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紀清遠作品欣賞。
紀清遠,男,漢族,河北獻縣人,1954年2月生於北京。系清代《四庫全書》總纂官、大學士紀曉嵐的六世孫。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北京畫院創作室主任、藝委會委員。
男,漢族,河北獻縣人,1954年2月生於北京。祖籍河北省獻縣,畢業於首都師大美術系。
系清代《四庫全書》總纂官、大學士紀曉嵐的六世孫。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北京畫院創作室主任、藝委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紀曉嵐研究會顧問、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會員,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文史館畫院院部委員、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對外友協理事、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西城區文聯副主席、紀曉嵐紀念館名譽館長。
自幼喜愛繪畫,曾在北京市少年宮受美術啟蒙教育。七十年代初,向國畫大師蔣兆和先生學習中國畫。二十多年來,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在藝術中表達了對人與自然的感受,並以新的審美觀念和表現手段強化了這種感受。主張中國畫創作要具備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和深厚的生活積累,要有思想內涵和時代精神。通過長期的摸索,創造了一種沒骨法與勾勒法相結合、工寫兼備的水墨畫法,自成一格。流露出飄逸、含蓄、清雅的書卷氣。
藝術經歷
著名畫家紀清遠
1991年出版《紀清遠畫集》;
2000年出版《中國名家作品集粹——紀清遠專集》;
2000年出版《紀清遠水墨人物畫技法》VCD教學光碟;
2007年出版《紀清遠寫生作品集》2008年出版《紀清遠作品選》。
2008年4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迎奧運-紀清遠盧平伉儷畫展》。
百餘幅作品入選國內外畫展,曾到日本、法國、美國和香港、台灣等地展出。
作品《唐人詩意》獲全國首屆工筆畫大展「金釵獎」《大漠風塵》入選第23屆蒙特卡羅國際現代藝術展覽;
《秋水月色》榮獲96`中日水墨畫聯展「優秀獎」;
《北風》和《高原晨光》先後入選第七、八、十一屆全國美展;
紀清遠、盧平合作畫作
《裱畫工》《雛鳳凌空》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與盧平合作《版納風情》被鑲嵌在國家領導人的專機上《蘭亭雅集》由人民大會堂收藏並懸掛在大會堂中南廳,與盧平合作《版納春韻》懸掛於中央統戰部新樓。
《觀藤圖》等三幅作品獲中、日、韓98`BESETO國際藝術節「國美會」和「中文民俗博物館長獎」。
《梅蘭芳》入選2012年倫敦奧運會美術大展,作品被組委會收藏。
《美術》、《美苑》、《中國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藝術報》、《民族畫報》、《中華英才》、中央電視台以及台灣《自立晚報》、悉尼《澳洲新報》、新加坡《聯合報》等報刊、新聞媒體曾做過專題報道。
1993年3月赴新加坡舉辦畫展;
1993年以副團長身份率團赴台灣進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傳略編入《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美術名家年鑒》、《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大辭典》、等十餘部辭書。
藝術歷程
紀曉嵐第六世孫—才子遺風代代傳
畫緣緣自文達公
著名畫家紀清遠作品
紀清遠先生的畫家天賦是與他的祖先紀曉嵐分不開的。對於這位清代 第一才子,紀清遠從不直呼其名,「而是很尊敬的稱其為「文達公」(紀曉嵐死後御封的謚號)。「我從小便從父親那裡知道了祖先 文達公的生平,但祖上的歷史再輝煌也不可能是我們的資本,還要憑借自己後天的努力。自從10歲時第一次接觸了國畫後,我就對這門博大精深的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來,這可能也是受了祖上的一種遺傳吧。」
書香門第始自紀曉嵐 ,紀昀、字曉嵐,嘉慶皇帝親賜謚號文達。紀曉嵐歷任乾隆朝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中國文化史上功蓋一世,乾隆皇帝曾為他親題「天下第一才子」。紀曉嵐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卒於公元1805年2月,死後葬於當時的直隸(今河北省)河間府獻縣崔兒庄。
祖父曾是革命人
