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0年代香港四大美女,關之琳墊底,第1早已了無音訊,第一是誰
第一是王祖賢,美到成為一個傳說,也只有王祖賢了。王祖賢在《倩女幽魂》中的表演一下讓他成為了女神的代名詞,那一撇略帶妖嬈的笑容,不知道勾走了多少男人的心。
王祖賢也算是老一輩的明星了。在當時沒有美顏沒有濾鏡的年代。每一次看見的都是她真實的自己,所以對於她的感覺很清晰。
王祖賢天生就是個美人胚子,她的五官很正,笑容非常的甜蜜,每一次的表情變化也都十分的流暢,光看她那楚楚可憐的眼神就讓很多人無法移目,更何況當時的她還那麼清新調皮。
在《倩女幽魂》中,王祖賢飾演女鬼聶小倩,這個女鬼顛覆了我們傳統印象中對鬼怪面目猙獰、嗜血吞人的認知。王祖賢飾演的女鬼冷艷動人、嫵媚之中又不失天然的清純,可謂是「此鬼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見」,能夠目睹王祖賢飾演的女鬼的絕世芳容,死也無悔了。
❷ 請問貂禪是什麼時代的人物她是不是一個很美的女人
貂禪
貂蟬是漢獻帝的大臣王允的歌妓,她不但貌似明月,且能歌善舞。一天晚上,她在花園拜月時,一片雲彩將月亮遮住了。王允得意地說:「月亮比不過我的女兒,都害羞地躲到雲的後面去了。」從這以後,貂蟬就被人稱作「閉月」了。
簡明演義傳記
貂蟬在演義中是位捨身報國的可敬女子,她為了挽救天下黎民,為了推翻權臣董卓的荒淫統治,受王允所託,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連環計(連環美人計),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成功地離間了董卓和呂布,最終呂布將董卓殺死,結束了董卓專權的黑暗時期。
公元191年,董賊57歲,而按照演義的安排,貂蟬十六歲。說實話,貂蟬挺倒霉的,她只是院子里嘆口氣,或許是因為少女懷春,或許是因為新衣服弄臟了,王允就過來罵:「賤人將有私情耶?」貂蟬只好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長嘆。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那也就是句客氣話。後來就是著名的連環計了。貂蟬表現極佳。但下面就是對她極大的考驗。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是一個很麻煩的事。這兩個東西雖然白痴,但是畢竟有父子之名,只要前後一對質,很簡單地就可以把情況搞明白。董賊死後,演義做了交代:「呂布至眉塢,先取了貂蟬。」而後來貂蟬又在下邳做了回蠢事,勸呂布休要突圍。然後呂布死,貂蟬不知所蹤。
民間有諸般傳說,渲染貂蟬和關羽的事,不多贅言了。
談一下貂蟬的真名,在關漢卿的一個劇本里,她姓任,字紅昌。因在宮中掌管貂蟬帽,所以賜名貂蟬。
央視版《三國演義》的貂蟬結局,倒是最好的:
紫陌紅塵,西風古道,風塵戀戀,老馬舊車。貂蟬身著紅裳,最後凝望了一眼那曾經風虎雲龍的長安城,然後黯然垂下車簾。這一剎那,千年的風塵被她鎖在車外,天下已經與她無關。
有歌:「說什麼眉塢春深,全不曉天意人心。受禪台反成了斷頭台,帝王夢何處尋?遠離了富貴繁囂地,告別了龍爭虎鬥門。辜負了錦綉年華,錯過了豆蔻青春。為報答司徒大義深恩,拚捨這如花似玉身。從今後再不見兒的身影,也再不聞兒的聲音。貂蟬已隨著那清風去,化做了一片白雲。」
貂蟬之死:
