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美女
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1、西施,姓施,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2、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今湖北興山縣)的一戶平民之家。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
根據民間傳說和記載,王昭君入宮以後,由於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將王昭君畫的並不是十分美麗,因此沒有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之中。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3、貂蟬最早出現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中。貂蟬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呂布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王允的婢女。
王允得知後其身世後心生一計,設家宴款待太師董卓,讓貂蟬與董卓見面。王允又設宴招待呂布赴會,讓他與原配妻子相會,並承諾改日讓他們正式團聚。之後王允便送貂蟬到董卓家,董卓誤以為是王獻給自己的厚禮,喜出望外,當晚便共赴雲雨之好。呂布得知董卓的行為後,勃然大怒,提劍入堂殺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則是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
恰巧為王允瞧見。於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為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系。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配給呂布,再明著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貂蟬嫁給董卓之後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於父子二人之間。
4、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 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2. 古代的十大美女分別是誰
一)蘇妲已===她有嫵媚攝魂的外表,卻有一顆陰毒殘忍的心!她為攝取後位不擇手段 臨死前還不忘施展媚術。 (二)褒姒===她傾國傾城,晶瑩剔透:她冷若冰霜,難得一笑。她是烽煙戲諸候的女 主角。 (三)西施===古代所謂的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魚」之美稱,她冰清玉潔,嬌弱春花 恰似幽蘭含羞。她體態輕盈,身著素衣,清如芙蓉出水,她集後宮三千佳麗之美於一身。 (四)卓文君===翻開中國歷史,那些敢於沖破封建禮教愛我所愛的女人,無一不遭非議 被衛道士一代又一代的口誅筆伐。然而,她們的故事卻在代代流傳,為人津津樂道。她才貌雙絕,慧心蘭質,她沖破阻力,不畏風險。「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毅然與司馬相私結為夫妻。 (五)王昭君===美艷絕倫,如花似玉,眉如輕煙,口似櫻桃,雲鬢高聳,蘭偑低綴,腰細款款,投足如風擺細柳,舉手似雛燕凌空。可惜這位具有落雁之容的千古美女,因畫師作崇,三年不識龍顏,只得出塞作番,成為漢宮驚艷,讓鐵骨錚錚的呼韓邪拜為之傾倒,從此漢匈罷卻刀兵,共享和平。王昭君入鄉隨俗,美麗善良的她給草原人了帶來 了和平與希望,帶來了歡樂。 (六)趙飛燕===出生貧賤,官奴世家。她艷若桃李,冷若冰霜,瘦削玲瓏,身如輕燕 古人雲:「環肥雲瘦」之「雲瘦」即「趙飛燕」。她舞技絕倫,翩翩如風,有「可作掌中舞」之說。她工於心計,爭強鬥狠。 (七)貂蟬===她是美麗的羔羊,為滅董卓,卻甘於以弱柔之軀,投入虎狼之口。她也兒女情長,卻深明大義違背「烈女不侍二夫」古訓巧妙周旋於董卓與呂布之間。她是王允連環計中最重要的一環:傾刻間,董卓身首異處。她看破紅塵,願孤叮清影了餘生。 (八)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客體。 (九)楊玉環===香消玉殞,恨水東逝. (十)香妃===沙棗香飄寶月樓。
3.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四大名妓…四大才女…分別是那些…
一、四大美女
1、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 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美女
網路——四大名妓
網路——四大才子
4. 尋找江蘇籍的美女明星!
趙飛燕:吳縣(今江蘇蘇州)
夏夢:蘇州
潘迎紫:蘇州
蕭芳芳:蘇州
趙敏芬:蘇州
劉嘉玲:蘇州
韓雪:蘇州
朱迅:蘇州
沈冰:蘇州
袁霆:蘇州
張馨予:蘇州
朱晨麗:蘇州
李沁:蘇州
赤雪:蘇州
熊黛林:南京
梅婷:南京
孫寧:南京
丁薇:南京
海清:南京
倪妮:南京
張歆怡:南京
楊子姍:南京
章澤天(奶茶妹妹):南京
王婧:江蘇無錫
錢琳:江蘇無錫
蔣怡:江蘇常州
張茜:江蘇常州
周彥宏:江蘇常州
潘虹:江蘇常熟
倪虹潔:江蘇常熟
江珊:江蘇鎮江
劉羽琦:江蘇徐州
胡慧中:江蘇淮安
PS:以上江蘇籍女明星,資料來自網路、問問。希望採納,歡迎補充~~~
5.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女多來自於河南,你的家鄉都有誰
我的家鄉在江蘇,美女有陳圓圓,明清之際常州武進人。趙飛燕,原名宜生,精通音樂,長安宮人,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它們來自遠方的繪畫。他們不知道有多少痴迷的男女,也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嚮往。他們的精神比玉還純潔,雪是骨肉,所以很容易幻滅!
