻岩)、Ep+Bit+Qz(綠簾黑雲石英片岩)……等。上述岩石中角閃石呈短柱狀—纖維狀,顏色為黃綠色—藍綠色,多色性明顯,並以藍綠色纖維狀為主,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其(Ca+Na)B>1.34,NaB<0.67(NaB是據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計算的Na離子佔位系數),屬鈣質角閃石,在AlⅣ-AlⅥ變異圖上投影在角閃岩相區(圖1-6),而斜長石通過油浸法測定的牌號為An=12~20,為更長石—更鈉長石,以上礦物組合及角閃石、斜長石等礦物特徵顯示其變質相為高綠片岩相(綠簾-角閃岩相),局部地段已達高綠片岩相的上部,有可能達低角閃岩相。綜上所述,南帶熊耳群實際上由一套構造片岩及構造片麻岩構成。確山地區南帶熊耳群斷續出露的寬度接近20km。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熊耳群主要分布於豫西,往東過了魯山以後熊耳群厚度逐漸變薄以至趨向於尖滅。上述認識是根據北帶熊耳群的分布得出的,如果考慮「南帶熊耳群」的存在及推覆構造引起的位移,則熊耳群原始分布狀況與人們的認識將有很大出入。由本區南帶熊耳群分布的態勢判斷,往東熊耳群並不一定比現今豫西出露的北帶熊耳群厚度薄,且再往東熊耳群應沒入華北平原。有關中元古代以來古華北板塊南緣存在溝-弧-盆體系的看法(胡受奚等,1988)由於未弄清一些基本地質事實而難以成立,以往根據北部地層的地表出露,認為熊耳群代表陸緣火山弧,其南部分布的欒川群、官道口群及陶灣群為弧前盆地沉積;其北部分布的汝陽群和洛峪群為弧後盆地沉積。推覆構造的研究顯示無論是官道口群還是欒川群或陶灣群都由北往南推覆於南帶熊耳群之上,相對於准原地基底南帶熊耳群而言,上述地層原始位置是在其北部而並非位於其南側的「弧前」位置,故「弧前」及「弧後」位置的判斷似是而非。
圖1-6確山南部基底變質熊耳群中角閃石AlⅣ-AlⅥ(左圖)及AlⅥ-Si變異圖(右圖)
AlⅣ、AlⅥ、Si為據角閃石電子探針分析結果以給定陽離子為基礎計算出的陽離子數
2)汝陽群、洛峪群
在熊耳群火山岩之上,平行不整合覆蓋岩性有差異的兩套地層,北部為中元古界的汝陽群與洛峪群。汝陽群由雲夢山組、白草坪組、北大尖組構成,厚度通常達1000m以上;洛峪群由崔庄組、三教堂組、洛峪口組構成,厚數百米。上述地層以石英砂岩、頁岩為主,夾碳酸鹽岩,底部為礫岩層,屬濱淺海的穩定沉積,其中豫西出現大片河口三角洲相沉積。在雲夢山組底礫岩層之上,通常有厚幾十米至上百米的岩性與熊耳群相似的偏基性火山岩,其測定的Rb-Sr年齡值為1267Ma;汝陽群上部北大尖組海綠石K-Ar年齡值為1129、1134、1160Ma(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2)。洛峪群中海綠石的K-Ar年齡值為1159~1012Ma(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2),因此汝陽群及洛峪群為中元古代晚期沉積的地層,可能延續到新元古代。
3)震旦系
由黃連垛組、董家組、羅圈組構成,為泥砂質沉積岩、碳酸鹽岩、礫岩及冰磧礫岩層,上述地層總厚數百米。董家組砂岩中海綠石年齡值為617~656Ma,Rb-Sr年齡值為727Ma(關保德,1988),羅圈組海綠石K-Ar年齡值為503Ma,Rb-Sr年齡值為523Ma,有人認為羅圈組冰磧層時代為早寒武世。
(2)古生界及三疊系
與華北陸塊同一時代分布的地層完全一致,即下古生界主要出露寒武系,局部出露奧陶系(陝縣、澠池、魯山下湯一帶)等海相沉積,上古生界出露中、上石炭統海陸交互相沉積及以陸相沉積為主的二疊系、陸相的三疊系,顯示石炭紀末期以來東秦嶺古海已逐步消失,並逐漸進入陸-陸碰撞階段,華北陸塊南部逐步開始隆升。
1)寒武系
下寒武統辛集組為含磷、鈾炭質頁岩及砂岩、白雲岩及石灰岩層,饅頭組為白雲岩,薄層泥灰岩,下寒武統總厚數百米;中寒武統毛庄組、徐庄組、張夏組為雜色砂頁岩層,鮞狀灰岩及條帶狀灰岩,厚300~600m;上寒武統及奧陶系僅局部出露。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系愈往南層位愈低,且為較深水沉積(劉印環,1990),確山東部辛集組含炭質頁岩層作為高塑性的地層局部出露於北緣推覆體底部。
2)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