貂蟬在《三國志》里是沒有的,她出身於戲曲家言,自然她的命運也是。元雜劇《關大王月夜斬貂蟬》說,呂布敗亡,張飛俘獲貂蟬,將她送給關公。關公夜讀《春秋》,看到書中都是妖女誤國,於是便決意殺了貂蟬。此或非憑空捏造。據《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稱,關羽在同曹操一起攻打呂布時,戰前就向曹操要求將呂布部將秦某老婆賜給他。城破,曹操見色生心,變卦自己留著享用了。此事在《魏氏春秋》里也有記載。民間藝人不用考證,相信秦妻就是貂蟬,因為關羽被人奪愛,火冒三丈,所以雜劇家據此作了《斬貂》的劇目。
《關大王月夜斬貂蟬》一戲後來演變成:關羽敬重貂蟬,要釋放她,不料倚牆的青龍偃月刀自己倒下來,將貂蟬誤殺了;或者是關羽以刀斬貂蟬的影子以代身,不料卻把人斬死……總之,貂蟬終歸是被殺掉了。
貂蟬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的特點,使貂蟬施「連環計」,終於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勛。之後,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於桃園兄弟,遂賜與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附:呂布和貂蟬的故事:
冬季的徐州難得有這樣的好天氣,太陽很早就升起了。雖然是清晨卻一點也不冷,只有呂布感到寒氣逼人,也難怪今天是他和心愛的人貂蟬訣別的日子。他把要向曹操說的話,想了又想。這時門開了,兩個刀斧手進來稍一施禮,朗聲到「奉丞相令,今日送將軍上路。」呂布知道說也無益,就點點頭算是回禮。闊步走出牢門。
囚車拉著呂布很快出了城,呂布還是很深情地看一眼曾經住過的將軍府,想像著此時往日和貂蟬在一起的情景。不禁嘆了一口氣,悔不聽宮台的話,以致今日離別難。刑場早布置好了。刀斧手把呂布帶到曹操面前,曹操冷眼看了一眼階下囚,面無表情冷冷地說「今日之事,非個人恩怨,乃為國家不得不如此。」呂布還是懷著一絲希望忙跪下,懇切求道:「呂布不敢怨恨丞相,如丞相能饒我不死,定當以死相報丞相大恩。」曹操不禁大笑:「將軍與我作戰以來,每戰都是親冒箭石,奮不惜命,未曾退縮。今日何以如此怕死?」左右軍士也都暗笑。呂布怒氣勃發,立刻站起,背向曹操大聲道:「大丈夫死有何懼?我要不是為了貂蟬,怎麼會向你曹阿瞞下跪?!」言畢,昂首挺胸朝刑台走去。曹操略一沉吟,揮手道「斬」。
快到刑台,呂布轉身重新跪下,道:「我看丞相也是當今英雄,可否成全呂布最後一個心願?呂布九泉之下感念丞相大恩。」旁邊將士以為呂布又要求生,不覺苦笑,人言呂布怕死,果不其然。不待曹操開口,呂布又道:「貂蟬當年有助我殺董卓之大功,望丞相憐惜好生看待。呂布下世定當報答丞相大恩大德。另外把我埋在高山上要直立豎葬,把我的臉對准許都的正中間,讓我日夜都能看到貂蟬。」眾位軍士聞言都紛紛哭了,曹操心裡有些感動,正在猶豫,劉備急急上前道:「不可為呂布之言所惑,今日不除,他日必有後患。」呂布的舊將張遼等聽到劉備這樣講都氣得瞪眼看著他。劉備只好退下。曹操猶豫良久,嘆息一聲:「果然有情有意,沒想到霸王別姬的事今日又見了。好吧,我答應你的願望。念你夫妻情深,容你再見貂蟬一面。」說完轉身回觀刑台。
少時,貂蟬到。往日天生麗質的貂蟬面色憔悴,雙目紅腫。「將軍!」貂蟬大叫一聲,撲到呂布懷中,哽咽著說不出話。呂布輕輕撫摸著貂蟬的面容說:「阿蟬,是我對不起你。我現在好悔不該去追求那榮華富貴,還不如做一農夫就可以和你白頭偕老相愛一世。如今我去了,你自己保重,如遇情深意重之人,再嫁無妨。」貂蟬聞言大哭道:「妾願隨君,生死相隨。」說完突然起身從軍士身上拔出寶劍自刺於胸膛。劍過處血光逆出,片地鮮紅。眾人看見都大驚失色,忙下台探望。
