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浙江一女孩撿到「小船」,上交收到68元獎金,後來怎樣了
我國的英文是China,也為瓷器的意思,可以見的中國的瓷器在世界上是非常出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在中華上下5000年的歷史洪流中,人們對瓷器藝術的追求一直延續至今。能追溯到最早出現第一批瓷器時間是4200年前,屬於原始青瓷,是所有瓷器的前身,在各朝代延續下來的寶物中,一定還有沒有被發現的。有些時候,自己在野外偶然撿到一些東西說不定在以後就成了「國寶」。浙江當初有一女孩就是這樣,在如往卻意外撿到一「小船」小,上交後收到68元獎金,再幾十年後得知,如今專家稱價值超1000萬,不知心裡作何感想。
船艙外正要拿起斗笠的船家栩栩如生,追溯起來還是南宋王宮里的,按文物等級來分是國家一級文物,後以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來為它命名。這些當初招弟一家還不知道,他們以為瓷器或是具有歷史意義,農村的他們並不能想像這一瓷器的價值是有多麼巨大,博物館方面為了獎勵招弟一家主動上交文物,給予了他們68元的獎勵,這對當時的招弟一家來說,也算是筆豐厚的獎勵,於是就回到了家中。
多年後再見瓷器,才知是天價寶物。
隨著時間的推動,科技的發展,通訊變得越來越便捷,2005年的一天,知命之年的何招弟偶然聽說,在浙江省博物館有一個文物是一隻釉色的小船,招弟就想起了童年拾得的那隻,於是招弟特地去參觀博物館,結果來到博物館一看果然就是那一隻小船,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的市場估價已經成了1000萬左右。
⑵ 蘇州博物館必看的兩件鎮館之寶,雖是復製品,卻足以美的讓人驚嘆
我不敢說10月是蘇州最美的時候,但這個時候的蘇州一定會讓你一眼就愛上。上一次來蘇州還是11年前,只是匆匆路過,沒什麼特別印象。
此行最重要的行程,便是來蘇州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在這座由貝聿銘大師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中,3萬余件文物會讓你眼花繚亂,而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被譽為「兩塔瑰寶」的瑞光寺塔與雲岩寺塔的出土文物。三十多年前的那個春天,塵封千年的佛國珍寶重現人間。
在蘇州城西南盤門內有一座千年古塔,名為瑞光塔。三國東吳孫權時期,為了歡迎康居國僧人性康來到蘇州而建了瑞光寺,公元247年,孫權為了報答母恩,在此寺廟中建造了十三級舍利塔。五代後晉時期又對佛塔進行重修,並敕賜一枚銅牌置於塔頂;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修時改為七級八面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寶塔,並賜額為「瑞光禪寺」。千餘年間,寺塔被戰火焚燒過多次,歷經毀修。清咸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戰火起,寺院被毀殆盡,僅一塔孑然獨立。1978年,在瑞光塔中發現了一個1米多高的木函。而木函被發現極為偶然。
1978年4月12日,當地的三個小學生利用暑假相約去瑞光塔玩耍,當時的瑞光塔沒有人看管,所以幾個小學生就上了佛塔上面。在他們來到佛塔三樓時,有幾只鳥在屋檐下飛來飛去,然後他們在屋檐附近發現了鳥巢,幾個人商量一起掏鳥蛋,卻在無意間摸到了一塊松動的塔心磚。他們掀開沉重的磚龕,發現下面是一個黑黝黝的地洞。黑洞可以允許一個人進入,孩子們不由得有點害怕,但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幾個學生還是進入了黑洞中,在洞中的暗室中他們發現了一個1米多高的「黑箱子」,一個沉睡千年的國寶級文物真珠舍利寶幢就此重見天日。
聞訊趕來的文物專家打開「黑箱子」,里邊裝有一個銀杏木製作的內木函,四面彩繪著四大天王的形象。彩繪內木函高124厘米,用銀杏木做成,木函的內壁上寫有「大中祥符六年」,也就是公元1013年。 木函非常精緻,文物專家一看就知道得寶了,可是將這個木函打開,在場的文物專家們都愣住了,原來真正的寶中之寶,藏在這個木函的裡面,到底是什麼樣的稀世珍寶,這個稍後再說,還是先來看看這個繪著四大天王的大箱子。
毫不誇張的說,看過銀杏木彩繪四大天王像內函,你就會理解「買櫝還珠」這個成語。
