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腔板胡的種類有哪些
秦腔板胡沒有種類之分,通常是由:(1)秦腔板胡殼子(2)秦腔板胡桿子;(3) 弦軸,(4)腰碼;(5)小碼子,(6)琴弦;(7)弓子;(8)底托幾部分組成。
(1)秦腔板胡殼子:它是用硬質的椰子外殼製作鉅成的,鑿上下兩孔使板胡桿子穿過,然後在大口面粘蓋上桐木板,椰子殼直徑與蓋板面積吻合,即成秦腔板胡殼子,殼子大口面積一般直徑為12厘米左右,小口面直徑為8厘米左右,桐木板子的選用可根據生長年限紋理或木質松硬而定。因為殼子大小和蓋板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音色音量的優劣,殼子大發音就低沉,反之就高亮。秦腔板胡有自己的音域,重視秦腔板胡殼子的選擇,不是沒有道理的。
(2)秦腔板胡桿子:它選料常用烏木、檀木、老紅木等,實踐證明以紫檀木為最佳。這些木料相比較堅硬,不易彎曲和變形,更不會輕易折斷,板胡桿子總體長度約為5厘米左右。(亦可根據需要或長或短。板胡桿子頂端一般呈四方形,中腰碼上下為圓柱形,且愈下愈細,區別甚微,下端呈四方形亦可。
(3)弦軸:弦軸有上下兩個,嵌在上端為"內弦軸",下端為"外弦軸".木質同桿子選料一樣,或用其它木料也行,如黃楊木、黃檀木皆可。現在使用的弦軸以金屬螺旋體較多,木質弦軸直接拴弦的已不常見,因為前者使用比後者方便、省力、輕便自如,弦不容易滑跑。
(4)腰碼:也稱千金、用木質、骨質,也有用有機玻璃製作成的。形式上可分為固定腰碼和活動腰碼兩種,初學者可固定腰碼,這樣便於掌握把位和演奏時的音準。活動腰碼可上下移動,使用便當,椐需要而定位置。
(5)小碼手:口面板碼子,o小碼子對板胡音量大小、音色純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調試而定,一般放在板胡蓋板上端距沿邊3厘米左右。也可在選定把位、中腰碼位置的前提下按自己手的大小,測量手指的兩指半為宜,它的大小高低因人而異。
(6)琴弦:有金屬弦和絲弦之分。金屬弦的優越性是絲弦無以對比的,金屬弦發音明亮、純凈,特別是換把後音質純正、雜音小、泛音更是嘹亮、清晰,而不容易跑弦。加之秦腔板胡是秦腔樂隊中的領奏樂器,這樣依據本身的特點,絲弦就逐漸被金屬弦所替代。秦腔板胡可選用28、29、30號鋼弦中的一種作外弦,而29號揚琴鋼弦尤被演奏者青睞。內弦可用大提琴A弦,琵琶3弦。
(7)弓子:弓桿竹質,以實心竹最為上乘,其總長度約為85厘米左右。弓桿力爭要富有彈性,弓桿粗細略同小指,中間直兩頭彎曲,弓子兩端鑿有小孔為系結弓毛之用,弓毛為白色馬尾或黑色馬尾,也有白尼綸絲製作的。弓毛數量多少適度,梆系在弓桿兩端,經過改革後也有通過螺旋控制弓毛松緊程度的。
(8)秦腔板胡早先是沒有底托的,後來加上底托為避免演奏者板胡殼子直接貼衣服影響共鳴。底托的作用對演奏者來還可以穩定重量平衡和情緒需要時充滿激情伴奏是利大於弊的。難怪已被很多演奏者採用,而疊腿式演奏就大可不必運用底託了,充其量是板胡的附屬部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讓它對演奏帶來的輔助作用。底托為金屬製品或堅硬較重的木質均可。談談擴音板效應也未嘗不可,秦腔板胡加上擴音板後,確實在音色、音量上都有所美化。這種變化恰恰是演奏者、演唱者及觀眾能欣然接受的,因而被廣泛採納使用。與不用擴音板的秦腔板胡相比較,主要特色是賦予樂器本身音量大增,音色更加甜美。
2. 秦腔的代表曲目有什麼
1、秦腔的代表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貫》、《火焰駒》、《大登殿》等。
2、簡介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優秀演員代表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任哲中,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華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和家彥、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
3. 秦腔與板胡的介紹
秦腔,發源於陝西、甘肅一代,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因用「梆子」擊節,故也稱「陝西梆子」,又因陝西地處古函谷關以西,古稱「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稱。當地也叫「梆子」、「桄桄」、「亂彈戲」、「中路秦腔」、「西安亂彈」、「大戲」等。
4. 秦腔板胡怎樣拉
