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魏忠賢是哪裡人士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國號天啟。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時東林黨人士吏部尚書趙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對派,於是非東林派憤而結交魏忠賢。1624年,魏忠 明熹宗賢遭到楊漣的彈劾,但倖免於難,於是開始大規模迫害鎮壓東林黨人士,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借熊廷弼事件,誣陷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人有貪贓之罪,大肆搜捕東林黨人。天啟六年,魏忠賢又殺害了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至此,東林黨被閹黨勢力徹底消滅,時東林「纍纍相接,駢首就誅」。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自己也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什麼「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孫」等。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1627年崇禎帝朱由檢登位以後,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Ⅱ 魏忠賢其人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魏忠賢,河間肅寧(今屬河北)人,原名進忠,曾從繼父姓李。他結過婚,妻子姓馮,有個女兒,嫁於楊家。他有些武功,左右手均能挽弓,箭法很准;家中貧窮,卻喜歡賭博,賭運不佳,常常受到凌辱。從他的家境和經歷來看,活脫是一個市井無賴。史稱他「猜狠自用,人多以傻子目之」。他的好賭習性和猜狠,後來在官場斗爭中得到充分發揮。由於沒有其他出路,李進忠恚而凈身,入宮當了宦官,這是在萬曆年間。他先在司禮太監孫暹名下,後在甲子庫辦事,有些油水,逐漸富裕起來。皇太子朱常洛的才人王氏,地位雖不高,卻是皇長孫朱由校的生母。李進忠托門路,進入宮中,為王才人辦理膳食。當時管理太子宮事的太監是曾陪伴朱常洛讀書的王安。李進忠通過太監魏朝介紹投入王安門下,頗得信用。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機。光宗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病死了。他生前寵愛選侍李氏,要她照料皇長子朱由校。李選侍恃寵驕妒,不許朱由校與他人交談,逐漸控制了他。朱由校即位時只有十六歲,李選侍欲繼續控制朱由校,讓他留居乾清宮。御史左光斗、給事中楊漣及閣臣劉一憬等倡言移宮,幾經爭執,李氏被迫移居仁壽殿。這一事件稱「移宮案」,與萬曆時的挺擊案、泰昌時的紅丸案合稱「三案」。 「三案」本身對李進忠的命運不會發生多少影響,但一些閣部大臣對「三案」態度曖昧,引起言官們的猛烈抨擊,門戶之見,朋黨之爭愈演愈烈,給李進忠造成一個十分有利的客觀環境。而熹宗皇帝自小由李選侍撫養,對她有依戀之情。這種關系被官僚們強迫中止,會使他對有關官員產生反感,而把感情移向其他人,諸如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李進賢等人。與客氏交結,是李進忠的一大機遇。天啟初年,有道人宿朝天宮,日歌市中,曰:「委鬼當朝立,茄花滿地紅。」這被看作魏、客當道的讖語。客氏是北直隸定興(今屬河北)人,嫁侯二為妻,但十八歲便入宮。明朝習俗,宦官與宮中女性,主要是宮女,也包括像客氏這樣的婦女,暗中或公開結為名義上的夫妻。兩宦官爭一宮女之事,亦不乏其例。客氏原與魏朝相好,見到李進忠,便移情於他。熹宗即位,封客氏為奉聖夫人。魏朝與李進忠爭客氏,意義不止於爭一女,而是爭寵於熹宗,自然更為激烈,甚至夜間於宮中喧鬧。熹宗也竟然過問起此事,他問客氏看中了誰,由他做主安排。客氏選擇了李進忠。李進忠與客氏合謀,矯旨將魏朝打發會鳳陽,派人在途中將他殺死。魏朝也是熹宗心腹,二人經常同卧起,連皇帝也不能庇護他,可見魏忠賢在宮中的權勢。地位改變之後,他復魏姓,熹宗賜名忠賢。下一個受害者是地位更高的王安。王安不同於魏朝,是顧命太監,在移宮案中與外朝大臣合作,有相當的威望。當時御史方震孺上疏,請逐客氏和魏忠賢。王安也感覺到魏忠賢的威脅,奏明熹宗,欲加懲處。但真要處治時,他又手軟了,只是令他改過新。客氏出宮,魏忠賢一時無所作為。