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西有什麼名人
春秋戰國秦代名人: 澹臺滅明:春秋末魯國孔子學生,教育家
陳嬰:秦末築南昌城為郡治所 曾據:西漢曾氏南遷之祖 灌嬰:漢初大臣 築九江城 梅福:西漢南昌縣尉 彭材:東漢農民起義領袖
何湯:東漢虎賁中郎將 唐檀:東漢學者 為官不阿 何湯:東漢虎賁中朗將 徐稚:即徐孺子,東漢隱士 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 凈明道家派創始人——許遜 張盛:三國吳道教天師 許遜:導民治水足跡遍贛北諸縣
吳 芮:鄱陽第一任縣令
魏晉南北朝名人:
慧遠:東晉高僧 佛教首領
桓伊:東晉音樂家 殷羨:晉代任為豫章太守 習鑿齒:東晉史學家 陶淵明-東晉隱逸詩人開山之宗
慧遠:東晉名僧,博通六經 陶侃:東晉大臣 慧遠:東晉名僧建東林寺 雷次宗:南朝劉宋學者隱居不仕
王孚:南朝宋名志士 雷次宗:南朝劉宋時期教育家 胡諧之:南朝齊國重臣 拜右將軍
鄧德明:南朝名學者 鄧 琬:晉安王劉子勛的鎮軍長史
隋唐五代名人: 林士弘:隋農民起義軍領袖 鍾紹京:江南第一宰相 鍾傳:曾主政江西20餘年 第一個私人圖書館創建者李常
來鵠(來鵬):唐朝詩人 綦毋潛:唐代進士、著名詩人
胡仲堯:南唐寺丞、國子監主簿
鄧王番:唐代尚書、節度使 饒娥:唐代《新唐書》列入孝女 柯昶:五代後唐進士 光祿大夫
吳武陵:唐代進士,翰林學士
施肩吾:號東齋,唐代詩人
王勃:唐朝文學家 來鵬:唐代詩人 張九齡:唐朝大臣、詩人 王仲舒:唐朝文學家 李璟:五代時南唐建南都於洪州
李頗:南昌人,南唐畫家 韋丹:唐時期大臣 曾主政南昌 貫休:唐末詩書畫家、僧人 馬道一:唐佛教洪州宗創始人
鄧及:南唐元宗時童子科狀元 盧肇:唐朝江西第一個狀元 白居易:唐朝著名詩人 貶任江州司馬
狄仁傑:唐朝侍御史 貶任彭澤縣令
李渤:唐朝治江州 諫議大夫 董源:江西籍五代南唐畫家 鄭谷:宜春晚唐詩人 徐熙:南唐畫家,為江南名族 行思:唐代高僧住青原山靜居寺
王定保:南昌唐末光化進士 宋齊丘:南唐大臣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廖匡圖:五代時期文學家 廖凝:五代陶詩風格的官吏 王定保:五代筆記小說家 巨然:五代末宋初傑出山水畫家
北宋名人: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首創成人大學的教育家:李燔 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
江西古代書畫名人——黃庭堅 曾准:贛南名門「四曾」開創人
陽孝本:與蘇東坡秉燭夜話 盧光稠:治理贛州城的功臣 臨濟宗楊岐派之創始人:方會
宋敢於直言的——歐陽澈 臨濟宗黃龍派的創始人:慧南 曾民瞻:北宋天文科學家 楊符:宋代詩人 洪羽: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芻: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朋: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陳執中:宋代名宰相 謝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饒節: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周敦頤:宋代思想家、我國理學的開山祖
謝逸: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惠洪:宋代著名詩僧 劉攽: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
劉恕: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
劉沆:北宋庚午科榜眼、賢相 鄭獬: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曾致堯:南豐人,北宋散文家 陳恕:宋進士 曾位居副相 吳居厚:北宋政治家 潘興嗣:北宋通經史 工詩文 艾宣:北宋畫家 氣格不凡 宋祁:宋代史學家、文學家 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科技巨著
王欽若:北宋三朝宰相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宋儒「本心」哲學宗師——陸九淵
北宋散文大家——曾鞏 張正隨:北宋道教天師 晏幾道:北宋詞人 晏殊第七子 孔文仲:北宋文學家 三孔之兄 彭汝礪:北宋官員 巳科狀元 劉敞:北宋史學家 金石學開山之主 侯叔獻:北宋水利家 曾布:曾鞏之弟 北宋大臣 徐夢莘:北宋文吏武將懦弱 北宋撫州崇仁學者——吳曾 北宋濕法煉銅家——張潛 北宋刻碑大師——李仲寧 北宋著禾譜農業專家:曾安止 北宋名將王韶 富於韜略 北宋宜黃水利專家——侯叔獻 李覯:北宋創立盱江書院之人 宋仁宗時開倉救濟百姓的夏竦 陳彭年:北宋著名音韻學家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鍾傳:樂平人,宋代龍圖閣直學士
南宋名人: 曾幾:宋代官員、詩人
徐俯:號東湖居士,南宋文學家 京鏜:宋代封翼國公,謚文忠 胡仔: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 陳自明:宋元婦科與外科名醫 江萬里:宋代白鷺洲書院創始人 宋吉州民間陶瓷家:舒翁、舒嬌 蘇雲卿:南宋文人 結廬定居東湖畔 裘萬頃:南宋進士,詩人 趙長卿:南宋著名詞人 羅泌:宋代學者 精於詩文 陳三槍:南宋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 曾原一:南宋有影響的詩人 池夢鯉:南宋末年恩科狀元 宋元間愛國詞人——劉辰翁 趙善括:南宋詞人,進士 石孝友:南宋詞人,進士 馬廷鸞:南宋忠臣名士 王剛中:南宋名臣 哲史學家 劉過:南宋文學家 汪應辰:南宋官吏、詩人、散文家 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晏殊 南宋江湖詩風的開山大師——姜夔 程大昌: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經學家 吳曾:南宋名學者 周必大:南宋大臣 文學家 徐夢莘:南宋史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 徐夢莘:南宋史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 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 南宋著名錢幣學家——洪遵 南宋著名金石學家——洪適 南宋脖子最硬的人——胡銓 南宋天文學家——周執羔 洪皓:南宋風節名臣
南宋名臣、詩人——朱弁 南宋大名醫——王克明 彭大雅:南宋節度使臣 南宋知名學者—— 彭叔夏 南宋官場知名人士:彭龜年 趙汝愚:宋宗室 曾任右丞相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 南宋知名學者——陸九齡 楊萬里:南宋傑出的詩人 金元名人: 謝縉孫:元代醫家 陳自明:宋元婦科與外科名醫 揭傒斯:元代文學家 劉時中:元代散曲作家 汪大淵:元代民間航海家、旅遊家 熊良輔:南昌人,元朝文學家 周德清:元代音韻學家兼戲曲作家
