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女人為什麼要孝敬公公婆婆
孝公婆是每個做媳婦責任和義務,也是對丈夫一種關愛和尊重,促進夫妻和諧。
② 孝敬婆婆是本份該怎麼做呢
孝敬婆婆就把她當作一個親戚的長輩來看吧,這樣不會對她有多大的期待,也不會對自己有多高的要求。
孝敬婆婆也要有分寸,保留一絲距離會讓兩個人都舒服些。我婆婆才來的時候,想到她是背井離鄉來幫我帶孩子的,所以我對她是掏心掏肺的。直到一次和老公吵架,她一直讓我不好鬧,我才恍然有的人不管你對她多好,她也不是你的親人,最多就是個親戚而已。當時說不失望是假的,如果真的把我當她的孩子,在我們吵架的時候至少要做到公平公正吧。所以大多數的婆婆對兒媳婦只是面子情而已,如果你沒有分寸,太過親近的話,反而會成為相處的負擔,因為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當然不可否認,這個世界上有些婆婆和兒媳婦相處得像母女一樣,那也只是像而已。不管什麼樣的感情都是需要雙向奔赴的,如果只有一方的付出早晚會厭倦。所以孝敬婆婆,把她當作一個親戚,進可攻退可守,或許還能相處得愉快些。
③ 我在抖音里發了給婆婆過生日的情景,朋友在評論里回復了美女孝順我應該怎麼回
就回復朋友:謝謝,應該的,婆婆也是媽,我也幸運地遇上了一位好婆婆,一家人嘛互相關心才能幸福快樂
④ 郭晶晶的婆婆,曾經的美女朱玲玲的近況如何
朱琳琳, 在19歲的時候參加了香港最負盛名的「香港小姐選美大賽」,一舉奪得了「最上鏡小姐」和總冠軍,成為香港小姐史上第一個雙料冠軍。她的美貌和氣質直到現在也非常的獨特。
2008年11月27日朱玲玲再婚,丈夫也是名富商,兩人在在新加坡結婚,他的丈夫還向香港港交所申報朱玲玲太太身份,意思就是他的財產在婚後屬於兩人的共有財產,這也讓很多人羨慕不已。婚後夫妻恩愛甜蜜,但作風依舊低調。雖然兩嫁豪門,但半輩子的人世浮沉,已經讓她明白了取捨,和如何做正確的決定。
⑤ 兒媳要怎樣對待自己的婆婆
一、孝敬婆婆是應該的
雖然婆婆沒有養你,但是她養了你的老公,所以你既然愛老公,就要理解兒子對母親的心情,就要和他一起尊敬他的媽媽,你也有父母,如果你的老公
和你父母頂嘴,漠視,你會高興嗎?所以多給婆婆點笑臉,多陪她聊聊天。你對他的媽媽好,他自然也會對你的媽媽好。在我看來,書中的主人公麗娟其實是個很悲哀的人物,她人很好,但是嘴太不饒人,據理必爭,這讓平亞媽聽了不舒服,平亞也會覺得不夠尊重他的父母。
二、不要在婆婆面前和老公過分親熱
很早就看過這個對媳婦的忠告了。雖然你覺得你們習慣了這種溝通方式,但是老人畢竟是老人,她們有著傳統的思想,這就像在外人面前一樣,和老公過分的親熱也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你說,這是你的家,你願意怎樣就怎樣,這是沒錯,但是家裡住了老人,這方面還是應該要注意的。
三、出謀劃策的時候要照顧老公的情緒
遇到涉及到婆家的事情,尤其是錢的問題,你總是要給老公出謀劃策的,但是一定要顧及他的情緒,講話一定要有技巧,盡管你心裡一萬個不願意,也不要直接說出來,你要委婉的和老公講道理,讓她知道你願意幫忙而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幫不上忙,並且要多些安慰的話再出謀劃策。但是有些錢你是沒有辦法作主的,譬如公公生病,你即便不給錢,人家也一定要到處弄錢給爸爸治病的。所以既然無法逃掉,還不如拿錢時乾脆點,而且表現出很願意得樣子,由你來交給婆婆,這樣既討得婆婆歡喜,老公又滿意,日後也能多為你考慮。但是在這里我要提醒媳婦們:孝敬公婆是應該的,不孝敬會讓人家笑話的,連帶孝敬什麼七大姑八大姨那除非是你錢多的不得了。
四、不要在婆婆面前使喚老公
這個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換個角度想,如果你的爸媽來家裡住,你老公不停的使喚你做這做那,你父母的心情是怎樣的?他們會以為女兒在家裡很不容易,過的累。尤其在中國這種還存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婆婆看著你沒事指使老公一定會不高興的,兒子在家做不了主,居然被一個女人使喚,誰不會有抵觸情緒呢?離開你婆婆視線後,你愛怎麼使喚都行,只是,千萬別讓她看見。
五、多關心體貼婆婆的日常生活
