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景德鎮陶瓷的陶瓷名人
趙概
趙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人。晉代陶工,景德鎮瓷器師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因不趨炎附勢,疾惡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屬,遭奸臣所害,降職貶官,來到新平鎮隱居。在浙江為官時了解和掌握了越窯制瓷技藝,對新平鎮陶瓷的胎釉配製、成形和焙燒等工藝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當地制瓷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對推動新平鎮燒造製品由陶器階段進人瓷器階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後人尊敬愛戴,稱為「制瓷師主」。據《浮梁縣志》載,「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 明洪熙年間,少監張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鎮內御瓷廠建起了一座「師主廟」,後又稱「佑陶靈祠」,尊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師主廟記》。
何稠
隋代著名建築家、工藝家。何稠為研製琉璃瓦,曾專程前來景德鎮進行試燒。經過反復試驗,終於使燒成溫度大為提高,成功的造出了琉璃瓦。隨著燒成溫度的提高,使景德鎮陶瓷生產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陶玉
景德鎮鍾秀里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時,陶玉在鎮郊設窯造瓷,所造瓷器「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唐武德中(公元618~626),陶玉將所產瓷器載入關中,進貢於朝,被稱為假玉器。陶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陶窯」。
霍仲初
景德鎮東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時,霍仲初自辦一窯,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進御」,使新平瓷器一舉名天下。霍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霍窯」。
周丹泉
字時到,蘇州人,明隆慶、萬曆間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亂真;所制陶印、文式、辟邪、龜象、瓦鈕、連環,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周窯」。
崔國
明隆慶、萬曆間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路,製作精細。崔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崔公窯」。
昊十九
又名昊為,景德鎮人。生於明嘉靖前期,卒於明萬曆後期,明代制瓷名家。昊聰明過人,工詩善畫,所制瓷器,精美絕倫。他製作的流露盞,明如硃砂,色如晚霞;製作的卵幕杯,薄如蟬翼,晶瑩透亮;製作的瓷壺,造型優美,風格典雅。明萬曆間,御史樊玉衡曾贈給昊十九一首詩,詩雲「宣窯薄甚永窯厚,天下馳名昊十九;更有山詩清動人,匡廬山下重回首。」
這首詩好度贊揚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華。北京故宮博物院現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龍方盂,口有銘文,文曰:「鈞爾陶兮文爾質,龍函潤珠旭東壁,萬曆昊為制。」
童賓
字定新,景德鎮里村人,生於公元1567年,逝於公元1599年,明代燒瓷技師。童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鎮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為抗議朝廷,一日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一看,龍缸竟出奇地燒成功了。瓷工們為紀念這為秉性剛直的英雄,稱頌他為「風火仙師」,並在御窯廠的左側建了一座「風火仙廟」。
昊
字栗園,安徽省縣人,清初繪瓷名家。吳氏善繪山水,同時善仿越窯的秘色器。他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吳窯」,與當年官窯中的唐窯、朗窯、年窯齊名。
藏應選
清朝廷派駐景德鎮的督陶官。清康熙十九年(1650年),朝廷派遣藏應選等人駐景德鎮御窯廠督造御器。在他督陶的7年中,御窯廠所造瓷器各色俱全,其中尤以鮮紅、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最佳。藏氏督造時,其窯稱為「藏窯」。
朗廷極
字柴,清康熙間的江西巡撫兼景德鎮督陶官(自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兼職督陶7年)。朗氏督陶時,其窯稱為「朗窯」。清人劉廷稱朗窯乃「柴中丞公開府江西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又稱朗窯所造的描金五爪雙龍酒杯、脫胎碗等器「誠可謂巧奪天工矣」。
當年朗窯所創的一種紅釉瓷器,極為名貴,被稱為「朗窯紅」。此外,朗窯還創燒出一種頗為珍貴的素三彩。
唐瑩
字俊公,別號俊公氏、雋公、叔子、蝸寄、蝸寄老人、陶成君士人、陶人、陶使者等。關東沈陽人,生於1682年,卒於1756年,清代朝廷派駐景德鎮的督陶官。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駐景德鎮協理陶務,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十一月,結束陶務離鎮。他在景德鎮協理陶務的15年中,為發展陶瓷生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據記載,雍正六年秋季,唐英一到景德鎮,便來到瓷工當中,與工人們吃住在一起。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制瓷的要領。在此基礎上,於雍正八年(1730年)繪制《陶成圖》。雍正十三年(1735年),著成《陶成紀事》。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成《陶冶圖說》,並制陶20幅,對景德鎮的制瓷工藝進行了科學總結。唐英的這些著作,對指導、促進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鎮督陶期間,唐英還親自動手製作陶瓷,傳世作品甚多,他的力作「白地墨彩篆書壽字筆筒」、「行書筆筒」、「冬青釉隸書瓷板」、「粉彩三果盤」等,現分別珍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處。為紀念這位曾為發展景德鎮瓷業生產作出過傑出貢獻的督陶官,1987年有關部門在市郊盤龍山興建了一座庄嚴、古樸的「唐英紀念室」,室內陳列了唐英的畫像、塑像及著作。