歐陽貞:元朝學者,家庭教育家 危素:金溪人,元末學者 危亦林:南豐人,元代名醫 虞集:元代著名文學家 朱思本:元代地理學家 馬端臨:元代歷史學家 吳澄:元代理學家 程鉅夫:元代文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陰時夫:元代名學者 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 元代史學家——馬端臨 金元文學研究——程鉅夫 元代名學者:陰時夫 元代起義的農民英雄——杜可用 明代名人: 忠諫直言的江南才子——解縉 崑腔(南曲)的「鼻祖」——魏良輔 張位:明英武殿大學士兼宰相 黃德溫:「血濺朝衣」的一代豪傑 楊以任:江西五大家之一 李紹:明代古碑文收藏家 李禎:明代參與修撰《永樂大典》 曾質粹:明代翰林院五經博士 郭詡:明代多才多藝的畫家 歐陽必進:明代人力耕地機的發明者 熊文舉:明代大臣、名學者 羅近溪: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陳道亨:明代忠賢名臣 吳桂芳:明代御倭名將 王一夔:明代天順狀元 著名大臣、學者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牛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章潢:明代易學家 章世純:明代臨川四大才子之一
羅萬藻:明末古文家 陳際泰:明代名學者 為文敏甚 吳與弼:明代儒家老學究 徐奮鵬:明代文史學家 趙光抃:明代進士 任右僉都御史 張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袁繼咸:明代大臣 鄒元標:明代東林黨首領、忠臣 郭子章:明代史學家 蕭九賢:明朝一代名醫 余懋衡:明代清廉大臣 謝一夔:明朝大臣,文學家、教育家
朱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魏良弼:明代理學家、教育家 張元楨:明代官吏、詩人 萬元吉:南明大臣,明末詩人 姜曰廣:南明大臣,明末文學家 婁妃:明代女詩人、書法家 傅炯:明代清廉大臣 舒芬:明代經學家,正德狀元 魏時亮:明朝文學士 陳洪謨:明文學家,曾任江西巡撫 喻嘉言(喻昌):明末清初名醫 鄧以贊:明朝文學家 編修 歐陽斌元:明朝天文學家 魏良輔:明代戲曲音樂家 嚴孟衡:明朝清廉大臣 左都御史 嚴孟衡:明朝曾任接察司副使 嚴嵩:明朝江西分宜人 明代「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 艾南英:明代文學家 陳邦瞻:明代史學家 何心隱:明代思想家 羅汝芳:明代理學家 羅洪先:明嘉靖狀元 地圖學家 歐陽德:明代理學家 羅欽順:明代哲學家 汪俊:明代理學家 胡居仁:明代理學家 羅倫:明代理學家 童軒:明代天文學家 胡廣:明朝大臣 書法家
吳伯宗:明代天文學家 解縉:明大臣 主修《永樂大典》 胡儼:明文學家 天文學家 梁寅:明代名學者 鄧琬:明代封左將軍 四代為官 陳灌:《明史》「循吏」第一人 黃子澄:明代大臣 肖九賢:明代醫家 楊士奇:明代名臣、台閣體詩派創始人 金幼孜:明朝大臣 朱權:明戲曲理論家 劇作家 古琴家 陳誠:明外交家 出使中亞十七國 周忱:明朝理財名臣 況鍾:明朝著名清官 鄧茂七:明農民起義領袖 何喬新:明朝大臣 費宏:明代大臣 夏言:明代大臣 毛伯溫:明代大臣 譚綸:明代抗倭名臣 劉顯:明代抗倭名將 鄧子龍:明代軍事家 何震:明代金石篆刻家 宋應星:明著名科學家 鄧志謨:明小說家 戲曲作家 廖均卿:明代欽天監靈台博士 謝詔:明末清初學者
陳勉:明朝抗倭英雄
李淶:明朝清廉大臣清代名人: 江西萍鄉:浩氣長存的文廷式 孤傲不群憤世花鳥造型——朱耷 寧都文化名人:江西畫派開派家之羅牧 陳三立:近代同光體詩派代表 戴衢亨:聲名遠遠播的相國狀元 孔紹堯:清代贛南中學創辦者 朱益藩:清代京師大學堂總監督、著名書法家 程楙采:清山東巡撫振威將軍 程煥采:清官至江蘇布政使、進士 程鷸采:清道光官授湖廣總督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牛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黃爵茲:清朝學者 清廉官吏 蔡上翔: 清朝史學家 紀大奎:清代名學者 唐英:清陶瓷藝術家 能文善畫 夏廷宜:清末樂平戲曲演員 晏斯盛:清代名學者 蘿有高:清乾隆舉子,理學家 汪道誠:清朝嘉慶武科狀元 裘紉蘭:清代女詩詞家 陶福同、勒深之:新建縣清代詞人
湯燮:南豐人,清末民初畫家 謝文洊:清代著名理學家 張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龍文彬:晚清文學家 謝啟昆:清正的巡撫著名學者 勒方奇:清代詞人、書法家 蔣仕銓:清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 江謙:清代著名教育家 齊彥槐:清代著名科學家、文學家 朱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裘曰修:清代名臣、文學家
胡思敬:清代藏書家 戴均元:治水有術的宰相 李宜青:客家先賢 雷發達:皇家建築設計大師 劉鳳誥:才思敏捷 出口成章 中國第一代兵器工業專家余慶鰲 蔡希邠:抗法將領臬台 周學鍵:清代雍正進士
張春發:清代名將,新餘人氏 黃俊:清代學者 戴雲官:清代教育家 吳湘皋:清初贛南私家圖書館的始建者 吳嘉善:近代外交家、數學家 我國第一個留美女學生——康愛德
民國名人: 張勛:奉新人,人稱「辮帥」
李烈鈞:抗拒袁世凱的革命志士
鄒韜奮:民國新聞先行者 中國最後一個大儒——陳寅恪 龍榆生:萬載人氏,詞學大師之一 傅烈:赴法留學生,中共早期黨員 曾炯:近代著名數學家 潘震亞:從事法學研究和文化教育工
袁玉冰:著名革命烈士 李平:社會科學工作者,歷史學家 程懋筠:新建縣人,現代音樂家 歐陽竟無:近代著名佛學居士 梁邦楚:20世紀花鳥畫界逸品大家 曾延生:吉安黨組織創建者之一 胡謙:民國以身殉國的名將 胡運洲:民國贛南最早的航海家 肖長華:京劇表演藝術家 公劉:江西現代詩人、作家 蔡希邠:抗法將領臬台 蔡公時:江西光復先遣 徐秀鈞:國民眾議院議員 吳嘉廉:早期《申報》評論學者 熊雄: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 吳宗慈:歷史學家、著名方誌學家
民國「新聞界三傑」之一:黃遠生
張國燾:早期黨的領導人,之後叛黨
溫晉城:民國要員、國學名家 黃大壎:民國江西高校創辦者之一 陳任中:民國詩詞、書法、樂曲家
❷ 關於石崇的詩句
石崇(246—300),西晉文學家,字季倫,小名齊奴。
渤海南皮(今屬河北)人。石苞幼子,生於青州。
少時敏慧,勇而有謀。年二十餘,為武修令,有能名,入為散騎郎,遷城陽太守,因伐吳有功,封安陽鄉侯。
後累遷散騎常侍、侍中。元康初,石崇出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
在荊州劫掠客商,遂致巨富,生活奢豪。後拜為太僕,出為征虜將軍,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
官至衛尉卿。崇諂事貴戚賈謐,為「二十四友」之一,又與貴戚王愷、羊之徒以奢靡相尚。
及賈謐免官,崇亦罷職。時趙王倫專權,崇有歌妓綠珠,美而艷,善吹笛。
孫秀使人求之,不與。秀乃勸倫矯詔殺崇,綠珠亦跳樓而死。
石崇今存詩 8首。其中樂府詩對王昭君遠嫁匈奴深表同情。
詩中以第一人稱口吻敘述了王昭君"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的痛苦遭遇及對故土的眷念之情,比較感人。在詠嘆王昭君事跡的詩作中,這是最早的一首。
