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99年春節戲曲晚會的節目單
1. 《中華大拜年》
作詞:魏子晨
作曲:孟慶華
編舞:冷明宇
演員:耿其昌、鄧沐瑋、陳淑芳
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2. 京劇《四郎探母·坐宮》
鼓師:蘇廣忠
琴師:趙建華
演員:於魁智、李勝素
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山西省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
3. 京劇《雙投唐》選段
鼓師:張景霖
琴師:李祖銘
演員:孟廣祿、李軍
演出單位: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上海京劇院
4. 京劇《螺絲峪》選段
鼓師:謝光榮
演員:趙永偉
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
5. 評劇《剪窗花》
作詞:魏子晨
作曲:劉文田
配器:黃平
編舞:韓劍英、楊華
演員:宋麗、曾昭娟
演出單位:中國評劇院、天津評劇院、空軍藍天幼兒藝術團
6. 黃梅戲《游春》
編舞:冷明宇
演員:韓再芬
演出單位: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7. 越劇《呂布與貂蟬》選段
作曲:談聲賢
演員:何賽飛、錢惠麗
演出單位: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上海越劇團
8. 蘇淮錫揚四劇種聯唱《盛世花怒放》
作詞:張弘
作曲:盧小傑
編舞:林陽
演員:卞燕敏、湯紅英、顧慧英、李霞
演出單位:江蘇錫劇團、江蘇興化淮劇團、江蘇揚劇團、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9. 「新聞界長安戲迷俱樂部」戲迷聯唱:
京劇《四進士》選段(演員:李丹)
京劇《群英會》選段(演員:翟慧生)
京劇《蘇三起解》選段(演員:鞠萍)
京劇《淮河營》選段(演員:羅京)
京劇《鳳還巢》選段(演員:任濤)
京劇《三家店》選段(演員:白燕升)
10. 群醜薈萃《考狀元》
編劇:周保平
導演:趙德芝
演員:朱世慧、朱軍、金不換、蘇明德、孫存蝶、王福民、張海靜、韓劍英
演出單位:湖北省京劇團、山西省京劇院、河南省鶴壁市豫劇團、天津市藝術學校、四川新都芙蓉花川劇團、中國京劇院、中國評劇院
樂隊:北京京劇院樂隊
11. 京劇《西廂記》選段
演員:趙秀君
演出單位:天津市青年京劇團
12. 京劇《雛鳳凌空》選段
演員:趙葆秀
演出單位:北京京劇院
13. 《共繪吉祥圖》
作詞:魏子晨
作曲:張磊
編舞:林陽
演員:李欣、孫毓敏、劉繼瑛、張寄蝶、劉桂娟、劉雪濤、劉方亭、吳素秋、董汝南、王希玲、歐陽中石
14. 京劇歌舞《歡樂的月宮》
作詞:周保平
作曲:朱維英
編舞:楊華
演員:陸地園
演出單位:北京市戲曲學校、空軍藍天幼兒藝術團
15. 揚劇舞蹈《女娃兵》
作詞:范廣和
作曲:盧小傑
演出單位:南空小百靈幼兒藝術團
16. 京劇《鎖麟囊》
鼓師:張景霖
琴師:李祖銘
演員:孫愛珍
演出單位:上海京劇院
17. 京劇《紅娘》
鼓師:張景霖
琴師:李祖銘
演員:王桂榮、章爾琴
演出單位:遼寧省錦州市京劇團、河北大廠縣評劇團
18. 京劇《大登殿》選段
鼓師:金惠武
琴師:艾兵
演員:閻桂祥、王蓉蓉、杜鎮傑
演出單位:北京京劇院
19. 豫劇《搶媽媽》
編劇:張曉亞
作曲:朱超倫
導演:王為念
