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恩施最牛的土家族山寨,只有一條山脊小路,周圍都是懸崖峭壁嗎
魚木寨是一個很美的地方,風景優美,懸崖峭壁更是讓人毛骨悚然,我住在了向陽山莊,應該很有名氣,村裡很多人都知道,從寨門走到向陽山莊還要差不多一個小時時間的,而且這段路樹木茂密,一個人還是有些嚇人的。現在謀道到大興在修路,據說修好後應該能有車到寨門口了。
你聽說過魚木寨嗎?這個魚木寨地處重慶湖北交接的地方,地處偏僻,正是因為偏僻這個地方才保留到現在的古色古香!寨門口險要的地勢確實是不虛此行!進去寨子之後一路由青石板鋪路,給人一種隔離繁華城市的感覺,去到了幾處老房子好像聽說是向氏大姓和成式大姓,還有幾處古墓,風景更是迷人,空氣甚好!冒險的地勢還是值得一去!
㈡ 中國最美土家山寨是哪一個山寨值得一去么
重慶一直以來都譽為山城,這是一座群山環繞的城市,雖然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但是仍能看到高樓大廈,以及輕軌在樓間穿行的場景,使得重慶帶了些許5D魔幻色彩。遊客們來到重慶以後,都會感覺很舒適,這里的景緻猶如世外桃源一般,這里的一景一物正是在繁華都市生活的人們一直以來所尋覓的。
在漁船旁邊還能看到人們勞動使用的簸箕跟漁帽,還有織布機等等老古董,以及許多古老的壁畫,大部分都以當地農民豐收時的場景為主。對於如此與眾不同的河灣山寨,你們是否喜歡呢?
中國最美土家山寨:距今已有650年歷史,可惜至今不通橋、不通車
㈢ 尋求《人民日報》1995年6月29日「國內政治版」《土家山寨也風流》
土家山寨也風流
久居土家山寨里,彷彿覺得離喧囂繁華的大城市很遙遠似的。隨著改革開放和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山區的公路修通了,山裡人手頭也有錢了。於是,山裡人便想走出去領略領略外面大城市裡紛繁的景象,而城裡人呢,這時卻希望到深山老林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去體味一下那種古樸的民族風俗和傳統文化。當我和友人還在回故鄉的長途汽車上時,友人們便向我打聽著土家人的鄉土風情。在我們愉快的交談之中,車已停靠在石柱土家山寨。
石柱土家山寨地處川鄂交界線上,坐落在一個大峽谷底的盆地中央,被一條名曰「玉帶河」的小河將小城一分為二,兩岸綠樹婆娑,吊腳樓的倒影在水中微微盪漾,顯得格外幽雅。
第二天,我們在一個新雨微蒙的早晨來到了方斗山腳下的一個小村寨。小寨悄悄地隱藏在一大片竹林之中,一排排吊腳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地一直從山腳分布到山腰。吊腳樓下面是用幾根碩大的木柱支撐著樓的三個角,吊腳樓之間有寬敞的巷道,樓上四周則建有封閉式的走廊和陽台,樓的下面則是分布的豬圈、牛欄、雞舍和兔場。
吊腳樓全由松柏木和楓香木鑲嵌而成,地板、牆壁還不時散發著清新的木香味。從樓上望去,村外小河邊有一村姑正汲水而歸,頭頂上的花頭巾和裙裾在微風之中徐徐擺動,一個牧童正騎在一頭大水牛背上,手中的長笛不時飄來一段純美的樂曲。我和友人們都被這樣一幅美麗的畫卷所感動,只有身在遙遠的土家山寨之中,才會產生這樣一種反璞歸真的感覺。中午的飯菜特別豐盛,主人還端來一壇熱氣騰騰的土家人常飲的咂酒。按照土家人的習俗,我和友人們咬住那插入壇中的翠綠的竹管往嘴裡輕輕一吸,頓時,一股蜜一樣的溫熱的濃汁涌進口裡,咂酒濃濃的醇香彌漫了我們的感官。土家人因為山地多水田少,盛產各種雜糧,土家人喝的就是用高粱釀制而成的咂酒,色澤呈淡黃,那泛綠的懸浮在酒壇里的一顆顆像珍珠狀的東西便是高粱。咂酒可像茶一樣地飲泡三次,其第二次的口味為最佳。相傳唐代香山居士白居易因得罪權貴被貶到江州做官時,替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當地的老百姓十分感激他,就給他送了許多高粱,嗜酒如命、生性豪爽的詩人白居易,將盛高粱的壇壇進行蒸煮,發酵,釀制出了咂酒,常常獨自一人插上一根小竹管,豪飲起來並以咂酒為題寫下了五言絕句《問劉十九》:「綠蟻醅新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1862年2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統兵十萬由鄂入蜀時,義軍進入石柱土家山寨,軍紀嚴明,贏得了群眾「清如水,明如鏡」的贊譽。當土家人聽說義軍要開拔之時,家家戶戶從家裡抱出咂酒為義軍送行,翼王石達開飲了咂酒之後,即席作了《詠咂酒》一詩曰:「萬顆明珠共一甌/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捧起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這些詩篇猶如廣告沿著滔滔奔流的長江流傳開來,咂酒形成了一種文化,每逢土家人「趕年」、敬奉祖先、婚嫁迎娶、添丁壯口、栽秧打穀等大事,家家都要釀制咂酒。
幾位友人對咂酒這一奇特的古老的酒類深感興趣,越「咂」興味越高,幾壇下來,一個個都顯得有些飄飄然。好客的土家族人又於擺手堂前跳起了歡快的名叫「舍巴日」的擺手舞。擺手舞源於土家族迎賓、祭祀、祈禱的一種專門的活動,每逢族內有喜事慶典儀式之時,就要通宵達旦地跳上三天三夜。「舍巴日」的氣氛感染了我們,我們也隨著那特有的古樸的音樂節奏跳了起來。我想著,土家人也許就是這樣擺出了瀟灑、擺出了豪爽、擺出了土家人爽朗的笑聲……
