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京劇院琴師魏巍
國家京劇院青年京胡藝術家——魏魏。黑龍江人,她身材高挑、青春氣十足。她拉琴的特點是節奏好、音準,拉琴大氣、善用長弓,挫弓、仫弦、揉弦干凈利落、游潤有餘、張弛有度、剛柔並濟,聽的岀她的功底扎實、深厚,無論傳統戲還現代戲的風格、特點,她把握的都很精準、味道濃,為藝術家們的演唱起到了更加完美和升華作用,是一位出類拔萃又有靈性、不可多得的美女京胡天才,嘿嘿嘿嘿……使後生可畏喔。魏魏承擔著國家京劇院重大演出任務,是於魁智、李勝素、袁慧琴最欣賞、得意和最喜愛的青年京胡演奏藝術家。
2. 秦腔名家杜干秦個人簡介
丑角演員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軟玉屏》中黑氏最為拿手。他面部表情變化多端,喜怒哀樂,無不適戲。
秦腔學社。民國12年(1923)10月在西安組建,初名榮華社。箱主劉貴蘭,領班李應才。招收學生20餘名開科授徒,教出范化卿、趙化俗、黃育民、劉延民、李覺民、李玉民、李慶民等。民國13年(1924)秋,在南院門福建會館營業,臘月被高陵縣公安局長杜繼仁接去,由城關居民集資,各界士紳組成理事會,杜任理事長,魏基武任社長,易名化民社。聘任惠濟民、張新國、張秀民、張子剛、田疇易作教練,新招學員20多名。出科學員中著名的有:劉化鵬、謝新民、何景民、雷化文、李樹民、馮改民、董化清、李悟民、李化玲。民國25年(1936)八月,社長魏基武帶班前往漢中途中,吸收待待娃、馬振華等。在漢中演至民國31年(1942),因營業不振返回關中,借咸陽鄭四戲箱,另立益化社,張玉華領班,後恢復化民社,魏基武任社長,在西安、西府巡迴演出。民國32年(1943),改由馬弁彭延彬任社長,藝人不堪其辱,多有離散。<BR> 1949年,高陵縣派馬耀先、馬繼成接收化民社為國營劇團,更名為「高陵縣人民劇團」。1949年12月,三原分區接管高陵縣人民劇團,調田志順、陳萬哲負責劇團工作。1950年5月,三原分區並入咸陽分區,高陵人民劇團歸咸陽專區領導。1953年,咸陽專區撤銷,劇團歸省上領導,更名為「陝西省人民劇團」,團長馬耀先,副團長馬繼成 ,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田志順。1961年,該團又被移交 咸陽市領導,更名為「咸陽市人民劇團」至今。<BR> 1952年人民劇團辦起培訓班,招收學員肖玉賢、蘆曉霞、王麥蘭、郭明霞等隨團培養。不久,先後排演了《打虎計》、《救凌統》、《闖王遺恨》、《紅娘子》、《逼上樑山》、《大家喜歡》、《河神娶妻》、《天河配》、《霸王別姬》等劇目。1953年,改編並排導了《屈原》、《法門寺》等戲 。同年劇團辦起新生部,收學生50餘名,由楊安民、王建華等教練培訓。後培養出馮惠敏、解秀珍、李惠珍、賀天珍、鄧全義、劉玉英、雷忠義、王月亭、田果山、王雅琴、趙斌、趙夢蘭、董務本、李全錄等一批較好的學生。<BR> 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會演,創作劇目《豐樂園》獲劇本二等獎(作者張秦伯、楊安民、王槐蔚),獲演出二等獎,導演二等獎(楊安民),音樂伴奏一等獎,美術設計二等獎(梁雅山、馬繼成),製作管理二等獎。劉秉國、王正廉、郭明霞、王麥蘭、李惠珍、王化民、孫正國、楊雲堂獲演員獎。