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嗩吶的代表作品
百鳥朝鳳,嗩吶獨奏曲,在北方各地都有不同版本。1953年春,由山東省荷澤專區代表隊作為嗩吶獨奏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演出時,受到熱烈歡迎。後來嗩吶名家任同祥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協助下,壓縮鳥叫聲,刪去雞叫聲,並設計了一個華彩樂句,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的長音演奏技巧,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全家福,嗩吶曲獨奏曲,用豫北安陽地區的民間戲曲唱腔、板式、曲牌組合起來的吹奏樂曲。該曲的旋律走向、調式色彩及吹奏特點,都給人一種古樸、灑脫、強進之意,使你揮之不去、難以忘懷。該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飛板組成,可以說是典型的傳統板式結構,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趨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敘述到激越,又給人以思慮、解脫、圓滿之感。地域風格之殊特和吹奏技藝之容納,讓許多演奏家有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和機遇。如散板之吐、顫、上板之滑奏;中板之深涵、細柔、蒼勁和吐、滑、強、弱變化,及快板呼應、吞、吐、碎奏,都使吹奏者有彰顯才華的空間。特別是飛板部分「節疏」,而高潮疊起扣人心弦。 抬花轎,音樂是我國民間的曲劇音樂,根據抬花轎的動作、行走、運動狀態而編配的音樂,廣泛流行於我國民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古典音樂之一,表現形式以嗩吶演奏為主。由於歷史悠久,音樂的作者已經無法考證。 六字開門,嗩吶獨奏曲,原是一支民間器樂曲牌。曲調流暢,情緒輕快。戲曲中常用以伴奏劇中人更衣、打掃、行路的拜賀等場面,是《小開門》的變體。前半段運用模擬人笑聲的「氣拱音」, 以及「氣頂音」技巧,使旋律優美如歌;後半段運用單、雙吐技巧奏出類似三弦聲音的「三弦音」技巧,短促而富有彈性的樂音和輕快的節奏相結合。樂曲情緒活潑歡快,使音樂具有對比,表現更加生動,獲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社慶,嗩吶獨奏曲,作者葛禮道,1965年在「為農村服務的音樂作品徵稿」活動中獲選由音樂出版社出版並收入《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錄制唱片並被藝術團體帶到日本、韓國、美國、尼泊爾等國演出。很喜愛的嗩吶曲。 一枝花,嗩吶獨奏曲,任同樣於1959年春根據山東的地方戲和其它民間音調編寫。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採用山東梆子「哭腔」音調,凄楚悲壯,接著是敘述性的慢板,柔婉動人。最後慢起而漸快轉入中板,採取《小桃紅》為素材,節奏活潑,音樂輕快。之後,出現「穗子」特點的展開段落,短小音型的重復,相間出現「放輪」的長音,渲染了一種熾烈而歡騰的氣氛。 鳳陽歌絞八板,一首著名的魯西南鼓吹樂曲,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嗩吶曲,但經過郝益軍先生整理移植而成的同名笛曲卻鮮為人知。本文作者通過對山東琴書音樂的了解和多年來年來從事笛子與嗩吶兩門樂器的演奏與教學實踐,對笛曲《鳳陽歌絞八板》的結構布局、素材來源、風格表現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著重闡述了演奏該曲應注意的九個問題。引子的旋律開闊悠揚,起伏較大,表現山東人的熱情朴實、豪爽潑辣的性格特徵。 山村來了售貨員,樂曲慢板部分主要以「鳳陽歌」為素材,其旋律清新爽朗、韻味生動別致,通過變奏及多種演奏技巧的運用而顯得別有情趣。嗩吶獨奏曲,張曉峰作。