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跳好藏族舞
跳好藏族舞蹈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訓練。即:肢體的訓練、舞蹈風格的把握、動作節奏的處理。
首先,從肢體訓練上掌握藏族舞蹈的體態和動律。藏族舞蹈獨特的體態共同特徵,中心偏前,身體微前送或九十度的前俯。藏族女性的形態特徵,前傾、含胸、垂臂、懈胯,在運動中習慣於將多流動、多變化的下身動作與上身動作相隨,形成自然悠擺的舞蹈特點。藏族男性是以膝部以下的外開行到懈胯、垂臂的體態特徵,結合下肢動作的主動,帶動上肢動作的隨動,形成特有的舞蹈動態。 在藏族舞蹈中,女子舞者的上身動作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美的感覺。女性「全身姿態要柔軟」、「體態輕捷如身上無肉,舞姿柔軟如腰上無骨,從背影看好像沒有臂部,從前面看好像無腹肚。」而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則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惡環境的信念。關於藏族的形態美,藏文古籍對舞蹈者的形體要求有:「上身動作像雄獅,腰間動作要妖嬈。四肢關節要靈巧,肌腱活動要鬆弛。全身姿態要柔軟,表演表情要傲慢。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要顫動。腳步腳尖要靈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壯。」
其次,從肢體動態特徵上把握舞蹈的風格特徵。跳某個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繹某個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風格」上,加強對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生活環境、民俗民風、宗教信仰,了解與該民族生存意識相關的東西。柔、屈、顫是藏族舞蹈內在的風韻,形成了藏族民間舞蹈「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動作規律。同時肢體動作與節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腳步輕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腳,在提起的同時加上身體自然的搖擺,膝部隨之微微的顫動。舞者要體味氣息在身體中流動,肢體動作和氣息在節奏中恰到好處的融合。
最後,從表演技巧上藝術化處理動作節奏。舞蹈離不開節奏,正如生命離不開呼吸。以恰當好處的處理動作節奏去構造舞蹈,就如調整了呼吸,使生命穩鍵而順暢。另外處理節奏,不僅要從舞蹈本體下功夫,還要增強對音樂理論素質的培養、對充滿節奏韻律生活的關照。
❷ 跳藏族舞的技巧怎樣才能跳得好看,腳和膝蓋那種律動感該怎樣掌握
你說的藏族舞蹈的膝蓋的動律,就是藏族舞蹈裡面最關鍵要掌握的屈伸,藏族舞蹈的動律習慣跟這個民族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你要對這個民族的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藏族人民常年生活在高原高寒地帶,氣候惡劣缺氧,決定藏族人民的體態不是昂揚向上的,在跳藏族舞的時候,首先就要注意體態問題,才會跳的像藏族舞蹈。其次,藏族是一個游牧民族,區別於農耕文化,一定要區別於江南小民族舞蹈的柔弱嬌俏,想要跳的好看,要注意舞蹈時的熱情奔放。在完成屈伸動律時,掌握起來並不難。你的腦海可以想像一下青藏高原連綿起伏的雪山,和無邊無際的視野,這就延伸到你最需要注意的膝蓋動律,切記膝蓋沒有完全直、也沒有完全蹲死的時候,而是靈活的、平穩的、連綿不斷的顫動律,切記做的有稜有角。注意了這些,相信你的藏族舞蹈會有很大的進步
❸ 春熙路跳舞的藏族美女背後是不是有包裝公司
不是。
春熙路跳舞的藏族美女的視頻都是他們自己拍攝的,根本沒有所謂的包裝公司。
❹ 藏族舞蹈
天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xNTIzNDQ=.html
另外總政的扎西德勒也不錯
http://video.cctv.com/opus/272140.html
❺ 想知道藏族舞蹈有哪些
如下:
1、鍋庄舞
集體舞,幾人至幾百人不等,圍成一圈,頓足為節,連臂跳歌。邊歌邊舞,節奏以歌而動,舒暢悠揚,優美壯觀。鍋庄舞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❻ 藏族舞舞步有那些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當於「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間,腳尖不靠攏,兩腳尖分開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攏,雙手掌心扶在腰胯兩側,肘與身體平行。這是藏族舞蹈的一種特殊叉腰姿勢。
3、小顫
「自然位」,雙膝比較鬆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動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體輕松自然。(以右腳為例)右腳前半腳掌向後踏一步,左腳原地輕踏一步,右腳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腳。三步均應踏地有聲,前兩步較最後一步略輕些。「退」和「踏」中間,間隔一腳距離。
(6)美女跳藏族舞連看3遍美翻了擴展閱讀:
分類