次日清晨,我們才依依告別土家人回城。汽車沿著河畔而行,望著那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吊腳樓、石拱橋,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一個美好的祝願———那就是美好的未來屬於純朴善良的土家人民。
《人民日報》 〔19950629№K〕
㈣ 有誰知道土家族(擺手舞 哭嫁)
在我國湘西、鄂西一帶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為主要聚居區,其餘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區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等縣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縣。
土家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僅永順、龍山一些偏僻地區,只會講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後),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後,湘鄂西地區土家族這一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境內山嶺重迭,崗巒密布,武陵山脈橫貫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密布,梯田滿崗,種植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薴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中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經濟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貴重的葯材、水產與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娃娃魚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土家族民俗
跳喪舞
土家族跳喪舞又叫繞棺、打繞棺、喪鼓舞,是巴人在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逝世,停靈樞於堂前數日,親屬鄰里前往弔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達旦,以增熱烈氣氛,謂為亡人人解寂,慰新屬節哀。土家人熱愛跳喪舞,「聽到鼓聲響,腳板就發癢」。跳喪舞的特點基本與土家族擺手舞相似,手腳同邊,舞凈豪放,動作平委、舒緩們著節奏強烈的打示波器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適合男女老幼齊跳,舞蹈詞彙健康,一般以歌頌死者生平事跡、歌唱撫育以及生產勞動方面的內容為主。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於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跳喪舞本質上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人對祖撫的崇拜。 2、板凳龍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龍燈」的舞蹈形成。兩人、三人均可,兩人舞是一前一後,三人舞是前二後一。舞蹈動作有「河鷹展翅」、「雪花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活動時間多在農歷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慶節日亦有之。
燈戲
燈戲是流行武陵山區民間的地方戲種。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過4人;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祀,稱「清明燈」,壽誕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公燈」。燈戲劇目肯60多個。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節日,農歷五月實三、七月十二舉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去集於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計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不伙子應知趣走開,否則便會挨罵。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
薅草鑼鼓
