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敦煌莫高窟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大型藝術畫冊序言中說,「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現將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和時代特點概述如下: 一、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經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御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徵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 ,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二、敦煌飛天的時代特點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懷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
佛教里的飛天原本都是男人,不過到了傳入中國後的唐朝,藝術家和工匠們對飛天動了變性手術———把男人變成了女人,此時的唐朝菩薩們已經開始用眼影了。昨天是央視直播敦煌考古的最後一天,在主持人和敦煌研究院專家的帶領下,敦煌洞窟中從未向遊人開放過的幾個神秘特窟被展現在觀眾面前,飛天從男變女的變性經過被首次解密。
敦煌南區492個洞窟中有從未向遊人開放過的特窟。所謂特窟,就是敦煌數百個洞窟中惟一的、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獨一無二的、有著特殊價值的洞窟。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和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先帶領觀眾的視線走進了有美人窟之稱的第57窟,這是一個唐代洞窟。樊錦詩院長介紹,之所以被稱為美人窟,是因為這個窟中的壁畫中,描繪了眾多美女。她指著一幅一人多高、畫面略顯斑駁的壁畫告訴大家,這幅壁畫上一共畫了十個不同的菩薩,個個都是美女。其中最大的一個菩薩身材修長婀娜,整體線條圓潤,面帶微笑,眼睛下視,一身錦綉衣裙,不但華麗而且能看出來質料及其輕薄,而且長裙拖地。樊錦詩說,這是用表現妙齡少女的畫法在畫菩薩,但給人感覺端莊而不嫵媚,很多畫家都曾臨摹過這幅壁畫,但誰也無法表現出這尊菩薩的神態。
這尊菩薩身上金冠、項圈、手鐲等金銀首飾是凸出畫面的,就像是後佩戴上去的,而且這些首飾至今仍然色彩鮮艷。樊錦詩解釋說,這種在畫面上堆積顏料的立體畫法極其罕見,敦煌也很罕見。張泉靈還發現,這幅壁畫上菩薩面部的畫法有點像現代女性的化妝,上眼皮上有一道艷麗的色彩像是眼影,嘴唇上也像是塗了口紅。
飛天是佛教中一種比較低級的神仙,也是敦煌壁畫中經常表現的人物形象。在莫高窟的數百窟壁畫中,一共畫有4500多個飛天形象,其中最大的飛天在第130窟,有兩米多長,最小的只有五六厘米。這些飛天最早繪制於北涼時期,那時的飛天形象一般都是裸體,形體粗壯,有鬍子,完全是男人形象;到了北魏時期,飛天的身形開始變瘦;到了盛唐,強大的中國文化終於使從印度傳來的飛天徹底改變了形象,把男人變成了女人。這時候的飛天以唐朝侍女的裝束出現,展示了那個時代女性的形體美。飛天形象改變的過程,也是佛教中國本土化的過程。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民族傳統神話題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傻子王八王八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鑽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供養人畫像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裝飾圖案畫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於石窟建築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故事畫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於是,在 洞窟內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主要可分為五類。
佛傳故事: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 作橫卷式六條並列,用順序式結構繪制,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巨制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本生故事畫: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捨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因緣故事畫: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佛教史跡故事畫: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聖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於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於正面牆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等。
比喻故事畫: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