無論你是虛心還是假意,表面的功夫是必須要做到的,這樣也會讓你丈夫對你另眼相看。給自己媽媽買東西的時候想著給婆婆也買一個。多細心觀察她的日常生活,冷了熱了?想吃什麼了?想做什麼了?抽空滿足一下她的願望。除非她生病了,否則她花不了你們幾個錢,大部分的婆婆愛兒子甚至愛過自己的生命,她也是希望你們過的幸福,不會大把花你們錢的,她年紀大了寂寞,你一點點的關心會讓她記在心裡的。
六、留點時間聽她嘮叨吧
很多媳婦對待婆婆的方式,是敬而遠之,惹不起躲的起。可是對於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婆媳來說,躲是絕對躲不起的。那就乾脆橫下心吧,沒事哄哄她,老年人嘛,都喜歡有人陪她聊天,有時間的話就聽她說兩句。她愛嘮叨,就讓她嘮叨吧,無非就是兒子的那點事。講講撫養兒子的不易,兒子成長的過程,一邊聽一邊隨聲附和兩句:「媽你真是不容易啊,一定得好好孝敬您。」說點好聽的怕什麼呢?浪費幾句口舌而已。做到做不到倒是次要的,說到倒是必須的,你要讓她覺得,你和她是一家人,她有了你,是多了女兒,而不是搶了她兒子的女人。
七、丑話說在前頭沒有什麼錯
在你婆婆來到你家之前,你最好先和老公達成共識。沒有和婆婆住之前,很多媳婦都覺得婆婆還是不錯的,但是住到一起了卻矛盾重重。首先要知道,在一起生活矛盾是不可能沒有的,即便和自己媽媽在一起住有時也會有不高興的時候,何況是婆婆呢?但是,有些原則性的事情,譬如:你沒有辦法早起,你沒有辦法天天做家務,你和老公生活中沒有男尊女卑的觀念等等,請你最好在婆婆來之前先和老公溝通好,讓他事先把情況和婆婆講一下。而且如果在一起生活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你實在無法忍受的,那請你不要忍受,讓你的老公和你婆婆講。丑話說在前面吧。
八、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在一起生活,婆婆和媳婦之間總是會有小的摩擦發生的,偶爾一句不中聽的話,一件令你不高興的事,過去了就過去吧,別總記掛在心裡。如果自己的媽媽說你,你一定兩天就忘了。某種程度上,婆婆都是有點家長的味道的,可能有時愛教育一下你,願意聽就聽兩句,不願意聽就當作沒聽見,再大不濟和她辨辨道理。辨完也就罷了,和和氣氣還是一家人,擺冷臉決不是好辦法,你老公為難不說,婆婆還認為你不懂事,你自己呢心裡還生氣,不是原則性的大事,都別太斤斤計較。
當然,我想提醒的是,能不讓公婆住進來是最好的,因為很多矛盾都是發生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如果沒有辦法一定要住進來,那就要做好心裡准備,不能只從自己的心情出發了。我寫這些也不是說矛盾是媳婦的錯,只是上網、看書的大都是做媳婦的,我們不滿也好,委屈也好,生活總得過下去,與其抱著難受的心情生活,不如從自身做起改善關系。能怎麼樣呢?人生就是這么回事。
⑥ 74歲兒媳孝敬105歲婆婆稱婆婆高壽是一家人的福氣是怎麼回事
東南網3月23日訊 「婆婆摔了一跤以後,更想搬回老家住了。」「可是到了鄉下,無法行動的她誰來照顧?」「順著老人的意願最要緊,我們來照顧。」這是去年余憶為了安排婆婆生活與孩子的對話。余憶今年74歲,她的婆婆黃石獅厝今年105歲,余憶是二兒媳。商定之後,余憶叫來兒子,把婆婆送回老家,從此一直留在老人身邊,細心照顧。
黃石獅厝的老家在仙游縣書峰鄉書峰村卓宅自然村,這是個離城關10多公里的小村。近日,記者一行來到卓宅自然村,走進這個「孝友傳家」的大家庭。
書峰鄉是枇杷之鄉,如今青壯年人大多外出經商、打工。黃石獅厝的老房子位於山坡上,土坯木結構。「四壁含清風,丹霞射其牖」,門前新貼的這副對聯,給這座斑駁的老宅添了一抹亮色。屋裡生活設施簡單,但被收拾得十分干凈、整齊。
一樓西廂房裡,余憶正在給婆婆梳頭發,還輕聲細語地與老人拉家常。黃石獅厝是以出生地取的名字,這位老人雖無讀書,但舉止端淑,百歲高齡的她依然紅光滿面。梳過頭發,老人的三兒子、75歲的林鍾毓從床上將其抱起,老人微閉著眼睛,安詳地坐在椅子上。
環顧大廳,土牆上有一幅寫著「孝友傳家」的丹青匾額。書峰村黨支部書記林建耀告訴記者,這是去年重陽節村委會贈送的,以彰揚余憶「孝友傳家」的美德。
余憶是仙游縣已故書法家余鴻的長女,出身書香門第的她,從小就知書達理。如今余憶已是兒孫繞膝,本可以安度晚年,但婆婆摔倒後,她再次放棄在縣城舒適的生活,來到這位於山旮旯的小村落,依舊如十幾年前那樣,盡著一個兒媳婦的本分。