年希堯
清雍正間的淮安板罐督理兼景德鎮御窯廠窯務。在他兼管窯務的10年中,其窯稱為「年窯」。當年,「年窯」所造瓷器「極其精細」,「琢器多卵色,圓器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玲瓏諸巧詳,仿古創新」。這段時間,發明了不少新的色釉,其中尤以胭脂釉瓷為最佳,其胎骨極薄,在器外胭脂釉色的映照下,器內的白釉也隱隱透出粉紅色,極是好看。清人查儉堂在《年窯墨注歌》中稱道:「國朝陶器美無匹,邇來年窯稱第一。」
朱琰
字桐川,別號笠寧,海鹽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進士,曾任江西巡撫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職時,對制瓷歷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並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陶瓷史――《陶說》。全書分說今、說古、說器上、說器中、說器下六卷。該書對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朱琰除著有《陶說》外,還著有《金華詩錄》、《明人詩鈔》、《詞林合壁》等等。
寂園叟
清代人。著有《陶雅》一書,該書對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質、釉色、裝飾以及陶瓷銷售情況均作了記述,特別是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所產器物的記述更為詳細。這部書對研究中國制瓷歷史,特別是研究清代制瓷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陳國治
安徽省祁門縣人,清道光、咸豐間的雕瓷名匠。陳氏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龍、馬,並在畫面上施以各種色釉,燒成後極是好看。《說瓷》一書雲,清道光至光緒期間,「雕瓷之巧者,有陳國治、王炳榮諸人,作品精細中饒有畫意。」 王炳榮
清同治、光緒間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類。
王廷佑
字少維,安徽省涇縣人,清同治、光緒間的繪瓷名家。王氏善淺絳彩繪,作品多以人物、動物為題材。
金品卿
安徽省黟先人,清光緒時的繪瓷名家,金氏善淺絳彩繪,作品多以人物為題材,其代表作有《漁樵閑話》等。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長雕反瓷。所謂反瓷,就是雕好後不上釉便直接入窯焙燒的一種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雖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稱:「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為罕見之寶」。《說瓷》一書雲,當年所產的這種反瓷「多屬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
清末民初的詩人,飾瓷名家。李氏對陶瓷顏色釉裝飾很有研究,當年他配製出的祭紅釉為全鎮祭紅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
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製作的瓷器胎質純白,紋飾精美。
程門
字雪笠,安徽省縣人,清末民初繪瓷名師,以繪山水、花卉見長。鄧之誠在《宙薰瑣記》中稱贊程門所繪作品「極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
黎勉亭
江西省新建縣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他善用鋼針、鋼刀、鋼錐在瓷面刻以各種畫面,稱刻瓷,此種工藝為黎勉亭所創。當年袁世凱為了實現其個人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計討好英國上層人士,於民國四年(1915年)將黎勉亭特地請進北京為英王喬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時間才將瓷像刻成,該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評。
胡顏
明國時期的繪瓷名家。胡氏能畫善填,所仿乾隆古月軒畫面,足以亂真。
游長子
福建省人,民國時期的雕塑名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1丈多長的太白醉酒卧像,神形兼備,曾在陶瓷界轟動一時。
徐仲南
名,號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於1872年,卒於1953年,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繪瓷名家。徐仲南從十幾歲起就在老家南昌學畫,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青年時專攻人物,中年時專攻山水,晚年時專攻松竹。他畫的人物,神形兼備;畫的山水,層次豐富,意境高深;畫的松竹,蒼勁挺拔,清新秀麗。
鄧碧珊
字壁寰,號鐵扇子,江西余干縣人。生於1874年,卒於1930年。民國時期繪瓷名家。鄧自幼生長在鄱陽湖畔,常常釣魚、打魚,對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及形態特徵了如指掌。他知曉急水中的魚藻粗壯,靜水中的魚藻細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曉鯉魚的鱗片從頭到尾約有三十六片,鱖魚的鰭平年一般只有12根,閏年才有13根;知曉鯉魚常年棲於粗藻,金魚常戲於獅草……。由於他十分熟悉魚藻、了解魚藻,所以他畫的魚藻特別真實、生動、活潑。因為他的魚藻畫得好,故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稱。
何許人
字德達,又名處,乳名花子,安徽南陵人。生於1882年,卒於1942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何氏善微書,能在徑寸印泥盒上書寫《出師表》、《赤壁賦》。其雪景也畫得極好,所畫「寒江獨釣」,寂寥空闊,意境頗深;所畫「梁園飛雪」,雪擁丹閣,雍容華貴。
汪曉堂
又名汪隸、汪隸華,號龍山樵子,江西省婺源葉村人。生於1885年,卒於1924年。清末民初的繪瓷名家。汪氏擅長人物,所畫仕女,姿態輕盈,衣褶如行雲流水,設色精細淡雅。
吳靄生