1、 蘇大吉是商代周王最寵愛的妃子。
人物:一代女巫。來自一個叫蘇的游牧部落。三千年後,中國人還記得一個女人。據說梅德讓她的劊子手拿不起刀來,所以美麗的花朵很難夠到。她名字中的“Da”也表明Da很漂亮。因為獨特的美,讓人記住了蘇大吉。
2、 西施出生於諸暨市濮陽河東金雞山腳下的鄭氏家族。
她美得像桃李,冷得像冰,又瘦又嫩。他是漢代著名的舞蹈家。他的舞姿輕盈如飛燕鳳凰。因此,人們稱之為“飛燕”。她才華橫溢,學得一手好鋼琴,舞姿出眾。她一度以長安聞名。
6. 越國為什麼要給吳國送美女,美女有誰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送給吳國的美女較為出名的是西施和鄭旦。
望採納。
7. 歷史上的中國十大美女
一、蘇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
二、西施,出生諸暨浦陽江東面金雞山下鄭家,外祖母姓施,住在江的西面薴蘿村,西施寄住在外祖母家,幼時常在江邊浣紗,至今薴蘿山下江邊石上,還有王羲之寫的「浣紗」兩字。
三、楊玉環,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她的美貌絕非一般,美若羞花,有「後宮粉黛無顏色,三千寵愛在一身」之說
四、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王昭君之美傾城傾國,投族舉手之間,驚羨四座,流光溢彩,可謂美之絕倫。她之所以名垂青史,不僅是因她的美貌,更多的是她的脫俗氣質、不屈不撓的個性。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千古,落雁之美是歷史之美,而不是個人之美。
五、貂禪,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閉月一說,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為拯救漢朝,由王允授意施行連環計,使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成仇,靠著非凡的膽量和高智慧的結合,加速了那個時代的結束。
六、陳圓圓,明清之際常州武進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為蘇州名妓,色藝雙絕。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當時為稱「江南八艷」之一
七、花蕊夫人,青城(四川灌縣西)人,徐國璋的女兒,貌美如花蕊,故封為「花蕊夫人」。精通詩詞,以才貌兼備而得專寵,被蜀主昶封為慧妃,其妹則升為順聖淑妃。
八、蕭皇後,名綽,小字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歷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後」。天生麗質,嬌媚迷人,歷史上風流一時,迷君傾國的紅顏不少,象蕭皇後數經改朝換代,總伴君王之側卻不多見。足以證明她美麗的程度,絕不是語言可以描述的。
九、卓文君,西漢臨邛人,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美麗聰明,精彈琴,善詩文,有巴蜀第一美女之稱,富有濃厚的古典韻味美。不幸年輕守寡,住在娘家。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為表達自己對她愛慕之心,所奏的一曲「鳳求凰」的故事,也是流傳千古。
十、趙飛燕,原名宜生,精通音樂,長安宮人,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她艷若桃李,冷若冰霜,瘦削玲瓏。是漢代著名的舞蹈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有「可作掌中舞」之說。故人們稱其為「飛燕」,她天賦極高,學得一手好琴藝,舞姿更是出眾,一時名滿長安。
8.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被稱為十大美女的都有誰,是什麼結局
一、蘇妲己
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人稱:一代妖姬。來自一個叫蘇的游牧部落。一個三千年後還被中國老百姓記得的女性。據說美得讓殺她的儈子手舉不起刀,美得鮮花都難以企及,她名字中的「妲」也已表明,妲,美麗也。因為絕世的美,讓人們記住了蘇妲己。
9. 除四大美女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著名的美女