去年,婆婆不慎摔倒,大小便失禁,余憶更是日夜守在她身邊。後來,婆婆想搬回老家住,余憶又跟著搬回鄉下,寸步不離。婆婆無法行動,每日要有人抬上抬下,余憶自己力不從心,就把在浙江帶孫子的小叔林鍾毓叫回。現在,老人三兒子林鍾毓以及二兒媳余憶、最小的兒媳三人一同伺候老人。
余憶曾做過兩次手術,尤其是腰椎手術後,無法彎腰提、搬物品,即便如此,她對婆婆的照顧從未懈怠。余憶常說:「婆婆高壽,這是一家人的福氣。當兒媳的應該珍惜這份福氣,更好地侍奉老人,這也是晚輩應盡的義務。」
⑦ 孝老愛親好媳婦模範事跡材料
孝老愛親好媳婦模範事跡材料(通用6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事跡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跡可分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跡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跡的材料。那麼什麼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孝老愛親好媳婦模範事跡材料(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換弟是居住在運城市鹽湖區王范鄉下馬村的一名普通居民。她1978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收獲為「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的天倫之樂。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88年,家庭的「頂樑柱」的丈夫因病撒手西歸,只留下老邁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孤苦無依的她,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了她的身上……
當時她的女兒七歲,而兒子只有五歲,她看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還有年邁的婆婆,心裡有說不出的苦,但她忍了下來。她決心自己好好乾,一定可以養活得了兩個孩子還有年邁的婆婆。當時家裡有十幾畝地,她就辛辛苦苦種起地來,可是地里有的活是她一個女人家根本幹不了的,而且一年下來,地里的收獲也不大。她想,這樣可不行,孩子們越來越大,也到該上學的年齡了,以後的開銷會很大,就地里的一點點收入根本不夠家裡的平常開銷。就在她一籌莫展的時候,村裡立了集會,她就和婆婆商量「要不在集會上賣東西吧?」,可是至於賣什麼呢?她就和婆婆在集會上轉了一圈又一圈,終於發現有一個老婆婆賣韭菜盒子,看著生意還特別的好,她就決定也賣菜盒子試一試。擺了幾次攤之後,發現生意的確還可以,她就堅持了下來。家裡的日子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孩子們正在上學,家裡正是需要錢的時候,所以她就又開始賣涼粉,涼皮,想把日子過得更好。在她出攤的日子裡,婆婆在家也沒閑著,每天為了擇韭菜、洗韭菜、泡粉條,和面,搞好後勤服務。為了多賺點錢,風里來雨里去,她幾乎每天都出攤,逢一四七去馮村趕集,二五八去王范趕集,三六十在本村趕集。每個月也只休息三天,就在這三天里,她也不能閑下來,給婆婆和孩子洗洗涮涮,收拾收拾家裡,還要出去買點材料。
寒來暑往,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在她的堅持努力下,家裡蓋起了五間新房子,女兒出嫁了,兒子也娶了媳婦,如今也當上奶奶了。她雖然掙了點錢,但身體也累垮了,腿關節疼得有時候都走不了路,手上的關節腫得像根香腸,不過她心裡還是美美的,因為孩子們都長大了,也都成了家,婆婆也是紅光滿面的。婆婆看著她的身體狀況,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婆婆和孩子們多次勸她不要再幹了,再干身體就不行了,可是也說:「我沒事,我坐在家裡也沒啥事,出去一天多少能掙點,也能減輕孩子們的負擔。」
