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陳章良的人物經歷
1978.09——1982.07,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現並入海南大學)熱帶作物栽培系栽培專業學生;
1982.07——1983.08, 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現並入海南大學)生物系教師;
1983.08——1987.08, 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7.08——1992.07, 北京大學生物系副教授、教授(1989.05);
1992.07——1993.09, 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
1993.09——1995.07,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1995.07——1995.12, 北京大學副校長兼生命科學學院院長(1995.07當選第八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1995.12——2002.04, 北京大學副校長(2000.07當選第九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2002.04——2007.12,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副部長級)(2005.07當選第十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2007.12——2013.07,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
2013.06——,中國科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陳章良生命的小船起始於福建省福清縣一個緊傍著大海的小漁村。他說:「我小時候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撈點魚兒賣掉補貼家用。到了9歲的時候,村裡人都說我,太大了,還不讀書,太不像話。這才開始讀一年級。」
「我是那所中學里邊第一個考上大學的。1978年7月,我們100多人坐著大卡車,到很遠的地方去參加高考。」陳章良還記得當時被卡車搖搖晃晃地拉到縣城參加高考的情景,他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了這次考試上。
考試成績公布後,陳章良在全鄉100多個考生中成了惟一的中榜者——他終於考上了海南島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栽培系。事實上那個時候的窘況實在不可思議:陳章良一邊讀書一邊還得勞動;寒暑假得下海摸魚捉蝦賣幾個錢作學費和買燈油;晚上便在煤油燈下苦讀。
剛進校門時,別的同學都會英語,而他連英文的26個字母都認不全;別的同學學外語都有錄音機,他卻連個小小的收音機都買不起。「由於窮,家裡不可能給我一分錢,我就靠學校每月發給的19元助學金和假期打工賺錢度日。學校的飯菜不夠吃,木薯和地瓜便成了我大學時的主要食物。」 有一天,他從一本英國的《自然》雜志上讀到了幾篇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瑪麗·查爾頓寫的有關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的文章,非常興奮,便給瑪麗·查爾頓教授寫了一封
信,在信中表達了他對這個領域的強烈興趣和獻身於這個領域的決心,並希望能到她的實驗室去攻讀博士學位。
「瑪麗·查爾頓教授很快給我回了信,隨後還派了一位華裔教授到他所在的學校對我進行面試。」陳章良至今認為自己很幸運,無意中抓到了一個好機會。這位華裔教授與陳章良接觸後,對他在那樣艱苦的學習條件下竟能獲得如此豐富的知識感到十分驚訝,特別是陳章良奮發向上、追求科學的精神以及他那敏捷的思維和少見的才氣,讓這位華裔教授十分欣賞。這位華裔教授回去後,把陳章良向美國華盛頓大學作了鄭重的推薦,並建議錄取這位年輕的中國人。
1983年,即陳章良大學畢業的第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和醫學部的研究生。 陳章良到美國不久,便了解到當時國際上生物學最新的領域是世界著名生物工程學家畢齊所從事的重組DNA技術,而畢齊教授又正是他仰慕已久的科學家。於是,他想方設法,終於躋身於畢齊教授門下,成為畢齊教授的得意弟子。
陳章良在導師指導下選定的研究課題,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洛杉磯的幾所大學也在緊張地進行著。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路線甚至手段都大致相同。也就是說,他和其他幾所大學的研究者們實際上是在同一條跑道上賽跑。陳章良清楚,「我只有甩開膀子,拚命奔跑,比別人動更多的腦子、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在這場競賽中最先跑到終點,奪得金牌。」於是,幾年時間里他每天只睡5個小時,幾乎每天都要在實驗室里工作12個小時以上,有時長達十五六個小時,甚至有時乾脆就在實驗室里躺上一會兒,然後再接著干。
