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舉出古代二十位以上的女作家.
蔡文姬、謝道韞、鮑令暉、江采萍、宋若昭、李蔓怡、關盼盼、魚玄機、花蕊夫人、李清照、朱淑真、黃道婆、蕭觀音、黃幼藻、黃峨、馮小青、李香君、賀雙卿、傅善祥、班昭。
1、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別字昭姬,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東漢時期女性文學家,文學家蔡邕之女。
博學多才,擅長文學、音樂、書法。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後回家。南匈奴入侵時,為匈奴左賢王所擄,生育兩個孩子。曹操統一北方後,花費重金贖回,嫁給董祀。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傳,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文姬歸漢」的故事,廣為流傳。
2、謝道韞
謝道韞(生卒年不詳),字令姜,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跡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
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詞語,這段事跡亦為《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所提及。
在盧循孫恩之亂時,丈夫王凝之為會稽內史,但守備不力,逃出被抓後殺害。謝道韞聽聞敵至,舉措自若,拿刀出門殺敵數人才被抓。孫恩因感其節義,故赦免道韞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後,謝道韞在會稽獨居,終生未改嫁。
3、鮑令暉
鮑令暉,南朝女文學家,東海(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是著名文學家鮑照之妹,出身貧寒,但能詩文。鮑令暉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學家。
曾有《香茗賦集》傳世,今已散佚。另有留傳下來:《擬青青河畔草》、《客從遠方來》、《古意贈今人》、《代葛沙門妻郭小玉詩》等。
4、江采萍
江采萍(710年—756年),號梅妃,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寵妃之一。在今莆田亦稱江東妃。帝王後妃八大才女之一。
江采萍自幼陪穎,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九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後妃事跡的《周南》和《召南》兩部分詩。
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不僅長於詩賦,還精通樂器,善歌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開元中,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閩越,江采萍被選入宮。唐玄宗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號梅妃。
梅妃喜梅,氣節若梅。後被楊貴妃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落逃沒帶冷宮中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投井自盡
5、宋若昭
宋若昭(761年-828年),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裔孫宋庭芬之女。宋庭芬有五女,曰宋若莘、宋若昭、宋若倫、宋若憲、宋若荀,皆警慧,善屬文,而宋若昭、宋若憲成就更高些。
唐德宗貞元四年被召入宮廷,稱為內學士。唐穆宗時拜為尚宮。歷經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皆呼先生。進封梁國夫人。
主要作品有《女論語》、《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應制》、《牛應貞傳》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才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蔡文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謝道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鮑令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采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若昭
⑵ 演啥都一個樣,觀眾都審美疲勞了,這8位「臉譜化」的女明星都有誰
作為演員,一定要有「百變的面孔」,放得下身份、捨得下面子,才能演什麼像什麼,得到觀眾的認可。然而,一些女演員卻非常喜歡呆在「舒適區」,導致自己不管演什麼都一個樣,從而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下面給大家介紹8位演戲「臉譜化」的女明星。
劉敏濤在《琅琊榜》中飾演賢良淑德、善於攻心的「靜妃」名聲大噪。她在劇中精準拿捏人物,表演溫和自然,把角色詮釋得十分飽滿,劉敏濤也一躍成為中年女演員的演技天花板。可近幾年,劉敏濤卻又飽受爭議。觀眾們都很納悶:劉敏濤的演技去哪了?