分布於三門峽、宜陽、魯山、臨汝—平頂山一線,上述地層包括本溪組、太原組、山西組、上石盒子組、下石盒子組、石千峰組、二馬營組、油房庄組、椿樹腰組等,其中的古生物群落與華北陸塊內部同一時代沉積層完全一致。這套厚達千米以上的地層中,含有大量的粘土頁岩,特別是本溪組及山西組中的鋁土礦層、高鋁頁岩層,由於特殊的岩性而成為山麓推覆構造帶推覆體底部的滑脫面所在層位。
3)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層(J—E)
作為陸相的蓋層分布,其中侏羅系與華北同期沉積層的生物群落可對比,而白堊系及古近系大多為斷陷盆地沉積。
侏羅系分布於研究區西北部的義馬盆地(澠池、義馬一帶)及東南部的確山一帶。義馬盆地發育完整的侏羅系,其中下侏羅統義馬組為砂-礫岩、粘土岩夾煤層,厚200餘m,上侏羅統馬凹組由砂礫岩及粘土岩構成,厚約190m。確山的侏羅系僅局部出露於北緣推覆體的逆沖岩片中,出露的厚度很薄,含豐富的植物化石。
下白堊統分布於研究區北部汝陽、嵩縣及寶豐一帶,其中以裂隙式中酸性火山噴發岩為主夾湖相沉積,鑒於研究區以東這一時代的火山活動逐步增強,在安徽省大別山區火山活動更為強烈,因此認為下白堊統的火山岩是我國東部中生代火山活動的一部分。上白堊統及古近系為紅色碎屑沉積,以往多劃入古近系,近年來一些地區陸續發現恐龍蛋化石後劃歸K2—E。這一地層除了作為同構造沉積分布於山麓推覆構造帶的背馱式盆地及前陸盆地(臨汝、汝陽)外,還沉積於伸展構造有關的斷陷盆地中。而晚白堊世晚期以來,豫西已進入盆嶺構造演化階段,出現一系列的NEE向盆地及處於盆地之間的熊耳山、崤山、小秦嶺等山嶺,在盆地之中沉積了較厚的紅色碎屑岩。
2.南部蓋層
前已提到,中元古代早期華北陸塊南緣的大陸裂陷作用,通過早期熊耳群火山岩的噴出,逐步出現南、北兩個沉積盆地,北部的沉積盆地沉積了汝陽群、洛峪群及震旦系等,南部的沉積盆地沉積了官道口群(即陝西的洛南群)。但這一次大陸裂谷系演化到相當於威爾遜旋迴的紅海期至少年期時即告夭折,表現為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中期,在華北陸塊最南部又一次出現區域性隆起,陝西的洛南群及豫西的官道口群沉積後發生長期沉積間斷,它們的上部平行不整合覆蓋寒武系及欒川群,而在伏牛山地區官道口群在沉積了高山河組及龍家園組之後即發生地層缺失,其上平行不整合覆蓋欒川群。中元古代晚期的地殼隆起是又一次發生大陸裂谷的先兆,在震旦紀再次發生裂陷作用,出現新的陸緣裂谷,沉積了極具大陸裂谷火山作用及沉積作用特徵的欒川群,這一裂谷進一步發展出現陶灣群的半深海沉積,至此東秦嶺古海逐步生成。
由於後期推覆構造的改造及欒川群、陶灣群本身岩性變化大,加之經受了變質作用,在西部定名的欒川群、陶灣群的東延問題一直未能解決,筆者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對欒川群進行了專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探索到欒川群及陶灣群是分布於推覆體前緣帶特定逆沖岩席之中的地層,並順利地結合推覆構造的研究,確定上述地層沿推覆體前緣斷續分布達300餘km。在復雜的北緣推覆體前緣帶,如果對欒川群、陶灣群不熟悉將不可能開展區域構造研究工作,因此本章將較為詳細地介紹這些地層,並將涉及到頗有爭議的白術溝組等問題。
1)寬坪群
分布於研究區最南部北緣推覆體的基底,以它為主體構成北緣推覆體以下的另一個更深層次的推覆體——寬坪推覆體。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及碳酸鹽岩組成,其中基性岩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徵。寬坪群變質程度達高綠片岩相—角閃岩相,由於多期強烈變形,其層序問題難以建立。主要由三類地層組成,即角閃岩、角閃片岩類,雲母石英片岩-石英雲母片岩類,「片麻狀」大理岩類。在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第一輪秦巴項目中,寬坪群是重點研究的地層,研究者趨向於認為寬坪群是裂陷槽沉積,其早期的變形及變質作用發生在寬坪群形成時期的拉張構造環境(王仁民,1990)。據年代學研究,其形成於中—新元古代((1142±18)Ma~(986±169)Ma,張宗清等,1991)。寬坪群與其他地層之間,均為斷層接觸,至今對其在中—新元古代構造演化過程中的定位問題尚不清楚,一些地球化學家提出這一地層曾是屬於揚子陸塊的一部分(張國偉等,2001),是否如此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2)官道口群