山水畫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像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圖」。
上述七類壁畫,除裝飾圖案而外,一般有情節的壁畫,特別是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如:統治階級的出行、宴會、審訊、游獵、剃度、禮佛等;勞動人民的農耕、狩獵、捕魚、制陶、冶鐵、屠宰、炊事、營建、行乞等;還有嫁娶、上學、練武、歌舞百戲、商旅往來、少數民族、外國使者等等各種社會活動。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藝術,也是歷史。
造型特色
敦煌壁畫中有種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採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問而不斷變化。
與造型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是變形。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時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變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樣。早期變形程度較大,較多浪漫主義成分,形象的特徵鮮明災出;隋唐以後,變形較少,立體感較強,寫實性日益濃厚。
變形的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誇張變形一以人物原形進行合乎規律的變化,即拉長成加災。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時期的菩薩,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頸項的長度,瀕骨顯露,用日之間的距離牧覓,嘴角上翹,形如花瓣;經過變形徹成為風流瀟灑的「秀骨治像」。全剛力士則多在橫向誇張,加粗肢體,縮短脖項,頭圓肚大,棱眉鼓眼,強調體魄的健碩和超人們力量。這兩種人物形象都是誇張的結果。
B. 敦煌樊錦詩先生
樊錦詩,漢族,女,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樊錦詩1963年7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
40餘年來,樊錦詩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在從事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事業的40多年中,主要致力於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研究工作。出版了《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全集·佛傳故事畫卷》、《中國壁畫全集·敦煌·3·北周卷》、《安西榆林窟》等10多部敦煌石窟考古美術專著;發表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莫高窟唐後期洞窟分期》、《敦煌莫高窟第290窟的佛傳故事畫》、《從莫高窟歷史遺跡探討莫高窟崖體的穩定性》、《玄奘譯經和敦煌壁畫》、《P.3317號敦煌文書及其與莫高窟第61窟佛傳故事畫關系之研究》等20多篇有關石窟考古與藝術的論文,對敦煌石窟的分期斷代研究頗有建樹,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參與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壁畫全集》(敦煌壁畫部分),主編《敦煌石窟全集》(26卷),均為敦煌石窟藝術研究必備的重要大型參考叢書;主持完成了《莫高窟崖頂風沙危害的研究》、《敦煌莫高窟環境演化與石窟保護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邊地區環境演化科普教育》、《瀕危珍貴文物信息的計算機存貯與再現系統》、《全數字攝影測量在莫高窟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敦煌文物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國內貢獻》等近30多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文物的研究課題;還發表了《敦煌莫高窟及其保護、研究工作》、《敦煌莫高窟開放的對策》、《敦煌莫高窟的保護與管理》、《敦煌莫高窟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的制定與收獲》《建設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數字化時代的敦煌——探索保存和利用敦煌文化遺產的新途徑》、《敦煌莫高窟旅遊開放的效益、挑戰與對策》等近30篇探索古遺址科學保護及管理的論文。
1985年獲全國優秀邊陲兒女銀質獎章;1986年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7年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1年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起任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2002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人事部、科技部四部委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04年當選由《人物》雜志等單位組織評選的「2004年最深刻影響中國的文化人物」;200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7年,被甘肅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2009年,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中,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 2013年榮獲中國公民道德最高獎「雷鋒獎」 。
