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子是那裡人,有人說是河南鹿邑人也有人說是安徽渦陽人,到底是那裡人``
老子是安徽渦陽人
老子是哪裡人?現在的主導說法有兩種,鹿邑說與渦陽說。「安徽倪勁松」先生在貴刊撰文說老子是今河南鹿邑人,不是今安徽渦陽人。對此,我不能贊同。特為貴刊撰寫此稿。
一、老莊文化是楚文化,鹿邑在老莊時代未屬過楚
河南鹿邑說大概從清代以來就成為主要的說法:宋真宗皇帝曾在河南鹿邑的太清宮豎立了一個《先天太後贊》碑,是稱頌老子母親的。雖沒有提到所謂老子故里,但可以肯定地說,鹿邑確是中國道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宗教文化紀念地。近現代,在1990年以前,老子故里鹿邑說爭議不多。
1990年以後,安徽省有關方面和渦陽縣的一些文化人士通過對史料的檢索和對當地的文物考古和田野發掘,獲得了大量研究老子故里的文獻與實物資料,他們確認:老子當是春秋時期宋國相人,出生在今天的渦陽縣閘北鎮太清宮的流星園址。從此開始了老子故里之爭。
老、庄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所創立的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一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文化的源頭,我以為,它也與儒家一樣,是與歷史文化地域有關聯的。
明確記錄老子籍貫的,是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解開老子的籍貫,應從這里開始。探究「楚苦縣」在什麼地方,至關重要。
《史記·正義》明確說苦縣與「彭城相近」,同時引《括地誌》雲:「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廟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縣也。」亳州谷陽縣在哪裡,在鹿邑嗎,谷陽必與谷水有關,鹿邑沒有谷水,谷水入渦處在今渦陽。
老子誕生地有其地理特徵:
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管霸與邊韶去祀老子,邊韶的《老子碑》文說:「老子,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賴鄉之東,渦水處其陽。」
公元六世紀初,北魏酈道元撰的《水經注》也記述了老子廟的地理特徵:「渦水又東北屈,谷水注之」,「谷水自此東入渦水。渦水又北,經老子廟東。」「孔子廟…北側老君廟,廟東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渦水之側又有李母廟,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冢,冢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雲:老子生於曲渦間。」
古代詩文中亦有對老子廟的描述:
《古詩源》卷十四,有北周詩人庾信(公元513~581年)的一首《至老子廟應詔》詩,詩中有「三門臨苦縣,九井對靈溪」之句;唐代詩人溫庭筠(?~公元866年)也有《老君廟》詩一首,詩中有「廟前晚色連寒水,天外斜陽帶遠帆」之句,這二首詩將「渦水處其陽」,有「九井」、「靈溪」的地理特徵描述得很明白。
《全唐文》中,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有一篇《賜亳州太清宮敕》敕文指明「亳州太清宮是混元降誕之地」,地有「九龍之瑞井」。
唐代杜光庭(公元850~933年)的《道教靈驗記·亳州太清宮記》(《道藏10–804》)中寫道:「亳州真源縣太清宮,聖祖老 君降生之宅也。歷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檜宛然長在。」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聖義序》也明確地指出老子的誕生之地:「誕生於亳,即今真源縣九龍井太清宮是其地也。」(《全唐文》P.4301)
我們這里所列舉的人文歷史記錄,反映出老子誕生地的人文歷史地理的特徵,就是:這老子廟及老子故宅,是在渦水的北面,渦水處其陽;老子廟旁,谷水注之;老子廟東,必有九井。具備了這些特徵,才能是老子的誕生地。而安徽渦陽今「天靜宮」之地,是與之相符的。興造於元代的「天靜宮」老子廟至今還在,正在渦河北岸,渦水處其陽;廟旁的武家河(古谷水)注入渦水之中;廟中的九口春秋時代的古井,亦在田野考古中出土。
從歷史地理學方面的考察,安徽省渦陽縣正是春秋時代宋國相縣,宋國相在楚國佔領後改稱苦縣;今渦陽縣與彭城(今徐州)相近,地域屬沛。所以,史料中有老子是「宋國相人」、「楚苦縣」人、「沛」人,等等,都是同一個地方,這地方就是今安徽省渦陽縣渦河北老子廟之基。在唐代,這地方叫做真源縣。有人說,真源縣就是鹿邑縣,有這個可能嗎?沒有!唐、宋、元代,真源縣與鹿邑並存,倪 先生有一句話我很贊同:「古代縣城相距百里左右」,不可能在幾十里地的地方同時存在真源、鹿邑與亳州(譙)三個縣。真源縣是谷陽縣改名,谷陽者,谷水之陽也。谷水不在鹿邑附近,它恰恰在今渦陽縣入渦!