演員:小香玉
演出單位:小香玉希望藝術學校
20. 評劇《小女婿》
演員:王冠麗
演出單位:天津評劇院
21. 河北梆子《杜十娘》
編舞:冷明宇
演員:彭蕙蘅
演出單位:河北省梆子劇院
22. 眉戶戲《五更鳥》
演員:李梅
演出單位: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
23. 吉劇《喜貼春聯》
編劇:華景坤
作曲:李凌元
導演:劉富英
編舞:冷明宇
演員:安靜芳、王桂芬
演出單位:吉林省吉劇團、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24. 京劇歌舞《靚麗行》
作詞:魏子晨
作曲:張磊
編舞:林陽
演員:史敏、劉桂娟、張艷玲、耿巧雲、張萍
演出單位:上海京劇院、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河北省京劇院、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中國京劇院青年團
25. 京劇《青城十九俠》片段
鼓師:張景霖
琴師:李祖銘
演員:孫明珠、胡小毛
演出單位:陝西省京劇院、天津京劇院
26. 京劇《飛虎山》
鼓師:馮洪啟
演員:尚長榮、葉少蘭
演出單位:上海京劇院、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
27. 京劇《龍鳳呈祥·洞房》
鼓師:李素陽
琴師:張素英
演員:李維康
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
28. 京劇《百鳥斗金蟾》
作詞:孫元喜
鼓師:李鳳閣
導演:張正秋
演員:張幼麟、王立軍、周龍、王平、程和平、艾金梅、胡小毛、年金鵬
演出單位:天津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上海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江蘇省京劇院、湖北省京劇院、河北省藝術學校保定市分校
29. 崑曲《長生殿·小宴》
演員:楊春霞、蔡正仁
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上海昆劇院
30. 川劇《別洞觀景》
演員:沈鐵梅
演出單位:重慶市川劇團
31. 贛劇《八仙飄海》
演員:陳俐
演出單位:江西省贛劇團
32. 少數民族戲曲聯唱《五色花》
編舞:冷明宇、吳瓊
伴舞: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彝劇《銅鼓祭》選段
演員:張紅艷、郭建設
演出單位:雲南省楚雄州彝劇團
藏劇《文成公主》選段
蒙古劇《滿都海斯琴》選段
領唱:其其格額爾德木圖
演出單位:內蒙古民族劇團
白劇《阿蓋公主》選段
演員:葉新濤、李澤新
演出單位:雲南省大理州白劇團
傣劇《娥並與桑洛》選段
演員:萬小散、李小喜
演出單位:雲南省德宏州傣劇團
《劉三姐》選段
演員:段泓、白燕升、朱軍
33. 京劇《武家坡》
鼓師:張景霖
琴師:李祖銘
演員:葉復潤、張火丁
演出單位:台灣復興劇社、中國京劇院青年團
34. 大陸、港、澳粵劇聯唱《圓夢》
作詞:閻肅
編舞:冷明宇
演員:張明敏、秦翠萍、楊小秋
35. 京劇《馬前潑水》選段
鼓師:張景霖
演員:何玉蓉
演出單位:江西省京劇團
36. 京劇《群英會·回書》
鼓師:賡金群
琴師:沈玉才
演員:袁世海、鄭岩
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
37. 《中華神韻》
作詞:魏子晨
