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女明星出自湖南的都有哪些人
01、周筆暢周筆暢是湖南長沙人,她是2005年超級女聲的亞軍,藉此出道當歌手。周筆暢的音樂天賦來自於她的家庭,她的家庭是一個音樂世家,姥姥、姥爺和媽媽都從事和音樂有關的工作,也算是耳濡目染了。
現在的曾軼可還是不錯的,至少這么多年過去了她依然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去年還參加了綜藝《我是唱作人》,也算是有點熱度。
B. 我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都分別是哪裡人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西施,今浙江紹興諸暨人,姓施名夷光別名西子,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容貌過人。
2.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
3.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無史料記載僅存在於小說戲劇中的的美女,曾登場於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民間傳說其為山西忻州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
4.楊玉環:號真,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人。 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兩個結局之一是:西施與范蠡(Fàn Lǐ)泛舟五湖,之二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 施夷光世居諸暨薴蘿山(亦名羅山)下薴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 *** 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註:是虛構人物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貂蟬是這部以男性為人物主體的《三國》之中,出場的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然而,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這個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筆者不甘於就這樣讓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從此無跡可尋,於是參考翻閱了大量社會上流傳的稗官小說、野史評話,終於尋找到了有關貂蟬身世、結局的一點蛛絲馬跡,在此記錄下列,權作對自己好奇心的一種交待。 關於貂蟬的出身,有野史這樣交待:其人本姓霍,無名,山西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為義女,方才成就了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壯舉。關於貂蟬的結局,有評話這樣敘述:呂布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土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了一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人(山西永濟人)。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楊玉環(719—756),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開元二十二載(734 年)她被冊立為李瑁的妃子,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環嗎? 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舊唐書》與《新唐書》里沒寫,《資治通鑒》里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後大約 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里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後人沿用至今。對此,有一種不同的說法,鄭嵎的《津陽門詩注》里說:「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說法都有可信的理由。當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一個是真名,一個是暱稱。 管楊貴妃叫什麼,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說他是老男人,一點不假,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56歲了。老是老點,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為所欲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麼,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他喜歡,便一定要奪過來。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檯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後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 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後世諸多文學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然,再老的男人,對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一般。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今陝西興平縣有楊貴妃墓,佔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跡,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跡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 貂蟬生於一說臨洮,一說米脂,一說忻州。 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
1.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今浙江)。 2.王昭君 名嬙,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 3.貂蟬 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東漢末年幷州郡九原縣木耳村一個沒落家庭(今陝西米脂人)。 4.楊貴妃 小名玉環。其父楊玄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陽市)人,後遷至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
貂蟬、楊玉環出自山西;西施出自浙江;王昭君出自湖北。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時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四大美女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3、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聲淚俱下地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由此得來。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分別是,貂蟬。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也就是唐朝的楊貴妃
C. 你知道的湖南美女明星有哪些
宋祖英
D. 湖南都出了哪些美女明星
湖南是一個好地方呀,那裡不僅是膾炙人口的快本的故鄉,還有聞名於世的臭豆腐,雖說聞著臭,但是奈何吃著香呀!除了這些之外,湖南還盛產帥哥美女,像蔣勁夫,
大表姐是一個那麼優秀的人,能夠跟她匹配的又能有幾人呢?
E. 湖南張家界第一美女叫什麼名字
叫阿拉格拉。
F. 湖南哪裡美女最多是瀏陽
湖南哪裡美女都多啊,常德,長沙,桃江,等等,只要你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G. 二喬與甄芙歷史上真有其人么
有的
二喬是指大喬和小喬二姐妹
大喬檔案
性別 : 女
生卒:176~?