2013年年,一向身體很好的婆婆突然生病了,她看著婆婆難受的樣子,她心痛得不得了。把婆婆送到醫院檢查後,醫生說膽結石得做手術,婆婆說什麼也不做,說:「就讓我死了算了,我都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活幾年呀!」可她卻說:「我們母女倆相依為命這么多年,你比我親媽還要親,我不能失去你。」婆婆被她的話打動了,決定做手術了。手術後,她寸步不離的伺候著婆婆,端屎端尿,問寒虛暖的,就連同病房的病友都誇婆婆好福氣,有這么好個兒媳婦。婆婆出院後,但因為年紀大,恢復得比較慢,而且術後還留了個腰疼的毛病,疼的厲害的時候躺著都翻不過身,她就幫著婆婆翻身,脫衣服,洗腳,洗臉,擦身體,慢慢的婆婆的腰疼病好了些。
從丈夫走後,她們婆媳倆就睡到了一個炕上。如今,她們早已情同母女,不是親生勝親生啊。
她的家是一個傳統美德之家,遵循的是「敬老愛幼,勤儉自強,孝行天下,淡泊從容」的人生品格。這傳統美德,給她們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讓她們獲得了精神的力量源泉,在最困難的時候,她們相持相扶,彼此關愛,淌過生活的難關;在漫長的生活長河裡,她們寬容以對,互為慰籍,共享人生的平實和精彩,這細水長流般的愛,將會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體味真,弘揚善,享受美。
她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但認識她的人都會翹起大拇指由衷地稱贊她是孝媳、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傳承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今年45歲的邱香愛是紡織東一條街22樓的一名普通婦女,她十幾年如一日,熱心伺候婆婆的感人事跡深受鄰居的贊揚及好評,人們提起她沒有一個不誇她是孝敬婆婆的好媳婦。
今年80歲高齡的婆婆原是紡織東一條的居委幹部,因腦梗行動不便,卧床在家。年富力強的邱香愛在家最小卻毅然擔負起了照顧婆婆的重擔。生活困難,從沒怨言。用她那瘦弱的身體一刻也不停地忙碌著,全心全意照顧久病在床的婆婆。
天有不測風雲,婆婆在今年年初檢查出了小腦萎縮,嚴重貧血等症狀,全家多次尋醫給婆婆治病,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對病情,婆婆感到打擊很大,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邱香愛看出了婆婆的心情,就天天陪在婆婆的病床前陪他聊天,開導婆婆堅強起來,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給婆婆打比方,還常對婆婆說『你一定要戰勝病魔,有我們和你在一起,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你陪伴你』邱香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執著的挑起了伺候老人的重擔,今年,她為了貼補家用,還找到了工作,上起了班,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務,伺候老人,在忙裡忙外的同時,他抱著治好婆婆病的希望,四處投醫問葯給老人治病,婆婆住院期間她親自護理平時按時給婆婆服葯,合理安排婆婆的生活,飲食起居精心照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親自扶婆婆上廁所大小便,親自給婆婆換衣服,梳頭,洗臉,端茶倒水,她千方百計讓婆婆吃好,住好,使婆婆開心,每周她定期給婆婆洗頭,洗腳,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換。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坐在床邊陪婆婆聊天,就這樣他熱心伺候老人,從沒叫過一聲苦,也沒說過一聲累。
為了能讓婆婆早日康復,邱香愛咨詢了很多醫務人員,掌握了不少護理知識,通過多年來的精心照顧,目前婆婆病情和精神狀態大有好轉。來探視婆婆的親屬都說『多虧了邱香愛的悉心照顧』邱香愛每次都靦腆的笑著說『孝敬婆婆是我份內的事』。
生活中這樣的細節還很多,不少人問她『你為什麼這樣孝敬婆婆』邱香愛回答說『婆婆早年喪夫,為教育丈夫成人受盡了苦,我們晚輩應當照顧好老人,讓老人家多活幾年,才能對得起她,我心裡才覺得踏實些,好受些』這就是質朴、善良的邱香愛!