大雅吟 楚妃嘆 王昭君辭 思歸引 思歸嘆 答曹嘉詩 贈棗腆詩 答棗腆詩 贈歐陽建詩 石崇的《思歸引序》及《金谷詩序》,都是描寫他寄情聲色、遨遊山水的閑情逸趣之作,文筆自然流暢,情調飄逸,是抒情意味比較濃的散文。 《隋書·經籍志》載有"晉衛尉卿《石崇集》 6卷",今不存。
其詩文收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大雅吟 堂堂太祖。
淵弘其量。仁格宇宙。
義風遐暢。啟土萬里。
志在翼亮。三分有二。
周文是尚。於穆武王。
奕世載聰。欽明沖默。
文思允恭。武則不猛。
化則時雍。庭有儀鳳。
郊有游龍。啟路千里。
萬國率從。盪清吳會。
六合乃同。百姓仰德。
良史書功。超越三代。
唐虞比蹤。 楚妃嘆 盪盪大楚。
跨土萬里。北據方城。
南接交趾。西撫巴漢。
東被海涘。五侯九伯。
是疆是理。矯矯庄王。
淵渟岳峙。冕旒垂精。
充纊塞耳。韜光戢曜。
潛默恭己。內委樊姬。
外任孫子。猗猗樊姬。
體道履信。既絀虞丘。
九女是進。杜絕邪佞。
廣啟令胤。割歡抑寵。
居之不吝。不吝實難。
可謂知幾。化自近始。
著於閨闈。光佐霸業。
邁德揚威。羣後列辟。
式瞻洪規。譬彼江海。
百川咸歸。萬邦作歌。
身沒名飛。 王昭君辭 我本漢家子。
將適單於庭。辭決未及終。
前驅已抗旌。仆御涕流離。
轅馬為悲鳴。哀郁傷五內。
泣淚沾朱纓。行行日已遠。
乃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廬。
加我閼氏名。殊類非所安。
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
對之慚且驚。殺身良未易。
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
積思常憤盈。願假飛鴻翼。
棄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
佇立以屏營。昔為匣中玉。
今為糞土英。朝華不足歡。
甘為秋草幷。傳語後世人。
遠嫁難為情。 思歸引 小序 余少有大志。
誇邁流俗。弱冠登朝。
歷位二十五。年五十以事去官。
晚節更樂放逸。篤好林藪。
遂肥遁於河陽別業。其制宅也。
卻阻長堤。前臨清渠。
柏木幾於萬株。江水周於舍下。
有觀閣池沼。多養魚鳥。
家素習技。頗有秦趙之聲。
出則以游目弋釣為事。入則有琴書之娛。
又好服食咽氣。志在不朽。
傲然有凌雲之操。歘復見牽羈。
婆娑於九列。困於人間煩黷。
常思歸而永嘆。尋覽樂篇有思歸引。
儻古人之心有同於今。故制此曲。
此曲有弦無歌。今為作歌辭以述余懷。
恨時無知音者。令造新聲而播於絲竹也。
思歸引。歸河陽。
假余翼鴻鶴高飛翔。經芒阜。
濟河梁。望我舊館心悅康。
清渠激。魚彷徨。
雁驚溯波羣相將。終日周覽樂無方。
登雲閣。列姬姜。
拊絲竹。叩宮商。
宴華池。酌玉觴。
思歸嘆 登城隅兮臨長江。極望無涯兮思填胸。
魚瀺灂兮鳥繽翻。澤雉游鳧兮戲中園。
秋風厲兮鴻雁征。蟋蟀嘈嘈兮晨夜鳴。
落葉飄兮枯枝竦。百草零落兮覆畦壟。
時光逝兮年易盡。感彼歲暮兮悵自愍。
廓羈旅兮滯野都。願御北風兮忽歸徂。
惟金石兮幽且清。林郁茂兮芳卉盈。
玄泉流兮縈丘阜。閣館蕭寥兮蔭叢柳。
吹長笛兮彈五弦。高歌凌雲兮樂余年。
舒篇卷兮與聖談。釋冕投紱兮希聃。
超逍遙兮絕塵埃。福亦不至兮禍不來。
答曹嘉詩 昔常接羽儀。俱游青雲中。
敦道訓胄子。儒化渙以融。
同聲無異響。故使恩愛隆。
豈惟敦初好。欵分在令終。
孔不陋九夷。老氏適西戎。
逍遙滄海隅。可以保王躬。
世事非所務。周公不足夢。
玄寂令神王。是以守至沖。
贈棗腆詩 久官無成績。棲遲於徐方。
寂寂守空城。悠悠思故鄉。
恂恂二三賢。身遠屈龍光。
攜手沂泗間。遂登舞雩堂。
文藻譬春華。談話猶蘭芳。
消憂以觴醴。娛耳以名娼。
博弈逞妙思。弓矢威邊疆。
答棗腆詩 言念將別。睹物傷情。
贈爾話言。要在遺名。
惟此遺名。可以全生。
贈歐陽建詩 文藻譬春華。飄颻若鴻飛。
石崇(246—300),西晉文學家,字季倫,小名齊奴。
渤海南皮(今屬河北)人。石苞幼子,生於青州。
少時敏慧,勇而有謀。年二十餘,為武修令,有能名,入為散騎郎,遷城陽太守,因伐吳有功,封安陽鄉侯。
後累遷散騎常侍、侍中。元康初,石崇出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
在荊州劫掠客商,遂致巨富,生活奢豪。後拜為太僕,出為征虜將軍,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
官至衛尉卿。崇諂事貴戚賈謐,為「二十四友」之一,又與貴戚王愷、羊之徒以奢靡相尚。
及賈謐免官,崇亦罷職。時趙王倫專權,崇有歌妓綠珠,美而艷,善吹笛。
孫秀使人求之,不與。秀乃勸倫矯詔殺崇,綠珠亦跳樓而死。
石崇今存詩 8首。其中樂府詩對王昭君遠嫁匈奴深表同情。
詩中以第一人稱口吻敘述了王昭君"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的痛苦遭遇及對故土的眷念之情,比較感人。在詠嘆王昭君事跡的詩作中,這是最早的一首。
大雅吟 楚妃嘆 王昭君辭 思歸引 思歸嘆 答曹嘉詩 贈棗腆詩 答棗腆詩 贈歐陽建詩 石崇的《思歸引序》及《金谷詩序》,都是描寫他寄情聲色、遨遊山水的閑情逸趣之作,文筆自然流暢,情調飄逸,是抒情意味比較濃的散文。 《隋書·經籍志》載有"晉衛尉卿《石崇集》 6卷",今不存。
其詩文收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大雅吟 堂堂太祖。
淵弘其量。仁格宇宙。
義風遐暢。啟土萬里。
志在翼亮。三分有二。
周文是尚。於穆武王。
奕世載聰。欽明沖默。
文思允恭。武則不猛。
化則時雍。庭有儀鳳。
郊有游龍。啟路千里。
萬國率從。盪清吳會。
六合乃同。百姓仰德。
良史書功。超越三代。
唐虞比蹤。 楚妃嘆 盪盪大楚。
跨土萬里。北據方城。
南接交趾。西撫巴漢。
東被海涘。五侯九伯。
是疆是理。矯矯庄王。
淵渟岳峙。冕旒垂精。
充纊塞耳。韜光戢曜。
潛默恭己。內委樊姬。
外任孫子。猗猗樊姬。
體道履信。既絀虞丘。
九女是進。杜絕邪佞。
廣啟令胤。割歡抑寵。
居之不吝。不吝實難。
可謂知幾。化自近始。
著於閨闈。光佐霸業。
邁德揚威。羣後列辟。
式瞻洪規。譬彼江海。
百川咸歸。萬邦作歌。
身沒名飛。 王昭君辭 我本漢家子。
將適單於庭。辭決未及終。
前驅已抗旌。仆御涕流離。
轅馬為悲鳴。哀郁傷五內。
泣淚沾朱纓。行行日已遠。
乃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廬。
加我閼氏名。殊類非所安。
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
對之慚且驚。殺身良未易。
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
積思常憤盈。願假飛鴻翼。
棄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
佇立以屏營。昔為匣中玉。
今為糞土英。朝華不足歡。
甘為秋草幷。傳語後世人。
遠嫁難為情。 思歸引 小序 余少有大志。
誇邁流俗。弱冠登朝。
歷位二十五。年五十以事去官。
晚節更樂放逸。篤好林藪。
遂肥遁於河陽別業。其制宅也。
卻阻長堤。前臨清渠。
柏木幾於萬株。江水周於舍下。
有觀閣池沼。多養魚鳥。
家素習技。頗有秦趙之聲。
出則以游目弋釣為事。入則有琴書之娛。
又好服食咽氣。志在不朽。
傲然有凌雲之操。歘復見牽羈。
婆娑於九列。困於人間煩黷。
常思歸而永嘆。尋覽樂篇有思歸引。
儻古人之心有同於今。故制此曲。
此曲有弦無歌。今為作歌辭以述余懷。
恨時無知音者。令造新聲而播於絲竹也。
思歸引。歸河陽。
假余翼鴻鶴高飛翔。經芒阜。
濟河梁。望我舊館心悅康。
清渠激。魚彷徨。
雁驚溯波羣相將。終日周覽樂無方。
登雲閣。列姬姜。
拊絲竹。叩宮商。
宴華池。酌玉觴。
思歸嘆 登城隅兮臨長江。極望無涯兮思填胸。