籍貫: [揚州]廬江皖縣 [今安徽潛山]
容貌 : 國色流離
配偶: 孫策
妹妹 : 小喬
子女:孫紹
相關人物: 孫策 小喬 周瑜 喬國老
曾效力過的勢力 : 吳
歷史傳記
大喬,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也。父喬國老德尊於時。大喬國色流離、資貌絕倫。建安三年,孫策攻皖,拔之。納大喬為妻。後人謂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編輯本段演義傳記
廬江皖縣喬國老有二女,大喬和小喬。大喬有沉魚落雁之資,傾國傾城之容。孫策征討江東,攻取皖城,娶大喬為妻。自古美女配英雄,伯符大喬堪絕配。曹操赤壁鏖兵,虎視江東,曾有攬二喬娛暮年,還足平生之願。
編輯本段補充說明
史籍中有關江東二喬的記載極少。陳壽的《三國志》中只有《吳書·周瑜傳》有這樣一句。 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裴松之注此傳時引用了《江表傳》,也只有一句:(孫)策從容戲(周)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按:流離,光彩煥發貌), 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這兩句話告訴我們:
第一,二喬的姓本作「橋」,至於她倆的芳名,史書失載,只好以「大喬」、「小喬」來區別。現代人對此會覺得奇怪,但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這種現象卻是見慣不經的。歷史上許多皇後都沒有留下名字,就是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妹妹孫夫人,不也同樣不知其名嗎?
第二,二喬的籍貫是廬江郡皖縣(今安徽潛山)。
第三,二喬長得很美 ,有傾國之色,顧盼生姿,明艷照人,堪稱絕代佳麗。
第四,孫策、周瑜得到二喬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縣之後,當時,孫、周二人都是25歲(周瑜比孫策小一個月),因此,估計二喬的年齡不過20上下。第五,孫策、周瑜對能娶二喬為妻感到非常滿意。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觀點,堪稱郎才女貌,美滿姻緣了。 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最早而且最著名的作品當推唐代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赤壁》詩:
折戟沉沙鐵未消,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編輯本段凄涼一生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四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准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三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齣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
歷史評價
▓孫策: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江表傳》
歷史遺跡
大喬墓,亦位於湖南嶽陽市。孫策之妻大喬葬於此。有題聯曰:
高唱大江,誰把黃金鑄銅雀;
方遷喬木,忍拋紅豆打流鶯。
巴蜀人空悲夜雨;
女貞木落吊秋風。 陳茀詒
小喬
【基本資料】
性別:女
生卒:不詳
籍貫:揚州廬江郡皖縣(今安徽潛山)
容貌:國色流離
配偶:周瑜
姐姐:大喬
子女:兩子(周循、周胤)一女(嫁與太子孫登)
相關人物: 周瑜 大喬 孫策 喬國老 小喬
【簡明傳記】
小喬,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也。父橋國老德尊於時。小喬國色流離,資貌絕倫。建安三年,周瑜協策攻皖,拔之。娶小喬為妻。後人謂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模糊之美】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四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准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兩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齣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在這十二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勛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准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這時,小喬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吳黃武二年小喬病逝,終年四十七歲(年齡有爭議,一說其為周瑜守墓十四載)。明人曾有詩曰:「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到1914年,岳陽小喬墓上還有墓廬。現在尚有刻著隸書「小喬墓廬」的石碑。
小喬究竟有多美?《三國志》沒有寫,杜牧沒有寫,羅貫中也沒有寫,這種美實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來,這「模糊美」一直動人心魄。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吳之fán竹雕《二喬並讀圖筆筒》、王世襄《竹刻鑒賞》一書有照片及拓本,說刻的是「兩婦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幾上書卷,似在對語。榻上陳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籠、篋、壚、硯、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筆筒背刻陽文七絕一首:「雀台賦好重江東,車載才人拜下風。更有金閨雙俊眼,齊稱子建是英雄。」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古代女人美不美全靠歷代筆墨渲染而定,未必可靠。明代高啟的《過二喬宅》雲:「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喬公雖在流離中,門楣喜溢雙乘龍。大喬娉婷小喬媚,秋水並蒂開芙蓉。二喬雖嫁猶知節,日共詩書自怡悅。不學分香歌舞兒,銅台夜泣西陵月。」可嘆曹操有生之年未能取江東,不然二喬或許就在銅雀台里度過餘生了。