藏族舞蹈,從總體上可劃分為民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兩大類。這兩大類舞蹈都有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優美而瀟灑的翩躚舞姿和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及形式。
其中的《羌姆》,則屬於宗教舞蹈類別中最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產生和流傳,與藏傳佛教的發生、發展密不可分。
同時,又由於藏傳佛教中不同派別的存在,使被人們俗稱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裝束等許多方面,又都有著不同的特點與差異。
❼ 看過一個視頻,好像是什麼民間的交流會舞台上,一隊大媽穿著藏族服裝跳舞,最後有兩個掉到台後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wkshbFOQeE/
❽ 藏族舞蹈的種類
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
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
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
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
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庄舞);
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
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
以及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
(8)美女跳藏族舞連看3遍美翻了擴展閱讀
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諧
藏族人民把西藏的最高處,雅魯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薩迦以及阿里一帶,統稱為「堆」,流行在這里的農區自娛性圓圈舞,被人們稱做《堆諧》。《堆諧》的最大特色與區別,是在人們以歌唱伴舞的同時,添加了樂器六弦琴。後因從《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漸盛行於拉薩等地。
《堆諧》的歷史十分久遠,至今可見在公元10世紀時,建於西藏阿里地區古格王朝宮堡集會議事大廳的壁畫,繪有身著長裙、體前交叉連手、右腳在前左腳略後,面向左轉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狀與仍盛行於當地,被稱為「旋」的《堆諧》舞蹈姿態幾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娛性圓圈舞中,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是《堆諧》所獨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來自於《堆諧》。公元17世紀以前,《堆諧》只由歌曲伴舞,後來六弦琴「扎木年」作為伴奏樂器進入後,逐漸擔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間奏和尾聲的演奏,使原來的《堆諧》隨之在舞蹈形式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諧》漸漸擺脫了原有受唱詞、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為能隨不同節奏樂曲進行多種舞步變化的舞蹈。
至17世紀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頓節」上,各地藏戲團雲集拉薩。當時,在後藏「窮巴藏戲團」的藏戲中,穿插了由六弦琴進行伴奏的《堆諧》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歡快、熱烈,引起了人們不約而同的新奇和驚喜。從此,這種舞蹈開始傳入拉薩。
後經民間藝人們的相互交流與提煉,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強調了後半拍起步,並創造了用腳踏出節奏響聲的新步法,對舞蹈結構和套路進行了重新的規范,從此,一個新的舞種——男子《踢踏舞》便脫穎而生。以後,在伴奏樂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鈴等,使男子《踢踏舞》成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們喜愛。
以後,一人們為了豐富《踢踏舞》的音響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腳腕或小腿上綴滿響鈴,使響鈴和踏腳聲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鈴聲在踏腳過程中起、落的高難技巧,已成為衡量《踢踏舞》水平的一項標准。
《諧》,是即為人們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這種民間自娛性舞蹈,曾盛行於現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區,但舞姿最富魅力和瀟灑,還要數巴塘地區的《弦子》。因此,人們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為《巴塘弦子》。
