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豆蔻年華」的「豆蔻」是指幾歲的女子
指少女十三歲。
十五歲(女)是及笄之年。「笄」,是結發而用笄穿過頭發,表示女子已到出嫁的年歲。
十六歲(女)是破瓜年華。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瓜在隸書及南北朝魏碑體中可拆成兩個八字)。
二十歲(女)是桃李年華。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形容女子年輕,正值美好的年華。
(1)豆蔻小美女擴展閱讀
1、度:小兒初生之時。
2、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3、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4、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5、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
6、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貳』 古人用「豆蔻」來形容少女,那「豆蔻」到底是什麼呢
古人用“豆蔻”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妙齡少女,最早出自唐朝時期杜牧的詩句,將妙齡少女比作二月初的豆蔻,堪稱是神來之筆,因為二月時候的豆蔻含苞待放,非常粉嫩,用植物的花期比喻少年,充滿了小清新之感,所以後世文人約定成俗,用豆蔻來特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
記得讀中學的時候,我們的校長在廣播中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開頭說了一句,你們都處於豆蔻年華,要好好珍惜……
然後我們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就把教室內的廣播關了,在黑板上寫上“豆蔻年華”四個字,跟我們講,豆蔻年華專指女子十三四歲,校長這么用是錯誤的。所以,我對這個成語記得非常牢。
其實,杜牧的詩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豪邁的,另一類則是香艷的,尤其是後者,“大半是用一種清新的筆調來輕描淡寫的,所以便不至滿紙都脂粉氣了”,清新脫俗正是如此。
後人評價杜牧的這首詩時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
經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杜牧所說的豆蔻,並非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豆蔻果實,而是豆蔻花,如果大家有幸看到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就會佩服杜牧的才情了。
杜牧的小清新詩中最為有名的是《張好好詩》,在這篇詩中,杜牧第一句就寫道:“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可見,杜牧心中理想的女子模樣,正是女子十三四歲的樣子。
『叄』 豆蔻指的是多大年齡的女孩
13-14歲.
引自於高中語文老師.
案例:
我們說我們是豆蔻年華(高一時)
老師說:早過了,是13-14歲.
『肆』 人們常說的豆蔻女子是
所謂
豆蔻女子
即是
豆蔻年華的女子。
也就是說芳齡十三四歲的女孩。
語出唐代詩人杜牧《贈別》其一: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伍』 古人用「豆蔻」形容少女,豆蔻究竟是什麼東西
豆蔻是一種草本植物,初夏開花秋季結果。豆蔻花含苞待放之時,異常水靈粉嫩,所以有許多人稱豆蔻花為含胎花,也就是含苞待放的意思。豆蔻可以用做中葯,吃下去之後可以去濕氣,也可以做一種女子的裝飾品,將豆蔻鑲在珠釵之上就會十分好看。頭戴豆蔻也表示著自己還沒有嫁人,如果遇上自己喜歡的人,就可以把鑲有豆蔻的玉釵送給這個人,然後這名男子若是也喜歡,他便會去女孩家中提親。
這里要給大家科普一下,在古代小於16歲的都可以被稱為豆蔻少女。大於16歲的那就要稱為二八芳齡了,因為兩個8相加等於16。在古代女子成親時間很早,所以16歲開始,古人就認為女子的身體已經完全可以出嫁了,20歲就是兩個10相加就被稱為雙十年華。所以古人對女子的稱呼是有嚴格劃定的,千萬不能叫錯,否則的話男子在古代便很難娶到自己心愛的女子。
『陸』 「豆蔻」指女子多少歲「弱冠」是指男子多少歲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柒』 豆蔻在歷史上是用來形容少女的嗎,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在中國,每一個時代都會涌現出很多的文學家,他們的諸多作品直到現在還深受人們喜愛。小編在印象中記憶最深的就是我們在接受義務教育時,學的最多的文章便是魯迅的。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魯迅那種敢於直面生活的勇氣,但很少人知道,魯迅曾經說過這句話,每次遇見女人,便要發揮自己才藻了,不是年老風韻還在,就是豆蔻可愛。
相信大家看過照片以後就會明白,自古以來,白色的花朵就用來比喻美人。豆蔻的花朵微微張開卻不明顯,片片花朵美麗卻不嬌艷,就好像十幾歲的小女子那種嬌羞卻又長相貌美。花朵最好看的時候就是它正含苞待放的時候,一個女人最美好的年紀就是她十三四歲,正要長得越來越漂亮的年紀。
許多的網友在看了豆蔻的照片後,驚嘆不已,認為它簡直太像少女了。小編也一樣,如果我看一眼少女再看一眼這樣美麗的豆蔻花,也會不由自主地將這兩種美好的事物結合到一起。杜牧之前,從來沒有人這樣比喻過,可見杜牧很有才華,想像力也是極其豐富的。
『捌』 杜牧有詩豆蔻梢頭二月初豆蔻是指年齡在多少歲的女子
豆蔻是十三四歲,據《本草》載,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少女
贈別二首
唐 · 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譯文
十三四歲的少女姿態裊娜,舉止輕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現梢頭的豆蔻花。
十里揚州路的春風駘盪,珠簾翠幕中的佳人姝麗沒有比得上她。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餘」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人以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有這一句話。就這一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顯然是將花比女子。「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苔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動的樣子,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裊裊」四字。這里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她在幕僚詩意生活中結識的一位揚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益州)二」之稱。「春風」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的氣派,使人如睹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雲。「珠簾」是歌樓房櫳設置,「卷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這里「卷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一並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的美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由於有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里這種「強此弱彼」的寫法顯然自然入妙。
杜牧這首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後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