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四大美女的傳記
中國四大美女傳記文學 色影--貂蟬
作 者 金斯頓
出版日期 2001-5-1
ISBN 7800825493
開 本 大32開
裝 幀 平裝
頁 數 346
這是一個千古頌的愛情神話。
早在她呱呱落地時,一個雲游而來的女尼,就預言了她一生將遇見五個貴人,但其一生必將不幸。
她在木耳村長成了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貌。可是,木耳村的一場大火,卻將她逼上了塵土飛揚的黃土路,開始跌宕的一生。
安定城的皇甫規家是她最早的棲身之地。風平浪靜的皇甫規家似乎預示著她的一生將如此風平浪靜下去。沒想到她侍奉的馬夫人傾國傾城的姿色,引來豺狼董卓的騷擾。馬夫人力拒董卓,卻招來滿門的殺身之禍。皇甫規全家三百顆人頭落地時,她在一片血光中再次踏上了茫茫遷徒之途。
東都洛陽的冷月照著她進入皇宮。她被任命執掌貂蟬冠,於是有一個光照千古的名家——貂蟬。她到達皇宮不久,長樂宮中殺機四起,外戚與宦宮權力之爭引發宮中一場流血事件。她被迫逃到御花園中,飲木蘭露維生,被司徒王允發現,收為義女。
董卓將繁華的洛陽焚火一炬,把都城遷到長安後,更加為所欲為,淫人妻、食人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上至百官,下至百姓,人人自危。王允巧使連環計,先把貂蟬許給呂布,又把貂蟬嫁給董卓。
英雄瀟灑的呂布闖進她的生活。她又覺得呂布才是所愛。在極度的矛盾與痛苦中,她極不情願地目睹了鳳儀亭董卓、呂布父子相爭,反目為仇的一幕。
呂布設計將董卓引出眉塢,殺死情敵,奪得貂蟬。從此橫方天畫戟,挈絕色美人,跨赤兔馬,縱橫天下,風流了整個三國時代。
為了奪得艷絕一代的美女貂嬋,三國豪傑曹操、袁術……紛紛加入了這場美女之爭。
白門樓呂布死在群雄的亂刀之下。曹操為了離間桃園三兄弟,割斷了自己對貂蟬的情絲,把貂蟬送給劉備。為防止連環計重演,關羽把貂蟬送入靜慈閹削發為尼。貂蟬在男人的世界裡周旋得太辛苦、太疲憊。最後她終於伏劍身亡,一縷色影飄向朗朗月空,離開了那給她我少榮光又多少屈辱的世界。
中國四大美女傳記文學 霓夢--西施
作 者 金斯頓
出版日期 2001-5-1
ISBN 7800825396
開 本 大32開
裝 幀 平裝
頁 數 346
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宛若一道彩虹升起在春秋的天空。關於西施的傳說像西湖的荷花一樣不可盡數,然而,這位江南女子如何從薴蘿村走向春秋大舞台,如何從一名村姑成為絕代美人?
