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姓歷史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的胡姓名人有
漢朝時胡廣,曾經在6代皇帝手下當官;
唐代有詩人胡曾,他的詩通俗明快,
還有和尚詩人胡得生;
北宋有學者、教育家胡瑗,
南宋有經學家胡安國及他的兒子學者胡宏;
宋、元之間有史學家胡三省,以解釋《資治通鑒》而聞名於天下。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是學者胡居仁、胡直,
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
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
印刷家胡正言;
清代有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
文學家胡天游;
近現代的胡姓名人有:
國民黨右派首領胡漢民、
著名學者胡適,
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
國民黨高級將領胡宗南,
小說家胡也頻等。
歷史名人
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
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
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
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
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胡三省,
明時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
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軍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
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廣東潮陽縣著名人士胡萬洲,任國民政府海陸大元帥,孫中山總統咨政。
2. 歷史上,寡婦胡充妃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有何魅力,竟然將朱元璋如此著迷
胡寡婦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初戀」,拒絕了朱元璋以後依舊讓朱元璋念念不忘。歷史中留下的朱元璋大多數冷酷無情的形象,對於生殺之事看得很輕。但是歷史中也記載了朱元璋的另一面,她曾經對一個寡婦非常的上心,這讓後人非常感嘆於朱元璋性格的多面性。
朱元璋攻佔應天府後,依舊對胡寡婦念念不忘。在攻佔應天府後,朱元璋的勢力可以說非常大了,在這時,所有的女子都巴不得成為他的囊中之物。然而,朱元璋就對胡寡婦一個人非常的情有獨鍾,即便地位已經非常高了,但是還是希望能夠博得胡寡婦的芳心。就怕人四處打聽胡寡婦的下落,終於在淮安找到了他的蹤跡。而當時淮安並不是朱元璋的地盤,但好在淮安,後來也被朱元璋收歸己有。並且靠著自己的堅持,打動了胡寡婦,成功的迎娶了她。
3. 中國古代史上有名的美女有哪些(最少16個)
中國古代史上最出名的25個美女 1、【西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亂世間越國謀士范蠡之戀人、情人,吳王夫差之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沉魚」之強力,為千古美女代名詞。她違背良心做了一回吳國人民禍國殃民的壞女人。在導致吳國滅亡後,可能與范蠡扁舟隱逸而去,形跡縹緲無蹤。
2、【毛嬙】
毛嬙,《管子》和《莊子》里都記載過的美女,和西施同時成名。《管子·小稱》說:「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齊物論》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3、【夷光】
夷光,通常認為西施名夷光,但是有的學者認為夷光是越國同時進獻給吳國的另外一個奇質美人。明代陳士元《名疑》卷三說:「越以美女西施、鄭旦同進於吳。《拾遺記》雲:『越以美女二人貢吳,一名夷光,一名修明。』或雲夷光即西施,修明即鄭旦也。夷光一作移光。」許多古書把夷光當作西施的間諜同事和共謀,如《太平廣記》。
4、【李夫人】
李夫人,漢武帝劉徹最寵幸的皇妃,出身歌妓。她短命的一生牽系著千古中華文化的幾個亮點—她是著名詩句「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所歌詠的對象,還是「姍姍來遲」這個成語所指的對象,她最出彩的成就是韓非子「色衰愛弛」的理論大實踐。她在病中堅決不讓漢武帝看見自己的病容,使得他不至於變心,在她死後還關照自己的親人。
5、【卓文君】