土家人謂水稻中耕為薅秧,玉米中耕為薅草。此兩項農事,均值盛夏時節,難免疲勞睏倦,為振作精神,調節心身,即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羅鼓。薅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唱,唱詞多為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此外,說唱人還時常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起鼓勁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為祝願年吉慶有餘: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臘肉拌糯小米蒸製成菜,供「團年」時合家品評,以米、肉為題講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劇
南劇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樂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聲腔組成,又與公儺戲、燈戲、本地山歌及祭祀音樂等匯融,故成為一種得具特色的劇種。南劇音樂由鑼鼓譜和曲牌樂組成,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文武兼備,文戲武唱,氣功武術雜於其中。劇種多為傳奇戲和歷史故事劇,傳統劇目近千。 8、儺戲
儺戲是在民間習俗的酬神還願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曲。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儺戲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出」統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摺子戲和連台大戲。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儺戲以古樸、簡單、生活化而受鄉村人民喜歡。鄉民逢酬神祭祖、祝壽、添子、婚喪、榮升、金榜題名、迎神賽會以及消災求福、沖難去邪,皆演儺戲。
過社
土家人重視春社,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社日前十天便有過社者,過社的主要活動有二,一是上墳祭祖,但祭掃新墳不過檢;二是吃「社飯」,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萊、豆千粒、臘肉丁為佐料蒸制的糯米飯,親鄰好友,彼此饋贈以示和睦團結,社日禁鋤犁,否則會妨農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轉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告結束。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哭罵媒人。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流傳在武陵山區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種古老傳統的土家工藝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為土家族人的花鋪蓋,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被譽為土家族工藝美術之花。西蘭卡普,在北宋時期就名噪一時,這種用棉紗彩織的布,當時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種貢品。同時,土家人也用來美化自已服飾。到了近代,色彩熱烈鮮明,紋樣豐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據說,這種陪嫁品必須要新娘新手紡織,花樣由新娘自已構思,圖案是花鳥蟲魚和各種幾何圖表,織工精細,色彩絢麗、樣式古樸典雅,質地精良。西蘭卡普講究花紋圖案和做工精細。被面上的花紋圖案,由各種彩色絲線紡織而成,花卉和圖案達100多種。西蘭卡普一般每幅寬約50厘米,3幅連綴可做被面,單幅可做枕巾、圍裙、桌墊、腳被等。
過月半
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五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五,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揚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游鬼。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種小樂器,它的製作是簡單,只要用三四寸長的小毛竹一節,鑿四個小孔,內裝一個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勞作間歇或閑暇時,或蹲在古樹下,或立在小溪邊、竹林中,或三、五人齊奏,或一人獨奏,他們眼望長空,吹奏著自己的心曲,那種古想方設法悠揚的曲調,令人陶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個婦女叫冬冬,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常常幫助另人織土花被面,織蛇皮花帶,做鞋,縫衣,因此土家人都喜愛冬冬。