外壁畫有彩繪四天王像,比例均勻,色彩豐富,人物面部表情誇張生動,氣勢雄壯,具有真實感和運動感。在用筆和著色方面,都繼承了唐代吳道子一派的畫風,其行筆如行雲流水,墨渾厚雄健,用柳葉描法,使線條流暢而富有變化,衣帶間透露出「吳帶當風」的意味。著彩則略施微染,輕拂丹青。畫面以勾勒為主,借木板本色作為人物本體施彩。珠丹石綠粉白僅用於衣飾、甲胄、兵器等身外之物的著色,造成厚重妍麗而古樸的色彩效果。畫家的高超技藝,使整幅畫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此件內木函所繪四大天王皆作英姿勃勃之武士相,其中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右手叉腰,左手持劍,收背挺腰,雙目圓睜,嘴角緊閉,似欲騰躍狙擊;
西方廣目天王毗琉博叉頭戴鳳盔,手持斧鉞,弓腰挺腹,豎目雷吼,虯須飛動,似將迎誅敵魔;
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左手持槊(shuò長矛),豎立於身左,右手下揮,怒發沖冠,雙目圓睜;
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神情肅穆,手擎佛塔,祥雲繚繞,雙目凝視,唇齒微啟,似正念咒作法。
東西南北四大天王個個威武雄壯,顯示無窮神力,在他們的腳下,均踏踩二夜叉,這些邪鬼有的頭頂肩承,有的跪負背荷,或馴、或詐、或戾、或謅,姿態不一,神情各異,更烘托出四大天王的雄偉氣。雖木函彩畫縱不過124厘米,但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形神兼備,與同時發現的《雕版印刷<大隋求陀羅尼>經咒》四角所繪天王像為同一形制。
彩繪四大天王像內木函雖歷經千年,但依然五彩斑斕,氣勢不凡。僅盒子就如此珍貴難得,可以想見裡面是有多麼罕見的寶物。下面就到了揭曉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時刻了。
當幾位專家打開精美的「盒子」,看到木函裡面的東西,一個個地全都愣住了。木函里的東西,是寶貝中的寶貝——北宋真珠舍利寶幢,這是一個存放舍利的容器。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
寶幢的主體用楠木構成,分須彌座、佛宮、剎三個部分。
須彌座呈八邊形,象徵著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層,包括底座,須彌海及須彌山。底座四周置有八隻神態各異的小銀獅,造型生動。須彌座通體描繪寶相、纏枝圖案,中間束腰,上面環繞著木質描金勾欄。
欄桿內雕刻的就是須彌山海,波濤洶涌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即為須彌山。一條鎏金銀絲穿珠九頭龍盤繞於海涌柱,傳說是龍王的象徵,掌管著人間的旱和澇,金絲編制的龍爪、龍須清晰可見。
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雲,「四大天王」站立在雲端之上,手持各種武器,氣勢非凡,而站在他們邊上的「四天女」則是溫柔美麗,阿娜多姿。
被托起的須彌山上,分別站立著木雕八大護法天神,姿態各異、裙帶飛揚,給人靈動之美。天神中間所護衛的,就是寶幢的主體部分——佛宮。
佛宮中心豎立著一座寶藍色八角經幢,八角上分別以真、草、隸、篆書陰刻梵語「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意思是「大智大慧可到達彼岸樂土」,可以猜想,寶幢的秘密就在這個經幢中了。
經幢是中空的,內置兩張雕版印大隨求陀羅尼經咒,以及一隻淺青色葫蘆形小瓷瓶,瓶內供奉有九顆舍利子。
佛宮外有八根殿柱,柱上承八角形斗拱梁房殿頂及戧角。華龕上罩一八角形金銀絲串珠華蓋,蓋上有鎏金銀絲編小龍八條為脊,做昂首俯沖狀,代表著八大龍王。八角垂寶花瓔珞,穿以珍珠,綴珊瑚珍珠瑪瑙。殿頂又有丹漆佛龕,龕內置金雕細頸寶瓶,表面浮雕觀音、童子,四面雲紋為底,間以飛天、鳳凰。
華蓋上部為剎,以白玉、水晶及金銀製成。八條銀鏈從剎上垂下並與華蓋八角相連。剎頂是一顆直徑為3.4厘米的大水晶球,四周飾有銀絲火焰光環,寓意為「佛光普照」。
至此整座寶幢被裝扮得璀璨奪目,令人流連忘返。
真珠舍利寶幢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製作者根據佛教中所說的世間「七寶」,選取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銀等材料。
製作工藝上,運用了玉石雕刻、金銀絲編制、金銀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繪等十多種特種工藝技法,凝聚了許多能工巧匠的智慧與心血,是一件稀有而珍貴的宗教藝術品。