紀清遠津津樂道地向筆者講述了他的家譜。「紀家自文達公始,傳到我這一輩已經是第七代了。我是文達公的第六世孫。自文達公後,我們家就沒什麼人在朝中為官。我的祖父卻是清政府滅亡後第一批革命人士中的一分子。」
紀清遠、盧平夫婦接受采訪
紀清遠的祖父紀堪頤去世於1953年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紀清遠並沒有見過一生致力於革命事業的祖父,但談起祖父的事跡來,他的言語中依然充滿著崇敬。「1905年,張之洞搞洋務運動,祖父是第一批被派往海外留學的留學生之一。當時與祖父一同前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的留學生中包括閻錫山、程潛等後來風雲一時的人物。祖父留學歸來後不久,清政府就滅亡了。這之後,祖父又先後參加了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義,加入了同盟會,參加了討伐竊國大盜袁世凱護國戰爭。在抗日戰爭期間,祖父一直奔波於湖北、貴州等中國南方省份,為革命事業盡著自己的力量。解放前,祖父曾與齊白石老人在西四北四條,利用吳祿楨、蔡鍔祠堂,辦了一所小學,以二人的名字後頭的一個字,起名為石年小學。解放後,這所小學改名為西四北四條小學。」
紀清遠一幅自己若干年前在閑暇時素描出來的紀曉嵐肖像,「畫這幅畫時也沒有什麼構思,就是憑借著腦海中對祖先的一種印象畫出來的。」在畫中,大才子紀昀手持煙袋坐在路邊的青石上,面露微笑,顯出一種儒雅的大家風范。仔細看來,這畫竟與熱播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張國立的造型有幾分相似,紀清遠說畫這幅畫時電視劇還沒開拍呢。
而另一本紀清遠珍藏的《閱微草堂硯譜》中,有一幅真實的紀昀畫像。據說這是在紀昀晚年他的學生為他畫的。畫像中一位垂眉老人手握一塊墨硯,面露慈祥的微笑。望著祖先的畫像,紀清遠先生由衷地發出一陣感慨:「文達公一世英明,我們做後輩的一定要用自身的努力將他的精神傳承下去!」
啟蒙者是齊白石
紀清遠題的匾
說到紀清遠的「畫緣」,與藝術大師齊白石有著很深的淵源。紀清遠的二姑紀碧環嫁給了齊白石的四子齊良遲。由於這層親戚關系,紀清遠不到10歲就開始學國畫,父親經常帶他到齊家玩,他的畫得到了姑夫齊良遲的悉心指點。紀清遠21歲時,他的處女作《大院新春》選入了市美展,以後他的作品又多次在全國和市級美展中獲獎。
紀清遠為北京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畫師。他和他的妻子盧平作品的結晶「伉儷畫展」曾經以中國美術館為起點,在全球進行巡展並得到了畫壇的一致好評。
紀清遠先生的國畫作品風格主要以人物為主,並將風土人情穿插其中。紀清遠這樣解釋著他自己的理想:「在朋友們的鼓勵下,我終於定型了一個藝術構思:畫盡北京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譬如曹雪芹、毛澤東、魯迅、梅蘭芳、老舍等,並將古都風貌、名人故居穿插其中,算下來,需要畫四五十幅作品。」紀清遠是個京味十足的畫家,夢想已經初見雛形,在紀清遠作品《曹雪芹》中,他將這位寫下「千古一作」的偉大文學家一生的悲慘遭遇淋漓得融入畫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
深受蔣兆和影響
紀清遠是個幸運的人。
在他20歲時,與年已70歲的蔣兆和同住北京一棟樓。當時蔣先生的女兒是紀清遠父親的學生,兩家交往甚密,紀清遠就時常拿著作品請教老先生。據紀清遠回憶,「蔣老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大家在一起,沒事的時候,他不怎麼說話,吸著雪茄煙。但只要是我拿著作品去讓他指點,他就會滔滔不絕地講,就像給學生上課一樣認真」。蔣先生的兒子蔣代明也曾回憶說,父親給紀清遠講繪畫的時候,比在學校還細致呢。
紀清遠人物畫集
蔣兆和是現代中國畫壇承前啟後式的人物。「蔣先生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就成績斐然,他的傳世之作《流民圖》是1942年-1943年在北京創作的巨幅長卷,吸收了西方造型方法如素描、明暗、投影等,又以線描為主要造型手段,成功繪出了60餘位人物,表現了一個哀鴻遍野、流離失所的流民景象,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 撼力。」紀清遠說,蔣先生所有的題材,描述的都是窮苦老百姓。有人曾把他劃為現實主義畫派,而他自己說:「我從沒說過自己是現實主義。」 他的信念是「為人生而藝術」。
後來紀清遠又受教於周思聰。這位中國現當代傑出的女畫家,最講究造型,強調造型一定要准確。她的繪畫筆墨運用水墨味很足。她讓紀清遠寫生的時候,直接用毛筆,因為毛筆本身的表現力,是中國畫的核心。紀清遠通過多年的訓練,很好地掌握了毛筆的筆性。
「在這些前輩的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光是技巧問題,是他們人本身征服了我。」 紀清遠表示。
功不可沒紀清遠
紀曉嵐故居閱微草堂已經修繕一新並接待著每天數以千計的遊客,而這座著名的歷史名人故居在當年廣安大街修路時甚至一度面臨著被拆毀的危險。
