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桂林的風土人情個風俗習慣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國35%以上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這點與侗、瑤、苗民族有異曲同工。但是壯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又是壯族人特有的方式。壯族人服飾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女子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上衣是左衽無領闌乾衣,腰部扎有緊身帶,下身穿長褲,褲角稍寬,褲腳有蘭、紅、綠色的絲織和棉質闌干鑲邊。褲外套短裙,裙也有鑲邊。頭上包黑毛巾,穿綉花鞋,戴耳環、手鐲和項圈,褲腰左邊懸掛一個彩穗筒。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穿布鞋。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 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涌現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壯族人因人口相對較多,長期與漢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壯族人生活習俗也基本漢化了,所以壯族人的生活習俗與漢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傳統的民俗還是保留下來。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族人是不串門的。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干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 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里清晰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干凈,以備祭祀和食用。 從初二起,親朋開始來往拜年。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除春節外,農歷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族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台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彩鳳、唱採茶擂台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意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② 出嫁都有什麼習俗
中國傳統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同時,又受到江南吳地文化的影響,並帶著明顯的上海地域特徵。 定親———排定「八字」,准備彩禮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開埠前上海婚俗的基本情況,不妨勾勒一下上海的傳統婚俗。 定親,即訂婚,舊稱「文定」,俗稱「安心」、「拿盤」(拿籃頭),女方稱「受茶」。青年男女婚配結合,經媒人撮合,由父母做主。男家欲娶其女,請媒人至女家游說提親,稱「請八字」或「討八字」。女家同意結親,將姑娘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時辰)庚帖交媒人送達男家。男家將婚配男女八字,請算命先生排定,稱「排八字」或「合八字」。「八字」有「沖克」和「相合」之分,甚至歲數也有講究,如女大三歲或男大六歲被荒唐地視作不吉利,要退「八字」。 如果雙方「八字」相合,女家則直至男家相看或暗地打聽,即由姑娘父母或姐妹、兄嫂了解男方家產及青年容貌品行,叫「相親」。「嫁囡高三分」,一般男家要比女家高。同時男家也要打聽女方情況。雙方家長滿意後,請媒人吃「話允酒」。接著男家備彩禮,托媒人送到女家,稱「拿盤」(小盤),擇定吉日定親。