這時天突然轉陰,狂風颳起,大雨傾盆而下,連天地都為之動容。待曹操走近時貂蟬已面色蒼白,氣喘噓噓。只見貂蟬勉強開口說:「呂布得罪丞相,我情願以死待他贖罪。請丞相……」未說完就雙目圓睜,斷氣了。呂布見了也不說話,從貂蟬手中奪過劍橫抹喉嚨。只見呂布高大的身軀晃了一晃好象要瞄準什麼,朝著貂蟬身上徑直倒去,兩人緊緊相抱一起。眾人都為這生死之戀感人的一幕驚呆了,一動不動地站立著。轉眼之間雨停了,大雪飄飄而下,覆蓋著兩位英雄的屍體。把一片蒼茫染得潔白,好像為他們帶著孝。
曹操站立很久,長長一聲嘆息,對劉備等人說:「殺死這么忠貞的人,真是我大罪。」說完親手上前把貂蟬的雙目輕輕合上,流著淚轉身不忍而去。呂布的舊將張遼等都上前抱著屍體大哭,另一些舊日軍士用手掘土挖一個墓穴埋葬兩人。
曹操正在帳中嘆息,張遼等進來。雙手捧上兩塊白布說「這是我替呂布和貂蟬安葬時,從身上發現的,不敢私自藏下來,請丞相過目。」曹操雙手接過,打開一看,不由淚下。原來是用鮮血寫的兩首詩詞。
呂布的一首詩是:
司徒不棄,你我手牽,月光之下,情意相連。興奮之餘,數夜未眠。不意陡生變,雖處一府無緣見,對月空悲嘆。為救你出苦潭,冒死把董卓斬,雙雙把家還。飄泊江湖有年,歷盡苦難辛酸,你我互慰勉,再苦心也甜。 恨未聽宮台言,以至今日赴黃泉。憶當初,何等閑,沙場百戰無數敵散膽。今為你,不惜厚顏跪求曹賊前。半世英名轉眼散。風蕭蕭,飛雪寒。何苦生我在人間,以至今日離別難。大丈夫,立起可頂天,生死無所憾,唯心把你牽。願求葬我於高山,頭對許昌正中間,日夜總能把你見。再求善待妻貂蟬,勿缺飲食與衣衫,來世萬死報恩典。待來世,續前緣,你為農婦,我耕田。永離是非名利圈,長相守,永作伴。
貂蟬的詩是:
董卓殘暴弄權,擅廢立於大殿。百官無一敢言,大漢江山危難。我雖身份卑賤,忠心漢室不變。奈何無力扭轉,空有丹心一片。義父力挽狂瀾,定計將我進獻。為除奸整河山,何惜名節顏面。但使父子相殘,忍辱負重周旋,唯有夜深長嘆,何人知我心願? 李郭亂兵殺眼前,無限傷痛別長安。遠聞義父命難全,我心肺腸寸寸斷。眼淚不禁滔滔流,流到長安渭水邊。長恨不能提利劍,手刃仇人解我怨。唯將孝心寄予天,擒獲逆賊食心肝。 我與呂布結良緣,生死一處永作伴。他今若去我緊隨,從此世上無貂蟬。呂布情意重如山,愛我之心長綿綿。願求同去共受斬,陰曹地府再相見。但求丞相賜薄棺,並肩埋葬勿分散。生前共枕死同眠,陽間雖斷陰間還。
曹操看後很是感動,吩咐屬下,全軍帶孝三日,重新厚葬兩人。方圓百里的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來拜祭。
❸ 中國十大變性美女
第一名:利菁
入榜理由:
利菁,1962年10月25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台中市,中國台灣第一美女主播、模特兒、舞台總監。
20歲發生車禍嗓音變化。後來在東森媒體集團旗下東森購物台擔任購物節目主持人時,以其出色的行銷表現而被封為「購物天後」。2004年投入電視節目主持,辛辣的主持風格和「雙性」身分引起話題。2005年開始往演藝界發展,先後主持過《麻辣天後宮》、《超級偶像》等綜藝節目。2012年1月,利菁因過度勞累導致腎衰竭,四個節目全部停擺
淇淇資料 - 中國天使同盟獨家首發
姓名:田韓琪
出生年月:1989年5月6日
星座:金牛座
籍貫:四川德陽市
身高:167cm
體重:50.5KG
興趣特長:爵士舞蹈表演唱歌
變性人淇淇2011年完成全部的變性手術,順利的成為了一名女孩,憑借其動人的外貌和驕人的身材, 成為江西省第四屆中西醫結合醫學美容選美大賽冠軍,
第十名:徐秀莉
入榜理由:徐秀莉,溫州第一變性美女,盡管變性成功,但徐秀莉面對的還是更多的偏見和歧視。家鄉的理發店無人關顧,路人指指點點,離開家鄉後又經歷了一場痛苦的愛情婚姻。每次遭受一些歧視和不公後,徐秀莉常常會捫心自問:我又沒偷沒搶,我對社會、對別人又沒有什麼危害,為什麼那麼多的人要這樣對我,難道我真的做錯了嗎?痛苦的時候,徐秀莉想起更多的是那個韓國變性明星河莉秀,她一直把她當作自己心中的偶像,當初變為女人後,她取名就是模仿河莉秀的。如今,徐秀莉心中依然藏著這個夢想,那就是走演藝道路,像河莉秀一樣成為光芒四射的演藝明星。