2500年前,吳越戰爭以越國慘敗而告終。越王勾踐回國後,卧薪嘗膽,企圖復仇雪恥。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范蠡風流倜儻,享有「范郎」之稱。是越國少女夢中的白馬王子,西施的好友鄭旦悄悄地愛上了范蠡。鄭旦和西施是薴蘿村的一對姊妹花,像兩只美好的蝴蝶,讓全村的小夥子垂涎欲滴。范蠡來到薴蘿村,見到兩位美女,幾乎忘卻公務,陶醉於愛情的美酒中。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范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准備獻給吳王夫差。
聰明的西施艱難地學習吳語,可是,她失敗了。只有酒醉之後才能說出一口流利的吳音。臨行前,西施和范蠡一夜纏綿,相許了一生的愛情,然後范蠡把兩位美女送往吳國都城——姑蘇。吳王夫差被面前的絕色震驚了,大臣伯嚭受了文種的賄賂,為越國充當說客,而伍子胥老成持重,一眼就識破了越國的美人計,請求誅殺西施。夫差,這位蓋世英雄,春秋霸主,寧可舍棄江山也不願放棄西施,他殺了伍子胥。為了討西施歡心,夫差建造了響屟廊,箭涇,明鏡十八影,西施也沉迷於夫差如痴如醉的愛情中。兩人在靈與肉的交融里,感受到愛情的青春脈搏。
十年生聚,越王勾踐卷土重來,姑蘇城毀於一旦,范蠡率領大軍盪平了吳國,奪回西施。然而,西施卻心灰意冷,鄙薄范蠡將自己的心上人拱手相送的名利之舉,願為夫差殉情而死,而越國王後因為嫉妒,竟派人劫殺西施。范蠡救了西施,棄了功名,兩人重歸愛情佳境,相偕隱居在煙波浩渺的太湖中。
中國四大美女傳記文學——媚魂:楊玉環
作 者 金斯頓
出版日期 2001-5-1
ISBN 7800825515
開 本 小32開
裝 幀 平裝
頁 數 362
大唐東都洛陽小小的曹郎官楊玄珪,由於兩個女兒的美麗而成為一時的新聞人物。大女兒楊玉環,天生麗質,儀態萬方,剛滿十六歲,就如同一朵含露盛開的牡丹花,明媚鮮艷,光彩照人。小女兒楊怡則清純自然,似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兩個女兒的美麗和嫵媚,在東都洛陽的上流社會中不脛而走,皇帝命婦們都在竊竊私語。終於有一天,在一次上流社會的大型宴會上,唐明皇的兒子,壽王李瑁見到了美麗的玉環,並一見鍾情,他託人向楊家求婚。壽王李瑁的生母,唐明皇的寵妃武惠妃也很滿意這門親事,她奏明聖上,擇日冊封玉環為壽王妃。
《中國四大美女傳記文學 飛艷——王昭君》 作者:金斯頓 頁數:380
另有一本書名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一. 篇名: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二. 撰稿:王雅玲 吳侑倫 林靖倫 黃�瑩 楊曉芳
三. 基本資料: 1.作品名: 楚楚佳人傳
2.作者 : 不詳
3.出版社: 麗佳工業社 藝能印刷廠
4.頁數 : 190頁
四. 前言: 古人雲: 紅顏禍水, 是否美人必定帶來災禍? 如此看法是以偏概全或真有根據? 為此, 我們的小論文特別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一 一加以介紹分析, 讓你自己來探索其中的真相!!
㈡ 古代真有「四大美女」嗎
真有啊,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又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各出己見,不襲前人。」�
王昭君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南匈奴傳》)�
�昭君為南郡秭歸人,與大詩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為出身清白的平民,並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類豪門。入宮之後,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級別,只是待詔掖庭的普通宮女,她被稀里糊塗地賜給呼韓邪單於時方光耀漢庭,可是這時漢元帝後悔已晚,只好如約行事,成就這美艷凄惋的千古美事,使這一民族團結的使者永垂史冊。�
經過衛青、霍去病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庭主動請求的結果,不存在脅迫問題。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呼韓邪即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單於大閼氏之子繼位的復株累單於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顧全大局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於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十年之後,復株累單於也死了,昭君之子在爭位斗爭中犧牲,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待太後,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於何年,則不得而知了。
�
貂蟬
�隨著三國故事的廣泛傳播,貂蟬也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唐李長吉詩《呂將軍歌》「榼榼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蟬的影子。到了現代,人們又把她炒成「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並不比《三國演義》中的「三絕」曹操、關羽和諸葛亮低多少。然而,歷史上到底有無貂蟬其人呢?�
按,貂蟬之名並不見於史鑒。《後漢書·呂布傳》有這么一段記載:「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里,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發出來的。在這里,「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眾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也有學者認為貂蟬實有其人的,梁章鉅就是一個代表。在《歸田瑣記》中,他說:「貂蟬事,隱據《呂布傳》,雖其名不見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虛。」而到了 《小棲霞說稗》,他則肯定「是蟬固實有其人」。�
三國英雄的故事在他們的身後就開始進入民間,貂蟬故事的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在《錦雲堂》劇中,貂蟬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紅昌,靈帝時選入宮中,掌貂蟬冠,故名「貂蟬」。後來皇帝把她賜予了並州刺史丁建陽,建陽將其配給了義子呂布。在黃巾之亂中,貂蟬與呂布相失,而為王允所得。貂蟬後來在花園燒香,禱�呂布,為王允發覺,因此密議,訂出連環記。在宋元講史中,貂蟬也是呂布之妻,失散後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門樓》和《斬貂蟬》的故事,則明顯看出封建落後意識的影響。白門樓呂布被擒本來是咎由自取,然該戲卻要讓貂蟬對呂布的失敗負責,居然讓她在受到痛罵之後被處死。《關公月下斬貂蟬》則寫呂布失敗後,曹操別有用心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為了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關羽竟將她斬於月下。連董卓、呂布的覆亡也要貂蟬負責,頭腦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劍雲撰《論斬貂蟬》專辨其事:�
�「貂蟬無可責之罪,呂布亦非可責貂蟬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蟬遠甚,貂蟬不罵呂布足矣,布有何辭責罵貂蟬乎?若關公者,熟讀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踐命,志在沼吳,與貂蟬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轍也。關公不責西施,而乃月下斬貂蟬?余敢謂關公聖人,必不為此殺風景事!」��
說得可謂痛快。�
自今日視之「女人禍水」論固然冬烘可惡,「女人救國」論亦不足為訓。故貂蟬的結局在藝術創作上也是個難於處理的問題。羅貫中固然把貂蟬寫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後他與呂布「夫唱婦隨」,就變得平庸起來,下邳鏖兵她與嚴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呂布的後腿,前後判若兩人。《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董卓被誅後讓貂蟬悄然隱去——「貂蟬已隨清風去」,這一奇女子的命運到底如何?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這也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
西施�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沼吳復仇聯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貞被讒、伯嚭(pǐ)奸佞亡國,與「女色禍水」的信條聯系在一起;與巾幗報國、與紅顏薄命、與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緣聯系在一起;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聯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來,它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子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看來,西施確實是先秦時代的一位知名度極高的美女,不過,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她並未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斗爭發生關系,而且,管仲比勾踐滅吳還早二百多年呢。�
《左傳》和《國語》等先秦史傳,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並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漢時代的《史記》也是如此。在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陸賈的《新語》及《淮南子》中,西施也僅僅是作為美女出現。�
只有《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後世關於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5,7喜〖KG-*3否5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浣紗記》之後,出了本《倒紗記》,結尾寫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罵他背離海誓山盟,而范則反唇相譏,要她對吳王屠戮功臣、荒淫無度和國破家亡負責。這樣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視之,有點無聊了。�
楊貴妃�
楊貴妃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發燙的題材,通過影視傳媒接受啟蒙的年青一代,滿頭滿腦子的楊妃、慈禧和武則天的故事。楊、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變過程以及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認識,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楊貴妃,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濟(今山西永樂)人。父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唐玄宗開元3年,他被選入皇子壽王李瑁邸被冊為壽王妃。開元4年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後宮數千,無當意者」,討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兒媳婦「姿色冠代」。開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就讓她出家當了道士,號曰太真。為李瑁重娶個媳婦,暗暗地將玉環納入宮中。《舊唐書》稱:「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白香山《長恨歌》雲:「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時,玉環歲,唐玄宗已經56歲。天寶4年,玉環冊為貴妃,一直到14年她縊死馬嵬,她都是這個名號,故後世稱其為「楊貴妃」。�
楊妃被寵,正是玄宗後期大踏步走向腐敗的時期。宮中僅「貴妃院織錦刺綉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鎔造,又數百人」。她的家族,則「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說,楊妃的三個姐姐,都封為國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開,僭移宮室,車馬仆從,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逾千萬計,見制度閎壯於己者,即徹而復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玄宗頒賜及四方獻遺,五家如一,中使不絕。開元以來,豪貴雄盛,無如楊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遊,與廣平公主的騎從在出西市門時發生爭執,楊氏家奴揮舞馬鞭打著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馬來,駙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後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訴,玄宗雖然殺了楊氏家奴,但駙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傾城傾國的美人,唐玄宗盡情地揮霍與享受,政事全權交給了奸相楊國忠。在歌舞昇平的掩蓋下腐敗也積累到了極限,終於,「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如入無人之境,潼關陷落後,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帶著楊氏兄妹逃離長安。勉強到了馬嵬驛,羽林軍嘩變,殺了楊國忠,之後,六軍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愛,將楊貴妃縊死在佛堂。�
安史之亂,生靈塗炭。一直到七年之後,玄宗的孫子代宗廣德元年,杜甫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方基本平息。唐帝國一落千丈,它使經歷過往日輝煌的人們回憶起這一段歷史不禁感慨噓唏,乃致痛苦流涕。杜工部絕句《江南逢李龜年》正因為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感受,所以才動人。沒有體驗過滄桑感的年青人對這首詩是無動於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後做了太上皇成了歷史的棄兒,重返長安後他更成了「多餘的人」,何況這位風流天子畢竟是開元盛世的創造者,所以她與楊貴妃的悲劇在時過境遷之後又會引起人們的同情,至少,在人們議論和回憶的時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後,他和楊妃的故事就開始流傳開來,距離最近而又影響最大的,就是人們熟知的陳鴻的《長恨傳》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它們對玄宗「傾城傾國」既有批評,更多的是同情和歌詠。「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凄惋纏綿,一唱三嘆,讀來令人動容。臨邛方土「為感君王展轉思」「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覓,終於引出了「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密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故事,成了愛情主題的一般歌詠。唐明皇和楊貴妃也開始了他們的角色轉換。�
中唐以來,李楊故事一直是熱門題材。唐人筆記《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酉陽雜俎》,宋人的《楊太真外傳》,對這一故事不斷地予以渲染。至遲在宋、金時代,這一事故開始搬上了舞台。元雜劇的名家都寫過明皇太真故事。比較著名的有:關漢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宮》、岳伯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庾天錫《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明代傳奇寫李、楊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長生殿》。在《長生殿》中,李、楊完成了他們角色轉換,作者在歌詠這一旖旎動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還值得一提的是楊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響不亞於中國。有一種傳說是楊妃當年並沒有死,她被偷天換日地保護了下來,後來東渡到了日本,得終其天年。「忽聞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來,人們不都是把那蓬萊、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處,當作神仙的樂園嗎?在日本,有楊妃像、楊妃墓、楊妃廟塔多處。在受盛唐文化哺育過的日本國民的心目中,楊妃身上散射著那一文化的神聖光環,而楊妃故事實質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麗的彩虹。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王昭君�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br>參考資料:http://tv.finaleden.com/ChapterInfo/762/762661.asp
㈢ 中國古代美女才女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 「 沉魚 」 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 、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養女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 「 閉月 」 了。
3、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 「 落雁 」 的代稱 。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子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 ...... 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 「 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而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 」 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 「 羞花 」 稱號得來。
[西施沉魚 貂嬋閉月 昭君落雁 玉環羞花, 以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為原型,通過明快、細致的刺綉技藝,著力表現出四大美女的不同特徵:西施的秀美與婉約,貂嬋的恬靜與內強,王昭君的孤寞與冷艷,楊貴妃的華貴與憂怨,無不被渲染的淋漓盡致]
5、環肥燕瘦 - 楊玉環應該是和被譽為漢宮飛燕的趙飛燕相題並論,一肥一瘦,相映成趣。況且二人都是舞蹈家,都被看作是紅顏禍水。趙飛燕-漢宮飛燕
6、班昭:漢 班固 , 班超之妹。代表作:續寫漢書。
7、蔡琰:即蔡文姬,東漢蔡邕之女。作《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8、卓文君:漢 司馬相如之妻。代表作數字詩: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私奔的故事家喻戶曉 ...