為平行不整合覆蓋在熊耳群之上的另一套地層,以白雲石大理岩為主,夾石英砂岩、礫岩、板岩,其中白雲岩不同層位中含豐富的疊層石化石。官道口群由高山河組、龍家園組、巡檢司組、杜關組、馮家灣組構成,在盧氏—欒川一帶厚達1000m以上。往東在伏牛山區僅沉積高山河組及龍家園組,再往東地層缺失。底部高山河組中有厚數十米至百餘米的與熊耳群岩性特徵類似的中—基性火山岩,此與汝陽群底部出現的同一岩性火山岩夾層一致,表明它與汝陽群雲夢山組為同一時代地層。高山河組泥質板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1394±45)Ma,侵入馮家灣組的花崗岩Rb-Sr等時線年齡值為999Ma,雖然上述年齡值的可靠性仍有待研究,但這些地層與陝西的洛南群可以對比,應為中元古代中—晚期地層。
3)欒川群
為分布於北緣推覆體前緣帶極具特色的地層,呈狹窄帶狀斷續出露於盧氏、欒川、南
召、方城至確山一線,延續300餘km,欒川地區的欒川群由三川組、南泥湖組、煤窯溝組、大紅口組構成。欒川群底部的三川組下段由變質的含礫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千枚岩構成,三川組上段以大理岩為主,其內部往往含石英等陸源碎屑及已變質為雲母類礦物的泥質物。南泥湖組下段亦為一套以變質的中—粗粒石英砂岩為主夾細—粉砂岩及千枚岩;南泥湖組中段為鈣質絹雲片岩夾透鏡狀變質砂岩及大理岩,根據片岩中w(K2O)的高含量(達4%~7%)及稀土總量達250×10-6~514×10-6判斷,部分原岩為火山碎屑沉積岩,局部地區已見到粗面岩夾層;南泥湖組上段為含雲母的白雲石大理岩(原岩為含泥質的白雲岩)。煤窯溝組較為特徵,其下段由變質中—粗粒石英砂岩、含長石砂岩、中—細粒石英砂岩、絹雲石英片岩、石英絹雲片岩及大理岩組成,其中含黑雲變斑石英絹雲片岩的原岩為含火山碎屑的沉積岩;煤窯溝組中段由含疊層石白雲大理岩、白雲石大理岩構成,岩石中見富藻斑點;煤窯溝組上段底部有一厚幾米至數十米的質純的石英砂岩,其下部有可作為標志層的厚數十米的泥炭質層(石煤層),往上為含疊層石白雲石大理岩、核形石白雲石大理岩及白雲石大理岩。大紅口組由鹼性火山岩構成,夾沉積岩夾層。由於欒川群分布區斷層極其發育且露頭出露往往欠佳,難以准確測定地層厚度。在欒川群各個組出露較全的欒川及南召—方城一帶,測得的欒川群總厚度分別為>2600 m及>2800 m。欒川群中最具特色的為大紅口組鹼性火山岩、煤窯溝的含圓柱狀疊層石大理岩及石煤層,這些地層可作為標志層。
欒川群中的岩漿岩由兩類構成:一類為深色的變質基性岩石;另一類為淺色的變質中—酸性岩石。由於其中缺乏中基性岩類,故具典型的雙眾數岩套特徵。欒川群的基性岩呈岩牆出現,主要分布於豫西,往東至方城—南召一帶基性岩牆規模變小且數量急劇減少,更往東在桐柏山北部至今未發現欒川群中有基性岩分布。值得注意的是陶灣群在豫西未發現同構造期的岩漿岩分布,但往東在方城—確山地區見到呈岩株狀的基性岩體侵A陶灣群中,更往東陶灣群中見到層狀的變質基性火山岩及岩株狀侵入體。從外貌看,欒川群及陶灣群中的基性岩均已變為斜長角閃岩類而難以在野外區分。為進一步揭示欒川群形成以來華北板塊南緣的構造演化,我們將二者合並研究。由全鹼-SiO2圖(圖1-7)顯示欒川群的變基性岩屬鹼性玄武岩系列,陶灣群則屬拉斑玄武岩系列。它們的稀土分配模式圖亦明顯不同(圖1-8),前者為向右傾斜的輕稀土元素富集曲線,後者為類似洋脊玄武岩的近水平分布曲線。兩類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研究結果表明,前者具板內玄武岩特徵,後者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徵。
欒川群的變質淺色岩漿岩的岩性較為復雜,包括火山熔岩(鹼性流紋岩、粗面岩),變質火山碎屑岩(凝灰岩、集塊岩、火山碎屑沉積岩)及淺成脈狀、岩株及岩枝狀的正長斑岩及石英正長斑岩。TAS圖(圖1-9)顯示由西往東,欒川群的淺色岩漿岩在豫西以中性岩為主,至方城—南召一帶為中—酸性岩,東部以酸性岩為主。在SiO2-AR圖解中(圖1-10),除少數樣品落入過鹼性區外,欒川群中絕大部分淺色岩屬鹼性岩。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這些岩石中,粗面岩-正長斑岩類∑REE=757.06×10-6~1356.97×10-6,平均值為1010.74×10-6,含量相當高。鹼性流紋岩∑REE稍低,為490.60×10-6~621.29×10-6,平均值為558.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圖顯示這些岩石亦均為向右傾斜的輕稀土元素富集曲線,通常δEu有弱至中等程度虧損。
