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敦煌飛天系列十字綉的原圖
網路圖片裡面有很多都沒有水印的。
Ⅱ 出道即巔峰,《國風美少年》中的敦煌仙女哈妮克孜,為什麼悄無聲息了
《國風美少年》中憑借神仙級別的美顏、古色古香的西域扮相引起關注的哈妮克孜一夜爆紅,並登上微博熱搜,舞蹈視頻也在抖音等平台上迅速傳播,並讓她在一夜之間暴漲百萬粉絲……在《國風美少年》第一期節目播出之後就火遍了網路。無論是在短視頻平台還是社交平台,哈妮克孜的熱度居高不下。哈妮克孜在節目中的表演也在網上盛傳。
哈力克孜不僅只是一位能歌善舞的新疆美女,同時她也參加了另外一個綜藝節目,在節目裡面她也有非常優秀的表現,比如說她代表運動隊參加了一系列比賽,雖然說在這個綜藝節目裡面哈妮克孜沒有那一種有特別大的關注和反響,但是哈力克孜一依舊非常認真的做著自己本該做的事情,我們也看到了這一位女孩子認真努力的一面。希望她越來越好!
Ⅲ 我有一幅惲壽平的《敦煌飛天仕女圖》想請藏友鑒定一下是否真跡。
顯然是假的。原因:
1、題字人:惲南田(1633-1690),原名格,字壽平,明末清初畫家;本畫作者:華岩(1682~1756),一作華嵒,字德嵩,更字秋岳,清代畫家。二者對比顯然可以發現本畫作者(華嵒)8歲時題字者(壽平)已經仙逝了,本畫不可能是畫者7歲時所作。
2、庚辰年有問題。清朝的庚辰年是1880年,此時二位都不在了,誰題的字啊?明朝1368-1644,共經歷5次庚辰年,分別是1400年(年號:建文),1460年(年號:天順),1520年(年號:正德),1580年(年號:萬曆),1640年(年號:崇禎);此時2位大師一個還未出生,一個才7歲;自娛自樂題字玩?
Ⅳ 誰能教我畫手繪古裝美女圖
看你要畫哪種風格的,工筆重彩和工筆白描,這兩種是歷史較久的,見過敦煌壁畫吧,就那種。還有是近幾年流行的水彩畫,像呀呀,何何舞等他們的風格就是水彩手繪,另外一種是電腦繪畫的,這類畫大多是做小說封面的,像漫友、花火一類的封面大多是這種風格。
Ⅳ 求這幅手繪動漫圖的畫師
這個真不好找,總之就是與敦煌壁畫里的飛天有關
這是有張沒標記的圖:
Ⅵ 以紅色為主色調的古代美女圖,不要真人的,
敦煌壁畫!!!國之瑰寶!!!
Ⅶ 敦煌飛天仕女圖排列順序
敦煌飛天在同類題材中跨越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最集中、數量最多,風格最典型,藝術價值最高,影響也最大。
從敦煌建窟伊始,飛天就出現於壁畫中。從十六國北涼至元代,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從未間斷。由於敦煌地處邊陲十分偏僻,遠離戰火,加上氣候乾燥,是至今 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絕大多數的飛天壁畫完好如初。敦煌為飛天薈萃之地,據統計僅莫高窟畫492個洞窟,就有270個繪有飛天圖像,共計4500身之多。 最大的飛天在130窟大佛殿內,每身約2米之高。最小的飛天只有5—6厘米高。繪制飛天數目最多的石窟是209窟,共有飛天156身,加上敦煌地區的榆林 窟、東西干佛洞等,飛天的數目近6000身之多。敦煌之所以為世界矚目,在於它曾匯集了大量的古代藝術家,用了近千年的時間,完成了宏偉壯觀的傳世傑作。 至今仍為人們驚嘆不已!其中飛天作品,亦居全國之冠。因繪制時代不同,風格迥異,每個洞窟的飛天,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下面具體談一下敦煌飛天幾個發展時期 的藝術特徵:
一、北涼至西魏時期
4世紀初,飛天經西域東被,首先出現在敦煌壁畫上。北涼時期,飛天吸取了西域畫風,也繼承了河西一帶晉魏葬畫法。以粗獷的線條,濃重的色塊,暈染結 合,形成了當時的畫風。在構圖和造型上雖簡單稚拙,但亦生動可愛。比過去單線干塗的墓葬壁畫,已進了一步,但仍然處於萌芽狀態。