誰知熹宗比他更離不開客氏,若失魂魄,不食者數日。不久,又把她召回宮中。魏忠賢和客氏在外朝官僚中尋找夥伴,找到魏的同鄉、給事中霍維華,指使他彈劾王安。客、魏包圍熹宗,矯旨將王安降為南海子凈軍,又派人把他殺害。按照資歷,王安本應掌司禮監。他一死,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大監。這打破了常規,因為他不識字,原沒有資格人司禮監的。熹宗皇後張氏,「性嚴正」,多次向熹宗談起客氏、魏忠賢的過失。皇後主持後宮事務,有權直接處置客氏。她沒有這樣做,或因投鼠忌器,或希望熹宗決斷。一次,張後看書,熹宗問她在看什麼書,她答曰:「趙高傳。」張後用意很明確,熹宗默然。客、魏二人知道了,又恨又怕,揚言張氏非國丈張國紀女,而是盜犯所出,藉以治張家罪。另一太監王體乾說,熹宗重夫婦兄弟情誼,「脫有變,我輩無類矣」。這才保全了張後家族。盡管如此,張皇後還是深受傷害。在她有身孕時,客氏和魏忠賢派親信服侍,致使其流產。另外一些得罪客、魏的妃嬪,連性命也難保。光宗選侍趙氏為二人所惡,被迫自經。熹宗裕妃張氏為客氏所妒,以有孕之身被禁閉,絕飲食而死。馮貴人勸熹宗罷內操,被責為誹謗,賜死。李成妃解救,被革封禁閉,要不是她接受張裕妃的教訓,事先儲備下食物,也將被餓死。所謂內操,指挑選、裝備宦官,在禁中操練。這出自魏忠賢的建議,當然不只因為他喜愛武功,更主要是為了炫耀權勢,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裝。內操之日,鑼鼓之聲震動禁中。據說,皇子誕生,就目驚懼而亡。御史劉之鳳上疏發問道:「假令劉瑾擁甲士三千,能束手就擒乎?」魏忠賢不止甲士三千,他掌握了內標萬人,全副武裝。一次試用鐵槍,險些傷到熹宗,臣僚們皆惶恐不安。在宮中可以為所欲為,魏忠賢的主要精力,便用來對付外朝官僚。魏忠賢與外朝官僚的斗爭,比起明代任何一次類似的斗爭,更具有黨爭性質。天啟初年,標榜清流的士大夫都以東林黨人自居,或被認為是東林黨人。經歷一二十年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他們不但仍然具有左右輿論的力量,而且占據了一些重要的位置。天啟元年(162),葉向高又成為內閣首輔,孫慎行任禮部尚書,鄒元標任都御史;天啟二年,孫承宗入閣,兼掌兵部事,趙南星任都御史,第二年改吏部尚書。此外,高攀龍任左副都御史,楊漣也升至左副都御史,左光斗升至企都御史。開始,魏忠賢與這派官僚的關系還不太緊張。他敬重趙南星,在熹宗面前對他大加稱贊。二人並坐弘政門議事,趙南星鄭重告誡魏忠賢:「主上沖年,內外臣子,會各努力為善。」這話雖使魏忠賢心中不快,也還沒有到翻臉的程度。
天啟三年(1623)是個重要的年份。魏忠賢受命提督東廠,顧秉謙、魏廣微等選入內閣。顧、魏不斷受到言路的彈劾,不為清流所容。趙南星與魏廣微之父魏允貞是朋友,但他三拒魏廣微於門外,公開說魏允貞無子。魏忠賢需要外朝官僚的配合,不為清流所容的官僚也需要投靠魏忠賢,他們很自然形成一個政治派別。天啟四年(1624)四月,給事中傅櫆等上疏,稱左光斗、魏大中等與內閣中書汪文言交通。六月,楊漣疏劾魏忠賢,列數他迫害朝臣、迫害太監、迫害妃嬪、蓄養內兵、羅織獄案等罪狀,共二十四條,其他大臣也紛紛彈劾,不下百餘疏。魏忠賢與外朝大臣的斗爭,或者說,閹黨與東林黨的斗爭,進入公開的階段。從當時的形勢看,反對魏忠賢和閹黨的力量還很強大,無論哪一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魏忠賢找到閣臣韓爐,希望他從中調解。這是一種妥協的姿態。韓爐不肯合作,其他大臣也不肯息戰。魏忠賢只能依靠他和客氏擺布熹宗的能力。熹宗年少好游戲,魏忠賢等引導他於陸地走馬行獵,於池中竅水瀉珠為樂,又利用他喜愛木工的特點,每在他手操斧鋸時賽事,在熹宗的眼裡,國事遠不如他引繩削墨、營築小室重要,他不等聽完,便說:「好為之。」朝政的議決權逐漸為魏忠賢把持。魏忠賢的同黨把反對派官僚開列名單,括入百餘人,稱為邪黨,而將閹黨六十餘人列為正人,以此作為黜陟的根據。給事中阮大鋮別出心裁,作《點將錄》,以《水滸傳》中的聚義領袖的名號排東林黨人,如天罡星三十六人: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時雨葉向高、浪子錢謙益、聖手書生文震孟、白面郎君鄭鄖、霹靂火惠世揚、鼓上蚤汪文言、大刀楊漣、智多星纓昌期等;地煞星七十二人,有神機軍師顧大章、青面獸左光斗、金眼彪魏大中、旱地忽律游士任等。天啟四年七月,葉向高被迫去官。此前,中官為了搜尋一個被緝拿的御史,闖入葉向高宅邸,鼓噪謾罵,這也是歷代首輔從未受過的大辱。十月,趙南星、高攀龍致仕,楊漣、左光斗削籍。在魏忠賢打擊東林人士的活動中,汪文言是個重要人物。他不由科舉出身,初為縣變,豪俠機智。入京後,與太監王安傾心結納,在王安與內閣間進行聯絡。為葉向高所器重,用作內閣中書,與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及趙南星等均有來往。魏忠賢痛恨楊漣、左光斗,必欲置之死地。他選擇汪文言這條線索,把他下詔獄,嚴刑拷訊兩個多月,定要他供出楊漣等受賄情狀。汪文言很有骨氣,說:「以此蔑清廉之士,有死不承。」最後受刑氣絕。負責審獄的錦衣衛官許顯純自造獄詞,把楊漣等下獄。同時下獄的還有經略遼東軍務的兵部尚書熊廷粥。熊廷弼得罪過朝中權貴;又倡議放棄遼東,撤回關內,負有失地之責;且有人傳言,楊漣彈劾魏忠賢的奏疏由他起草,於是他在劫難逃。魏忠賢認為,僅以移宮一案定楊漣等罪,尚難以昭彰,且牽涉的人員太少,而若以交通邊帥,收取賄賂定罪,則死有餘辜。