秦腔板胡拉發:「平腿式」身體坐下,兩腿自然分開,左腳稍向前,右腳靠後,板胡放在左大腿彎曲處稍外。(或大腿面靠里三分之一處)這種姿勢優點在於全身重心下移,腰腿部負擔較小,演奏時活動范圍大。
演奏時做到表情儀態自然大方,不必要緊張和做作。
注意不要斜肩,或左肩高於右肩。這是我們演奏者不太經意的,但確實應該防止這類現象發生。
演奏時搖頭晃腦,咬牙切齒,或各種與演奏無益的動作和行為是大忌。
一般講拉弓開始,推弓結束。曲中強拍或強位置的音都須使用推弓演奏,弱拍或弱位置的音一般都須拉弓演奏。當然若曲中需要特別強調的重音強音,一定使用拉弓或抖弓。
(4)美女板胡秦腔大全擴展閱讀:
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的特點。
板胡是梆子腔、亂彈腔各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曲藝伴奏,如蘭州鼓予、道情。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樂器。因琴筒膠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歷史。
關於板胡的保養,應注意以下幾點:
樂器使用後,要用軟布將琴身、琴弦、琴弓上的蟄香粉塵擦乾凈,然後放入琴盒或琴套內,切勿掛在潮濕的牆壁上。
板胡琴桿多用烏木製成,為了防止乾裂,每年春季可用食油或者核桃油餘一、二次,待油滲入木中後再用布。
5. 秦腔板胡怎樣定音,內外弦各是什麼音名
定弦音域
板胡傳統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兩種,定弦的高度也不一樣,多據伴奏的戲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在民族樂隊中,板胡常按五度關系定弦,內弦定為d2 、外弦定為a2 ,比二胡高一個八度,音域從d2 ~g4 ,有兩個半八度。
在郿鄠劇等伴奏中按四度定弦,這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戲曲的特有風格。
三弦板胡有高、中音兩種,都為五度定弦,高音定為g 、d1 、a1 ,中音為d 、a、e1 ,為豫劇或山東萊蕪梆子等伴奏時,也可按四、五度或五、四度定弦。
三弦板胡使音域擴大了五度音程,在保持板胡原有的音色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演奏技巧,增強了表現力,不論演奏民族風格濃厚的樂曲或歌劇選曲,還是外國民間樂曲或為它創作的新曲。都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
定弦:d2——a2;音域:d1——d3(採用低八度記譜,實際音比譜高八度。)
(5)美女板胡秦腔大全擴展閱讀:
常用弓法
豫劇板胡是豫劇樂隊中的主要領奏樂器,俗稱主弦。它有一套獨特的弓法運行。一般講拉弓開始,推弓結束。曲中強拍或強位置的音都須使用推弓演奏,弱拍或弱位置的音一般都須拉弓演奏。
當然若曲中需要特別強調的重音強音,一定使用拉弓或抖弓。譬如滾白過門中的幾個強音3″′---2″′---5″′---1″′---必須使用拉弓加抖弓才能演奏出樂曲的悲壯情緒。還有譬如二八過門中的| 2555 5555 |這兩拍音樂同樣需使用拉弓演奏,才能奏出效果。
但是按照一字一弓的方法演奏下去卻又違反了強音位置為推弓的一般規律,這就需要拉弓之後立即進行弓法調整。可以利用加字的方法把它演奏成| 2_55__55 5555 |這就形成了即運用拉弓把旋律的音頭強有力的演奏出來,加字後的樂句時值不變而效果卻達到了作曲家創作的初衷。
拉弓調整為推弓一般有三種方法:
加字演奏如上例
抖弓演奏。1. 2 7 6 可以演奏成 1. 22 7 6 。
連弓演奏如:| 3 2 3 5 |可演奏成 | 3 2 3 5 |的效果。總之一旦強拍或強位置出現拉弓現象就可以利用這三種方法來調整,不能連續出現違反規律的現象。
弓法技巧分為:分弓,連弓,抖弓(顫弓),斷弓,頓弓。弓法上來講一般採用一字一弓和兩字一弓交替使用,三四字一弓演奏很少。跳躍輕巧的音用斷弓,短促重音用頓弓,時長強音用抖弓(顫弓)。
總之,豫劇板胡在伴奏中沒有很多高難度的弓法技巧,只要養成拉弓開始,推弓結束,強位置推弓,再加上三種調整弓法的方法運用,可以說你的弓法沒問題了。但指法技巧很重要是每一個伴奏員絕不能忽視的。
6. 秦腔板胡學習首先要拉哪些唱段
第一,要充分認識到,板路是秦腔的靈魂和骨架,不懂板路,就肯定唱不好秦腔。從思想上一定要重視板路學習和掌握,不能因為難學、難掌握就迴避它。事實上,我們好多朋友唱戲不懂板,也是從思想上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到自樂班去瞎胡喊,圖個發泄,圖個痛快就行了。可反回來說,唱戲不僅僅是自己樂,也還要能給聽的人帶來享受;如果瞎胡喊,別人聽著如鬼哭狼嚎一般感覺,非常痛苦,非常反感,那我們演唱的人自己又何來的快樂呢?