1985年,還是華盛頓大學三年級研究生的陳章良終於率先「沖刺」,取得了兩項重大研究成果:一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新技術將大豆儲藏蛋白的基因轉移到煙草和矮牽牛上;二是在第一項成果的基礎上成功地總結了這個基因的轉化植株及其後代的遺傳規律,並成功地作出了證明且提出了其表達的分子模式。 陳章良突出的科研成就,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1986年和1987年,他連續應邀出席了代表當今世界生物學界最高水平的兩屆國際權威性會議——美國高登學術會議。為了表彰他的成就,華盛頓大學竟提前一年半為陳章良頒發了博士學位證書。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身處他鄉異國的陳章良深知大洋另一邊的祖國對自己的深切期望。
1987年1月,獲得華盛頓大學生物及生物醫學博士學位的陳章良,謝絕了美國幾家公司和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放棄國外優裕的生活,回到了深深眷戀的祖國,用自己已擁有的知識為祖國的強大添磚加瓦。於是,北京大學突然爆出一個大冷門:這位年僅26歲的年輕人,當上了北大副教授。回國後,陳章良在北大主持了國家「863計劃」中的多個研究項目,他與同事們一起,在北大建成了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自籌建之日起,就以邊建設邊開展研究的方式高速高效地在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別是在作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開展了研究,為填補我國高科技空白、超國際水平做出了貢獻。1991年11月,年僅30歲的北京大學教授陳章良在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科學家參加的競選中,以其卓著的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力冠群雄,榮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發的被稱為青年諾貝爾獎的「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從而成為該獎自1987年以來最年輕的單獨一人獲獎的青年學者,而前兩屆獲獎者均為兩人共享。 陳章良教授一直從事生物技術及分子生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的「克隆」上,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獲得抗蟲、抗病的轉基因植物,研究卓有成就。在植物蛋白質工程和基因農業等課題研究上碩果累累的陳章良,最令同行們羨慕的是兼具科學家和成功的企業老闆雙重身份,他很喜歡被稱為「老闆」,因為自己一直致力於開創中國的生物工程產業。站在生物科學前沿的他,更懂得技術產業化對中國的意義。
「中國的生物工程在理論研究上可與國際水平抗衡,早在二十世紀五六
十年代就有一些新技術已接近國際水平,但由於產業開發沒跟上,數十年後的今天,不得不大量引進別人的東西。中國新崛起的生物技術在國際上是中等偏上,在亞洲則處於數一數二的領先位置,但中國的生物工程水平卻不及日本的幾十分之一。」陳章良深感「技術如果沒有開發,躺在實驗室里就永遠是技術」,把開創中國的生物工程產業作為他這一代生物學者的天職。1992年,他以企業家的智慧,和潘愛華等人在北大未名湖畔成功創建了目前中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制葯企業之一——北大未名生物集團公司,開始致力於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實踐,北大「未名」很快便成為擁有17家子公司的集團;接著又創建起中國北大生物城——一個中國未來最大的集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生物工程產業基地。 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為主體的生物工程,被認為是21世紀科學技術的核心。基因農業、基因葯物已經給美國帶來數百億美元的銷售額。生物工程的帶頭人陳章良深知這一點,他要尋找一個好項目,以帶動中國基因工程產業的發展。他選擇了α—1b干擾素(賽若金)。一位外國專家曾斷言:中國要實現干擾素的產業化,只能是天方夜譚。然而,陳章良和北大「未名」,打破了這一預言。在過去的五年裡,他們創造了奇跡:從一項技術到成熟的產品——賽若金,從一個企業到中國最大的生物工程基地。「賽若金」一躍成為中國干擾素第一品牌,連續三年所佔市場份額超過60%。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關鍵人物,他們是技術發明人侯雲德、投資決策人陳章良和企業成功的領導者潘愛華。他們一起完成了一個中國人的夢想,譜寫出了中國基因工程之歌。
② 北大畢業公派留學生陳雪梅,47歲當選美國院士,為何選擇回國發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一種成功的背後是不需要奮斗的,生命本就是一個不斷努力、不斷向上的過程。
今天要講的主人公是北大的公派留學生,四十七歲就當選美國院士卻不斷為祖國做出貢獻的陳雪梅,她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斷向上生長的奮斗史。
2014年,陳雪梅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選擇回到祖國,為其生物科學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陳雪梅在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擔任講座教授,以及湖南省實驗室的博士生導師,還受聘成為深圳大學的特聘教授。
她一直活躍在科研事業的前線,用自己的學識為祖國的科研事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培養了眾多的科研人才。