卓文君,西漢時期漢賦代表性作家司馬相如的妻子,史上最著名的私奔故事的女主角,也是中國文人千古佳人夢里才子佳人的鼻祖。她是臨邛富商卓王孫之女,被許配給一個皇孫。未婚夫未婚而亡,十七歲的處女便成為寡婦。辭賦家兼音樂家的才子司馬相如在應邀做客卓家時,以琴曲《鳳求凰》挑逗她雪夜私奔,並與窮書生丈夫一起開飲食店,她當壚賣酒,他洗碗刷碟。生米煮成熟飯後,父親還是資助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丈夫以辭賦天才為漢武帝重用,立下安撫西南少數民族的功勞。她後來經歷了丈夫移情別戀、自己不能生育等婚戀風波,分別以《怨郎詩》挽回愛情,以《白頭吟》鞏固婚姻,終於白頭偕老。她是一個才貌雙全而敢愛會愛的美女。
6、【班婕妤】
班婕妤,漢成帝劉驁的嬪,趙飛燕、趙合德孿生姐妹的情敵,真名無考,婕妤是標示妃嬪的等級的一個稱號。她是賢德與美貌合一的象徵,是寵辱不驚的典範,具備作為帝的亦師亦友亦妃的綜合型魅力,堪稱學者型美女!她以博通文史的才華、滄桑跌宕的經歷創造了「秋涼團扇」的典故,表達了美女失寵的辛酸心理。她失寵不失格,面對史上最著名的「湛於酒色」的昏君——一個不但好女色而且好男色的帝王,她選擇了淡出情場的舉措,在長信宮中陪侍太後燒香禮佛。
7、【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嬙,史稱「明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落雁」之強力。南郡秭歸人,今三峽地區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絕世美女,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的功績盡在榮譽稱號「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有了保障。呼韓邪單於亡故後,按照習俗,嫁給其長子為妻,三十三歲時,香銷玉殞,在今內蒙呼和浩特市留下一座「青冢」和五十年的漢匈和好以及兩千年的詩文熱門話題,王昭君還是三峽成為「詩峽」的一個「詩性因子」,也是最有「戲」的人物,其故事上演在歷朝歷代的戲劇舞台。
8、【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漢成帝劉驁的婕妤、皇後,班婕妤的情敵,西漢最著名的舞蹈家,從「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並且被稱為「飛燕」來推斷,似乎也是雜技演員,她被指斥為婦德最差的狐狸型美女,因為不能生育,便與妹妹一起謀害漢朝皇嗣,後來不小心弄得漢成帝暴斃,但使得他還斷子絕孫卻是出於毒辣的嫉妒。
9、【合德】
合德,就是趙合德,趙飛燕的孿生妹妹,姐妹兩人,一個不宜主,一個不合德,卻恰恰叫宜主與合德。
10、【蔡琰】
蔡琰,即蔡文姬,東漢才女,著名詩人,亂世紅顏的代表。蔡文姬一生三嫁,初嫁河東世族之子衛仲道,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戰亂里,她被掠到南匈奴,再嫁,為左王妃十二年。曹操用重金贖回,演繹一場「文姬歸漢」的倫理大戲。她最後一個丈夫是曹操部下田校尉董祀。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0-12 08:05 11、【二喬】
二喬,三國東吳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大喬為孫策妻,小喬為周瑜妻,為英雄美人匹配的經典。二喬在「三國演義」的歷史大戲里,被諸葛亮用作激怒周瑜的道具:諸葛亮巧改曹植《銅雀台賦》的「橋」為「喬」,原句「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蝃蝀」為彩虹)被篡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於是,曹操在周瑜眼裡就有了圖謀二喬美色的野心了,周瑜聽信之後,豈能不為愛妻而恨曹操?於是才有赤壁大戰曹劉聯合破曹的壯舉。杜牧的《赤壁》就暗含了這個典故:「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2、【綠珠】
綠珠,西晉豪富官員荊州刺史石崇妾。石崇任職刺史期間,靠派兵丁喬裝強盜秘密截殺客商而成巨富,有過對朝中要員賈謐車輛望塵而拜的卑劣人品。但是,愛妾綠珠感恩於石崇,不會考慮其卑劣人品和違法惡行。在他失勢之時,通過在「金谷園」跳樓自殺來阻止石崇情敵和政敵對自己美貌的覬覦,企圖保護石崇免受牽連。綠珠「以死酬情」,並未挽救石崇生命,但她卻永遠載入了情史。
13、【碧玉】
碧玉,成語「小家碧玉」的主角,晉代汝南王司馬的妾。孫婥應司馬義之請,作有《碧玉歌》兩首(據王運熙《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其一: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其二: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難,回身就郎抱。
14、【張麗華】