四大美女外 5、陳圓圓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家境貧寒,流落蘇州為妓。後被明將吳三桂收為妾。李自成軍攻克北京,曾被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又歸三桂,隨至雲南。「三藩」亂平,自縊死。一說曾出家為尼,名寂靜,字玉庵,死在雲南。 前四名是的人選是沒有爭議的,只不過是順序是按我自己的想法排的,可第五名就困難了。想來想去,仔細衡量一翻,能做到讓國家重臣沖冠一怒為紅顏,導致改朝換代的,恐怕只有她一人了。 6、虞姬 虞姬,名虞。秦末虞地(江蘇吳縣)人,有美色,善劍舞。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項羽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縣東南有虞姬墳。宋詞詞牌《虞美人》就得名於虞姬。 盡管楚漢相爭項羽慘敗,但兩千年來他一直被奉為英雄,而有情有義的虞姬也成為了無數少年的夢中美人。誰為少年等在窗前,誰為英雄走到江邊,枉費了因緣,如何思念?就讓英雄唱空悲切,就讓君子嘆斷橋前,試問有此重情重義的佳人相伴,縱情江山誰又在乎輸贏?! 7、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長安人,趙臨的女兒,漢成帝劉鰲的皇後,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後立為皇後。平帝即位後,被廢為庶人,自殺而亡。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應玄完全之詔創制「清平調三章」歌頌楊貴妃的艷美時,其中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絕句。可見她的美,在李白心中,佔有絕對的席位。在中國,她與晉代綠珠、唐代楊貴妃並稱為「古代中國三大傑出女舞蹈家」。 我認為,即使以今天世人對美貌和身材的理解,趙飛燕也絕對是個難得的美女。可惜前六位的名氣太大了,也就只能委屈我們的小飛燕了。 8、武則天 武則天,名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唐高宗李治皇後,後改國號武周,定都洛陽。690—705年在位。武則天,性巧慧,多權術,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美貌讓世人絢目,但其才華也同時是各美女中無人能比的,可以說是才貌雙全的佳人。 9、蕭皇後 蕭皇後,後梁國都江陵人,後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隋煬帝楊廣的皇後,性婉順,好學能文,此女天生麗質,嬌媚迷人。蕭皇後天生就是一個人間尤物,她出生時,當時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綱曾為她的相貌而驚奇不已,仔細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後得出了八個字的結論——「母儀天下,命帶桃花。」 蕭皇後以後的人生經歷似乎恰好印證了這八個字。她自十三歲作了晉王妃後,便開始不斷地被迫更換身份,歷經了隋場帝的皇後、宇文化及的淑妃、竇建德的寵妾、兩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後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昭容。千般滄桑、萬種風流,全溶進了她幾十歲的生命歷程,使她成為一個命運奇特的女人,這也就是她命中註定的「桃花劫」吧。 10、甄宓 甄宓,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人,父親官至上蔡令。三歲時失去父親,九歲能文識禮,看懂過去的成敗得失。建安年,袁紹為次子袁熙取她為妻。後來曹操與袁紹宣戰,袁熙被外調出去守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取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魏明帝及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封她為文昭皇後。漢亡之後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寵郭後、陰貴人,甄宓從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內使賜死她,葬於鄴。曹植為了紀念她,寫了千古留芳的《洛神賦》。甄皇後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後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她創造發明的「擰旋式」發型很美麗。據載:她初入魏宮,宮中有一綠蛇,她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她仿效而梳成發型,每天皆同蛇形變化而梳發不同,取名為「靈蛇髻」。 曹值《洛神賦》中認為甄宓就是水中洛神,以曹子健的智慧能如此贊賞,可見其美艷程度必然要進前十。
10. 歷史上吳縣有哪些成功女性