同年,上級為了支持兄弟縣文藝建設,調劇團郭維民、肖鴻斌、李發民、王碧雲、車秀花、王月亭去乾縣劇團。劉正民、王明花、賈玉華去高陵。劉玉英、蘆曉霞去寶雞。王惠芳、薛志秀、武惠群去省實驗劇團、蘭州秦劇團。<BR> 1958年,排演由楊興、譚增成改編的《黨的女兒》和楊興、金葳創作的《躍進之歌》參加了西北五省會演,1959年,排演馬耀先和楊興創作、譚增成導演的現代戲《合家歡》,向建國慶十周年獻禮。1960年排演《岳家莊》、《假惜惶》參加了全省青年會演。同年,郭明霞、殷守中等參加陝西省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團晉京、共赴13省、市巡迴演出。1964年,排演新創作的現代戲《趙夢桃》參加了陝西省現代戲會演,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上台接見全體演職人員,中央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了錄音。<BR> 該團保留劇目有《劉備招親》、《打金枝》、《訪蘇州》、《重圓鏡》、《青梅傳》、《濟南案》、《法門寺》、《白蛇傳》、《雙明珠》、《玉鏡台》、《轅門斬子》、《庚娘傳》、《赤桑鎮》、《黃河陣》、《打虎計》、《窮人恨》、《白毛女》、《七夕淚》、《花木蘭》、《屈原》、《金麟記》、《霸王別姬》、《三娘教子》、《伍員逃國》、《出五關》、《鍘美案》、《劈山救母》、《黨的女兒》、《竇娥冤》、《四賢冊》、《紅色衛星鬧天宮》等大小一百多出。創作劇目有《趙夢桃》、《合家歡》、《豐樂園》、《向陽紅》、《一支煙鍋》、《莊稼人》、《霍去病》、《貞觀鑒》等,該團是關中一帶頗有影響的劇團之一。主要導演有田疇易、楊安民、譚增成;主要教練有董志斌、朱桂珍;主要編劇有馬耀先、劉鳳洲等;主要琴師有周改朝,鼓師楊藝春,音樂設計康民強,舞美設計梁雅山。主要演員有雷化文、劉秉國、殷守中、郭明霞、王麥蘭、王化民、王正廉、王積榮、孫正國、劉正民、尚啟民、史鳳琴、黃金華、王惠芳、蕭輔蘭、高倉民、蕭鴻斌、荊曉鍾、成素娥、孫志強、唐志強、楊雲堂、黃育民、李太民、解新民、趙化裕、趙斌、趙夢蘭、馬振華、馮改民、劉化鵬、郭維民、熊易民、蘆曉霞、鄧全義、李惠珍、賀天珍、王雅琴、董務本、劉小毛、肖玉賢、李全錄、袁玉琴等<BR> <BR> <BR> 秦鍾學社 秦腔班社,成立於1924年,地址設在三原城內的老爺廟。創辦人著名須生劉立傑,劉立傑生於清光緒初年,祖籍臨潼,家道清貧。由於他幼愛秦腔,暇時常學唱習演,且嗓音宏亮,22歲時加入臨潼「華清班」學戲。他扮相俊美,唱念俱佳,時為渭北須生之佼佼者。 1924年劉立傑離開易俗社,在三原組建秦鍾社,劉自任社長,並挑班演出。他擅長老生戲,會戲甚多,尤以《南天門》、 《八義圖》、《珍珠衫》、《日月圖》、《鐵蓮花》、《蘇武廟》、《乾隆讓位》等劇最為拿手。1935年,劉立傑病故,其子劉毓中繼承父業,挑班任社長。劉毓中為易俗社第一期優秀生,又得其父真傳,亦擅老生戲,除演出其父之拿手好戲外,常演劇目有《殷桃娘》、《三滴血》、《春秋筆》、《串龍珠》、《韓寶英》、《忠義俠》、《伐東吳》、《出棠邑》、《周遇吉上關》等,均膾炙人口。<BR> 秦鍾社在劉氏父子的領導下,演出了大量的以須生為主的傳統劇目,發揮了秦腔「慷慨激昂、獷達豪放」的藝術風格之優勢。