張麗華,南朝亡國後主陳叔寶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她發長七尺,其光可鑒,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寵冠後庭。百司奏事,後主常抱置膝上共決之,遂侍寵弄權,亂綱紀。隋軍入,與後主、貴嬪同入宮中景陽井,為隋軍擒斬。陳後主著名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里有她美麗而不幸的影子:「……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隋煬帝因未得張麗華而甚為遺憾。
15、【侯夫人】
侯夫人,隋煬帝的樓里一個可能還是處女之身的宮女,以上吊自殺的方式抗議不得寵幸,深閨寂寞。她死後顏面艷若桃花,美貌異常,臂系錦囊,中藏宮怨詩,引發楊廣無限悲傷,令選美失職瀆職的宦官自盡,她是歷史上少見的死後才得到帝王無限寵愛並且美名、才名俱滿天下的美女。侯夫人大約16歲進宮,24歲左右自殺,存詩13首,為初唐四傑先聲。
16、【楊太真】
楊太真,即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羞花「的震撼力。唐玄宗李隆基兒子的壽王李瑁的妃子,婚後五年由李隆基冊封為自己的貴妃。她是著名的音樂家、舞蹈家,安史之亂中被摯愛她的人於萬般無奈下賜死。據說,她被賜死的時候被調換了,真身偷渡日本。
17、【崔鶯鶯】
崔鶯鶯,同一個人,卻有兩個身份,三種性情,因為,崔鶯鶯是起源於唐代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而進入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里的現實人物和文學形象,她在文學里活了五百年!於是,有現實里的身份和文學里的身份。現實里的崔鶯鶯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託名張生)的西廂邂逅戀人,文學里的崔鶯鶯是虛構的文人張君瑞的妻子;現實里的崔鶯鶯是個遭遇始亂終棄的可憐官宦小姐,文學里的崔鶯鶯是個姻緣美滿的狀元夫人;現實里的崔鶯鶯是元稹《鶯鶯傳》(即《會真記》)這部成為才子佳人筆記小說鼻祖里的主角,文學里的崔鶯鶯是董解元和王實甫追求理想愛情和婚姻的形象代言人。人們一般認為,《鶯鶯傳》雖然也是文學作品,但是它寫的是現實生活——魯迅說:「元稹以張生白寓,述其親歷之境……」,而文人們則根據她的傳奇來改造她——在董解元那裡,她是「從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社會想的代言人,在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她是「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純情理想的代言人。總之,她是個亦實亦虛的美女,現實和傳說里都有她的蹤跡。
18、【關盼盼】
關盼盼,唐代徐州名伎,徐州守帥張建封妾。白居易做客張建封府上時與她有一宴之交,盛贊:「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唐詩紀事》載其事跡。《御定全唐詩》820卷:「關盼盼,徐州妓也,張建封納之。張歿,獨居彭城故燕子樓,歷十餘年,白居易贈詩諷其死。盼盼得詩泣曰:『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從死之妾,玷清范耳。』乃和白詩,旬日不食而卒,詩四首。」
19、【蘇蕙】
蘇蕙,東晉女詩人,字若蘭,美女中具有蘭心蕙性美質者的代言人,「織錦迴文」典故的主角,前秦安南將軍竇滔妻。《晉書·列女傳》載:「……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錄。」就是在五彩絲線的織錦上織有八百四十個字,名曰「璇璣圖」,縱橫反復,可以讀出若干詩作。後人慣用「織錦迴文」指妻子書信,或者贊揚婦女的絕妙才思。
20、【非煙】
非煙,即步非煙,也作步飛煙。唐代咸通年間美女,精通詩文,善擊甌。她是史上反抗彩鳳隨鴉般「非偶」婚姻的代表,法定丈夫是任河南府功曹參軍的武公業,真正愛人是鄰居書生趙象。她在與趙象詩文往來中秘密戀愛兩年,被丈夫捉姦坦然而淡然承認了婚外戀:「生既相愛,死亦何恨。」遭到丈夫毒打致死。事跡見於她的同時代人皇甫枚的《三水小牘》,《全唐詩》存其婚外戀詩作四首。
21、【柳姬】
柳姬,唐朝大歷十才子之一中書舍人(類似皇帝的機要秘書)韓翃妻,著名的「章台柳」故事女主角,詞牌「章台柳」的緣起人物,章台柳在後世成為形容窈窕美麗女子的代名詞。章台柳故事曲折感人,大致情節是,韓翊流寓京師,與託名「李王孫」的豪士交為莫逆,韓翃與李王孫家妓柳姬互愛,李遂將萬貫家資與柳氏悉贈韓翃,韓因探親與安史之亂,與柳姬兩地分居。番將沙吒利恃平反有功強占柳氏,韓翊還長安後,鬱郁寡歡。一名勇將感韓柳誠摯之愛,縱馬入沙吒利府第搶回柳氏,經皇帝斡旋,韓柳夫妻團圓,白頭偕老。
22、【霍小玉】
霍小玉,「大歷十才子」之一李益的未婚同居女友,「郎才女貌」理想的臨時主角,「始亂終棄」遭遇的典型受害者,「痴心女子負心漢」的不幸遭遇者。李益少年及第前後,詩名響徹長安,遍求佳人,兩人相見後,同居兩年,山盟海誓不分離。李益後來因為家人強迫,娶妻盧氏,對霍小玉狠心割愛,致使她憂恨而死(故事見於唐代蔣房的《霍小玉傳》)。李益是著名的邊塞詩人,最終的官位高至禮部尚書,但他年輕時有一個嚴重的毛病:「妒痴」,人們稱為「李益疾」(新舊《唐書》),結合小說來看,大約主要是「疑心症」,竟然源於霍小玉冤魂的復仇。據小說,李益在霍小玉死後,因為猜忌妻子盧氏而離婚,甚至還妒殺過他的伴侶——「侍婢媵妾」。