作曲:姚明
編舞:林陽
演員:袁慧琴、胡璇、李佩紅、張晶、李海燕、杜鵬、張克、朱強、楊赤、陳俊傑
演出單位:中國戲曲學院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修班、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華甸市歌舞團
⑵ 長相酷似鄧亞萍的京胡琴師,大概是兩千零一年的京劇戲迷票友大賽上涌現的,忘了叫什麼
沈媛,國家一級琴師,出生於梨園世家,祖父是著名京胡演奏家沈玉才老先生。沈媛現在為遲小秋操琴,是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奏員。
⑶ 京劇發展史上,有哪些琴師能稱得上「京胡聖手」
能稱「胡琴聖手」者,當是眾多高手中的佼佼者。
楊寶忠,任職天津戲校。楊派三絕中的胡琴。
有非常高超的操琴技藝,胡琴伴奏創造性地發展出「密不透風」的裹腔拉法。
更有建樹在於,楊派老生的形成,有楊寶忠的很大功勞。楊寶忠教唱楊寶森;楊派胡琴伴奏別具一格,胡琴尺寸積極,唱腔尺寸平穩,一靜一動,一張一弛,相濡以沫,相得益彰。這才當得起楊派聲腔中胡琴一絕。
在楊寶忠先生的著作中,有明文記載,李慕良先生初給馬連良拉伴奏,此時楊寶忠先生即將離開馬連良。楊寶忠曾悉心教授李慕良伴奏的拉法。
座下弟子眾多,王鶴文,趙建華,李亦平。。。
汪本貞,裘先生的琴師。操琴技術功力出類拔萃,無人能出其右。同樣的過門,汪先生拉出來穿雲裂帛,金石聲震。裘先生曾換了幾個琴師,沒人能拉出那種氣勢。今天,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存有的京劇錄音(大 探 二),很好地記錄了汪先生的伴奏。用「石破天驚」形容聽覺感受,一點不為過。能把京胡聲音記錄這么好的錄音,當為稀有。
座下弟子,大名鼎鼎宋士芳。
陳彥衡,(約1864——1934)戲曲音樂家。排行十二,人稱「陳十二」。原藉四川,久居北京。因愛好京劇而悉心鑽研京胡樂律,並得到梅雨田指導,遂成京胡名家。對京劇老生,特別是譚鑫培的唱腔,深有研究。名演員余叔岩、言菊朋等都曾受其教。偶爾以業余身份登台演奏,但從未正式搭班。晚年以教戲為業。工書畫。曾記錄譚鑫培所演十一種劇目的工尺譜,編成《說譚》、《戲選》、《燕台菊萃》等書,建國後合刊為《譚鑫培唱腔集》十種。又有《舊劇叢談》,論述譚和同時期演員的表演藝術。
孫佐臣,(1862——1936)京劇琴師。名光通,乳名老元,北京人。初演小生,後改琴師,為老生許蔭棠、賈洪林操琴。與梅雨田齊名。曾給許多著名演員伴奏。譚鑫培慕名,邀為琴師,隨譚多年。弓法靈活,手音響亮,耳聰手快,隨腔穩准,尺寸運用自如,並以「花點」著稱。據傳他手指特長,琴弦上高音部位,無須「換把」就能按到。譚鑫培的《李陵碑》、孫菊仙的《道遙津》、汪桂芬的《文昭關》,他都曾伴奏,不須事先對腔就能應付裕如。
梅雨田,(1869——1914)京劇琴師。名啟勛,乳名大鎖。京劇名旦梅巧玲之長子、梅蘭芳之伯父。祖籍江蘇泰州,久居北京。幼時酷愛音樂,從賈祥瑞習昆笛,擅長京劇場面各種樂器,後又拜李春泉專學京胡。曾長期為譚鑫培操琴,與鼓師李五(李奎林)被譽為譚之左輔右弼,三人搭擋,珠聯壁合,相得益彰。他運弓有力,指法諳練,托腔嚴謹,造詣深厚。為人率直,性格高傲,但頗為人們尊重。著名京劇研究家紅豆舘主、陳彥衡等常登門求藝。曾為清「內廷供奉」。據傳譚鑫培演《擊鼓罵曹》以曲牌(夜深沉)伴奏,始自梅雨田。