天啟五年(1625)八月,熊廷粥棄市,傳首九邊。八九月間,楊漣、魏大中、左光斗、顧大章等人相繼死於獄中。受楊漣等獄牽連,被逮被殺的官僚尚有多人。魏大中被逮,押解過吳縣時,吳縣人、吏部主事周順昌正在家中。他挽留魏大中,周旋數日,並結為親家。這是對魏忠賢的公然蔑視。魏忠賢派緹騎前去逮人,在蘇州引起騷亂。聚集的群眾為周順昌乞命,擊斃堤騎一人,擊傷多人。周順昌下獄被害。在處理蘇州民變時,市民顏佩韋、馬傑、沈揚、楊念如和周順昌的輿隸周文元五人論死。他們被合葬在虎丘附近,墓碑題曰「五人之墓」。魏忠賢與東林黨的斗爭已超出朝廷的范圍,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魏忠賢在用刑獄對付反對派官僚的同時,還命其黨羽編纂《三朝要典》,重新記述和評價「三案」,為打擊異己製造輿論。魏忠賢的地位不斷提升,相當一部分官僚出於各種原因,向他靠攏,協助他控制局面,打擊反對派,他們被稱為魏黨或閹黨。
天啟五年(1625)以後入閣的大臣,大多為魏忠賢的黨徒。這里包括顧秉謙、魏廣微、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以及魏忠賢被罷以後入閣的來宗道、楊景辰等人。表現最突出的當數顧秉謙和魏廣微。顧秉謙為首輔,掌擬旨批答,朝廷有一舉動,則歸美魏忠賢。魏廣微呈寄魏忠賢書札,稱「內閣家報」,當時人叫他「外魏公」。魏忠賢的黨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五虎」為文職,包括工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崔呈秀、一年內由太僕少卿六遷至工部尚書的吳淳夫、一年內由大常少卿升至兵部尚書的田吉、太常卿倪文煥、左副都御史李夔龍。「五彪」為武職,包括左都督田爾耕、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許顯純、錦衣衛指揮崔應元、東廠理刑官孫雲鶴和田爾耕的心腹楊衰。居「十狗」之首的是周應秋。此人善烹飪,魏忠賢的侄子、肅寧伯魏良卿最喜歡吃他燒的豬蹄。他升至左都御史有賴於此,被人稱作「煨蹄總憲」。十孩兒四十孫更是人品繁雜。如李蕃、李魯生由知縣分別擢御史、給事中。他們先投靠魏廣微,魏廣微失寵,改投閣臣馮銓,馮銓失寵,又投靠崔呈秀,因而被譏稱為「四姓奴」。魏忠賢的黨羽還為魏忠賢建立生詞。最先建生詞的是浙江巡撫潘汝禎。他假借機戶懇請,建祠於西湖,建成後上疏,請熹宗賜匾額。熹宗名之曰「普德」。作為對此舉的鼓勵,潘汝禎升為南京刑部尚書。而浙江巡按的奏疏晚到一天,竟被罷官。此例一開,興建生祠立刻成為風氣。全國各地都爭先恐後地為魏忠賢建生祠。一名叫陸萬齡的監生還別出心裁,建議在國子監建造生詞,把魏忠賢與孔子並論:「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宜建祠國學西,與先聖並尊。」 甚至尊貴如楚王也為魏忠賢建起生祠。主持製造生祠的官員不一定都是魏忠賢的黨徒,如袁崇煥是明末頗有見識的邊方帥才,未必有心投靠魏忠賢。只能說,建生祠形成了一種潮流,即使為了自我保護,也不得不隨潮流而動。生祠「極壯麗庄嚴,不但朱戶雕梁,甚有用琉璃黃瓦,幾同宮殿。不但朝衣朝冠,甚至垂旒金像,幾埒帝王」。每建一詞,多者用數十萬,少者也要數萬。所用錢財,不是盤剝民眾,就是取自官府。建生祠需要土地,或占民田民墓,或拆民房民舍,無人敢阻攔。開封建詞,拆毀民舍達兩千餘間。生祠饗祀,按王公規格。祠內供像,以沉香木雕刻,外部鍍金,工藝精細,眼耳口鼻及手足都可轉動,有如生人。外則衣服奇麗,內則以金玉珠寶為肺為腸,發髻上有一空穴,不斷更換四時香花。明人對權勢者的奉承阿諛,至此而極。魏忠賢親自提督東廠,錦衣衛官多是他的親信和黨徒。廠衛是魏忠賢專權的主要工具。廠衛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監視官僚系統。魏忠賢時代,豢養廠役數百人,在東廠抽簽,分派各衙門。監視審獄的廠役叫聽記,監視其他官府和各城門的廠役叫坐記。廠役將所探得事項匯報東廠叫打事件。有這一類情報,不論晝夜,都可直接從東華門投入。許顯純掌鎮撫司,每審獄,魏忠賢必派人坐其後,「其人偶不來,即袖手不敢問」。