定親時,各邀至親好友辦兩三席,男家稱「定親酒」,女家稱「受茶酒」;男家以茶葉、桂圓、棗子及衣服、首飾、禮金,置於上放萬年青或吉祥草的禮盤(稱「大盤」),由媒人送至女家(稱「求允」)。女家收下禮物後,回贈姑娘生辰庚帖(稱「大八字」)和謹尊台命(紅帖)為定親依據,稱「允吉」。男女雙方將收受的茶葉、桂圓等物分送親友,以示子女定親。此後,逢端陽、中秋、春節,男方向女家送彩禮,直到完婚。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顛轎 迎娶之日,新郎遵家長之命雇轎或備船(路遠的)去女家迎娶新娘,稱「迎親」。一路上要吹打、放銃。到女家後,迎親花轎須從東南方進宅(俗稱「青龍頭」)。 人進女家後,新郎拜見岳父母與長輩親屬後,進入堂屋。隨後,新郎對女家的幫工、茶擔、喜娘及吹鼓手等開銷「喜鈿」。而女方新娘在婚前三日內禁吃煙火之食,只以蜜棗等乾果充飢,這叫「餓嫁」。 姑娘上轎前,先要「開臉」(即用綢線將姑娘臉上的汗毛絞掉),有「毛頭姑娘十八變,臨上轎還要變一變」之說。又於新娘發髻上滿簪花朵,頭上遮以面紅,謂「上頭」。然後,女家又設筵款待其女,並令諸女客為之陪侍,謂「待嫁」。 姑娘上轎前要先哭,以示不舍父母之意,俗稱「哭出門」、「哭發」、「謝親」。哭嫁時流行唱歌,稱「哭嫁歌」。哭嫁是一種舊時婚禮習俗。姑娘出嫁,整理嫁妝時和迎親日梳妝、上轎時,與母親及哥嫂哭別。內容為娘哭家窮嫁妝少,囑女做個好媳婦;女哭父母養育恩,並謝置辦嫁妝苦,再謝兄嫂姐妹手足情。民諺稱:「娘家哭得應天響,婆家家當塔塔漲。」在上海浦東農村就流行著哭出嫁的習俗。《浦東老閑話》一書中記載了《哭出嫁三首》,錄於此處:哭上轎一隻橄欖兩頭尖,紅燈花轎抬到場門前。荷花金鑼敲一記,姑娘出嫁苦哀啼。阿哥勸伊勿要哭,正月十六接儂歸(音讀「居」)。哭出嫁阿囡跌拉青雲里,跳進龍門交好運。腳踏扶梯步步高,手把轎桿長千金。進婆門,像婆身,上敬老,下愛小。先敬公來後敬婆,回轉身來敬丈夫。冷粥冷飯自家吃,熱粥熱飯敬大人。姑娘小叔照顧好,伯姆(妯娌)道(淘)里熱乎乎。金雞叫,就起身,光頭面滑出房門……勒拉娘家隨心慣,進仔婆家乖做人。謝媒人香瓜藤爬仔滿屋青,板起面孔謝媒人……阿哥是讀得書來弗識字,伲小兄弟勿識貨,右手拿起金絲筆,左手拿起大紅貼(帖),大字寫來八卦能,小字寫來藕絲能,認為儂阿娣是好人,寫個八字弗要緊。桃紅八字傳到高樓上,時辰八字寫斷根……儂貪吃伊拉紅糖泡茶半碗甜,白糖泡茶半碗鮮,黑棗頭泡茶泡深長,細芽泡茶清湯湯,大麥泡茶滿口香。說得好,話得恩,生吃硬做配成親。 姑娘出嫁,不僅姑娘哭,姑娘的母親亦哭,告誡女兒如何做媳婦,稱「千誡訓」。有的新娘隔夜開哭,稱「謝嫁妝」,感謝爹娘辦嫁妝的辛苦。由父、兄弟扶上轎,稱「搶上轎」。哥哥挽住花轎叮囑妹妹,稱「挽轎」。啟轎後,哥哥喊停轎,再次對妹妹囑咐,稱「問轎」,一般要達三次之多。父母送出門口,嫂嫂和親戚送出場角,哥哥送出「青龍頭」。男家派人在半路候轎,見轎鳴炮,以示迎接;女家鳴炮還禮,以示歡送。轎在途中,轎頭故意顛簸,稱「顫轎」。顫得新娘頭暈眼花,嘔吐不止,新娘便將事先准備的盛灰腳爐踢出轎門,轎夫即不能再肆意顛簸。 1991年1月1日,上海博物館展出了人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大的花轎———「百子大禮轎」。這頂大花轎高近3米,底長1.5米,寬1米,轎桿長7米,需要16人共抬,又被稱為「花轎王」。轎身共分7層,每層都精雕細刻,構思嚴密。以底層為例,正面是兩層的牌樓,一條飛舞騰躍的金龍居於牌樓的正門。門後是龍鳳抱柱的門框,裡面裝飾的是畫有「天官賜福」的玻璃畫。背面是麒麟送子的木雕,轎左刻的是太白醉酒,轎右是貴妃醉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態逼真。其他各層都有表現中國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以及花鳥魚蟲的精美木雕和彩色玻璃畫。 據考證,這頂「花轎王」至今已有60年以上的歷史。這也是上海以花轎迎親婚俗的歷史見證。 納彩———金芽玉塵,早生貴子 男女雙方同意,男方要贈女方信物,稱「納彩」、「行盤」。富裕之家饋贈金首飾、銀幣,還送茶葉、麵粉,通稱「金芽玉塵」。送茶葉之俗,另有「千金萬禮買不動,四兩茶葉定終身」之說。有的取「茶樹必下子,移植不復生」之義。另有棗子、花生、桂圓、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貴子」。還附上萬年青和吉祥草,以象徵吉利。女家對彩禮接受得多,說明稱心滿意;反之,表示有意見。受彩禮多少,由母女商定,一般要退回一部分,稱「回根」。如貧富懸殊,女家將彩禮全部或大部退回,表示女家無力辦嫁妝。第二次送彩禮是現金,男家連送三次,稱「拿盤」或「行盤」,第一二次女家不收,第三次方收下。