名麟,廣東南海人。生於1886年,卒於1926年。民國時期的制瓷名匠。少時在香港經商,1909年來景德鎮創辦合興瓷庄,1912年任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社長。吳氏在景德鎮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頗負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層肥厚、柔潤,當年景德鎮的汪曉堂、潘陶宇、王琦等繪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為吳靄生所制。
王琦
字碧珍,別號陶迷道人。生於1886年,卒於1933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王琦最擅長繪畫人物。在技法上,他大膽運用粉彩顏料繪畫人物臉部,使作品呈現出清新柔和的美感。他的這種畫法,在那時可算是一大突破,一大創新。他為人正直,敢於反映現實,作品具有強烈的世代感,如「喚起抗日」、「禁止鴉片」等作品,在當時曾產生過較大的社會影響。由於王琦的技藝精湛,畫風新穎,故倍受人們的崇敬和愛戴。1910年,浮梁縣知事陳安曾題匾額一塊贈與王琦,匾額書「神乎技矣」四字。
潘陶宇
字鼎均,又名古歡,號詹湖外史,江西波陽人。生於1887年,卒於1926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1911年後,出任江西省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圖畫老師,其時的畫瓷名家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均出自其門下。潘氏在執教之餘,常繪瓷器。出自他手下的作品,無論是人物還是山水、花卉,均甚精細,筆法清新秀麗。1923年,軍閥曹曾出重金聘潘為其彩繪陶瓷文具。
王大凡
號希平局士,又號黟縣樵子,生於1888年,卒於1961年。安徽黟縣人。少年至景德鎮學繪古彩人物,後專攻粉彩。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曉堂的影響較大,他的人物畫規矩嚴謹,風格古雅,在景德鎮影響巨大。
田鶴仙
原名田青,別號荒園老梅,浙江紹興人。生於1894年,卒於1932年。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田鶴仙作畫運筆活潑瀟灑,線條蒼勁挺拔,用色淡雅脫俗,構圖新穎別致。所畫山水,別具一格;所畫梅花,獨具風韻。
程意亭
字甫,號山山民,江西樂平縣人。生於1897年,卒於1948年,近代著名陶瓷畫家。程意亭自幼喜愛繪畫,青年時入江西陶業學校學國畫。畢業後先到九江繪畫陶瓷,後來景德鎮從事陶瓷美術工作,潛心攻習花鳥。他所畫構圖獨特,運筆傳神,既注意寫實,又善於誇張,畫面清新俏麗,活潑灑脫。
汪大滄
號一栗,別號桃源老農,安徽省黟縣人,生於1901年,卒於1952年,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的繪瓷名家。王氏擅長以禿筆繪畫粉彩山水,用筆簡練沉著。四十年代,汪氏的作品在景德鎮享有盛譽。
畢伯濤
別名達、黃山樵子,祖籍安徽縣,生於1885年,卒於1961年。早年師從鄱陽畫家張雲山,後至景德鎮專攻粉彩,擅長翎毛花卉,以用筆工細、設色雅靜著稱。
王步
字仁元,號竹溪,晚年常署「陶青老人」,江西豐城人。生於1898年,卒於1968年。他精於青花花鳥,對青花料色及技藝作了長期探索與研究,在青花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有「青花大王」之譽。
劉雨岑
原名玉成,又名雨城,別號湖漁、巧翁、竹人,安徽太平人。生於1904年,卒於1969年。擅長粉彩花鳥,並創「水點桃花」技法。他的作品筆墨纖細,格調清理雅緻,具有文人畫的風貌。
曾龍升
字龍升,景德鎮瓷塑名家,江西豐城人。生於1900年,卒於1964年。他所作的壽星、觀音羅漢神態和藹,有親切感,衣紋流暢、飄逸。他創作的《鍾馗試劍》,吸取木雕塊面技法,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地。 王錫良
原籍安徽省黟縣,1922年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秦錫麟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2年5月生於江西余干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松茂
原籍江西省鄱陽縣,1934年1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進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0年9月生於江西省豐城市,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戴榮華
1940年生於江西省波陽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育賢
1938年4月生於江西省余干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王隆夫
原籍江西省浮梁縣,1931年12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王恩懷
原籍江西省豐城市,1935年12月生於景德鎮,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劉遠長
江西省吉安市人,生於1939年7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熊鋼如
1941年2月生於江西省豐城市,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唐自強
湖南省長沙市人,生於1940年1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徐慶庚
江西省樂平市人,生於1941年8月,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胡獻雅
江西省南昌人,生於1902年,卒於1995年。生前系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施於人
浙江省餘姚縣人,生於1928年,卒於1995年。生前系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周國楨
湖南省安仁縣人,生於193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李林洪
江西省豐城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姚永康
浙江省寧波市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李菊生
江西省波陽縣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鍾蓮生
