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美女的標准有哪些
1.年齡,以年輕為美,大約以青春為最美:也有人主張不同年齡段,各有長處。
2.容貌中,國古代最重視容貌美。頭發以黑而有光澤為美;眉以細長而彎為美;目以彎細含笑為美;口以小為美;齒以整齊潔白,形如扁貝為美;臉以鵝蛋形為美;肌膚以白晰柔嫩為美。所謂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唇紅齒白者便是美。
3.體態,先秦至唐,大體以體長個高為美,所謂頎碩豐艷之立美。宋至清,多以體材適中為美,「修短得中,襛纖合度」,「不肥不瘦,長短適宜」是最理想的身材。腰以纖柔為美,所謂「楊柳細腰」;手以纖細柔嫩為美;足以纖小正直為美。整個體態,以身材苗條而肉體豐滿,體態輕盈、舒徐優雅如弱柳臨風為美。中國古代女性美標准中,一般不太注意身體的曲線美及身體各部位的比列,而以體態婀娜多姿為美。
4.情態,古代文人才子很注重女性的「態度」美,李漁所謂的「媚態」,也有稱為「神韻」美的,這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韻味」,如《美人譜》所說的「嫣然巧笑」,「臨去秋波一轉」等;衛泳所說的美女的態、情、趣、神、心等。這是中國古代士大夫、文人們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
5.修飾,古代文人一般多主張適度修飾。修飾要與女性的體貌相協調;要與其家境,經濟條件相適應。這一點於今仍有現實竟義。
6.德、色、才、藝的完美統一。一些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多追求女性的才、藝之美,追求德、色、才、藝的完美統一。李漁還具體地論述了德、色、才的關系,主張女性應多才多藝全面發展。清人吳震生,提倡「色期艷,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貞」的德、色、才情統一的女性美標准。
B.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偶覺的就是歷史的名氣效應,沒有歷史典故,再美也不會引起後世廣泛的關注和評議,也沒機會上美女排行榜了.^-^
C. 歷史上女人以什麼身材為美
先秦時期北方女子以「體長」為美
健身方式:勞動、跳舞
代表美女:衛庄公夫人庄姜
點評:「碩人其頎,衣錦褧衣。」
就北方中原地區而言,先秦時推崇「碩」或「頎」,用民間的俗話來說,就是「高個兒」,以「體長」為美。先秦高個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衛庄公的夫人庄姜。庄姜是齊國公主,出嫁時的婚禮場面很大,相當風光。《詩經·國風·衛風》中那首《碩人》,寫的就是庄姜出嫁場面,詩中兩次提到庄姜的身材:「碩人其頎」、「碩人敖敖」。碩人,即身材高大之人,而「頎」、「敖敖」,則進一步強調了庄姜的身材修長之美。而且,庄姜不隻身材苗條,其手、脖子、皮膚、口、齒、眼都很漂亮:「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幾乎無處不美。
《詩經·國風·唐風》中的《椒聊》詩中,也提到一名高個子女性:「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彼其之子,碩大且篤」。從「無朋」和「且篤」用語上來看,這位采椒女,不只個高,還十分健康和豐滿。
《椒聊》中的「彼其之子」到底是什麼人?文學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此詩「欣婦人之宜子也」,是贊美女子碩大豐腴,健康多子;也有認為「彼其之子「非女子,乃男子」。事實上,在春秋時期,不論是女子還是男子,只有高大健康的人才有資格參評美女、帥哥。從位於今河南境內的鄭國、衛國到位於今天山東境內的齊國、山西境內的唐國,均流行這樣的審美觀。
《詩經·國風·邶風》中《簡兮》詩,描寫了一女子在觀看盛大的「萬舞」表演時對領隊舞師的感覺:「碩人俁俁」,意思是舞師高大英武。
其實,以高個為美的審美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如商朝最後一位國君紂王是當時公認的美男子,就是因為他個頭高大,此即《荀子·非相篇》中所謂:「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
如何讓身材變碩、變頎?古人提倡的是多運動、多勞動,如《椒聊》的「彼其之子」,便是參加采椒勞動。此外,跳舞也是古人青睞的一項健美運動。《簡兮》中的舞師之所以有一個好身材,與其舞蹈鍛煉是分不開的,「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先秦時期南方女子以「細腰」為美
健身方式:節食、束帶
代表美女:楚國宮妃
點評:「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先秦時期,在以楚國人為代表的南方人眼裡,高個兒似乎不再受到青睞,而是以「細腰」為美。「細腰」又叫「纖腰」、「小腰」、「柳腰」。據《韓非子·二柄》,韓非子在論述君王個人好惡對執政治國行為的影響時,引用了這樣的例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意思是,楚王欣賞細腰之人,結果身邊人為了取悅於他,大多節食瘦身。
