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為什麼叫四川啊
四川,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漢末三國時為蜀國地。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四川以益梓利夔四路得名。宋初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合稱「川峽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梓州路,分峽西路為利州路、夔州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定省會為成都市,除清兵入川時,南充市閬中縣為四川臨時省會十餘年省名至今未變。截至2008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4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19個縣、4個自治縣;4544個鄉鎮、239個街道辦事處。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中,社區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民委員會50182個。
四川的少數民族—狄少英國畫作品(5張)
其中居住著彝族、藏族、回族、漢族、羌族等民族。「中國第二大藏區」、「唯一的羌族聚集區」、「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全省總面積48.5萬多平方公里。四川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歷來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並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之譽。
四川省有貢嘎山(蜀山之王)、雅拉雪山、凌雲山、格聶神山、琳琅山、螺髻山、雪山樑子、天台山、青城山、千佛山、四姑娘山(蜀山皇後)、蒙頂山、峨眉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金城山、夏衍山、西嶺雪山、竇圌山、華鎣山等著名山峰,有橫斷山系的雀兒山、沙魯里山、牟尼茫起山、大雪山、邛崍山、岷山,以及大涼山、小涼山、龍門山、米倉山、大巴山、龍泉山等大小山脈。
四川,在先秦時期四川地區曾建立了多個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有兩個:一個是川西地區以古蜀部落為中心建立的蜀國,一個是川東地區(今川東地區和重慶地區)以古巴部落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古稱「巴蜀」,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大省,2009年末常住人口8860萬人。周邊同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陝西省、甘肅省接壤。 峨眉山四川是全國的農產品供應大省,是國家最大的糧、油、豬生產基地之一,豬肉產量全國第一。四川農業發達,號稱「天府之國」,是我國小麥、水稻、油菜籽、黃紅麻、甘蔗、桑蠶、水果的重要產區。川西高原、山地分別為本處重要牧區和林區。盛產林特產竹子、白蠟及中葯材川貝、麋香、蟲草等,銀耳、生漆、毛竹等產品享譽全國。
四川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本省為我國內地綜合性工業基地。成都電器、量具刃上、攀枝花鋼鐵、川中油氣田、達州能源化工,自貢鹽化工、內江製糖、宜賓、瀘州、綿竹等地的釀酒工業等都很有名,白酒業在中國舉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號稱川酒天下、「川酒雲煙」之說。其中冶金、采礦、化工、機械、宇航、電子工業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包括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東方鍋爐等),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中航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長虹集團、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希望集團,四川省達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宏達(集團)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聞名國內外。 四川風光—譚翃晶國畫作品[1] 四川風光—譚翃晶國畫作品
氣候
特點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早、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由於受地理緯度和地貌的影響,氣候的地帶性和垂直方向變化十分明顯,東部和西部的差異很大,高原山地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並存。根據水、熱和光照條件的差異,大致可分為三大氣候區:
一、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即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該區全年溫暖濕潤,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全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干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全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日照