樂曲以東北民歌音調為基礎,描述了山村售貨購貨的情景,並與抒情相結合,音樂輕快、詼諧。樂曲分為:〔趕路〕、〔吆喝〕、〔山谷回聲〕、〔山村活躍〕、〔選購〕、〔告別〕、〔繼續前進〕,每個標題都提示了該段所要表達的內容。描寫山村售貨購貨的歡樂、熱鬧情景,是一首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 懷鄉曲,王國潼先生採用台灣地方戲曲《歌仔戲》的曲牌「哭調子」、「七字調」為素材創作而成的。作者在樂曲的演奏藝術要求中寫道:「台灣《歌仔戲》與福建《薌劇》屬於同一劇種,都起源於福建的民間歌舞《錦歌》、《鋪地掃》,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故此曲最初曾取名為『懷薌曲』,意用『薌』『鄉』二字同音,以表達台灣同胞借懷念昔日薌曲之音而抒發今朝懷鄉思親之情。現在恢復原曲名的同時將『薌』字改為『鄉』字,以使其含義更為確切。」《懷鄉曲》原曲分為三段。第一段:表現台灣同胞對祖國及親人深切懷念的心情。這段緩慢而悠長的旋律,感情深沉而真摯,如同台灣骨肉同胞在殷切地訴說著自己的心願:「謠望家千里,骨肉各西東,倚欄懷薌曲,無限故鄉情。」第二段:表現台灣同胞看到祖國欣欣向榮景象時的激動心情,以及他們對祖國的贊頌與嚮往。第三段:情緒更加激動,表現台灣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和堅定信念。賈鵬芳改編並演奏的《懷鄉曲》,宿略了第二、第三段,變化發展了第一段;少了許多興奮與激動,多了一些憂傷與思念,凄美的旋律使人思緒萬千,這也是中國二胡最能感動人的一面。 豫西二八板,嗩吶曲《二八板》在上個世紀80年初由於演出的需要再次加功,在時值上由兩分多鍾發展為4分半鍾,由高音嗩吶改為中音嗩吶,在《二八板》前又加了「豫西」兩個字即《豫西二八板》。《豫西二八板》劉文金先生執筆修改完成,1983年由郝玉岐加工。通過中音嗩吶細致入微的模擬,使得吹腔在飄動中透著剛氣,在深厚古樸中透著柔美,如同吟頌、如同哼腔;這里如青蜒點水般的氣吐音的柔弱吟奏,使吹腔入木三分更加感人。在第三段快板中,在豫劇快流水板的發展變化中,花腔跳動跌宕粉繁,給人們以歡快愉悅之感。 黃土情,黃土情是我國當代著名嗩吶演奏家周東朝先生在1992年創作的,該作品曾榮獲我國第三屆民族管弦樂展播評比獨奏作品一等獎,後又被灌入作者演奏的嗩吶專輯中。這首作品深受海內、外嗩吶愛好者的喜愛,也是專業團體嗩吶演奏者中常奏的曲目。該曲以悠揚婉轉的旋律抒發了對黃土高原無限眷戀的情懷,嗩吶特有的藝術表現力在樂曲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天樂,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先生於1988年為著名嗩吶演奏家劉英創作的一首嗩吶協奏曲,1989年在「上海文化藝術節」中首演,並獲「優秀成果獎」。同年10月,在北京第二屆「中國藝術節」中又列入演 出曲目。1991年由香港中樂團再次演出,反響強烈。《天樂》曲風熱情豪放、風趣幽默而又兼具含蓄深沉的意蘊, 作曲家將民族風韻、現代技巧和時代氣派的有機結合, 為一向以粗獷奔放著稱的嗩吶開辟了細膩婉約的新的藝術風格。
⑵ 河南代表戲曲名稱。,
豫劇
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綉鞋、嗩吶皮、娃娃等;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
曲劇
曲劇是主要流傳於河南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舊時也稱「高台曲」或「曲子戲」。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曲劇音樂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雜牌小調與河南的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於1926年經由臨汝縣(今汝州市)農民組成的同樂社在登封縣首次搬上戲劇舞台,從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其中的「高蹺曲」由去掉高蹺拐子的演員登上戲劇舞台,是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為「高台曲」這種正式的戲曲形式的一個質的飛躍。