後來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給土王爺相等王宮,冬冬的丈夫臨走時說:「在桃花開的時候,我就要回來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樹下,望著桃花開,等候丈夫回來,等得苦悶,她隨手摺了根毛竹,鑿了小眼,留了活舌。對著桃花吹奏起來,以寄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開了,桃花落了,丈夫還沒有回來。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時,飛來一隻小喜鵲歇在桃枝上,對冬冬報信說:「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來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聽得惡訊,也在桃樹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後,每當桃花盛開的時節,在夜靜更深的夜裡,還可聽到這悠揚凄楚的聲音。
土家族人民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時把這小樂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變音。
過趕年
南方人過春節多叫「過年」,而土家人的春節叫「過趕年」。趕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人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隨胡宗憲將軍征計倭寇,一年,春節將至,倭寇未除。遠離家鄉的土家人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過了年,總帥大犒將士,激厴鬥志。將士們在豐盛的慶賀之後,養精蓄銳,軍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沒有防備之時,發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從此總是提前過年,並稱之為過趕年,以此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土家人過年,還要殺年豬、春糍粑、做點心。特別是這個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後,用特製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後再壓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後,總是五個一串串起來,另外還要做五個大粑,他們叫「庫弄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五進貢的,後來沒了土王,但習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六月六
古歷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紀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土家山寨喜氣洋洋,殺豬、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遠方的客人接來家裡作客,家裡的衣服都拿出來曬一曬,女人們在溪流里洗頭發,晚上燈籠火把,還要在擺手堂里跳擺手舞。
傳說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鬧飢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餓死了,有一晚老娘給覃厘托夢,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裡練三年六個月的箭,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聽了老娘的話,在後山栽了山楠竹,自己關起大門在堂屋裡練箭,囑咐嫂嫂等到滿了三年六個月,看到雞飛狗上屋就喊他。過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煩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雞趕得滿天飛,然後高聲喊覃厘,說是三年六個月了,雞飛狗上屋了。覃厘聽得嫂嫂的喊聲,慌慌張張地開了大門,然後拉滿弓,連發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後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們還沒騎上馬背,射出的箭也沒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釘在龍位上的簡桿一看,上有「湖廣覃厘」四個字,於是派兵馬大元帥帶五千兵開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進大山,躲了三年六個月,兵馬大元帥好象海里尋針,沒見覃厘的蹤跡,安排回朝日期,誰知覃厘在山溝里洗澡,背上三務金龍閃閃被官兵看見了,於是被抓住解到京城,關進監牢里,嫂嫂也跟著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囑咐覃厘說:「你只要說背上的金龍是畫成的,皇帝就會放你。」