❹ 她憑什麼被譽為「大陸第一美人」年輕時的她到底美到了什麼程度呢
每一個小姑娘心裡都是有一個童話夢,期待自身能變成備受關注的、排名第一的大美人兒,終究,愛美之心人人皆有。而那樣的愛美之心,是和大家的年紀、美與丑都沒有關系的。那麼,哪些地方的漂亮美女才數最多呢?!我感覺,務必非演藝圈莫屬!終究,在演藝圈裡,幾乎也不欠缺漂亮美女,而在這個圈子正好也有一位"大陸第一美人",你了解他是誰嗎?趕緊一起來瞧瞧吧!
見到陳紅年青扮演虞姬的相片,我們知道"大陸第一美人"的頭銜沒有坑人;見到如今的陳紅,大家搞清楚"大陸第一美人"這一頭銜非她莫屬!我也期待,這一大美人將來能愈來愈幸福快樂,越來越年輕!現如今已過50的她容顏當然不是比當初了,但五官中仍然若隱若現當初的容貌和風彩,終究美人在骨沒有皮,像她這類五官的女性,應當到80歲也不會太不好看吧。
❺ 四大美女之外的第五位美女是誰,力壓褒姒、妲己堪稱「傾國」第一人
首先給大家說一個成語玉體橫陳,這個成語就是因這個美女而產生的,她就是北齊時期的馮小憐,馮小憐最初只是皇後身邊的一名侍女,可以說前期的時候在宮中並沒有嶄露什麼頭角,但是馮小憐又有一個絕技,用現在的話來講的話就是她的按摩技術非常的好。
並且那些大臣想要看馮小憐還不是免費的,看一次都要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么做高瑋還覺得不過癮,他召集城內所有的富商也過來看,而且這富商也沒有跟皇帝客氣,反正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淫亂。雖說在這個事件當中馮小憐被完完全全的當成了一個寵物,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受害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因為她長得太好看了,讓當時的皇帝生出了這種變態的想法。
❻ 禪心美女古詩詞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朝朝勸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
這是六祖慧能所作。這首詩強調佛家的色空觀念。
這首詩本為神秀所作,原詩是這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朝朝勸拂拭,莫使惹塵埃。」
當弘忍看到了這首偈子,知道是神秀寫的,不禁大為失望。但在神秀學生的面前,為了顧全神秀的尊嚴,便說這首偈子值得大家誦持,如能照著修行,便不致於墮入邪道。當天晚上三更時分,弘忍便單獨把神秀叫進房說:「你那首偈子並沒有見性,還只有到了門檻,未能登堂入室。一般人依照這首偈子去修行,雖不致於墮入邪道,但決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要想得到最高的智慧,必須當下認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知道它是不生不死的。如果你的每個念頭都能明心見性,那麼世界上便沒有任何東西會阻礙你。你的存在是真實的,萬物的存在也是真實的。你將會發現萬象的變幻無常,都是法爾如此,都是真性實相。能夠有這種見地,就是最高的菩提自性了。」
於是弘忍便叫神秀再寫一首,可是神秀的心情一直不寧,想了好幾天,總是寫不出正在神秀苦思不出的當時,有一個小和尚口中念著神秀的偈子,經過慧能碓米的地方,慧能一聽到這首偈子,知道作者尚未悟道,便問那個小和尚是誰寫的,小和尚大叫道:「你真是個南蠻,連這個都不知道」!