王范鄉劉村莊德孝文化苑義務管理員,也是醫療志願服務隊成員,日常生活中免費為老人體檢,平時還幫老年日間照料買菜,為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種服務。
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在她剛滿4歲,懵懵懂懂還未記事的時候,父親已經因病永遠離開了她,剩下年邁的母親和六個成長中的子女。母親既要忙農活,又要拉扯一堆孩子,在哥哥姐姐和嫂子的照顧下,她跌跌撞撞的長到18歲,在花季的年紀,母親也撒手離開了她們。從此在她的生活里,再也沒有喊過爸、媽這兩個字。可能人缺少什麼,就越期望擁有什麼,所以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一直是她最大的期盼。還有什麼能比父母雙全更幸福?
在她20歲的時候,經人介紹她認識了她的先生。他和她比起來,簡直是蜜罐里長大的孩子。奶奶寵愛他,父親母親呵護他,還有懂事的弟弟,一大家子在一起的幸福不正是她想要的嗎?擁有這樣的家庭,讓她覺得很滿足、很知足。在談戀愛的時候,她就給自己許了個諾言:上蒼給了她一個夢寐以求的美滿家庭,她所能回報的,就是全心對待所有的家庭成員,為了自己的多年的心願,也是為了做兒媳的那份責任。
經營好自己的事業是對家庭成員負責的第一步,有了經濟基礎的保障,才能讓家長安心、臉上增光。她經營的診所從最初的一個小單間擴展成冬有暖氣、夏有空調、四季舒適的門面房。農忙之餘,不斷進修、學習,參加市裡的輔導班,掌握日漸更新的醫學知識,將最新的醫療技術相關信息帶回村裡,既方便了村民就醫,又在醫療保障方面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一點貢獻。公婆經常說,鄰里鄉親們掙點錢都不容易,能照顧就多照顧點。只要資金周轉的開,街坊鄰里來看病,手頭上的錢暫時比較緊張的,都可以在這里先就醫,等錢寬裕了再結賬。公婆淳樸的善心時刻提醒著她,做人要厚道,要換位思考,急病人之所急,像對待親朋一樣對待每一位病人。她的小診所在大家的關愛下逐漸成長,也希望以後能為大家提更多的保障。
在大家的稱呼里,她家先生的父母是她的公婆,但是在她心裡,早已將他們當成是她的父母來看待,他們也把她當成是家裡的姑娘。嫁入仝家以來,一直喊的都是爸、媽,老兩口聽起來也很開心。在她眼裡,孝順其實很簡單。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東西就是「孝」,不讓老人生氣、擔心那就是「順」。公婆衣服的尺寸早就熟記在心,只要看到合適的,自己省點,也要先緊著公婆買。春夏秋冬的衣服,全由她來包辦。公婆每次試穿的時候,嘴上總說她亂花錢,但是看到他們眼裡的喜悅,她知道,公婆是心疼她。老人年紀大了,一般的手機老人家看不清、聽不到,特地託人在市場上給公婆買來大鈴聲和大按鍵的手機,這樣也方便了家裡人的聯系。奶奶是全家人的寶貝疙瘩,經常給奶奶洗澡、洗頭,剪腳趾甲,買新衣裳,吃新鮮玩意,帶奶奶電腦視頻,定時給奶奶檢查身體,陪奶奶打麻將,嘮嗑,逗奶奶開心,奶奶心情好了,身體健健康康,那就是她們全家人的福氣。公婆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俗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本著這個簡單的理念,她們一家和和美美的度過了十幾個春秋。
當然,兩代人在一起總有「代溝」,有時候對某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遇到公婆無法理解的事情,本著寬容的心,慢慢和老人家講解、溝通。如果暫時無法理解的,就先放一放,給老人一些考慮和體會的時間,這也是尊重家長的表現。
寒來暑往,轉眼家裡的小叔也到了適婚年齡。給小叔找對象成為家裡的頭等大事。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一樣,四處張羅好姑娘,小叔去相親,當然要先配備一套好行頭,這個事不用考慮,做嫂子的一定要先忙在前面,讓小叔在硬體方面不輸給別人。在她的撮合下,小叔找了個好姑娘,她也有了個好妯娌。大家像姐妹一樣相處,共同孝敬長輩,關愛晚輩。
家庭其實就是個薪火相傳的小社會,只有彼此之間做到真心相待,才能代代傳承,譜寫和美的篇章。雖然她的生活沒有什麼大風大浪,一直都很瑣碎,但是她相信,在這樣一個和睦氛圍的大家庭里,還擔心什麼更大的風雨呢?