十七尊木雕的神像更見當時製作者的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難度極大,天王的威嚴神態、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靜穆庄嚴,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可謂巧奪天工,精美絕世。
從真珠舍利寶幢身上,人們可見五代、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美術的繁榮和精美,同時也可見五代、北宋時期吳人高度的審美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個真珠寶幢因為太過貴重,是不放在蘇州博物館展出的,而是深深地藏在了地下室的保險櫃內,據一位曾經看過真珠寶幢分層組裝的人士透漏,這個真珠寶幢一共鑲嵌了4萬多顆珍珠,可以被分體保存,如有需要,能夠一節節地組裝到一起,最後形成了一個集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和銀等眾多寶貴材料於一身的奇寶……
1978年下半年,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專門成立了真珠舍利寶幢復制小組,用了近一年時間才成功復制寶幢,但復製件在某些工藝上,仍無法達到原件的水平,足見當年工藝的精妙,令當代工藝大師們都無法企及。
可惜的是,當年真珠舍利寶幢被交到文物專家手中時,有部分損壞,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有限資料,尚無法考據出寶幢的製作者是誰,也無法考據出其中供奉的舍利子是屬於哪位高僧的。
寶物發現所在地瑞光寺塔,初名普濟禪院,坐落於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南的盤門內,因塔內曾經出現五色佛光而得名。這件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的出土,證明瑞光塔是在北宋真宗年間重修的。也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區手工藝技術的繁榮和精美,以及宋代高超的審美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瑞光塔第三層塔心的磚龕內還發現了一批五代和北宋初期的珍貴文物,如五代時的銅質鍍金塔兩座,宋代的地藏、觀音、如來佛菩薩像九尊,木刻印刷和碧紙金書的經卷120餘卷。
宋嵌螺甸經箱
經箱為木胎,髹黑漆,通體用天然彩色螺鈿鑲嵌成各種圖案,雍容華貴。經箱蓋上面分布著三朵團花,中間鑲半圓形水晶,並點綴五彩寶石。四周斜坡和邊沿嵌有瑞花、菱形環帶花紋間以蝴蝶和飛鳥狀鈿片。台座採用須彌座形式,設16個凹形台門,中有堆漆描金瑞草,金碧輝煌。珍貴的碧紙金書《法華經》就是被悉心存放在這件黑漆嵌螺鈿經箱中,千年之後重現天日。
宋雕版印刷《妙法蓮華經》
此經書用泥金書寫,金泥指得是將水銀和金粉混合成泥狀物品,它所搭配的紙張為藍色,又被稱為「碧紙金書」。
碧紙就是磁青紙,使用靛青染料染色而成的紙張,這種紙張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需要從蓼藍的莖葉處提起木藍素,經過長期發酵後,由糖與稀酸作用游離出酚後縮合成靛。在明萬曆20年時,磁青紙一張價值一錢銀子,而當時一錢銀子可買2瓶燒酒,不然就是白面10斤或鐵釘5斤,磁青紙可說是當時最貴的紙了。
五代銅質鍍金塔
塔為四方形,可拆卸,整個塔身雕刻系印度風格,各面刻有佛教故事,蕉葉形插角外側共刻故事三十二則,內側分立四大天王像。
宋銅十一面觀音
觀音像立於束腰蓮花台上,一腳向側前略伸,身穿天衣,一條飄帶輕輕搭在右手上,左手持一寶瓶。全身配有瓔珞、耳璫、頸飾、胸飾、臂釧、腕釧等各種珠寶佩帶裝飾,一條珠鏈從項頸處斜長至足背。
瑞光塔出土的這些寶物都被保存在蘇州博物館,這些重見天日的國寶,向世人展現了一段輝煌的 歷史 ,也展現了一代工匠的智慧和技巧。
下一期,我們還會繼續說說蘇州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歡迎大家關注
⑶ 尼古拉斯凱奇演的一個每天去博物館看油畫的知名人士,趁劫匪搶劫時偷一幅畫是什麼電影
2004年的《國家寶藏 National Treasure》。還有一部續集。女主角是美女黛安克魯格。
⑷ 美女在 博物館看到千年前的手鏈伸手一摸奇跡發生了,是哪部電視劇里的
是《思美人之山鬼後裔》這部劇
⑸ 請高人看下這古瓷瓶是什麼底款,多少價位值得收藏嗎