詳情:http://ke..com/link?url=20ivyig83pCa8-__
C. 尋找研究敦煌的歷史學者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樊錦詩生在北京,長在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1963年大學畢業後,她毅然選擇了戈壁灘中的敦煌,而且一呆就是近半個世紀。大學時代,她和同學彭金章相戀,畢業時彭金章去了武漢。1967年,樊錦詩與彭金章在武漢結婚。23年之後,丈夫彭金章放棄了他在武漢大學創辦的考古專業,與樊錦詩在敦煌團聚,共同投入敦煌的保護與發展。40多年來,樊錦詩先後牽頭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斷代的研究工作,開創了敦煌石窟考古的新天地。自1979年敦煌莫高窟對外開放以來,樊錦詩敏銳地認識到,保護敦煌必須要立法,還要科學規劃。在她的參與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相繼出台。
D. 樊錦詩為敦煌做出 哪些貢獻
大學畢業後奔赴敦煌
1963年夏天,一個瘦弱的年輕女子在北京火車站背著大大的背包,頭戴草帽、滿懷理想、整裝待發。她就是樊錦詩,那年她25歲。不久後,敦煌研究院以她為原型,製作了一個雕像,取名《青春》。
樊錦詩1938年出生在北京,成長於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當時的樊錦詩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來到沙漠工作,更不會想到自己一去就是41年。
回憶起當時的抉擇,樊錦詩把它歸因於一次「偶然」。1962年,經學校安排,樊錦詩和3名同學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實習。畢業時,研究所向學校要人,樊錦詩成為學校分給研究所的兩名同學之一。「1963年,我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的時候,報效祖國、服從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等都是影響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價值觀。」
堅強女人的兩次落淚
「別人都覺得她是個堅強的女人,孤獨守望著茫茫大漠中的莫高窟。可她畢竟還是個女人,我對她有兩次為孩子落淚記憶猶深,一次是在敦煌,一次是在我河北老家。」 樊錦詩的丈夫如是說道。
還有一個原因促使樊錦詩來到了西部,那就是常書鴻的精神。還有敦煌精美的壁畫,也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惡劣環境讓她掉了淚
實習結束後,她拖著虛弱的身體回到北京,父母非常心疼。在畢業分配的時候,她父親還為此專門給學校寫了一封信,但是這封信最後被樊錦詩扣了下來。
雖說對大西北惡劣的自然環境早有心理准備,但當樊錦詩真正住進莫高窟旁邊的破廟之後,才確切知道了什麼叫「反差」。那時候敦煌保護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搖電話,通訊困難。晚上只能用蠟燭或手電筒照明,上趟廁所都要跑好遠的路。
對此,樊錦詩坦誠地說:「說沒有猶豫動搖,那是假話。和北京相比,那裡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半夜裡,當房樑上的老鼠吱吱叫著掉在被子上時,當因為水土不服整天病懨懨時,樊錦詩望著透過窗紙的月光,還是掉了淚。但每走過一個石窟,都會使她驚嘆:「哎呀,太好了,太美了!」前輩們鍥而不舍的精神也令她非常欽佩。
與新婚丈夫分居19年
樊錦詩和丈夫彭金章是大學同學,彭金章家在河北農村,畢業後被分到武漢大學,於是兩人只好千里鴻雁傳書,遙寄相思。他們在1966年結婚,兩地分居19年。她每隔一兩年會回去看望愛人孩子一次,「表現表現,給他們做點好吃的」。
1986年,最終樊錦詩的丈夫妥協了,放棄了他在武漢大學的事業。由甘肅省委省政府出面,把彭金章調到敦煌研究院。樊錦詩對丈夫的理解與支持深為感動,認為「他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丈夫」。她說自己在家庭和事業的兩難選擇上,更傾向於家庭,「如果說愛人不支持我,那我肯定就要離開敦煌了,我還沒偉大到為了敦煌不要家、不要孩子。我不是那種人。」
盡管樊錦詩的同事說她是少有柔情的人,但她說起孩子時依然充滿慈祥與母愛:「我至今對這個家懷有深深的歉疚,尤其是對孩子。」
保護文物她頂住壓力
「莫高窟幾乎所有洞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病害。」樊錦詩從踏上敦煌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意識到了這一點。1998年,已經60歲的樊錦詩從前任段文傑手中接過重擔,成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
上任不久後,樊錦詩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1998年左右,全國掀起「打造跨地區旅遊上市公司」熱潮,有關部門要將莫高窟捆綁上市。當時樊錦詩堅決不同意,「硬是把壓力都頂了回去」。現在說起來,樊錦詩還是堅持當時的立場,「文物保護是很復雜的事情,不是誰想做就可以做的,不是我樊錦詩不想讓位,你要是做不好,把這份文化遺產毀了怎麼辦?全世界再沒有第二個莫高窟了。」她覺得自己有責任保護好祖先的遺產,「如果莫高窟被破壞了,那我就是歷史的罪人。」
面對敦煌旅遊開發的熱潮,樊錦詩非常矛盾,敦煌作為世界獨一無二的遺產,應該展示給公眾。可是這些洞窟還經得起過多的參觀嗎?