越調
越調是河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陝西東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後來一般用墜胡。
越調除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期間許多越調藝人等都曾轉入過地攤說唱,等災荒過後,再重新回到舞台來演唱戲曲。木偶的越調分支在南陽一帶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間職業木偶藝人至今仍十分活躍。
⑶ 河南曲劇的樂器有哪些
河南曲劇的主奏樂器是墜胡,另外還有三弦、嗩吶、琵琶、二胡、箏、笙、月琴等。
打擊樂器最初僅有鑼鼓,只用於「打鬧台」,後來,曲劇吸收了京劇、豫劇的鑼鼓經,打擊樂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像鼓板、大鑼、二鑼、鐃鈸、小鈸、風鑼、木魚等。
⑷ 河南曲劇大全
曲劇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時也稱"高台曲"或"曲子戲",有些地區又稱"南陽曲子"。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劇種的交叉影響發展而成的。由於曲調來源於民間生活小戲,因此歌詞易學,並大多採用本嗓來演唱,表演也相當接近生活,傳播速度極快。 河南曲劇的唱腔是採用曲牌體式。最初登上舞台時,曲劇的腔調大多採用"雜牌小調"的形式,僅有〔陽調〕、〔剪靛花〕、〔詩篇〕等十餘支。後逐漸吸收流行於南陽一帶的曲藝"大調曲",豐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劇的曲牌大多由兩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種垛子組成,有大牌子(大調)、中小雜牌(小調)和絲弦曲牌之分。總的風格特點是:質朴、自然、婉轉、柔美,悠揚纏綿,抒情性強,生活氣息濃郁。 曲劇的唱腔結構為長、短句--曲牌聯套體制。唱腔、曲牌大約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剪剪花〕、〔詩篇〕、〔打棗竿〕、〔茨兒山〕、〔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青陽扇、〔潼關〕、〔小桃紅〕、〔滿江紅〕、〔劈破玉〕〕等。伴奏用的絲弦曲牌有〔大起板〕、〔狀元遊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種。 大牌子(大調)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馬頭調〕、〔邊關〕、〔黃鸝調〕、〔滿江紅〕、〔劈破玉〕、〔背弓〕、〔疊落〕、〔寄生草〕、〔疊斷橋〕、〔小桃紅〕、〔起子〕、〔重樓〕、〔金紐絲〕、〔上小樓〕等。這類大調一般慢板長腔,表現婉轉柔細,纏綿悱惻。 中小雜牌(小調)則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陽調〕、〔太平年〕、〔詩篇〕、〔滿舟月〕、〔打棗竿〕、〔羅江怨〕、〔銀紐絲〕、〔剪剪花〕。這類小調多表現為聲韻清亮,靈活多變,音域寬廣,音調隨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現力強。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編成新曲調的,如〔小漢江〕、〔軟詩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劇種的,如〔書韻〕、〔瓦碴堆〕等。 