魚瀺灂兮鳥繽翻。澤雉游鳧兮戲中園。
秋風厲兮鴻雁征。蟋蟀嘈嘈兮晨夜鳴。
落葉飄兮枯枝竦。百草零落兮覆畦壟。
時光逝兮年易盡。感彼歲暮兮悵自愍。
廓羈旅兮滯野都。願御北風兮忽歸徂。
惟金石兮幽且清。林郁茂兮芳卉盈。
玄泉流兮縈丘阜。閣館蕭寥兮蔭叢柳。
吹長笛兮彈五弦。高歌凌雲兮樂余年。
舒篇卷兮與聖談。釋冕投紱兮希聃。
超逍遙兮絕塵埃。福亦不至兮禍不來。
答曹嘉詩 昔常接羽儀。俱游青雲中。
敦道訓胄子。儒化渙以融。
同聲無異響。故使恩愛隆。
豈惟敦初好。欵分在令終。
孔不陋九夷。老氏適西戎。
逍遙滄海隅。可以保王躬。
世事非所務。周公不足夢。
玄寂令神王。是以守至沖。
贈棗腆詩 久官無成績。棲遲於徐方。
寂寂守空城。悠悠思故鄉。
恂恂二三賢。身遠屈龍光。
攜手沂泗間。遂登舞雩堂。
文藻譬春華。談話猶蘭芳。
消憂以觴醴。娛耳以名娼。
博弈逞妙思。弓矢威邊疆。
答棗腆詩 言念將別。睹物傷情。
贈爾話言。要在遺名。
惟此遺名。可以全生。
贈歐陽建詩 文藻譬春華。飄颻若鴻飛。
女兒幟·西晉篇·碎珠
記得一句現在非常流行的話:為了愛情,就算你毀我容也是值得的。當然,沒有人把這句話當真,因這句話本就是被當作笑話傳播的。每當我獨自一人冒酸氣時我都要問自己:這世上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愛情,如果有,為什麼我看不到?今天,我要說一個女人的真實故事。
綠珠不是綠色的珠子,而是一個女人。她本是歌女,博白人,巨富石崇用三斛最名貴的珍珠把她買下後她便成了石崇的愛妾。什麼女子最善相人?是風塵女子,因她們閱人無數。什麼女子最不善相人?亦是風塵女子,因她們大都被自己相中的人拋棄。不過綠珠不同,石崇待她很好,她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世人看來,正是這眼前的幸福帶來了日後更大的不幸。其實我倒覺得她是幸福的,一直到死她都幸福。
童話故事的結尾常常有這么一句:從此,她和王子快樂地生活著。不過我說的這個故事不是童話,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真實的故事中,快樂地生活總是很短暫。趙王風聞綠珠美貌,向石崇討要。石崇不給:五百侍女,隨君取之,獨綠珠不可。趙王惱羞成怒,發兵討之。就在兵臨樓下之時,綠珠舉身墜樓而死。石崇被伏後,只求一死。老實說,故事講到這里我原本是有幾分詫異的。綠珠一風塵女子,本應無情才對,石崇只不過是有錢,而趙王權勢炙人,她沒理由以死相抗呀。而石崇本為綠珠美貌傾倒,現綠珠已死,他更沒理由不求生,獨求死呀。我所能想到的惟一理由是:他們彼此愛上對方了。雖不知道這個理由站不站得住腳,不過我只能如此,方解得開心中疑惑。我承認我現在不是很理智。
後世有人很理智地寫了首詩評論此事,詩評曰:
紅粉骷髏何足爭,石崇當日太憐卿。若將掌上明珠贈,安得樓頭好夢驚。七尺竟同珊瑚碎,一身渾似落花輕。當年歌舞人何在,金谷園空夜月明。
《雁秋詞》元好問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僅十六歲的青年詩人元好問,在赴並州應試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隻被捕殺後,另一隻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被這種生死至情所震撼,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並寫《雁丘》辭一闋,其後又加以修改,遂成這首著名的《摸魚兒· 雁丘詞》。[3]
繁華事散遂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以前看到這首詩,就想知道「墜樓人」的故事,後來高中,有篇課文下面的注釋,《晉書.石崇傳》記載:石崇有妓名綠珠,美而艷,善吹笛。
孫秀使人求之,為石崇所拒。孫秀矯詔收崇。
崇正宴於樓上,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於君前。」
因自投於樓下而死。 石崇是晉朝的散騎常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富翁。
他做過最有名的事是和皇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用蠟燭當柴火燒,用比紫絲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里屏障,豪奢一時。錢都是他以前當荊州刺史時搜刮的,外國的使節和商人到了荊州,他還讓部下敲詐,公開的殺人劫財。
在自家的宴席上,還殺美人來讓客人喝酒,很是兇殘。一句話,他不是什麼好東西。
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對一個歌妓卻如此情深。「仁君」劉備就說過「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在那個時代,兄弟都隨時可能被出賣,何況一個歌妓呢? 綠珠姓梁,自然是一大美女了,能歌善舞會詩,以唱「懊惱曲」跳「昭君舞」為最出色。
她在最後也不象一般的女子,棄石崇而去,投入孫秀的懷里,而是選擇以身殉情。從樓上輕輕飛下,翩若驚鴻,最後一次的舞姿了,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一次看到花神的故事,八月的桂花之神是綠珠,人們對綠珠的一種懷念,那個散落如桂花的女子。 「問人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石崇和綠珠之間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愛情吧。他們死在一起了。
不過石崇也不是個腦滿腸肥的傢伙,也是個文學家,第一個寫王昭君的詩是他寫的,以第一人稱寫的《王昭君辭》.。
石崇是怎麼富起來的?
■思晨
石崇作為古代富豪知名度頗高,人們常愛說他和皇親貴戚鬥富及綠珠為之墜樓的故事,導致後人對石崇之富印象特深而石崇是怎麼富起來的人們彷彿不很在意。
石崇的父親石苞,在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馬,後曾一度遭受排擠,最終死於泰始八年。不太能看出石苞有多富,只知道他生有六個兒子,而石崇是其最小的一個。
石苞臨死前將自己的財物分給諸子,可恰恰不給這最小的兒子石崇,石崇的母親對此提出異議。石苞說:此兒雖小,後自能得。此話頗有點奇怪,就算石崇從小極敏惠,勇而有謀,按常理去想,也應該分得父親的一份財物。但這奇怪之舉卻告訴後人石崇的財富不是從他先人那兒繼承來的。
石崇後官至城陽太守,伐吳有功,封安陽鄉侯。但這不能保證使他富起來,而且能富到壓倒貴戚王愷的地步。因為在伐吳過程中得以封侯者為數不少,王浚是伐吳第一功臣,所以劉禹錫寫有「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的詩句。王浚這人年輕時就好奢侈因伐吳之功被封為襄陽縣侯時其子同時也被封侯賜絹萬匹錢三十萬。但王浚也只是自己玉食錦服奢侈自逸以這樣的家私還沒表現出和人鬥富的舉動。
石崇和王愷鬥富發生在晉武帝時,在此過程中武帝常助王愷,最有名的是石崇以鐵如意擊碎武帝賜給王愷的珊瑚樹,搞得王愷悵然若失。石崇的財富何以能富敵天子?他到底是怎麼富起來的?