徐蘭沅,(1892——1976)京劇琴師。北京人。幼年學戲,生旦凈丑各行都曾涉獵。1908年正式拜師改習文試場面,以操京胡為其特長。經常向譚鑫培的琴師和鼓師梅雨田、劉順求教。由於他戲路寬,熟諳伴奏音樂,精通曲牌、鑼經,被稱為「六場通透」的樂師。1910年開始登台操琴,為青衣吳彩霞伴奏,次年吳偕劉鴻聲至上海演出。1913年入富連成社任琴師,業務知識愈益豐富。後為譚鑫培伴奏,直至譚逝世。1921年梅蘭芳籌備赴港演出,他加入「梅劇團」,由此開始了與梅二十八年的合作。在伴奏中運用優美和諧的「過門」和巧妙的「托腔」、「墊頭」,為梅的演唱起了烘雲托月的作用。幾十年來,梅所排演的新戲,在場子的穿插、曲牌的選擇、唱腔的組織上都有徐的精心創造。他熱心培養下一代,是具有高度教學水平的教師。著有《徐蘭沅操琴生活》一書。
王少卿,(1900——1959)京劇琴師。北京人,原籍江蘇淮陰。京劇老生王鳳卿之子。初學老生,後改學胡琴,拜曹心泉為師。久為王鳳卿、梅蘭芳操琴。他擅長用長弓,音質堅實,氣勢大度,指法靈活,柔和圓潤。為梅蘭芳創制之唱腔,優美動聽,富於新意。豐富和發展了演奏京胡的技術、技巧,如《貴妃醉酒》之中之(柳搖金)曲牌,用多種把位作各種變奏,由他所創,增強了這一曲牌的藝術表現力。梅蘭芳在演出中增加二胡托腔,也是由他創始。
楊寶忠,(1900——1968)京劇琴師。號信臣,北京人,原籍安徽合肥。名旦楊小朵之子。初從張春彥學戲,後拜余叔岩為師,演老生,藝名小小朵。清未民初演出於北京、天津,以《轅門斬子》、《捉放曹》等劇著名。不久因病輟演,賦閑家居,專攻胡琴,常在北京各票房為人伴奏。由於熟諳「譚派」唱腔,伴奏駕輕就熟,深受演唱者的歡迎。後長期為其堂弟楊寶森伴奏,琴藝唱腔相得蓋彰。其伴奏過門短弓、快拉見長,急如疾風騾雨。其「托腔」和「小墊頭」穿插唱腔之間,絲絲入扣,形成京胡伴奏的獨特風格。建國後任天津市戲曲學校教師。
李慕良,京劇琴師。字孟鄂,湖南長沙人。1916年生。父李趕三系京劇丑腳演員,曾與歐陽予倩、田漢合作演出。他七八歲開始學戲,演老生。九歲學拉胡琴,十二歲登台,十四歲在長沙代人為馬連良伴奏,馬視為奇才,收為弟子,1935年隨馬到北京,繼續學唱老生,間亦為言菊朋吊嗓操琴。1937年經馬連良介紹,拜徐蘭沅為師。1940年後長期為馬連良專職操琴。1956年隨馬參加北京京劇團。他熟諳京劇曲調,造詣高深,勇於革新。演奏流暢華麗,善於設計新腔,對「馬派」唱腔的發展作出許多貢獻。在《赤壁之戰》、《趙氏孤兒》、《海瑞罷官》以及現代戲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中,對唱腔、伴奏、曲牌音樂均有革新創造。尤以《趙氏孤兒》一劇,與裘盛戎共同改作「漢調二黃」,成為當前廣為流傳的花臉新腔。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北京京劇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專門從事唱腔、音樂設計和教學工作。
尤繼舜:國家一級演奏員。琴師、作曲。幼時在其父的開蒙下學琴。12歲考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藝術學院京劇科學藝。後入江蘇省戲劇學校京劇科,畢業後先入江蘇省京劇院,1969年調上海京劇院《智取威虎山》劇組操琴。曾拜趙濟羹為師,並求教於汪本貞、李慕良、鍾世章、何順信、王瑞芝、姜鳳山、沈玉才等名家。他酷愛京劇,謙遜好學,琴藝音色飽滿,清徹純凈,靈巧華麗,手法敏捷。1990年首次在滬舉辦京胡演奏、伴奏專場,演奏的《躍龍門》、《燈節》、《無題》、《雲雀》等深得觀眾好評,並錄制出版了個人專集。幾十年來,先後給南北眾多京劇名家操琴,藝術影響深遠。梨園界贊京胡名家有「南尤北燕」之說,「南尤」即指尤繼舜。參與創作的主要京劇作品有《長恨歌》、《貞觀盛事》、《廉吏於成龍》。曾獲得第三屆、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作曲(音樂設計)獎。