江西省萍鄉縣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郭文連
江西省吉安縣人,生於194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朱樂耕
江西省波陽縣人,生於1952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何炳欽
江西省婺源縣人,生於1955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任瑞華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於194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陸軍
上海市人,生於1948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寧鋼
江西省余江縣人,生於1961年,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
張學文
江西省贛州市人,生於1943年,現為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教授。
鄧利
貴州省遵義市人,景德鎮青年陶瓷藝術家,景德鎮陶瓷藝術圈後起之秀。
程曲流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於1944年,現為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教授。
羅邁生
江西省都昌縣人,生於1933年,卒於1973年。生前系工人出身的陶瓷技術革新能手。
出現在
② 有青花瓷嗎四大美女是誰啊
有青花瓷,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
③ 景德鎮做瓷器的大師級人有幾位,分別是誰
李進,藝名李峻,男,1940年9月生,江西石城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長期在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藝術創作研究,師從"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苦研技藝,鍥而不舍。他擅長陶瓷裝飾人物,兼攻花鳥、動物。作品不浮於"形"似,著重刻畫物象內涵情感,意境和手法藝高一籌,並多次獲國家級一等獎。
工藝美術大師李進作品——鱖魚瓷板
④ 為什麼景德鎮的瓷器被譽為饒玉
早在隋朝、唐朝時期,往關中販賣景德鎮瓷器的商人,就已經把景德鎮的瓷器比做:玉。
景德鎮瓷器的四大特點: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薄如紙。
饒玉,這個詞,應該出自「饒州的玉」,這個說法。
古代饒州,就在現江西鄱陽(波陽?)一帶。不知道有沒有包含景德鎮。
結合這些信息,我理解饒玉的說法,就是這樣了。
⑤ 四大美女,四大名校,你知道中國還有哪些「四大」么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為中國四處最主要的道教聖地,分別是:
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華山
浙江普陀山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為中國四處最主要的道教聖地,分別是:
位於湖北十堰的武當山;
位於江西鷹潭的龍虎山;
位於安徽黃山的齊雲山;
位於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四大菜系普遍的有兩說
一是川魯粵淮,二是川粵魯蘇。但是以八大菜系的說法更能緊跟時代步伐。
我國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蘇、粵、閩、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蘇綉、湘綉、粵綉、蜀綉譽為中國四大名綉。
1、蘇綉
主要產於江蘇蘇州、南通一帶,因產地蘇州而得名。有單面綉和雙面綉、雙面異色綉,雙面異色異物綉及雙面異色異針異物三異綉及環形綉等。題材廣泛,圖案新穎,針法細膩,形象逼真,色彩秀麗,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高貴典雅的風格特徵。最能體現蘇綉藝術特徵的「雙面綉」,可從兩面觀賞,雙面綉《貓》是蘇綉的代表作品。
2、湘綉
產於湖南長沙,是湖南長沙一帶綉品的總稱。吸收蘇、粵綉的優點,融合傳統的繪畫、刺綉、詩詞、書畫及金石藝術於一體,作品具有構圖優美,針法細膩,綉藝精湛,色彩鮮艷,絢麗奪目,風格豪放,花紋瑰麗奇特,神態生動等特點,享有「超級綉品「之譽。題材廣泛,以獅、虎、松鼠為代表作,有「蘇貓、湘虎」之說,著名有《鬅毛獅》、《鬅毛虎》。
3、蜀綉
產於四川成都,是四川成都傳統刺綉工藝品,以軟緞和彩絲為原料,技藝講究,施針嚴謹,針腳精細,摻色柔和,虛實得體,圖案美觀。以構圖精巧、刻畫細膩、形神兼備、色彩明麗而著稱。主要有高級藝術綉屏,代表作有《芙蓉鯉魚》、《熊貓》等。
4、粵綉
產於廣東省(廣州、潮州)。金銀線墊綉是粵綉特技,以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色彩濃郁、立體感強等特點著稱。題材多樣,主要是各種吉祥圖案、百鳥等。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最具特色,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的審美情趣。
⑥ 清末民國時期景德鎮瓷廠畫師代表人物高分!
公元 1911年至1949年這一時期,稱為民國時期。是中國瓷業處於蕭條衰落的黑暗時期。客觀講在這30多年裡,也生產出不少精品瓷器。在這些精品瓷器中有傳承,有融會,也有創新,倒給古老的制瓷業注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 </FONT></P>
以郭葆昌為主導的傳承派,製造了以 "居仁堂"為款名的瓷器,其胎質、釉面和彩繪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公元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規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為了效仿明、清歷代皇帝的做法,在景德鎮設御窯,燒制名貴瓷器,寫上年號,供宮廷使用。傳世的"居仁堂"、"居仁堂制"和景德鎮御窯督陶官郭葆昌,後用自己的別號"觶齋"為款識,燒制了一部分瓷器,堪稱名貴。題"洪憲"年號的瓷器均為託名之作。到了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銷帝制,洪憲年號隨之取消。