這個時期的飛天造型為男性,身體粗短,矯健,束發髻,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坦臂赤足,腰系圍裙,肩披大巾,似西方僧侶模樣。動態僵硬、笨拙,用身體扭曲表示飛動,身體呈V狀居多。當時飛天在壁畫中比重很大,其位置直接畫在壁面畫中,也見於窟頂、龕楣,及平棋格中。
北魏時期飛天藝術有發展,造型趨向漢化。臉型略長,五官勻稱,身材也漸修長,動勢也稍輕緩,開始運用巾帶表示飛翔。著色漸豐富,線條漸流利,裝飾趣味 濃厚。西魏時期,樂伎飛天增多。人物造型趨向女性化,體態婀娜,輕柔飄逸。所持樂器品種增多。由於歲月久遠,北涼至西魏時期的壁畫顏色發生退變,原來粉紅 色硫化汞和碳酸鉛氧化,因而使暈染層次和線條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眉目間原來的粉紅肉色退色後,只留下白色和青灰色。面部變為兩個大黑圈,形成一種「小字 臉」(即白眉、白鼻、白眼、白牙、白下巴)「五白」效果。變化後的壁畫,別有一種稚拙、誇張、粗獷,質朴的藝術趣味和魅力。
二、北周至隋時期
這個時期較短,北周時,敦煌為鮮卑族宇文氏統治,共24年(公元557—587年)。;隋代柞短,但對敦煌來說卻是一個極重要的階段。北周建了15年 石窟,隋代建了70個石窟。這是敦煌壁畫從早期進入中期的一個過渡、變革時期,在風格和畫法上有很大變化,如採用了線條粗細對比的畫法,衣服、身體用線較 粗,給人以厚重、結實的感覺,而五官和手足則用細線勾描,給人以清秀、靈活的感覺,粗細相間,很富有層次感。在精神氛圍上亦逐漸轉化,從沉悶壓抑的情調過 渡到和平、安祥、樸素、自然的格調。
飛天的形態,一部分還保持「小字臉」的風格,為上身裸露,服系長裙,頭戴寶冠,體態健美的男性飛天。另外一部分,進入隋代,主要為女性的造型。特點為 眉清目秀,身體修長,曲線娟淑,動態舒展輕柔,服飾、發髻明顯為宮娥仕女,飄帶流暢,多呈牙形旗狀。飛天數量也日增,除環窟四周繪制外,在窟頂藻井四周, 及佛龕、背光左右也是飛天雲集。在背景雲紋、火焰文、花卉圖案印襯下,顯得色彩斑爛。畫面講究色塊的搭配,用色多為土紅、白色、藍色相間,形成了這一時期 格外華麗生動的風格。隋代常見的佛傳故事畫「夜半逾城」,「乘象入胎」中的馬和象之四蹄卻是飛天托舉,在天空飛行,極富浪漫色彩。
三、唐至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此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佛教文化成為當時社會主體的意識形態。在朝廷、官署、民間三結合的推動下,全國寺院林 立,建窟造像以顯示功德,已成社會風尚。敦煌莫高窟的遺存,正反映了這個時期的興盛。唐代壁畫中的飛天,十分盛行,因為這題材,正好表現了當時繁榮昌盛, 歌舞升乎的景象。同時飛天創作也提倡發揮藝術家的想像力,施展才華。所以從初唐之後,飛天就進入高潮。洞窟中原來的天宮伎樂,尚窟上方四周的這宮門欄牆從 此消失,位置為飛天取而代之。同時在藻井四周、龕楣背光處,說法圖上端,都必畫飛天,並成為固定程式。
此時飛天已全部女性化,成為翩翩起舞的仙女形象,因此而成為宮廷貴族仕女寫照,臉型豐滿,姿態嫵媚,明目皓齒。衣飾、發髻雍容華貴,人體比例適當。上 身均裸露,下為長裙,飄帶旋迥,衣紋流暢。這個時期的飛天樂伎聚增,所持樂器的品種亦多樣,而且極具演奏情態。托花盤、香爐,散花飛天甚多。其中321窟 西壁的佛龕南側雙飛天最為生動、優美,堪稱絕世佳作。
從晚唐進入五代,飛天創作意識日漸淡薄,多為因襲前朝之作。繪制水平下降,但仍然不乏富麗堂皇的場面。從動態和裝飾上看,已趨於平庸和衰落。人物造型已不是那麼豐滿婀娜,轉為清瘦素雅,已無盛唐那種昂揚、激盪之勢,略有呆板、沉重之感,程式化傾向已開始顯露。