吳縣歷史沿革吳縣地區,商末屬「勾吳』國。周時,境內先後成為吳、越、楚三諸侯國轄地。秦設吳縣後,除王莽新朝一度改為泰德縣外,縣名沿用至今,已有2200餘年。建縣後,縣域曾數度分割。晉代北析海虞(今常熟),隋唐時嘉興、崑山又數度與吳縣分合,唐代分置長洲縣,五代對吳越分吳縣地建吳江縣,清代又析吳、長洲兩縣地建元和縣及太湖、靖湖兩廳。民國元年,復並三縣兩廳為吳縣。建國初,城區劃建為蘇州市。50年代,曾一度析東、西山等地建震澤縣。吳縣長期為郡、府、州首縣及治所駐地,清代200餘年吳縣一直為省督撫衙門所在地,民國時期也一度為省政府所在地。1995年6月撤消吳縣,建立吳縣市(縣級),2001年2月28日撤消吳縣市,原吳縣市轄區分設為蘇州市吳中區與蘇州市相城區。 縣以下行政區劃,鄉區自秦至清設鄉,城區唐宋建坊,明清改廂。鄉以下基層組織,秦為亭、里,唐設里、保、鄰,宋改保、甲,元建村、社,明初為里、甲,後又改設都、圖、村(鎮),清襲明制,保留都、圖,增建保、甲、牌制。民國初,縣以下改為市、鄉,市、鄉下沿用清末的都、圖;繼而改為區、鄉(鎮)、閭、鄰制,旋又改閭、鄰為保、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保留區、鄉(鎮)制,廢保、甲,改設行政村、組;1957年撤銷區級建制,1958年又改鄉、村、組為公社、大隊、生產隊;1983年起復為鄉(鎮)、村、組。1987年底,全縣轄11鎮24鄉,共833個行政村,9443個村民小組。2000年底,全市轄29鎮,3個區,共610個行政村、7303個村民小組。
商
商末,周太王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為避讓王位,從陝西岐山下的周原南奔「荊蠻」(今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梅里(今無錫縣梅村)與土著居民結合,建立「勾吳」。
周
西周初,武王克商後封泰伯五世孫周章為吳子,吳始名列諸侯。 周簡王元年(公元前585),泰伯十九世孫壽夢稱王,是年為吳壽夢元年,吳國始有確切紀年。 周靈王十一年、壽夢二十五年(前561),諸樊繼位。後遷國都至吳地(今蘇州市平門西北二里處)。 周敬王六年、吳王闔閭元年(前514),伍子胥築闔閭大城(今蘇州城)。 周元王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越國滅吳,吳地屬越國。 周赧王九年、楚懷王二十三年(前306),楚國滅越,設郡江東,吳地屬楚國(民國《吳縣志》謂滅越在楚威王六年,即公元前334年)。 周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楚拜黃歇為相,封以淮北地,號春申君。楚考烈王十五年,改封春申君於吳。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國建置吳縣,隸屬會稽郡(直至東漢初)。會稽郡郡治設於吳縣,吳縣為會稽郡首縣。 秦二世三年(前207),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吳縣歸楚。
漢
漢高祖五年(前202),項羽兵敗,韓信封為楚王,吳縣為韓信封地。六年,劉邦廢楚王,封劉賈為荊王,都於吳,吳縣仍為會稽郡首縣。十一年,淮南王英布並吞荊王地。次年十月,劉邦殺英布,立劉濞為吳王,王故荊國地,都廣陵,吳縣改屬吳國。 漢景帝前三年(前工54),劉濞叛亂被誅,吳國廢。吳縣仍屬漢之會稽郡。 漢元封五年(前106),吳縣屬揚州刺史部(州為監察區)會稽郡。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吳縣為泰德縣。地皇四年(23年),仍復名吳縣。 漢永建四年(1,29),析會稽郡錢塘江以西部分,置吳郡。會稽郡治徙山陰,吳郡郡 治設於吳縣。吳縣隸吳郡(直至隋末),為吳郡首縣。 漢中平五年(188),州實際上成為行政區,吳縣仍隸揚州吳郡。 漢興平二年(195),孫策占據吳郡。
三國
魏黃初二年(221)八月,魏封孫權為吳王,吳縣所在的吳郡隸屬吳國。 吳寶鼎元年(266),析吳郡與丹陽郡之地置吳興郡,吳縣仍為吳郡首縣。
晉
晉太康元年、吳天紀四年(280)三月,晉滅吳,吳縣隨吳郡歸屬晉。吳縣仍為吳郡首縣。 晉咸和元年(326),司馬岳封為吳王,吳郡改為吳國,吳縣隸吳國。
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罷吳國,其地復為吳郡,吳縣仍為吳郡首縣。 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吳郡改隸南徐州。次年,吳郡復歸揚州。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攻佔吳郡郡治所在地吳縣城,改吳郡為吳州。梁大寶元年(550)二月,復改吳州為吳郡。
隋
隋開皇七年、陳後主禎明元年(587),析揚州地置吳州,吳郡隸屬吳州,州、郡、縣三級治所同駐吳縣城。 隋初廢郡,地方行政建置改為州、縣兩級。開皇九年、陳後主禎明三年(589),隋滅陳,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因吳縣姑蘇山而命名),吳縣隸蘇州。蘇州由此得名。 隋大業元年(605),復改蘇州為吳州,吳縣隸吳州。大業三年,又改吳州為吳郡,吳縣隸吳郡。 大業十年(614),御亭(今望亭)建堰閘。