絲弦曲牌則主要有:〔老八板〕、〔過街俏〕、〔葡萄架〕、〔開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遊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這類曲牌主要在劇中用來烘托氣氛,配合各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按表現內容風格的不同來分,曲劇的曲牌中表現活潑愉快的情緒的有〈銀扭絲〉、〈垛子〉、〈太平年〉等;表現悲傷哀愁的情緒的有〈在漢江〉、〈詩篇〉等;表現激越憤慨的情緒的有{陽調}等。 河南曲劇的主奏樂器是曲胡。另外還有三弦、嗩吶、琵琶、二胡、箏、笙、月琴等。新中國建國後,有些劇團還分別增加了諸如木管、銅管、弦樂、定音鼓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器最初僅有鑼鼓,只用於"打鬧台"。於1940年前後,曲劇吸收了京劇、豫劇的鑼鼓經,打擊樂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鑼、二鑼、鐃鈸、小鈸、風鑼、木魚等。 在現代形式的戲劇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劇比較注意運用舞蹈動作用以表現現實的各種生活內容。例如劇本《趕腳》中的耍傘、趕驢、騎驢;《游鄉》中的挑擔子趕路、爬山;《下鄉》中的推車、拉車;《掩護》中的劃船過封鎖線及騎馬等,都特別設計了生動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動作。
⑸ 河南豫劇嗩吶包公辭朝
包公辭朝》是河南地方戲曲劇經典劇目之一,1952年,由李圪塔口述,曲劇老藝人藍輯吾和其子藍文祥演出。1979年,王占柱、藍文樣整理。 此劇1979年至1982年,先後由河南電台、河南電視台、陝西電視台錄音錄相播放。包公的主要唱段由中國唱片社灌片發行。《包公辭朝》主要以黑臉,老生應工。包拯唱的「十二月農事」,獨具風采。
北宋仁宗時,北遼侵犯邊境,楊宗保掛帥御敵。兵部司馬王昌為奪江山,勾結遼邦,暗通蕭後,假意進獻內設機關的寶蠟求和。楊府安葬令公屍骨,宋王親往弔祭。寶蠟燃至中間爆炸,王昌誣奏楊家謀反弒君。宋王將佘太君滿門問斬。包拯聞訊前往營救,先在午門怒打王昌,繼而金殿辭朝。宋王弄清真相,遂赦免楊家。剛正不阿的包公通過計謀保護了受奸臣陷害的楊家將。爾後,包公不想幹了,揮揮手,不帶走一丁點雲彩,歸田園居。回到故鄉過恬靜輕松的農民生活。也許對他來講是無官一身輕的最好解脫吧。最精彩的,則是他對皇上的一段唱,可謂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包公辭朝戲詞
編輯 包公白)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秋處露秋寒霜降立冬小大冬寒寒二十四節勤農事不懂節令怎種田(唱)自幼 耕讀在山鄉老臣我熟知莊稼行春種夏耘汗濕土為得,為得秋收和冬藏啊~正月 里來喜洋洋人慶佳節換新裝啊過了初一過十五大鬧啊,大鬧元宵喜欲狂啊~家家都把那花燈放啊~各色的彩燈滿村莊啊~孔雀開屏綉球燈龍鳳彩燈呈齊祥飛禽走獸真好看跑馬燈,滴滴溜溜是轉的忙獅子旱船跑豬馬唱的是,三戰呂布劉關張紅男綠女去觀賞萬歲呀,強似你萬歲坐昭陽啊~過罷了元宵春耕忙牽牛扶犁挑糞筐一路走來是一路唱萬歲呀,勝似你笙歌在宮牆春二三月該下種穀雨前後要場墒麥收把時三場雨玉米,玉米下種稻插秧四月小滿麥稍黃置辦農具該糙場杈把掃帚牛籠嘴鐮刀繩索和鋤張鐮刀繩索和鋤張啊五月芒種人倍忙男女老少上南崗大麥小麥是都收凈擔哩擔,扛哩扛推哩推來是裝哩裝慌忙積垛是把場揚慌忙積垛是把場揚啊割一捆新麥吃捻饌接著又過五端陽五端陽,炸油香吃粽子,飲雄黃,我的萬歲呀,勝似你瓊林玉宴飲酒漿六月三伏熱難當背鋤下田鋤草忙莊稼苗比作忠良將雜草刺芥,雜草刺芥它似奸黨鋤去了雜草禾苗壯趁南風樹蔭之下去乘涼頭枕鋤杖睡一覺萬歲呀,強似萬歲你的龍鳳床啊七月八月是天氣爽秩穀子早秋都進了場玉米穀子有千萬斗還有那,還有那大豆紅高粱九月十月天氣涼一陣秋風一場霜摘了棉花收蔬菜大麥小麥,大麥小麥都又種上十一月臘月大雪降農事已畢聚一堂殺豬宰羊把年過天倫之樂笑聲揚一十二月對主講耕樵漁讀臣在行農家樂勝似我為首相臣辭萬歲回故鄉,我不伴君王(宋王白)愛卿留步,愛卿留步!(唱)我只說她不懂庄農事那料想他句句都在行國事更比農事重老愛卿再莫要難為王(包公白)萬歲!(唱)非是臣辭官欺皇上皆只為寇楊綁法場萬歲不赦忠良將天下英傑淡心腸(宋王)有心赦下寇楊將刺王罵王罪昭彰(包公)刺王並非是楊家將寇天官直言敢諫是忠良叛臣就在君左右(宋王白)他是哪個?(包公白)萬歲!(唱)兵部司馬賊王強![1]