第二天皇帝親自審問。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龍,本不敢殺他,問是生成的還是畫成的,覃厘記得嫂嫂的囑咐,答應說畫成的,皇帝聽說是畫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斬了,嫂嫂趕到殺場,抱住覃厘痛哭,血濺在她的衣服上、頭發上。覃厘被殺之後,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雞犬不叫,皇帝知道殺錯了,皇帝不穿龍袍,不登龍位,讓覃厘的陰靈穿一龍袍、坐一天龍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這天曬衣服也叫曬龍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傳說,這天女人們洗頭發,也是因為血油在嫂嫂的頭發上留下的故事。現在土家地區流傳有「三年都等了,卻等不起六個月」等俗語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節
土家族的祖先從事農耕較早,從古以來養成愛護耕牛、尊重耕牛的傳統。每年古歷四月十八日,定為牛的生日。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給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產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讓所有的牛休息一天,還要給牛煮稀飯,主人還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詞》。 據說念到這里,老牛眼淚汪汪,感到主人講到它的內心之處。
相傳,牛王原是天的一員神將。一天,他陪著玉帝在南天門觀看凡間風景,當他看到凡人沒有飯吃,一個個面黃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給凡人送糧食種,讓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應了牛王的要求,但囑咐說:「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歡歡喜喜來凡間,給凡人送了許多種子,並教給耕種的方法,但他慌慌張張把玉帝的話傳錯了,說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糧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過好了,個個吃得肥胖胖,沒有事做,敲著鼎罐蓋唱歌,鬧得玉帝不安寧。一天,玉帝對牛王說:「凡人吃了飯沒事做,你到糧食地里撒些草籽種,後業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薅草草吧。」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話聽錯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種,後來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們邊薅罵,罵玉帝害死了凡人,罵得玉帝不耐煩。一天,玉帝把牛王叫來說:「都是你把好事做壞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幫凡人拉犁拉耙做陽春去吧,餓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這天,牛王下凡了。從此以後,後王老老實實地給凡人做事,幫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頭不得歇氣。餓了就吃青塞肚皮。人們為了報答牛王,於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駕」,直到現在,這個古樸的風俗還牢牢保持著。
堂屋
土家發居一般依山而建,律明三暗王布局,兩廂吊腳樓,正房中間為堂屋,堂屋上設香盒(神龕),供奉名路神主。堂屋子是土家人祭祀活動的神聖之地,也是舉辦婚喪嫁娶重要儀式的場所。尤其是每遇年老亡故的喪事,土家人都要在堂屋舉行跳喪舞的悼念活動。土家人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因而喪事喜辦,用歡快熱烈的跳喪舞悼念亡靈,活躍氣氛。所以,《隨書》志上說:「老人死,置屍棺舍,領里少年,各持弓箭,繞棺而歌,以箭扣弓為節,歌其生平樂事以致終卒。」從這段史志看,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跳喪舞」,其意是遠古的人們用弓箭驅邪防鬼,為亡者歌功頌德,相似於現在人們為死者開追悼會。
㈤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風景名勝
秀山縣旅遊資源相對集中,類型和數量較多。按照旅遊資源國家分類標准:秀山縣有一級旅遊資源秀山花燈;二級旅遊資源14個,為苗王墓、龍鳳客寨橋、保安漁洞、九溪十八洞起義遺址等;三級旅遊資源24個;四級旅遊資源43個。