燕守平:國家—級演奏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沈媛:出生於梨園世家,祖父沈玉才是京劇界著名琴師。一九八四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師承張素英、黃金陸、費玉明、劉鐵山等。一九九 O 年畢業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
上海京劇院琴師:周志良:
京胡演奏員。自幼酷愛京劇,先後師從上海京胡名家沈雁西、尤繼舜、盧文勤、沈毓琦等。1979年考入上海戲曲學校,主修京胡專業,坐科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上海京劇院琴師:李壽成:
琴師。一級演奏員。1963年畢業於上海京劇院學館。師從趙濟羮學習操琴,工京胡,畢業後在上海京劇院工作。曾在《海港》劇組任主要琴師。
京胡名家——王鶴文
王鶴文是著名京胡演奏家楊寶忠的學生。他的胡琴演奏藝術,在繼承老師技法的同時,刻意追求「嚴、足、帥、博」4個字。
京胡名家:何順信
京劇琴師。祖籍河北河間,生於呼和浩特市。
梅雨田:京劇琴師。梅蘭芳伯父。祖籍江蘇泰縣,久居北京
孫佐臣
琴師:秦勤,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三年畢業於重慶藝校.
一九九五年一優異成績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大專班,師從吳炳璋、王鶴文、曹寶榮並得到京胡大師何順信親授之《望江亭》《狀元媒》《龍鳳呈祥》《楚宮恨》,唐在炘先生親授《鎖麟囊》《坐宮》等劇目。
一九九七年畢業分配於北京京劇院青年團,為青年團重點劇目《吳漢殺妻》《驛亭謠》《三打白骨精》擔任京胡伴奏。改革後,在二團又為《沙家濱》《碧波仙子》《呂布與貂蟬》《四郎探母》《龍鳳呈祥》《紅鬃烈馬》《白蛇傳》等戲擔任伴奏,其中《沙家濱》在全國巡迴演出和中央電視台的現場直播中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二 OO 二年為著名青衣演員張麗雯伴奏新編 歷史 劇《李亞仙》。
劉 正 輝 :
京劇琴師,1958 年 出 生 於 北 京,現 在 中 國 戲 曲 學 院 任 教。他 致 力 於京 胡 演奏藝術和京胡製作技藝的提高,經 過 多 年 的 潛 心 鑽 研 京 胡 制 作 藝 術,從 師 當 代 京 胡 制 作 大 師 許 學 慈 先 生,得 其 真 傳。其 出 版 著 作、聲 樂 制 品 被 國 內 外 專 業 及 業 余 人 士 喜 愛 收 藏。
當推過世的孫佐臣,梅雨田,徐蘭沅,王少卿,趙繼羹,李慕良,楊寶忠以及現在當紅的王鶴文,尤繼舜,燕守平,宋士芳等人都是聖手級的琴師。
在京劇發展史上,真正使我了解的是我父親拉京胡最棒的!拉京胡棒的北京上海濟南等京胡聖手我不了解,只聽他們拉的棒,都不認識。我父親拉京胡在我心中就是"京胡聖手"。
我從小時候記事,見父親在家晚上自拉自唱,去瓜棚看瓜也帶著京胡,幹活休息時也拉唱一陣子。父親拉京胡昂著頭,迷上眼睛,邊拉看唱,唱老生、小生、花旦、老旦。我最愛聽父親拉的京胡。
1956年至1965年期間,差不多過年唱戲,冬天晚上在大隊的大屋裡排戲,主要排京劇《紅娘》、《玉堂春》、《打漁殺家》等。父親拉京胡,有二人隨拉二胡。有時父親打鼓板。有演唱的幾人。排好戲春節後演幾晚上,給山村帶來節日的歡聲笑語。
在我心中我父親齊永昌就是山村裡的"京胡聖手 !