尤其是《花木蘭》這部電影,讓觀眾吐槽得體無完膚。所以說,劉亦菲如今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好在劉亦菲也算是及時醒悟,至於她能否挽回頹勢,還要看她在《夢華錄》中的表現了。
在當今這個時代,演員的門檻越來越低。只要顏值說得過去、會念台詞,就能夠進組演戲。正因如此,演藝圈才會變得烏煙瘴氣,很多藝人只關注自己的流量,卻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忘得非常徹底。
幸運的是,如今有不少00後演員正在崛起,雖然她們尚顯稚嫩,但是未來卻一片光明。希望這些新生代演員的表現,能夠對這些女星起到一個警醒的作用。演了一輩子戲,最後演技卻被新人吊打,那才是真的沒臉見人了。
⑶ 除了打跳和竹竿舞,還有什麼少數民族的舞蹈
民間舞,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並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民間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著最密切的聯系,它直接反映著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斗爭,表現著他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願望。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勞動方式、歷史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風格特色的民間舞蹈。在歐洲芭蕾舞劇中的民間舞蹈,一般稱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經過舞蹈的專業加工,使其與芭蕾的風格相和諧、統一在一起。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語漢音,或譯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為唯一的伴奏樂器,鼓手敲擊,形成復雜多變的舞調。節奏為四、六拍。舞蹈動作為五種,一曰略吉笳,進三步,退三步,向左旋轉,再回身;二曰略獨南,進退均二步;三曰略獨大,踏三歲,向左轉身舞三步;四曰略高逃大,左舞兩步,後舞兩步,再任前走;五曰略高逃勒,正面舞兩步,右側舞三步,再向左轉舞兩步,回身舞而前行。以胯為支點,頭、肩、手、腰、腿 、腳扭擺、甩動、踢蹬,轉體自然,常以急速逆轉形成強烈對比。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處處強調動作的粗獷奔放,灑脫豪邁,如狂飈林柿,飛瀑墜崖。木鼓舞所表現的是苗族祖先遷徙途中披荊斬棘,勇住直前的艱難歷程與精神。舞者多為青年男女;圍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則內外數圈,女在內,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場休憩,新來者可隨時加入。
「古瓢舞」是流行於丹寨縣雅灰地區苗族村寨中帶有祭祀和自娛性質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狀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個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鳴箱內.古瓢琴既是男青年們舞蹈時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樂器.古瓢舞,一直是圍著圓圈跳,由兩個男子拉古瓢和四個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們圍成兩圈:年長的、小夥子們在外,手持瓢琴邊拉邊跳;姑娘在里,踏著「踩歌堂」的舞步,時而順時針方向旋轉,時而逆時針方向移動,兩膝蓋微帶顫動。不論舞步怎樣變化,姑娘的手始終是兩肘彎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動。舞步的變化,是根據音樂的變化而變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節奏是2/4、3/4的不規律組合。主要動作的名稱有跳圓、格呆(踩步)、格吊(前後左右轉)、格覽(踩二胡路聲調)、拚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踩鼓舞」是苗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同時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樂器為銅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圍成圈,內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擊鼓,舞者面向圈內,隨鼓點節奏,緩慢變換不同的舞步,雙手自然擺動,聞鼓而舞。鼓點節奏多為4/4、3/4拍,顯得歡快、輕松、活潑,表現了苗族人民節日祭祀祖先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