包公辭朝釋義
編輯 包公以「春雨驚春清谷天」的二十四節氣歌開始。告訴皇上,「自幼耕讀在山鄉,老臣熟知莊稼行」。意思說,老大你別擔心,我還是能夠吃得消農活的,畢竟過去的知識分子家庭奉行耕讀傳家嘛,包公也是伴隨著農活長大的。然後包公依次唱出了農民一年十二個月的幸福生活,盡管有不少的農活要忙碌,但是包公看來更多的是享受自由,「正月里來喜洋洋」,過佳節,換新裝,看花燈,那個精彩別提了,真是讓人喜盈狂!感覺「強似萬歲坐昭陽!」(也許皇上不這么認為吧)過了佳節開始了一年的春耕,也不忘記「一路走來一路唱」,田間地頭到處是歌聲,戲聲,果真是黃發垂髫怡然自樂,也能在歡樂中減輕了疲勞,包公看來「勝似萬歲笙歌在宮牆」,二月三月得搶種,穀雨前後要搶墒,四月麥稍黃了,就整理各種農具,准備收麥子了,俗話說,五黃陸月天,五月當然是最忙的,老老少少齊上陣,要收麥子了,唱到這里,包公還興致勃勃來了一個「慌忙急垛把場揚」的現場特寫,秀一把自己標準的農活架勢!吃了新麥做的碾饌,馬上就過端午節了,炸油香,吃粽子,飲雄黃酒,這對農面來講,勝似皇上瓊林玉宴飲酒漿。六月鋤草,還不忘記幽默一把,把禾苗比作忠良將,雜草刺芥比作奸黨,這是包公的職業習慣所致,休息時候可以到樹蔭下乘涼,頭枕鋤頭柄睡上一覺,那個舒服勁,可以說是,「勝似萬歲龍鳳床」。七月八月開始收秋,玉米穀子大豆高粱,九月十月天氣涼了,一場秋雨一層霜,該種菜,種麥子了,十一月臘月農事已畢,殺豬宰羊准備過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與大自然親近的充實感,吸引了包公。
⑹ 推薦幾首嗩吶名曲!
一、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嗩吶獨奏曲,在北方各地都有不同版本。
1953年春,由山東省荷澤專區代表隊作為嗩吶獨奏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演出時,受到熱烈歡迎。
後來嗩吶名家任同祥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協助下,壓縮鳥叫聲,刪去雞叫聲,並設計了一個華彩樂句,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的長音演奏技巧,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二、全家福
嗩吶曲獨奏曲,用豫北安陽地區的民間戲曲唱腔、板式、曲牌組合起來的吹奏樂曲。
該曲的旋律走向、調式色彩及吹奏特點,都給人一種古樸、灑脫、強進之意,使你揮之不去、難以忘懷。該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飛板組成,可以說是典型的傳統板式結構,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趨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敘述到激越,又給人以思慮、解脫、圓滿之感。
地域風格之殊特和吹奏技藝之容納,讓許多演奏家有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和機遇。如散板之吐、顫、上板之滑奏;中板之深涵、細柔、蒼勁和吐、滑、強、弱變化,及快板呼應、吞、吐、碎奏,都使吹奏者有彰顯才華的空間。特別是飛板部分「節疏」,而高潮疊起扣人心弦。
三、抬花轎
抬花轎音樂是我國民間的曲劇音樂,根據抬花轎的動作、行走、運動狀態而編配的音樂,廣泛流行於我國民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古典音樂之一,表現形式以嗩吶演奏為主。由於歷史悠久,音樂的作者已經無法考證。
四、六字開門
嗩吶獨奏曲,原是一支民間器樂曲牌。曲調流暢,情緒輕快。
戲曲中常用以伴奏劇中人更衣、打掃、行路的拜賀等場面,是《小開門》的變體。前半段運用模擬人笑聲的「氣拱音」, 以及「氣頂音」技巧,使旋律優美如歌;後半段運用單、雙吐技巧奏出類似三弦聲音的「三弦音」技巧,短促而富有彈性的樂音和輕快的節奏相結合。