中國京胡聖手是很多的,幾代人里都有京胡拉的很棒的高手,除了當今較有名望的尤繼舜、燕守平、王鶴文、李祖銘等大師以外,我記得還有多位京胡高手已經去世了,天津的楊寶忠、李寶華、魏國勇、等等(還有本人不知道的琴師不太清楚),後來又有姚利、王彩雲、等幾位京胡高手。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在中國京劇發展史上,京劇唱腔要有京胡伴奏紅花配綠葉,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他們形成了自己一套流派風格,創建了自己一套流派唱腔,然而他們的唱腔形成離不開琴師,琴師設計唱腔幫助了流派的形成,京劇表演藝術家與著名琴師長期合作磋磨唱腔基礎上,長年累月與這些京劇表演藝術家一起不離不棄,研究一句唱腔要伴奏上萬遍,二十幾年,三十幾年他們在一起總結出了京劇唱腔的精髓,因此人們通過研究京劇唱腔入門後,基本上可以弄懂京劇傳統戲音樂,然後你喜歡上了京劇藝術京劇伴奏樂器小小京胡這個小小京胡是要從兒童時期開始學習的,因而我們從小學習京胡藝術,我們要向一位京胡大師,京胡聖手,全世界,全中國只有一位沒有第二位楊寶忠京胡大師,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認為只有一名京胡大師楊寶忠呢?全國京劇界,全國戲迷一致共認楊寶忠京胡大師挑不出任何毛病,是我們京劇界,戲迷崇拜的一位京胡聖手。話說到這個分上了老生常談,小小京胡基本上沒有普及到位失傳二代人很可惜。
你提的這個問題還真把我難住了。原諒我才疏學淺。只能說出:李慕良、孫佐臣、燕守平、李祖銘、徐蘭沅、王鶴文、尤繼順這些位新老京胡大師了。
個人認為,太多了,楊寶忠,沈玉才,汪本禎,燕守平,尤繼舜,王鶴文,何順信,李慕良,姜鳳山等等!
⑷ 國家京劇院琴師魏巍
國家京劇院青年京胡藝術家——魏魏。黑龍江人,她身材高挑、青春氣十足。她拉琴的特點是節奏好、音準,拉琴大氣、善用長弓,挫弓、仫弦、揉弦干凈利落、游潤有餘、張弛有度、剛柔並濟,聽的岀她的功底扎實、深厚,無論傳統戲還現代戲的風格、特點,她把握的都很精準、味道濃,為藝術家們的演唱起到了更加完美和升華作用,是一位出類拔萃又有靈性、不可多得的美女京胡天才,嘿嘿嘿嘿……使後生可畏喔。魏魏承擔著國家京劇院重大演出任務,是於魁智、李勝素、袁慧琴最欣賞、得意和最喜愛的青年京胡演奏藝術家。
⑸ 在京劇界堪稱「第一美人」的演員都有誰
中國國家京劇院演員、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北京京劇院演員、工梅派青衣竇曉璇;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演員王夢婷;堪稱是當代京劇界「老、中、青」三代「美人」的典型代表!
