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節習俗
廣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廣州新年派發"利是" 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裡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亨崇說,早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開始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傳統,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便不殺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類就得在這之前准備。家中婦女把殺好的雞和豬吊在天花板上,等晾乾後燉熟,放在瓮內用酒及多種配料腌制。
侯亨崇說,這樣一瓮食品,不僅是團圓飯桌上的佳餚,往往還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團圓飯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眾多祭品中侯亨崇對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馬蹄長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強,以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關人家後繼有人的含義。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場常見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猶如一個托盤,口味也不一樣,所以每年福州會館都會替會員訂制年糕,好讓鄉親能品嘗到別具福州風味的年糕。
祭祖時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後盛在盤里擺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視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團圓飯桌上的一道飯後甜品,即使不吃,飯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紅糟雞、福州魚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團圓飯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還有一個頗有趣的年俗。吃過團圓飯後,父母都要用衛生紙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無忌,若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於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飯是盛在一個竹篾編的容器中,當中要插一朵紙紅花,周圍則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據傳統這天福州人還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紅糟雞雞湯泡的面線,面里還要加兩個雞蛋,現在也有人以鵪鶉蛋取代。顧名思義,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記得,福州人的元宵節也很熱鬧。游神是一大節慶,響徹雲霄的鼓樂聲,簇擁的群眾,此起彼落的爆竹聲,把喜慶的氣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於1959年20歲那年回到新加坡。這幾十年來,因為各種因素,福州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已無法完整保留下來。
侯亨崇說,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員,為了適應不同籍貫成員的飲食習慣和喜好,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團圓飯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單純的福州食品了。
他說:「這是時代改變的結果,年長的福州人不應固執己見,在以和為貴的原則下,我們應順應時代作出適當的調整。」
老上海過年習俗
春節在中國延續已有數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之稱是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孫中山下令全國改行陽歷,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歷元旦了。然而農歷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大節,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農歷新年之慶,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強勁。由於新出現了一個陽歷元旦,為示區別,自民國以後,農歷新年就移用了節氣中的 「春節」之稱。
舊時從農歷12月23日起就進入「過年」了,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始告終,還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讓我們來看上海城舊時是如何「過年」的。
農歷臘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是夜每戶或祀灶神於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有竹枝詞這么說:「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獻無他物,魚買新鮮肉買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匯報一年中人間的好壞、人之過失,為避免他言之過分,故「送灶」時人們還供上用飴糖所做的糖元寶等,據說為讓他吃了粘上牙齒,說話不清,以至可少說、不說人間壞話。「送灶」時各家要點上香燭,是夜,屋內香煙繚繞,各色供品耀眼,過新年的氣氛一下子到來了。
臘月廿五,是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此舉頗為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稱得上是一次積極的、有規有模的群眾性衛生運動了。經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齷齪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個換年的樣子了。
也就從此日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戶還必磨粉,為包湯圓,有些家庭又摶粉自製年糕。前者是取「團團圓圓」之意,後者吃了可「高高興興」、「年年高」。其次是准備新衣、新帽、新鞋。人們一般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再次是開始買春聯、買年畫、買「門神」,以張貼於門上戶首、樓上樓下。這一時期,為供應大眾所需,市上售賣這些東西的品種很為豐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買春聯,店家多選「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一般住家則多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園」等。
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帳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於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模的「討帳」隊伍:「帳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還帳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帳者。討帳者身負重任,窮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還帳者中,實際有不少屬完全無力還帳者。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帳外,很可能還欠著私人之債。年底也是大多數欠債償還之時,這樣,這些人就面對著兩個方面的討錢重壓。不過按慣例,討帳、討債只討到除夕為止,新年裡是不能討的,否責自討「晦氣」,於已不吉利。因此對躲帳、躲債者來說,除夕是最後一關,如逃過此關,明年又當別論。於是他們一直與討帳、討債者周旋,千方百計度過這除夕之關:「百孔千瘡債主來,毫無打算又難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過今曉就甩開。」
不過除了上述那樣的貧困者之外,從總體來說,新年來臨,大家不免都異常的喜氣洋洋、興高采烈。在經過前述的種種准備以後,天天盼望的除夕終於來到眼前,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盡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故名曰「合家歡」。