然後便把經過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慧能。慧能要求說:「老兄,我在這里碓米已有八個月,未曾到過堂前,請你帶我去看看那首偈子好嗎」?
於是他們便到了寫偈的地方,慧能又請求說:「我這個粗人不識字,請你念給我聽聽」。這時正好江州的一位通判官,名叫張日用的,也在場,他便高聲的念給慧能聽,慧能啊了就對張日用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你替我寫在牆上,好嗎」?
張日用奇怪的說:「什麼,你也會作偈子,真是怪事」!
慧能便正色的說:「要學最高的菩提之道,可雖輕視那些初學的人,有時,極下等的人,有最高的智慧;而極上等的人,卻毫無見識可言」。
這幾句話把張日用說得服服貼貼,便替慧能在牆上寫出了那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就在這個深夜,弘忍把衣缽及頓教的法門傳給了慧能。
❼ 四大美女中貂『禪蟬嬋』哪個對
貂蟬
中國傳統習俗,女子取名,多半用蘭、桂、秀、貞……等帶有女性特點的字。為什麼唯獨《三國演義》中的貂蟬,用了這樣一個刁鑽古怪的名字?而且,貂是一種獸,蟬是普通的昆蟲,這兩類東西又怎麼能聯在一起!
據《資治通鑒》晉記注釋說,自戰國趙武靈王改穿胡服後,凡武官到了較高的等級,就可以帶上飾金鐺加上蟬的帽子,帽子上還要插上貂尾,表示貴職。後來秦滅了趙國,就用趙國的帽子賜給自己的侍臣,所以秦漢以後侍臣的帽子,就用貂尾和金蟬來裝飾。
《三過演義》中的貂蟬,是司徒王允的歌妓。在漢獻帝時,奉王允之命,運用連環計,借呂布之手,殺了董卓。而她本人也犧牲了生命。既然貂和蟬都表示高貴,因此《三國演義》的作者便用它們來作為這位歌妓的名字,以表現這個悲劇人物的美貌和犧牲自己的高尚行為。
❽ 誰是西遊記第一大美人
說起《西遊記》,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師徒四人,一路過關斬將的冒險之旅。也有人注意到,往往這類冒險劇集里,美人尤其多。特別是86版的《西遊記》,裡面的美人更是多到數不勝數。而在裡面被譽為「第一美人」的,則是飾演女兒國國王的朱琳。
❾ 古代四大美女是誰
楊貴妃:(719~756)
唐代蒲永樂人(今山西永濟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西施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施夷光世居諸暨薴蘿山(亦名羅山)下薴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和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指,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吳亡後,相傳西施隨范蠡駕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終。
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跡。諸暨薴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跡。
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薴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位於浙江諸暨,1990年落成,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中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 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西施故里的另外一種說法:
說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會說是諸暨,但事實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蕭山臨浦鎮。古代,沿浦陽江有「上諸暨」和「下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諸暨,下諸暨即浦陽江下游之地。秦時置諸暨縣包括這兩部分,西漢時把下諸暨單獨置縣,稱「余暨」,三國吳時改稱「永興」,唐天寶元年正式改名為「蕭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雖在今蕭山縣境內,但它屬諸暨縣故地,所以人們習慣上稱西施為諸暨人。歷史上臨浦行政區劃確實多變,自古以來,臨浦鎮歸蕭山和諸暨兩地共同管轄。尤其是鎮上山陰街,自古就有「山陰不收,會稽不管」之說。再如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當時籍貫越州(紹興)永興人,永興即蕭山。蕭山解放以前一直隸屬於紹興,後改屬杭州。現就有許多書籍說賀知章是杭州人了。從事實上講賀知章是蕭山人,當然也是杭州人。但從文化這個角度上講說他是紹興人更加合適。因此關於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釋。西施是諸暨人,也是臨浦人,只是當時的臨浦屬諸暨管轄。
關於浣紗溪:
相傳當年西施入吳時,由范蠡陪同,舟從越國會稽出發,順西小江而行,過薴蘿山來到這里。此時已近黃昏,西施望著夕陽西下的家鄉,想著自己背井離鄉,前往吳國,將委身於吳王,便淚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於是決定在此停泊一宿。當時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氣依然炎熱,俗稱「秋老虎」。西施為了潔身自爽,欲留清白於此,便在兩水交匯的潭中沐浴。從此,這里的潭、橋、路都貫上了「浴美施」三個字。浣紗溪東的薴蘿山,主峰海拔127米,系會稽山余脈,乃越地之正宗。蒼翠挺拔,別具風姿。山上有紅粉石,據說手在石上一抹,會抹下些許紅粉來。在薴蘿山下,浣紗溪西岸,有西施廟,此廟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為西子祠。鄉人祀西施為四十八村之土穀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廟」。廟坐西朝東,面對薴蘿山,建築規模現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廟前有薴蘿亭,臨溪。亭前有小橋,具江南水鄉的建築風格。浣紗溪畔還有范蠡庵、起埠廟。范蠡庵鄉人稱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訪得西施,有功於越,鄉人思之,故名。起埠廟又稱後江廟,相傳越滅吳後,西施與范蠡歸越隱居,在此棄舟上岸,故稱起埠廟。薴蘿村附近還有施家渡,相傳是當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處。現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後裔。這不僅僅是傳說,蕭山臨浦的西施古跡,至今猶存。據明·嘉靖《蕭山縣志》(寧波天一閣藏本)載,北宋太平興國三年,蕭山就有薴蘿鄉西施里的建制。該志所附的《縣境之圖》,明白地標繪了薴蘿山在蕭山臨浦施家渡。