【才子佳人】
漢代橋、喬本為兩姓。小喬姓橋而非喬,後世橋姓的橋被簡化為喬。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中,有關小喬的記載極其簡單。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內,有「(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西漢置縣,即潛山縣梅城鎮),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這里的「小橋」即「小喬」。周瑜納小喬為建安三年(198年),瑜時年二十四歲。瑜逝世為三十六歲,是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與小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與小喬生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孫權長子)。男循尚公主(娶孫權女),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憑藉以上簡單的記載,後世似乎很難將以上瑜、喬的身世,在民間當作傳聞傳流開來。當然,也就不會有以後小喬多墓的出現。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圍繞銅雀台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台以娛晚年。少子曹植進言:「若建層台,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鄴郡建台。這是建台之緣起,與周瑜、小喬一字無關。第四十二回敘曹操得荊州後,欲領兵百萬南下,約孫權「共擒」劉備。一時孫吳主戰、主和,沸沸揚揚,難以主張。第四十三回敘:經魯肅與劉備、諸葛亮的合謀,孔明願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親見孫權,以陳利害,堅定孫權聯合抗曹。
全書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喬才與銅雀台有了聯系:正在這時,原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星夜趕回柴桑,當晚就緊急約見孔明。此時的周瑜和先前的孫權一樣,雖是決心抗曹,但對聯合劉備卻存戒心。瑜起初想盡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試孔明;而孔明卻趁機言曹勢眾,難以抵擋,使用激將之法假意勸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裝不知大、小喬為孫策、周瑜之妻,接著說道:「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周瑜豈信孔明之言,問:「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銅雀台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為了證明孔明所言是實,瑜又問:「此賦公能記否?」孔明越發大展才智,當著周瑜、魯肅之面背誦該賦時,巧妙地添油加醋,著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為:「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演義》所錄孔明背誦之《銅雀台賦》與曹植原作之《登台賦》(即《演義》所稱之《銅雀台賦》)真偽雜糅。又橋本小喬之姓,孔明背誦之賦所加內容,明以連接玉龍與金鳳的二橋,指謂大、小二喬女。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自此,便堅定孫劉聯合抗曹的決心。
二喬在《演義》中從未登場。即便通過銅雀台事,小喬在書中也只是虛出。但小喬的國色天嬌與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卻被展現無遺。赤壁之戰竟為小喬而起,這是書中孔明開了一個多麼大的玩笑!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在編著《演義》中手法的高明。應當說書中對周瑜、小喬,以及孔明、曹操,通過銅雀台事件而展開的繪聲繪色而又極具傳奇性的描述,既說明了瑜、喬的愛情,又給後世民間增添了關於他倆之間姻緣佳話傳流的內容。這實是後世小喬能有多墓的添游戲真三國無雙里的小喬加的原因之一。
周瑜娶小喬,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記載.但,有一些只言片語可以顯示出倆人的關系.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孫策)又喚妻喬夫人謂曰:「吾與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須孝養尊姑。早晚汝妹入見,可囑其轉致周郎,盡心輔佐吾弟,休負我平日相知之雅。」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瑜曰:「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
此外,在<三國志>中,有周瑜娶小喬的記載,在<周瑜傳>中.原文是: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作容貌煥發的意思),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歷史遺跡】
一、廬江小喬墓(安徽)