今年45歲的邱愛是紡織東一條街22樓的一名普通婦女,她十幾年如一日,熱心伺候婆婆的感人事跡深受鄰居的贊揚及好評,人們提起她沒有一個不誇她是孝敬婆婆的好媳婦。
今年80歲高齡的婆婆原是紡織東一條的居委幹部,因腦梗行動不便,卧床在家。年富力強的邱愛在家最小卻毅然擔負起了照顧婆婆的重擔。生活困難,從沒怨言。用她那瘦弱的身體一刻也不停地忙碌著,全心全意照顧久病在床的婆婆。
天有不測風雲,婆婆在今年年初檢查出了小腦萎縮,嚴重貧血等症狀,全家多次尋醫給婆婆治病,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對病情,婆婆感到打擊很大,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邱愛看出了婆婆的心情,就天天陪在婆婆的病床前陪他聊天,開導婆婆堅強起來,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給婆婆打比方,還常對婆婆說『你一定要戰勝病魔,有我們和你在一起,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你陪伴你』邱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執著的挑起了伺候老人的重擔,今年,她為了貼補家用,還找到了工作,上起了班,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務,伺候老人,在忙裡忙外的同時,他抱著治好婆婆病的希望,四處投醫問葯給老人治病,婆婆住院期間她親自護理平時按時給婆婆服葯,合理安排婆婆的生活,飲食起居精心照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親自扶婆婆上廁所大小便,親自給婆婆換衣服,梳頭,洗臉,端茶倒水,她千方百計讓婆婆吃好,住好,使婆婆開心,每周她定期給婆婆洗頭,洗腳,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換。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坐在床邊陪婆婆聊天,就這樣他熱心伺候老人,從沒叫過一聲苦,也沒說過一聲累。
為了能讓婆婆早日康復,邱愛咨詢了很多醫務人員,掌握了不少護理知識,通過多年來的精心照顧,目前婆婆病情和精神狀態大有好轉。來探視婆婆的親屬都說『多虧了邱愛的悉心照顧』邱愛每次都靦腆的笑著說『孝敬婆婆是我份內的事』
生活中這樣的細節還很多,不少人問她『你為什麼這樣孝敬婆婆』邱愛回答說『婆婆早年喪夫,為教育丈夫成人受盡了苦,我們晚輩應當照顧好老人,讓老人家多活幾年,才能對得起她,我心裡才覺得踏實些,好受些』這就是質朴、善良的邱愛!
雷,女,漢族,歲,小學文化,惠豐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保潔員。在工作中,她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多次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在生活中,她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慈愛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一顆孝順之心,原來雷有一個羨慕的家庭,丈夫能幹,兒女乖巧聽話,婆婆能幫助料理家務和照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其樂融融。但事與願違,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好景不長,婆婆就在2003年8月28日早晨上廁所的時候,忽然暈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當時家中只有雷一人,她看到後立刻從廁所把婆婆背到床上,緊接著給丈夫打了電話就立即把婆婆送到縣人民醫院搶救,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未見好轉,又轉到了張掖市地區醫院治療,一住就是三個星期。這個時候,雷就一直守候在醫院精心伺候婆婆。她沒有抱怨,也沒有拉過臉,只是一心一意地照顧著婆婆,但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婆婆從此落下了半身不遂,從此雷更加忙碌了,每天早晨起床後雷第一件事就是為婆婆洗臉、換洗衣服,抱著婆婆去上廁所,有時候不及時就會大小便失禁,床單、褲子、被罩都得換幾次。每天雷早早去物業公司打掃衛生,幹完了就回家這種日子持續了至今。
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么多年來,婆婆的床鋪總是乾乾凈凈的,房內打掃得一塵不染,沒有任何異味,她對老人十分關心,經常問寒問暖、知飽知餓、上床下床都抱著,她精心奉養著老人,這對患病的老人給了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勵,使老人家堅強地扛著疾病,雖然身癱了,但心卻明了。孝敬老人說起來很簡單,一天沒什麼,三兩月也並不很難,可雷一做就是十一年。在家忙家務,精心照顧癱瘓的婆婆,在單位她每天按時上下班,對工作認真負責,是一個很勤快的清潔工,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數十年如一日,繁瑣的家務活很快讓這個羸弱的身軀上留下了歲月的滄桑,她從不言棄,任勞任怨,是左鄰右舍公認的好媳婦。
一顆體貼之心,雷丈夫王志成在三堡鎮電管站工作,工作上較忙,照顧老人和家務活兒大多都落在了雷一個人的肩上。為了不影響丈夫工作,雷一個人默默無聞的伺候婆婆,照顧兩個孩子,她的工作也從來沒有落在別人後面,多少個日日夜夜,那個滋味,怎一個累字了得!「百善孝為先」,男人在忙著經營自己事業的時候,也往往記不起父母的'生日,有一年,雷提醒丈夫,今年婆婆過生時,咱們一家三口一定陪她一起過,結果婆婆過生那天,丈夫單位上級領導臨時來檢查工作,她只好默默地一個人帶著連個孩子為婆婆生日。自己的父母常年呆在鄉下,有時老年人打個電話上來想看看外孫,雷只好利用「雙休日」帶著孩子去鄉下看望兩位老人,第二天下午又要匆匆忙忙地趕回上班。
一顆慈愛之心,聽到過雷伺候婆婆十一年這事,總有人會詫異的問到:十一年?您是怎樣熬過來的?雷總是淡淡一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樣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的。我的兩個孩子雖然不是很突出,但都還算有出息。因為家裡這種情況,有時候就顧不上孩子,還好孩子們都很懂事,他們的事情自己都會處理好,從來也不給我添麻煩,現在孩子都已經工作了,這不都挺好了嘛!