大膽構想「數字敦煌」
為了保護莫高窟文物和緩解遊客過多給壁畫、彩塑帶來的影響,敦煌研究院在2003年初開始籌建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建成後的遊客服務中心可以讓遊客在未進入洞窟之前,先通過影視畫面、虛擬漫遊、文物展示等,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風貌、歷史背景、洞窟構成等,然後再由專業導游帶入洞窟做進一步的實地參觀。「這樣做不僅讓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到更多、更詳細的文化信息,而且極大地緩解了遊客過分集中給莫高窟保護帶來的巨大壓力。」
樊錦詩另一個大膽構想是建立「數字敦煌」,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同時也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研究成果以及相關資料匯集成電子檔案。「壁畫這個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這促使樊錦詩考慮要用「數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
樊錦詩對促進敦煌文物的保護事業作出的貢獻,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認可。學術大師季羨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慶典上極力稱贊樊錦詩,他用了一個詞:功德無量。
希望退休後重回上海
歲月的磨礪以及西北廣袤天地的鍛煉,使樊錦詩的性格變得堅韌而執著。年輕時的樊錦詩是個內向沉默的人,「上台說不出話,照相的時候就往邊上站」。但現在的她說話直來直去,在風沙中大聲與人爭論著,「很多事情逼著你,就會變得非常著急,急了以後就會跟人去爭了。」
她苦笑著說,她的「嚴厲」和「不近人情」就是因此出了名的。由於工作雷厲風行,說話單刀直入,有人在背地裡罵她「死老太婆」。人都走光了的深夜,她常常獨自在辦公室緊鎖雙眉來回踱步,慢慢消化那些尖利刺耳的話。她說:「將來我滾蛋下台的時候,大夥能說句『這老太婆還為敦煌做了點實事』,我就滿足了。」
如果明天就能退休,樊錦詩說:「我將高高興興地卷鋪蓋走人。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啥時候再回敦煌,還會有人微笑著請我吃頓飯。」
E. 在敦煌工作的多年間,樊錦詩為當地文物保護做出了什麼貢獻
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樊錦詩,樊錦詩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畢業後的她,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毅然選擇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這么多年來,樊錦詩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最後,她堅持改革創新,積極開展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先進保護理念和保護技術,構建的"數字敦煌",也開創了敦煌莫高窟開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緩解了文物保護與旅遊開放的矛盾。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遺址保護傳承與利用作出突出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F. 《歸義軍衙府酒破歷》中的主角阿瑤姑娘究竟從何而來
《歸義軍衙府酒破歷》是我國的一級保護文物,它是從敦煌藏經洞中出土的一個敦煌遺書。這個遺書的經歷堪稱非常的坎坷,可以說是一波三折。這本珍貴至極的酒破歷曾經被從一本完整的書稿分成了三份,一份流落到了伯希和的手中,如今這份被安放在法國的博物館之中。另一份在日本的著名書法家青山杉雨 手中,不過非常慶幸的是最後這份敦煌遺書被他無償的捐贈給了敦煌,可以說是一個品行高潔的國際友人。
而張鈞甯作為阿瑤姑娘的飾演者,也把阿瑤姑娘的活潑靈動的性格扮演的活靈活現,宛如在前世中阿瑤姑娘因目睹酒破歷的遺失深感痛苦和遺憾,因而轉世成現世的人也要找回遺失的酒破歷一樣的執著。
酒破歷遺失是發生在前世的故事,而在現實之中原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現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永增老師則是親眼見證了酒破歷的回歸,這是過去和現在的銜接,也是為了圓阿瑤姑娘的遺憾。想來,目睹了酒破歷遺失的阿瑤姑娘若是知道酒破歷物歸原地,該是非常的高興的。
所以,酒破歷中的阿瑤姑娘是為了這個珍貴的文物而生。她一生的使命便是守護她,並一代代的傳承下去。而這也是廣大的考古學家、歷史文物學家所要做的事情,而我們也要承擔著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G. 樊錦詩的介紹
樊錦詩,漢族,女,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H. 感動中國的國寶級老太太,曾是北大才女,卻苦守敦煌50年,是誰呢
除了技術開發保護之外,她還一直鼓勵推進國際合作,開創了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先河。2019年,她還獲得了 "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榮譽稱號。如今82歲的她仍然身居大漠,全身心致力於保護敦煌莫高窟。
在這50年的時間里,樊錦詩將青春奉獻給了敦煌莫高窟,這個國寶級的老太太在青春歲月隻身前往荒漠的故事令人深受感動。或許對她來說她所做的不過是很普通的事,但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看出她的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