此時男家將婚期通知女家。 貧窮人家只是象徵性地送彩禮,所謂「禮輕意重」。有的地方女家要回贈禮品,如有的用紅綠色染的大米相贈,稱「金珠玉粒」;還有的包大粽子1隻,稱「太婆粽」,而周圍有小粽子5到15隻,則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團圓」等,都象徵吉祥如意。 迎妝———送「子孫桶」,忌諱送鍾 婚禮前一天,男家要派人去女家迎妝,俗稱「拿嫁妝」、「搬嫁妝」。富裕之家辦「櫥箱嫁妝」,有一櫥兩箱、四櫥八箱不等,並有「墊箱鈿」、「花粉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應俱全。還有以「裙帶冊」(耕田)作陪嫁的。貧窮之家嫁妝就簡單得多,但薄被、馬桶、提桶、腳桶必備。 嫁妝的一部分由親朋饋贈,稱「助妝」。但忌諱送鍾,因與「送終」諧音,視為不吉利。嫁妝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婦人)縫制,折疊時內放喜錢,稱「子孫倉」。馬桶,稱「子孫桶」,內放紅蛋、棗子、長生果、棉籽、甘蔗,喻早生、多生孩子、長生不老等。嫁妝貼上大紅喜字後,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稱「晾妝」。迎妝講究禮節,稍不注意即會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絕發妝。迎妝的車、船及其他工具貼上紅紙或「喜」字,男家派出的迎妝人由媒人陪同,一路由吹鼓手吹奏鳴鑼至女家。挑籃放場上,杠棒和扁擔靠在柴堆上,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男家迎妝要付喜鈿給女家幫忙人。如嫌少,便偷藏杠棒和扁擔,迫使男家加錢。女家不發妝,就敲鑼「催妝」。女方哥哥徵得妹妹同意,才能發妝。迎妝者須全部退出門外,由姑娘之兄發妝,先馬桶,再鋪蓋,而後逐件發出。嫁妝忌諱講「扛」,而要講「漲」,取上升之意。迎妝者不能一腳跨在門檻里,一腳跨在門檻外;雙腳跨進門口,女家要說「搶嫁妝」。迎妝者肩挑嫁妝中途不得停歇。嫁妝到男家,男家要點旺盒、放鞭炮,將嫁妝先置於客堂,後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攤床。男家當晚還要辦「待媒酒」,送媒人鈿。 拜堂———吉時成親;吃暖房———賓客敬酒 花轎入宅,到吉時進喜堂,結婚儀式開始。鳴炮奏樂,點燃花燭,新郎、新娘手持紅綠牽巾,進行拜堂儀式。堂上兩桌並立,大紅花燭高燒,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再相互交拜,男女儐相手持花燭,送入洞房。新娘坐床沿,新郎用秤桿挑去蒙在新娘頭上的紅巾。入過洞房,喜娘陪新娘向長輩磕頭,受領「磕頭鈿」。 新婚之夜,親友與本家宴請新人,稱「吃暖房」,又叫「送暖房」。客堂內,新郎新娘坐在長排八仙桌北面,南邊另放一隻茶幾點燃花燭,賓客坐於長桌兩旁。菜餚出齊後,賓客先向新人敬酒和獻吉利話,再請新郎新娘互相喂酒、喂菜、喂煙和喂糖等。 用飯時,新人碗內分別藏著蘋果、生梨、糖果、紅棗、肉骨頭和小酒盅等以逗趣。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門———三天後回娘家 洞房花燭夜,男女老少湧入新房祝賀取樂,叫「吵新房」。俗話說:「三天里廂無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吵法有:一是「看新娘」。賓客擁進新房看新娘容貌,贈以「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新娘奉敬乾果,十分斯文。有的叫新娘站在腳爐蓋中,賓客圍觀,常弄得新娘十分尷尬。二是吵新娘。吵者用各種辦法嬉耍新娘。如用紅線吊一隻蘋果,請新娘夫婦共咬,逗人發笑。三是聽新房。更深夜靜,到新房窗外竊聽私房話,以作笑料。四是捉喜。乘新婚夫婦熟睡之際,破門而入,悄悄揪住,稱「捉喜」,新婚夫婦須起床請酒。 上海的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曾以「鬧房涉訟」為題,報道了上海寶山縣的一則鬧房新聞。寶山縣沈家鎮有個人叫朱鳳岐,年方二十,家境小康。舉行婚禮後,親友依照習俗鬧新房。朱的表兄顧某喜歡惡作劇,鬧得太過分,新郎對他很不滿,怒顏相向。不想顧某已經喝多了,借著酒勢竟將新郎打傷。新郎向縣官告狀,顧某即被拘留。對這種男女大喜之日鬧新房鬧到打官司,畫報評曰:「諺雲:三日無大小。此語壞盡世事。古訓男女有別,豈有此三日內任人蹇衣撩袖、百般揶揄者乎?況乎新郎之心未有不曲護新娘者,而人必以其所愛而狎侮之,則觸其怒也尤易,洎乎匍匐公堂押羈飯歇,始悔孟浪亦已遲矣。而朱某以嬉戲之故,遽至激成訟,累誼屬親親,毋亦太甚。」《點石齋畫報》的這一評論,還是比較客觀公正,點到了鬧新房之俗的弊端。 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三朝回門」,富裕人家有「滿月回門」的,稱「滿月」。新婚夫婦備厚禮由媒人陪同,看望父母親、兄嫂。女家擺「回門酒」,宴請新娘和至親。