這個出生於哈爾濱,畢業於北大的美國院士,一生都在奮斗中發光發熱。
③ 有哪些大學有植物學博士
你去研招網 博士目錄看看 那些211農業大學 還有綜合的都有吧 中農 西北農林 東北農大 北鄰呀 東北林業 華中農大等都有
④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去世,漸凍症究竟是什麼
漸凍症就被稱為「運動神經元病」,是世界上的五大絕症之一,物理學家霍金就是此類病的患者,這種病就是腦部進行退化,導致身體沒有力氣,嚴重的話就會癱瘓,吃飯,說話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器官的各個功能進行退化,直到呼吸衰竭死亡為止。這種病情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也是比較冷酷無情的,如果一旦有這種病的患者,也只能有不到五年的壽命。
這種病是很可怕的,北大女學生因為得了這種病,最後還是很遺憾的離開的了人世,她很頑強,可還是沒能夠抵過病魔,但還是祝願她在天堂里一路走好。
這種病很罕見,北大的女博士表示,希望醫生們能夠用她的頭部做研究,能夠早日解決得這種病的治療辦法。讓那些得漸凍症的人們能夠少一些疼痛。
這種病就是器官的各個功能進行衰竭,讓自己全身上下的每個部位都不能夠正常,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身體沒有了力氣,是很難存活下去的。
⑤ 李博的研究經歷
在科學研究上,李博院士對乾旱、半乾旱區植被與草原研究作出了系統的研究,而且把生態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把傳統研究與近代研究相結合,並有意識地與當前國際上的熱點問題如持續發展、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聯系起來。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項,專題4項,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專著4部,專題地圖5套,主編科學文集9部。先後獲「六五」國家科技攻關表彰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多項一等獎4項三等獎3項。1992年獲烏蘭夫基金會自然科學特等獎。作為我國著名的草地生態學專家,多次應邀出席國際會議作報告。1994年在美國鹽湖城召開的第六屆國際草原學術會議上,當選為該會議第六屆常設委員會委員。還應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和內蒙古科委委派,先後14次率領科學考察團出訪美國、日本、阿根廷、俄羅斯、印度、比利時、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1998年5月16日赴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屆歐洲草地管理學術會議,5月21日不幸殉職,享年69歲。
李博教授支援邊疆40等年來,兢兢業業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隨時注意本學科動態,忠於祖國的教育事業,在科技第一線發揮積極作用,為國家和自治區的教育與科技的發展進行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對生態學教學與乾旱、半乾旱區植被與草原研究,對生態學人才培養與草地生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8年的春天,李博院士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屆歐洲草地管理學術會議期間,途經一個小鎮,休息時,他獨自走到草地上採集標本,並一路拍照,當他舉著相機倒退著踏上鐵路,一列火車從他的背後駛來……。
初次踏上大草原
1929年4月15日,李博出生於山東省夏津縣,1953年7月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北京大學,給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李繼侗當助教,從事植物生態教研工作。當時李繼侗先生正致力於生態學研究,成立了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專門組,並且招收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為使李博得到深造,李繼侗先生親自為他制定聽課與讀書計劃,讓他和大學生、研究生一起參加考試,並且承擔基礎課實驗。這時的李博朝氣蓬勃,精力充沛,每天學習工作達16個小時以上,每月工資除生活費外全部用於購買專業書籍。1955年起,李博開始對北京西山植被進行研究,先後隨李繼侗先生參加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以及黑龍江大慶、河北壩上等草原考察。1956年,內蒙古籌建第一批國營牧場,李博隨李繼侗先生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踏上呼倫貝爾大草原時,李博感嘆道:「這是一片處女地,一片天然傑作!」說這話時他並沒有想到,自己的後半生會與大草原緊密聯系在一起,他熱情贊美的地方成為他傾注畢生心血的地方。從北大來到內大內蒙古大學是新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綜合大學,建於1957年。創辦初期,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建校事宜,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自治區政府主席烏蘭夫兼首任校長,李繼侗先生應邀執教並且擔任副校長。一天,李博對妻子蔣佩華說:「李繼侗先生已經帶領北大生態地植物學專業的教師和研究生參加內蒙古大學的建設,李繼侗先生讓我在北大把生態地植物學專業本科教學搞完,待這屆學生畢業後,我也要去內蒙古。」就這樣,李博懷著對草原的熱愛,毅然放棄了北京大學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於1959年初同妻子蔣佩華一同調入內蒙古大學生物系任教。這一年,他帶領18個人,租用了72隻駱駝,攜帶考察器材及生活必需品,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進行考察。