唐
唐武德元年(618),沈法興起兵占據江南十餘郡,稱江南道大總管。翌年自稱梁王。武德三年,李子通占據吳郡。武德四年,唐平定江南地。唐廢郡設州,改吳郡為蘇州,吳縣隸蘇州。 唐貞觀元年(627),全國分為十道(道為監察區),蘇州屬江南道。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吳縣地置長洲縣,吳、長洲兩縣隸蘇州(直至清末)。時吳縣31361戶,長洲縣23700戶。 唐開元四年(71.6),吳縣升為望縣,長洲縣次之。開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為東、西兩道,蘇州隸江南東道,道治設於吳、長洲縣城內(今蘇州市城區)。 唐天寶元年(742),蘇州又改為吳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吳郡為蘇州;又置浙江西道,蘇州隸浙江西道。翌年,廢長洲縣,改置長洲軍。 唐大歷十二年(777),廢長洲軍,仍置長洲縣。十三年,蘇州升為雄州,吳縣仍為望縣,居蘇州七縣之首,長洲縣次之。十四年,合浙江東西二道(後仍時有分合)。 唐元和二年(807),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使升為鎮海軍節度使,蘇州隸鎮海軍。 元和五年(810)蘇州刺史王仲舒令築城南運河堤為路,並帶頭捐寶帶,於十一至十四年(816—819)建造寶帶橋,使松陵鎮與治陸路相通。 十年(869)長洲人歸仁紹殿試進士第一人(狀元及第),由此下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吳縣、長洲、元和縣考取文武狀元總計34名(含外籍)
五代十國
後梁開平元年(907),錢謬封為吳越王,蘇州屬吳越國。 後唐同光二年(924),蘇州升為中吳軍。
宋
宋開寶八年(975),中吳軍仍改為蘇州,屬江南道。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歸宋,蘇州隸江南道。吳縣、長洲二縣共35195戶 宋淳化五年(994),改道為路,蘇州屬兩浙路。宋政和三年(1113),蘇州升為平江府,仍屬兩浙路,吳縣為平江府首縣,長洲縣次之,兩縣均為望縣。大中祥符四年(1011)為66139戶。
元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屬江淮行省。吳、長洲兩縣隸平江路,吳縣仍為首縣,長洲縣次之。至元二十年,平江路定為上路,吳、長洲兩縣為上縣。至元二十二年,改江淮行省為江浙行省,平江路隸江浙行省。 元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占平江,改平江路為隆平府。次年,張士誠降元,復改隆平府為平江路。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自立為吳王,建都平江城(今蘇州城)。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吳元年(1367),朱元璋部將徐達攻佔平江城,改平江路為蘇州府,隸江南行中書省,吳、長洲兩縣隸蘇州府。
明
明洪武四年(1371)吳縣、長洲二縣共146203戶,601598人,洪武九年(1376)曾至148035戶666105人。 明洪武十三年(1386),罷中書省,蘇州府直隸六部。明永樂十九年(1421),明遷都北京,蘇州府直隸南京六部(簡稱南直隸),吳、長洲兩縣隸蘇州府。 崇禎五年(1632)吳縣有100969戶但百姓非死則徙,僅剩65610人,反少於戶籍數。
清
清順治二年(1645)元月三日清軍進占蘇州城,吳縣、長洲縣歸清。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是年,清軍總兵土國寶屠城,由盤門殺至飲馬橋,城區遭受嚴重破壞。(1644—1661)吳縣有63832戶,65610人,逃亡在外371375人。 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四日,府學生另及眾千餘人,為反對貪官污吏,託言順治皇帝駕崩。至文廟哭訴,遭到當局鎮壓,仉用賓,金聖嘆等18人被殺害,是清史上有名的「哭廟案」。 康熙六年(1667)始設江蘇省,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蘇州府治和吳縣、長洲縣同駐蘇州城。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抵滸墅關,視察河工及江南賦糧重地,游覽虎丘、盤門、瑞光寺、拙政園等,駐蹕織造公署。 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初三,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蘇州,到虎丘,登靈岩山,到鄧尉山聖恩寺,夜宿四宜堂。