Pearce等將花崗岩按構造環境分為四類,即洋脊花崗岩、火山弧花崗岩、同碰撞期花崗岩及板內花崗岩,考慮到直接利用元素及元素組合對比來區分各類花崗岩較為困難,因而選用了K2O、Rb、Ba、Th、Ta、Nb、Ce、Hf、Zr、Sm、Y、Yb等大離子親石元素及稀土元素,利用標准化因子(normalizing factor)與理論上洋脊花崗岩標准因子比較作出標准化模型進行對比。鑒於大紅口組存在中—酸性岩,其中一些是淺成的侵入岩,Pearce的判別方法也應當適用於此類岩石。我們根據欒川群中淺色岩漿岩的8個樣品計算了其洋脊花崗岩的標准化平均值,並對不同區域的標准化平均值作了分布模式圖(圖1-11,圖1-12),特徵是:①這些淺色岩盡管岩性復雜,且空間上岩性逐步發生變化,但這一斷續分布長達300餘km的岩帶模式圖是一致的,表明它們是同一時期、同一構造背景下形成的;②上述岩石標准化分布型式與標準的板內花崗岩分布模型相似,應為與奧斯陸裂谷型類似的大陸裂谷型花崗岩類。
圖1-7欒川群及陶灣群變質基性岩的全鹼-w(SiO2)圖
①鹼性玄武岩平均值;②大陸拉斑玄武岩平均值;③大洋拉斑玄武岩平均值。1—欒川地區欒川群中變輝長-輝綠岩;2—南召、方城地區欒川群中變輝長-輝綠岩;3—南召及方城地區陶灣群中變基性岩;4—桐柏山北部地區陶灣群中變基性岩
圖1-8欒川群及陶灣群變質基性岩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圖
(圖中虛線為欒川群變質基性岩,實線為陶灣群變質基性岩)
圖1-9欒川群大紅口組火山岩及淺成侵入體的SiO2-AR圖解
1—欒川地區樣品;2—南召-方城地區樣品;3—確山-桐柏地區樣品
圖1-10欒川群大紅口組火山岩的TAS投影圖
1—欒川地區;2—確山及桐柏地區;3—方城及南召地區S3=粗面安山岩;U3=鹼玄質響岩;Ph=響岩;T=粗面岩;R=流紋岩
圖1-11以洋脊花崗岩為標準的板內花崗岩分布模型
(據Pearce J.A.,1984)
圖1-12欒川群大紅口組火山岩的洋脊花崗岩標准化分布型式
l—欒川地區三個樣品平均值;2—南召、方城地區兩個樣品平均值;3—確山、桐柏地區三個樣品平均值
以上資料表明欒川群是震旦紀華北陸塊南緣再一次裂陷作用形成的岩層,新的裂谷的拉張伴隨著熱收縮並形成了最初的大陸架,欒川群的濱淺海沉積是這一演化階段的產物。早期裂谷為—狹窄的與外界不連通的閉塞封閉的環境,從而形成了煤窯溝組的泥炭質層(石煤層)。而裂谷的拉張伴隨著地幔的局部熔融並產生鹼性玄武岩岩漿,這一岩漿上升至殼幔界面熔化了下地殼物質,形成殼幔混合岩漿,欒川群中雙眾數特徵的岩漿岩套是大陸裂谷演化的證據。欒川群中最可靠的同位素年齡值是張宗清等(1991)測定的,他採的欒川群頂部大紅口組變粗面岩及侵入其中的變輝長岩的8個樣品,分別測得Rb-Sr等時線年齡值為(660±27)Ma及Sm-Nd等時線年齡值為(682±60)Ma,這兩個極其吻合的年齡值代表欒川群形成的上限。欒川群形成的下限測定目前尚有困難,但依據大陸裂谷演化的一般規律,其時限不可能很長。因此,這一裂谷應發生於震旦紀晚期。
4)陶灣群
分布於北緣推覆體最底部的逆沖岩席之中,在欒川—盧氏一帶,由魚庫組、三岔口組、鳳脈廟組、秋木溝組構成。其中魚庫組以厚層白雲石大理岩為主體,底部夾雲母片岩,厚數百米;三岔口組為含炭鈣質礫岩、含礫大理岩,厚100~200m,值得注意的是三岔口組礫石大小懸殊,在盧氏縣小清河可見到長達幾十米至100m以上的巨大礫塊,顯然應為滑塌堆積,表明三岔口組形成於大陸斜坡;鳳脈廟組及秋木溝組由含炭泥質岩、不純碳酸鹽岩構成,經變質後成為含炭質千枚岩、雲母片岩、大理岩,厚數百米。陶灣群往東延岩性變化很大,在方城—南召一帶,以薄層條帶狀大理岩為主,已無法與欒川的陶灣群逐層進行對比,惟一作為確定陶灣群依據的是這里存在三義口組礫岩層。這一帶陶灣群中出現變基性火山熔岩,即斜長角閃岩及基性脈岩,前已提到其屬於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再往東至確山、桐柏一帶,這里在推覆體底部岩席中除了見到條帶狀大理岩以外,已見不到三岔口礫岩,根據其中夾層變基性火山熔岩層屬拉斑玄武岩系列判斷,應為方城—南召陶灣群的東延部分。由此可見如果不根據構造部位系統地追索,岩性變化極大的陶灣群往東延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陶灣群與欒川群之間呈斷層接觸,根據三岔口組礫岩層中發現含有煤窯溝組疊層石大理岩礫石及大紅口組火山岩礫石判斷,陶灣群的層位應在欒川群之上。陶灣群中測定的多個Rb-Sr年齡值為(569±66)Ma~406Ma,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有人報道陶灣群中發現化石碎片及完整的化石(胡德祥,1987;王宗起,1990),由於陝西東部與河南陶灣群對比問題及化石碎片的可靠性問題有待解決,至今對是否存在化石尚無定論。但層位、同位素年齡測定無疑表明陶灣群應形成於震旦紀晚期至早古生代。陶灣群主要為不純碳酸鹽沉積,其中三岔口組礫岩具有大陸斜坡沉積特徵,因此與欒川群不同,陶灣群主要為半深海沉積,方城—確山陶灣群中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存在表明,由欒川群至陶灣群,已由威爾遜旋迴的紅海期向少年期演化,東秦嶺古海已具雛形。