楚靈王是春秋時出名的昏暴之君,他生前窮奢極欲,審美意識另類。《墨子·兼愛中》對其「細腰」癖好導致的後果記錄得更為具體:「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這番話直譯的意思是: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吸一口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可以站起來。等到一年後,朝廷臣僚都飢瘦得面有黃黑之色。
從《墨子》所記來看,楚王的細腰之好是針對男子來說的,但受影響最大的卻是楚國女子,她們紛紛在腰身上下功夫,故北宋詞人晏幾道《鷓鴣天》詩稱:「楚女腰肢越女腮。」楚王之好一出,楚國上下皆以「細腰」為美,所以細腰又叫「楚腰」。除了楚靈王,據說之前的楚莊王也「好細腰」。這種審美觀對後世帶來不小的影響。
如何塑造出一個細腰之身?從《墨子》記載來看,古人有兩種方法:一是節食瘦身,所以楚國「多餓人」;二是束帶控制,「脅息然後帶」,就是這回事情。如今流行的減肥法,也是這類節食瘦身法。
漢魏時期女子以「體輕」為美
健身方式:跳舞
代表美女:漢成帝皇後趙飛燕
點評:「腰骨纖細,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顫顫然。」
秦漢以後,女子好身材的標准又變化了,「體長」和「細腰」雖然仍有人欣賞,但貴族階層更喜歡身體輕柔纖弱——以「體輕」為美。
從史料所記來看,漢朝後宮受寵嬪妃都是體輕者。如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嬌軀翩轉,極具韻律之美。戚夫人如果體重過大,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身材最出色的女子,應該是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身輕如燕,成語「環肥燕瘦」中的「燕瘦」,說的便是趙飛燕。身輕到何種程度?宋秦醇《趙飛燕別傳》稱:「趙後腰骨纖細,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
這一時期出現的美女多是這種以「體輕」為美的輕體美女。如古代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是「柳腰」,體態輕盈。王昭君本為漢元帝的宮妃,後來和親北疆,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此即「昭君出塞」故事之由來。
體輕為美這一風尚對此後南北朝女子的塑體選擇也產生了影響,先秦時期的「碩人其頎」標准被這一時期的女性徹底放棄。據《南史》,南朝梁名將羊侃的藝伎張凈琬腰圍只有一尺六寸,能站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此舞叫「掌中舞」,據說是趙飛燕的原創舞蹈作品。
為什麼漢朝會以「體輕」為美?可能與東漢女史學家班昭的鼓吹有很大關系。她在《女誡·敬慎》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這句「女以弱為美」,導致整個魏晉六朝時期都崇尚「儀靜體閑,柔情綽態」。
如何讓體態輕盈?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是跳舞。上述提到的戚夫人、趙飛燕、王昭君、張凈琬,無一不善舞,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唐朝時身材以「豐腴」為美
健身方式:參加體育活動
代表美女:唐玄宗寵妃楊玉環
點評:「其俗喜豐艷,雖肥不傷肉。」
唐朝一改之前的「細腰」和「體輕」,女子身材以「豐腴」為美,楊柳腰反而不被看好,唐朝美女無一不富態。如閻立本的《步輦圖》上,唐太宗周邊的侍女沒一個瘦的。時間越往後,繪畫中的唐朝仕女越豐滿。現代考古發現的盛唐壁畫中的女性形象也證實了這一點,個個豐腴,沒有一個瘦子。
唐朝這一好身材標準的出現,也與上層人物的喜好不無關系。從《全唐書》所記文字來看,首先是皇帝直接否定了漢魏時的「細腰」,唐人所作的《兩階舞干羽賦》稱:「吾君是以黜掌上之纖腰,弛庭中之妙戲。」
在否定了細腰之美後,唐朝誕生了全新的「健美」理念——人以體壯為強,以健康為好,當時甚至朝廷選官時也強調健美。《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以豐腴為美,並不等於以胖為美。在現存唐朝人物畫中,男子無一是「啤酒肚」,女子也沒有「懷孕腹」,身材比例都很合理,有一種自然的健康之美。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在唐朝時是備受推崇的代表性美女,《舊唐書·楊貴妃傳》評價她的美:「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