武帝死後,昏庸的惠帝繼位。石崇出京為南中郎將、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加鷹揚將軍。史書中記下了這樣一筆:「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短短一語,總算使後人明白石崇是怎麼富起來的了。刺史是一州的最高長官,商人路過荊州石崇對他們實施了明火執杖式的搶劫這種勾當絕對是亦官亦盜,至此才可明白他是如何白手起家而成為巨富的。他後來能建有金谷園就比較好理解了有在荊州的搶劫墊底,足以財產豐積,室宇宏麗。而此前是怎樣富起來的則仍然是個謎。但人們有理由作這樣的猜測,他在任城陽太守或伐吳過程中一定是做了亦官亦盜的勾當,否則無法和貴戚們鬥富。
石崇最後死於「八王之亂」中的權力斗爭,綠珠只是送他「上路」的導火線。他那巨大的來路不明的財富足以在亂世中成為被掠奪的對象。既然他在荊州能打劫別人,當別人有了條件時何以就不能打劫他?可憐他死到臨頭還抱有幻想,認為自己最多被流放到交州或廣州。等到押赴刑場時才明白過來,感嘆說:「這幫奴輩是貪圖我的家財啊」。押送者說:「知道是財富害了你,為何不早把財富散了?」石崇無言以對。這樣的對話表明這場權力斗爭帶有明顯的「仇富」心態。但不能因此說中國人從來就有「仇富」傳統,因為石崇在歷史上遠非第一個富豪,知名的中國最早的富豪首推范蠡,次為子貢,他們生前死後都沒有發生「仇富」事件。雖然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多有殺富濟貧之事,但這是和達官貴人富可敵國而百姓總是貧困潦倒聯在一起的。石崇這樣致富必然要引來「仇富」心態。
一個社會總是均貧富必是死水一潭,一個社會有太多謎一樣富起來的人則會處在火山口上。
今天的富人,也許多數是勤勞致富,但也不能排除有石崇那樣的致富者,至少那種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家私的貪官就可視為今天的石崇。就是那種年薪數百萬而定員工年薪一兩萬的高管、那種一不小心就賺了大錢的壟斷企業也難免劫財之嫌,只是二者劫財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在以富為榮的今天,特別是貧富差距見大的時候想想石崇是怎樣富起來的及靠此方式富起來後的結果,絕不是件沒意義的事。
1、小校潘安白發生
唐白居易 《不準擬二首》
2、已過潘安三十年
唐白居易 《涼風嘆》
3、恐是潘安縣
唐杜甫 《花底》
4、潘安秋興動
唐李端 《同苗員外宿薦福寺僧舍》
5、聞說潘安方寓直
唐李端 《山中寄苗員外》
6、美貌說潘安
宋葛長庚 《促拍滿路花》
7、鬢雲似潘安
宋劉克庄 《水調歌頭·落日幾呼渡》
8、潘安寄新詠
唐元稹 《城外回,謝子蒙見諭》
9、潘安過今夕
唐元稹 《賦得九月盡》
10、曾不問潘安
唐李商隱 《擬沈下賢》
11、潘安惆悵滿頭霜
唐沈彬 《秋日》
12、搔首憶潘安
唐齊己 《溪齋二首》
13、子羽潘安
元丘處機 《金蓮出玉花 自述》
14、潘安容貌心蒙莊
宋陳藻 《吾鄉有李明府其伯子襟懷夐然世表甘早知敬慕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又名潘安仁,字安仁,西晉著名文學家,中國歷史有名的美男子之一,鞏縣(今河南鞏義)人,祖籍河南鄭州中牟縣大潘庄。潘安之名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後世遂以潘安稱焉。美姿儀,少以才名聞世,岳二十歲,時晉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賦以美其事,灑灑千言,辭藻優美,為眾所疾,遂十年不得升遷。岳三十餘歲出為河陽縣令,令全縣種桃花,遂有「河陽一縣花」之典故。有政績,太傅楊駿引岳為太傅主簿。楊駿被誅,被除名。他性輕躁,趨於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與石崇、陸機、劉琨、左思並為「賈謐二十四友」,潘安為首。孫秀當政,遂夷三族。潘安往往與陸機並稱,古語雲「陸才如海,潘才如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試圖遠離政治紛紜,全性保真而萌生淡泊名利,親近自然,渴望自由,嚮往隱逸,享受閑居之樂的高雅情懷。
晉武帝統一全國後,志滿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
在他帶頭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擺闊氣當作體面的事。
在京都洛陽,當時有三個出名的大富豪:一個是掌管禁衛軍的中護軍羊琇,一個是晉武
帝的舅父、後將軍王愷,還有一個是散騎常侍石崇。
羊琇、王愷都是外戚,他們的權勢比石崇來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卻比不上石崇。石崇
的錢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這許多錢是哪兒來的呢?原來石崇當過幾年荊州刺史,在這
期間,他除了加緊搜刮民脂民膏之外,還干過骯臟的搶劫勾當。有些外國的使臣或商人經過
荊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敲榨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盜一樣,公開殺人劫貨。這樣,他就掠奪
了無數的錢財、珠寶,成了當時最大的富豪。
石崇到了洛陽,一聽說王愷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聽說王愷家裡洗鍋子用
飴(音yí)糖水,就命令他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這件事一傳開,人家都說石崇家比王
愷家闊氣。
王愷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門前的大路兩旁,夾道四十里,用紫絲編成屏障。誰要
上王愷家,都要經過這四十里紫絲屏障。這個奢華的裝飾,把洛陽城轟動了。
石崇成心壓倒王愷。他用比紫絲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愷的屏障更長,
更豪華。
王愷又輸了一著。但是他還不甘心罷休,向他的外甥晉武帝請求幫忙。晉武帝覺得這樣
的比賽挺有趣,就把宮里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好讓王愷在眾人面前誇耀
一番。
有了皇帝幫忙,王愷比闊氣的勁頭更大了。他特地請石崇和一批官員上他家吃飯。
宴席上,王愷得意地對大家說:「我家有一件罕見的珊瑚,請大家觀賞一番怎麼樣?」
大家當然都想看一看。王愷命令侍女把珊瑚樹捧了出來。那株珊瑚有兩尺高,長得枝條
勻稱,色澤粉紅鮮艷。大家看了贊不絕口,都說真是一件罕見的寶貝。
只有石崇在一邊冷笑。他看到案頭正好有一支鐵如意(一種器物),順手抓起,朝著大
珊瑚樹正中,輕輕一砸。「克朗」
一聲,一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圍的官員們都大驚失色。主人王愷更是滿臉通紅,氣急敗壞地責問石崇:「你……你
這是干什麼!」
石崇嬉皮笑臉地說:「您用不到生氣,我還您就是了。」王愷又是痛心,又是生氣,連
聲說:「好,好,你還我來。」
石崇立刻叫他隨從的人回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樹統統搬來讓王愷挑選。
不一會,一群隨從回來,搬來了幾十株珊瑚樹。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
大的竟比王愷的高出一倍。株株條干挺秀,光彩奪目。至於像王愷家那樣的珊瑚,那就更多
了。
周圍的人都看呆了。王愷這才知道石崇家的財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認輸。