③ 女兒出嫁有哪些流程 女兒出嫁該做些什麼
女兒出嫁有什麼流程
一、提親
也叫求親。必須由男方父母親自前往提親,以表父母誠意。現代由於空間距離,也可通過書信、電話、電子郵件……等手段。
二、文定和舉聘(定親和送聘)
(一)文定(定親)
1、白糖、面條、豆條、餅干,按女方親友數折為紅包(舊時男方持白糖、面條、豆條、餅干來定親,女方家要煮糖面,拿豆條餅干送親友食歡喜);
2、大吉12個;
3、金首飾隨意,但要有耳墜(定親送耳墜寓意勾住此樁親事)。
(二)舉聘(送聘)男方:
男方送聘一共分成4個紅包:即
1、聘金;
2、禮餅儀;
3、六禮儀;
4、頭甜尾甜。
1、聘金
聘金裝入紅包後,外面要用紅緞子包好,叫紅緞包聘;
2、禮餅儀
禮餅儀則用於送女方親友的喜糖喜餅,按女方親友份數折算為金額,裝入一獨立紅包;
3、六禮儀
六禮儀則為開門儀、福肉儀(洗屎包)、發包儀、冠儀(上轎嫁衣)、履儀(上轎鞋)、修容儀。六禮儀裝為一個大紅包;
4、頭甜尾甜
舊時頭甜為茶包(飲茶時用以送茶的餅食)2個,尾甜為1包豆條1包餅干。現可用1紅包代替,寫明「頭甜尾甜」。女方只能收三份之一,三分之二歸回男方,以示尊重,以示雙方都甜。
5、除上述4個大紅包之外,聘禮還須:「如意」1支(放於聘金之上),大吉2對,福圓(桂圓)12粒,發餅(酒餅)6粒,金器若干。
女方:
男方來舉聘時,女方家必須:
1、應請吃甜面蛋(給女婿的應有兩個蛋,吃一個,另一個剔為兩半和一點面留下來);
2、應請吃落湯錢;
3、收聘禮(頭甜尾甜應收剩三分之二,兩對大吉收起一對換一對下去,仍為兩對帶回去);
4、腰肚1個。內裝草頭1對、如意1支、福圓(龍眼乾)12粒、發餅6粒、銀元幾對、荷包1個(荷包內放有5色種籽1包、順治錢2個、如意1支、仙草1對、福圓1對、發餅1對);
5、大件物品(如有大件物品可先拿到男方家);
6、煤油燈1對;
7、口壺1對;
8、毛巾2條;
9、全豬心肝1付,煮了女兒吃一點,余女婿帶回去吃(可用紅包代替);
10、鴛鴦香蕉1梳;
11、開門錢一份,用1紅包回;
12、再用1紅包錢代替其餘回禮(可用660元代表六六大順)。
是日雙方開始發帖。
回去後,「草頭」放於新房櫥頂,「大吉」「鴛鴦香蕉」放好,女婿煮豬心吃,余留安床時用。
三、迎親
(一)新郎如異地迎親,應提前抵達。在新娘出嫁前一天的傍晚之前可隨便進出女方家,傍晚亮燈之前回賓館休息,迎賓時辰到了再來。司機、伴郎人數要算好,確保迎親回程時一車人數為雙數。同來迎親的人,女方要送每人1對大吉和1個紅包。
(二)迎親時,新郎應帶1束鮮花,1個水果籃。鮮花要有紅百合、玫瑰、滿天星等(不要「勿忘我」),水果籃繫上紅花。新郎身上准備一些小利是,以便給開門及添熱鬧的人。鮮花進門後獻給新娘子。
(三)新娘子上轎子之前應用12樣花沐浴(12樣花在以下任選:紅花、仙草、百合、龍眼、桂花、發財樹、玉蘭、桔葉、佛柳、九里香、搖錢樹、巴西果、觀音柳、富貴竹、狀元竹、情人草),之後吃一個煮雞蛋(蛋殼染紅,剝殼後整個入口再吃);接著梳妝;妝畢,吃「五碗頭」:「龍箭魚炒蔥」、「豆絲豬肉蛋」、「豬肝炒蔥」、「四點金(雞肉)」、「落湯錢」,干飯1碗,醬油2碟,紅糖2碟。新娘子吃五碗頭時,朝大門大窗,腳下踏小凳子,陪吃的小舅子坐右邊(金童玉女應各送1對大吉和1個紅包給他們)。
(四)臨走之前,新郎應接過親人沖好的甜茶,恭敬端給岳父岳母喝,岳父岳母和女婿相互交代事項。
出門時,新娘手持鮮花和小紅袋,袋內裝有紅棗、紅瓜子、桂圓、百合、蓮子、花生各一小袋,上面壓兩個利是,每個可裝90元,共180元,寓意一路發。另外,新娘身上還裝有2個利是袋,一是一小包紅糖,一是紅花仙草。這時,新郎一手持把紅雨遮,一手牽著新娘子,一路往前走,兩人不回頭不停留不說話,兩個小孩送到新郎新娘上車則自己回來。
(五)快到新郎家樓下,新郎應與父母聯系,告知爸媽你們快到了,爸媽開好家門和房門後避開。等新郎新娘進了房間,眾親人才出來,長輩端來入房丸(實心糯米湯丸),應吃一半換著再吃。吃後,將身上小袋紅糖放入廚房儲水池,將紅花仙草的利是袋放歸床頭紅盤的物品一起,不要扔掉。
然後,應有人沖甜茶,招呼新郎新娘出來敬叫爸媽及眾長輩。
四、頭返厝(回娘家)
新姑爺姑娘頭返厝,應提禮品糖果(最好是嘉頓利是糖)1包,茶葉1包,水果(最好是橙、火龍果、桔子)3種,共5樣。如頭返厝吉時已到,車誤了,可在吉時打個電話給娘家,告訴說我們已到了,父母回說:到了就好。即好!