年代:東漢
地址:廬江縣城新汽車站東側
小喬為周瑜妻,墓在縣城大西門,真武觀西百步。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於廬江東門橫街朝墓巷,小喬住守廬江,扶養遺孤。公元223年,小喬病卒,享年四十七歲,葬於縣城西郊,舊稱喬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平地起墳,墓有封無表,漢磚結構,墓前有碑,拜台、列台屏石供,墓門向東,明崇禎時毀於兵亂,僅存一座土冢,與城東周瑜墓遙遙相望。
2001年被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岳陽小喬墓(湖南)
小喬墓,又名二喬墓,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巴陵縣志)載:"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後又無記載。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坡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墓冢為圓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並增加石欄護圍。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三、南陵小喬墓(安徽)
在皖南青弋江上游的南陵縣境內,中山公園邊上,也有一座小喬墓。據《南陵縣志》,此墓建於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起因是當時的知縣高怡夢見小喬,訴說她的墓在香油寺側,遂令典史江鯤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喬墓。周瑜曾經做過春谷(南陵)長,小喬死後葬在南陵,也就有了依據,為世人所公認。南陵小喬墓前有一塊巨碑,陽刻「東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喬夫人之墓.」兩側陰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安徽宿松文人許文權撰: 千年來本貴賤同歸,玉容花貌,飄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真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作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跡。 下聯是蕪湖儒士陶寶森作: 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酒杯,澆典誰人?筍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
石碑已經破成幾段,現移存南陵縣文化館內保存。
編輯本段【關於小喬的詩詞】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 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你打錯字了,是甄宓,不是甄芙
甄宓,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人,父親官至上蔡令。三歲時失去父親,九歲能文識禮,看懂過去的成敗得失。建安年,袁紹為次子袁熙取她為妻。後來曹操與袁紹宣戰,袁熙被外調出去守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取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魏明帝及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封她為文昭皇後。漢亡之後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寵郭後、陰貴人,甄宓從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內使賜死她,葬於鄴。甄皇後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後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甄姬——史稱:魏文昭甄皇後
傳奇少女——
後(甄姬)以漢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寢寐,家中彷彿見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每次睡覺,家裡都會看見好像有人把一件玉衣披在她身上),常共怪之。逸薨,加號慕,內外益奇之。後相者劉良相後及諸子,良指後曰:「此女貴乃不可言。」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甄姬)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這豈是女子看的東西么?)」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好學文書),兄謂後言:「汝當習女工。用書為學,當作女博士邪?」後答言:「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要做女賢者)
關懷飢民——
後天下兵亂,加以飢饉,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時後家大有儲谷,頗以買之(大致是說天下飢荒,百姓買珠寶以換取糧食,甄姬家裡有不少糧食,就用它換來了很多珠寶)。後年十餘歲,(甄姬)白母曰:「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璧為罪。又左右皆飢乏,不如以谷振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建議母親把糧食免費分給鄰里)。」舉家稱善,即從後言。
生性善良——
後年十四,喪中兄儼,悲哀過制,事寡嫂謙敬,事處其勞,拊養儼子,慈愛甚篤(大致是說死了哥哥之後,哥哥的妻子依然照顧親子,日夜操勞。)。後母性嚴,待諸婦有常(甄姬的母親生性嚴苛),後數諫母:「兄不幸早終,嫂年少守節,顧留一子,以大義言之,待之當如婦,愛之宜如女(建議母親對嫂嫂好一點)。」母感後言流涕,便令後與嫂共止,寢息坐起常相隨,恩愛益密。