9、謝道韞:謝安侄女, 「 詠絮才 」 典出於斯人。代表作
《登山》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
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雲構成自然。
氣象爾何然?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10、女皇武則天大帝 古往今來唯此一女 ......
11、上官婉兒:上官儀孫女,號稱巾幗首相第一人 ......
12、班婕妤是名門之女,少有才學,漢成帝時被立為婕妤,趙飛燕姐妹得寵後,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學,班婕妤恐日久見危,求侍奉太後於長信宮,《團扇詩》應是作於長信宮中,這首小詩詞彩清新,情思哀怨,而表現的卻委婉含蓄,有一種怨而不怒的氣度。
《團扇詩》
新裂齊紈素, 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 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 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 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 恩情中道絕。
13、花蕊夫人:先為孟昶愛妃,後被趙匡胤招入宮中。代表作:述國亡詩
宋滅後蜀時,只用了一萬軍隊,而後蜀的十四萬軍人幾乎不戰而降,花蕊夫人隨孟昶流亡北行,夜宿葭萌驛站,感懷國破家亡的哀愁,在館壁上題了這首《採桑子》,因軍騎催促,只得半闋,卻一字一淚。
《採桑子》
初離蜀道心將碎 離恨綿綿 春日如年 馬上時時聞杜鵑
14、侯夫人
隋煬帝在位期間廣造高樓,並網羅天下美女數千名納於迷樓中幽閉,侯夫人就是這幾千名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隋煬帝的宮女之一, 侯夫人最後自縊而死,一個美麗的才女,就這樣白白死去了,身後只留下了幾首詠物寄意的空靈飄逸的小詩,讓後人讀來輒用傷懷。
《春日看梅》
砌雪無消日, 卷簾時自顰。
庭梅對我有憐意, 先露枝頭一點春
15、唐琬:陸游表妹兼妻子。 代表作:
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意緘心事,獨語斜難。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16、薛濤:唐代女詩人,人稱女校書。曾與當時著名詩人元縝唱和,實力不俗。 代表作:
吟梧桐詩(八歲時作)
庭除一古桐,聳干入雲中;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17、朱淑真:宋代著名女詞人 , 知名才女,詩詞皆擅,當然入選。
代表作:有〈斷腸集〉傳世。
18、明代的官女大都出自京城門庭清白的小戶人家,一旦被選入宮,就意味著從此與家人生死永不得見,而且明初的宮廷沿襲了元代慘烈的人殉制度,官女郭愛被勒令為明宣宗殉葬時,入宮僅20天,《絕命辭》是臨終時所作,字字血淚與父母訣別,自此後魂消影絕陰陽兩隔。
《絕命辭》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
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19、柳如是:明代著名才女,秦淮八艷之首,曾於當時兩大著名詩人陳子龍、錢謙益切磋過武功,虎視群雌,不讓須眉。
20、李師師 宋徽宗的私愛 ...
21、陳圓圓 沖冠一怒為紅顏!