「板凳舞」是苗族純自娛性酒後熱情奔放的、寓體育運動於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數人持板凳相擊為鼓點,眾人圍於外而舞。鼓點多採用4/4、3/4拍節奏,眾人時而聚攏,時而散開,且舞蹈動作較大,顯得粗獷、豪放、激揚,表現了苗族人民豪放、熱情好客的氣質。
「蘆笙舞」是黔東南苗族中帶有祭祀和自娛性質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會,並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獨特的生活美學觀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聰明的,反之則認為沒有出息。
「蘆笙舞」中較古老的形式,是舞者圍成圓圈,有兩名或兩名以上的男舞者吹笙領舞,眾舞者為女性,著盛裝,舞蹈曲旋律隨領舞者而舞。舞步為三步、五步或七步。舞場上,姑娘們頭戴閃閃發光的銀角,潔白的銀花、身穿綴滿銀飾的盛裝,隨著舞曲的變換而整齊地內外翻動,給人一種莊重、整齊感。現代「蘆笙舞」,則揉進了漢族的「秧歌舞」、「花燈舞」、「採茶舞」,苗族的「踩鼓舞」的技巧和動作,舞步靈活,舞姿清新歡快,表現了苗族人民生產和生活中的內容以及豪邁淳樸的性格、健康向上的感情。
多耶是一種大型的歌場對唱舞蹈。侗語「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領眾和的歌曲。多耶是數十上百男女青年圍在一個場中的對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前導之」的記載。這顯然是對古代侗族人「多耶」反映,可見「多耶」已有近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多耶舞蹈程序是先由身著古裝的寨老領著盛裝的青年們入場後,順繞三圈,又逆場繞三圈,自然是姑娘們手牽手圍成一個內圓圈,羅漢們圍成外圓圈,寨老坐在場中。有些地方手牽手,有些地方手攀肩。姑娘們在「揚史號」的領唱聲中開始向右移動,每一節拍移動一步。唱實詞時,雙手有節奏地前後甩動,唱襯詞時,雙手和諧地向上舉起;姑娘們唱時,羅漢們自由地陪著一同繞圈移動。姑娘們唱完時,由一羅漢頭高呼「喲—」,眾羅漢緊接「唉!」在「喲—唉」的呼聲中手牽起手,有節奏地或甩或舉向右移動,跟隨著領唱者對答姑娘們唱的歌詞中所提出的問題。
賜魚舞是在「拾官人」活動中所跳的一種原始漁獵舞蹈。裝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夾著腌魚的木棍沖著看熱鬧的某一人跳著武術性的原始舞蹈。這人就必須走進場來與原始人同舞,雙方舞到腳步、頭姿、手勢相合時,「原始人」夾的腌魚正好落到對方口中為止。這時「原始人」又去夾魚賜與另外的人。若雙方步調不一致,一場賜魚舞要很久才能結束,因此。很多侗寨絕大多數青年男子都會跳這種武術性的舞蹈。
是侗族人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種舞蹈活動,主要分慶賀舞、戲獅舞和綠獅舞三種形式。慶賀舞是舞獅隊在節慶之日舞著獅子挨門賀喜。獅子到達一家門前,主家用竹竿舉著鞭炮鳴放迎接。獅子隨即在門前跳著喜慶舞。主人賜紅包錢,獅子以嘴含之.然後致謝。伏地叩拜,後退三步告辭。另去別家慶賀。紅獅舞是一種場面較大的獅猴相戲舞蹈,因獅子模型的頭部為紅色而得名,由兩個人分別舞獅頭與獅身,模擬獅子翻滾跳躍等各種姿式和喜怒哀樂等各種神態。與獅子同舞喧鬧還有許多演猴子者,他們跳來跳去地圍著獅子嘻鬧,有時獅子忽而惱怒,一口咬住一隻小猴,大猴子急忙來救,緊緊拉住小猴尾巴,其餘的猴子一個接一個地拖著前者的尾巴連成一長串沒命地往後拖……。紅獅舞場面熱烈,富於生活氣息。綠獅舞實質上是一種大規模的劇烈武術表演賽。因舞獅隊所舞的獅子模型頭部是綠色的而得名。綠頭獅象徵著雄性獅子。因雄獅好鬥,所以表演時隨時都有搶獅隊來搶奪獅頭。正因這樣,一般武藝平常的舞獅隊是不敢舞著綠色雄獅頭出門表演的。綠獅在場中表演,其四方八面都有身強力壯扮演神兵天將者手持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擺開八卦陣式各自紛紛舞蹈,並隨時准備應付突然襲擊,保護雄獅,這種雄獅舞比賽今已少見有人表演。
是正月舉行的一種慶賀活動。舞龍身者腳步一致,手勢諧調,與舞龍頭者動作吻合,使所舞的龍跟著龍寶進行飛舞翻騰各種動作,到各家門前慶賀。
蘆笙舞跟笙曲一樣多已消失,現流傳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賽場狂歡舞兩類。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現在腳步變化多樣,在笙曲由一個音段轉到另一個音段時,上身與頭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隨著一個右擺的舞姿變化。這種笙舞主要是笙隊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進行曲中緩步入場的蘆笙舞蹈。蘆笙的狂歡舞蹈是在賽笙坪上舉行的大型性蘆笙舞蹈。這種蘆笙舞蹈節奏強烈,動作迅猛,感情奔放,猶如雷鳴電閃、狂風卷刮,氣氛如火,十分熱烈。