23、【貞娘】
貞娘,也寫作「珍娘」,唐人多寫作「真娘」,貞潔的化身。她的事跡在蘇州一帶的流傳是:安史之亂時,她從北方流落蘇州,被迫墮入妓院,善歌能詩,才貌出眾,為蘇州絕色佳麗。一位富有才學,人品端正的人重金賄贈鴇母,欲留宿於真娘處。真娘上吊自盡,以死守身。經查,《全唐詩》錄有劉禹錫、白居易、李紳、張祜、沈亞之、李商隱、羅隱等有關貞娘的詩,但貞娘事跡難考,題詩內容空洞,從羅隱「死猶嫌寂寞,生肯不風流」來看,是一位賣藝不賣身的烈女。
24、【朱淑真】
朱淑真,她的詩作受到市民的激賞,卻在死後遭到父母的焚燒(據魏仲恭《斷腸詩集序》)。她顯然是英年早逝的「問題美女作家」。她的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與李清照齊名,有《斷腸集》存世。「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愁懷》)「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
25、【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花蕊一樣美麗又嬌弱的女人卻輕聲細語出利劍一樣刺骨的聲音:「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述國亡詩》)她的美貌,「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她艷驚兩朝,既是後蜀孟昶的慧妃,也是宋代宋太祖的妃子,她便同時有了亡國之君和開國之君的兩君專寵的榮華,而榮華背後是無盡的辛酸和不幸,她被俘後的身世是一團迷霧。《全唐詩》收錄作品一卷,一百多首統一名為《宮詞》,一首另名《述國亡詩》。
4. 胡家將有姓胡的女將嗎
呼延蓉 (女)、 呼延赤金(女)、 呼延碧桃(女)、呼延梅仙(女)、呼延瑞珠(女)、呼延采鸞(女)呼延玉英(女)
5. 姓胡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胡安:(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初期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遵:(生卒年待考),著名晉朝將領。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後,胡氏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後、皇後,盛極一時。 胡瑰:(生卒年待考),契丹族;河北涿縣人。著名後唐畫家。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江蘇如皋南鄉胡家莊人。著名北宋學者、教育家。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朝理學的先聲,是譽滿宋朝,惠及後世的大教育家。他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胡瑗小時候學習很刻苦,並且自負不凡,天資過人,七歲時便能寫一手好文章,十三歲時能通讀五經。雖然家庭生活及學習條件差,但他求學之志不減寸分,常以聖人、賢人要求自己,成為鄉里引人矚目的才子。當時,就有人對他的父親說:「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青年時期的胡瑗,既有遠大的理想和追求,又有專一、踏實的學習態度,他曾說:「孔子因學於人而後為孔子。」胡瑗恪守這一信條,勤學不懈。年輕時,胡瑗為避世事干擾,專心就學,便同他的好友孫明復、石守道一道隱居泰山,專心讀書,經常廢寢忘食,十年沒有回家。每逢家書捎來,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連拆都不拆,便拋向山澗,唯恐家事干擾了他的學習。如今泰山上還留有此遺跡,名為「投書澗」。就這樣,胡瑗在泰山度過了十個春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學問上,對儒家經典及百家之言全部認真研讀過,並且細心體會,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後來胡瑗能成為一代宗師與他年輕時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胡緩自泰山下山後,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在蘇州地區開辦私學,用儒家經典教授於蘇州。由於學識淵博,教育有方,不幾年便成為本地區遠近聞名的學者,很得當時蘇州知州范仲淹的垂愛和敬重。公元1035年,范仲淹設立了蘇州郡學,聘請胡瑗為郡學教授,從此開始了官學教學的生涯。胡緩主持郡學,學規嚴密,許多學生不能完全遵守。