東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在地域上由西向東遞增:盆西900~1200小時,盆中1200~1400小時,盆東1400 ~1600小時。在時間上,春夏多於秋冬,盛夏最多。全年太陽總輻射量3100~4200兆焦爾/平方米,其時空分布與日照類似。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數為2000~2500小時,地區差異不大,僅龍門山區相對少,為1600~2000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多為5000~6800兆焦爾/平方米,屬全國光能豐富區之列。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時數1200~2700小時,較東部盆地多一倍。空間上,由東北向西南部遞增;時間上,乾季多於雨季。全年太陽總輻射量4000~6200兆焦爾/平方米,除小涼山東側外,光能資源大於東部盆地。
降水量
東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但在地域上,盆周多於盆底,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為1300~1800毫米;次為盆東北和東南緣山地,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區降雨最少,為800~1000毫米。在季節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佔全年總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佔全年總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干雨季分明,6月~9月為雨季,降雨佔全年總雨量的70~90%;11月~4月為乾季,各月降水量小於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干濕季節分明。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木里以北與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於800毫米;安寧河東側與東部盆地相當,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雨季(6月~9月)降水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5~90%。
文化
區域文化
四川主要有四個文化區組成
巴文化區:
巴中、南充、達州、廣安、樂山沐川、內江資中、廣元東部以及宜賓、瀘州(注意:完整的巴文化區還包括重慶以及湖北省恩施州與宜昌、陝西漢中與安康)
蜀文化區:
成都、綿陽、德陽、遂寧、雅安、眉山、資陽、樂山、廣元西部、自貢和內江(戰國時代之前,巴國和蜀國是當時中國西南最重要的兩個國家)
攀西文化區:
攀枝花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統稱為攀西)
川西高原: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四川西部的高原區域)
劃分依據:
巴文化區
西周時、巴、蜀、苴、氐先民在嘉陵江、白龍江合台地上,建立奴隸制式國家「昔阝」春秋為古巴國故地。
巴中近年越來越多的巴人遺跡被發現證明了該地是巴文化區,巴中的「巴」更是證明了與巴的密不可分。
南充閬中曾經短暫的做過巴國的首都,後來因為與廣元地區的蜀國諸侯國"苴''相接,出於安全考慮巴國很快把首都遷移出去。
廣元一直是巴國和蜀國的爭奪地,雖然蜀國在廣元地區建立了侯國「苴」,但"苴」國的構成主要是巴民族,故為巴文化區。
巴中近年來修建的巴人廣場,便是依靠濃郁的本地巴文化得來。達州市宣漢羅家壩的巴國遺跡,證明了達州是巴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廣安被南充和重慶相包圍,自然是巴文化區。
根據商朝《辭源》巴蜀的界線為現在廣元、資中、沐川為一線,因此資中與沐川為巴文化區,並且還記載巴國區域分布在現嘉陵江流域,岷江下游,沱江下游,長江上游,因此宜賓、瀘州為巴文化區。
蜀文化區
成都,三國時期蜀國(221-263年)的都城。
雅安和樂山一帶的青衣羌國是蜀文明的一支,後來被蜀國合並。
自貢一帶是蜀國的鹽產地,鹽使自貢、內江一帶成為蜀國的「私家重地」和沃野。德陽"三星堆」是蜀國的重要文明區域。
內江盛產甘蔗,故簡稱「甜城」,這便是蜀文化中的「糖」文化發祥地;同時也是書畫、文化之鄉,享譽世界的國畫大師張大千,新聞巨子范長江等也是內江人。
攀西文化區
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是彝族文化區,攀枝花雖現在漢族人口佔多數,但該地區一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區域。
川西高原文化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以豐富的藏文化為主和部分羌文化為主。
民族文化
●概況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部,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省,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世居的14個少數民族按在省內人口的多少依次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四川少數民族人口415萬人。已建立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3個自治州。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四川民族地區幅員遼闊,面積30.21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0.14%。涼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萬人,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藏族人口122萬人,是全國第二大藏區;羌族人口30萬人,是全國惟一的羌族聚居區。此外,省內有18個市為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2006年底,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達80多萬人,這里有6個享受民族地區待遇的縣(區)和92個民族鄉。
彝族是四川境內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是一個古老且具有獨特文化的民族,男女老少幼都喜歡披一件羊皮氈,俗稱「擦耳瓦」。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