當時,紀清遠以一個平民百姓的身份向北京市政府不斷寫信,請求市委領導在城市道路改造中對故居給予「特殊照顧」,閱微草堂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我最初聽到兩廣路工程擴建的消息時,就擔心可能要威脅到文達公的故居。於是我先是給故居的產權單位晉陽飯庄掛電話打探詳情,對方回答:『紅線20米,拆!』這下我可著急了,這歷史文化遺產一旦拆毀,就是無可挽回和彌補的損失。新馬路、寫字樓,北京有的是,可『閱微草堂』卻是獨一無二的,拆掉實在太可惜!怎麼辦?我想如果有德高望重的學術泰斗的支持,有政協委員的支持,受重視的程度要高。於是就用心起草了一封給市領導的信函,請幾位老先生簽名呼籲。」在紀清遠的努力下,政協委員歐陽中石、舒乙、李燕、霍達等文化界名人都參加了聯名呼籲。
在這封信函交到市裡10天後,終於有了迴音:「市政協組織專家學者視察『兩廣』拆遷工程,專門邀請我參加。在視察工作後,市政府領導對我們的聯名信函給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批示文件:此處文物需要妥善保護,道路不必求直,能讓則讓。」紀清遠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非常興奮,「當時我們聽到這個批示後都很激動,大家一起熱烈鼓掌。很多人向我表示祝賀:『清遠,你這個事終於保下來了』。」
經過多次研究,有關部門修改了規劃方案,將這一段道路南推十餘米,整條道路至此呈南彎狀。
貼近生活、貼近大眾
在紀清遠的作品中,既有著一代才子紀曉嵐的書卷遺風,也有著一代國畫宗師蔣兆和的古風墨韻,更有著他自己幾十年來含辛茹苦、天姿放縱而形成的雅逸清風。他的人物畫開畫壇一代新風,並如一股清氣注入畫壇,芝蘭之醇,悠遠迷深。
人如其名。在紀清遠的身上,有著淡雅的書卷氣、隨和的笑容、沉穩的語調、儒雅的舉止、恬淡的心境,讓人如沐春風。作為紀曉嵐的六世孫,紀清遠有著與生俱來的清雅,並淡淡地感染著周圍的人。日前,記者見到了剛撤展歸來的紀清遠,為了紀念恩師蔣兆和先生誕辰105周年的這個大型展覽,他忙碌了好一陣子,而這個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的「民生展」產生的效果,使他更堅定了「為人生而藝術」 的信念。「對先賢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和延續他們的精神。」紀清遠對記者表示,作為文達公的後人、蔣先生的弟子,他覺得,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繁榮而努力。
清新俊雅書卷氣
畫如其人。紀清遠的作品有著濃濃的書卷氣,他把沒骨畫法和勾勒法相結合,略施淡彩,局部稍加重彩,有時從背後塗色,畫面顯得干凈雅緻,風韻十足,清新逸遠。紀清遠的作品還充滿時代清音,含蓄俊雅,意味悠遠。就如著名美術理論家薛永年所言,紀清遠的水墨淡彩使人感到了「清正之氣」,並使人感悟古今,思索一些問題。而著名美術理論家尚輝則認為,紀清遠除了繼承蔣兆和造型的堅實准確性,筆墨清透之氣得益於他自己的山水花卉技法,開一代人物畫新風,推動了畫院人物畫的發展。「藝術的根本是一種感覺和追求,我覺得這種風格最能體現我的愛好和追求,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紀清遠強調, 畫家的感情寄託在自然物象上,無論寫實、浪漫、象徵,只要是真情實感,一定會與欣賞者的心靈溝通。
紀氏後人的驕傲與責任
1954年,紀清遠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門第,作為紀曉嵐的六世孫,他從小生活在別人羨慕的眼光里。到20歲以後,他開始關注並研究這位學富五車的先祖,並擔起了把其精神發揚光大的責任。
一代文學宗師紀曉嵐(1724年-1805年)名昀,字曉嵐,謚文達,世稱文達公,河北滄州崔爾庄人,曾任乾隆年間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和《四庫全書》總纂修官,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其後人整理有《文達公遺集》。紀曉嵐不僅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泰斗、學界領袖,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見的文化巨人。
紀曉嵐的父親給紀氏後輩定的聯名表是:汝、樹、煐、堪、鉅、清、根、烈、執,紀清遠是紀曉嵐的六世孫。「作為文達公的後人,確實感到很驕傲,但更多的是責任。」紀清遠表示。
對於熱播的系列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作為紀家的後人,紀清遠持很寬容的態度。在他看來,作為文藝片,沒必要深究某個歷史細節,年代、基本事實相符,而且沒有硬傷,老百姓能喜聞樂見即可。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北京市將組織一次名人畫展覽,請國內著名畫家,把歷史時期在西城留過足跡的名人畫出來展覽。紀清遠承擔了繪畫蔣兆和與陳垣的任務。