朝鮮族和苗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 ~534年)壁畫中,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朝鮮族長鼓舞, 多為女子表演。舞蹈時由舞者將長鼓挎身前,左手拍鼓面,有手 持一細竹鼓鞭敲擊鼓面,邊擊邊舞,十分優美。中國湖南、廣東、廣西的苗族、瑤族也很喜歡長鼓舞。舞者一 般左手橫握小長鼓中間,上下翻轉舞動,右手隨之拍擊鼓面,也 有男舞者將大長鼓系在身前,雙手邊擊鼓,邊舞動。一般打法分 「文長鼓」、「武長鼓」兩種,前者動作柔和;後者動作粗狙,多表現 勞動生活。
流行於朝鮮族民間的一種舞蹈。據說流傳已近z千年,最初是單人或雙人舞,後演變為群舞。以扇子為道具,主要動作有「活陽舞」和「西蜜舞」兩種。舞者在節奏舒緩的樂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組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呈現出了濃郁的 民族特色。
扇子舞亦稱「白鵬(xian)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間舞蹈,流 行於雲南紅河南岸哈尼族地區。相傳與紀念當地人們認為象徵 和平和自由的白鵬有關。系一神集體舞蹈,舞者身穿白衣,雙手 持羽毛扇,舞時揮動扇子,模仿白鴨飛翔姿態,動作優美柔和,富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朝鮮族民間傳統舞蹈。歷史悠久,由獰獵勝利後的舞蹈演變 而來。農事開始或結束時多跳此舞。流行於延邊地區。原來朝 鮮族農村申盛行農樂隊,用小鑼召集勞動,集合以後以農樂旗引 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頭,人們排成隊型 從事勞動。勞動中有人領唱勞動號子,按節拍共同合作;休息時, 人們圍成一圈,在鑼和長鼓的伴奏下起舞。勞動後仍然跳舞回 村。舞時,舞者把長鼓懸在身前,左手持手鼓拍擊鼓面,右手持棍 敲擊,兩手交錯進行,邊擊邊舞,變化多端。女子舞時,手持一把 小單鼓,舞姿歡騰優美,充滿活力。男子舞時,頭戴「象帽」,帽頂 安有長約3尺(最長的有丈余)的「象尾」紙條。轉「象帽」是最精 彩的部分;一面擊鼓,一面用力甩動頭部,眼球滾動,優美動人, 使「象尾」繞身體旋轉,舞姿健美,風格活潑,由慢轉快,形成高 潮。伴奏樂器有長鼓、法鼓、小鑼、大鑼、瑣吶、胡笛等,舞蹈動作 變換都由小鑼指揮。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麥西萊甫」是一種最有廣泛群眾 基礎的維吾爾族歌舞。根據地城不同,「西萊甫」又分為許多種 類。以喀什地區麥蓋提縣一帶的「多郎麥西萊甫」最負盛名。它 的音樂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種傳統民間樂器演奏,配有以情歌 和歌謠為內容的傳統民歌。它的舞蹈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形 式。舞蹈反復五六輪後,即進入娛樂階段,其內容有敬茶、對詩、 奪腰帶、唱民歌、判官司等。「多郎麥西萊甫」的內容一般有六種: 即節日麥西萊甫,喜慶麥西萊甫,集體麥西萊甫,邀請麥西萊甫、 賠情麥西萊甫、和解麥西萊甫。從形式上看,有同行間輪流舉行 的麥西萊甫,有郊遊麥西萊甫,有少女、少婦之間的麥西萊甫,也 有同齡人之間冬季舉行的麥西萊甫。
藏族民間歌舞,最初為宮廷舞。跳舞時舞姿著意於腳,腳蹬 硬底皮鞋,手臂隨腳步而動作,伴以弓腰、轉身等,依音樂節奏踢 踏而舞,並以此表達內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橫笛、揚琴、六弦琴、銅鈴、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詞生動,曲調流暢,舞姿活 潑,節奏由慢而快,達到高潮時,以結束步突然結束。
亦稱「阿細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細人、撤尼人的一種民間 舞蹈。流行於雲南彌勒、路南、滬西等彝族地區。傳說在很早以 前,阿細人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很大的山火,大火燒了九天 九夜。阿細人撲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滅。地面被大火燒得滾 燙,撲火的人不斷地換著腳,或單腳跳著繼續撲打,終於把大火 撲滅了。為了歡慶勝利,大家彈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時的 樣子,換著腳跳起舞來。這就是流傳到今天的「阿細跳月」。「跳月」是漢族人給起的名字,阿細人口H「跳」。現已成為青年男女社 交、娛樂活動的主要形式。每逢春節、火把節、國慶節的夜晚,青 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里或草坪上,男的彈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 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共舞。姑娘們手牽手,拉成圓圈,左右擺動, 拍掌以為節奏,旋轉而舞。主要動作是跳三步停兩拍,向前抬腳, 同時拍手和原地跳轉。舞蹈步伐剛健,節奏鮮明,踏腳擊手,旋律 優美,整個舞蹈充滿熱情歡樂的氣氛。