到達女方家吃碗甜面蛋(或甜圓)後,即出家門到外面隨便走一走再回家,這叫二返厝。然後等吃宴席,此時若第三次返家,須買點禮物進家,以示已正常來往。
另:新姑爺在載嫁妝後,本應給女方家回禮,因路途遙遠,此次返厝時一並補送來,禮金由男方家定,這時女方家應送一個紅包(為三年送神菓),禮金是男方禮金的一半。
返厝後要返回男方家時,岳父岳母應回禮一紅包,(為古時候的「豬腳面線錢」)和8個大吉。
還要送女婿:
1條褲子(讓女婿「富甲天下」);
1條皮帶(讓女兒將新郎「箍」住);
1個錢包(內可裝新錢180元,讓女婿「一路發」);
並送女兒女婿:
帶蒂的生錢蔥(即馬蹄)或帶蒂的慈菇12粒(意生男丁);
生菜、芹菜、蒜、蔥各幾棵(均帶根的);
紅蘿卜幾個(帶葉子的)。
以上幾種菜用紅綢子捆好,用高級的禮品袋裝好帶回。寓意帶回家出丁勤快持家生財紅火。
女兒出嫁該做些什麼
女兒出嫁時,娘家邀請兩位男性護送女兒到婆家,俗稱送親。一般是出嫁者的舅父,叔伯或表兄弟、堂兄弟。送親者到男方後,要等男方派人來接才能進屋,吃飯時兩人一般分座兩張桌子,男方派人陪宴。送親者一般少喝酒,少吃飯,吃後囑咐嫁女幾句就走。送親走後,男方客人繼續婚宴。(農歷網www.nongli.com)
送親的長輩是個重要角色,他代表著新娘家的權威和體面。女方選擇誰送親是有講究的,一般情況下由女方直系叔伯擔當。實在沒有直系叔伯,就找最親的、最近門的長者。但也不是誰都能送親,這個人要長相端莊,舉止大方,有權威地位,能端得住架子。不過,如果女方確有至親叔伯,不管此人相貌如何粗俗,舉止如何猥瑣,這時也得出面送親,否則會被人恥笑,一生抬不起頭來。而這種人就要進行短期培訓,教他各種規矩,直至爛熟於心。真到出場那天,也能撐得住檯面。
送親時,離娘肉是一定要帶的。通常在迎娶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送去一袋面和一塊帶有七根肋條的豬肉,把肉用紅色紙包好,再拿上兩瓶紅葡萄酒和一根芹菜。面叫離娘面,肉叫離娘肉,表示新娘子要離開娘親,另立門戶了。送親時,女方要將肉砍開,將帶有三根肋條的豬肉給男方帶回。同時,找一個空瓶子裝上綠豆和一根並蒂的大蔥。帶回離娘肉,寓意女兒盡管出嫁了,但一半還在娘家,不能分離,名曰「肋骨不離」。綠豆可生豆芽兒,意思是告訴親家,俺家女兒能生養,名曰「生根立後」。
送親的要走在新娘車轎的後面,穿著大方得體。現在社會進步了,娶親的一般要給送親的單備幾輛車。等到了新郎家附近,送親的就止步了,因為送親的要等男方派人來接。這等貴人,自然是不能自己走到男方家的。而男方也一般早早地就在附近等上了,送親的一到,就有人響起鞭炮,告訴男方家人送親的到了。
不過,男方並不把送親的接到自個兒家,而是離男方家不遠的鄰里家。因為新娘子下轎或下車後,男方的小輩兒、姊妹們要耍笑,而送親的是不興看人們耍笑新娘的。另外,送親的進門也有講究,迎親的要站在大門左邊,伸手做出請進的姿勢。若這時門右邊正好有人,送親的是絕不會進的,因為那叫「黑狗鑽襠」。
送親的被迎到大方桌的正位坐下,陪客的就會不停地散煙,說些溢美之詞,生怕哪句話不當,攪渾了這場喜事。當然,這陪客也是有講究的,都是男方家的頭面人物,穿著長相出眾,能說會道。這也代表了男方家的尊嚴。
④ 桂林嫁男不嫁女民族是什麼族
瑤族——
桂林少數民族--龍勝瑤族婚娶中的「嫁男」習俗
瑤族青年社交自由,大多通過參加生產勞動、紅白喜事宴會、逢年過節往來、趕墟見面等方式交談、對歌、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若願結配偶,經父母同意,姑娘可出嫁從夫居,後生也可入贅,俗叫「嫁男」(又叫「上門」)從妻居,習以為常。「嫁男」,就其婚後所生子女從母姓,還是從父姓,可分為「斷根須」及「留根須」兩種形式。
所謂「斷根須」,就是出嫁的後生定要改原姓從妻姓另起名字,婚後所生子女均從母姓,不為原出生家庭傳宗接代之意。它的嫁娶過程禮儀規矩與嫁女相同。婚禮當天要給新郎改姓換名,確定排行,即新娘在本家族中排行老幾,新郎也隨之排行老幾。當即把他寫上女方《祖先冊》(類似族譜)。婚禮過後,新郎就落宿妻家,夫妻共同持家。新娘父母視他為親兒子,長輩對他不叫女婿,而是稱某某兒;平輩對他不叫姐夫或妹夫,而是稱兄道弟;晚輩對他不叫姑爺,而是稱伯父或叔父。婚後所生子女都視為家庭的合法繼承者及養老送終的可靠人。