因為明清時期的瓷器比較精美,做工精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高古瓷器做工單一沒有很好的欣賞價值,只具備一些考古價值。明清瓷器明、清時期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特點是彩瓷得到巨大的發展,器物造形型,紋飾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種豐富多彩,「其彩色,則霽紅、礬紅、霽青、粉青、冬青、紫綠、金、銀、漆黑、雜彩,隨意而施。」首先,明清官窯瓷器屬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收藏人群龐大,市場中流傳的官窯瓷器少之又少。中國有興趣於收藏官窯瓷器且有收藏實力者至少有30萬人,現在大部分官窯瓷器都已經被博物館收藏,市場中流通的都是早期的大藏家更迭賣出的,一旦錯過機會,再難遇到。高古瓷是指唐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種看法認為瓷器在我國東漢時期就已經具備了,高古瓷器存在的各種條件,瓷器的產生年代應定在東漢。因此高古瓷器;是指包括東漢在內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製作燒成的各種瓷器;另一種意見認為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還沒有真正達到科學意義上的瓷器標准,是處於半瓷半陶的性質。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現。因此高古瓷應不包括東漢、魏、晉、南北朝在內,而是僅指隋唐五代唐宋時期的製作燒成的瓷器。從高古瓷器的歷程來評估(即歷史價值)。中國高古瓷器發展經歷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三個高峰期)、衰落期,從的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
⑹ 17歲女孩撿到什麼樣的「小船」,為何大家關注度那麼高
1954年撿的小船上交國家博物館被獎勵68元,而如今小船已經價值千萬。1954年,一個在農村然後的17歲的小女孩,她是來自一個小農村的一個小女孩,有一天她在去地里干農活,去地里除草的時候,她不經意間看到了一個小船,一個很精緻,看起來非常好看的小船,那個時候的她根本就不懂什麼文物,寶貝什麼的。她僅僅是覺得這個小船十分的好看,而且做工也是看起來非常的精緻,因此她就把這個小船帶回了家。
據了解這個小船是南宋時期的文物,也算得上是是稀世珍寶了,這個曾經流落民間的珍貴文物如今已經成為了鎮館之寶。
⑺ 浙江小姑娘將家中瓷瓶上交,博物館獎勵68元,如今怎樣了
中國地大物博,文物也非常多,一般來說,在哪個地區找到的文物就會保存在哪個地區的博物館裡面,因為這是當地文化和歷史的體現。每個城市的博物館都會有鎮館之寶,也會有很多聞名與全國的珍寶,這些文物不僅在當地十分出名,很多外地人還會遠道而來瞧上一瞧。
有工作人員告訴何招弟,現在市場上有記錄的龍泉窯青瓷起拍價都不會低於1000萬,小船的價格只會更高。而已經年逾花甲的老人聽後只是淡淡一笑,她從不後悔上交文物,如今能親眼看一下小船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⑻ 全國唯一的宋瓷博物館,竟是從菜地里挖出來的
遂寧,一個在中國陶瓷史上寂寂無名的小城。偏安在四川東邊一角,遂寧未曾有過燒瓷名窯,也從未出過能工巧匠。
可是就在這里,卻擁有國內唯一一家以宋代瓷器為專題的國家二級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
收藏在這座博物館里的瓷器,也都和別處不大一樣,它們全都有著極為好看的「千峰翠色」:
荷葉形蓋瓷罐是溫潤如春水般的青,大一點的梅瓶則是清淡雅緻的翠;仿古琮式瓶收藏著溫潤含蓄的碧,而三足鬲式瓷爐則顯出透亮瑩潤的玉。
無論這釉色是濃厚一點,還是清淡了一些,每件瓷器都帶足了宋瓷的風韻:超凡出塵,而典雅到了極致。
這些宋瓷為何會出現在這里?遂寧這片土地上,又曾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我們走進四川宋瓷博物館,一起查閱這里的從前往事。
01.問瓷遂寧
故事要從宋徽宗的一個夢開始講起。
大概是在一個午後,這位皇帝打了一個盹。在夢里他遇見了一場雨,落下的雨水墜成了一串珠簾。隨後,雨停了,陽光隨即將這珠簾剪開。在這微妙的時刻,宋徽宗在遠處的天空看見一種很美的顏色,這顏色實在是太美,他醒來後便給了它一個同樣美麗的名字:天青色。
天青色是「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顏色,也是後來被燒制在汝瓷上的顏色。這位浪漫的君主為中國陶瓷史留下了最不能忘卻的顏色,而宋朝,也成為我們討論陶瓷時永遠繞不開的朝代。
宋朝為陶瓷留下了很多東西,一是清新簡約的陶瓷審美,另一個便是高超的制瓷手藝。