畫陳垣,紀清遠說是因為他給自己兒時留下過印象。在當年,紀清遠的表姑劉乃和是時任北京輔仁大學校長的陳垣的研究生。「我現在正在構思,還得查些史料。」紀清遠表示,一定要畫出這位大學者的風骨。
作品創作
擅長人物畫,以工筆重彩為主,兼及水墨寫意。作品質朴含蓄,主意新穎,設色典雅。他創作的大量作品,以新的審美觀念和表現手段表達了對人與自然的感受,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精神。
紀清遠新作
1991年和1992年,分別在成都和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紀清遠、盧平伉儷畫展》。
1991年出版《紀清遠畫集》。
紀清遠
2000年出版《中國名家作品集粹——紀清遠專集》。
2000年出版《紀清遠水墨人物畫技法》VCD教學)光碟。百餘幅作品入選國內外畫展,曾在日本、法國、美國和香港、台灣等地展出。作品《唐人詩意》獲全國首屆工筆畫大展「金釵獎」;《大漠風塵》入選等23屆蒙特—卜羅國際現代藝術展覽。
《秋水月色》榮獲96』中日水墨畫聯展 「優秀獎」;《北風》和《高原展光》先後入選第七、八屆全國美展。《裱畫工》由中國美術館收藏;與盧平合作《版納風情》被鑲嵌在國家領導人的專機上。《觀藤圖》等三幅作品獲中、日、韓98`BE-SETO國際藝術節「國美會」和「中文民俗博物館長獎」。《美術》、《美苑》、《中國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藝術報》、中央電視台以及台灣《自立晚報》、悉尼《澳洲新報》、新加坡《聯合報》等報刊、新聞媒體曾做過專題報道。
1993年3月赴新加坡舉辦畫展。
1993年以副團長身份率團赴台灣進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1997年2月應澳大利亞「名家藝術中心」邀請,赴悉尼舉辦畫展。傳略編入《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美術名家年鑒》、《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大辭典》等十餘部辭典辭書。
藝術感悟
淺淺溫情的笑容、清秀俊朗的外表、平靜溫和的性情,紀清遠留給人們的印象即是如此。最是那儒雅的氣質,襯托出平凡中的不凡;最是那不動聲色的筆觸,滲透著非凡的氣勢;最是那形神兼備的描繪,勾勒出一個又一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觀其作,品其人,讀其文,聽其言。我相信了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紀清遠的眼中永遠閃爍著神采奕奕的光芒,而嘴角那不變的笑容,忽略了俗世的無奈與坎坷。眼界即是心界,面相即為心相。
與他交談,是一種輕松,是一種休息,是一種大都市中鬧中取靜的享受。在這燥熱的炎炎夏日,我走進了紀清遠的清遠畫境……
從小到大,光環與幸運就一直圍繞著紀清遠。他兒時學習成績優異,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驕子。長大後,二十幾歲時,他就有幸得到蔣兆和先生的教誨,成為了蔣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是清代大學者紀曉嵐的六世孫。身為名人之後,他必定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和寵愛。紀清遠可謂集天賦、天寵、天資於一身。
而這些都沒有令紀清遠驕傲與自滿,反而讓他對自己的要求變得更加嚴格。盡管起點很高,可他從未想過走捷徑,而是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讓自己對得起這些「光環」的照耀。
「我要畫出真正的人物畫」
人物畫的創作難度極大,必須經過一系列的專業訓練,尤其是對「結構」的掌握要求極高。站在水墨人物畫前看畫的每個人都是「專家」,因為,人物畫是最敏感的,人們太熟悉畫中的內容了。「似」與「不似」並非作者「解釋」出來的,而是以人們基本的審美能力就能分辨出來。這點不同於山水畫與花鳥畫。
蔣兆和先生主張「為民寫真」。這也是蔣先生的人物畫之所以深入人心的原因。只要是真心、真情,每一次創作就是寫下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就必然與人們產生共鳴。這共鳴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蔣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真實社會生活和勞苦大眾的作品。在蔣兆和的《流民圖》面前,曾經有多少人激動得流淚。
紀清遠深受恩師蔣兆和先生的影響,除了注重文人寫意筆墨的獨立性的情趣外,他的作品還體現了人性化、人文化、全民化,最終融入了世界的大文化。同時,他沿襲了蔣先生的創作手法,將西方寫真寫實手法轉移到中國畫中,再加入西畫的素描,將明暗對比手法融入人物造型中。