臨浦是杭州「一主兩副六組團」之臨浦組團中心區域,是浙江省中心鎮,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城鎮,蕭山南部經濟、商貿中心,第二大中心鎮。早在宋代就形成集市,曾是「浙江六大米市」之一,自古商貿發達,物資繁盛。臨浦人傑地靈,現代歷史演義家蔡東藩在這里教書育人,著書立說;還有追隨孫中山的湯壽潛及老一輩革命家俞秀松等都留下了歷史的足跡。這里還有峙山、茅潭江等秀山勝水,構成了臨浦典型的「魚米之鄉」。如果西施故里的名稱能還臨浦,對提升臨浦的城市品牌以及知名度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對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次鞏固與升華。投資1000萬的西施文化公園已在2004年底建成使用,內有西施系列浮雕,西施薴蘿村、日思庵等建築,佔地共75畝。臨浦在積極努力保護與發掘西施文化遺產。
王昭君wánɡ zhāo jūn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盪。這正是因為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新中國創建者之一的董必武,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此詩對歷史的昭君作了總結性的評價,也對昭君的思想、見識、行動作了贊頌。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從此,王昭君一抹滿臉的淚水和愁雲,以一個愉悅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願望。
附(資料由無常冥使供):昭君《怨詞》
《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轉嫁繼子,服毒而死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五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就是漢元帝的皇後,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五十里的黃河岸邊,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家」。
關於「青家」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雲青家。」《塞北紀游》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家。」
歷來提到「青家」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家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家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
王昭君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明妃」,系西晉時,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稱「昭君」為「明君」,後漸漸有「明妃」一說。
對昭君出塞歷來評價頗多,評價各異,如: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兩人都對昭君出塞寄予無限的憐惜與感嘆。另外還有: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詠王昭君的詩,他另創新意,不落俗套,認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如: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歐陽修的「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也與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後輝映,以理度情,從人性角度著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後的悲苦之餘,也未嘗沒有另一種迷離心情,也未嘗不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這首詩,包括「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共論。」總算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有了公允的論斷。
王昭君的兒子右逐日王一系後來日益強盛,與東漢交惡,被竇憲追擊,一路西竄,越過蔥嶺進入歐洲,佔領哥特人的地盤引起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歐洲大陸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國。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傳了兩千年了。戲本《漢宮秋》里,昭君似乎脫離深宮苦海,以公主的名義遠嫁嵇候珊後得到了幸福,但事實是在她第二個丈夫雕陶死後,她請求歸漢未被允許,並被命嫁給前夫的兒子,多年的積怨太深,無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詩作傳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長。