秀山旅遊資源以「花」、「邊」、「古」、「少」特色見長。秀山花燈是中國花燈鼻祖,藝術流派較多,民族民間文化活躍;沈從文名著《邊城》的原型地位於秀山,具有獨一無二的邊城文化;土家、苗族文化遺存歷史久遠,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特色;同時,秀山位於三省交界之地,除去區位地理邊緣外,還有其衍生的邊緣經濟、邊緣文化。這些使秀山縣的旅遊資源呈現出別具一格,獨有特色的一面,避免了與周邊景區的雷同,比較優勢十分明顯。 1、地表類
保安漁洞
保安漁洞位於秀山縣保安鄉建設村白岩山崖下,海拔332米,距秀山縣城60--70公里。.魚洞發育有水洞和旱洞兩個洞口。水洞高7-15米,寬2-20米,流水平緩,水質清澈,可見魚蝦,鍾乳石不發育。旱洞高出水洞10-50米不等,寬4-20米,洞長約350米,洞道沿裂縫發育,落差較大。景點集中在大廳約8000平方米內有十幾根巨大石筍和石柱,高26米,直徑大於1米,屹然矗立,虎虎生威,還有眾多邊石壩組成的千丘梯田, 梯田上部還有不少鍾乳石,蔚為壯觀,屬於國家一類洞穴景觀。 2、 水體類 石堤酉水風光
石堤酉水風光下至湖南龍山縣里耶鎮、保靖碗米坡電站、上至本市酉陽後溪古鎮,景區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景觀獨特,渾然天成,集「險、秀、雄、奇、幽」於一體,主要景觀有三十多處。沿河兩岸風光旖麗,讓人心曠神怡。 石堤酉水風光風景名勝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距秀山縣城48公里,並與當前多處名勝景區相連,距「秦簡出土遺址」----里耶古鎮15公里,世界森林公園張家界風景區150公里,國家級風景區南長城遺址鳳凰縣230公里,八面山燕子洞風景區40公里。景區交通便捷,龍池至張家壩公路與國道319線在龍池交匯,龍池至張家壩高等級公路從景區經過。
肖塘至妙泉旅遊風景區
肖塘距縣城約15公里,距319國道線4公里,梅江河、平江河在此匯合,兩岸懸崖絕壁,山勢險峻,山上草木豐厚,地貌原始,乘舟漂流而下,激流、險灘、奇峰異石,茅草房、水車、碾房、石磨、溶洞、瀑布、牧童、水鳥,如天然畫廊,童話世界,風光十分迷人;漂流有驚無險,其樂無窮。特別是熱水塘的溫泉,溫度高,出水量大,含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多,強身健體、治病、益壽,十分具有開發價值。
妙泉湖
妙泉湖系梅江河中游宋農電站大壩建成後形成的十里長湖,水面平闊,波光鱗鱗,一派湖光山色;兩岸村落民居極為古樸、翠竹掩隱,時隱時現,別具詩情畫意。湖上白鶴飛翔,水中野鴨游戲,漁船、魚鷹隨處可見,十分野趣,是開展水上游樂,賞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是一項值得開發的旅遊資源。
峨溶溫泉
峨溶溫泉溫度高,出水量大,含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多,強身健體、治病、益壽。
浮珠泉
浮珠泉位於野人洞出口,水溫攝氏42度,含多種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飲用延年益壽,沐浴皮膚潤滑,為渝湘黔之冠。1943年抗戰時期,國民黨第二軍駐秀山,軍長李延年派溫團長駐石耶,為避日機轟炸,將彈葯輜重藏於洞內,又從秀城運來城牆條石,於溫泉修建洗澡室三間供軍民沐浴,命名「浮珠泉」,並題打油詩一首,刻碑紀念:「石耶浮珠好溫和,未許楊妃解裙羅,欲待英雄齊聚會,看誰為國傷疤多。」從此,聞名遐邇。
3、生物類 鳳凰山森林公園
鳳凰山森林公園位於縣城東南方1.5公里處,海拔638米,山勢呈帶狀排列,山勢連綿起伏,山上林木蔥籠,環境幽雅,自然條件優越,歷來是縣城居民休閑踏青的去處。清朝末年,山上建有廟宇,規模宏大,香火旺盛,是秀山的佛教聖地之一。
白鶴林
白鶴林處於妙泉湖下游,成千上萬只白鶴四季居住在雙鳳山,它們成群集隊,早出晚歸,與當地的村民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地人自覺地擔負起了保護神,早上看見的是青山一片,晚上看見的是白茫茫一片,遊客到此可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讓人感受詩情畫意。
川河蓋草場旅遊區
川河蓋草場旅遊區平均海拔950米,全年平均氣溫12.1攝氏度,森林覆蓋率43%。游資源極其豐富,「春看映山紅遍、夏可乘涼避暑、秋觀芭毛秋雪、冬賞北國風情」。依託天然的四季植被景觀,獨具特色的石頭茅草建築,開闊的坪壩地形,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活動。主要以生態觀光,回歸自然為主要功能。景點及節目:映山紅(杜鵑花)節、植物科考、溶洞探險、公路景觀、秋冬賞雪景、高山狩獵及騎射。 4、氣候與天象類: 轎子頂林場旅遊區
轎子頂位於重慶市秀山縣膏田鄉高東村西北角,距縣城40公里,海拔1663米,為秀山最高蜂,是溶溪鎮最自然的景點之一。 依託山體資源優勢,加強綠化,配以度假、避暑、娛樂設施,營造天然森林避暑勝地。主要以自然觀光,休閑度假為主。輔之森林探迷、森林科考。 1、歷史類 苗王墓
苗王墓位於縣城西12公里處的清溪場鎮幫好村,古稱大墳堡。該墓縣志不載,據傳明朝萬曆的間,當地苗民首領吳老k為反抗土司的殘酷鎮壓下,即所謂「趕苗奪業」,率領苗民與反動土司進行激烈的斗爭。一次戰斗中,吳老k不幸身亡,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當地苗民一人捧來一泥土,將其安葬,年復一年,壘成一大墳堡,故而得名。