同時招收學員,有學生四五十名,來自臨潼、長安、周至、戶縣、三原等地的一些貧苦人家,其培養仿效易俗社。學生進社後,邊學技藝,邊學文化,社規嚴明,管教有序,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戲曲人才。其中馳名的有劉易平(原名劉裕秦)、王斌秦、崔曉鍾、王應鍾、李瓊鍾、姜望秦、湯秉鍾、惠醒秦等。如須生劉裕秦(劉易平)入社時年僅16歲,受業於趙順老師,開蒙戲《雙背鞭》,出場首句尖板「我父子出營來天昏地暗」滿場唱彩,掌聲四起。後劉立傑親傳教授《二啟箭》、《取都城》、《八義圖》均成了他的拿手好戲。須生薑望秦,在《拆書》一場戲亮相四句白口:「家住楚國在當陽,保主臨潼赴會場。單臂舉起千斤頂,嚇退一十七國王」。鏗鏘有力,曾轟動渭北一帶。其表演動作千凈利落,准確無誤。花旦姜瑤鍾,扮相、身段端莊而秀麗,唱腔、做戲真切而細膩,他的《蝴蝶杯》洞房一折戲,飾演盧鳳英一角可與王天民媲美,可惜年僅18歲因病而亡。崔曉鍾也是該社造詣較高的名旦角演員,他在《五典坡》中扮演王寶釧,由花旦到青衣,一人到底,行當分明,被譽為「秦腔皇後」。王斌秦以扇子道袍生為主,兼演武戲,他所演《蝴蝶杯》的田玉川一角,曾紅一時。張振秦以貧生、靠把生應工。《木楠寺》、《闖新府》(《回荊州》)兩折戲中所扮演的呂蒙正、趙雲兩角,一個窮酸潦倒,形象逼真,一個英姿勃勃,剛健穩重。凈角惠醒秦,擅演《鍘美案》中的包拯,《黃河陣》中的三教主,《荊軻刺秦》中的荊軻,氣魄雄偉,慷概激昂,剛毅豪邁。二花臉(架子黑頭)何銳秦,擅演《苟家灘》中王彥章,《五台會兄》中楊五郎、《虎頭橋》中魏延、《國士橋》中於讓,個個活靈活現。丑角演員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軟玉屏》中黑氏最為拿手。他面部表情變化多端,喜怒哀樂,無不適戲。另外還有須生湯秉鍾,旦角王應鍾、李瓊鍾,小生張耀秦,凈角孫連秦,武生郭治秦等,演出獨當一面。<BR> 秦鍾社其所以在三原扎台七八年,久演不衰,除培養出了一批優秀演員外,還有一批不斷更新、提高的優秀劇目。常演的有《蝴蝶杯》、《軟玉屏》、《玉鏡台》、《宮錦袍》、《雙詩帕》、《紈絝鏡》、《燕子箋》、《頤和園》、《青梅傳》、《雙明珠》、《紫霞宮》、《荊釵記》、《太和城》、《黃河陣》、《金鍾罩》、《重圓鏡》、《意中緣》、《范睢相秦》、《和氏璧》、《紅拂私奔》、《復漢圖》、《伉儷師》、《法門寺》、《鴛鴦陣》等。時裝戲有《人月圓》、《金蓮痛史》、《鴉片之戰》、《文字獄》、《唾罵姻緣》、《家庭痛史》等。
<P></P><BR>
<P> 通俗社 秦腔班社,1925年,秦腔著名須生毛金榮在西安新築鎮西關白家油坊創辦,並自任社長。初成立即招收學生70人,後又招收兩期,共有學生二百多人。該社演出以毛金榮為主,還聘請王文鵬、楊金聲、王庚寅、何振中等名角搭班演出。劇目多為秦腔傳統戲,有《錦綉圖》、《八義圖》、《日月圖》、《八件衣》、《葫蘆峪》、《放飯》、《烙碗計》、《斬顏良》、《祭靈》、《四郎探母》、《賣畫劈門》、《洪羊峪》、《四賢冊》等。經常在西安、藍田、三原、涇陽、高陵、渭南、華陰、潼關等縣演出,幾乎走遍了整個關中,還曾在蘭州等城市演出。該社出科的學生較出名的有王秉俗、張景俗、李振俗、徐振民等人。1937年二三月間,毛金榮由於長期奔波,操勞過度,病故於新築鎮東關仁義巷,通俗社也隨之解體。</P><BR>