清末民初的仿古風盛行,無論什麼年代,什麼窯口無所不仿,仿古范圍包括瓷質,釉色及彩繪等各方面,青花器也不例外。的確,少數器物在技巧上達到 "亂真"的地步。如民國孫瀛洲先生專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製的永樂、宣德青花盤、碗類,其凝重結晶的青花斑點深入胎骨之間,效果與真正永樂、宣德青花器相似,極難辨識。
民國初期出現了新粉彩。新粉彩瓷畫與傳統粉彩相比,無論在造型、線條、光澤、色彩等方面都吸收了近代畫的營養,作品以工見長,色彩濃艷,更符合大眾市民的欣賞水平。
新粉彩瓷畫的先行者汪曉棠和潘陶宇,他們的新粉彩瓷畫影響了整個景德鎮瓷畫風格。到了 1928年在王琦倡導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劉雨岑畫師成立了"月圓會",稱為"珠山八友"。同時與珠山八友齊名的著名畫師還有張志湯,方雲峰,汪大滄,余翰青,張沛軒,汪小亭,程芸農等人。新粉彩作品以瓷板畫居多,有方瓶、筒形瓶、印盒、水盂、扁壺等造型簡單的器物。
為了挽救我國傳統的陶瓷工藝,民族工商業者,在中國瓷器手工業中進一步改革,創辦了一批新式瓷廠。郭葆昌在景德鎮監督燒制瓷器時,聘請繪畫、填彩、澆釉、造型、燒窯等名家,採用官商合股開辦了 "江西瓷業公司"。燒制的器物,胎骨輕薄,釉色潔白,彩質純凈鮮明,繪畫精美。器物的底部落"公司"款。這些器物給陶瓷鑒定家們稱為:"中國瓷業史中僅有的一朵復興之花。"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在近代制瓷的成就中,除景德鎮外,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獨樹一幟。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地處湘東的醴陵產優質瓷土,從清初至清末,制瓷業幾度興旺,但工藝落後,僅生產大眾日用粗瓷。民國初年,時任國務院總理兼財政部長的湖南人熊希岑,赴日考察瓷業,回國後在他家鄉主持創辦了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在景德鎮藝人和日本瓷匠的幫助下,創造了釉下五彩。這種獨具特色的釉下五彩,色彩豐富,晶瑩潤澤,清雅明快,獨具風味。有紅、橙、黃、綠、紫、黑、灰等各色。每種顏色又細分幾種色調,達到了 "艷而不俗,淡而有神"的藝術境界。既古樸典雅,又鮮艷濃郁。當時的制瓷繪畫高手有張曉耕、彭筱琴、傅道惠、游先理、吳壽祺等藝人。醴陵釉下五彩問世僅20多年(1909-1930年)先後四次在國內外大賽瓷會上獲得金獎,曾風靡一時。目前傳世作品稀少。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國瓷器中最具文化特徵的當屬時裝人物畫瓷器。這種創新的時裝人物畫瓷器,展現了民國時期的新時尚。在瓷繪上採用了艷麗而豐富的新粉彩技藝,使中國瓷器人物畫展現了劃時代的新姿。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國以前的瓷器上的畫面,多繪山水,花鳥和吉祥圖案,人物畫大都是文人雅士,道釋和戲曲故事。很少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婦女。時裝人物畫瓷器多方面描繪家庭婦女生活的場景,有的對鏡梳妝,有的彈琴,有的相互插花,有的戲童。這種在瓷器上描繪身著時裝的摩登女性的家庭生活,在中國陶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為研究民國時期的風俗演變和婦女時裝的發展提供了依據。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第三章 中國古瓷對國外和東南來地區的影響</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我國陶瓷在唐代已有相當數量銷往國外。入宋以來瓷器對外輸出有增無減,在亞洲的東部,南部、西部及非洲與海岸很多國家都發現了我國宋代瓷器。明、清時期,中國瓷器大量銷往歐洲的荷蘭、德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有些瓷器在造型、紋飾完全按歐洲人喜愛的式樣燒制,具有中西方風格融為一體的特點。如瓷器上的鬱金花紋就是荷蘭的國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表現在唐代陶瓷上繪畫藝術風格,比法國現代畫代表人物畢加索要早一千多年。 1708年,德國的伯特格爾(1682-1719年)燒制出白色而透明的歐洲硬質瓷。法國繼德國之後燒制出相似中國的真正瓷器。英國的韋奇伍德(1730-1795年)首次採用蒸汽機和鉛版轉印的裝飾技術,把陶瓷以低廉的價格推向大眾市場。當18世紀末歐洲大規模生產瓷器後,中國瓷器對歐洲的出口已是強弩之末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國古瓷對朝鮮和日本瓷器的製作影響巨大。自漢唐以來,中朝日三國就有著頻繁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國的陶瓷就大量銷往朝鮮和日本。特別是宋太祖和明清時期,以景德鎮為代表瓷器銷往朝鮮、日本後,備受各界人士的歡迎。朝鮮的高麗和李朝時期受中國的青花、五彩瓷器的影響,先後成功燒制出了具有中國制瓷工藝又有朝鮮特色的青花和五彩瓷。日本於 1616年也成功燒制出青花瓷器,1643年又燒制出與中國十分相似的五彩瓷器。至乾隆時代,日本已成為強大的陶瓷國。中國陶瓷不但失去了日本這個巨大的傳統市場,而且還多了一個爭奪歐洲和西亞出口市場的強勁對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一、高麗青瓷</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高麗青瓷。是指公元 918年至公元1392年高麗王朝統治的這470多年期間所生產的青瓷。高麗青瓷自出現之日起,就是為貴族和宮廷所使用。高麗青瓷深受中國瓷器的影響。當時高麗王朝與宋朝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尤其是中國瓷器的輸入,對高麗青瓷的產生和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的高麗青瓷大都仿效宋瓷,其紋飾、造型忠實地沿襲了越窯、定窯、耀州窯和後來的汝窯、龍泉窯的風格。據宋代知名畫家徐競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書中記載:"陶器色之青色,麗人謂之翡色。"又說:"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最精絕。其餘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這里,徐競將高麗青瓷與宋汝瓷、越窯瓷相提並論。可見當時高麗青瓷的名貴。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高麗青瓷釉色比較接近於龍泉青瓷,以粉青和翡色為主調,釉面光澤,有細小紋片,並鑲嵌黑、白紋飾。高麗青瓷流行青、黑二色和其民族所尚相關。據《高麗史》記載: "我國始於白頭,終於智異,其勢水根木干之地,以黑為父母,以青為身。若風俗順土則昌,逆土則災。風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蓋、樂調、禮器,仕用是也。