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也是邊說邊笑,邊吃雜食。大家不會覺此夜夜深更長。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准備好的壓歲錢,這是小孩們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總算歡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著開門放爆炸迎新,鄰里相見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還用金漆盤裝果品獻客,口中則說「恭喜多如意」。又必請吃酒飯。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這對經濟拮據者來說,不免是不小的負擔。不過此類拜年之風,至清末上海已見簡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進門內,僅投一名刺,權作已來賀年,這樣便可省卻應酬和開銷:「換得桃符樣色新,衣袍短套到門前。何人最怕腰頻折,投刺匆忙當賀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動各表賀年外,其餘時間就是以各種各樣的行游、娛樂活動來「歡度」了。有外出遊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廟以及相連的西園(即豫園):「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不過自近代租界辟設後,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場魅力無限,也成了新年的一個游樂好去處,特別是對住在洋場外面的人:「城中人愛洋場去,城外人爭入廟園。同時一般看樂意,大家相喻在無言」;又有出外看戲、聽書、喝茶的。開埠後上海洋場內外淫風很盛,還有一些人便藉此期作艷游,於是忙壞了各處的煙花場:「新年氣象鏡新磨,擲得金錢疾似梭。楚館秦樓千百所,果盤開處笑聲多」;當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內之樂自可尋得,如邀親招友大築「方城」,擊鼓彈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鮮衣樂歲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閉戶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聲即鼓聲。」
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接「五路財神(取東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頭神」之舉。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為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上海早就是東南繁華的大商邑,商肆隨處可見,初五慶祝之特別鬧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財神多供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鯉魚者,諧音「利余」,特別受到歡迎。早在日前,街巷中來自農村的鄉人,向各家兜賣新鮮鯉魚,鯉魚又被稱為「元寶魚」,故被稱為「送元寶。」
初五子時,商家堂上正中掛起趙公元帥的新像,除三牲外,其餘供品極為豐盛。香燭燃起,光耀滿堂。接著在戶內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闔城轟響,聲震百里。且連續不斷,其聲、勢之烈竟過於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連不住聲,財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終於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滿,正好合團團圓圓之意,是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是日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日落後萬燈齊放,連片連城,紅光耀天。燈彩造型五花八門,有各色花燈,各種植物燈、動物燈、人物燈、故事燈等,滬地最常見的有兔子燈、元寶燈、走馬燈,最大、最精彩者為「龍燈」:龍身有首有尾,鱗片閃爍,共長9節,下承以長柄,由舞龍者操持。又由專人持大珠般的「滾燈」,與龍身周旋、追逐,甚至打鬥,它們共舞行於滬城的大街小巷中。
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是處亭台樓閣遍飾燈彩,內外通明。園中大假山高岩處,還燃放花筒煙火,最為吸引人。來此的觀眾摩肩接踵,個個笑逐顏開。這燈節除看燈外,領略的還是一種特別的「人氣」:所謂「十里珠簾都不卷,看燈人看看燈人」,便是那種獨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鬧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燈闌興盡,眾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種說法,這天正好還是灶神歸來之日,那麼回家正好將這位灶老爺接住。
在即將到來的黎明晨曦中,這一年的春節之慶到此落下帷幕。(文/鄭祖安)
崇明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個節日,故特別被人們看重。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於本縣的獨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節習俗略有不同。現採集一些過去歲月春節前後的場景、鏡頭與讀者諸君一起融身於濃濃的鄉情中同醉。
廿四夜
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裡,往地上列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都布置定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餚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後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當年債務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初一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後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糧戶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餘的好口采。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刀具,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後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連煮飯燒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桿等放在爐堂里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捨,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捨,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里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干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後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歷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傳說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匯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干凈,香爐也要打掃干凈並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長就忙於「發市」。在過去,各鄉鎮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幾天「市」,才「發」一「發」!賣三鳥的、賣金銀香燭的、賣京果糖糕的、賣「公仔幅」(年畫)的、賣「王樂膏葯」的(即走江湖)、賣碗筷陶盆的、賣「祭年桔子」的、賣各種衣服的……有賣就有買,買豬肉的、買乾菜的、買濕菜(即時令蔬菜)的、買「拜公」祭品的、買過年穿的衣服的、買年畫對聯的……整個上午,每個「市」上,挑擔子的、提籃子的、推車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農民們用擔子挑年貨、用車子推年貨。他們把辛苦一年的積蓄都掏了出來!把一年的消費能量在這幾天內都迸發了出來!