烏呼哀哉。憂心惻傷。」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但也有說法:貂蟬貌丑,而且極為膽小,據說只有膽似針鼻兒般大小,為了行美人計,王允請來華佗為貂蟬換上了西施的頭,荊坷的膽,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傳說並不可信)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貂嬋與西施、楊貴妃、王昭君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第1頁第2頁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還有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雖沒有記載,但文學作品中多有描述,其他方面的記載,貂蟬姓杜,原為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名叫秦朗字元明,三國演義上有出現過,三國志上也有記錄為漢末三國魏國重要人物之一,因為呂布行為不正,愛搶別人的妻子,貂蟬被迫嫁予呂布,其子秦朗也跟隨呂布,呂布覆滅後,秦朗追隨曹操,後深受曹操喜愛,被曹操認干兒子。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刻劃,影響頗大,民間傳說尤為動人,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中傑」、「女中英」。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終於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勛。之後,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於桃園兄弟,遂賜與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台和貂蟬墓。時過境遷,這些建築都成了廢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為平地。遺址中常有古代磚、石構件、銅幣、陶瓷殘件出土,據說都與貂蟬有關。 現在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近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築砌的。陵園位於村之西南,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四周圍以紅底黃瓦波浪式龍形圍牆,在麥海茫茫中,光艷奪目。門檐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須眉仰止」金文機聯。陵區北院內建拜月亭和鳳儀亭,後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蟬像碑,在飄帶動態下,貂蟬步履閑雅,婀娜多姿,猶有「閉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築20間,辟為「貂蟬彩塑館」,反映貂蟬「不惜萬金軀,何懼險象生」驚天動地的一生。 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里,老死後就埋在這里。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台,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貂蟬生於何方?一說臨洮,一說米脂,一說忻州。
臨洮之說源於《三國志平話》,貂蟬向王允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關相失……;米脂故里說則因陝北諺謠曰: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貂蟬是忻州木芝村人顯然更有說服力,在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對王允說「您孩兒又是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忻州民間有雲:忻州無好女,定襄無好男,意即自忻州出了貂蟬,定襄出了呂布後,當地風水都被占盡了。除了這些,至今木芝村的老者說,該村外曾立過「貂蟬故里」的石碑,村中還有墓與廟,還有一條以王允命名的街道等。
白門樓事發後,貂蟬會是怎樣的命運呢?有這樣幾種傳說。一說是曹操得知關羽把貂蟬藏在靜慈庵,就暗中派人緝拿,貂蟬為絕曹的野心,遂撲劍自殺;一說貂蟬出家為尼,其間寫了佚名的《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壽終庵中;一說曹操採納荀攸之計,為離間桃園三兄弟,而把貂蟬明許關羽,暗應劉備,為絕曹念,關羽殺了貂蟬;還有一說是,關羽把貂蟬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蟬一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蟬墓及紀念殿堂,還在後殿供奉了關公。前些時候又添新聞,成都北郊一位曾姓老人曾撿得一塊碑,碑文曰:貂蟬,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為國捐軀……隨炎帝入蜀,葬於華陽縣外北上澗橫村黃土坡……按此說,貂蟬極有可能流落於蜀中而了結殘生。
由陳凱歌執導的40集電視連續劇《呂布與貂蟬》曾經熱播,令人遺憾的是,劇中的貂蟬成了張角轉世,巧言辯善武功,活脫脫成了一個世間高人。而其與呂布的愛情長跑也免不了紅顏禍水的感覺,實在有損貂蟬在人們心中的美好形象,戲說過頭往往會扭曲了一個事實。好在該劇之後又被勒令修改,但願再播之日能給人們留下好的印象。
以寫了500餘萬言《中國歷代演義》而著稱於世的蔡東藩先生不僅肯定了貂蟬的存在,而且予以極高的評價:「司徒王允累謀無成,乃遣一無拳無勇之貂蟬,以聲色為戈矛,反能致元兇之死命,粉紅英雄真可畏哉。」並說:「庸詎知為一身計,則道在守貞,為一國計,則道在通變,普天下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蟬獨能除之,此豈尚得以迂拘之見,蔑視彼姝乎,貂蟬,貂蟬,吾愛之重之!」
細揣摩又生一憾,貂蟬,元好問、公孫杵臼……忻州人文景觀多矣,何以落得紅牆圈寂寞,不見遊人來的地步呢?