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流行於雲南省傣 族地區。傣族人民把孔雀當做吉祥的象徵,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 己美好的願望。民間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一般只由一人 或二人來跳,用象腳鼓、鋅鑼等伴奏。表演者化裝為孔雀,舞蹈動 作多為孔雀動作的摹擬和美化,動作矯健,形象優美,感情細膩, 舞姿姻雅。解放後經過加工提高,服裝也有改進,又增加許多新 的動作,通過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 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 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為優美。
擺手舞據史書記載,最早源於商周時期巴人的軍戰舞。西漢時,巴人的這種軍戰舞成為漢宮廷舞樂,被稱為巴諭舞。梁又復原稱,後改為鞞舞。唐初,巴諭舞列為清高樂。從漢到唐宋,巴諭舞在民間經久不衰。擺手舞有大擺手、小擺手之分。小擺手舞每年歲正月舉行一次,主要是表演農事、漁獵活動。大擺手每三年舉行一次,內容在小擺手舞的基礎上,再加上披西蘭卡普表演的軍戰舞。跳擺手舞時,要吹大土號,嗩吶、敲打鑼、鑔、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們圍成圓圈,男在外圈,女在內圈。除圓圈外,還有縱隊、「人」字形隊及各種圖案隊形。舞蹈人數不定,可自由出入。動作要求雙手擺動不過肩,膝蓋隨之伸屈、顫動,手與腳呈順邊運動。舞姿朴實,音樂節奏明快。在跳擺手舞的同時,要唱擺手歌,其歌詞有流傳久遠的固定歌詞,也有少量即興編唱的新歌詞。人們且歌且舞,氣氛熱烈,具有濃厚的土家氣息。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後,鄂西土家人以跳喪、湘西土家人以打喪歌、跳牌來祭奠老人,其間所跳舞蹈,均為跳喪舞。跳喪舞以鄂西的跳喪舞最有特點。它通常為一人在靈前擊鼓領唱,其餘二人或四人成雙成對邊歌邊舞,跳喪者多為男子。內容有表現歷史、生產、愛情等,大都是即興自編歌詞演唱。動作多模擬飛禽走獸和人類的勞動、戰爭、常如燕兒銜泥,猛虎下山、美女梳頭。頭、手、肩、腰、胯、臂、腳齊動,還可以邊跳邊唱邊飲。主要動作要求是八字步,繞手,哈腰、曲膝、擺胯。動作誇張、古樸粗獷,有陽剛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動逼真。跳喪舞唱腔時而高昂激越,時而低沉舒緩,但整個舞蹈音樂歡暢、無悲戚感。
喜慶場合和休閑時表演的一種慶祝和娛樂性舞蹈。無伴奏,不化妝,男女雙雙上場,手持手帕、小扇對舞而歌。內容主要是歌唱愛情,歌詞可即興演唱,也有傳統的唱段如《十愛》《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個舞蹈舞姿輕盈,配合精彩的唱詞,舞者用手作出各種滑稽的動作,氣氛活躍而熱烈。
流行於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是土老司祭祀、祭奠亡靈、解錢時所跳。舞者著八幅羅裙,戴鳳冠,右手持牛角號(或舞師刀),左手持銅鈴,邊舞邊吹,邊舞邊唱,還不時與圍觀者對唱。八寶銅鈴舞有兩種:坐堂與行堂。坐堂時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來完成動作,動作較少。行堂則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動作繁多。唱詞多為固定的唱詞,有喂馬、逗馬、上馬、跨鞍、奔馬、下馬、跳水坑、跑馬搖鈴、過門坎、打神堂、蓮花跳等程序。舞蹈粗獷古撲。亦稱「打柴舞」,「打竹舞」。是黎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 於海南島黎族地區。一般在「芋念芋」(黎族傳統節日)、沃日(即 做佛)、勞動間歇或農閑的晚上舉行。舞前,人們在庭院里,或在 曬谷場,或在平坦的坡地上,放置兩根4米長的大竹竿作墊架, 間隔為2米半左右,其上橫放4或5對3米半長的竹竿(或桿 子)作跳杠。舞時,墊架兩邊各蹲4或5人,各自雙手握住竹竿 (或桿子)的末端,有節奏地在墊架上張合擊打,敲打墊架和在頭 頂上張開合擊。使之發出響亮悅耳之聲。舞者(單人或雙人等) 趁各對竹竿(或桿子)敲打墊架或張開之瞬間,兩腳不斷替換,敏 捷地上跳下踏,前沖後躍,左轉右躲,下蹲,在避過雙竿(或雙桿) 張合擊打的各種險關,跳出各種優美動作。當一對舞者機警靈巧 地跳過各種險關時,拍擊竹竿(或桿子)者齊呼「嘿!呵嘿!」如果 舞者跳不過各種險關,被竹竿(或桿子)挾住腳或頸部時,就會引 起眾人鬨堂大笑。張合擊打和敲打墊架時,一般分為5輪,由慢 而,決,由低而高進行。