紀清遠善於觀察身邊的人和環境,隨時隨地發現打動內心的素材,並很快把他們用畫筆描繪出來。「曾經在黃土高坡看到一個羊倌,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當地特色。於是,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要將眼前的這幅畫面創作出來,但是由於時間緊張,不能停留過久,不得不先用相機拍攝下來,但是一回到畫室,我就迫不及待地將這幅畫創作出來了。」 看紀清遠的作品,分明覺得他所畫的就是我們生活中的身邊人:抱孩子的村姑、耕田的農民、抽煙袋的老人、路邊玩耍的孩子……
紀清遠努力通過畫筆塑造生活中的老百姓。他認為,藝術不能完全脫離社會生活,也不能完全講究形式,要強調時代特徵與「人民性」。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縱觀中國的書畫史,現實題材的作品對社會乃至時代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紀清遠說:「我是人物畫家。我要畫出真正的人物畫。」
畫家必須融入社會
走近紀清遠,發現他的內心世界和生活都極其豐富。紀清遠對研究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研讀中國的政治文化的演變過程,並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他對詩詞歌賦有著不俗的造詣,閑時還能做上幾首。京劇更是他多年來不變的愛好……
這些愛好並沒有填滿紀清遠的業餘生活。除了創作以外,他還參與了很多社會活動,並且擔任重要職務。
54歲時,他破格被北京市政府聘為文史研究館員,並擔任《北京文史》的副主編,負責書畫版的主編工作。同時他還是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職工書畫協會副會長、西城區文聯副主席……但在這些社會工作中,他最看重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蔣兆和藝術研究會的工作。他任研究會的秘書長。「這是一個強調學術而非商業性的組織。我們要高舉蔣先生的藝術旗幟,團結當代優秀的人物畫家,體現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真諦,從美術方面體現出『民生』的理念,為人民創作出具有時代特點的優秀的人物畫作品。」
面對眾多的社會活動,紀清遠也有所選擇。在保證創作時間的前提下,權衡取捨。「我認為,自己不應只是一個普通的畫家。要想做出更大的成就,絕不能眼前只盯著畫畫一件事,特別是人物畫家,必須融入和體驗社會,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作品。」回顧過去,很多畫家也都承擔著繁重的社會工作。一個畫家的成熟是多方面綜合的體現。見識廣一些,經歷多一些,他的創作也將更有深度。
㈡ 當代水墨人物畫有哪些大家
當下在世的有杭州的吳山明、北京的范曾、上海的馬藝星、廣州的楊之光
楊之光
㈢ 水墨人物畫的介紹
水墨人物畫從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明代吳偉到清代的閔貞、黃慎、任伯年等人之後,到20世紀30年代徐悲鴻引進西畫造型,加之蔣兆和的藝術實踐,已與古代的水墨人物畫有很大的區別,在人物造型上有本體的推進。
㈣ 這種畫叫什麼水墨人物畫
這就是水墨人物畫,只不過這是應節畫作。許多著名畫家都有水墨人物畫作,如蔣兆和先生的「和平鴿」。
㈤ 當代人物畫誰畫的最好
趙曼水墨人物畫作品賞析:
畫家趙曼是位頗有造詣的水墨人物畫新秀,她的作品不同於當代和美術史上的任何一位人物畫家,既有深厚的傳統根底,又有獨特的創新精神。求學於西安美術學院,對長安畫派大開大合的大寫意精神的研究和繼承有她獨特的研究心得,運用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下筆果敢,線條不拘單一,濃淡粗細變化多端,以空靈松動的跳線跳墨和似斷非斷的線條之間的空間來把握筆墨節奏是她作品的一大特點,也構成了她的水墨人物畫作品裡不同於一般畫家的靈動清新的獨特美感。在用墨上,她吸收了浙派人物畫的細膩和婉約,但卻避免了其瑣碎輕薄的弱點。大寫意最難駕馭的撞水撞色技巧是許多畫家終身難以參透的技術難點,也只有具備了技術和才情的雙重優勢,才能將中國畫的核心——寫意精神推向最高境界,趙曼的水墨人物畫就具備這樣的藝術特色:她將水與墨,水與色,墨與色的交融滲透和疊置了會於心,創作出變化無窮的水墨效果,細觀其畫,落筆處爽利豪放,但又婉轉活泛,用色巧妙天成,細究卻不露痕跡,正如草書中所謂「雪泥鴻爪,羚羊掛角」,妙在似有似無中,讓你只能意會這種神韻美而無法分析和模擬。趙曼的水墨人物畫作品給人印象深刻的另一因素是其畫中人物溫文爾雅,富有優雅含蓄的美感,不求亂怪離奇,也無媚俗的土腥氣,經常寫文章的她,因積淀了深厚的文學素養,在作品的題款和命名上,多引用詩詞和文學典故,使人能從她的作品中領受到文學情思和豐富的知識。她的作品能給人以美的陶冶,傳承著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精神。真正優秀的水墨人物畫作品,其最大的價值就是可以反復長期的欣賞卻每每能給人新鮮的審美的感受,同時,優秀的藝術品特別是國畫作品,其不可復制性是成就藝術高峰的最重要因素。如唐代的王維,在歷代畫史畫論的記載中都被推為水墨畫鼻祖,同時代人對他藝術的評價就是在技術上無法進行模仿和復制,而在審美上也無法找到相似和同等的作品,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就是獨一無二。趙曼的水墨人物畫既沒有對自己作品的復制,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對其作品進行傳神的復制,因為從水墨寫意性的技巧上而言,她已經站在一個制高點上,她所創立的水墨人物畫的嶄新面貌將成為中國畫史上的一個新的標桿。