該墓呈園形封土墓,原墓高10米,墓頂直徑9.7米,底部周長76米。原無碑記,1986年縣人民政府在墓前豎「苗王墓」石碑一通,碑寬 0.7米,高1.3米。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是秀山僅存較為完整的苗族古墓,對研究秀山苗族歷史有很重要的價值。
野人洞
野人洞位於319線國道旁。緊靠渝懷鐵路,距秀山縣城14公里(石耶方向),洞深近萬米,群山環抱,古樹參天,曲徑盤繞,山上有回龍寺、蓮花寺、尼姑庵遺址,洞前有小橋流水人家,有當年苗民抗拒官兵的古城牆。洞內鍾乳垂懸,如獅如虎如豹如美女如仙童,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洞中有景,景中有洞。
清溪古地道戰遺址
清溪古地道戰遺址位於清溪場鎮望落村,國道326線旁。該地道規模宏大,呈東西走向,縱橫交錯,形同蛛網。洞底深約1.5米,寬約0.8米,洞底平,洞頂呈拱形,洞壁上板鋤挖掘的痕跡清晰可辨,地道容一至三人躬身行走,每行10米左右的拐彎處有可容一人存身的掩體,壁頭上有一小洞放置油燈,留有煙薰的痕跡。該地道系人工開掘,用於戰爭的防禦性軍事地道。是重慶乃至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古地道戰遺址。
宋農土王廟遺址
位於妙泉湖景區下游,土王廟位於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家農土王鄉紅旗村,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原為自合四合院布局,1974年被毀,現存正殿,面闊五間,磚木結構單檐硬山式,明間為抬梁式,四椽袱前後,牽用四柱,次稍間為穿逗式,四穿用五柱,總面積2189平方米,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內有記事碑3塊,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政治、民俗和擺手舞藝術的遺址。 石堤古鎮
石堤古鎮以酉水河和梅江河交會為著眼點,以「山」「水」為載體,「古」為靈魂,營造「古渡、流水、人家」恬淡的武陵山水空間意象,主要以探險攬勝,古渡觀光,山水放歌和度假。景點有:石堤懸棺和崖棺開發、打撈寨——苗人行宮、「書箱峽」攬勝、「化險為夷」摩崖石刻、石堤卷洞門遺址、「羊馬節——土家苗漢各族人民的節日盛會、長灘漂流、石堤豆腐魚、漁家樂、古鎮寫生。
龍鳳客寨風雨橋
龍鳳客寨風雨橋位於秀山縣城西25公里處,橫跨平江河。始建於元代,歷次均有維修,清光緒年間增建五重檐長廊及亭廊,1952年因風雨剝蝕拆去亭廊,存長廊。該橋系清溪,龍鳳,塘坳等鄉(鎮)的主要交通要道,是當地土家族人民集會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因年久失修,有部分變形和破損,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打妖家洞遺址打繞寨
打繞寨總佔地面積30餘畝,位於縣城東北75公里處酉水河東岸。明清時稱打妖寨,宋之時稱打妖家洞,是古代打妖家民族首府的古城遺址。始建於元,初建打妖家洞城寺;明代時修內城牆;清代雍正末改土歸流後,商人萬鑒仕於喜慶年間開始在此基礎上興建一座龐大的地主庄園和油業商號,其建築為外包石門框的盒子磚圍護牆,內為青瓦木結構穿逗建築,有48個不同朝向的石框龍門,故又稱「四十八岩朝門」。古城多次遭受火災和拆遷,現存宋、元、明、清時各一部份打妖家洞城牆和清代建築的大部分石基,兩頭石門框,民初秀油作坊一處和清道光明萬墓一座遺址。
鏨字橋
位於縣城南32公里處蘭橋鄉岩屯村,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為木結構三重檐涼,橋長11.7米,寬4.2米,高2.7米。
溪口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縣城北40公里處的溪口鄉五龍村北,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該橋建築規模宏大,保存完好,是研究土家族橋梁建築技術的重要依據,也是當地土家族人民的主要交通要道。
紅軍川河蓋戰斗遺址
位於秀山縣城東北40公里處的川河鄉楠木村,有遠黔東特委書記兼黔東獨立師政委,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段書權題名的紀念碑一座,高10.5米。該遺址於1978年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軍二野司令部舊址
鳳鳴書院(二野司令部)位於縣城南門外,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稱鳳台書院,道光時改稱鳳鳴書院,解放後均為縣級中學。抗戰末及解放戰爭時期,南方局為創建川東游擊根據地,在此建立黨的特支,開展學運、軍運斗爭。該建築現為民族中學,除原一講堂拆除翻修外,其餘基本保存完好。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塘坳古生物化石地質生物群遺跡
位於秀山縣塘坳鄉,由塘坳鄉政府至石地質生物群約5公里。距縣城20公里。與國道326線相接,交通極為便利。經專家現場踏看和鑒定,塘坳古生物化石屬距今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系秀山組標准化石,此地層的標識性化石即三葉蟲、直角石、及腹足類動物化石等,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有此類化石分布,但以秀山縣最為典型,因此被國家確定為志留系中統的標准地層剖面,其科學價值很高,旅遊價值較大。