邂逅曹丕——
(袁)熙出在幽州,後(甄姬)留侍姑。及鄴城破,紹妻及後共坐皇堂上。文帝(曹丕)入(袁)紹舍(房間),見紹妻及後,後怖(甄姬害怕),以頭伏姑膝上(把頭埋在婆婆的膝蓋上),紹妻兩手自搏。文帝謂曰:「劉夫人雲何如此?令新婦舉頭!」姑乃捧後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嘆之。太祖聞其意,遂為迎取。
後宮佳人——
後寵愈隆而彌自挹損(深得曹丕寵愛),後宮有寵者勸勉之(甄姬對於後宮得寵的人勸勉她努力上進——也就是說不嫉妒),其無寵者慰誨之(對失寵的安慰開導),每因閑宴,常勸帝,言「昔黃帝子孫蕃育,蓋由妾媵眾多,乃獲斯祚耳。所原廣求淑媛,以豐繼嗣(建議曹丕為了子孫昌盛多娶妻妾。。。)。」帝心嘉焉。其後帝欲遣任氏(曹丕要驅趕任氏),後請於帝曰:「任既鄉黨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順,前後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後流涕固請曰:「妾受敬遇之恩,眾人所知,必謂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懼有見私之譏,下受專寵之罪,原重留意!(以上都是勸告曹丕的話)」帝不聽,遂出之。
當世孝婦——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關中,武宣皇後從,留孟津,帝居守鄴。時武宣皇後體小不安,後不得定省,憂怖,晝夜泣涕;左右驟以差問告,後猶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動,輒歷時,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憂愈甚。後得武宣皇後還書,說疾已平復,後乃懽悅。十七年正月,大軍還鄴,後朝武宣皇後,望幄座悲喜,感動左右。武宣皇後見後如此,亦泣,且謂之曰:「新婦謂吾前病如昔時困邪?吾時小小耳,十餘日即差,不當視我顏色乎!」嗟嘆曰:「此真孝婦也。」
賢明識禮——
二十一年,太祖東征,武宣皇後、文帝及明帝、東鄉公主皆從,時後以病留鄴。二十二年九月,大軍還,武宣皇後左右侍御見後顏色豐盈,怪問之曰:「後與二子別久,下流之情,不可為念,而後顏色更盛,何也?」後笑答之曰:「(諱)等自隨夫人,我當何憂!」後之賢明以禮自持如此。
紅顏薄命——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後、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因為失寵有怨言,被曹丕賜死)
曹植的《感甄說》——
曹植的<洛神賦>是宋玉<神女賦>之後最傑出的代表作,她的藝術魅力感動了歷代不計其數的讀者.正因如此,對於〈洛神賦〉的解釋或研究有如過江之鯽,這些紛紜的論述中,可略分為四種說法:
其一就是「感甄說」:洛神即甄後,曹植本鍾情甄後,無奈曹操將甄後嫁與曹丕,其後甄後為郭後讒死,〈洛神賦〉便是曹植於黃初年間朝見天子,返回藩國,經過洛水時,想念甄後,遂借神女的傳說而作此賦。
由於「感甄說」在民間的廣為流傳,洛水中的宓妃傳說又與甄妃傳說合而為一.潘德輿有一段駁斥李商隱的話,剛好可以用來側面說明〈洛神賦〉文本的無限潛能.《養一齊詩話》卷二雲:「子桓日夜欲殺其弟,而子建乃敢為『感甄』賦乎 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賜其弟乎 揆之情事,斷無此理.義山則雲:『宓妃留枕魏王才.』又曰:「來時西館阻佳期,去後漳河隔夢思.」又曰:「宓妃漫結無窮恨,不為君王殺灌均.」又曰:「宓妃愁作藍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又曰:「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文人輕薄,不顧事之有無,作此讕語,而又喋喋不休,真可痛恨!」(《三曹資料匯編》頁218)潘氏的指責,當然有其史實根據.只是文學不同史學,藝術是心靈的反映,不一定是史實的記錄.「感甄說」未必是曹植〈洛神賦〉的創作動機,但「感甄說」的形成與流傳也是一種「事實」。
【塘上行】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損菅與蒯。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曹丕稱帝後居住在洛陽,而甄宓此時寡居在鄴城,在這樣的情形下,甄宓寫下了一首抒發哀傷、懷想舊情,怨恨曹丕薄悻的詩作《塘上行》。
然而,甄宓萬萬沒有想到,這首凄惻哀怨的情詩,不但沒有使丈夫感念舊情,反而適得其反。曹丕讀詩後惱羞成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陽派使者前往甄宓獨居的鄴城舊宮,逼她服下了毒酒。冤死之時,甄宓四十歲,曹丕三十五歲。
甄宓
描述:美麗奪目,但不狐媚。
簡介:甄宓(? -221 ),甄逸之女,嫁給袁紹之子袁熙。曹軍破冀州城後,世子曹丕闖入袁紹府中抄家,發現一女蓬頭垢面,拖近擦乾凈臉一看,原來是個大美女,深受曹丕喜愛,後來曹操遂為曹丕迎娶,並且立為夫人。公元 220 年曹丕稱帝,因為寵愛郭後,次年六月便遣使賜甄氏死。不過後來即位的魏明帝曹睿卻是甄氏所生。據說曹子建《洛神賦》中的洛水之神,就是這位嫂嫂甄氏。
H. 湖南有哪些藝人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出生於湖南,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和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民族聲樂博士學位。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全國青聯常委、全國婦聯執委、中國文聯委員。
I. 為什麼說桃江出美人,有歷史典故嗎
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錦輝先生創作的一首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窩》,源於他和他妻子的愛情故事,他妻子來自於湖南桃江縣桃花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