為此,范仲淹就把自己的兒子送入郡學,帶頭奉行胡瑗所訂的學規,使得沒有完全遵守學規的學生也不敢犯規。蘇州郡學也就這樣成為各地郡學的榜樣。公元1036年,胡瑗因為通曉古樂,長於音律,被范仲淹推薦到京城研究鍾律,製作了鍾磐等古代樂)器,得到朝廷的嘉獎。後來因為父親病死,胡瑗辭官曰家,繼續在蘇州郡學任教,直到公元1039年。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諒設立湖州州學,胡緩又以保寧節度推官的身份被聘為州學教授,「四方之士,雲集受業」。胡瑗在蘇湖設教二十多年,他大膽改革,勇於實踐,創立了著名的「分齋教學」制度。公元1004年,范仲淹在京城創立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當時胡瑗正設教蘇湖,由於他教績顯著,名聲很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視,於是宋仁宗皇帝派人「下湖學取瑗之法以為太學法」,並在大學中推行「分齋教學」制度。公元1052年,朝廷調胡瑗到京城主持太學。他講學時音韻高朗,意思清晰明白,很得學生信服,全國學者遠道而來,人數多到太學容納不下,附近的官署教被擴充為學舍。後來胡瑗升任太子中允,專門掌管太學。胡瑗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誨人不倦,教學有方,深得廣大求學者的信任和愛戴,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對此,王安石稱贊他是「天下豪傑魁」。胡緩的「明體達用」、「經實並重」的教育思想實在是兩大創舉,與當今素質教育一脈相承。「明體達用」思想突出表現教育為政治服務的主張。「經實並重」即經義和實學並舉,把經義和實學分齋進行教學,運用因材施教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學到自己渴望得到的知識,讓他們的才能得以最大發展。「經實並重」思想體現了胡瑗不僅重視知識傳授,而且重視能力培養,不僅重經義教學而且重科技教學。胡瑗的因材施教法、商討教學法、游學考察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娛樂教學法、激勵教學法、言傳身教法等教學方法更是給胡瑗的教育思想增添了光彩。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教育遺產。胡緩的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不追求榮華富貴,而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他想通過教育扭轉當時淺薄浮化的社會風氣,他想通過教育來安邦治國,這些願望通過他一生的不懈努力都已實現了。他以頑強的精神和意志而忘我工作,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深得當時許多人的信任和愛戴。王安石稱他為「天下豪傑魁」,確是名副其實。公元1059年,胡瑗因為生病不能掌管太學,以太學博士身份退休並回杭州他的兒子胡志康處。離開京城時,學生夾道送行,百里不絕。同年農歷6月病故於杭州,一代偉大的教育家結束了他光輝的一生,終年六十七歲。 胡安國:(公元1074~1138年),字康侯;建寧崇安人(今福建崇安)。著名宋朝經學家。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進士。胡安國十五歲到州學就讀。一天州學前演出大戲,州學學生都棄學外出看熱鬧,僅胡安國一人安心誦讀,州學老師非常感動,賞贈他紙筆佳硯。兩年後,胡安國進入太學學習。先徙居潭州城南,曾任湖南學事。因推薦王繪、鄧璋等人被解職。宋太觀四年(公元1110年)復職。宋宣和初任江東路學事。宋宣和末官至尚書起居郎。宋欽宗時出任通州(今江蘇知事。宋欽宗召其為給事中,寫出《時政論》二十一篇,因論及舊相被解職。南通)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進寶文閣直學士。逝世後得謚號「文定先生」。胡安國一生以聖人為目標,潛心研究《春秋》,與次子胡宏共同開創「湖湘學派」。著作有《春秋傳》、《資治通鑒舉要補遣》一百卷及其它文集。湖湘學派正式形成於南宋胡安國、胡宏父子手下。北宋末年,黃河流域戰爭頻頻,中原士人紛紛南下,給長江流域的文化興盛創造了機遇。胡安國也於南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率家人、弟子從荊門來到湖南,在潭州湘潭建碧泉書院,「前後居潭三十餘載」。然後又在衡山山麓辦文定書院,以講學撰述為業,除自己的子侄胡寅、胡宏、胡憲等外,還吸引了眾多湖湘士子前來就學。其中僅長沙人就有治《春秋》和《資治通鑒》的譚知禮、以孝友信義著稱的黎明等,從而開始奠定了一個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理學派別——湖湘學派。1138年(紹興八年)春,胡安國在湖南逝世,葬於湘潭陰山。他的傳世著作有《春秋傳》、《資治通鑒舉要補遺》等。其中《春秋傳》是他以畢生精力纂修而成,成為元明兩朝科舉取士的經義定本,也是湖湘學派的代表著作。