22、這個就叫 李清照 代表作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歐鷺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23、晉武帝司馬炎聞聽詩人左思的妹妹左芬才情過人即納入後宮,左芬因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贊賞,使後宮佳麗見妒。一貫荒唐漁色的司馬炎是歷史上最無恥無為的帝王之一,左芬被封為貴妃,不過是司馬炎為自己博得惜才的虛名,《晉書》中稱左芬 「姿陋體羸,常居薄室 」 。《啄木詩》是左芬淡泊自律的生活寫照。
《啄木詩》
南山有鳥, 自名啄木。
飢則啄木, 暮則宿巢。
無干於人, 唯志所欲。
此蓋自卑, 性清者榮,性濁者辱。
24、此為 黃娥 蜀中即有四大才女 與卓文君 薛濤 花蕊夫人齊名 代表作
《寄外》
雁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
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 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25、衛子夫 以一頭烏黑靚麗的秀發 , 而聞名天下 ... 漢武帝劉徹的皇後
26、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的 魚玄機 代表作
《江邊柳》
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
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
27、董小宛,名白,字青蓮,又名宛君,與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冠白門、卞玉京、李香等八人,被時人譽為"金陵八絕"。
小宛生於南曲青樓之中,其母陳氏為南曲歌妓,其父董旻為門下清客。小宛自小聰穎,八歲時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學詩、習畫、作戲、操琴,十三四歲的時候,琴棋書畫莫不知曉,詩詞文賦樣樣精通。加上她天姿巧慧、容貌娟秀,十五歲艷織初張時,就名冠秦淮。
28、風塵三俠之 張紅拂 李靖愛妻 本名張出塵,本是隋朝權臣楊素的侍妓,常執紅拂立於楊素身旁,因此她又被人稱為紅拂妓、紅拂女。
29、夏姬 是鄭穆公的女兒,自幼就生得杏臉桃腮,蛾眉鳳眼。長大後更是體若春柳,步出蓮花,羨煞了不知多少貴胄公子。
30、漢 章德竇皇後
31、曹丕稱帝後寵郭皇後,郭後恃寵中傷甄皇後,甄後從此失寵,拋開帝後的身份不談,從《塘上行》里讀到了一個妻子對丈夫相思到極致的、一往無悔的深情泣訴,可憐甄後最後等來的只是曹丕的一紙死令。甚至死後對屍身「以發覆面、以糠塞口」的侮辱與凌虐……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 其葉何離離。 傍能行仁義, 莫若妾自知。
眾口爍黃金, 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 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 感結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 夜夜不能寐.
32、鄧綏漢和帝皇後(81~121年)。鄧綏是東漢護羌校尉鄧訓的女兒,前太傅高密侯鄧禹的孫女,她的母親陰氏是光烈皇後陰麗華的侄女。南洋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和帝死,她先後迎立殤帝、安帝,臨朝執政近二十年,其兄居要職,掌握大權。執政期間,崇尚寬簡,不事奢華。兼用外戚、宦官.尊理三公
33、李香君 傳記記載李香君是秦淮河上的名妓,賣藝不賣身。與董小宛,柳如是等人聞名於明末清初
34、花木蘭 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
㈣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
沉魚==西施
落雁==王昭君
閉月==貂嬋
羞花==楊玉環
貂蟬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大臣董卓所縱,表示願為主人分憂。王允於是設下連環計,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董卓都是好色之人,貂蟬周旋於兩人之間,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昭君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有個宮女叫王嬙,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遂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楊貴妃
楊玉環,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她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
㈤ 趙飛燕能把君王活活累癱,為什麼不能入選四大美女
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第二位皇後,自幼就是一個美人胚子,長得十分機靈可愛,又能歌善舞,所以後來他成為皇帝的女人後,也頗受漢成帝的寵愛。她為了鞏固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也為了爭寵,竟然將自己的妹妹趙合德也拉入宮中與她為伴,這樣自己的勢力就變得更強了。這兩個姐妹個個貌美如花,常常撩撥到漢成帝心動不已,有時候鬧騰起來也能把皇帝快要給活活累死掉。
至於趙飛燕為何不能入選四大美女,只因為她有一個缺陷和缺點,那就是她在為人方面真的是毫無品德,毫無下限。她查看起來宮中其他妃子們的手段既邪惡又陰險,不是將那名妃子的名聲搞臭,就是設計讓那名妃子死於非命;有時候還加其他妃子懷的皇家子嗣給迫害而死,將剛出生的嬰兒扔到河中,或者製造夭折的現象。趙飛燕在皇宮之中比較受寵的時候,整個後宮的秩序就是由她說了算,攪和得宮中雞犬不寧,人人自危。而且還常常給漢成帝吹耳邊風,讓皇帝針對那些不受寵的妃子們的父族或者母族都打壓一番。趙飛燕的一個人的喜好就給漢朝帶來了一片陰霾。
所以說趙飛燕雖然有著天之絕色,但是她的人品實在是不敢讓人苟同。假如她被列入到四大美女之一,那麼後代的女子肯定會以她為榜樣進行學習的,這種跟風學習的惡潮又將禍害多少無辜的人呢?