這場比闊氣的鬧劇就這樣結束了。石崇的豪富就在洛陽出了名。當時有一個大臣傅咸,
上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他說,這種嚴重的奢侈浪費,比天災還要嚴重。現在這樣比闊氣,
比奢侈,不但不被責罰,反而被認為是榮耀的事。這樣下去怎麼了得。
晉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跟石崇、王愷一樣,一面加緊搜刮,一面窮奢極侈。
西晉王朝一開始就這樣腐敗,這就註定要發生大亂了。
❸ 帝女花分集介紹
第一集
長平自幼乖巧伶俐,甚得父皇崇禎及太後寵愛。田妃身懷六甲,知陳妃素來自恃是太後姨甥在宮中橫行,提醒周後小心提防。世顯為大臣之子,與眾皇孫在宮中一起受教,與長平更是青梅竹馬。陳妃坦言妒忌周後得崇禎寵幸,更聲言不會放過她,這時崇禎路過見二人面色有異,欲問原委,周後卻為息事寧人啞忍。
長平發現世顯所贈愛犬「黃毛仔」橫死,傷心欲絕,世顯安她,帶她往景山向上蒼祈求。田妃處心積慮要做皇後,穿針引線令陳妃與太醫暗通私情,好除去宮中最大阻力。陳妃遭當場捉姦,被帶往太廟處死。太後因陳妃通姦之事氣病,並決定取消壽宴。太後率眾為田妃向觀音求子。長平與世顯種連理樹。田妃為要母憑子貴,向神靈許願,寧折壽亦要求得一子,為萬全之計,不惜典當一切,與父弘遇定下應變計劃。田妃臨盆,終誕下皇子,惜不久即夭折,田妃心痛難過之餘,將失子一事遷怒周後,太後聞言下令徹查此事。
第二集
人證物證俱指周後加害田妃,令太子夭折,周後百口莫辯,崇禎痛心不已。崇禎與太後忍痛告知長平,因周後犯錯要與其姊昭仁一起被打進冷宮,惟她仍可獲留在宮中,但長平堅決放棄宮中榮華生活,相伴母姊。長平與世顯道別,世顯指自己亦要隨父回祖家,長平送二人合作的畫給他留念
數年後,明朝處於外憂內患中,世顯於一鑄炮廠設計火炮,與炮廠少東楚聖卿奉命運大炮往前線。世顯雖多年沒有長平音訊,但內心仍記掛著她。原來當年長平隨母姊入冷宮,其後冷宮失火,三人恐被追殺,便跟外公周奎過著隱姓埋名生活,每日替軍營購魚營生。世顯將大炮運往前線後,豈料清兵突襲,世顯硬拉送魚到軍營的長平一起發炮對付外敵。長平見世顯受箭傷,硬著頭皮替他拔箭療傷及包紮。
周後知軍隊要撤營,擔心生計,此時昭仁嚷著要參加京城名舞蹈團的招募,周後不允,昭仁大發脾氣,長平好心勸解並向母進行游說,終令周後答允讓昭仁參加舞蹈團甄選。長平在大街遇一女子硬將一包袱塞給自己,及後聖卿纏著長平取回包袱,長平感可疑,決定報官解決,聖卿惟有用銀子打發女子,向長平取回包袱,長平被二人弄糊塗,竟將昭仁用來加甄選的綉花鞋也一並給了聖卿。
第三集
長平找聖卿取回綉花鞋,遭他作弄,長平無奈落河拾鞋,卻亦不甘示弱將聖卿拖落水。昭仁因綉花鞋被弄濕,發脾氣不肯參加翌日的甄選,長平惟有不眠不休地替她作出補救。昭仁終獲舞蹈團取錄。長平往渡頭乘船見工,竟重遇聖卿,長平不堪聖卿調侃,責罵他數句,聖卿竟使計令長平反向自己道歉。 長平在船上無意中找到當日送給世顯的畫,四處尋找世顯,卻被聖卿拉著訴苦,終尋不著。
長平見工卻被告知已招聘女工名額已滿,長平遂以不收工錢及做男工粗活,試工數天,終獲炮廠當家四姨太聘用。長平雖與世顯同處一廠之內,卻始終緣慳一面。聖卿在炮廠見長平,遂喬裝工人並訛稱身世可憐騙她同情來作弄她,長平知道被愚弄後,大怒。聖卿戀上心地善良的長平,向世顯傾訴。
長平夜裡看守熔鐵爐,打起瞌睡來,世顯路過見熔爐火焰將滅,喝令長平起來一起加炭,終避過一劫。長平認出世顯乃當日在軍營中受傷的人,世顯因而提起長平替自己包紮用的手帕上所綉的黃毛仔圖案令他想起舊事,長平聽著聽著,不禁懷疑眼前人正是世顯。長平到昭仁學舞的樂韻軒找她打探世顯身份,昭仁卻恐二人相認會惹麻煩,勸她不要泄露身份。炮廠管工春姑以長平擅自離廠為由,將她辭退,長平不忿,要找四姨太定奪。
第四集
長平在炮廠門外守候四姨太回來,世顯路過,好心請她吃面,世顯不禁又提起昔日在宮中的軼事及提起長平,長平更相信眼前就是世顯,卻奈何不能相認。聖卿從世顯口中知長平遭辭退,竟低聲下氣求其四娘收回承命,仍無功而回,反惹怒四姨太。其後聖卿向父楚崇武承諾會生性打理炮廠,終替長平挽回工作,氣煞四姨太。
長平從昭仁口中確認世顯身份,並且知道他快要成親,頓感失落。世顯設計新口徑大炮,卻未能估計其後座力有多大,擔憂,欲改期試炮,崇武等對新大炮將帶來的榮譽沖昏頭腦,加上京師亦派來高官看試炮,試炮之事在所必行,無人理會世顯勸告。試炮日,群眾熱切期待,皇上更御賜牌匾加賞,世顯為免連累他人,獨自燃點大炮。大炮果然如世顯所料承受不了壓力,破毀,長平見世顯險遭炮台輾傷,趕忙上前相救。
大炮雖毀,幸無造成傷亡,崇武卻將責任歸咎在世顯身上,要他在一個月內重新造炮。炮廠工人見試炮失敗,擔心丟掉工作,人心惶惶,春姑見狀喝令眾人做好本份。世顯廢寢忘食找草圖重新設計大炮,又想到重新設計炮架及提煉烏金來解決問題,遂找聖卿協助。太醫沈彬因受喪子喪孫之痛,登樓尋死,更在太後面前說是害死周後及長平的報應,田妃暗驚,命人拉他下來,太醫失足墮樓。
第五集
世顯無意中發現長平的祈福寶牒,知長平每日黃昏都會見自己,即回炮廠四處尋找長平,惜當日正值長平休假回家。長平回家,興奮告訴各人炮廠生活,不料原來周後已從昭仁口中知世顯亦在炮廠工作,因怕長平與他相認惹禍,拒絕讓長平回炮廠,最後在長平苦苦哀求及保證不與世顯相認下,周後方允讓她回廠,減輕家庭負擔。
沈彬墮樓後醒來,顛三倒四說出往事後吐血身亡,田妃與父田弘遇暗松一口氣,弘遇更指沈彬是失心瘋,其言不可信,但太後仍感不安,恐錯怪周後,派太監王承恩尋訪周後及長平等回宮,田妃聞言,暗暗派殺手往滅口。長平遠遠望見世顯觸傷舊患,即上前慰問,世顯正感奇怪時,其未婚妻尚書千金李玉嫻出現。長平為世顯找來山兜送他回家療傷,卻因而被春姑冤枉她未做妥工夫離廠,遭她辭退,長平據理力爭,可惜當知道原來眾女工合謀屈枉自己的原因後,長平無奈接受。
崇武奇怪長平含淚吃飯,後知原委,留她在廠並保證不會削減人手,眾士氣大振,巨炮亦能趕及完成,全廠上下慶祝。世顯往找長平,欲求證她身分時,玉嫻出現找世顯,長平遂做菜招待二人,並聽玉嫻細訴二人相識、相交經過,世顯卻一直留心長平反應。世顯送玉嫻回府後即再找長平,追問她身分。
第六集
長平不堪被世顯一再以往事追問其身分,逃出炮廠避其追問,突然遭殺手伏擊,幸世顯聞聲尋至,及時救她出虎口。世顯帶長平到其父別苑暫避,長平擔心母姊安危,終將不肯與世顯相認的原委說出,世顯恍然錯怪長平。長平與世顯道出別後多年來的生活。玉嫻與聖卿發現世顯及長平不見了,不安,四齣尋找。長平、世顯不知何處容身,定隨黃毛小狗帶領。聖卿、玉嫻尋至別苑,得知世顯為保護長平才留宿,方感寬心。
長平回家,發現大批官兵把守,原來恩已尋至,並勸周後回宮。周後本已心如止水,不欲回宮,周後在眾人相勸下,及掛念太後及崇禎,決改變初衷。世顯與玉嫻購買過文定的用品,忽聞長平、周後等返宮消息,即上前攔轎,欲挽留長平留下,玉嫻開始熟悉長平身分。山西豪雨下有古碑出土,田妃指是天意示警,指周後回必有損崇禎,太後信以為真,加上遼東戰事失利,太後令崇禎不得見周後。
周後等奇怪回宮後遭冷待,及後更見崇禎過門不入,難受。嫦妃探望周後,以為能見崇禎一面,周後聞言心酸。昭仁不規距,折下田妃的梅花,惹來大禍,昭仁遂找長平頂罪,太後薄責長平後離去。周後照顧患癆病的嫦妃,惹來昭仁及周奎不滿,長平卻好心求崇禎見嫦妃一面。
第七集
太後得悉崇禎應長平要求見患癆病的嫦妃最後一面,大怒,罰長平杖刑。世顯因冒死引火將炮廠銷毀,免大炮落入清兵手中,得崇禎賞識,任他於宮中教導皇族子孫武備及行軍常識。昭仁接近太後,並自薦跳舞供她觀賞,可惜太後內心卻只記掛長平,昭仁不忿,撒謊指長平為受罰一事心中有氣,太後因而決定交長平給御膳房海公公教導,希望能令她學懂宮中規矩, 但海公公性格多疑,不讓長平插手御膳房,長平無奈。
長平身在御膳房,唯有與世顯以白鴿互通消息。一日,世顯上山,無意中聽到長平向上天祈禱,希望能重返童年無憂的時候,二人述說往事。海公公見太後對長平所做的白糖榚贊不絕口,憂心。長平欲減省御膳房開支替崇禎分憂,海公公卻以為她針對自己,並非虛心受教,長平不忿。海公公要長平跟自己切鹿肉來試她,不料長平竟能跟上,海公公發脾氣,眾下人即指海公公為人忌才要面,恐長平得罪他。