今後,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凡器用 銅瓦器,以順土風。從之。"從此不難看出高麗青瓷流行青、黑二色的根本原因。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二、李朝瓷器</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李朝瓷器是指公元 1392年至公元1883年所生產的瓷器。李朝瓷前期受我國元末明初白瓷影響,釉調較深,燒造的白瓷像雪一樣純白。李朝時代人們崇尚清正廉潔、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貫穿李朝整個時代。李朝瓷器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從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年)。中期從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年)。後期從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年)。本書介紹一件李朝官窯彩瓷的珍貴實物彩罐,高11.5cm,口徑14.6cm,底徑12cm,平唇、矮圈足。器里外及底部全部施白釉,呈象牙白,有細紋開片。釉層細致瑩潤,胎土潔白細膩,手感較重。底部有五角星狀排列的六個突出圓點,為官窯產品標志。正面有三具飛龍在雲中振翅飛翔,龍紋用黑色釉。靈芝型彩雲用豆綠色和淺藍色濃淡搭配塗蓋。這種施彩方法類似中國的鬥彩。器物外壁口沿處有兩道豆綠色紋樣。罐兩側浮雕獅子頭,獅子兩眼圓睜,目光炯炯,口銜圓環,威猛雄壯,氣勢磅礴,青花色澤青翠鮮艷,晶瑩光潤。背面從右至左書寫"惠我無疆"黑漆色大字。充分體現了李朝晚期官窯水平,其工藝之精,堪稱稀世珍品。李朝中期白瓷釉色略帶青色,同時出現了白瓷染色,像釉里紅,釉里褐等。這時青花瓷的花紋用筆幼稚,柔弱的流線可以簡練到惜墨如金的程度,與我國明初景德鎮民窯瓷相類似。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三、伊萬里窯與吳祥瑞青花瓷及其它</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明正德六年( 1511年)日本陶藝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輔)隨日本使節來我國江西景德鎮學習制瓷技術,改名為吳祥瑞,兩年後回國,稱"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對中國的懷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萬里開窯,稱伊萬里窯,是日本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瓷窯之一。憑借該窯傳播青花瓷器的製作技術,日本稱青花瓷器為染付,為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作品上一般刻劃或書寫:"吳祥瑞"或"五郎大夫祥瑞",和"五良大甫吳祥瑞造"款識,稱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紋飾、釉色都明顯地受中國瓷器的影響。由於當時使用燒制青花的青料非常昂貴,當初伊萬里窯生產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清代,伊萬里窯繼續燒造青花瓷器,並且燒制數量可觀的外銷瓷器,其中有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燒制的帶有公司英文縮寫 V·OC標志的器物。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國制瓷工藝對日本的陶瓷影響是巨大的,日本所燒制的青花和五彩釉瓷,不但汲取了中國傳統的陶瓷工藝,又具有日本制瓷的特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第四章 中國歷代仿瓷及其它</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收藏圈內的人們常常議論到的話題:仿品。從歷史上看,中國的仿品歷史是悠久的。先後出現了三次仿古高潮,從宋、明、清末民初。仿品按行話講,可分為官仿和民仿。按仿品質量論,又可分為高仿和一般仿品。不具備鑒定價值的仿品,又稱為贗品。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一、官 仿</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官仿,是指由於皇帝的愛好或出於某種傳世器物稀少原因,由官窯仿製前朝的器物。從歷史記載看,仿品最早出現的要數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李世民喜得王羲之《蘭亭序》愛不釋手。就請書法名家,反復臨摹,今日我們有幸看到的《蘭亭序》,都是昔日的仿品。我們要感謝那些製造仿品的老先生。要不,誰能見到《蘭亭序》。宋徽宗以及明代永樂、宣德皇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對文物非常喜愛,都曾下令仿製了歷代的名瓷。宋代六大名窯中有很多器形是仿漢代器物的,如三足尊、四足方鼎等。同時還仿製了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器。北京、台北兩個故宮博物院都存有明代永樂、宣德仿前代的作品,如永樂仿龍泉窯尊、三系蓋罐、宣德仿汝窯盤等。清代官窯大規模仿製了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器物。同時明、清兩朝還出現了本朝仿本朝的產品,如嘉靖仿永樂、宣德的,萬曆仿嘉靖的。乾隆仿康熙的。先人們所仿製的器物大都遵循古人制瓷的規律,從胎土、拉坯、釉色、紋飾、造型和重量,都盡力效仿古瓷的風范和神韻。很少有掠古人之美,據為己有的嫌疑。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有三次由官方出面仿製瓷器。第一次是 1951年春夏之交。中央辦公廳遵照毛指示,決定燒制"水滸故事瓷盤"作為國家高級禮品贈送斯大林,要求"高級、特製、美觀"充分體現中國陶瓷的"民族特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央決定以景德鎮的 "建國瓷業公司"為主,邀請國內瓷業精英,會集景德鎮,共同策劃,設計燒制"水滸故事盤",以《水滸傳》一百零八將典型故事情節,分別手工繪畫在108隻瓷盤上,為體現毛澤東給斯大林贈送"水滸故事瓷盤"的深刻用意,決定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詩盤和墉生書的"潛天行道"楷書跋尾盤,共110隻為一套。制瓷大師們竭盡全力,從瓷泥精選、制坯、造型、釉料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彩繪高手們精心設計畫面,把握每個人物的個性特徵,勇躍斯文、喜怒哀樂,場景的山石草木,居舍市井,筆觸所至,一絲不苟。