胡宏是胡安國的次子,字仁仲,因長期寓居湖南衡山五峰下,人們稱他為五峰先生。胡宏從小就在父親胡安國的督導下研習經學,尤其服膺二程理學。他年僅十五歲時就撰寫了《論語學》和《程子雅言·序》,認為二程繼承了孔孟之學的真傳。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二十歲的胡宏進入太學,師從程門四大弟子之一的楊龜山,成為二程的再傳弟子。金兵南侵時,他和父兄一起遷居潭州,創辦碧泉等書院,並曾到寧鄉靈峰書院(今寧鄉縣朱良橋鄉靈峰山)講學。胡安國逝世後,胡宏獨立治學,他以振興道學,醇化風俗為己任,表示「道學衰微,風教大頹,吾徒當以死目擔」,寫成了《知言》、《皇王大紀》等著作。其中,《知言》是胡宏的代表作,內容包括哲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方面,被湖湘學派奉為經典,是傳授師說的重要範本。當時,一批批志學求道的青年紛紛來到衡山追隨胡宏研經讀史。至此,在思想體系和人才群體上完全奠定了湖湘學派作為南宋一個重要理學派別的基礎。因此,後人評價胡宏「卒開湖湘之學統」。在他教授的學生中,張栻、彪居正、吳翌、趙師孟等後來都是著名學者和湖湘學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張栻,更成為湖湘學派的一代宗師。太凡一個著名的學派都有一定的學術風尚,宋代湖湘學派也不例外。其學風主要有:首先是尊奉理學。湖湘學派主要人物的學術思想,都直接淵源於宋代程朱理學的開創者程頤、程穎。胡安國認為自己的學問主要來自二程,胡宏以二程的「私淑弟子」自居。張栻也稱二程為「聖學淵源」,學術「亦出程氏」,並請朱熹前來長沙會講,此後湖南士人一直與朱熹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系。張栻去世後,他的學生許多改從了朱熹。朱熹在就任湖南安撫使期間,又致力於振興嶽麓書院,經常和生徒講論問答。於是,程朱理學在湖湘占據了學術的主導地位。雖然以後也有心學、農學滲入湖南,但這一主導地位始終沒有動搖過。
6. 古代有些什麼姓胡的名人
姓胡的歷史名人有:胡廣、胡曾、胡宏、胡得生、胡三省、胡渭、胡天游等等。
1、胡三省
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字身之,寧海(今浙江寧海)人,宋元之際史學家。南宋理宗寶佑年間進士,歷任縣令、府學教授等職。應賈似道召,從軍至蕪湖,屢有建言,然賈似道專橫不用。後隱居不仕。
2、胡曾
胡曾(音層)(約840—?),唐邵州邵陽人,號秋田。懿宗咸通中舉進士不第 。關心民生疾苦、針砭暴政權臣而著稱。《唐才子傳》稱贊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著作有《詠史詩》。
3、胡得生
胡得生(863~937)法名齊己,晚年自號衡岳沙門,湖南長沙寧鄉縣塔祖鄉人,唐朝晚期著名詩僧。著有《白蓮集》十卷、詩論《風騷指格》一卷傳於後世。
4、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國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慶歷二年至嘉祐元年歷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
5、胡廣
胡廣(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銓之後。明朝文學家,學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7. 中國古代歷史上那些姓胡的名人
胡質、胡車兒、胡遵、胡威、胡充華等。
1、胡質:字文德,壽春人,三國時曹魏大臣,官至荊州刺史、征東將軍。胡質性情深沉,好深思,不以自己的標准去衡量他人,因此得到他人的愛戴。
2、胡車兒:東漢末年武將,初從張綉,為其心腹猛將,勇冠三軍,與賈詡交情甚佳。宛城大戰後,張綉投降曹操,曹操愛胡車兒之驍勇,手以黃金與之。
3、胡遵:安定臨涇人,三國時魏國大將,景初二年(238)公孫淵造反,胡遵在司馬懿的指示下擊破公孫淵將領卑衍、楊祚。
4、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壽春人。曹魏至西晉時期名吏,曹魏徵東將軍胡質之子。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與父親都以廉潔慎重而聞名於世。歷任侍御史、安豐太守等職。
5、胡充華:北魏宣武帝皇後,《北史演義》稱胡仙真,幼年時受到良好教育,成年時入佛寺為尼。她在佛寺精研佛法,深通佛經義理。
8. 中國歷史上哪個姓氏出的美女最多