2、近現代類
傳燈寺
傳燈寺位於鳳凰山腳,為清朝中期寺廟,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近兩年經秀山縣民宗委批准恢復,佔地十餘畝,現有正殿、大雄寶殿兩重殿,規模較大。傳燈寺大門書有對聯「鳳凰展翅清凈地,傳燈弘佛別有天」,體現了傳燈寺與鳳凰山的深久淵源。規劃將該景點作為與鳳凰山相映襯的重要人文景點,引導遊客正確認識宗教信仰問題,規范教徒的施教行為,從而正確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花燈寨
秀山花燈寨位於秀山城郊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內,距縣城1公里,國道326線旁。花燈寨除了展示秀山花燈風情這一特色民間藝術主題外,同時還將展示秀山的民俗風情。它是融地方文化、民俗活動、民間藝術、風味小吃、土特產製作觀摩與出售等內容為一體的專業園,是集吃、住、游、玩、購、觀賞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場所。
鍾靈水庫
鍾靈水庫壩址位於中溪河注入梅江河的匯合口,庫區在鍾靈、中溪兩鄉境內鍾靈水庫壩址位於中溪河注入梅江河的匯合口,庫區在鍾靈、中溪兩鄉境內。1970年中共秀山縣作出建庫決定後,經過5年精心勘測設計,1976年1月動工興建。1985年末建成水庫主體工程和總乾渠與左乾渠。庫區積水面積92.6平方公里,淹沒及施工佔地1183.2畝。水面寬、水質無污染,庫區兩岸風光秀麗,是秀山最大的淡水養魚基地。
3、風情勝地類洪安邊城風光
重慶歷史文化名鎮洪安鎮距秀山城46公里,與湖南省花垣縣茶洞鎮和貴州省松桃縣乜架鎮接攘,319國道貫穿集鎮,交通便捷。當地建築古樸,民風純正,古鎮文化底蘊豐厚,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記載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民間傳說。這里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大小四合院24座,隔火牆40堵,青石條砌階梯24級,480步,其建築工藝,造型為當今少見。這里是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第一站,有全國至今保存完好的毛主席語錄塔、洪茶古渡拉拉渡、雞鳴三省(一腳踏三省)、「三不管」島等。
梅江民俗文化村
梅江民俗文化村以金珠苗寨為中心,鍾靈水庫和蘭橋森林公園為依託,塑造出秀山的動態的苗族文化以與清溪旅遊區的靜態苗族文化相呼應。體驗苗寨風情、品嘗鍾靈平邑茶、游戲蘭橋森林公園。景點:「金珠苗寨」苗家樂、金珠苗寨5月26日「牛王節」、苗族文化氛圍(苗漢雙語交流區)、蘭橋森林公園、鏨字橋、「東玄記」摩崖石刻、獅子山「放觴靜思」石刻、鍾靈水庫水上娛樂、鍾靈水庫植被景觀。
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北宋,興盛於明清,至今有千多年歷史,深深紮根民間,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秀山花燈集舞蹈、音樂、扎紙藝術為一體。其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花燈二人傳、雙花燈、花燈群舞、花燈戲,演出團體為「花燈班」。班子由12人組成。主角為扎長辮、穿花裙、拿摺扇的幺妹子(女)和著皮襖,扎腰帶,帶皮帽,執蒲扇的賴花子(男)。幺妹子的舞姿以端莊、秀麗、乖巧為特點,賴花子的舞姿以朴實、健壯、恢諧為特點。秀山花燈音樂旋律委婉動聽,舞姿優美抒情,服飾道具美觀多采,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苗家臘肉
臘肉是苗家人的待客珍品,每年臨近年關薰制。薰制時先將豬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塊,揉鹽和各種香料後腌三至五天,待鹽及香料浸進肉內,再用竹條或藤條穿串掛到火坑上,以煙火慢慢薰干。
腌蘿卜
秀山腌蘿卜別具特色。在秀山城鄉,只要有人群來往的地方,就會有賣腌酸蘿卜的攤子。腌蘿卜泡製的方法很多,各家自有絕招拒不外傳,做得好的酸中有甜,甜中帶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這種味道只能品償,難以言傳。
苗家菜豆腐
苗家菜豆腐也是秀山名聞遐邇的特色菜。菜豆腐有細嫩、鮮軟,香濃的特色,加之成本低廉,是鳳凰苗家人日常最喜食用的主菜之一。 秀山社飯
秀山社飯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乃食中一絕。為祭祖祀神,將從田野采來鮮嫩的社菜用石碓沖碎,用清水洗凈其苦酸味,再放到鍋里烘乾,拌上野蔥用青油回炒,製成「傻」菜;然後將香糯米與切成顆粒的過冬臘肉拌合同煮;飯半熟時拌上「傻」菜,再燜烹片刻,社飯就作成了。
㈥ 土家族女孩就是漂亮啊,不信看圖一個土家族美女
我就是土家族,眉毛天生很濃黑,不用修眉型也好
㈦ 重慶的哪一座山寨,獨自「漂」在水上600年
這個地方就是河灣山寨。這座山寨也是土家山寨,這里的風景是非常優美的,許多遊客都喜歡來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