⑷ 古裝電視劇中,成親時吹奏的嗩吶曲叫什麼名字在網上搜了,試聽後都不是,不是百鳥朝鳳,也不是抬花轎,
電視劇青雲志里的插曲青衣謠
⑸ 古代女子的樂器有哪些
一、古代的「八音」分類法
周代,我國已有根據樂器的不同製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分成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國一直沿用「八音」分類法。
金類:主要是鍾,鍾盛行於青銅時代。鍾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徵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鍾樂。敲擊鍾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可發兩個頻率音,這兩個音,一般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還有磬、錞於、勾鑃,基本上都是鍾的變形。
石類:各種磬,質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異。磬架用銅鑄成,呈單面雙層結構,橫梁為圓管狀。立柱和底座作怪獸狀,龍頭、鶴頸、鳥身、鱉足。造型奇特,製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層又分為兩組,一組為六件,以四、五度關系排列;一組為十件,相鄰兩磬為二、三、四度關系。它們是按不同的律(調)組合的。
絲類:各種弦樂器,因為古時候的弦都是用絲作的。有琴、瑟、築、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類:竹製吹奏樂器,笛、簫、箎、排簫、管子等。
匏類:匏時葫蘆類的植物果實,用匏作的樂器主要是笙。
土類:就是陶制樂器,塤、陶笛、陶鼓等。
革類:主要是各種鼓,以懸鼓和建鼓為主。
木類: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有各種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制呈伏虎狀,虎背上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數根莖的竹筒,逆刮其鋸齒發音,作樂曲的終結。用於歷代宮廷雅樂。柷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寬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內壁發聲,表示樂曲即將起始。用於歷代宮廷雅樂。
二、目前常見的樂器分類法(按演奏性能分類)
吹奏樂器
我國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
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
由於發音原理不同,所以樂器的種類和音色極為豐富多采,個性極強。並且由於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
典型樂器: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我國的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橫式,如:箏(古箏和轉調箏)、古琴、揚琴和獨弦琴等;豎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聶等。
彈奏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較充分發揮,如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豐富,又促進了左手的按、吟、擻、煞、絞、推、挽、伏、縱、起等技巧的發展。
彈奏樂器除獨弦琴外,大都節奏性強,但餘音短促,須以滾奏或輪奏長音。彈撥樂器一般力度變化不大。在樂隊中除古琴音量較弱,其它樂器聲音穿透力均較強。
彈撥樂器除獨弦琴外,多以碼(或稱柱)劃分音高,豎式用相、品劃分音高,分為無相、無品兩種。除按五聲音階排列的普通箏等外,一般都便於轉調。
各類彈奏樂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獨弦琴外,皆可演奏雙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躍。
我國彈奏樂器的演奏流派風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稱和符號也不盡一致。