㈥ 推薦一些中國歷史女性傳記比較全的書!!!
推薦: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全書八十萬言,1953年屬草、1963年竣稿,然脂暝寫前後達十年之久。而且是在目盲體衰的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先生口述而由助手黃萱女士筆錄成書!考證之詳細,實屬難得!
㈦ 中國有四大美女,哪幾個是中國美男啊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嬋和楊玉環。但是,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古代也有四大美男子,他們是潘安、曹植、沈約和衛玠。<br>
<br>
潘安,晉代人。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當時,不少妙齡姑娘見了他,都會怦然心動給他一個「回頭率」,有的忘情地跟��潘安走,甚至還為他而爭風吃醋。因此,常嚇得潘安不敢上街。有的懷春少女難以親近他,就用蘋果來投擲他。於是,就有「果擲潘安」的傳說。<br>
<br>
曹植,三國時魏武帝曹操之子。他生得「神清骨秀」,器宇軒昂,而且「性慧敏,善文章」,才氣橫溢。膾炙人口的七步詩就是他的傑作。他還著有《洛神賦》、《白馬篇》等名篇,辭句瑰麗,慷慨淋漓,為千古佳文,被後世廣為傳誦,堪稱才貌雙絕。<br>
<br>
沈約,南北朝梁代人。南唐後主、著名詞人李煜詞中有「沈腰潘鬢消磨」一句,指的便是沈約。後來,明代詩人夏完淳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帶三圍恨沈郎」之詩句,這個細腰男子指的也即沈約。時人形容沈約之細腰,堪與一代美人趙飛燕相媲美。<br>
<br>
衛玠,西晉人。生得「花一般嬌,粉一般嫩」,他常坐在白羊車上在洛陽的街上走。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璧人」。誰料衛玠之美雖舉世無雙,卻也因此禍從天降。那年他到下都城遊玩,卻被無數艷麗女子爭相圍觀,沿途幾十里堵塞不通,使他一連幾天都無法好好休息。到達下都城時,全城轟動,「參觀者」絡繹不絕。這個體質孱弱的美少年終於累極而病,一病而亡。《世說新語》中有「看剎衛玠」的故事,記載的便是這個傳說。人們曾有「紅顏命薄」之語,卻不知也有「美男命薄」的呢!<br><br>
㈧ 求金斯頓《霓夢西施》(小說)的序!急需!謝謝!
內容提要:
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宛若一道彩虹升起在春秋的天空。關於西施的傳說像西湖的荷花一樣不可盡數,然而,這位江南女子如何從薴蘿村走向春秋大舞台,如何從一名村姑成為絕代美人? 2500年前,吳越戰爭以越國慘敗而告終。越王勾踐回國後卧薪嘗膽,企圖復仇雪恥。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范蠡風流倜儻,享有「范郎」之稱,是越國少女夢中的白馬王子,西施的好友鄭旦悄悄地愛上了范蠡。鄭旦和西施是薴蘿村的一對姊妹花,像兩只美好的蝴蝶,讓全村的小夥子垂涎欲滴。 ……
序:
女人是人類的風景,美女是風景的花朵。一個沒有美女的民族是荒蕪的,擁有美女而不敬不愛則是野蠻。在歐洲,美女海倫點燃了雅典的一場世紀大戰,美女維納斯用斷臂為無數年代與國度的愛美的人們圓了一輪美夢。在中國古代,贊美女性的詩賦裊裊娜娜,不絕如縷。詩經《碩人》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陶淵明願意變作衣領、裙帶、眉黛、枕席、鞋子或蠟燭,以期親近美人,李太白也寫下了「名花傾城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的佳句。