5)白術溝組
為分布於欒川及其以西的一套含磷鈾的地層,由炭質千枚岩、砂岩層構成,厚度應在100m以上。多年來將這一地層劃入欒川群底部,著名的黃背嶺復式背斜即以白術溝組構成「背斜」核部地層。筆者經過大量的野外工作,確認這一地層與欒川群及官道口群不同層位均呈斷層接觸,且很多情況下為平緩的韌性斷層,而白術溝組總是處於上述平緩斷層下盤,與上盤欒川群地層之間出現變質相帶倒轉,從而斷定白術溝組與上覆地層之間為一局部的構造滑脫面,認為這一地層是華北下寒武統含磷鈾炭質頁岩相同層位的沉積層,詳細情況將在後面敘述。
6)下白堊統
為一套灰黑、灰綠、黃、褐色的湖相沉積,除底部有厚度不大的礫岩層外,主要由泥岩、砂岩、頁岩、泥灰岩構成。這一地層中含熱河動物群地區性淡水生物化石組合,已發現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輪藻、昆蟲等大量生物化石。最早曾認為其時代為J3—K1,後來認為時代為K1。這一地層分布於北緣推覆體底部及基底,斷續出露於南召縣馬市坪至方城一帶。由於其捲入到北緣推覆構造帶之中,對於確定北緣推覆構造帶活動時間的上限意義重大。
7)上白堊統—古近系
為紅色陸相碎屑沉積,局部出露於斷陷盆地中。由於缺乏古生物化石,通常被籠統地稱之為古近系。
② 《周生如故》清河崔氏崔時宜歷史原型是什麼
《周生如故》清河崔氏崔時宜歷史原型是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漢時崔業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後世遂稱清河東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來。
漢末時崛起為關東望族,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並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北魏孝文帝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十二人,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周生如故崔時宜介紹:
崔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而且權勢正盛,女主又是崔家大家族中唯一的女孩,所以女主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被指腹給太子當新娘了,男主周生辰年少成名,戰功顯赫,大了女主十多歲,後來女主也拜入男主的名下,當男主的小徒弟。
女主在男主府上拜師學習,一學就是十年,女主也從一個小姑娘長成小美人,在這個過程中,男主與女主是互相吸引,感情也在慢慢的進步,可是女主是太子妃,男主是王爺,再加上男主對女主很好,於是就開始有了男女主在一起苟且的傳聞,甚至說男主要為了女主起兵謀反。
太子、皇太後自然是聽到這些傳聞,於是就安排男主出兵御敵,後來男主在出兵御敵的時候,太子領兵前去增援,看似幫助他,實際上則是殺了他,並且給他安了一個起兵謀反的罪名,女主後來收到了男主的一封信,知道男主是被人陷害的,女主在男主死後,主動跳樓自殺。
③ 清河崔氏出過皇後嗎
清河崔氏沒有出過皇後。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勛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巔峰。
相關介紹:
根據《水經注》記載,崔氏起源於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代。公元前975年,姜子牙的孫子季子將自己的繼承權讓給了弟弟齊乙公,然後歸隱采邑,他的後代後來以崔為姓。
季子的第十二世孫崔杼曾任齊國的正卿,後來因弒君全家被殺,好在他有一個叫崔明的兒子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被魯國收留。崔明的十五世孫是崔如意,崔如意生兩個兒子,分別是崔業(崔伯基)和崔仲牟。