<P> 益民社 1929年春,咸陽縣馬庄鄉解村鄭四(名益齋,排行為四),長安王莽鄉稻地江村高仲仁(中醫大夫)、楊嘉緒(曾任過班社跑班長),三人合辦「益民社」。由藍田縣高堡子村高公茂(秦腔名丑,《背娃進府》、《雞大王》、《王小過年》演的最為拿手)為社長,又收了楊安民、何毓華(小名康柱)五六個跟班的學生,在長安、藍田等地演出。住在長安縣東江坡村,由高公茂、李步林(秦腔名須生,《醉寫赫蠻》、《秦瓊表功》、《十道本》等戲有名)、袁中海(武旦,《紅桃山》等武戲特長)、杜養民(小旦)、白甲壽(老旦)等任教練,收學生30名排起「窩子」(一科生)。1930年春節演出,轟動長安、藍田一帶。<BR> 半年後,鄭四領社回到咸陽,又租來名凈黃德奇新箱一付,收學生30名左右(二科生),在咸陽縣城內張飛廟訓練。並請來名導演惠濟民、王安民排戲。—、二兩科學生中先後涌現出旦角何毓華、王秀華、王明華、劉毓華、解毓華;小生唐立民、楊安民、張建民;須生益慶民、王正民、王益民(牛娃子)、權三民、袁興民、葉易民、劉治民、彭易國;大花臉趙靖國、二花臉秦易中;丑角肖益民(鴻斌)、劉治中;媒旦姚振傑等。所演出的《濟南案》、《春秋筆》、《破寧國》、《闖宮抱斗》、《黃河陣》、《五典坡》、《玉鏡台》、《雙明珠》、《春秋配》很受觀眾歡迎。特別是何毓華、唐立民、楊安民表演的《藏舟》、《洞房》、《三回頭》、《少華山》等小旦、小生戲,王益民等主演的《殺驛》、《臨潼山》、《出湯邑》等須生戲,同行名家也很稱贊。成為「益民社」長期的看家戲。<BR> 益民社的戲在西安和關中各縣走「紅」,經濟收入大增,鄭四退了租箱,添置新箱。中華民國24年(1935年),「益民社」順西蘭公路,直演到甘肅平涼、慶陽等地,1938年,鄭四又在長武縣西代家嶺代樹仁的窯院內又收了第五科學生訓練。這科不只是出了小生高登雲、旦角李正華等較好的男演員,還有一位由平涼下來的女學生——周燕雲,她的小旦戲更受觀眾喜愛。演出不久,鄭四起了歹心,要收周燕雲為妾,這科師生造反,跑到甘肅靈台縣,改名「新生社」,在靈台等縣演出七年,終因人心不齊,各奔前程。鄭四眼看這科學生走去,只好到慶陽、西峰收到「益民社」老底人員,不久返回咸陽,從此,「益民社」雖能演出,但質量大不如前。<BR> 「益民社」是當時陝西、甘肅等地較有名望的劇社之一。演出長達20年,名演員出的不少。1948年「益民社」解體
3. 研究院秦腔團冉飛簡歷
冉飛,1968年5月出生,陝西涇陽人,現就職於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國家一級琴師,先後師從秦派板胡大師楊滿元、肖炳,國家一級作曲吳復興,被譽為「秦腔第一拉」。
4. 天水市秦劇團的演員陣容
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段藝兵
中國秦腔四小名旦、國家一級演員、甘肅省戲劇家協會理事:袁丫丫
中國戲曲紅梅獎得主:常小紅
國家二級演員:張智敏、張鎖霞、胡雪梅、張鹿娃、馬三虎、趙偉
國家二級琴師:李寶智
國家三級演員:馬寶虎、孟滿印、劉維新、石雲宵、蒲小翠、王小曼、田芳
國家三級司鼓:吳連峰、趙福彥 特聘優秀琴師:景國慶
特聘優秀演員:凌養田、黃來旺、蔣盛茂
優秀青年演員:秋玲娟、陳娟娟、田江平、王小平、張建波、王亞娟、汪洪濤、劉小莉、段燕、楊力、馬駿、李龍、鄭慧超、杜靈敏、蔡蓉、王楠、馬娟等
5. 為什麼我超喜歡王湘雲,有誰可以詳細資料啊!