四、宋(歸義軍晚期)、西夏、元時期
這個時期為敦煌壁畫的晚期。一般認為此時敦煌壁畫已進入衰落和程式化的尾聲階段。由於當時戰亂原因,也因佛教教派興衰的影響,建窟和繪制壁畫,已瀕臨 慘淡經營境地。因此飛天藝術亦不景氣。曹氏歸義軍時期(中原北宋王朝)建窟不多,多為修改重繪,飛天也逐漸減少。繼唐、五代之畫風。墨線勾畫,平塗,但用 色缺乏亮麗,較為淡雅。線條雖純熟,但缺乏力度。造型干篇一律,面孔長圓,吊眉細眼,削肩柳腰,均為仕女畫風格,但神情呆板,缺乏神韻。
西夏時期,河西地區為黨項族統治。此時違窟很少,多是將前期洞窟改建重繪。風格在繼承前期壁畫藝術的基礎上揉和了本民族的成分,如部分飛天略有西夏黨項民族的特徵,鼻高直,腮大面圓,衣飾裙帶也有變化。這個時期作品格調不高,世俗性強,精品不多。
元代為敦煌壁畫之末期。這個時期建窟很少,同時佛教密宗教派興起。蒙古族信奉藏密,所以壁畫中很少繪制飛天。但莫高窟3號窟,南壁干手乾眼觀音像上 方,仍繪有一組飛天,造型為頭梳長髻,臉型豐圓,長眉秀眼,手執蓮花。和唐代飛天相比,已相差甚多。敦煌飛天是敦煌壁畫中的一種風格獨特的佛教造型藝術, 其中包含了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飛天之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佛教造型藝術漸次中國化、民族化進程。飛天在敦煌的出現,宛若錦上添花,為這一文化寶庫中干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Ⅷ 敦煌飛天女神圖是真還是假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范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後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並、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綵帶,使飛天飛得多麼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五代、宋以後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餘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
【飛天的象徵和發展】
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徵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Ⅸ 娛樂圈敦煌女是誰
第一位是佟麗婭,佟麗婭是一個來自新疆的演員。出生於新疆的她本身就有著一股異域風情,完美的五官加上獨特的氣質,無論扮演怎樣的角色都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
在當演員之前,她還學過一段時間舞蹈,而這也給她的氣質有很多加成作用,所以成為演員之後,對於很多角色她都可以輕輕鬆鬆駕馭。佟麗婭本身就十分漂亮,更別提扮上敦煌壁女的扮相,那真是一眼就讓人忘不掉,完全就美成了仙女。
雖然佟麗婭的身材偏瘦,但也是婀娜多姿的,而她身材的線條在衣服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的美好,讓無數現場的觀眾都為之痴迷,期待佟麗婭之後能夠多多出演這樣的仙女角色。
Ⅹ 網上流行的敦煌飛天美女壁畫是誰的傑作
是曾浩畫的
不是真正的敦煌壁畫 是他這幾年畫的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