至於社會上層人物的隱私,以至「家人米鹽猥事」,很難躲過廠衛的耳目,多在宮中傳笑。如寧安大長公主(興獻王女)之子李承恩,藏有公主所賜器物,也被發現。中書吳懷賢讀楊漣疏,還不敢與他人交談,只是擊節稱嘆,被家人告密,死於非命,家亦被抄。工部郎中葉憲祖見內城建內祠,頗有感觸,竊嘆:「此天子幸辟雍道也,土偶能起立乎!」把魏忠賢神像稱作土偶,大不敬。魏忠賢聞知,把他罷官削籍。廠衛的觸角也深入到民間。下面一件事很有代表性:「有四人夜飲密室,一人酒酣,謾罵魏忠賢,其三人噤不敢出聲。罵未訖,番人攝四人至忠賢所,即磔罵者,而勞三人金,三人者魄喪不敢動。」三人始則「噤不敢出聲」,繼則「魄喪不敢動」,顯然不是預先布置的圈套。廠衛對民間的監視,尤其是針對富民的監視,也無孔不人。吳養春靠黃山收息,是徽州有名的富戶。他的家僕告他私占黃山,歷年所得租稅計六十餘萬金。吳養春被逮至京,照數追賠,他本人被拷打而死,妻女自縊,家產盡收。郡中許多富戶也因受牽連而破產。一般來說,專權宦官同外朝官僚、同民間富戶的關系都是很緊張的。另外,魏忠賢專權期間,還在社會上造成了相互監視的風氣。如「有徐生者,偶過渡,逢一京師人同舟。生問曰:『魏監茶毒朝紳,公復何似?』其人怒曰:『魏尚公舉朝奉為天生聖人,汝一小書生,敢妄低毀,何膽大如斗也!』」再如「南昌書肆中,有一生閱《三朝要典》,偶發不平之慨。忽一人攘臂直前,欲挾以見楊撫院。眾為解勸,俾生與多金,始獲免」。前一京師人和後一人肯定不是廠衛探事人員。對魏忠賢的不滿和抨擊還要受到此輩凌辱和威脅,或許是更大的悲劇。作為封建專制工具的廠衛系統,在魏忠賢擅權時期,造成很多冤獄。揚州知府劉鋒,試圖收買有關方面,救援被押獄中的國戚李承恩,為東廠太監張體乾緝獲。張體乾進一步誣陷劉鐸勾結道人方景陽,詛咒魏忠賢。事實上,方景陽與劉鋒根本不相識。劉被斬於市,方被斃於獄。處死民人,就更簡單了。魏良卿舊宅有兩大獅子,目下視,「魏太監怒之,榜石工至死」。魏忠賢統領下的廠衛,所用刑罰之酷,更是令人發指。被稱為「六君子」的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六人都受過全刑,各打四十棍,拶敲五十,夾杠五十。楊漣受刑最多,五日一審。許顯純令將他頭面亂打,齒頰盡脫;鋼針作刷,遍體掃爛如絲;以銅錘擊胸,肋骨寸斷;最後用鐵釘貫頂,立刻致死。死後七日,方許領屍,止存血衣數片,殘骨幾根。左光斗估計,錦衣衛獄對他,或是「亟鞫以斃之」,或是「陰害於獄中」,如果送到法司,或無死理,於是「靡焉承順」。他也被五日一審,「河話百出,裸體辱之。弛扭則受拶,弛鐐則受夾,弛抄與夾,則仍戴扭鐐以受棍」。另如周順昌在獄中大罵許顯純,許顯純用銅錘擊周順昌齒,齒俱落。周宗建罵魏忠賢不識一丁,魏忠賢命以鐵釘釘之,又使他穿綿衣,以沸湯澆之,頃刻皮膚卷爛,赤肉滿身。魏忠賢專權時期,廠衛橫行,造成了超過歷次宦官專權的恐怖環境,這恐怕也是魏忠賢給後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魏忠賢本人、他的親屬和黨羽,利用一切機會,謀求顯赫的地位,閣臣和部院大臣按照常規,可得到公孤加銜,自不必說。像田爾耕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許顯純加太子太保,卻是不多見的。魏忠賢的族人中,蔭封錦衣衛指揮使的有十七人,他的族孫和姻親中有多人官至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僉事等。他的侄子魏良卿地位最高,封寧國公,加太師。另一個侄子魏良棟封東安侯,加太子太保,侄孫魏鵬翼封安平伯,加少師。後兩人都還是襁褓中稚子。在名義上,魏忠賢本人除了司禮大監和提督東廠太監職務以外,還進上公,加恩三等。再者有熹宗所賜印鑒,文曰「顧命元臣」。而實際上,他的權勢遠不止這些。對他本人有九千歲的稱呼,對他的雕像行五拜三稽首之禮。最轟動的事件是魏忠賢去涿州進香,「鐵騎之擁簇如雲,蟒玉之追隨耀日,登蹕傳呼,清塵墊道,人人以為駕幸涿州,及其歸也,以輿夫為遲,改駕四馬,羽幢青蓋,夾護雙遮,則已儼然乘輿矣」。凡朝中草疏,李永貞必遣人急速馳白,即百里外,亦一日往返,傳達魏忠賢之意,票擬始敢批發。魏忠賢是否有心篡位,這並不重要,而他權勢的發展,已經威脅到皇權,這一點就足以決定他的命運了。