說的孩子的教育問題,雷覺得很愧疚:除了做家裡這些事情外,我真的沒怎麼為他們操心過,是孩子們自己爭氣!
十一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的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扛過苦難的一次次碾壓,在平凡的生活中無言地高擎起一展愛老敬老的先鋒大旗。
她是一個勤勞儉朴、熱情善良、孝敬老人的好媳婦。從2000年起至今,她十二年如一日操持家務照顧婆婆,無怨無悔,受到同事和鄰里的一致稱贊。她勤奮敬業,她尊老愛幼、她團結鄰里、她關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在炎炎的夏日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為每一個路過樹下的人
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綠蔭,沒有表白,不求回報。 丈夫工作非常繁忙,有時候很難避免把工作中煩悶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態帶回家去。而她總是以一個女性寬廣的胸懷去撫平丈夫的情緒,春風化雨般的溫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氣和的情緒、穩健的心態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時她從來不因為丈夫工作繁忙,照顧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後腿,影響丈夫的工作。他們婚後相敬如賓,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處,最大的秘訣就是她們二人之間非常坦誠,推心置腹,溝通非常到位,她們經常彼此向對方敞開心扉。在處理家庭的大小事時,夫妻能平等對待,互相通氣,共同磋商決定,做到辦每件大事雙方都心情舒暢。她勤儉持家,合理安排工資收入,從不鋪張浪費。添置家居用品,培養兒子上學以及家中的其它生活瑣事,都由她獨自承擔,從不讓丈夫操心。
為了培養孩子成才,她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由於丈夫工作忙,老人又無力幫助
照看,孩子上學的接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基本上全由她一個人承擔。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她不僅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注重培養兒子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經常鼓勵他勤奮刻苦學習,同時,還要養成團結同學、禮貌待人的好品性,她經常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系,詢問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積極配合老師正確引導孩子的學習方向。兒子的學習成績始終在班裡名列前矛,連年被評為優秀生,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和汗水。 人常說:『婆媳關系最難處』。是啊,做人難,做好人難,做好媳婦更難。「好媳婦」說起來輕松,可是做起來,做好那是相當的難,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做兒子的總是有些粗心,自己的母親有個頭疼腦熱往往視而不見,甚至司空見慣。但她就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時時提醒要加衣服要吃葯,有時還親自領著去看病吊針。一年四季婆婆穿的衣服鞋襪都有她置辦。家中的柴米油鹽如有欠缺她都及時購買回來,從不讓別人操心。
她是學生心中的好老師。和學生關系融洽,對同學一視同仁。有時她也會說某某同學成績差,但這些同學也是她經常照顧的對象。她利用閑暇給他們輔導功課,詢問他們的飲食起居,和他們的家長交流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別是那些寄宿生,吃穿用度觀察特別仔細,有時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鞋襪給他們穿,自己孩子的好吃給他們吃。這些同學和她的關系也格外親密。