眾皇孫貴胄對學習武備沒興趣,反愛詩詞歌賦,世顯唯有徇眾要求吟情詩一首,長平路過聽到,感興趣。長平遲返御膳房,海公公欲責她未做妥功夫,萬料不到,原來她早已准備好一切。太後恩准御膳房與眾到御花園看「火流星」,世顯乘機將情詩交長平,後被海公公發現。
第八集
平為免海公公責罰無辜,直認情詩屬自己所有,聖卿知道此事後找來世顯救長平。海公公不明詩句內容,硬斥世顯傷風敗德,玉嫻聽後不忿,挺身維護世顯。長平後來為情詩一事向海公公道歉,並且毫不保留將真感情說出。太後問海公公長平的表現,海公公竟出乎意料地說出真心話,長平因而得以與眾王子公主一起上課。田妃教玉嫻保持儀容,綁住世顯,玉嫻若有所悟。
何太輔恐眾皇孫只顧跟世顯學習武備兵法,荒廢學業,遂著眾人賦詩一首。長平與世顯分別賦詩,卻心意。玉嫻擔心世顯與長平舊情復熾,冒雨找世顯。聖卿在御花園向長平表白,長平強裝鎮靜,當他說笑。聖卿得悉世顯欲取消與玉嫻婚約,與長平再續前緣,怒打他,玉嫻遠處望見,傷心。昭仁不滿宮中待遇,賣力跳舞,爭取與太後及崇禎共膳機會,乘機撒謊博取二人同情。周後見昭仁帶回美點回宮,責她不安分守己。
世顯教眾王子公主策馬,玉嫻見他細心扶長平上馬,不悅,偷偷上馬引世顯注意,卻因而墮馬受傷險毀容。玉嫻因臉上可能留有疤痕,遷怒長平,長平難受。崇禎決定御駕親征,命世顯及聖卿隨行。玉嫻終日胡思亂想,到景山找長平及世顯,無意中聽到長平的祈禱,卻仍認為她假仁假義。
第九集
崇禎出征,周後每晚去觀音廟為他祈福,昭仁因懾於田妃在宮中的勢力,不惜出賣自己母後,將此事告知,並為討好她而撒謊。田妃硬稱周後到廟祈求與崇禎早日和好,及為打勝仗後邀功,竟強行替周後削發泄憤,周後受屈。崇禎班師回朝,田妃邀功指乃自己每日替崇禎祈福所致。玉嫻得太醫悉心治理下,容顏得復原,重展笑容,後得悉長平為自己試葯療傷,雖受感動,卻不願放棄世顯。
崇禎打勝杖後,回復信心,命世顯帶眾王子公主到邊防設炮位,接受一個月時間訓練,眾人得知沒有隨從同行,嘩然。太後決定擇日替世顯與玉嫻賜婚,長平感失落。昭仁不惜貶周後來討好田妃,田妃遂賜她於自己寢宮中沐浴,昭仁樂極忘形下,不慎將田妃心香油摔破,昭仁以為得田妃厚重,直認是自己所為,不料田妃竟反臉怒摑昭仁。
世顯率眾出發往邊防,玉嫻吻別世顯遭眾人取笑。山上堪察工作緊湊,世顯、長平無暇傾談,二人為避嫌見面亦只會擦身而過。一日世顯入廚房避 雨遇長平,二人終禁不住細訴往事。海公公向周後說出當年田妃失子的內情,周奎與昭仁難得有發圍機會,要周後頂證田妃,周後卻不欲生事追究。聖卿醉酒,將世顯、長平心事說出,世顯遂下令眾不得喝酒。山上寒冷,長平做手套送往世顯給他防寒。
第十集
長平在世顯房中,王子公主卻前來交草圖,世顯剛打發眾人離去,玉嫻恰巧送皮裘至,二人恐添誤會,長平惟有躲在一角,候世顯帶她離去。周奎、昭仁指證田妃用心歹毒,昭仁更不惜用苦肉計令周後相信自己,周後為保護女兒們,決頂證田妃。長平為免與世顯再糾纏下去,忍痛不再見世顯。世顯欲與長平出走,長平雖坦承對世顯感情,但恐玉嫻承受不了,拒絕。長平送上綉花錦帕給世顯、玉嫻做賀禮,玉嫻感激長平成全自己,向天為她祈福。昭仁催促周後盡快翻案,周後唯有藉詞替太後求福出宮查探宮女葉敏消息及搜集翻案證據。
聖卿收家書知崇武中風,怪自己不孝,長平開解。周後幾經辛苦找著葉敏,葉敏卻因當年被田妃手下追殺,不願作證。昭仁得機會與太後打馬吊,頻頻讓太後吃牌,哄得太後歡心。周後找玉嫻父李建泰取齊太醫臨終前密函作證,建泰不允。太後帶昭仁在早朝前選婿,田妃推薦其表弟山西總兵湯寶倫。周後為葉敏調理腳上舊患,葉敏感動,終願替她作證。
太後從近身曹化淳口中得悉周後出外並非為自己祈福,乃是出宮找證人為當年害死太子一事要翻案,大怒,昭仁見狀,為求自保撒謊。周後回宮,昭仁即勸阻她翻案,周後愕然。太後命人將證人葉敏斬首,並將周後押入天牢。
第十一集
昭仁在太後及崇禎面前裝作孝義,求二人饒恕周後。崇禎被國事、家事煩擾,找世顯、聖卿出外釣魚游泳散心。昭仁探望周後,周後責她累葉敏無辜受死,昭仁即托詞指田妃握重兵,為顧存大局才逼不得已倒戈相向,周後信以為真。崇禎心情大好,送玉佩及摺扇給世顯和聖卿,二人高興,不料回宮見長平痛哭,始知周後被押入天牢一事,聖卿為了長平,決定替周後向崇禎求情。
崇武見聖卿得崇禎賞識,老懷安慰,聖卿乘機向他取五萬銀,捐做軍餉,望藉此替周後翻案。聖卿果然惹怒崇禎,被他下令打至殘廢,世顯、長平、玉嫻為聖卿求情亦遭牽連受刑,最終在太後及田妃求情才長平息崇禎怒氣。昭仁在馬吊上討好太後,太後方免周後一死,只將她貶為宮女。
崇禎因群臣昏庸無能,龍顏大怒,大臣顫競。建泰見玉嫻與長平一起,恐得罪田妃,藉詞唯恐阻礙長平學業,勸她少與玉嫻一起。崇禎因國事,累壞身子,按太醫指示浸足令血氣運行,卻為水溫不合大發脾氣,周後冒險上前服侍,崇禎見是周後,怒氣平息。聖卿傷漸愈與長平見玉嫻為張羅婚事苦惱,二人合作哄玉嫻。玉嫻發現齊太醫給建泰的告密信,勸建泰交出,建泰不允,只答應不將信燒毀。周後替崇禎刮痧,不禁想起往事。
第十二集
田妃得知崇禎三個月不得近女色,恐他受不起其他誘惑,決到其寢宮,不料竟見周後正替崇禎刮痧,不悅。田妃以活絡強身為由奉上鮮鹿血給崇禎,並色誘他,崇禎終按捺不住慾火,周後勸告無效,惟有向崇禎近身太監王承恩求助。承恩阻崇禎與田妃親熱,氣煞田妃。玉嫻見世顯終回來布置新房,心甜,世顯卻指只能逗留片刻便要回炮台工作,玉嫻不悅。
昭仁討得太後歡心,太後將她過繼給田妃。昭仁討好田妃,田妃重提舉薦其表弟湯寶倫做她夫婿,昭仁感激,說出當日是周後找承恩壞其好事,田妃為報復,向崇禎要周後服侍自己,趁機虐待她。長平發現周後要洗糞桶,痛心,向世顯哭訴。世顯父母到京,建泰父女接風,周興感激建泰當年在崇禎面前冒死相諫,方撿回一命。玉嫻、世顯試大婚禮服給太後看,昭仁流露羨慕之情,被太後取笑,太後指自己打算待戰事稍為平息後,讓田妃登後,並為昭仁舉行大婚,二人暗喜。
玉嫻求建泰將告密信交還長平,建泰不肯,二人對話被田妃婢女探子小翠聽到。昭仁與寶倫開始通信傳情,找長平解讀並傾吐心事。田妃要周後替自己按摩,周後遂使計令田妃逐自己回崇禎身邊。崇禎終日受國事煩擾,大發脾氣,周後細心照顧並開解,終令崇禎願再與大臣議政。
第十三集
世顯、玉嫻大婚在即,聖卿與長平跟二人餞別,長平提議送禮物給對方留念,眾人附和,玉嫻更表示要送長平兩份禮物。原來玉嫻打算偷偷取齊太醫的密函給長平,不料被小翠發現,田妃逼玉嫻將信交出,二人糾纏間,玉嫻被推倒頭破血流而死,恰巧昭仁到來托田妃送信給寶倫,田妃即命昭仁處理玉嫻屍首。昭仁推玉嫻屍身落荷花池時,不慎將其玉佩也一並掉進河中,遂急找田妃求助,不果。
昭仁撒謊要長平認是玉佩主人,長平誤信昭仁,以為她只是傷人,遂向宮中內務府人員表示自己是玉佩失主,終被扣押。世顯等不信長平是殺玉嫻兇手,找長平問個明白,長平卻三緘其口,只嚷著要見昭仁。崇禎只用兩三個時辰便接受長平為情殺玉嫻的推斷,不理群臣及建泰反對,蓋上火漆封案,但卻給眾人三日時間,若有人能猜出自己為何如此定案,便肯為長平翻案。
太後送大銅鏡及近身侍婢詩琴給昭仁,令她以最佳狀態見回京述職的寶倫。三日之期已屆,世顯雖猜不出崇禎心意,亦冒險一試。昭仁盛裝打扮迎見寶倫,卻發現他原來是個色中餓鬼,生厭。崇禎不滿眾人答案,指眾人不務正業只顧自己而置天下不顧,怒將建泰降職,並趕世顯等離去。世顯陪建泰運送玉嫻靈柩返鄉。
第十四集
崇禎得悉寶倫竟帶同三千親兵進京而沒人匯報,大怒,弘遇指寶倫挫李自成有功,且手握重兵,崇禎無奈投鼠忌器。崇禎賜座及賜酒給寶倫及與其副將,豈料副將們只聽令寶倫,崇禎強抑怒氣。昭仁應寶倫之邀到其駐扎軍營,寶倫借酒意輕薄昭仁,昭仁藉機告辭,途中發現寶倫縱容下屬強擄村女,回宮即向田妃悔婚,不果。
昭仁向寶倫訛稱長平一直傾慕他,寶倫信以為真,又騙長平往見寶倫。寶倫向太後要長平為妻,田妃著太後順其意,亦可送走長平這個不祥人。弘遇為寶倫呈奏求崇禎為長平鳳台選婿,崇禎本討厭寶倫,但忌憚他擁兵自重,接受勸告先安內再攘外,決定接受弘遇建議。聖卿知道崇禎為長平鳳台選婿,拉世顯一起遞牌子,世顯父母不悅。周後知長平每日在內務府囚室呼冤,著昭仁變賣其珠飾疏通門衛探望安撫她,昭仁竟命人把窗子封上。