典型樂器: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製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多,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根據其發音不同可分為:1、響銅,如:大鑼、小鑼、雲鑼、大、小鈸,碰鈴等;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腳鼓等。
我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西洋管弦樂隊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擊樂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的兩種。無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
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
全部樂器:梆子(漢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 、臘敢(傣族) 、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 、鈸(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鍾、鍾(漢族) 、編鍾(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仡佬、布依、侗、水、苗、瑤族) 、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 、額(藏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拉弦樂器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其歷史雖然比其它民族樂器較短,但由於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
拉弦樂器大多為兩弦少數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數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數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數是扁形或扁圓形如:馬頭琴、墜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剛勁、歡快、富於歌唱性。
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⑹ 求古裝劇裡面的迎親曲
百鳥朝鳳
⑺ 古代成親的時候路上迎親時以嗩吶為主吹奏的曲子有哪些
影視作品中「古代迎親」的嗩吶曲有《抬花轎》、《百鳥朝鳳》、《迎親路上》、《迎送調》、《金蛇狂舞》。
1、《抬花轎》一種傳統民間音樂,根據抬花轎的動作、行走、運動狀態而編配的音樂,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是中國傳統的古典音樂之一,表現形式以嗩吶演奏為主。由於歷史悠久,音樂的作者已經無法考證。
2、《百鳥朝鳳》是一首流行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的民族樂曲。其前身是《百鳥音》,這是一首充分展示嗩吶藝術魅力的優秀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3、《迎親路上》是一首由民族樂團譜曲,民族樂團編曲,民族樂團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少數民族器樂曲集CD》中,由恆大音樂公司發行於2017-10-01。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4、《迎送調》是一首由佚名譜曲,佚名編曲,網路歌手演奏的純音樂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迎送調》中,發行於2018-05-06。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5、《金蛇狂舞》是聶耳於1934年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的一首民族管弦樂曲。樂曲的旋律昂揚,熱情洋溢,鑼鼓鏗鏘有力,渲染了節日的歡騰氣氛。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該曲作為背景音樂來烘托奧運會這一全世界人民的節日的歡騰氣氛和濃郁的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