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抵姑蘇,至虎丘、華山、東山、太湖等地巡視,賜「碧螺春」茶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第四次南巡,二月十一日抵邑境,第二日至虎丘,隨後去浙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第五次南巡,三月十七日抵邑境,入虎丘,路遇雨即返,至穹窿山上真觀,賜「餐霞挹翠」額。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第六次南巡,二月十六日抵縣,駐蹕虎丘,題字「虎阜祥寺」。 康熙五十五年人口猛增至194144丁,其中吳縣78230丁,長洲縣115914丁。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長洲縣地置元和縣,吳、長洲、元和三縣同城而治,均隸蘇州府。雍正八年,設太湖水利同知,駐吳江同里;雍正十三年,太湖水利同知改為撫民廳,移駐吳縣洞庭東山,割吳縣東山設太湖廳,加督捕銜,專理民事,隸蘇州府。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南巡 ,二月二十一日抵縣,駐織造府行宮,傳諭減免江蘇秋欠地丁銀228萬余兩,二十二日至虎丘,黃村人張宗包獻吳山十元景畫冊,乾隆於每幅畫上題詩一首。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二次南巡,二月二十三日臨虎丘,為獅子林寺題額。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第三次南巡,三月十四抵縣境,至光福香雪海,雷音寺,上虎丘。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第四次南巡,二月二十六日抵蘇,到虎丘。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第五次南巡,二月抵縣上虎丘。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第六次南巡,二月四日抵縣境,初八登靈岩山,宿靈岩山行宮,次日至天平,書「高義園」額,十八日至虎丘禪寺。 嘉慶十五年(1810),三縣共1655619人(其中吳縣1170833人,長洲縣266944人,元和385970人)。 嘉慶二十五年(1820),吳縣、長洲、元和三縣合計2975313人。當年人口密度已超過每平方公里千人,居全國之首。城區蘇州成為僅次於北京的第二大城市。 清咸豐十年四月十三日(1860年6月20日),太平軍攻佔蘇州府城,建蘇福省,蘇州為省會。省下設郡、縣,蘇州府改為蘇州郡。十一年春,太平軍在洞庭東山設東珊縣,轄東、西洞庭山,隸蘇州郡。清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清軍重占蘇州城,仍恢復舊制。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洞庭西山置靖湖廳,隸屬蘇州府。 清宣統二年(1910),三縣二廳共200477戶624326人。宣統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在蘇州成立中華民國蘇軍都督府和蘇州軍政府。同年十月初四(11月24日),裁蘇州府及長洲、元和、吳三縣,設蘇州;立蘇州民政長署,轄原長洲、元和、吳三縣地區,隸蘇軍都督府。十月十三日(12月3日),改蘇軍都督府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蘇州隸江蘇都督府。
民國
民國元年(1912)1月,江蘇都督府頒令廢府、州,並縣、廳。同月,蘇州改稱吳縣。廢太湖、靖湖二廳,設太湖縣,旋易名為洞庭縣。7月,省議會裁撤洞庭縣,其地歸屬吳縣。12月14日,江蘇省行政公署在南京成立,吳縣隸江蘇省。全縣共1027091人。 民國3年6月,江蘇省劃分為五道。吳縣為特別級縣,隸江蘇省蘇常道,道治駐吳縣。 民國16年4月,廢蘇常道,吳縣為一等縣,屬江蘇省。 民國17年12月10日,吳縣城區劃出建蘇州市,市、縣分治。民國19年5月16日,撤蘇州市,仍並入吳縣。 民國22年3月28日,江蘇省劃分為13個行政督察區,吳縣隸第三行政督察區,區行署設在吳縣。同年12月26日,原13個行政督察區裁並為9個,吳縣隸無錫區。民國24年1月,吳縣列為一等縣。民國25年5月1日,無錫區改為第二行政區,吳縣仍隸屬之。 民國26年爆發中日戰爭。11月15日,國民黨吳縣政府遷至無錫盪口、甘露附近,仍隸第二行政區,成為流亡政府。11月19日,日軍侵佔吳縣。民國28年初,吳縣政府駐宜興張渚鎮,吳縣為二等縣,隸江南行署第二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2年10月,張渚淪陷,吳縣政府又撤離張渚。抗日戰爭勝利後,縣政府仍遷回吳縣城區。 民國26年12月3日,偽蘇州地方自治委員會成立,吳縣歸其管轄。民國27年3月,偽吳縣政府建立。5月23日,江蘇省偽政府在蘇州建立,吳縣隸屬之。民國30年7月1日,汪偽政府在蘇州設立第一區清鄉督察專員公署,吳縣隸第一區。