天啟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死,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他就是崇禎皇帝。無疑,魏忠賢也想要控制崇禎皇帝。據說,他曾進獻國色四人,帶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他要把崇禎皇帝變成痴皇帝,但沒有得逞。崇禎皇帝初即位,小心謹慎,無所舉動。九月,他採取了第一個措施,把客氏趕出皇宮。十月,彈劾魏忠賢和魏黨的奏疏突然出現。十一月,魏忠賢被免去司禮監和東廠的職務,滴發鳳陽守祖陵。這是一個試探性的決定,沒有引起大的騷亂。於是,崇禎皇帝命錦衣衛擒拿魏忠賢治罪。魏忠賢行至途中,接到密報。當夜,他聽到外邊有人唱道:「隨行的是寒月影,嗆喝的是馬聲嘶。似這般荒涼也,真個不如死。」想到昔日的榮華富貴,魏忠賢也感到真個不如死,他上吊了。隨後,對魏黨進行清理。「定逆案」是明末,也是整個明代最大的一起黨案。崇禎皇帝輕而易舉地除去魏忠賢這個權勢至高的宦官,當然表明了他的鎮定和干練。不過,明朝的宦官政治從來也沒有威脅到皇權和皇帝本人(只是傳說仁宗為宦官所殺,極不可靠),卻是值得注意的現象。這里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甚至沒有一個宦官,包括魏忠賢,曾經產生過廢立皇帝的念頭。
Ⅲ 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原名李進忠,由才人王氏復姓,漢族。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改名魏忠賢,字完吾。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
中文名:魏忠賢
外文名:Zhongxian Wei
別名:九千九百歲1
國籍:中國(明朝)
民族:漢
出生地:河北省肅寧縣
出生日期:1568年
逝世日期:1627年
職業:司禮秉筆太監
主要成就:與東林黨斗爭獲勝
原名:李進忠1
字型大小:字完吾
對食:奉聖夫人(客氏)
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以外還有那個是最有名氣的女人
大喬小喬 東風不於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貂蟬 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 褒姒& 周幽王 事件:烽火戲諸侯 夏代:妹喜 傳說夏朝最後一代天子的妃子。嫁給桀之後,縱情聲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戲。桀還製造了一個「傾台」,供他們倆玩樂。據說妹喜愛聽「裂帛」之聲,桀馬上命令各地每天進貢絲綢一百匹,讓人輪流撕開來給妹喜聽。如此浪費民脂民膏,這在全國人口還沒有北京市海淀區人那麼多的夏朝簡直是不可饒恕的。據說當時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他們指著太陽罵道:「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由於桀專寵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圓百里」的小部落商給滅掉了。 商代:妲己 至於她,不用我多說啦 西漢:呂雉 就是劉邦的老婆,呂後。呂後其實並沒有像前四位一樣直接或者間接導致國家滅亡,但她在世的時候壓制劉家,扶植呂家,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古人最重視「家族統治」而非常反感媳婦家「篡位」,所以呂後當然要算非常有代表性的「紅顏禍水」。另外,呂後手段也太過歹毒,從她對待劉邦的小妾——戚夫人上可以看出來。據說呂後等劉邦一死就把戚夫人手腳全剁掉,挖出眼睛,刺聾雙耳,割掉舌頭,扔到廁所里做「人彘」。真是殘忍,讓人難以接受。 晉朝:賈南風 這賈南風應該是所有列舉出來的「紅顏禍水」中長得最丑的一個了。史載,賈後個子很矬,臉色青黑,眉後有一疵,其丑無比。可是她陰辣險毒,無所不用其極。這里插一句嘴,說說她的丈夫——晉惠帝司馬熾。這人是個著名的笨蛋。有一次他看到青蛙叫,就問:這些青蛙給公家叫,還是給私家叫?(估計他要發工資)還有一次,人家報告:某某地發生飢荒,餓死了很多人。他問:為什麼?答:沒糧食。笨蛋說道:真弱智啊,沒糧食,他們不會去吃肉么?那就餓不死了。這種笨蛋,當然斗不過賈後了。賈後把他治的對她服服帖帖。 明朝:客氏 這個人有些朋友不太熟悉,詳細介紹一下。客氏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搭檔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客氏是河北農婦,18歲就被選進宮給小皇子做奶娘。這個客氏一定深諳兒童心理學,朱由校小時候被這個客氏哄得離不開,一離開就大哭大鬧不止,不吃不喝。後來客氏憑借著小皇子——小皇帝對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後宮。同時,宮里新崛起了一個太監——魏忠賢。他和客氏一樣,會籠絡校皇子得心,也能使用手腕,想盡各種方法讓小朱玩,最後根本離不開他了 清朝:慈禧 這個慈禧西太後是所有「紅顏禍水」中最為可惡,為害最為主動也最為嚴重的一個了。由於這個女人的自私和無知,中國起碼落後了西方50年。具體問題以後有時間再分析。 但是西太後的為害家國,也離不開向她「發賤」的男人的影子