更為引人自豪的是,中國數千年美韻中的四顆珍珠: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玉環。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她們的美,連動物、植物和天上的月亮也都在她們美的光輝里不敢正視,以雲掩面,含羞不語。
西施——這位江南女子是水的精靈,罩著一個含露的夢。她像一道彩虹,升起在春秋的天空,洞穿了歷史漫長的幽暗,把整個時代裝扮得五彩繽紛,也把范蠡、勾踐、夫差、伍子胥,這些燦若星斗的名字點綴得更加燦爛奪目。
王昭君鄙視昏庸與諂媚,自願遠嫁匈奴,讓青春和美放出異彩。她就像美的光源,一踏上大漠,整個草原便為她燃燒,大地山川鼓動著向她致意,連天上的大雁也不敢自傲,甘心落到地上,向她的美敬禮。
貂蟬是一道迷離的色影,閃爍在三國的刀戈烽煙里。她是月宮仙子,皎潔、嬌艷。貂蟬愛英雄,也引得英雄競折腰:董卓、呂布、袁術……這些名利之徒的勾心鬥角屢屢讓她失望,最後,她選擇了真正的英雄——寶劍。
楊玉環是一朵含露盛開的牡丹,一道媚魂,高華瑰麗,儀態萬方。一代雄主唐玄宗為她痴迷、燃燒、顫栗,重歸青春,像個初戀少年,他們迷醉在靈與肉的交融里。大唐國的舞台上,皇帝李隆基擊鼓、詩人李白填詞、歌手李龜年奏樂,楊玉環獨自高舞《霓裳羽衣曲》。
中國古典四大美女為千古的東方美韻增輝,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英雄王侯、花鳥蟲魚,在周圍蹁躚起舞。
美女不老,因為美不會老去。
美女不死,因為美不會消逝。
西施與范蠡一葉扁舟隱遁於太湖煙波之中;王昭君在月光下撫琴而去;貂蟬撲劍升仙,一道色影重歸月宮;楊玉環從梨花樹下一縷香魂飄洋過海。美人們永遠年輕、美麗、嬌媚,像天上的彩虹,像人間的月色。她們的美艷化作一縷芳韻,活在中國人世世代代的魂魄里。
史官不願把篇幅留給她們,民間傳說又支離破碎,為了復活這些東方美韻的精靈,再現她們的青春、愛情與風采,金斯頓以現代歷史小說的筆法創作了這套《四大美女傳記》,力求還一個活人,還一個女人,還一個美人,讓這些絕代美人重返人間,因為:
美人不死,美人永遠年輕!
作者簡介:
目錄:
總序——美女不死
本書提要
1、浣紗溪畔亂雲飛
出水芙蓉
美目盼兮
葛衣神木
在水一方
2、滴淚胭脂石
窈窕淑女
風兮凰兮
君子好逑
明月痴情
3、吳音醉後圓
別情依依
籠鳥池魚
醉里吳音
俠子大者
4、月波呢喃響屜廊
吳宮紅杏
茜香荷影
館娃屜廊
鶯語呢喃
5、明鏡十八影
箭涇錦帆
佳麗悲秋
傾國傾城
明鏡妝台
6、煙波渺渺鴛鴦舟
亂世驚夢
劫後余香
相期雲漢
編輯推薦:
西施——這位江南女子是水的精英,罩著一個含露的霓夢。她像一道彩虹,升起在春秋的天空,洞穿了歷史漫長的幽暗,把整個時代裝扮得五彩繽紛、也把范蠡、勾踐、伍了胥,文種,這些燦若星斗的名字點綴得更加燦爛奪目。
㈨ 那裡可以下載到關於四大美女的電子書
http://cache..com/c?m=011fce78f0636ba5f9c7&p=8b2a905dc7d511a059f1cb684f&user= http://cache..com/c?m=a10a&p=97769a41cc934eab5eb7de351744&user=
記得採納啊
㈩ 西施傳記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