同年12月底,第—區清鄉督察專員公署撤銷,吳縣淪陷區仍隸偽江蘇省政府,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民國29年9月,蘇州縣人民抗日自衛會成立,下轄7區l鎮,在吳縣境內的消陸區(今沺涇鄉消涇與湘城鄉陸巷一帶)隸屬之。民國30年2月,蘇州縣人民抗日自衛會撤銷,陽澄湖地區建洋(陽)澄縣政府,轄吳縣境內的消陸、洋沺(今沺涇鄉一帶)及常熟縣內的辛莫區,隸屬江南第一行政區。7月,洋(陽)澄縣縣、區政府均遭日偽破壞。 民國29年9月,吳縣蘇西北地區渭黃區人民抗日自衛會成立,隸屬無錫縣人民抗日自衛會。翌年2月,縣、區自衛會撤銷,正式成立無錫縣政府,先後在吳縣蘇西北地區成立的漕東區(2月)、漕南區(3月)、東橋區(4月)、黃埭區(6月)等4個區級政府均隸屬之,無錫縣政府隸屬於江南第二行政區。同年9月,因日偽「清鄉」,上述4區均撤銷。民國34年春,錫東縣蘇西北(吳縣境內)行政辦事處成立,下轄漕東、漕南、東橋、黃橋4區。同年7月,撤銷蘇西北行政辦事處,成立蘇州縣政府,駐黃橋方浜村,隸屬蘇中第六專員公署;下轄漕湖(後稱漕東)、東橋、黃橋、陽澄、黃埭5區。11月,因奉命北撤,蘇州縣縣、區政府均撤銷。 民國30年8月,蘇西(太湖)行政辦事處建立,隸屬江南第六行政區,下轄其後成立的陽西(西華)、香山、陽東、西山等4個區的辦事處。翌年4月,因日偽「清鄉」,上述辦事處均撤銷。民國32年5月,中共蘇西縣委設立陽山、彭山、鄧尉,西華等4個區級行政辦事處。民國33年3月,西華區辦事處遭敵破壞。同年1l月,太湖縣行政辦事處成立,駐馬山島,隸屬蘇南第二行政專署,下轄蘇西(吳縣)、錫南(無錫縣)、馬山(武進縣)三地區及蘇西地區轄原屬蘇西縣的剛山、彭山、鄧尉3個區級行政辦事處。次年2月,增設蘇西、洞庭行政辦事處,作為太湖縣辦事處的派出機構;分別管轄陽山、彭山、鄧尉和東山,西山5個區級行政辦事處(或區公所)。同年9月底,因奉命北撤,縣、區各級辦事處均撤銷。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國民黨吳縣政府接收偽吳縣政府,吳縣隸江南行署。9月4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在吳縣接收偽江蘇省政府。10月,江南行署撤銷,於武進成立江蘇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縣隸屬之,為一等縣。10月15日,江蘇省政府遷至鎮江。民國35年,江蘇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武進移駐吳縣,吳縣仍隸屬之。 民國38年2月5日,江蘇省政府在吳縣設立辦事處;至24日,江蘇省政府全部遷至吳縣。4月25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第二區專員公署及吳縣政府均逃離縣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吳縣劃出城區建蘇州市,市、縣分治。5月1日,吳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於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7月,為配合剿匪,成立太湖區行政辦事處。 1950年4月15日,太湖區行政辦事處隸屬蘇州行政區,相當於縣級機構,轄原屬吳縣的東山、西山兩區。同月又劃吳縣橫涇區和武進縣馬山區歸其管轄。太湖區共轄東山、西山、橫涇、馬山四區,包括太湖全部水域及其島嶼。10月14日,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改稱蘇南人民行政公署蘇州區專員公署,吳縣與太湖區仍隸屬之。全縣共686569人。 1951年6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東山、西山、橫涇3區仍劃歸吳縣(馬山區已在2月劃歸武進)。1952年7月,復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隸屬蘇州區專員公署,轄東山、西山兩區和太湖中島嶼及水域。 1953年1月,蘇南人民行政公署蘇州區專員公署改稱江蘇省蘇州專員公署。5月,太湖辦事處改建為震澤縣人民政府,並將吳縣橫涇區和武進縣馬山區劃歸其管轄,與吳縣均隸屬蘇州專員公署。1954年6月,馬山區劃無錫市。1959年4月,撤銷震澤縣,並入吳縣。 1968年3月26日,蘇州專員公署稱蘇州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4月13日,又改為蘇州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7月,再改為蘇州地區行政公署。吳縣的隸屬關系不變。 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新體制,撤銷蘇州地區行政公署,吳縣隸屬江蘇省蘇州市。 1995年6月,撤消吳縣,建立吳縣市(縣級),以原吳縣行政區域為吳縣市區域。 2001年2月28日撤消吳縣市,原吳縣市轄區分設為蘇州市吳中區與相城區。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建立吳縣算起,則有二千多年歷史。