Ⅳ 靠女人上位,權勢滔天的魏忠賢,為何斗不過17歲的崇禎呢
魏忠賢,明朝晚期第一大太監,人稱九千歲,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九千九百歲」。權勢滔天,在全國修建了大大小小的生祠,各地的官員見到魏忠賢,都跟見了祖宗一樣的下跪。
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崇禎皇帝表面上像哥哥一樣厚待魏忠賢等人,實際上卻把自己在王府的親信宦官和宮女逐漸帶到了宮里。魏忠賢為了了解朱由檢的動向。他專門進獻了幾名美女。而且還用了「迷魂香」,不僅美女身上帶有這種香氣,就連寢宮所有香爐都是這種香味。
Ⅵ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五大艷後」都有誰
中國古代五大艷後
1.夏姬
2.張嫣
3.甄宓
4.李祖娥
5.蕭氏
夏姬出身比較好,她使春秋時期鄭國公主,同時也是這個時期的美女,是歷史上比較風雲的女性。夏姬妖淫成性,即使嫁作他人婦,然而她還與多位諸侯、大夫通姦,導致共有九個男人因為她而死,並且因為這些事情讓她三次成為王後、先後七次嫁給別人為夫人。看到這里是不是很好奇她到底有多美,竟然能使這么多人願意為她失去性命,真的是紅顏禍水啊。
張嫣就是漢惠帝劉盈皇後,她十一歲的時候就嫁給劉盈了,可謂還沒長成人就已為他婦了。張嫣在電視里的《美人心計》也有看到,她不得皇帝的寵愛,所以也不能懷孕,然後假裝懷孕,然而她死後,大家才知道她還是個處女。真的好可憐,十一歲就嫁人了,一生不得寵。
甄宓就是文昭甄皇後,史稱甄夫人,是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甄宓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然後由袁紹的次子納了她,然後曹操攻破了冀州鄴城,因為她長的挺美,被曹丕相中納為正室,相當於她結了兩次婚,看到這里古人還是挺開放的,不過這只針對美女。然而,她卻因為失寵被殺了。
李祖娥出生於著名的高門士族趙郡李氏,也就是出身大家族,再加上她長的溫婉可愛,才貌雙全,有傾國傾城的能力,所以這也註定了她不平凡。李祖娥先後成為了歷史上的可賀敦皇後、李太後、昭信皇後,可見她的事跡也是不平凡的。
蕭氏就是蕭皇後,即隋煬帝愍皇後蕭氏。蕭氏婉順聰慧、知書達禮,又通醫術,頗知占侯,經常幫助隋煬帝處理一些政務上的事情,也破的隋煬帝的喜愛,並為夫奪嫡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好景不長,江都之變煬帝遇害了,她之後就跟了多個人,如宇文化及、竇建德等。
首先,艷後在正史上並不是正式的皇後封號,多出自野史,例如埃及艷後、印度艷後。本次我們要說的是小說人物大魏艷後蒙美姣娘娘。小雅毛傳曰。美色曰艷。方言。艷、美也。宋衛晉鄭之開曰艷。美色為艷。按今人但訓美好而巳。許必雲好而長者、為其從豐也。豐,大也。大與長義通。詩言壯姜之美、必先言碩人頎頎 。言魯壯之美、必先言猗嗟昌兮、頎若長兮。所謂好而長也。左傳言美而艷。此艷進終美之義。人固有美而不豐滿者也。毛傳及方言皆渾言之也。說從豐之意。豐之本義無當終艷。
大魏艷後蒙美姣
蒙美姣娘娘被魏景帝蒙德華冊封為大魏艷後是在小說的第八章,其中說道蒙美姣因為懷有龍嗣,有半年之久未侍奉魏景帝,某天晚上,魏景帝突然出現在御都後宮中,看望蒙美姣娘娘,發現此時的蒙美姣皇後長得雍容華貴,越發的迷人,因而當即給蒙美姣加尊號艷後,蒙美姣因此就成了大魏艷後。蒙美姣也趁機向魏景帝討要蒙美曦的長安之地,魏景帝便在御都宮中住下,等待蒙美姣生下皇兒。數月之後,蒙美姣生下一女,被魏景帝冊封為長安公主,賜名蒙延艷,以此紀念蒙美姣被加封為大魏艷後。
這就是中國古代五大艷後:1.夏姬、2.張嫣、3.甄宓、4.李祖娥、5.蕭氏
Ⅶ 魏忠賢是什麼人物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復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Ⅷ 魏忠賢在明朝隻手遮天,為什麼敗了毛頭小子崇禎手裡
明朝魏忠賢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大太監之一了。他在明朝天啟年間權傾一時。古代皇帝被人稱為「萬歲」,他卻被人稱為「九千九百歲」;以至於當時的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然而,盡管魏忠賢隻手遮天,誰都不放在眼裡,可當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迅速將他拿下。魏忠賢為何斗不過16歲的崇禎皇帝?
網路配圖