共燒制3套,堪稱仿古瓷的精品。一套為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珍藏。其餘兩套現存景德鎮陶瓷研究所。遺憾的是它的特殊意義和收藏價值,多年來沒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第二次是 1975年初,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通知江西省委,指示景德鎮為毛主席研製一套瓷器餐具和文房用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等古代稱頌的瓷器最高境界為標准,同時要能代表當代中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造型上要做到既美觀又大方,同時還要考慮到毛澤東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圖案和色彩要符合這位偉人的思想情趣。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景德鎮為此抽調出 40多名技術骨幹組成攻關小組負責具體實施。許多著名陶瓷藝術家當年都參加過這項工作。其中包括民國時期"珠山八友"的後代和傳人,如王大凡的侄兒王錫良、汪野亭的女兒汪桂榮、劉雨岑的兒子劉平、徐仲南的孫女徐亞鳳,以及戴榮華、康家忠、辛青山、彭兆賢、稽錫貴、張炳祥等藝人。為了不受外界干擾,此任務以"7501工程"為代號。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為了使產品質量達到當時世界一流水平, "7501工程"瓷器的質量指標如白度、光澤度、表面硬度、透光度、化學穩定性能、熱穩定性能、機械強度和尺寸精確度等都定得高於世界先進水平。並決定採用以江西撫州生產的一種非常稀有的優質高嶺土作基礎配料,製作出的半薄胎高釉瓷器通體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用手輕輕敲擊,清脆悅耳,迎光側視成半透明狀。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經過 1400℃高溫燒制的"7501工程"4200餘件瓷器,是高科技成果和高水平的藝術成就有機結合的產物,是景德鎮千年制瓷歷史積累下來的精湛技術成就的再現。到今天都是無與倫比的,堪稱國寶。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第三次是 20世紀80年代由故宮博物院牽頭組織全國著名陶瓷藝人,歷經三年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終於仿製出了五套古瓷。其仿品質量和藝術價值,堪稱一代精品。為此,中國文物報進行了專題報道,刊出了"百萬獎賞懸'克隆'"的擂台。可見仿品之精和仿製過程的難度。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二、民 仿 </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仿,是指民窯的仿品。物以稀為貴。民窯仿品大都以市場為導向,以牟利為目的。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民窯仿官窯的作品。官窯製作的器物,其製作工藝和釉料配方都是秘而不宣的。民窯只能通過傳世的器物進行仿製,仿製器物達到亂真的地步,稱高仿。仿製器物達不到鑒別價值的,稱一般仿品或贗品。明、清和民國時期,都出現了相當一批高仿精品,官仿不論。就民窯的仿製器,如明代仿古瓷高手崔國懋所仿的宣、成窯器物,時稱 "崔公窯瓷,四方爭售",周丹泉所仿的宋代名窯瓷器,雖善於鑒別的博古家亦為所惑,文獻中稱他仿的定窯文王鼎是"逼真無雙,千金爭市"。吳為的"壺公窯"所仿的永、宣兩窯瓷器和其他民窯所仿的本朝名窯與宋官、哥窯器物較多。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清代仿古之風更是盛行。由於中外愛好古陶瓷的收藏家日見其多,其仿品大量涌現,從唐代至明末幾乎無所不仿。今日常見的有仿唐、五代越窯和宋定、汝、官、哥、鈞、龍泉、磁州、吉州,以及仿明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天啟等窯的器物,其中精品達到亂真的地步。如魏善成、樊匯川所仿的康、乾官窯器物,均能惟妙惟肖。還有河南、山西、浙江、福建等地老藝人和磁縣彭城鎮劉鎖子善仿宋、元、明白地黑花器。禹縣神 鎮盧光 盧光文弟兄善仿宋鈞、珍珠地刻花;北京王佩璋善仿彩陶和唐三彩,孫鶴齡善仿宋磁州窯;常小如、殷維溪善仿宋鈞窯加彩;梁耒助梅善仿宋茶 葉末釉缽;孫瀛洲善仿宣德青花和唐、五代越窯、龍泉窯;王柏泉善仿嘉靖、萬曆三彩和五彩瓷;杜茂群善仿黑陶和清花器等。還有古彩專家詹元廣、詹元彬兄弟與吳仲英、詹興祥、劉春風、洪家華、詹福利、何莽子、劉永清、岳虎臣等善用真坯加彩仿康熙五彩、三彩和雍正、乾隆的粉彩、琺琅彩。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進入 20世紀80年代,仿古之風又越刮越烈。現在仿品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仿製。有些仿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謂高仿。如鴻運齋仿製的清化粉彩瓷等仿品接近或達到真品的水平。有些民窯仿品和一家一戶小作坊仿品,質地劣次,不倫不類,缺乏古瓷的基本常識,特別是在器物的造型、紋飾和款銘上更是漏洞百出。有的造型隨心所欲,千奇百怪。有的紋飾胡塗亂抹,不堪入目。有的款銘信手塗鴉,張冠李戴,缺乏歷史常識。這類仿品充斥市場、泛濫成災,沒有任何的鑒定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可謂陶瓷垃圾。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對於仿品,我們一不能全盤否定,二不能一概肯定,要有客觀公道的態度來認識它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收藏圈裡,往往一提仿品,就嗤之一鼻,不屑一顧,這就扼殺了仿品的藝術生命力。我們不論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仿品,就是新中國成立後 60年代的高仿品,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是不菲的。近年來,有些高仿品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也不可忽視。但有些一般性的仿品,那就另當別論,不可同日而語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三、鑒定與鑒賞</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談到真品和仿品問題,就必須談到鑒定和鑒賞問題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何謂鑒定?