王湘雲者,湖北沔陽人。善秦腔,貌疏秀,為士大夫所賞識。有宗臣某,嘗拆其園中樓閣為其償逋債。湘雲性幽藹,善繪墨蘭,頗多風趣。
《題王湘雲墨蘭》
灑落芳姿別有神,香風習習研池春。依希露裛煙汀曉,影入湘潭自寫真。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中《燕蘭小譜》收錄,作者是「安樂山樵」吳太初
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秦腔優秀演員就有王湘雲。
另附
秦腔簡介】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的分類】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表演的特點】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的起源】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的發展】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的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劇目】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秦腔藝術特點】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乾的三路角色制。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須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須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群眾稱其為「架架兒」。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6. 陝西秦腔板胡誰最好
目前還能拉能工作的板胡名家有:
盧東升,西安易俗社著名琴師;
陳百甫,西安三意社著名琴師;
米春勝,西安三意社著名琴師;
鄧增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著名板胡演奏家;
韓小青,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著名板胡演奏家;
李書,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著名板胡演奏家。
7. 秦腔資料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又清脆。
8. 秦腔名角 馬友仙是哪裡人
馬友仙 馬友仙,女,秦腔旦角。漢族,陝西省合陽人。
9歲考入咸陽大眾劇團,學演小旦、兼演青衣。10歲時以一出《櫃中緣》唱紅了咸陽以及臨近地區。以後多年又陸續推出秦腔摺子戲《河灣洗衣》、《打魚殺家》、《走雪》等,以音色優美、唱做具佳而轟動劇壇。此後隨著藝術上的追求上進和技藝的提高,又分別在秦腔傳統戲《五典坡》、《玉虎墜》、《三滴血》、《游龜山》、《紅樓夢》等大戲中擔任主角。
1960年陝西省首屆青年戲曲演員觀摩演出,馬友仙以一出《斷橋亭》震驚四座,頗受西安地區戲劇專家和廣大觀眾好評,獲得青年演員優秀表演獎,這一精彩唱段被上海唱片公司錄製成盒帶向全國發行。1961年馬友仙被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在著名戲劇藝術家馬健翎、秦腔表演藝術家李正敏;著名導演史雷、韓盛岫、李文宇著專業教師的親切指點和培育下,在著名戲劇作曲家肖炳,名琴師板胡演奏家楊天基、楊滿元的配合幫助下,經過長期的磨練和舞台實踐,逐漸成長為譽滿西北、蜚聲中外的秦腔表演藝術家。她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鮮明、形象迥異、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像《蔡文姬》中的蔡文姬、《謝瑤環》中的謝瑤環、《竇娥冤》中的竇娥、《十五貫》中的蘇戌娟、《恩仇記》中的錢素雲、《紅燈記》中的李鐵梅、《洪湖赤衛隊》中的韓英、《斷橋》中的白素貞、《情探》中的敫桂英、《三堂會審》中的玉堂春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她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獨到的藝術功力,征服了西北地區廣大的秦腔愛好者,觀眾稱她是「秦腔唱腔藝術明星」、「旦角皇後」、「人民藝術家」。