魏忠賢何嘗不知道自己的短板?因此,崇禎上任後,他百般巴結,想要繼續保持地位。為此,在崇禎皇帝上任之初,魏忠賢就送上絕色美女。只不過,崇禎皇帝不為所動。只是為了不引起魏忠賢的疑心,才納入宮中。
很快,崇禎就對魏忠賢痛下殺手。魏忠賢苦心經營多年的王國,立即遭遇滅頂之災。魏忠賢被迫自殺,他的黨羽被盡數清除,暴屍街頭。
Ⅸ 魏忠賢是誰
姓名:魏忠賢
別名:李進忠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河北省肅寧縣
出生日期:1568年
逝世日期:1627年
職業:司禮秉筆太監、九千歲
Ⅹ 歷史上魏忠賢是什麼人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後因認魏朝作為 「干父」 而改名換姓(據《明清宮廷秘史》)。【因政治斗爭失敗(敗於楊漣)而改名換姓,???】欲再圖奸志,竟能咸魚翻身。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年號天啟。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時東林黨人士吏部尚書趙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對派,於是非東林派憤而結交魏忠賢。1624年,魏忠 明熹宗
賢遭到楊漣的彈劾,但倖免於難,於是開始大規模迫害鎮壓東林黨人士。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借熊廷弼事件,誣陷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人有貪贓之罪,史稱「六君子之獄」,大肆搜捕東林黨人。天啟六年,魏忠賢又殺害了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而負責防守邊疆的孫承宗、袁可立等正直大臣也相繼遭罷官。至此,東林黨被閹黨勢力徹底消滅,時東林「纍纍相接,駢首就誅」。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自己也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什麼「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孫」等。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連遼東巡撫袁崇煥也積極參與其中。1627年崇禎帝朱由檢登位以後,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魏忠賢由於與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而使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實,魏忠賢在事關國家、 袁崇煥
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 (1)寧錦之戰,袁崇煥以錦州為阻擋和消耗後金之地,派趙率教孤守;又吸取明軍多次被圍城打援的教訓,拒絕派主力援錦,只讓滿桂率騎兵在外圍虛應。當時,後金不過七、八萬丁,既無法承擔強攻錦州的重大傷亡,也沒有長期圍困的經濟實力,打援不成,無奈撤圍。寧錦大捷後,輿論指責袁崇煥畏敵避戰、不救錦州,魏忠賢並沒有因為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袒護,將其罷免。雖然不懂軍事,但是能講原則。 (圍點打援一向是努爾哈赤擅長的.既然知道後金不能長時間圍困錦州,那為何還要冒險援助錦州?糧盡,建州兵自退.袁崇煥這個戰略是正確的. 就袁崇煥的脾氣,不用罷免,光是言官彈劾,他自己也會辭職,這點魏忠賢也沒必要替袁崇煥背黑鍋,雖然袁崇煥給他立過生詞,他也沒必要為了變臣下這么打本錢,何況當時全國都在給魏忠賢修生詞,並非袁崇煥一人. 這里我們能看出來魏忠賢確實不懂軍事,但是並非是講原則,實在是沒必要保.另,袁崇煥的老師是他的敵人孫承宗,他魏忠賢還能讓他打寧錦大捷,就已經手下留情了;) (2)天啟朝最大的戰爭失利,是袁應泰丟掉遼陽。而袁應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為之前的督師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彈劾,當時魏忠賢還未掌權,責任不應該讓他來背。遼陽失陷後魏忠賢查辦了許多當初彈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擊文官集團的私心,但是這些文官書生誤國,亦確為大弊。