崇禎懊惱無人將國事放在心上,見慈照等王子公主在御花園玩樂,重打各人,眾大臣卻以為皇上喜怒無常,紛紛猜度崇禎心意,崇禎見狀更怒上心頭,大發脾氣,周後誠惶誠恐勸崇禎保重龍體,崇禎方息怒並允周後見長平。長平多番求見方獲崇禎允許接見,長平指在周後解釋後,明白崇禎苦衷,甘願下嫁寶倫為崇禎分憂,崇禎感動。
第十五集
長平跟世顯通信,指自己甘心下嫁寶倫,勸他不要參加選婿,蒙上薄倖之名,世顯不理。鳳台選婿之日,長平在鳳台挑出三位候選駙馬讓崇禎抉擇;另邊廂,戰報頻傳,崇禎接將士叛變投降滿清的消息,激動不已,加上身體抱恙,本欲暫停選婿之事,但最終在大殿接見三位選駙馬。崇禎以軍政之事驗三位候選人,世顯直指大明大敗在於崇禎,崇禎大受刺激,要跟他辯論。世顯將皇太極比喻為領頭羊之說,獲崇禎賞識,決定選他為婿。
寶倫為選婿一事落敗大發脾氣,對崇禎不加理睬。崇禎任世顯為遼東大都督,並要他十日內議好戰略書,眾大臣表擔心,崇禎卻一意孤行。長平按規矩向世顯父母奉茶及送上厚禮給二人,卻不獲二人接納。周興指世顯無論能否將皇太極打敗,亦兩方不討好,但亦明白世顯已勢成騎虎,遂著他找史可法相助。
寶倫以治病為藉口不回山西,即傳來山西民官武將集體呈辭,氣煞崇禎。崇禎為安撫寶倫,忍辱將昭仁許配給他,只求能令世顯可專心打敗皇太極。世顯上戰場在即,心情沉重,長平開解。昭仁不甘下嫁寶倫,且草草成親,找周後要見崇禎,但周後知崇禎為戰事心力交瘁,勸她暫時忍耐,昭仁不肯,使計逼周後讓自己見崇禎。
第十六集
昭仁終獲見崇禎,捏造證據指長平見異思遷,崇禎大怒,要她遵旨出嫁。出征在即,聖卿見世顯終日不發一言,擔心,找來長平見世顯。世顯將心事向長平傾訴,長平答允每日守候他消息,並照顧其父母。聖卿知長平外表雖似堅強,但內心實擔心世顯此行安危,遂向她保證會以性命保護世顯。
昭仁極不情願地,進軍營與寶倫成親,寶倫強行與她親熱後,翌日即拔營撤軍回山西,撇下昭仁為棄婦,崇禎知道後,大怒。周後擔心昭仁承受不了,著長平往關心她,昭仁雖恨透寶倫,仍在長平面前逞強,還指長平貓哭老鼠。長平其後發現昭仁將自己兒時與世顯所畫的畫撕破泄憤,傷心難過,世顯見狀,雖然已為准備出征一事疲憊不堪,仍重新畫畫來安慰長平。世顯質疑上天是否真的眷顧自己與長平,令二人一再分開,長平卻不認同,聖卿在旁聽到述說往事,扮皇帝與二人鬧作一團。
昭仁見宮中無人談論自己成為棄婦一事,感奇怪,原來眾人已將焦點放在長平及世顯身上。出征前,崇禎為激勵世顯,破例讓長平穿上禮服並奏上囍樂讓二人見面交杯,接受眾人祝賀,昭仁更顯妒忌。世顯領兵在敵眾我寡情況下與皇太極軍隊交戰,決定兵行險著,冒雨運大炮上山對付勁敵,可法亦認為此法或可取勝。
第十七集
崇禎接戰報知世顯一炮擊倒皇太極,令他受傷墮馬,喜極。眾人為取勝大肆慶祝,世顯卻擔心激起皇太極反撲之心,即擬新戰略書對付,崇禎閱後頻呼高明,但群臣指國庫空虛難以支持世顯戰略,不料各地紳商因首仗獲勝紛紛呈上捐獻,崇禎大得鼓舞。昭仁聽到婢女們贊賞長平與世顯為美人配英雄,疾妒,硬將假仁假義罪名加在長平身上,長平感無辜反駁,反問為何當日自己要下嫁寶倫,昭仁心虛,無言以對。
昭仁不滿崇禎視自己如棋子,用來安撫寶倫,一氣之下往找田妃,撒謊指崇禎視田妃一黨的大臣為廢物讒臣,並指早晚讓舊臣復職、恢復周後皇後位分,田妃等大怒。大臣陳演落力籌募軍餉,田妃與其父弘遇即向他恐嚇一番,終令不足數軍糧運至前線,而負責此事的慈照亦大感為難。聖卿見運來的糧草只得預算的一半,激動不已。
大臣們在崇禎面前誣蔑世顯恃功驕奢,崇禎信以為真。世顯從慈照口中得知眾大臣聯成陣線對付自己,感此仗無望,問史可法意見,世顯決定與眾人同捱飢抵餓,並加緊防衛,嚴拿逃兵。昭仁哄田妃注資在其錦鯉買賣生意上,田妃決定挪用軍餉。一名曾勇救聖卿的逃兵被捉回,聖卿欲以苦肉計救他一命,惜世顯堅決以軍法處斬。崇禎閱世顯記下的逃兵遺言,方悉一直被蒙騙。
第十八集
崇禎要慈照將軍營所見所聞如實相告後,決定親自辦理籌糧餉一事,又召周興、李建泰回朝並限時要其他大臣將賬目呈交,眾惶恐,弘遇遂逼昭仁交還田妃給她買錦鯉的銀子,昭仁大驚向母求救,卻被慈照無意中發現她說謊,與長平聯成一線逼昭仁說出真相,昭仁卻不肯道歉,周後恐昭仁惹殺身之禍,夾在中間說盡好話,方平息事件。
崇禎受戰報影響,暴憂暴喜,周後上前勸解,崇禎留下周後在寢宮服侍自己,周後受寵苦驚。群臣感世顯此仗取勝無望,加上田妃失勢,意興闌珊欲辭官,田妃卻誓不罷休。太後不滿崇禎為籌軍餉,抄其表親兼大恩人陳氏一家,要他將錢還給陳家,並遠離周後,崇禎堅拒,寧跪叩太後謝罪,太後無可奈何。
皇太極調動軍馬要將世顯大軍團團圍住,史可法指此舉有違兵家常法,世顯決定調頭還擊,不料炮彈竟不能發射,遭重創,崇禎接報得悉後,大怒。太後受田妃唆擺,竟絕食逼崇禎就範撒回周興,崇禎唯有使詐裝作中風,令太後放棄逼他,並要周後及長平相助鏟除朝中狐朋狗黨。大臣決請辭,田妃指寶倫會對付世顯。皇太極病重不肯回國醫治。寶倫唆使商船堵塞河道,令援兵不能及時匯合世顯大軍,周後知道田妃與寶倫勾結,徵得崇禎同意,復後重掌後宮。
第十九集
周後恢復皇後之位執掌後宮,慈照以勾結外戚等罪名將田妃一黨逮捕。周後指田妃侵吞軍餉,以執行杖刑懲罰,田妃自恃有太後所贈百花紫袍護身,不料周後未為所懼,田妃被打,咒詛周後泄憤。皇太極病重,但仍堅決親自領軍與世顯大軍交戰。崇禎接報知明軍被清兵圍困,而援兵因寶倫阻撓未至,懊惱自責。
世顯母梁氏日夜在城樓等世顯消息,長平苦苦哀求她簽下婚書送交世顯,世顯母卻不應允。明軍節節敗退,世顯此時竟收到長平送來的婚書,並雀躍地告知各人,眾人反應冷淡,世顯勾起各人思鄉之情,率眾高歌振奮軍心。皇太極暴斃,六歲的順治繼位,大清按兵不動,世顯軍亦決定屯駐原地。明軍暫松一口氣,崇禎心情亦得以放鬆。
太後替田妃與弘遇求情,周後見二人帶杖到來受懲,心軟,決放過二人。崇禎因未有實據證實眾人侵吞軍餉,只將有關大臣軟禁內務府中。弘遇勸田妃盡快離開京城,田妃卻不以為然,二人以探母為名返江南。世顯感清兵按兵不動,不安。長平取得崇禎同意,上前線探望世顯,崇禎亦希望藉此激勵世顯。田妃與父回鄉物色美女來迷惑崇禎,重奪大權。二人看上在大廟裸舞許願的江南名妓陳圓圓,無奈圓圓卻情傾山海關總兵吳三桂。
第二十集
圓圓向弘遇及田妃憶述與三桂相交經過,二人哄圓圓入宮選妃,不果。三桂進宮,獲崇禎器重,三桂向他展示射程遠、索價高昂的紅夷大炮圖,並指大清已訂購了七尊紅夷大炮。長平準備家鄉小菜上前線勞軍,被崇禎取笑。世顯軍得知長平即將到來,雀躍,世顯卻因清兵按兵不動,不敢鬆懈,命眾加緊操練。聖卿為迎接長平來到,跟將士們排演戲劇,世顯得悉後責眾人不守軍紀,懲罰眾人加練,聖卿對世顯未領情,感失望。
清兵突以紅夷大炮轟明軍,世顯認兩軍實力相約,決定重整軍容集中火力摧毀紅夷大炮。慈照與長平往前線途中,驚聞明軍受挫。世顯欲利用步兵打落紅夷大炮,可惜死傷慘重仍未奏效,士氣更見低落,世顯決定領二萬大軍繼續留守前線,著聖卿等領兵分批撤退,更要他將婚書及駙馬珈交回長平,聖卿反對無效。長平與慈照離鎮,卻遇上清兵,混亂中二人失散。
世顯率兵冒死運炮至射程范圍可達的地方,終將紅夷大炮摧毀,但世顯亦因而受重傷,昏迷不醒,被可法與承恩護送回京,世顯自愧未能打勝清兵,崇禎卻為鏟除皇太極已表贊賞。崇禎按世顯要求率眾向陣亡士兵叩首,撫恤忠烈英魂。世顯得悉聖卿、長平下落不明,擔心不已。另邊廂,長平在民間淪為乞丐,遭人白眼。
第二十一集
聖卿原來已回保定老家,並結識滿清大臣琦祿及馬善。一日,聖卿見襤褸的長平暈倒街頭,惟恐二人發現她身分,強拉二人入妓院。聖卿其後終在死屍堆中找著長平,將她救回。圓圓向田妃借錢贖身,田妃卻指只有入宮選妃方可見三桂,圓圓猶疑。
流寇李自成的闖軍壯大,占據湖廣一帶,崇禎與內閣商討平亂方案,卻只得三桂提出切實戰略方案,並指自成致勝原因是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