西漢初年,崔業和崔仲牟兄弟二人分別定居在清河郡東武城縣和涿郡安平縣,就形成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兩支。而這兩支,到了唐朝時期,都進入了「五姓七望」的名單。
④ 清河崔氏出過皇後嗎
清河崔氏沒有出過皇後。
清河崔氏,漢末時崛起為關東望族,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並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北魏孝文帝(元宏)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十二人,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郡望
清河崔氏的郡望為清河郡,屬冀州,東漢時也稱清河國、甘陵國,北周時也稱貝州,隋唐時為清河郡或為貝州。
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轄的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南部地區),西晉太康年間改稱為武城縣。因此在史書和墓誌中,對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貫多記載為「清河東武城人」,西晉以後也稱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時也稱貝州武城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清河崔氏
⑤ 《周生如故》清河崔氏崔時宜原型是什麼
沒有具體原型,但是歷史上確實有崔氏的名門望族。
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中國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 ,西漢時崔業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 (今河北省故城縣) ,後世遂稱「清河東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來)。
漢末時崛起為關東望族 ,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並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 ,北魏孝文帝(元宏)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 ;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十二人 ,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人物分析:
《周生如故》中的周生辰,是家臣數千,擁軍七十萬的小南辰王,他戰功赫赫,雖然皇太後也忌憚他的勢力,但是國家的安危和邊疆的穩定又離不開他。
小南辰王周生辰有十一個徒弟,除了漼時宜之外,他的徒弟們都曾跟著周生辰出生入死,在戰場上身先士卒。漼時宜的師姐曾經私下裡跟漼時宜說過一些大逆不道的話,她說戰功赫赫,又擁兵自重的小南辰王,早就應該分疆裂土,開辟出一片清明的天下了。
⑥ 清河崔氏,清河房氏中的清河是指的哪裡
指今天的河北省清河縣
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⑦ 心回母校散文隨筆
光陰荏苒,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常常夢中回到了美好的初中時代,回到了在我的人生路上打下深刻烙印的母校——清河聯中。自從我離開那裡後,雖然多次到過母校所在的山村看望姑母,但總因時間緊迫以及事物繁多,從沒有駐足校園細看過它。但每每提起那個富於詩意的美麗山村——清河村時,如潮的青春往事即刻令我心潮澎湃,那段激盪我青春歲月的美好時光,使我對「清河聯中」久久難以忘懷。所以,在20xx年暑假,我與愛人、女兒一起到那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去看望年事已高的姑母,去看那令我魂牽夢繞的母校。