每當節日,人們聚在一起,跟隨著一位或幾位手持胡琴,邊拉琴伴奏邊頻頻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後,甩動如雲長袖在歌聲和琴聲的相互變換中,翩躚起舞,樂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圓潤、狂放而流暢。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轉的琴聲下,舞隊忽而聚攏忽而散開,忽而跟隨著領舞繞行,好似游龍擺尾,忽而又成圓圈揚袖旋轉,如同白蓮初綻。此外,由拖步、晃袖、點步轉身及模擬孔雀等姿態動作的穿插、組合下,使整個舞蹈語匯豐富、姿態瀟灑,令無論是舞者還是觀者都陷於無盡的陶醉而難以自拔。
卓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為「表演性的圓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認為,「鼓」能給人帶來吉祥與歡樂,是求得神靈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節日舞蹈中,必須要進行擊鼓作舞的表演。
西藏的山南地區流行著一種身挎扁圓形腰鼓,雙手持馬蹄形鼓棰邊敲擊邊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諧》,就是人們極其喜愛和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民間鼓舞。據說,這種「大鼓舞」產生於 8世紀左右,藏戲創始人,白教喇嘛湯宗傑布為修建鐵橋造福於人民,組織歌舞表演班子四處義演過程中,所創作的。
當年擊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西藏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鳶寺金城公主殿內,碩大的「慶賀桑鳶寺落成圖」壁畫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揮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與《卓諧》的舞姿幾乎仍無所出入。
《熱巴卓》和《熱巴》都屬於「卓」中的表演性民間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難以分辨二者間的相互關系。《熱巴》是指過去流浪藝人賣藝為生,所表演的雜藝歌舞節目。其中包含「民間歌舞」、「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三部分。流傳在昌都、工部地區以及雲南、四川省的藏區。
而《熱巴卓》則是以表演「鈴鼓舞」和各種高難技巧的舞蹈。《熱巴卓》的表演,在由專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樂的祝詞後,由男持銅鈴、女持扁鼓和馬蹄槌翩躚起舞中,拉開舞蹈的序幕。
他們先以圍圓圈跑動的舞蹈打開所需用的場地然後,由女子先表演集體鼓舞,在人數不限,剛柔相濟的少女舞蹈中,以「頂鼓旋轉」、「纏頭擊鼓」、「扭腰打點」等鼓技,表現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風采。之後,是在女子擊鼓伴奏下的男子單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颯爽的健兒們,一個個在呼叫聲中,以「躺身蹦子」、「躺身平轉」、「踢腿跨脖」、「單腿跨轉」和「兔子跳」等動作,博得在場觀眾的連連喝彩。在觀眾的要求下,隨伴奏鼓點,還可以增加表演有著不同套路和高難技巧的女子「鼓舞」。
舞蹈的快速、激烈、翻騰旋躍,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舞動,與節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體「鼓舞」形成了陰柔之美與陽剛之氣的強烈對比。無論是《熱巴卓》還是《熱巴》中的「鈴鼓舞」,因演出內容的豐富和舞姿的優美、技巧的高難而被人們所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流浪四方的《熱巴》沒有了,但文藝工作者曾根據《熱巴卓》編創的舞蹈《草原上的熱巴》,卻在世界舞蹈比賽中獲得了銅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❾ 充滿了動感活力的藏族舞蹈為何那般感人
很多人喜歡藏族舞蹈,是從藏族歌曲開始的,伴隨著悠揚的歌聲穿透力極強的感染力,讓人們不由得為這份來自有著獨特風格的音樂舞蹈形式痴迷,甚至有很多流傳到全國各地,人們隨口能夠邊唱邊跳。
藏族民間舞蹈形式是農牧文化與宗教文化的融合,風格特點體現在舞蹈形象的刻畫與伴唱曲調的旋律特徵和歌詞上。所以無論是在舞姿或者旋律上,都讓人隨時可以產生共鳴的感覺。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通過問答式的歌詞,抒發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嚮往。在優美的曲調、動聽的對歌中表演心目中美好的象徵,比如:孔雀,其舞蹈形象自然是非常優美、安詳,充滿希望的。中甸鍋庄「孔雀吃水」近尾聲時,專由一兩名男子表演孔雀,抓著長袍平伸兩側、交換屈抬一腿,向前、後作徐緩的旋轉,在「熱、瓦、岡、該、托、模」的吉祥唱詞中起舞,猶如雄鷹展翅,更像神鳥飛翔。
而在歡慶群舞的時候,無論男女,大家手拿哈達,載歌載舞的過程中,哈達也會迎風飄起,哈達的顏色雖然單一,但是藏族舞蹈中演員們的著裝卻豐富多彩的顏色,讓整個場景充滿了喜慶。
在藏族舞蹈中,男子表現出了雄渾有力,女子的柔美纖細也被一一展示,其實通過這樣適合的搭配,讓整個場面顯得精彩,動感而令人新奇,加之人們對於神秘西藏的期待,自然成為大家喜歡的舞蹈被廣泛傳唱。
圖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勿改動,商業用途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