秦初,吳縣地域廣大,包括現在的常熟、吳江、嘉興等地在內。秦之後,吳縣的地域、轄屬屢有變化。至東漢末年,吳地屬孫權割據地。晉武帝滅孫皓,分天下為十九州,吳屬揚州。晉太康四年(283)縣境北部析置海虞縣(今常熟市)。宋、齊、梁、陳四代吳縣均為吳郡。梁代侯景之亂時,吳郡一度還曾被稱為吳州,後吳州、吳郡、吳縣治所同駐一城。 隋開皇九年(589)改吳州為蘇州。十一年(591)吳縣縣治遷徙至橫山(今新郭鎮)。唐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吳縣東部地置長洲縣,兩縣分境合城而治。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分縣境南部設吳江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長洲兩縣均屬浙江西路。清雍正二年(1724),劃長洲縣東南部建立元和縣,與吳縣、長洲縣合城而治。後又劃吳縣東山、西山建太湖、靖湖兩廳。至1912年,復並三縣兩廳為吳縣。1928年,劃吳縣城區設蘇州市,1930年撤銷市建置,轄區復歸吳縣。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市、縣分設,析城區和郊區置蘇州市,周圍鄉村為吳縣,東山、西山及太湖湖區劃建太湖行政辦事處。1953年5月,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改建震澤縣。1959年撤銷震澤縣,復並入吳縣、吳江縣,隸屬蘇州專員公署(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震澤縣,並入吳縣、吳江縣)。 解放後的吳縣,沒有另建縣城,全縣的黨政機關駐於蘇州市區。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1984年開始,吳縣在離蘇州市中心約3千米的城南開辟總面積為20平方千米的新城區。1989年8月,吳縣機關遷入新城區。 1995年6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吳縣,設立吳縣市,以原吳縣行政區域為吳縣市區域,市人民政府駐長橋鎮。 2000年,吳縣市轄29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1128429人,其中:長橋鎮 24920人、車坊鎮 46709人、郭巷鎮 32331人、角直鎮 63068人、越溪鎮 19370人、望亭鎮 39692人、通安鎮 41723人、東橋鎮 26379人、黃埭鎮 45693人、黃橋鎮 27393人、東渚鎮 33541人、鎮湖鎮 20202人、陸慕鎮 48758人、蠡口鎮 44001人、西山鎮 42196人、渭塘鎮 34042人、北橋鎮 37557人、太平鎮 28918人、湘城鎮 29267人、陽澄湖鎮 21007人、木瀆鎮 71438人、藏書鎮 28673人、光福鎮 38999人、胥口鎮 22110人、太湖鎮 9577人、橫涇鎮 36764人、浦庄鎮 21752人、渡村鎮 25252人、東山鎮 52492人、月浜街道 25656人、蘇苑街道 24997人、龍西街道 24600人、吳縣市經濟開發區 25185人、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11266人、江蘇省太湖採石公司 2901人。 2000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吳縣市,設立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吳中區轄原縣級吳縣市的長橋、胥口、木瀆、橫涇、浦庄、渡村、東山、西山、藏書、光福、鎮湖、東渚、角直、車坊、郭巷1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長橋鎮。 2001年2月28日,吳中區正式掛牌。新設立的蘇州市吳中區轄原吳縣市的長橋、胥口、木瀆、橫涇、渡村、東山、西山、藏書、光福、鎮湖、東渚、角直、車坊、郭巷1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長橋鎮。吳中區面積767平方千米,人口56.32萬。新設立的蘇州市相城區轄原吳縣市的陸慕、蠡口、黃橋、渭塘、太平、湘城、陽澄湖、北橋、黃埭、東橋、望亭、通安1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陸慕鎮,相城區面積490平方千米,人口40.2萬。行政區劃調整後,蘇州市轄張家港、常熟、太倉、崑山、吳江5個縣級市和平江、滄浪、金閶、虎丘、吳中、相城6個區,市區面積擴大到1730平方千米,人口205.9萬。 2001年,吳中區轄15個鎮:長橋鎮、胥口鎮、木瀆鎮、橫涇鎮、浦庄鎮、渡村鎮、東山鎮、西山鎮、藏書鎮、光福鎮、鎮湖鎮、東渚鎮、角直鎮、車坊鎮、郭巷鎮。 2002年9月,蘇州市進行區劃調整,將吳中區的東渚鎮、鎮湖街道劃歸虎丘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