這里流沙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夏季烈日如火,沙面溫度高達70攝氏度。為了揭開這一神秘區域的面紗,他們每天黎明就開始行動,採集標本、描述樣地、記筆記,直到天黑才安營紮寨,接著大家又得支帳篷、撿薪柴、煮飯菜,飯後還要壓標本、寫標簽,討論下一步行動方案。在考察中,有一次大風突起,黃沙蔽日,李博和駱駝被流沙掩埋,多虧駱駝奮力掙扎,從沙土中鑽了出來,他才得以逃生。經過20多天的考察,他們終於縱穿巴丹吉林沙漠,獲得了這一地區動植物區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資料,填補了這一地區的研究空白。1977年,李博率先在內蒙古大學建起我國第一個植物生態專業,並且親自主持制定教學計劃,承擔起植物生態學、普通生態學、現代生態學等課程的授課任務。此後,李博又相繼在內蒙古大學建立了生態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用雙腳丈量內蒙古土地蔣佩華和李博在北京農業大學讀書時同系同年級,他們都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屆大學生。蔣佩華說:「在校期間,李博一直是學習班長,他朴實憨厚,成績優異。我們結婚後,他一直忙於工作,我們3個孩子出生時,他沒有一次在我身邊。」李博的同事這樣評價他:「他幾乎到過內蒙古的每一個地方,走過許多沒有人煙的地帶,他是用雙腳丈量過內蒙古土地的人。」1983年,李博與北京大學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陳凱共同主持了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遙感在內蒙古草場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研究」,前後組織了全國9所高校的近百名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展開研究,撰寫了近百篇論文和專題報告,編制出了草場資源系列圖。1991年,他在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期間,提出以生態系統理論和生態工程方法改良和管理草原,主持了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建立了草地資源資料庫,利用NOAA氣象衛星信息與GIS,成功進行大面積草地估產、草畜平衡評估和監測,建立了我國北方草地資源動態監測系統。
該監測系統在錫林郭勒盟試運行獲得成功,1993年8月通過了由農業部畜牧獸醫司主持的有中外專家參加的鑒定,專家們認為該系統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5年,李博建成我國北方牧區221個縣旗、300萬平方公里的草地遙感估產與草畜平衡監測系統,使我國草地資源的信息管理步入國際先進行列。1980―1998年,李博先後21次出訪進行國際學術活動。在美國訪問期間,他省吃儉用,乘坐「灰狗」巴士考察了美國21個州,行程8000多公里,攝制幻燈片千餘張,收集購買的圖書資料重達200多公斤。李博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課題3項,專題4項,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與參編專著21本,發表論文百餘篇;獲全國科學大會表彰獎,「六五」國家科技攻關表彰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還獲得內蒙古第二屆烏蘭夫基金獎基礎科學特別獎。1998年5月21日,李博在匈牙利參加第17屆歐洲草地管理學術會議期間不幸殉職。
⑥ 讀了植物學的博士,畢業後能幹啥
植物學,很好啊。
人類文明是從植物學開始的,比如種地,植物學(Botany)一開始就是面向生物的營養與健康的。植物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植物的形態、分類、生理、生態、分布、發生、遺傳、進化等。目的在於開發、利用、改造和保護植物資源,讓植物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食物、纖維、葯物、建築材料等。
望採納!
⑦ 植物學博士值得讀嗎
值得,它研究植物生長的過程,很有意義,可反復試驗。不像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起死回生。當植物博士比當醫學博士強!
⑧ 街道城管執法崗招新,來了位北大女博士,她為何會選擇這一職務
街道城管執法崗招新,來了位北大女博士,選擇這個職務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比較穩定,可以得到北京市的戶口或者是可以有北京市的購房資格。如果這些原因都可以被排除的話,那也只能說明北大女博士比較喜歡這種基層的崗位,所以原因在這種崗位上發光發熱。不過根據了解,這個崗位要求的學歷是本科,因此才會有網友大呼,公務員都這么卷了嗎?