樂曲情緒活潑歡快,使音樂具有對比,表現更加生動,獲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五、社慶
嗩吶獨奏曲《社慶》作者葛禮道,1965年在「為農村服務的音樂作品徵稿」活動中獲選由音樂出版社出版並收入《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錄制唱片並被藝術團體帶到日本、韓國、美國、尼泊爾等國演出。很喜愛的嗩吶曲。
六、一枝花
一枝花,嗩吶獨奏曲,任同樣於1959年春根據山東的地方戲和其它民間音調編寫。
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採用山東梆子「哭腔」音調,凄楚悲壯,接著是敘述性的慢板,柔婉動人。最後慢起而漸快轉入中板,採取《小桃紅》為素材,節奏活潑,音樂輕快。
之後,出現「穗子」特點的展開段落,短小音型的重復,相間出現「放輪」的長音,渲染了一種熾烈而歡騰的氣氛。
七、黃土情
黃土情是我國當代著名嗩吶演奏家周東朝先生在1992年創作的,該作品曾榮獲我國第三屆民族管弦樂展播評比獨奏作品一等獎,後又被灌入作者演奏的嗩吶專輯中。
這首作品深受海內、外嗩吶愛好者的喜愛,也是專業團體嗩吶演奏者中常奏的曲目。該曲以悠揚婉轉的旋律抒發了對黃土高原無限眷戀的情懷,嗩吶特有的藝術表現力在樂曲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八、山村來了售貨員
嗩吶獨奏曲,張曉峰作。樂曲以東北民歌音調為基礎,描述了山村售貨購貨的情景,並與抒情相結合,音樂輕快、詼諧。
樂曲分為:〔趕路〕、〔吆喝〕、〔山谷回聲〕、〔山村活躍〕、〔選購〕、〔告別〕、〔繼續前進〕,每個標題都提示了該段所要表達的內容。描寫山村售貨購貨的歡樂、熱鬧情景,是一首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
九、懷鄉曲
《懷鄉曲》是王國潼先生採用台灣地方戲曲《歌仔戲》的曲牌「哭調子」、「七字調」為素材創作而成的。
《懷鄉曲》原曲分為三段。
第一段:表現台灣同胞對祖國及親人深切懷念的心情。這段緩慢而悠長的旋律,感情深沉而真摯,如同台灣骨肉同胞在殷切地訴說著自己的心願:「謠望家千里,骨肉各西東,倚欄懷薌曲,無限故鄉情。」
第二段:表現台灣同胞看到祖國欣欣向榮景象時的激動心情,以及他們對祖國的贊頌與嚮往。
第三段:情緒更加激動,表現台灣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和堅定信念。
賈鵬芳改編並演奏的《懷鄉曲》,縮略了第二、第三段,變化發展了第一段;少了許多興奮與激動,多了一些憂傷與思念,凄美的旋律使人思緒萬千,這也是中國二胡最能感動人的一面。
十、 豫西二八板
嗩吶曲《二八板》在上個世紀80年初由於演出的需要再次加功,在時值上由兩分多鍾發展為4分半鍾,由高音嗩吶改為中音嗩吶,在《二八板》前又加了「豫西」兩個字即《豫西二八板》。
《豫西二八板》劉文金先生執筆修改完成,1983年由郝玉岐加工。通過中音嗩吶細致入微的模擬,使得吹腔在飄動中透著剛氣,在深厚古樸中透著柔美,如同吟頌、如同哼腔;這里如青蜒點水般的氣吐音的柔弱吟奏,使吹腔入木三分更加感人。
網路-嗩吶
⑺ 豫劇 河南墜子 什麼聯系什麼區別
豫劇和河南墜子除了都是起源於河南以為沒有其他聯系。
豫劇和河南墜子區別為:起源不同、伴奏樂器不同、分布不同。
一、起源不同
1、豫劇: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
2、河南墜子:河南墜子的前身是流行於河南的道情和"鶯歌柳"兩種曲藝形式。從清代末葉開始,兩個曲種的藝人逐漸合流,在音樂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促成唱腔音樂的重大變革,"溜腔"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現。
二、伴奏樂器不同
1、豫劇:豫劇樂隊的文場伴奏樂器,早期為大弦、二弦和三弦。50年代後,一般的文場逐漸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墜胡、古箏等。還有增加電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