㈥ 中國古代水墨畫的代表人物是誰,代表作有哪些
[宋] 蘇 軾 《枯木竹石圖》 蘇軾強調繪畫抒寫主觀情感的功能,主張詩畫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詩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戲的創導者與實踐者。他的傳世作品《枯木竹石圖》,繪干扭枝曲的枯樹,若掙扎伸展,堅硬頑強;雖筆墨不多,卻有孤傲險怪之氣,與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寫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清] 石濤 《梅花圖》 石濤是明清時期最富有創造性的傑出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獨特貢獻,成為清一代大畫師。摹古派的領袖人物王原祁評曰:「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由於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並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園結合,秀拙相生。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清] 鄭板橋 《石壁蘭竹圖》 「揚州八怪」中最受人們稱道的畫家是鄭板橋。他有詩、書、畫三絕,三絕中又有三真:真氣、真訣、真趣。他的蘭、竹之作,遍布世界,馳譽中外,深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鄭板橋善畫蘭,竹,石,尤精墨竹,學徐渭,石濤,八大的畫法,擅長水墨寫意。在創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論。鄭板橋特別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他筆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勁弧直,具有一種弧傲,剛正,「倔強不馴之氣」。 在藝術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用墨干淡並兼,筆法疲勁挺拔,布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具有「清癯雅脫」的意趣。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尤其是將書法用融於繪畫之中,畫竹是「以書之關紐透入於畫」。畫蘭葉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點。 《竹枝圖》卷,元,倪瓚(紙本,墨筆,縱34cm,橫76.4cm。) 本幅自識:「老懶無悰,筆老手倦,畫止乎此,倘不合意,千萬勿罪。懶瓚。」款識內側有清乾隆帝題七絕一首,鈐明代項子京,清代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人王南屏等鑒藏印多方。 倪瓚的《清閟閣全集》卷九中有一段著名的《跋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它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耐覽者何……」。觀此圖,竹干與枝節形態宛然,竹葉偃仰疏密布置得當,生意十足,可知作者並非真的不求形似,而是在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神似,追求筆墨的逸趣,並藉以抒發自己的心性。正如倪瓚自己所說:「下筆能形蕭散趣,要須胸次有篔簹!」圖中用筆峭勁靈動,似懶實蒼,實已得墨竹畫蕭散清逸的旨趣。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成竹」並輔以高超的筆墨技巧,才能創作出如此優秀的藝術作品。 《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墨緣匯觀》卷五著錄。
㈦ 哪些網頁有古裝美女圖片(國畫),我要看水墨畫的美女圖,不要那種電腦繪畫的。
www.nipic.com 昵圖網 搜「國畫人物」,在裡面仔細挑一挑
㈧ 李可染簡介及作品欣賞 關於李可染的簡介