●民族語言
14個世居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四川各民族的語言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字則以藏文、彝文的歷史最悠久。現在藏族使用傳統的藏文;彝族使用經國務院批準的在傳統彝文基礎上改進後形成的規范彝文;羌族沒有傳統文字,現試行50年代創制80年代完善的拼音文字;苗族試行50年代創制的拼音文字。
規范標准研製方面,1988-1989年四川省民委、民語委組織西南民族學院等單位研製了《信息交換用彝文編碼字元集》、《信息交換用彝文15×16點陣字模集及數據集》兩個標准,1995年又研製了《信息交換用彝文24×24點陣字模集及數據集》標准,國家技術監督局先後批准頒布實施了這3個標准。四川省彝語協和中央民族翻譯局於1989年制訂完成了《信息交換用彝文編碼字元集》,現已基本通過國際標准化組織的討論和投票,即將成為國際標准。同時,還編寫出版了《藏漢大詞典》、《漢彝詞典》、《彝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地方藝術
川劇形式活潑,曲調多樣,淺顯易懂,語言詼諧,表演程式多樣化,一些特技如變臉、旋舞、噴火等,有強烈藝術效果。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等為主要曲藝形式。相書由一人在幔後表演, 能模擬各種聲音,惟妙惟肖。 諧劇寓壯於諧,能及時反映生活現實。
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編輯本段
教育
一類本科院校(5所)
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
二類本科院校(27所)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南科技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川北醫學院、西華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成都醫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大學、四川文理學院、四川理工學院、綿陽師范學院、內江師范學院、樂山師范學院、四川民族學院、四川警察學院、瀘州醫學院、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西昌學院、宜賓學院、攀枝花學院、成都東軟學院
獨立學院(13所)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公辦專科院校(37所)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四川中醫葯高等專科學校、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管理職業學院、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內江職業技術學院、綿陽職業技術學院、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民辦專科院校(11所)
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四川天一學院、四川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托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四川警安職業學院、四川城市職業學院、四川長江職業學院
軍校(1所)
武警警官學院
編輯本段
巴蜀名人
古代名人
落下閎,(前156年—前87年),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中國西漢民間天文學家。
嫘祖,黃帝軒轅氏之妻,發明養蠶
萇弘(前575~前492),四川資中人,孔子之師,死後血液化碧
紀信,字成,巴郡閬中(今四川省西充縣地秦屬閬中)人。
武則天(624~705),利州(今四川廣元)人,祖籍並州(今山西),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楊貴妃(719~756),即楊玉環,蜀州(今四川崇州)人,祖籍蒲州(今山西),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劉光第(1859~1898年),四川自貢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著名愛國詩人
文化名人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
卓文君:西漢臨邛(今成都邛崍)人,漢代才女
司馬相如:字長卿,南充人,西漢文學家,大辭賦家
揚雄:字子雲,成都郫縣人,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王褒:字子淵,資陽人,西漢文學家,辭賦家
袁天罡:成都人,唐代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
陳子昂:字伯玉,射洪人,唐初文學家
李白:字太白,江油人
薛濤:字洪度,幼年流寓成都直至去世,唐朝才女,詩人
花蕊夫人:成都青城人,五代十國詩人,才女
黃筌:字要叔,成都人,五代西蜀畫家
歐陽修:生於綿陽,祖籍江西廬陵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眉山人。
張問陶:號船山,船山區人(今蓬溪縣金橋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乾嘉詩壇泰斗、著名書畫家
李調元:號雨村,(1734~1803),德陽羅江人,中國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樂山沙灣人
張大千:國畫大師,內江人
趙完璧:國畫大師,(1904-1994),四川南充市大通鎮人
巴金:原名李堯棠(1904~2005),成都人,中國作協原主席
艾蕪:成都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區)人,著名作家
沙汀:原名楊朝熙,安縣人(1904-1992),作家
流沙河:成都青白江人,當代著名詩人
劉心武:成都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紅學家
魏明倫:內江人,當代著名戲劇家、辭賦作家
軍事名人
劉湘(1888~1938),四川大邑縣人,民國軍閥,號稱四川王。
鄧小平(1904~1997),四川廣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