宋代是中國制瓷業的黃金時代,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繁忙的商業活動推動了制瓷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僅推動了定窯、鈞窯、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和景德鎮六大名窯的出現,更為重要的影響是讓瓷器也普及到了尋常百姓家。
大量的商業需求刺激著陶瓷的生產,負責交易環節的四川商人,便在此時粉墨登場。
在販賣陶瓷這件事上,走南闖北的四川商人非常活躍。蔣祈在《陶記》中曾有記:「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於鎮之窯者也。」這些商人從全國各地搜尋上好的瓷器,再將他們運回四川賣掉。
彼時,四川正是繁盛的天府之國,而遂寧,則是當之無愧的「東川巨邑」。
兩宋時期,遂寧一直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糖業中心,在地理位置上,遂寧又西接成都、東連巴蜀,是北道上的「東蜀之都會」。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商賈富豪都需經過遂寧運送物資,大量的精美陶瓷涌進了這里。
但是這些陶瓷是如何被留下,而後再保存至今,卻是同遂寧,以及南宋的衰落有關的。
南宋末年,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四川由於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時不時便爆發戰爭。戰亂與沖突毀滅性地沖擊著人們的生活,於是在南宋末期,窖藏便成了一種常見的貯藏寶物的手段——許多人在逃亡之際,都會將自己家中的寶物藏於地窖當中。
而那些主人未再回來取出的窖藏,便成了我們今天發掘文物的來源。
02.窖藏里的遺珍
四川宋瓷博物館的瓷器,便是來自遂寧金魚村窖藏。
1991年時,金魚村的幾位村民在自家菜地里挖坑,鋤頭啷當一下,碰到的卻是清脆的瓷器聲。這幾位村民隨後上報了政府,幾天後,經過文物部門的搶救性發掘,金魚村出土了近千件宋代瓷器,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宋代瓷器窖藏。
而在這上千件瓷器當中,大部分的又來源於浙江龍泉窯和江西景德鎮窯。
來自龍泉窯的主要是青瓷,大部分都是梅子青的釉色,兼有粉青釉和開片。其器形可大致分為兩種:一是罐、燈、碗、盤類生活用器;一是仿官窯的瓶、爐、壺類陳設用器。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來自龍泉窯的瓷器,都被設計得極為輕巧靈動。其中就有一件荷葉形蓋瓷罐,形同真正的荷葉一般。往常,學者們都認為荷葉形的陶瓷器型是元代後才出現的,這件宋瓷的出土,刷新了學術界的認知。
來自景德鎮的瓷器,則主要是青白瓷。
其釉色介於青色和白色之間,泛著淡淡如玉一般的光澤。金魚村窖藏出土的青白瓷,器型相比龍泉窯的更為多樣,有罐、水注、水盂、瓶、印盒、筆插、尊、爐、碟、碗、盤、杯、盆、器蓋等。
尤其是成套的碗和碟,數量眾多,因此有學者推測,這批瓷器的主人或許就是從事販賣陶瓷交易的商人。
這些青白瓷上的裝飾,也相當豐富:既有牡丹、蓮花、菊花、纏枝紋等植物紋,魚紋、鳳鳥紋、雲龍紋、大雁紋等動物紋,水渦紋、如意雲頭紋、水波紋等幾何紋還有嬰戲紋、「吳牛喘月」等人物紋。
03.誰是窖藏的主人?
那麼,這批瓷器的主人又究竟是誰呢?
對此,學者們爭論不休,卻並未得出一致的結論。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首先,金魚村窖藏瓷器所屬的時代,與埋藏的時間並非完全一致的。
這批瓷器埋藏得匆忙,既沒有裝箱,也不曾包裹,而是直接就地掩埋於近一米的地下,可見其掩埋得倉促,應是有性命之憂時的匆忙動作。
《續通鑒》卷一百七十記載:「宋理宗淳祐二年,蒙古兵破遂寧、瀘州」。故學者們推測,這批瓷器很有可能是在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兵破遂寧時埋藏的。
宋理宗在位時,已進入南宋晚期。但窖藏中發現的景德鎮青白瓷刻畫花碗,卻是流行於北宋後期的。這就將窖藏主人可能生活的時代,又擴大到了整個兩宋時代,其行跡難以尋覓。
其次,金魚村窖藏中留下的文字信息極少。
整個金魚村的窖藏中僅發現兩處文字,一是鐫刻於銅鍾上的「鳳翔樓錢鑫」五字,另一處便是在一件青白瓷的碗底,有一墨寫的「元」字。
「鳳翔樓錢鑫」意為宋代的錢庄,因此也有學者猜測,這批窖藏應是同「鳳翔樓錢鑫」的主人有關。而那個墨水寫下的「元」字,很有可能便是這位錢莊主人的名字。
04.去博物館里看什麼?