當然是李姓了 中國姓氏無奇不有, 遂寧市檔案館職工陳歷甫歷時30多年﹐終於寫出了一本220萬字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詞典 》﹐該詞典共收集了10129個姓氏。 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 據初步統計﹐中國歷代文獻記載中前前後後出現過的姓氏﹐共達6403個﹐其中﹕ 單字姓氏﹕3730個 雙字姓氏﹕2498個三字姓氏﹕163個 四字姓氏﹕9個 五字姓氏﹕3個 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別是許多復音姓氏﹐早已從歷史上消失。 又據80年代統計﹐現在使用的漢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個﹔上海市有1640個﹔沈陽市有1270個﹔武漢市有1574個﹔重慶市有1245個﹔成都市有1631個﹔廣州市有1802個。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同的姓氏2587個。另據報導﹐目前台灣省近兩千參佰萬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個。 從這些資料推測﹐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1億使用漢字姓氏的人口中﹐現存的姓氏數量約為三 千個左右。 1982年中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材料表明﹕中國漢字姓氏中﹐以李﹑王﹑張三姓為最多﹐分別占人口總數的7.9%﹑7.4%和7.1%﹐按人數多少依次排列的100個姓氏為 ﹕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 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 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個姓氏總計占人口的87%﹐而前19個大姓占人口一半。 百家姓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騰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卞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會 甄麴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麋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甯仇欒暴 甘麻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郤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庄晏 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歐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益桓公 復姓 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於單於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司徒司空 鮮於閭丘 元官司寇 仇都子車 顓孫瑞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穀梁 晉楚閏法 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 東郭南門 東門西門 南宮岳帥 侯亢況後 有琴商牟 余餌伯賞 墨哈譙亘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中國姓氏無奇不有, 遂寧市檔案館職工陳歷甫歷時30多年﹐終於寫出了一本220萬字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詞典 》﹐該詞典共收集了10129個姓氏。 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 據初步統計﹐中國歷代文獻記載中前前後後出現過的姓氏﹐共達6403個﹐其中﹕ 單字姓氏﹕3730個 雙字姓氏﹕2498個三字姓氏﹕163個 四字姓氏﹕9個 五字姓氏﹕3個 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別是許多復音姓氏﹐早已從歷史上消失。 又據80年代統計﹐現在使用的漢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個﹔上海市有1640個﹔沈陽市有1270個﹔武漢市有1574個﹔重慶市有1245個﹔成都市有1631個﹔廣州市有1802個。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同的姓氏2587個。另據報導﹐目前台灣省近兩千參佰萬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個。 從這些資料推測﹐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1億使用漢字姓氏的人口中﹐現存的姓氏數量約為三 千個左右。 