陳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
2. 薩頂頂是什麼人
薩頂頂,原名周鵬,中國大陸女音樂人。
原名周鵬(原名),漢族,摩羯座,B型血,出生日期12月27日,職業歌手、舞者、音樂人 。畢業院校解放軍藝術學院首屆通俗唱法本科,,代表作品《萬物生》《天地合》《恍如來者》,主要成就為BBC世界音樂獎亞洲第一歌手大獎 ,《萬物生》在英發行獲給出四顆星。
2001年出道之後以《自己美》、《咚巴拉》走紅。2007年全新的薩頂頂憑借民族特色服裝及具藏傳佛教色彩音樂風格的《萬物生》再次走紅。2008年獲得BBC世界音樂大獎等多項國際獎項 ,並且是中國首位被格萊美邀請的歌手。2012年薩頂頂成立首個藝人專屬俱樂部「頂頂音樂藝術俱樂部」 。
2014年5月14日薩頂頂推出最新專輯《Wonderland幻境》 。
3. 佛教中的吉祥天女是什麼來歷
吉祥天女,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幸福與財富女神,相傳為毗沙門天王之妹(有說為其妻),梵文 Lakşmī,音譯「拉娔詩米」,藏語稱「班達拉姆」。名稱最早見於《梨俱吠陀》,在《阿闥婆吠陀》中被人格化。關於她的出生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創造世界時,她踞於蓮花上,隨水漂流,故又名波德瑪(意即蓮花);一說她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涌現的第三寶,手持蓮花,坐在大蓮花上,美貌絕倫,天神和阿修羅為佔有她發生爭執,因而有乳海之女的稱號。她能變化形象伴隨毗濕奴下凡:毗濕奴化身為持斧羅摩時,她是達拉尼;毗濕奴化身羅摩時,她是悉多;毗濕奴化身為黑天 時,她是魯格米尼。有人認為她是愛神的母親。她的像多為豐滿美女,面帶慈祥微笑。坐騎為白色貓頭鷹、金翅鳥。佛教吸收她為護法天神 ,是四大天王之一多聞天神之妹 ,有「大功德」於眾,因而舊稱功德天。
4. 藏語 吉祥天女
「花旦拉姆」或「班旦拉姆」,《梨俱吠陀》,在《阿闥婆吠陀》中被人格化。關於她的出生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創造世界時,她踞於蓮花上,隨水漂流,故又名波德瑪(意即蓮花);一說她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涌現的第三寶,手持蓮花,坐在大蓮花上,美貌絕倫,天神和阿修羅為佔有她發生爭執,因而有乳海之女的稱號。她能變化形象伴隨毗濕奴下凡:毗濕奴化身為持斧羅摩時,她是達拉尼;毗濕奴化身羅摩時,她是悉多;毗濕奴化身為黑天 時,她是魯格米尼。有人認為她是愛神的母親。她的像多為豐滿美女,面帶慈祥微笑。坐騎為白色貓頭鷹、金翅鳥。佛教吸收她為護法天神 ,是四大天王之一多聞天神之妹 ,有「大功德」於眾,故舊稱功德天。
5. 王昭君出塞是去吐蕃還是匈奴唐朝是誰去吐蕃
王昭君出塞是去匈奴。唐朝是文成公主去吐蕃。
王昭君(約前52年—約15年),名嬙,字昭君,漢族,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選入宮,成為宮女。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時為匈奴單於的呼韓邪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奉命嫁與其為妻,號為寧胡閼氏。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韓邪單於去世, 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繼婚制 ,復嫁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去世後,葬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漢族。漢名無記載,吐蕃尊稱甲木薩(藏文:རྒྱ་མོ་བཟའ་,威利:rGya Mo bZa'。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後。
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6. 六年級課文草原全文
六年級課文草原全文如下: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文章出自老舍先生的《內蒙風光》,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6)藏語版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二、作者影響
1、文化影響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
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2、政治影響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3、文學獎項
為紀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了老舍文學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北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京出版和發表的優秀作品,每兩至三年評選一次。
7. 文成公主是王昭君嗎
不是,文成公主是唐朝人,王昭君是漢朝人。
1、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漢族。漢名無記載,吐蕃尊稱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後。
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單於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天子,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元帝遂選宮女賜予他。
昭君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8. 戲曲有哪些小知識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9. 大吉祥天女是菩薩或者菩薩的分化身嗎
是菩薩,大吉祥天女是毗濕奴的妻子。佛陀是毗濕奴降世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