2、河南墜子:河南墜子的伴奏樂器是墜胡,也叫做墜琴、河南墜子。由於它常作五度轉換,所以藝人們說:「過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墜胡主要是隨腔伴奏,有時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強藝術表現力。
三、分布不同
1、豫劇: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2、河南墜子:流行於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豫劇
網路——河南墜子
⑻ 兵哥哥嗩吶吹用什麼調的嗩吶
嗩吶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為調名)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為高音嗩吶,在#f~f『1之間的為中音嗩吶,在f以下的為低音嗩吶。如筒音為a1的嗩吶,就叫D調高音嗩吶,筒音為a的嗩吶,則叫D調中音嗩吶。
1、、長短分類
各地的嗩吶都不盡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獷,有柔和,種類甚多。
2、基本構造
嗩吶由哨、氣牌、侵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8)河南曲劇四大美女嗩吶擴展閱讀:
代表作品:
1、百鳥朝鳳
嗩吶獨奏曲,在北方各地都有不同版本。1953年春,由山東省菏澤專區代表隊作為嗩吶獨奏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演出時,受到熱烈歡迎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2、全家福
嗩吶曲獨奏曲,用豫北安陽地區的民間戲曲唱腔、板式、曲牌組合起來的吹奏樂曲。該曲的旋律走向、調式色彩及吹奏特點,都給人一種古樸、灑脫、強進之意,使你揮之不去、難以忘懷。該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飛板組成,可以說是典型的傳統板式結構,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趨向。
3、抬花轎
音樂是我國民間的曲劇音樂,根據抬花轎的動作、行走、運動狀態而編配的音樂,廣泛流行於我國民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古典音樂之一,表現形式以嗩吶演奏為主。
4、六字開門
嗩吶獨奏曲,原是一支民間器樂曲牌。曲調流暢,情緒輕快。戲曲中常用以伴奏劇中人更衣、打掃、行路的拜賀等場面,是《小開門》的變體。
用笙伴奏嗩吶的地區基本上在河北、河南、安徽、陝西一帶(其它地區用的嗩吶一般不用笙伴奏)。這一帶的嗩吶基本上是中音嗩吶和中低音嗩吶。中音嗩吶是降E調、D調和C調,中低音嗩吶是降B調(我說的是嗩吶的基本調,也就是從下往上數第三個空視為1(o音)。河南一帶有方笙(14個音)也有圓笙(17音、21音、24音),其它幾個地區基本上用的是園笙。笙的基本調是固定的,分C調、D調、降E調為中音笙,F調、G調的笙基本就屬調音了。嗩吶的基本調是什麼調就最好配基本調與嗩吶對應的笙。但現在的17音、21音、24音的笙都可以變調了,音越多,變的調就越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⑼ 中國嗩吶十大名曲是什麼
01.百鳥朝鳳
02.全家福
03.抬花轎
04.六字開門
05.社慶
06.一枝花
07.鳳陽歌與後八板
08.山村來了售貨員
09.懷鄉曲
10.豫西二八板
拓展資料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 ,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⑽ 我喜歡嗩吶吹豫劇,或者曲劇,不知道買什麼調的嗩吶合適
不管用什麼調 看你的伴奏了 吹豫劇用,筒音做5好聽,網上下載的伴奏是E調。用A調嗩吶變E調,同筒音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