在實際工作中,她始終實踐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信條,「求實、創新」、「嚴謹、扎實」地開展教學工作,她的數學課堂,生動、形象、平等、和諧、活躍而有序。常常是歡聲笑語不斷,教學效果極佳。她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認真總結教學心得。她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注意能力的培養,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由於她不懈的努力,她的工作得到學校領導同事的贊許,家長的好評,社會的認可。她所帶班級的成績一直居各班前列,她也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她走到哪裡就把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的精神帶到哪裡。凡和她共過事的領導、同事一提起她就會伸出大拇指佩服地說:「勤奮敬業,踏實能幹,工作上巾幗從不讓須眉」。
人到中年,事業和家庭的擔子是最重的時期,每一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令人欣慰的是,她和丈夫彼此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得幸福和諧。正所謂「時刻保持平常心,知足常樂一身輕」。教師工資本就不高,平時生活中,她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家裡的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條,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
都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他們的幸福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締造的,有待人寬厚的丈夫,有善解人意,吃苦耐勞的妻子,還有乖巧孝順的兒子。和諧家庭的創造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相互理解、相互關愛、相互尊重。
;⑧ 黃聖依幫婆婆洗澡,好的婆媳關系應該是什麼樣的
因婆婆年紀大了,擔心她一個人洗澡摔倒。黃聖依主動提出幫婆婆洗澡,一家人感情真的很好,太暖心了。婆媳關系的秘訣是順其自然。溫馨提示:本文約1400字,閱讀需要一分鍾左右。
近日,聖依(黃聖依本文簡稱)與家人,一同參加某綜藝節目。她在其中的表現,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主動幫婆婆洗澡,婆婆幾次推卻,聖依仍然堅持。聖依因為擔心婆婆年紀大了,一個人在浴室,不注意會摔跤。在此過程中,聖依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耐煩,一直很注意婆婆的動態,並且還服侍婆婆的起居。
聖依的行為獲得了,全家的一致好評。一家人坐在床邊說話的時候,先生楊子與婆婆也是一直在誇贊她。大家、樂了冷知識都對聖依的表現很是稱贊。
年近40的黃聖依,出道有不少年的時間,曾出演了不少作品。憑借電影《功夫》被觀眾熟知,與老公楊子合作的《天仙配》獲得央視電視劇頻道的年度收視桂冠。此外,聖依與楊子家裡的關系也很好。無論是在節目中的表現,還是她曬出的日常中,都可以看到,她日子過得很好。祝福她可以越來越好,在以後也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好作品。其實,聖依能處理好婆媳關系,跟她家裡人多,不無相關。樂了冷知識敲黑板,由於人太多,跟婆婆相處的時間不多。
好友大腿上,有挺長的一道劃痕。幾年前,她做飯時發生意外,用大腿去接被碰掉的菜刀,結局有點喜感。現在,雖然不疼了,但每次看到它,都覺得不舒服。
因為受傷時,婆婆就在她旁邊。可能對她有點意見,她一聲慘叫之後,婆婆居然沒有反應。好友單腳跳著到卧室,處理傷口。婆婆卻像沒事兒人一樣,做著做飯。
好友表示,她一直對婆婆的冷漠而介懷。她喊婆婆「媽媽」,婆婆也表示拿她當親女兒對待。而遇到情況,婆婆就是這般待她。好友始終認為,在這種突發狀況下,才能看出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態度。所以後來,表面上還跟婆婆維持著和氣,但心裡與她疏遠了。
奇怪的卻是,雖然疏遠了,但她們的關系卻和諧了。
好友和婆婆兩人都話多,以前沒事老一起嘮嗑兒。說得多了,不是她惹到婆婆,就是婆婆惹了她。受傷後,兩人不聊了,也就太平了。另外,以前婆婆偏心兒子,她都要爭一爭。現在總算認清,婆婆心裡始終是向著兒子的。慢慢地,她和婆婆的關系就找到了平衡點。
傳統文化里婆媳如母女的定位錯誤,是大多數悲劇的催化劑。很多單純的女孩兒,喊婆婆一聲媽媽。就真的以為,彼此要像親母女一樣對待。而婆婆的心裡,也會期待兒媳像女兒一樣孝順、體貼,真心地愛這個媽媽。
但是,這不科學!本質上講,婆婆和兒媳之間,是親人的配偶關系。類似嬸子大娘、舅媽姨夫,跟母女差著十萬八千里吧。試想,如果好友受傷時,旁邊裝作沒事兒人的,是嬸子。她可能同樣會不高興,但定不會記這么久。
很多事情都要順其自然,一旦刻意追求它,你將一無所獲。婆媳關系也是這個理兒,別強求,便能和平共處,還可能有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