有網友推測,這個崗位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是因為可以解決北京的戶口,對買房也有幫助,此外,崗位的穩定性也是私營企業無法比擬的,所以才會成為香餑餑。但是我們也不能排除,可能女博士就是喜歡這種基層的崗位,就是想在這個崗位上發光發熱呢,至於自己所學的那些東西,可能不是真愛吧。
⑨ 鄧興旺的成長經歷
1、從莽山走向北大
在那個知識匱乏的年代裡,求學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對長於大山深處興旺來說。湘西的莽林深處不通公路。從家到學校,是一個小時的崎嶇山路;從學校到家,依然是一個小時的崎嶇山路。肩背的是重重的書本,胸中是對知識的無限渴望和比書本重千斤的沉甸甸的理想。與書為伴的日子快樂而充實,至今,興旺回憶起那一個個被煤油燈照亮的夜晚仍是萬般感慨。辛勞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1978年興旺考上了北京大學生物系。在這里,他開始了探索植物學的漫漫征程。
進京赴學是他生命中第一次遠行。從湘西到北京,第一次出縣,第一次出省,第一次見到火車,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輾轉到達北京大學,迎接他的是天堂一樣的日子。因為,這里的燈光明亮如織。「燈光,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這個初進燕園的小夥子喜歡坐在徹夜通明的實驗室里看書、做實驗。恍惚間,眼前開始搖曳煤油燈氤氳的光環,彷彿回到了家中小小的書桌旁。忽然意識到這里是才子如雲的北大,知識的浩海正等待著自己揚帆遠航。於是興奮起來,由著性子,一口氣把書讀完。當然,讀前人的書,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他喜歡挑戰,喜歡不同。於是,沒有新的收獲,他就不會罷休。成長環境的差異帶給他處處不服輸、時時想爭先的勁頭。在北大勇於追求探索的學術氛圍和民主自由的學術氣息中,他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的養分,七年的燕園歲月不知不覺走向了尾聲。這七年的燕園生活積淀了他扎實深厚的學術功底,為今後在學術上取得的累累碩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同窗們的回憶中,那個總是滿臉笑容、不知疲倦的人,那個說著「湘西普通話」卻啃著大量英文學術著作的人,那個常駐實驗室「鑽牛角尖」的人,註定要走向一扇更寬、更廣的大門。
2、異國求學
「做科研,碩士階段以後必須進一步深造,也必須有更好的科研條件。」從北大畢業後,興旺決定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一步深造學習。要進入伯克利,首先要通過中國植物生理學研究和教育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國際知名的植物生理學家湯佩松先生的面試。在北大湯老先生的居所,暢談之後,這位植物學界前輩對興旺的研究工作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伯克利也對他在碩士研究生階段的的研究經歷非常贊賞,他的創新意識和學術潛力在其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最終,伯克利向這位優秀的年輕人敞開了大門。
1985年,躊躇滿志的興旺懷揣50美元,說著帶口音的英語隻身來到大洋彼岸,開始了自己艱辛而漫長的異國求學之路。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美國一流高等學府。在這里,興旺獲得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專攻對葉綠體基因表達的調控研究。那些日子,他專心於學術,也醉心於學術。怎樣在洗衣的間隙去買足口糧,怎樣提高英語口語和聽力,怎樣避開不必要的社交活動……生活的一切似乎只為學術而存在。有一段時期,他每天在實驗室的時間長達16個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他對葉綠體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新見解,由當年《生化》、《細胞》雜志發表,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興旺的名字也逐漸為業內同行所熟知。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四年時間里,他撰寫了五篇第一屬名論文,發表在《生化》、《細胞》、《植物細胞》、《歐洲分子生物學會雜志》、《美國科學院院志》等業內頂尖級刊物上,提前獲得博士學位。
生活總是格外垂青勤奮積極的人。博士畢業後,他獲得美國生命科學基金會的博士後獎學金。興旺開始在美國農業部與伯克利分校合辦的研究所里進行博士後研究。在此期間,他選擇擬南芥為材料,研究光信息在植物體內的轉換和傳導機制。「一旦產生興趣,就不但要做好,還要做快。科研講究的是效率之美」,興旺如是說。這也許是受他的導師——一位同樣專心於效率,並提倡「科研加速度」的德國學者的作風的影響,當然也與他本人對科學孜孜追求的精神密不可分。這個新的興趣點象一把火,照亮著他不知疲倦的心。
時光在反復的實驗中悄然滑落,對學術的忘我探索也結出了累累碩果。通過反復篩選,興旺得到了擬南芥的光性狀突變植株,克隆了光性狀調控基因COP1,並深入分析其工作機制。這個項目終於在1991年實現了全新的突破。事隔多年,伯克利大學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個叫鄧興旺的中國學生,兩三年間完成了別人六七年的科研任務!