就是辨別並確定器物的真偽和藝術價值的高低。具體鑒定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三種:分類、比較、辨識。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分類。是指將混雜在一起的器物,按類別分開、以便保存和研究。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比較。是指在相同相類的古瓷中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予以歸納,如隋唐或宋代的單色釉,幾大官窯器及其系列,元代青花器的三個產地,以及近代人們比較關注的 "玉溪窯"等。從這些不同年代的器物和幾個窯口的產品,進行比較和鑒別,從中尋找出帶規律性的東西。特別明、清時期的器物種類繁多,款樣和款銘復雜,分類比較難度更大,需要我們下苦功夫去探索。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辨識。是指對古瓷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辨識過程中必須在實踐基礎上,佐以目鑒和藉助現代化的科學儀器進行檢驗。如鑒定一件古瓷,必須從器物的胎體、造型、釉色、紋飾、底足、款銘等方面進行鑒別,才能正確判斷其真偽以及器物的年代、窯口和藝術價值。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何謂鑒賞。就是對器物的鑒定和欣賞,它是人的高級思維現象,是一種美的追求。是人們對器物的感情、想像、理解、欣賞、判斷和藏家的個人情操等多種心理的綜合。這種綜合的過程是高雅的行為。這就是說鑒賞古瓷過程中自然會產生情感愉悅並升華到一種判斷認識。人們通過鑒賞可儲存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凝聚在器物上的文明和藝術之美,從而啟迪人們的求知慾望。通過鑒賞可以從器物中發現和挖掘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鑒賞器物的過程,即是認識判斷真偽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鑒賞家自身的鑒賞能力和欣賞水平的過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鑒賞並非收藏家個人行為,它是融會了歷史知識、科學文化和美學藝術,其內涵是深厚的。有人在鑒賞中抱有偏愛傾向和心態定向而失之平衡,造成偏差和誤斷。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特別是蘊藏在古陶瓷中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最令現代人關注的是古陶瓷本身所凝聚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發現和挖掘這種價值的本身就是提高自身修養的過程。難怪古人認為欣賞藝術的本身就是藝術享受,就是延年益壽的最好的養生之道。據史料記載:清代大畫家王時敏,喜得王的《溪山紅樹圖》飽玩數日,從而治好了他的咳嗽病。綜上所述,鑒賞是人們提高自身審美的高雅行為,這種實踐是苦樂共存的,有能力鑒賞方為享受。否則,會無數次上當受騙和鑒定失誤,使你痛苦不堪,難修正果。宋代米芾一針見血的道明,收藏家可分為兩等,第一等的收藏家懂得鑒賞,精於鑒賞,可稱得鑒定家。第二等的收藏家不懂鑒賞或疏於鑒賞,可稱得好事家。米芾的觀點,為古今收藏家所接受。 </FONT></P>
⑦ 景德鎮的瓷器有什麼特點
景德鎮瓷器自古以來,名揚天下。在琳琅滿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凈的青花瓷,明凈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緻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雋秀的窯彩瓷,別開生面的總和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景德鎮瓷器,江西省景德鎮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
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7)景德鎮瓷器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球,有"瓷都"之稱。溯其國際影響,中古時就有精製之品遠銷外國。詩人陳志歲《景德鎮》雲:「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
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 「瓷都」景德鎮所產瓷器的國際市場地位躍然紙上。景德鎮生產瓷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燒造出潔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稱。在宋代御賜殊榮,即皇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景德鎮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景德鎮陶瓷
⑧ 景德鎮瓷器都有哪些特點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
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8)景德鎮瓷器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品種分類:
1、玲瓏瓷:
景德鎮青花玲瓏瓷是明永樂年間在鏤空工藝的基礎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種年間的歷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並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
2、青花瓷:
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
3、粉彩瓷:
粉彩亦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自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
其製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燒煅而成,顏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既有國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