1982年中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材料表明﹕中國漢字姓氏中﹐以李﹑王﹑張三姓為最多﹐分別占人口總數的7.9%﹑7.4%和7.1%﹐按人數多少依次排列的100個姓氏為 ﹕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 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 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個姓氏總計占人口的87%﹐而前19個大姓占人口一半。 古往今來,中國人一共使用過多少個姓氏?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 這22000個姓氏包括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比如蒙古族、滿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古今姓氏,這4個民族的漢譯姓氏,總數至少在4000個以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 據袁義達先生介紹,消失的姓氏除了漢族中的復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數民族的漢譯多字姓。比如滿洲八旗姓圖克坦氏,最初來自北宋時期金國女真人姓徒單氏,到清朝初期,這一族人幾乎都改姓杜姓,成為東北地區杜姓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徒單氏和圖克坦氏則已經沒人使用了。 袁義達先生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樣資料,依據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離抽樣,嚴格按照統計學原理研究發現,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 袁義達先生研究發現,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個左右。在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佔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此外,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約占人口的9.9%,其次為李、張、劉;在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大約占人口的10.6%,其次為李、黃、林、張;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第一大姓為李,大約占人口的7%,其次為王、張、陳、劉。 袁義達先生發現,在我國每一個省區中,都有一些出現頻率比其他省區高得多的姓。如廣東的梁和羅姓,廣西的梁和陸姓,福建的鄭姓,台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雲南的楊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陝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於姓。 袁義達先生說:『隨著科學的發展,姓氏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目前人類群體遺傳學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分支--姓氏群體遺傳學……中國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國一項特有的國情,它將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祖先遺留下來的基因資源的分布、當今海內外的尋根和國家的統一、今後人口發展趨勢和國土利用等許多問題,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70402987 古往今來,中國人一共使用過多少個姓氏?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 這22000個姓氏包括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比如蒙古族、滿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古今姓氏,這4個民族的漢譯姓氏,總數至少在4000個以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
9. 姓胡的女的有哪些長得好看
胡靜,胡可,女性姓胡的不止於明星,身邊就有很多,我們大隊一個小組就有姓氏全是姓胡的,繼承了陝西人的高大,但是五官端正,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