「太真」是楊玉環的號,對她這種身材,明末清初文人方文的點評入木三分,他在《無題》詩中稱:「其俗喜豐艷,雖肥不傷肉。」
如何讓身材豐滿且「雖肥不傷肉」?唐朝女子的方法是多參加體育活動。從唐朝壁畫上看,唐朝女性喜歡騎馬郊遊,還愛參加大型文體活動。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京城舉行「燃燈」活動,「長安少婦千餘人,於燈輪下踏歌……」至於唐朝以後,女子身材審美也有相應的特點,呈現多樣性,但基本上以「苗條」為美,與現代十分接近。
D. 古代對於美女的審美標準是什麼樣的
塑身美體,對很多現代女性來說可謂樂此不疲,古代女子也崇尚好身材,從先秦時以「體長」為美、以「細腰」為美,到漢魏時以「體輕」為美、唐朝以「豐腴」為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審美標准也各不相同。而當時女性地位低,往往要為了迎合男性的眼光去塑造體態,做出損害身體健康的事。例如春秋戰國時楚國某國君喜歡腰細的女子,不少宮嬪因為節食減腰而餓死,故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
那我們來看古代人是如何來評判一個女人是否美麗,他們的審美標準是這樣的:
先秦時期北方女子以「體長」為美
就北方中原地區而言,先秦時推崇「碩」或「頎」,用民間的俗話來說,就是「高個兒」,以「體長」為美。先秦高個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衛庄公的夫人庄姜。庄姜是齊國公主,出嫁時的婚禮場面很大,相當風光。《詩經?國風?衛風》中那首《碩人》,寫的就是庄姜出嫁場面,詩中兩次提到庄姜的身材:「碩人其頎」、「碩人敖敖」。碩人,即身材高大之人,而「頎」、「敖敖」,則進一步強調了庄姜的身材修長之美。而且,庄姜不隻身材苗條,其手、脖子、皮膚、口、齒、眼都很漂亮:「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幾乎無處不美。
《詩經?國風?唐風》中的《椒聊》詩中,也提到一名高個子女性:「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彼其之子,碩大且篤」。從「無朋」和「且篤」用語上來看,這位采椒女,不只個高,還十分健康和豐滿。
《椒聊》中的「彼其之子」到底是什麼人?文學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此詩「欣婦人之宜子也」,是贊美女子碩大豐腴,健康多子;也有認為「彼其之子「非女子,乃男子」。事實上,在春秋時期,不論是女子還是男子,只有高大健康的人才有資格參評美女、帥哥。從位於今河南境內的鄭國、衛國到位於今天山東境內的齊國、山西境內的唐國,均流行這樣的審美觀。
《詩經?國風?邶風》中《簡兮》詩,描寫了一女子在觀看盛大的「萬舞」表演時對領隊舞師的感覺:「碩人俁俁」,意思是舞師高大英武。
其實,以高個為美的審美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如商朝最後一位國君紂王是當時公認的美男子,就是因為他個頭高大,此即《荀子?非相篇》中所謂:「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
如何讓身材變碩、變頎?古人提倡的是多運動、多勞動,如《椒聊》的「彼其之子」,便是參加采椒勞動。此外,跳舞也是古人青睞的一項健美運動。《簡兮》中的舞師之所以有一個好身材,與其舞蹈鍛煉是分不開的,「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先秦時期南方女子以「細腰」為美
先秦時期,在以楚國人為代表的南方人眼裡,高個兒似乎不再受到青睞,而是以「細腰」為美。「細腰」又叫「纖腰」、「小腰」、「柳腰」。據《韓非子?二柄》,韓非子在論述君王個人好惡對執政治國行為的影響時,引用了這樣的例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意思是,楚王欣賞細腰之人,結果身邊人為了取悅於他,大多節食瘦身。
楚靈王是春秋時出名的昏暴之君,他生前窮奢極欲,審美意識另類。《墨子?兼愛中》對其「細腰」癖好導致的後果記錄得更為具體:「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這番話直譯的意思是: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吸一口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可以站起來。等到一年後,朝廷臣僚都飢瘦得面有黃黑之色。
從《墨子》所記來看,楚王的細腰之好是針對男子來說的,但受影響最大的卻是楚國女子,她們紛紛在腰身上下功夫,故北宋詞人晏幾道《鷓鴣天》詩稱:「楚女腰肢越女腮。」楚王之好一出,楚國上下皆以「細腰」為美,所以細腰又叫「楚腰」。除了楚靈王,據說之前的楚莊王也「好細腰」。這種審美觀對後世帶來不小的影響。
如何塑造出一個細腰之身?從《墨子》記載來看,古人有兩種方法:一是節食瘦身,所以楚國「多餓人」;二是束帶控制,「脅息然後帶」,就是這回事情。如今流行的減肥法,也是這類節食瘦身法。