千百年倏忽,逝者如斯夫,一身嬌艷的貂蟬留下了一生的謎團,寫就了一段歷史,也帶給後世一個美好的形象,果遇有心人,關於貂蟬的種種遺憾終將不再有。
貂蟬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閉月」就是講她。中外古今,大凡與絕色的美
貌佳人攪和在一起的人,往往弄得身敗名裂,但盡管如此,男人仍對美人趨之若騖,就
如飲鴆止渴—般,貂蟬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說明。
說來,貂蟬也是可憐,她也只不過是連環計中的工具。
自黃巾農民起義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割據混戰,朝中董卓殺死皇帝,
另立陳留王,隻手遮天。東漢大臣王允於是以貂蟬為工具使用連環計對付董卓,使本已
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更加混亂不堪。_
貂蟬出生在東漢末年江陵的一個沒落家庭。兵荒馬亂的社會使她的父兄不知去向,
也把她母女兩人推到了洛陽,被王允收容。不久她母親又因病去世,這時貂蟬還是個娃
娃,王允的夫人既憐她孤苦伶仃,又愛其穎慧雅潔,命她作了貼身侍婢。
到十二歲的時候,貂蟬已長得婷婷玉立,由於長期寄人籬下,養成了一套善
❿ 中國四大美女是哪幾個,還有關於她們的資料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王昭君
西元前33年,匈奴貴族呼韓邪單於到長安與漢元帝要求和親。但宮女們都不願意;有個宮女叫王嬙,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沒有昭君本人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聽候挑選。因王昭君不願送那畫工禮物,所以他沒把她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便把那畫工殺了。
王昭君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之後,匈奴和漢朝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昭君最後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貂蟬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傾國傾城之貌。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楊貴妃
唐代蒲州永樂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如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及其堂妹楊貴妃。最後貴妃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六. 摘要:
1、女體與政治的關系:「一笑傾人城」亦或「安邦定國」?
在男性的政治場域中,「紅顏禍水」的論述已縱橫歷史數千年之久;美貌的女性往往與覆滅的城國產生聯想;文史傳統中的四大美人——西施、貂嬋、王昭君與楊貴妃,在男性的書寫之中,西施、貂嬋兩人是美人計的代表人物,而唐明皇寵幸楊貴妃,不臨國事,則被認為是唐朝中衰的關鍵之一。但實際上,西施媚惑夫差也是為了越國,何況她也曾覺得對不起吳王而想自殺,但為了救國報國仍忍辱偷生;貂嬋因為不希望董卓成為下一個暴君,才為大局犧牲奉獻,事發後,她亦義無反顧地跳井。雖然世人多認為安史之亂是唐朝衰敗的起始,而玉環與此有莫大關聯,然根據介紹中所寫:「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可見,其實這兩者並無直接關系。王昭君更徹底顛覆「美人是禍害」的傳統觀念,她和親到偏遠的西域,換取中原多年來的和平,是標準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