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人,李勝素成就斐然獲獎無數,1987年獲得「首屆CCTV全國青京賽獲優秀表演獎」;1991年獲得「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1996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7年獲「古巴第十四屆·傑出青年藝術家」稱號等等。
⑹ 京劇梅派優秀傳人史依弘、李勝素、董圓圓藝術之比較,各有什麼特點
題主問:京劇梅派優秀傳人史依弘、李勝素、董圓圓藝術之比較,各有什麼特點?好問題,在下的答案如下:
史依弘,是上海京劇院的頭牌大青衣,曾跟隨第一武旦張美娟學習刀馬旦及武旦,後又跟隨聲樂專家、梅蘭芳大師的琴師盧文勤學習梅派藝術,她的梅派藝術真可謂是正宗專業,梅派京胡大師姜鳳山曾這位評價史依弘,在她身上看到言慧珠的影子!近幾年的頻繁跨界也是她的一大特點,比如參加《舞林大會》狂秀鬥牛舞,再比如大膽出演程派經典《鎖麟囊》,再比如與崑曲大師蔡正仁先生,共同演繹崑曲經典《牡丹亭》等等,史依弘,真可謂是「文武昆亂不擋」的梅派大青衣! 李勝素,是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當今京劇界的領軍人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她是梅派大師梅葆玖先生的弟子,繼承和發展了梅葆玖先生的梅派藝術,她的扮相極其漂亮,唱腔極其飽滿甜潤,甚至對京劇不熟悉的人,也會因她而愛上京劇!近幾年,與搭檔於魁智,代表中國京劇頻繁的出國演出,可見她是真正的京劇名角,是當今京劇界的一張閃亮名片!由她主演的京劇電影《穆桂英掛帥》榮膺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董圓圓,是國家京劇院的當紅頭牌,也是梅派大師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當今梅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改編自梅派傳統經典的《洛神賦》是當今京劇舞台上的常演劇目!在北京京劇院,董圓圓就是九大頭牌之一,如今加盟國家京劇院與搭檔張建國,又成為繼李勝素於魁智之後,又一經典組合!董圓圓的扮相與唱腔與前二位不相上下,也是當今京劇界的領軍人物!
以上三位都是當今梅派的代表性人物, 也是戲迷票友為之瘋狂追捧的名角,擔的起「梅派大青衣」的稱號!好啦,對於這三位梅派大青衣,各位看官還有什麼補充,歡迎留言評論!
史依弘、李勝素、董圓圓這三位梅派傳人,算得上是梅派的中流砥柱了,其中李勝素和董圓圓都是梅葆玖的弟子,而梅葆玖也親口在媒體面前說過,李勝素是他最優秀的弟子。
在這里我也就不深究她們二人之間的高低了,畢竟梅葆玖大師說的話,自有他的道理。今天就單來說說她們三人之間的藝術特點。
先說說史依弘吧,史依弘出生於1972年,今年46歲了,是三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現任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為國家一級演員,現在在上海京劇院擔任主演。
史依弘的路子寬,文武雙全,而且新戲不斷,不過嗓子不是很出眾。但是相比於李勝素和董圓圓,她的動作神韻是最接近梅蘭芳的。而且她的還有一種比較古典的氣質。
李勝素出生於1966年,今年52歲了,現在是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領銜主演,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在這三人中,李勝素的知名度應該是最高的。
李勝素的唱功比較好,梅葆玖先生還在世的時候,她還跟著梅葆玖一起改創了不少新的唱法,在這三人中,李勝素的唱功應該是最強的。而且扮相也不錯,端莊大氣,有種大家閨秀的氣質。
董圓圓出生於1964年,今年54歲了,現在為國家京劇院三團主演,國家一級演員,是梅葆玖的第三位弟子。在三人中,董圓圓的年齡稍大一些。
董圓圓的扮相還行,不過在唱念上面,還是比不上李勝素和史依弘的,而且綜合起來說的話,在李勝素與董圓圓之間,梅葆玖先生已經給出了答案。史依弘雖然年輕,但是實力不容小覷。
她們三個人都獲得過戲曲界的最高獎項梅花獎,也都是國家一級演員,風格各有不同,史依弘當時如果拜了梅葆玖為師,相信她的水平應該會更上一層樓。
我是戲曲說,專門說戲曲,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戲曲說
李勝素史依弘董圓圓三人綜合比較起來不相上下,都是梅派翹楚,是京劇界的驕傲,以《楊門女將》和《白蛇傳》為例,李的青衣唱念部分突出,史的刀馬部分武打突出,董比較綜合唱的規矩武的亦可。三個人唱腔因發音部位不同則各有各的不足,拉低了梅派的整體水平,李勝素偏流行,韻味差,史依弘偏美聲,不符合傳統審美,董圓圓可能是年齡和身體的原因嗓子時好時壞但唱的規矩。三人的唱比較起來,李勝素的問題最嚴重,京歌畢竟不是京劇。李和董的可取之處是她們的扮相,遠超過史。
我識為史依弘好,會戲多,文武都行,最像梅蘭芳。嗓子還行,還去程先生,嗓子不好能說不好嗎?