漢魏時期女子以「體輕」為美
秦漢以後,女子好身材的標准又變化了,「體長」和「細腰」雖然仍有人欣賞,但貴族階層更喜歡身體輕柔纖弱――以「體輕」為美。
從史料所記來看,漢朝後宮受寵嬪妃都是體輕者。如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嬌軀翩轉,極具韻律之美。戚夫人如果體重過大,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身材最出色的女子,應該是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身輕如燕,成語「環肥燕瘦」中的「燕瘦」,說的便是趙飛燕。身輕到何種程度?宋秦醇《趙飛燕別傳》稱:「趙後腰骨纖細,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
這一時期出現的美女多是這種以「體輕」為美的輕體美女。如古代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是「柳腰」,體態輕盈。王昭君本為漢元帝的宮妃,後來和親北疆,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此即「昭君出塞」故事之由來。
體輕為美這一風尚對此後南北朝女子的塑體選擇也產生了影響,先秦時期的「碩人其頎」標准被這一時期的女性徹底放棄。據《南史》,南朝梁名將羊侃的藝伎張凈琬腰圍只有一尺六寸,能站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此舞叫「掌中舞」,據說是趙飛燕的原創舞蹈作品。
為什麼漢朝會以「體輕」為美?可能與東漢女史學家班昭的鼓吹有很大關系。她在《女誡?敬慎》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這句「女以弱為美」,導致整個魏晉六朝時期都崇尚「儀靜體閑,柔情綽態」。
唐朝時身材以「豐腴」為美
唐朝一改之前的「細腰」和「體輕」,女子身材以「豐腴」為美,楊柳腰反而不被看好,唐朝美女無一不富態。如閻立本的《步輦圖》上,唐太宗周邊的侍女沒一個瘦的。時間越往後,繪畫中的唐朝仕女越豐滿。現代考古發現的盛唐壁畫中的女性形象也證實了這一點,個個豐腴,沒有一個瘦子。
唐朝這一好身材標準的出現,也與上層人物的喜好不無關系。從《全唐書》所記文字來看,首先是皇帝直接否定了漢魏時的「細腰」,唐人所作的《兩階舞干羽賦》稱:「吾君是以黜掌上之纖腰,弛庭中之妙戲。」
在否定了細腰之美後,唐朝誕生了全新的「健美」理念――人以體壯為強,以健康為好,當時甚至朝廷選官時也強調健美。《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以豐腴為美,並不等於以胖為美。在現存唐朝人物畫中,男子無一是「啤酒肚」,女子也沒有「懷孕腹」,身材比例都很合理,有一種自然的健康之美。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在唐朝時是備受推崇的代表性美女,《舊唐書?楊貴妃傳》評價她的美:「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
「太真」是楊玉環的號,對她這種身材,明末清初文人方文的點評入木三分,他在《無題》詩中稱:「其俗喜豐艷,雖肥不傷肉。」
唐朝之後以苗條為美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宋人開始崇尚純朴淡雅之美。女性美從華麗開放走向了清雅、內斂。女性美大致以觀音菩薩的本貌作為標准,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纖足。宋代纏足之風則遍及民間,「三寸金蓮」成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種叫「花冠」的裝飾品,這種花冠製作精細考究,為這一時代的女性增添了嫵媚的氣質。宋朝女性使用的妝粉已製成粉塊,每塊直徑3厘米左右,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個粉塊的表面,還壓印著凹凸的梅花、蘭花及荷花圖案。到了元朝時期,雖然中國的社會並不是由漢人統治,但外族也沒有對漢民族在審美以及尚美方面產生太大的影響。
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審美情趣開始隨潮流轉變。但對於女性美的標准仍然和前朝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社會對於女性的束縛有增無減,表現在女性的發飾、服飾等方面。明朝女性的發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緊,沒有什麼個性可言,可謂將女性之美裹了個嚴嚴實實。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漸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時,含蓄內斂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礎。清朝文人張潮在其著作《幽夢影》中,也提到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透過生動的比喻,可以看到一個文人心中要求內外兼備的審美標准。這種審美意識一直保持到民國。