1、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順,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
2、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3、代表畫作有《灕江勝景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代表畫集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牛》等。
4、在山水畫方面,李可染主張「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他也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於單純。
㈨ 畫中國畫的畫家有哪些,代表作有哪些
一、齊白石(1864-1957)
湖南湘潭人。他工筆畫到頂,寫意畫達峰,工寫結合成為大師。為中國畫藝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代表作品有《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出版有《齊白石畫冊》多種。
二、傅抱石(1904-1965)
祖籍江西新余,生於南昌。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畫大師。傳世作品有與著名畫家關山月合作、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柳下聞吟圖》等。他還是一位美術理論家。
三、黃賓虹(1865-1955)
現代傑出畫家。原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並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四、吳昌碩(1844-1927)
浙江安吉人。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五、林風眠(1900—1991)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是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繪畫史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六、李可染(1907--1989年)
江蘇徐州人。擅山水、重寫生,並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七、潘天壽(1897-1971)
浙江寧海人。他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
八、徐悲鴻(1895-1953)
江蘇宜興人。是我國現其代傑出、著名的畫家、教育家、現代繪畫藝術大師。畫馬為世所稱,筆力雄健,氣魄恢宏,布避設色,均有新意。代表作《奔馬圖》,最為人所喜愛。間作花鳥及貓,亦別具風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呂動》、《初倫傑作》、《悲鴻素描集》、《悲鴻油畫集》、《悲鴻彩墨畫集》等行世。
九、張大千(1899~1983)
四川內江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十、蔣兆和(1904年5月9日-1986年4月15日)
祖籍湖北麻城,生於四川瀘州。是我國現代卓越的人物畫大師和美術教育家。他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西畫之長,創造性的拓展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謹,表現人物內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國人物畫史上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飾的畫筆表現了20世紀中國人民命運的變化,開啟了中國現代現實主義人物畫的新風。他創立了中國畫造型基礎課和水墨人物畫教學體系,直接培養或影響了一大批卓有成績的人物畫家,被稱為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不僅充實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也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矚目,成為整個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財富。出版有《蔣兆和畫冊》、《蔣兆和畫集》、《蔣兆和畫選》等。發表有《國畫人物寫生的教學問題》、《關於中國畫的素描教學》等 論文。
㈩ 怎樣畫水墨人物畫
吳山明,彭先誠 李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