所謂「留根須」,就是出嫁的後生雖改原姓從妻姓換名,但婚後所生子女無論多少,只要有人從父姓,其他皆從母姓。通常是老大從母姓,老二從父姓,女家祖先神龕雙方姓氏並列,以示他仍為原出生家庭傳宗接代。瑤族把「嫁男」婚姻視為美俗,迄今仍保持著。
⑤ 桂林結婚風俗是怎麼樣的
中華婚俗文化博大精深,風俗各異,但都突出了希望幸福、安康、和諧的生活。 桂林文化 中,桂林的結婚風俗基本代表了江南婚俗,明清時期時,江浙,福建,江西,廣東,湖南,湖北,雲,貴,川10多個省籍的巨賈大商入桂經商,使桂林婚俗打上了濃濃的江南特色。另外,由於壯族居多,又具有壯族婚俗。那麼融合這么多特色的桂林結婚風俗是怎樣呢?
一、禁止新人上廁所
封建時代的中國認為廁所是最污穢的地方,而新人頭上是有神靈的,進入廁所會對神靈不利,所以禁止新人上廁所的。(但人有三急的,該去時還是要去的)在「三拜」的時候,你看那女的蒙著「紅蓋頭」,男的走在前面,用一條「紅綢子」扯著女的,進入「洞房」——當然現在是「椒房」。你知道它原來是什麼意思?那是「搶婚」的「再現」和表演。「紅蓋頭」是當時套在頭上的麻袋;「紅綢子」是綁人的繩子;在綁前是要把女方打暈的,打暈的工具就是掀起「紅蓋頭」的小木棒。古代的「搶婚」大多是痛苦的,演變到今天成了一種「甜蜜」。
二、女子出嫁要刺綉
刺綉婚俗是一個系統習俗,婚俗中的綉品是習俗思想的一種物化形態。它承載了人們祈福、求子、驅邪的善良願望,綉品圖案融進了水鄉文化的許多特徵,這些吉祥圖案體現了鮮活的地方歷史,也是表現我們民族歷史的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灕江邊的東江街幾乎「家家有綉棚,戶戶有綉娘」。桂林人在托媒擇偶時,都要看對方姑娘的綉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聰明靈巧。
這些綉品不是婚俗中是姑娘人品的折射,是傳統的習俗思想的物化形態,不可或缺。在婚俗綉品中鴛鴦圖案用得多,一般認為其象徵了夫妻愛情的忠貞不渝。
在水鄉婚禮場合最顯眼的被面,因為嫁妝在結婚當日先在女家陳列,要「鋪行嫁」,謂之顯被,故最招人眼。絲綢綉被從八條到二十條不等。看料子底色的不同綉以不同的圖案,構成不同形式的圖案式樣。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紅色帳沿上,綉制了喜鵲登梅枝的圖案,兩只活潑的喜鵲在梅枝上歡快鳴叫,這是「喜上眉梢,開門見喜」的隱喻。
在婚禮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禮儀鞋」和由蝙蝠、壽桃、荸薺、梅花等紋樣組成的「福壽齊眉鞋」,以祝願新婚夫妻「福壽雙全」「舉案齊眉」,還有一種由玉蘭、海棠、芙蓉、桂花等圖案組成的「玉棠富貴」鞋,寓含著為新婚夫婦祝福的吉祥之意;婚後穿的「鳳穿牡丹」和「梅蘭竹菊」等圖案組成的花鞋,意為富貴、純潔和守貞的意思。
三、婚俗中的綉花鞋
婚俗中的綉花鞋,圖案設計古樸,色彩鮮艷,針功細膩,水鄉農村的綉花鞋,更是鞋形別致,鞋形如船,喻路路通,除實用價值外,其圖案式樣代表了人們樸素的美好願望,閃現著水鄉婦女的智慧和藝術天賦。
四、經過「炮火」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沖鋒」進門的准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沖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准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沖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
你可能會喜歡:
淺析洛陽牡丹文化的起源
鎮江最著名的歷史景區之一:南山
揚州標志性景點之一:個園
夾雜著古風元素——西津渡
⑥ 廣西風俗有哪些
1、三月三和歌圩: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2、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
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3、牛魂節:時在農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
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
4、壯姑夏裝: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夏裝,上白下青,用料多為細棉布,現在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款式為平領、對襟、中袖。中襟綴兩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綉有「花欄桿」,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花形也多種多樣。
5、壯族婚俗:桂林地區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結婚時有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獨特婚俗。新娘出嫁時,通常由一個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親,背著出門,叫做背新娘。
背時,要脫去新娘的鞋,到門外才給穿上,表示她腳印已經出門,日後一心向著夫家。也暗示姑娘離家並不情願,是讓人背走的。
關於廣西的風俗還有以下:
舞春牛為廣西獨有習俗之一。「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
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⑦ 桂林有什麼生活習俗
桂林捕魚習俗
古時桂林地區大江大湖很少,山塘水庫不多,除桂北幾縣盛養禾花魚,山區少數民族用坑塘養魚外,其餘多為依靠小江、小溪白生的魚類捕撈,以作食用。桂林地區江河雖少,但魚類諸多,除主要捕撈的鰱、鱅、青、草、鯉、鯽、鯿魚等外,河溪中還有泥鰍、黃鱔、湖鯰、班醴,光倒剌鮁針、桂花魚、白甲魚、白鱔、鱉魚,山區深山溪中還有娃娃、扒石魚等等。魚的種類繁多,生活習性各異,人們為捕撈這些天然美食,便採取了五花八門的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魚刀、魚叉、魚箭、竹梁、竹筌、竹蝦拔、罩網、魚罾、釣竿、攔江網、鸕鶿、竹筏、魚船等。捕魚方式更是五花八門,最簡單是放水捉魚,翻泥巴捉魚,用釣竿釣魚,晚上用燈火照著,拿魚刀砍魚,用魚叉叉魚,撒網捕魚,用罾搬魚,用攔江網攔捕,放鸕鶿鳥追捕魚等等。
最土俗、最簡單而又最有趣的是捉黃鱔和泥鰍了。這兩種魚不光生活在水裡,而且會鑽洞。也是道高一尺,魔高就有一丈,鄉村裡就是有精通捉魚絕技的人。相傳從前有個捉泥鰍的漁翁,他進入水田,把手指在田水裡一彈,就看出田裡有多少條大泥鰍。他在水田裡邊走邊看,見水冒出泥巴里藏有魚的水泡,將一隻手伸進泥里,用兩個手指,就把泥里的鮮魚夾出來,那鰍魚在他的指頭間,象條面片一般,一點也不動彈,直碼碼地吊在兩指之間,乖乖地憑他丟進魚簍里。這還不算功夫,更勝者是,下到大田角後,漁翁知道哪裡是泥鰍的窩。他站在魚窩中間,兩手在泥里一摸,捉出一條大泥鰍,用嘴咬掉它的尾巴,又將它丟進田裡,漁翁再重新捉魚,把田裡所有的魚捉完了,最後,捉到那條咬了尾巴的鰍魚,這漁翁才肯離開這塊田,再到別的田裡去。漁翁不能在動手捉魚時與別人講話,據說一旦講話就砍了封彩,田裡的鰍魚就拿不完。所以用這種方法捉魚的人,總是個人單獨行動,很少有結伴、合夥捕泥鰍的。