盡管我們尚未找到這批瓷器的主人,但卻並不妨礙我們去欣賞它們。目前,金魚村窖藏的瓷器都已悉數收藏至四川宋瓷博物館中,無論是在數量上、瓷品完好程度還是藏品珍貴性上,這批瓷器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有五件: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瓷罐、南宋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瓷爐、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卷草紋瓷梅瓶、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八棱鼎式瓷爐。
01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瓷罐
一提到四川宋瓷博物館,這件荷葉形蓋瓷罐便是必須要看的。原因很簡單,這件荷葉形蓋罐不僅是龍泉窯梅子青釉瓷器中的代表性作品,還是全球范圍內僅有的一件孤品。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發現的宋瓷,僅有金魚村窖藏這件是荷葉形的造型,而類似的荷葉形瓷器,只能在元代龍泉窯的作品中找到。
除此之外,這件荷葉形蓋罐的釉色也極為別致。除去唇部和圈足外圈,整件瓷器內外均施以梅子青釉,釉層肥厚而色澤瑩潤,柔和淡雅卻又碧綠如翡翠。可以說真正達到了陶瓷匠人所追求的「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的理想境界。
02南宋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瓷爐
這件三足鬲式瓷爐,也是施以梅子青釉,整個器物造型端莊規整,線條曲直有致。但是在口沿處,卻隱約顯出兩道開片紋路,顯出製造工藝的高明。
類似的三足瓷爐,宋瓷博物館里還有一件景德鎮窯青白釉凸雕花卉紋鬲鼎式瓷爐。景德鎮的這件,則是通體遍布開片紋,飾有精美的紋飾。三足鬲式爐是宋代常有的仿古器形之一,很多地方的瓷窯都有燒制,但仍以龍泉窯的梅子青製品最佳。
03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
宋代人喜歡的另一種仿古器型,則是琮式瓶。宋瓷博物館里的這件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仿製的是周代玉琮的造型,巧妙地將玉琮的端莊古樸同瓷器溫潤含蓄結合在了一起,既是濃淡相宜,也是古韻迭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瓷器窖藏中,琮式瓶目前也僅見於四川遂寧這件,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04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卷草紋瓷梅瓶
宋瓷博物館里的這件梅瓶,是南宋時期景德鎮窯青白瓷中的代表性作品。
梅瓶由瓶、蓋,兩部分組合而成,通體施以青白釉色。在雕刻技法上,此瓶使用了刻花與劃花相結合的裝飾技法,由此帶來了紋樣疏密有致,釉色也深淺不一的效果。
刻在梅瓶上的卷草紡又稱卷枝紋,是在忍冬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忍冬紋原為西方傳入中國的葉狀植物紋樣,後來形成各種變體,梅瓶上的卷草紋便是一例。
05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八棱鼎式瓷爐
這個瓷爐為白胎,施以青白釉色。沿上附一對方形立耳,而腹部飾以一對鋪首銜環,三獸足,足上又有堆貼獸頭鱗毛,足端外卷。
這件瓷爐總體造型呈八棱形,獸足及腹部環耳的裝飾極為罕見,且尤為華美,已近似元代鼎式爐。
總體來說,這批宋瓷件件都極為精美,釉色瑩潤而器型古典,向我們傳達出那個時代的流行、情感與普遍的審美特徵:瓷器清麗的顏色,對應的是宋畫中的山水意趣;仿古和簡約的造型,凸顯的則是宋代社會中流行的復古思潮。
瓷器恰到好處地還原著一千年前日常生活的藝術,而觀看它們,亦為我們形構出那「一色純凈」的宋代社會的一角。
參考文獻:
1.《遂寧宋瓷與南宋亂世的貨幣經濟》聶兆祝
2.《四川金魚村窖藏宋瓷微探》張師源
3.《四川地區宋元瓷器窖藏綜述》陳揚
-END-
編輯|藝旅文化 荷包蛋君
設計 | 霂白
審核 | 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