而後魏忠賢立刻起用熊延弼為兵部尚書,之後王化貞失陷廣寧,同在關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連,被傳首九邊。這里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貞的拖累而被殺,雖然他是由魏忠賢主張上台的,但九堂會勘定案,實無免死之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袁應泰被啟用跟魏忠賢固然無關. 但是遼陽失守後魏忠賢打擊文官集團,怕是也不能說為國去打擊吧?本來就是落水狗,還是自己仇人,自己再不踩一腳,我都看不過去,太高尚了,這種情況只能說這是客觀造成的結果. 熊廷弼丟了整個遼東,誰保他誰不有病么,再說熊廷弼的死不是因為保不下來,而是沒錢買命.) (3)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裡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只是到了天啟晏駕前為了搶班奪權的根本利益,才臨時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並匆忙讓自己的心腹劉廷元替換掉屢與自己作梗而將要去南京赴任兵部尚書參贊機務的袁可立(時為天啟六年十一月),這些情節都至少說明魏忠賢並非一無是處,他有愛國之心,非因大過而一無可取,他能做到極品太監也並非一步登天。因此有關崇禎皇帝在亡國前又想到了已被自己賜死的魏忠賢的說法似乎也不無道理。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袁崇煥一心獻媚魏忠賢並為其建生祠,但魏忠賢發現袁崇煥誇誇其談好大喜功不堪用,還是即時撤了遼東巡撫袁崇煥。想想為什麼魏忠賢當政時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基本上沒什麼人造反,孫承宗修關寧防線不缺錢,袁可立組建擴大登萊水軍後援勉強能跟得上,而東林當政後關寧軍防線那麼緊張,國內屢次造反? (趙南星是吏部尚書,他當政跟魏忠賢無關,孫承宗是皇帝老師,他甚至想除掉孫承宗.魏忠賢啟用他們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我不清楚筆者哪裡看出來有愛國之心,就憑杜撰么?其要有愛國之心,第一就不該賣官鬻爵,殊不知這是禍國之道么? 魏忠賢當時在北京,如何知道袁崇煥好大喜功?一個小巡撫,魏忠賢還會如此重視?寧錦之戰都不肯援助錦州,你是怎麼看出來好大喜功的?你的好大喜功是從哪個史料看到的? 東林當政,孫就是東林黨,袁是老牌東林黨孫的學生,這兩人在遼東,修葺關寧錦防線,怎麼緊張了? ) 關於孫承宗與魏忠賢之間有需要補充的。孫承宗並非魏忠賢不想動,但孫承宗有一個很重要的身份——帝師,而且天啟皇帝對孫承宗非常尊崇,魏忠賢屢次想要除去,但皇帝不允。還有孫承宗的老相好袁可立,在去登萊之前也擔任天啟皇帝的老師,後來,一系列有關遼東的事件,為閹黨利用,導致孫去職。 (4)從經濟方面來看,東林黨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征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崇禎上台重用東林黨,撤銷了這一政策和加征三餉反而從側面肯定了這一政策的可行性。 (5)沒有證據表明魏忠賢在執政時有過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和劉瑾、嚴嵩等人相比貪得實在不多,就算相比權勢也沒有多大,況且執政時間也不過區區三年多,要說為禍甚烈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簡直胡說八道,魏忠賢的爪牙殘害百姓,跟魏忠賢無關么?非要魏忠賢跨馬掄槍去殺老百姓么?) 但是,魏忠賢執政期間。賣官鬻爵卻是事實,雖沒有直接侵害百姓。從地方到中央,閹黨人數十分巨大,而且大多人品素質非常低劣,殘殺正直官員,法之不法。相較劉、嚴等人以及其所處時代,黨爭之禍遠盛。綜上所述,魏雖未侵害,但民卻因魏深受其害。 (民受其害,國能免乎?民,國之本也,民之泣血,國焉必殘破,此魏忠賢之過!) (6)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遼東巡撫袁崇煥在獻媚魏忠賢的疏中稱:「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邊事,誓圖恢復,梟滅逆虜,任用劉應乾、陶文、紀用等,而關內外御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觧來,又助軍需。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