我們三人騎著車走走停停,一邊欣賞熟悉的風景,一路撿拾童年美好的回憶。一個多小時後,就到了清河村。這個秀麗的小山村不僅風景秀美,滿山蒼翠,它還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十幾年來,由於礦產的開發,這里的村民大都富裕了起來,很多人在縣城買了房子,已是今非昔比了。但那村莊四周熟悉的山峰,中學時代的同窗以及村裡和藹可親的大嬸、大叔們見到了我彷彿見到了親閨女一般,那熱情令我感動。是啊,我在這里上過學,又到這里工作過,我與他們有著骨肉般的親情,有著難以割捨的緣份。
姑姑家就在學校隔壁,吃過飯後,我和女兒、愛人,帶著相機走進了我記憶中的「清河聯中」。聽說學校建了新樓房,剛到大隊的院邊兒,就看見貼著深紅瓷磚的門楣上鑲嵌著「清河小學」四個深紅色大字。沒有走進校園,單看大門就十分氣派。進門,那被翻修成兩層樓房的校園里,有工人正在二樓粉刷新房,有車子正在拉沙石料。工人們正緊張地忙碌著,一定是趕著暑假後交付學校使用。有幾個一年級模樣的孩子正在校園里玩,我彎下身問:「你幾年級了?新教室美不美啊?」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可美了,我們的教室可大啦,牆可白啦!還有新桌子、新椅子呢!」幾個孩子天真爛漫的笑語使我心頭一熱,那難忘的一幕幕往事浮現在了眼前,猶如昨日重現。
記得那是1979年8月份,我原來就讀的家鄉的一所中學——前坪銅礦學校因生源太少被鄉里撤掉。與同鄉的另外一所黃葉中學一起合並到清河中學,合並後的清河中學改稱清河聯中。所以,從1978年9月開始,我便到這里就讀初二,從此便步入了我求學路上一個令我終生難忘的中學階段。
清河聯中的校園就位於這八寶山山腳下,坐北朝南。那時,不太寬敞的校園內共有五個教室。東邊由南向北是五年級教室、初二乙班和甲班教室。西邊是一個三年級與四年級的復式班教室,初一甲班、乙班教室,另加一個小學教師集體辦公室。正北是初中教師的辦公室兼住室。校園呈規則的長方形,每個教室外面都有兩三顆泡桐樹,所以,除冬天外,校園常被掩映在綠蔭中。站在遠處的山腰遙望那個方方正正校園,兩排面對面的斜坡瓦屋面教室整齊、樸素而美觀。那個樸素但被綠色充滿的校園彷彿那個遙遠的年代,處處有著樸素、美麗的原生態的韻致。
校園的所有房屋都是村裡按人口出義務工建起來的土坯房。只有北面的一排教師辦公室外面刷了一層白灰,其餘教室外面全保持原有的土牆色調。每個教室都有四個簡易木窗,用一寸寬的木檔做成,沒有安裝玻璃,一年四季透亮無比,與窗外的世界保持著最親密的距離。教室內沒有像樣的桌凳,「課桌」是長長三根的原木被放在左右兩側的土墩上,在木杠上麵糊一層泥,用泥抹抹光,便是桌面。凳子也是這樣的,有的乾脆不上泥,把兩根並排的木杠釘在一起,用錛子錛成一個小平面就成了。整個教室有七八排這樣的長桌子和長凳子。猛然間走進教室也能被這個規模所震撼。其中,有些不安生的男同學,坐這樣的「凳子」不長時間,棉褲就被磨出了棉絮,常常被好事者拽出點棉絮作笑料,我們女同學大都坐在前面。記得有一次正上化學課,忽然聽到後邊「嗵」的一聲響,倒數第二排的凳子塌了,五六個同學都弄了個仰板叉,後排同學鬨堂大笑,教室頓時像炸開了鍋。宋煥民老師對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經老師調查和同學檢舉,是一個調皮的男生故意在課堂上玩「擠油」的游戲,把固定在土墩上的木杠擠掉了,土墩弄塌了。
那時候,我們的教室動輒就會漏水。所以,修補房頂就是教師們的一項業余工作了。記得有一次天下大雨,坐在後排漏雨的座位上的同學都擠到前面的幾排來聽講,語文老師常玉琴到她的辦公室取來臉盆接雨水。我們聽著老師講課,但那雨滴敲擊臉盆清脆的聲音像與老師賽講似的,不時傳入耳膜。等到下課,教室後門口(其實,我們的教師只有一扇門,因為講台在與門相反的一端,同學們就稱它為後門。)積了一潭兒水,我們進出教室時必須蹦著過去。天一晴,我們的`物理老師周成恩、地理老師鄧紅記等幾位老師,就搬著一個從村裡借來的梯子,上到房坡換瓦片。像這樣的事經常有,有時是東邊不漏西邊漏,這個經常漏雨的教室在老師的辛勤修補下,一年的初中生活,同學們在教室里上課基本上沒有淋過大雨,一種幸福感常常在心頭盪漾。
學生寢室,在村南頭大隊里小學一二年級教室的隔壁,是幾間草房,與中學校園相距大約300米左右。有一次,聽一個女同學說:半夜裡,聽到房後有動靜,村裡的狗叫得特別厲害,第二天早上,寢室外有幾堆狼屎。同學們都很害怕,從此,每晚下夜自習,都有老師把同學們送到寢室後方離開。