第二是李勝素,條件好,進入人物差。
董圓圓,唱的還行,做,念還須下功夫。
怎麼好也找不著,過去的京劇的樣子,是演唱,不是演誰像誰。
史依弘,上海京劇院年輕的國家一級演員獲得過梅花獎前夫著名影視演員李成儒。李勝素,梅葆玖先生親傳弟子當代梅派領軍人物演出劇目眾多獲得獎項無數,董圓圓也是梅葆玖先生親傳弟子演出眾多獲獎很多。都是著名藝術家,藝術怎樣比較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不敢評論。李勝素在公眾場合出場率最高,現在扛著梅派大旗在行走也是公認的代表性人物。
正集中聽梅派,談談外行人的看法。三位梅派傳人,只有李勝素老師沒看過現場演出。
史:她的《玉堂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時,確實有驚艷之感。做派端正(其實以玉堂春的出身,略花俏些也行)、唱得也端正,嗓音好聽,聽說經過西洋聲樂的科學發聲法較正,就是覺得力度有點弱。武旦的底子讓史的身段做派挺有表現力的。
李:無論唱念做打從視頻看都很流暢,可總看到她是唱戲歌或者晚會上四人聯唱,搞得印象里一年也難得李唱整出大戲。這不能不說是大大遺憾。
董:嗓音不如李好,原來覺得高音區有點夠不著,現在似乎沒啥問題了。但是有味道,越聽越美。來中國京劇院後,與張建國合作,對方因為年齡問題,反而襯托董非常出色。目前,個人最喜歡她的戲,覺得她更接近梅派的精髓。
提起這三位梅派青衣,確實是當代最優秀的代表人物,至於各人有何特點,何者優秀,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個人是對史依弘情有獨鍾,其原由是:
一,史依弘文武雙全,這對大青衣來說確實不易。她既要唱功好,又要武打好,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肯定做不到,這方面李董兩位畧有欠缺。
二,史依弘敢於創新,不受梨園條框影響。她除了繼承演出梅派傳統戲目外,還嘗試演出其他流派名劇,如程派的《鎖麟囊》,尚派的《昭君出塞》,還多次演出崑曲受到好評,特別是還敢排演莎士比亞名劇《巴黎聖母院》等等。
三,史依弘走出國門,全球影響大。她多次在維也納大廳傳播國粹,與尚長榮老師合作拍攝的《霸王別姬》3D電影風靡全球,榮獲國際大獎。
四,史依弘敢於挑戰傳統體制, 探索 市場機制,雖未成功,但勇氣可嘉。
總之,對國粹京劇來說,當今除了傳承,更要創新,才能跟上時代步伐,否則將被 歷史 淘汰。史依弘在京劇創新方面比李勝素和董圓圓做得更多。
董圓圓各方面都挺好,沒有明顯突出地方,綜合起來,尚不能和其他兩個相比。個人特點上,李勝素突出在唱,史依泓突出在做。論唱功兩人不相上下。但是,兩人音色各有特點。李勝素是藍天上一輪皎潔的月亮,史依泓則是藍天上一輪遮在雲彩後的月亮,即雲遮月。究竟是喜歡一輪乾乾凈凈的月亮,還是雲遮月。不同人有不同喜好。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比如,我聽著都挺好。
這三位京劇梅派傳人各有千秋,在群眾中的印象最好的那當然是李勝素,她給人的感覺,太貼近工農兵,是一位優秀的女性,特別是海島凍輪唱段真是家諭戶曉,我是個學京胡的,要唱這段戲,我先問你跟誰學的,李勝素,好咱開戲,那兩位在梅派地位亞與李勝素,
其實真正的實力派是董圓圓,這是不用質疑的。辦起妝來干凈利落,又文武全拿行腔圓潤高亢,自然有韻味。是京劇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反觀史依弘,吐字不清行腔不準,李勝素扮相粉嫩,唱腔做作 沒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