第二,向書本和光碟求教,是現在最簡單易行的學習途徑。介紹秦腔入門和秦腔基礎理論的書籍、資料現在也比較多,肖炳、盧東升、鄧曾奇等大師都出版有專門著作和光碟,特別是已故秦腔音樂專家肖炳先生的《秦腔音樂唱板淺釋》一書,多年來一直被各類秦腔專業、業余戲校用作專用教材;這些書籍和光碟對於我們學唱或演奏秦腔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第三,要善於向秦腔專業人員和自己身邊有特長的朋友學習。要虛心向他人求教。在參加自樂班活動中,同樣的一段唱腔,可能有的朋友唱的非常好,要仔細聽他是怎樣唱的;不要急於自己演唱,當有高手或專業人員參加演唱和演奏的時候,正是我們觀摩學習的好機會;常見到有的朋友,在演唱人員少或觀眾較少時,總是推推辭辭,不願站出來;當有高手來演唱或觀眾較多時,則不顧一切地搶著唱。這樣的做法是很讓人反感的。
第四,參加秦腔知識學習班、講座、培訓等,也是很不錯的學習機會。只要您真心實意地喜歡秦腔,掏點費用,也是非常值得的。 第五,拜師學藝是秦腔學習的最傳統方法和途徑。既就是最有天賦的人,也是需要老師指引的。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會避免走很多彎路,而且能夠學的正規、准確,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7. 秦腔與板胡的相關信息
用陝西人講法秦腔是百戲之祖。說秦腔是百戲之祖並非捕風捉影,實際上很多民族音樂里都有秦腔的影子,包括家喻戶曉的中國哀樂,正是通過秦腔哭音的音調慢慢發展起來的。事實上秦腔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產生過直接的影響,它的唱腔板式變化豐富表現力極強,秦腔的舞台樣式積累也很豐厚,戲文曲目約有3000多種,保存下來的傳統抄本有2700多個。
西安鬧市中心的秦腔劇社——易俗社,原名陝西伶學社,被公認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之一。1912年創辦以來培養了眾多名家名角和無數的戲迷愛好者。九十多年來西安易俗社涌現了多出精彩的劇目《三滴血》《游西湖》《游龜山》等等,多次進京演出受到國家嘉獎和觀眾喜愛。
秦腔不是廳堂的藝術,它是根植於土地的旋律。秦腔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於誇張性。今天它在西北地區的民間影響力依然令人吃驚,但是對於西北以外的人而言,秦腔已經接近於一個難以普及和理解的古董。
其實,南方的戲曲如黃梅戲、花鼓戲等,給人的感覺像是生活中的擺設或是點綴,就是為了讓人更舒服。秦腔則不是,它更有抒發個人內心的情感的色彩,比如郁悶的情感,高亢的情懷等。所以聽南方戲曲,有時會覺得它們不解饞、不來勁。而聽秦腔就很解饞、很來勁。秦腔要的就是那種在大風底下再帶點兒沙子的感覺。陝西人在大風底下大吼秦腔,好像是跟那個風聲要比賽一樣,然而自有豪壯粗獷的精神在其中。故有「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的諺語。
秦人之聲吼劈了嗓子、嘴角流血的感覺是秦腔的靈魂。
秦腔如泣如訴、撕心扯肺像杯烈酒,讓人沉醉。
板胡,形似二胡,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琴桿多用紅木、烏木等質地堅硬的木料製作,弓桿較粗。一般按四、五度定弦,音域三個八度。因其音色高亢明亮,成為北方梆子腔類的戲曲和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近年來多用於獨奏,流傳較廣的有郭富團作曲的《秦腔牌子曲》、魯日融作曲的《秦腔主題隨想曲》。這些取材於秦腔曲牌和唱腔的獨奏曲,塑造了西北人民豪放熱烈的寬廣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