3、耶魯大學的華人教授
擁有300多年驕人歷史的耶魯大學在生物學研究上享有盛譽。能夠拿到耶魯大學的教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輪到興旺時,事情起了些微變化。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後,耶魯大學對參加完教職位面試的鄧興旺說:「無論接到什麼學校的職位邀請,都請暫且不要接受,並先與耶魯聯系。」
1992年初,鄧興旺出任耶魯大學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開始創建自己的實驗室。
憑借堅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和扎實深厚的科研功底,他的科研潛力再度爆發:他成為世界著名的生物學研究基地——長島冷泉港實驗室植物分子生物學高級研討組的三個主持人之一;他在《細胞》、《科學》、《自然》等世界權威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文章,他領導的實驗室所取得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為了行業標准……
他在教學方面也成果迭出:他的研究成果被編入《植物發育的機制》等教科書;他為研究生開設了《植物遺傳和發育》等多門專業課,受到學生普遍的歡迎和好評……
1995年,他從上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每年,僅有30名青年學者可以獲此殊榮。獲獎者可以連續5年每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10萬美元研究撥款的權利。
1998年,因為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後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來自祖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同時,他還擔任數種國際學術期刊編委,並多次被邀請參加或組織國際學術大會,作過近百場學術報告及大會主題發言。
2003年,他獲得世界植物分子學會頒發的Kumho獎,每年全世界僅有一名獲獎者。對植物生物學家來說,獲得Kumho獎是一種至高的榮譽。
面對諸多榮譽,興旺淡然一笑:「受到肯定固然是件好事,但學術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榮譽、奢侈等目標,而是不斷挑戰自己,探索未知領域,實現自我價值。」從一個簡單的初衷開始,歷經復雜的過程得到單純的結果,這也許能夠詮釋一個真正科學工作者認可的算得上有所收獲的生活模式。
4、起點的召喚
在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興旺從未忘記祖國和母校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並以實際行動來回報。他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植物學領域前沿知識和與國內外學術團體緊密聯系的優勢,加強國內外植物學學術和人員交流,推動國內植物學基礎領域的研究。
從1998年起,他即志同道合同行一起組織北京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發育遺傳學暑期免費講習班,並親自為學員授課,為相關領域的學習研究提供信息平台。講習班的學員來自全國高校生物系及各研究院所,人數以倍速遞增,從最初的40人到2006年的800人,成為國內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接觸前沿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融合北大、耶魯兩校學術資源辦科研中心,是興旺的一個夙願。為了將願望化為現實,他多次奔走於大洋兩岸兩校之間。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於2001年成立。中心建立以來,幫助並參與北京大學獲得科技部轉基因植物專項重大課題「通過擬南芥突變體庫大規模篩選克隆功能基因」;2002年4月,中心組織北京大學、中科院以及其他科研院所的科學家一起申請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擬南芥全基因組轉錄因子的蛋白組學研究」;同年10月,中心代表北京大學獲得科技部「863」重大項目資助,參與主持「水稻功能基因組項目」的研究。
此外,興旺參與組織多個項目,資助北大多名研究生赴耶魯大學學習深造,利用兩校聯合培養的優勢,提高博士生培養水平,為國內植物學的基礎研究儲備人才;組織兩校教授學者進行學術互訪交流,交流溝通學術信息。中心搭建的平台和建立的交流機制,使北大耶魯兩校的相關實驗室相互建立起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並且做到了在新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共享。
2000年,興旺被聘為北京大學長江特聘講座教授。能夠在母校執教,回到自己科學夢想的起點,興旺由衷欣慰。
2003年,他又應邀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這個成立僅僅三年的新型研究所在興旺等人的帶領下,已躋身國內同類研究院所的前列,成為培養生物學人才、科學研究攻關的前沿陣地。
⑩ 她北大畢業後公派留學,47歲當選美國院士,她如今怎麼樣了
多年以來,我國不斷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據2020年4月份的統計,國外留學的學生大約有142萬,可謂一個龐大的留學群體。眾多留學生不回國,此問題可謂老話題了
她在植物研討界無愧「領頭羊」的稱號,近些年來,我國在植物學方面培育出了眾多人才,一些科研成果也趕超了興旺國度。希望有一天,在她的率領下,我國可以成為植物研討界的中心國。人到中年的陳雪梅,正處於事業大巔峰階段,她把全部的精神投入都為祖國貢獻中,這樣的科學家怎不博得我們的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