「發年市」的熟人見面互問的話語便是:「哥二!『雞閹』(即已閹了的公雞)肥了不?」「三嫂!有『雞閹』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來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親人寄回來的過年信)寄回不?」
人們滿懷「做年」的喜悅,把買來的年畫貼在客廳里,把對聯貼在門楣上,有的人家在傢具、果樹上還貼上「利市」紅紙。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則是忙於做米花糖、花生糖(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當禮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個正月底)。
每到這個時候,在大、中、小城市裡工作的達官貴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販夫走卒也好,引車賣漿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澀也罷,都大車小車、大包小包攜妻帶兒女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海南有句歇後語「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閑」。因為在海南,無論多拮據的人家,臘月三十,借錢借米也要殺雞殺鴨,紅燒肉、豬蹄子、葷菜、素菜七大盤八大碗的擺滿香爐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儀式完畢後,便放鞭炮,候飯菜已涼透後才拿下來全家圍著火爐吃年飯(俗稱「圍爐」)。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後,個個換上新衣服,也即是送舊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證時代,平常攢也要攢下煤油,從三十晚上開始,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歲」,徹夜不眠,直至初一降臨,這時,按照時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接著各晚輩給長輩人叩頭、行禮、祝賀「添福添壽」,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滿)、不能掃地(即使爆竹紙、果殼紙屑灑遍地,也不能掃,說是把「財神」給掃掉了)、不能相罵、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為「和和氣氣」),見面須說賀年吉利話……
海南各地拜年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是初一二來拜年,初三四來無味,有的地方卻是初一不能上人家裡拜年。拜年的禮品,一般有柑桔或禮品中夾桔子葉,以表示「今年將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則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兒女婿給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別是長輩)都得在家,接受拜賀。岳父岳母得准備豐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兒女婿走時,還得給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給女兒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將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2. 除夕可以干什麼事情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蚝豉等,因為「發菜蚝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復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5、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准。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鍾表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准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3. 閩南習俗有哪些
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源自中原移民,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播遷,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 閩南民間祭祖有自中原傳承的宗教規儀,也有基於本地文化生態形成的習俗。按范圍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點分,有墓祭...和廟祭;按時間分,有年節祭和擇日祭;按儀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兩種。除擇日祭外,墓祭通常在清明前後各十天到祖墳祭祀。廟祭地點在宗族祠堂或家族祖厝,有春(清明)冬(冬至)兩祭,或在始祖誕辰日、宗祠修建完成進主日,以及特別選定的日子祭祖。20世紀中葉前家祭地點一般在祖厝,以後多在家中,時間主要為傳統年節(如元宵、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敬公」和家祖忌辰等。 祭祖儀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最隆重,要掛紅燈、貼紅聯、搓紅丸、穿紅衣,設主祭、陪祭、司儀,鼓樂、鞭炮、上香、獻花、上供,敬酒、讀祭文,跪拜,有的也請僧道做法事。如墓祭或進主,有的還出動儀仗、披紅綬帶、立碑紀念。祭祀結束,各戶帶 「烘爐火飯」回家。 平常的家祭是親人聚會的日子,儀式簡約。有一種超度先人的家祭,規儀完整的叫做功德,可喪期做,也可擇日做,請僧尼或道士作法,超度一人為一「薦」,以先亡的長輩為「主薦」,因此超度含祭祖,至少二薦,多者數十薦。有死葬僑居地者,要「引水魂」接亡靈回歸故土。最簡單的超度為出殯前做「出山敬」,一般為一暝至兩晝夜,也可七日為一旬,做大功德最多七旬四十九日。超度要糊紙厝、備冥鏹,設神壇、唪經拜懺,自起鼓(奏鼓吹)、捧飯(敬亡靈)開始,拜懺、牽轉(紙糊轉動輪),普施(普度),跑特赦,勸願(解願),至燒庫銀、紙厝化火結束。唱道情、擲鐃鈸等民間藝術表演,或穿插其中。 閩南是台灣漢族同胞的祖籍地,閩台同俗,閩南祭祖是兩岸同胞尋根溯源重要載體。泉州傳統與現代兼容、城市與鄉村一體的社會生態,使得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的閩南祭祖活動,至今依然相續不斷。有的大型祭祖活動跨地域至海峽兩岸及海外族裔,對於增進血緣感情、親屬聯系,乃至民族歸屬、國家認同有正面意義。相關規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民間普遍認同,包括做功德之類的大型祭祖規儀主要靠僧道傳承。 (閩南文化在台灣的傳承發展與變化 ) 這個可以去網路看看。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民俗,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有嚴格的要求,在敬天公的前一天晚上必須擺上一張干凈的正八仙桌(在腳桌),繫上一塊桌彩。八仙桌的擺放位置沒有嚴格要求,有人擺在大厝天井裡,有人擺在大門口,還有人直接擺在大廳上,但桌面一定要擺橫材,也就是要與吃飯擺法不同。因為天公不同於其他神明,所以八仙桌的下面還要有兩塊矮椅(稱天公椅)托著八仙桌。八仙桌上供有五穀、六齋,還要有「搭飯」和花瓶等,八仙桌旁分別用兩塊琴椅放著剛宰殺的全豬、全羊、雞公等大牲。然後主人舉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大禮,焚天空金帛,最後鳴炮結束。如遇重大喜事,敬天空都要搬嘉禮以示誠心。敬天公的時間大約在清晨五點左右,也就是太陽升天之前,天亮以後再敬天公是禁忌的。
4. 關於春節民間習俗(越多越好)
1、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2、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3、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間走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的一種方式,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4、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5、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5. 大年三十通常有什麼習俗
大年三十通常也叫除夕。除夕是指農歷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
除夕的習俗:
年夜飯: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餃子: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貼窗花: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年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掛燈籠: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拓展資料: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里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春節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