Ⅱ 娶安徽渦陽的女人做老婆彩禮要20多萬嗎 那不是賣
找老婆千萬別走俺這邊的 擦 都是賣閨女!!!
Ⅲ 渦陽九中怎麼樣
渦陽九中不錯,教學環境好,教學設施現代化,師資力量強。
渦陽縣第九中學是一所中學,始建於1994年,學校佔地面積9.3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63人,在校學生5000餘人。
渦陽縣第九中學位於渦河之濱.道教鼻祖老子故里----渦陽縣城北美麗的渦河之畔,環境幽美,面臨S202省道,交通便利。渦陽九中以「教學為主,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為辦學宗旨,學校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為先導,請進來,送出去,苦練教學內功,順應素質教育潮流,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校亮點
現有教職工409人,其中專職教師331人。集團在校學生7732人,其中渦陽縣第九中學4632人(小學576人,初中779人,高中3268人)、亳州現代科技藝術學校學生數3109人。
渦陽縣第九中學(小學部和初中部)本著「適性教育、多元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優秀的自己」的辦學宗旨,致力打造「精品小班、雙語教學、特色課程、高效課堂、封閉管理、貼心服務」六大特色,教職工陪伴著孩子們全面、自主、健康、幸福成長。
渦陽縣第九中學(高中部)堅定走「把大文大理做強,把藝術高考做精」的高考之路,堅持立德樹人,因材施教。高考綜合排名一直穩居亳州市前列。2018年獲亳州市高考質量一等獎,每年均有一大批學子考入985和211學校。
Ⅳ 安徽渦陽這個地方怎麼樣美女多嗎
渦陽物產豐富,土沃田肥,歷史悠久,聰明的渦陽人,也就依據當地資源,開發出許多名吃、名物、名優特產. 高爐系列酒 渦陽也是安徽酒鄉之一,著名的高爐品牌
Ⅳ 渦陽哪個鎮人流量最大
我們說哪個鎮人流量最大,基本上人口多的鎮人流量就大,特別趕上節假日或者是趕集的日子。
Ⅵ 可有渦陽類美女嗎
..渦陽類很眼生的,地方?長見識了
Ⅶ 誰認識安徽渦陽重興的張春娥,是個大美女 人見人愛的那種
我認識,擱三中上學,高一我們一個班。
Ⅷ 安徽渦陽是老子故里
沒什麼好掙的了 亳州紅頭文件已經承認 老子故里是鹿邑的了,渦陽只是老子母親的娘家、娘家、娘家!!! 天靜宮是用來供奉老子的母親的,老子是出生在鹿邑,在鹿邑長大
Ⅸ 四大美女的西施平生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
施夷光世居諸暨薴蘿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後裔生活在浣紗溪畔。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溪。在當年西施浣紗之處。系一巨大方石,古樸蒼褐。上鐫「浣紗」二字。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筆。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雲:諸暨薴蘿山,有西浣紗石。《輿地誌》、《十道志》、《嘉泰會稽志》亦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薴蘿山賣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紗石」。歷代文人學士喜作歌驪之行,唐大詩人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雲:「西施越溪女,明艷光雲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浣紗石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名勝辭典》列有條目。1964年原《人民日報》社社長范長江,游覽薴蘿後時,寫有「浣紗石上留蹤跡,越女英名傳四方」長律一首。如今在浣紗石上方,重修了古色古香的浣紗亭,又修建了游步道和棧橋,還有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西施浣紗處」摩崖。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山村。同范蠡同卒於陶(定陶)。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又聞「據說范蠡一是喜歡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踐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樣殺掉自己,就在吳國滅亡後掛印而去,帶著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得臨浦薴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