老人說捉泥鰍的漁翁曉得軟功,這話誰也難以斷定是真是假,但漁翁捉黃鱔的硬功,就讓人不得不佩服了。每年插上的早稻由轉青到抽穗這段時間,是黃鱔在田埂邊出入最頻繁的時節,它鑽的洞穴,很容易讓人辯認出來。
這時,趁大白天黃鱔在自己築造的泥窩里睡覺時,捉黃鱔的人沿著田埂一路察看,見到黃鱔鑽的洞就撈衣捲袖,下到水裡,伸出手指順洞道推進,觸摸到黃鱔時,就伸手緊緊地抓住不放,即可將黃鱔捉住。這種捉法,一動手黃鱔會迅速竄泥潛逃,難以抓住。凡有經驗的老手,他不輕易下田,在田埂上走著時就注意觀察黃鱔的行蹤了。只要發現有黃鱔洞穴,他站在田埂上輕重適度地跺上一腳,那黃鱔受到突如奇來的震動,就會嚇得從洞口逃出來。漁翁等它一竄出洞口,眼明手快地伸手一夾,就把黃鱔攔腰夾住。這種提法俗稱「驚魚捉鱔」。這種方法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講技術,腳跺輕了黃鱔不出來;腳跺重了黃鱔受驚一竄就出洞,伸手慢了它滿田亂竄,捕捉就會難上加難。
田埂寬的地方,土質較硬,跺腳驚動不了黃鱔竄的洞穴,用手摳泥也不便,就要用「趕魚法了!」即用手指在洞穴的進口處撥弄一下,黃鱔受驚,就會從出口處竄出來,照用「驚魚捉鱔」招式,便可手到擒來。
若是兩種方法都失去效果,那隻有用「釣魚法」了。這種方法在池塘、水庫特別適用。只要找一根縫衣針,如姜太公釣魚_般用直鉤即可。依四時季節,在釣鉤上穿上蚯蚓、菜蟲、糞蛆、蜻蜓為餌,尋著黃鱔洞穴,或估計黃鱔出入之處,將釣放下,黃鱔就會上鉤,且釣著的黃鱔都是大條的。
捕捉黃鱔除白天的驚、趕、釣之外,到了天高氣爽或氣候悶熱的晚上,黃鱔出洞乘涼,可用燈籠燒起松光火或用電筒照明工具,走到田問、清水塘中或河邊照魚,只要一發現,可用魚刀一砍,便十拿九穩,順順當當地把黃鱔、泥鰍捉入籠中。
捕捉黃鱔多用赤手擒拿,捉泥鰍一般無擒拿手藝的人,就多藉用捉魚工具魚筌,這魚筌是用竹篾織成的,一頭留有入口。織有倒簽,魚進去後就出不來。放筌捉泥鰍、黃鱔都是在插完田後進行。其方法是:先把螺絲、蚯蚓和韭菜加細糠錘溶成魚鉺,用小缽子裝好備用。將近傍晚,把魚筌提到田垌放進禾田的小槽里,將魚餌放在魚筌上面,並用泥巴覆蓋好,然後將魚筌放在小槽中。一切做好後,用一根小竹子插在旁邊。有的人一晚安放數十個魚筌。第二天清早,趕到田中,看到禾田中的小竹竿,就知道那裡放有魚筌,走過去把魚筌拿起,就可得到魚筌中的鰍魚和黃鱔。這樣捉拿到的魚又無傷害,又鮮活,自己吃味道鮮美,變賣價好, 有的農民一夜間能捉幾斤。故有魚筌捉魚,無本利足之說。
在龍勝的大河、小溪中有一種個小味美的扒石魚,常生活在大河的沙卵石狹縫之中。侗家人為捕獲這種爽口味美的佳餚,就用銅絲磨成尖形的利刃,做成能發射的魚箭,再戴自製的防水眼鏡,潛入一米多深的水裡,見到扒石魚就摳動扳機,把扒石魚射中。如此一沉一浮,射魚老手,一沉下水後,可得五六條扒石魚。這種在工余時間的射魚活動,不僅可解疲勞和煩惱,而且使自身完全融入山野捕魚的情趣和侗家自我休閑的歡樂之中。
恭城的瑤鄉風行鬧魚。他們不僅要選好藏魚的河段,還要選擇鬧魚的日子。更為有趣的是,凡去江中撈魚的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喜愛的服裝,每個人還要帶上午餐,到用餐時好多人圍在一起,將各自帶來的午餐擺在一起,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共同享用。這種鬧魚又熱鬧,又有趣味。
桂北地區的農戶風興養魚、捕魚,除魚的口味甚佳,有「魚仔送飯,鼎鍋刮爛」的俗語外,再就是有一種傳統習俗和吉祥的潛在意念。那就是「魚」與「余」諧音,含有剩餘、多餘、用之不盡、食之不完的寓意。於是在逢年過節,辦喜事設宴,都要有魚上席。而且節的魚不能吃完,故意要留下部分,以示餐餐有魚(余),年年有魚 (余)之意。辦酒席魚是最後一道壓席菜,有「魚到酒止」的傳統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