當時學習條件的艱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學校經常組織有意義的活動。比如:一學期要進行一次作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競賽。同學們學得很苦但很快樂。記得有一次在學校舉行的各科競賽中,我總分排第一。周一學校請來當時的潘河教育辦公室主任吳清波老師到學校主持頒獎大會。在那次大會上,我被吳主任親昵地稱為「學習冠軍」。從此,我每次走乙班門口過時,那些調皮的男生總會站在遠處朝著我喊「冠軍!冠軍!冠軍來了!」害得我很長時間都不敢從乙班教室門口經過。教師的和藹親善更不用說了,由於爸爸也在學校工作,所以條件就優越了很多。老師們對我都特別關愛,特別是對我學習上的鼓勵和激勵令我終生難忘。「樹立遠大理想,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斗」是那個時候老師們經常激勵我們的話。所以,對前途充滿幻想,對未來滿懷信心,立志用奮斗實現理想是我在初中時期的最大願望,也就是在那個時期,我決心通過發奮學習走出大山。一年後,我與其他三名同學跨入了盧氏縣一中的門檻兒。從此走進追求理想的人生最重要的階段。
轉眼三年過去,應屆畢業後,我高考落榜返校復讀不久,遇到了教育系統招工的機會。走向工作崗位,我首先被分到清河小學,在此之前,因清河聯中是當時最後一屆兩年制初中,在我們畢業兩年後也撤銷了。小學一、二年級也搬到了這里,所以,它才成為一所完整的小學。記得1984年9月,當我背著行李走進清河小學的校園時,這里早已物是人非。昔日熱鬧非凡的校園變得荒涼冷清,校園已破爛不堪,原來所有教室的簡易木窗全都變成了黑窟窿。村裡人秋收後的莊稼秸桿與樹木落葉攪在一起,被小學生弄得到處都是,一種悲涼的情緒油然而生。站在校園,當年轟轟烈烈的學習熱潮依然彷彿在眼前,下午放學後,近處的教師都回家了,偌大的校園僅剩我一人。天黑後,校院的幾個教室黑洞一樣的窗子發出駭人的光。加上校院已多日沒有打掃過,所以更加懷念初中階段的校園。在校園徘徊良久後,我決定把破爛不堪的校園收拾得乾乾凈凈,這也是我唯一能做到的。記得到校的第一個晚上,我拉亮住室的燈泡,一個人拿著掃帚開始清掃校園。大約一個小時後,汗水浸濕了衣衫。從此,我用行動美化著校園,也更愛清河小學,因為它不僅是我的母校,還是我一生中教育教學生涯的第一個驛站。
從這里出發,我走向潘河中學,隨後又到縣城,轉眼二十多年過去,昔日的土坯房,在八年前經過村委會籌建、教師和村民捐款,翻修成磚木結構的瓦房。此後,這里的孩子已多年不怕下雨了。今年,在潘河鄉與清河村委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又被重新翻修成兩層樓房,在北面主樓的面前還建了一個升旗台,使今日的清河小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清河小學再也不是從前的丑小鴨了,而今它已變成了金鳳凰,引導大山裡的孩子從這里起飛,飛向廣闊的理想的藍天。
清河小學,我的母校,我愛您並永遠地祝著您!
⑧ 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潘河鄉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潘河鄉下轄村委會包括潘河家園居民委員會、潘河村村委會、下河村村委會、上川村村委會、磚樓村村委會、山岔村村委會、黃葉村村委會、崗頭村村委會、梅家村村委會、陽坡村村委會、前坪村村委會、清河村村委會、冠雲村村委會、兩河村村委會。
⑨ 清河崔氏出過皇後嗎
清河崔氏沒有出過皇後,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勛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巔峰。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根據《水經注》記載,崔氏起源於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代。公元前975年,姜子牙的孫子季子將自己的繼承權讓給了弟弟齊乙公,然後歸隱采邑,他的後代後來以崔為姓。
季子的第十二世孫崔杼曾任齊國的正卿,後來因弒君全家被殺,好在他有一個叫崔明的兒子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被魯國收留。崔明的十五世孫是崔如意,崔如意生兩個兒子,分別是崔業(崔伯基)和崔仲牟。
西漢初年,崔業和崔仲牟兄弟二人分別定居在清河郡東武城縣和涿郡安平縣,就形成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兩支。而這兩支,到了唐朝時期,都進入了「五姓七望」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