E. 楊貴妃這么胖為什麼能成為四大美女之一
在整個中國歷史很多女性比不了她們四位的:在時代人物身邊充當關鍵角色,在關鍵時候起到關鍵的作用,對時代進程產生直接的影響。我猜這是她們被評為四大美女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個,是在她們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介入重大歷史事件當中。年輕女子,何來不美?否則,僅憑化妝、整容、時裝、傳媒等的手段,當代就會有許多個女子在長相上大大超越四大美女,何況整個歷史。 在現在看來,過度強調肥胖肯定不行了,有人很刻意女性的苗條,這恐怕也不太對。清朝的仕女畫就是這樣,反映當時社會崇尚是虛弱的、病態的。現在對各種體形都有人支持,本無可厚非,搞健美肉鼓鼓的可以,做模特單條點兒也行。但我認為,關鍵是要有精神。
F. 傳說中有四大美女,那有四大帥哥(美男)嗎
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晉時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潘岳年輕時,坐車到洛陽城外遊玩,當時不少妙齡姑娘見了他,都會怦然心動給他一個「回頭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著他走。因此常嚇得潘安不敢出門。有的懷春少女難以親近他,就用水果來投擲他,每每滿載而歸,於是民間就有了「擲果盈車」之說。以至後世文學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詞。有個叫張孟陽的相貌奇醜,也學著潘岳的樣子去郊遊,但每次出門,婦人就往他車上吐唾沫,扔石頭,石頭倒也滿載而歸。典型的男性版東施效顰!
G. 唐朝盛產胖妞,那四大美女楊貴妃那該胖到哪種程度呢
據史料記載,楊貴妃當年是60公斤
其實也不算太胖吧
人們對楊貴妃體貌的判斷,主要來源於「環肥燕瘦」這一成語,認為唐朝的楊玉環是肥的,而漢朝的趙飛燕是瘦的,所以「唐人以肥為美」,漢朝就以瘦為美。果真如此?我總覺得事情恐怕並不這么簡單。
我倒願意相信唐人以豐腴為美。就好比現在人們都以瘦為美,但也有一個標準的,瘦得脫了形,骨感過了頭,呈現出病態來,就很難說美了。其實我們看唐代的壁畫、仕女圖、雕塑,那些女性形象也只能說豐滿,珠圓玉潤,有一種質感美,卻說不上肥胖。
有研究表明,唐人(主要是李唐皇室)之所以「以肥為美」,是因為唐朝皇族有鮮卑族的血統。游牧民族以養牲畜為生,牲畜養得越肥越好,自然以「羊大」為美,在民族審美上就以胖為美。不過,我認為這里還有一層意思:即游牧民族以胡服騎射為能事,性格膘悍,女子也多「膘肥體壯」者,這是適應草原游牧生存的需要,自然不會喜歡林黛玉式的養在深閨、弱不禁風的美。
因此,唐朝皇族的「以肥為美」,這里的「肥「我更願意理解為「膘肥」、「壯肥」、「豐滿」、「健美」的意思。只不過鮮卑族一統中原後,受到漢文化的濡染浸透,陽剛十足的膘悍之肥漸漸變成柔美之肥。我們可以唐代壁畫、仕女圖、雕塑看到這種柔美之肥,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象這種柔美之肥,我想「肥而不膩」再恰當不過
H. 歷史上,女性朋友是如何健身和減肥的
隨著全民健康事業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健身,走進了健身房。這早已不再是男士們的事兒了,如今健身房裡更多的是女性朋友,特別是那些追求體形美的小姐姐,她們的身材練得一個比一個棒,蜜桃臀、馬甲線、背溝都是標配。那麼在古代,女性朋友會健身嗎?她們是如何保持身材的呢?
女俠秋瑾
到了清末民初,特別是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廣大女性同整個中華民族一起覺醒,為了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她們也紛紛加入到強健體魄、揚我國威的行動中來。傑出的代表就是女俠秋瑾,她也擅長騎射,劍法高超,還做過殺手,專殺反動統治的官員,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她也是近代女權主義者,為婦女解放運動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到了現代,適合女性運動項目實在太多了,健身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且不說那些為國爭光的女運動員,她們在各種體育賽事上大顯身手,獨領風騷,即使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也把健身當成人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