馬友仙天資聰穎,歌喉亮麗,素有「金嗓子」的美譽。她的音質清脆、高昂挺拔、純凈甜潤;音色嘹亮、富有光彩;感情色彩濃郁,氣質飽滿而又具有強烈的穿透力,似珠玉墜盤,若金鍾撞擊,既能在高音區中縱橫馳騁,又能在低音區迂迴婉轉。她特別注重演唱技巧,有意識的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把歌唱技法融入秦腔的演唱之中,與秦腔優秀的傳統聲腔板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她的韻白發音位置准確,吐字清晰圓潤,旋律優美,節奏感強,抑、揚、頓、挫、快、慢、輕、重,掌握的恰倒好處,很具特色,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圓,韻味十足,以聲帶情,聲情並茂。馬友仙在舞台的表演上,非常注重程式的運用,而又不拘泥於既定的程式手法,把戲曲表演的程式創造性的融進人物的情感之中,特別注意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的刻畫。
辛勤的勞動和刻苦的耕耘,必然結出豐碩的果實:1984年獲得陝西省戲劇調演一等獎;1987年她的藝術活動被《陝西戲曲演員集錦》收錄;1989年在陝西省中年演員「農行杯」大獎賽中獲得表演特等獎;1990年在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活動中,被特邀演出《斷橋》,轟動京華,後被邀請進中南海禮堂為中央領導同志演出。北京日報發表評論「古樹蒼翠,新枝茁壯」,被收錄到「年鑒大事記」中,同時榮獲全國青聯第六屆委員會頒發的特殊貢獻獎;1991年榮獲西北五省區「太陽杯」民族戲曲邀請賽特別榮譽獎;馬友仙藝術資料被收入《走上文藝之路》首篇,並在《陝西日報》全文發表;1992年被評為發展文化藝術突出貢獻獎,並頒發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93年在陝西流派選拔賽中馬友仙的藝術風格被譽為「馬派」藝術風格,同年在優秀演員提案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提案者; 1994年在「金延安」首屆老、中、青十佳演員評選大賽中,榮居中年組榜首,在第二屆全國梆子聲腔研討會上被推選為最受觀眾喜愛的優秀演員,並以最多票數名列第一。
馬友仙主演的秦腔,幾乎毫無遺漏的被京、滬、甘、陝等地的音像公司灌製成密紋唱片或者錄製成盒帶出版發行,多達四十餘種。為振興秦腔十周年獻禮拍攝的襲取電視劇《馬友仙藝術集錦》、領銜主演的《斷橋》、《三堂會審》、《竇娥冤》等,被戲劇影視界譽為水平高、品位高、質量高的戲劇藝術精品,其中,由她主演的《斷橋》還榮獲了2000年全國電視戲曲MTV類金獎。她的著名唱段普及流行於西北五省區以及晉、冀、魯、豫等地區,並且被專業演員和業余愛好者作為樣板悉心學唱。由她演唱的革命現代戲《洪湖赤衛隊》選段,被中央音樂學院選為民族聲樂教材;還有廣播劇《慧梅之死》也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選。她的演唱盒帶和在台灣、香港地區和美國、泰國陝西籍人中流傳甚廣,頗有影響。
為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委會副主任、秦腔團副團長;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國表演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文聯常委,陝西省對外友好協會理事,陝西省企業、藝術家聯誼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婦幼協會陝西分會理事,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藝術專家」證書。
誕辰:1944年,農歷甲申年
9.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誰是琴師
西施---春秋和越王勾踐差不多的時期,有東施效顰,講的是西施和東施兩姐妹的事。王昭君(漢朝,出塞的) 貂蟬---三國時期的,見呂布戲貂蟬。楊貴妃(楊玉環)--唐玄宗時期,原來是其子的太子妃,後面嫁給唐明皇(唐玄宗),最後被處死。但有說流亡到日本,至於真實如何,反正也是塵歸塵、土歸土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