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冷冬糾纏不清的拉尼娜,竟是這樣的「妹子」!
近日,國家氣候中心正式宣布:2016/2017年冬季拉尼娜事件未能正式形成。拉尼娜,從去年出現到現在結束,一直話題不斷,尤其和冷冬形影不離。那麼,它到底是何方神聖,跟冷冬又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
「軟妹子」一枚
拉尼娜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小女孩」,與之前大紅大紫的「小男孩」厄爾尼諾相對應,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而厄爾尼諾出現時,這些區域的溫度將轉為異常偏暖。可以這么說,「拉妹子」的出現就是為了扭轉哥哥帶來的不正常的海洋狀態,只是一不小心走向了「矯枉過正」。
結語
其實,拉尼娜的來或去,都是一種自然現象。情報君一直抱著這樣的態度:你來,我不惶恐;你去,我不歡喜。
最後,請容許情報君文藝的結個尾:
這個冬天/拉尼娜去了/冷冬沒有來/但/日子還得繼續。
(本文系Weather情報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㈡ 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意味著什麼
形成一次「拉尼娜」現象,意味著今年的冬天將會非常冷。
了解今年氣候的人都知道,「弱厄爾尼諾現象」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對我國造成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不過,「弱厄爾尼諾現象」在5月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不過,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預測,今年拉尼娜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到了70%,大約是正常概率的3倍。事實上,拉尼娜會對中國乃至全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因此,現在我們一定要警惕今年的拉尼娜。
事實上,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拉尼娜現象形成,2020年也將是形成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同現」的模式。前面我們說了,今年的拉尼娜發生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到了70%,那麼,如今的拉尼娜現象醞釀已經達到什麼狀態?
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都認為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是交替出現一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這個規律其實已經是沒有了。在2019年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但是在2020年的時候還是出現了。事實上,對於是否會出現拉尼娜現象,現在還是存在疑問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今年拉尼娜現象出現的話,不僅會影響南半球的一些國家,而且對全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事實上,不管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都很難避免被拉尼娜所影響。
總而言之,如果今年真的出現「拉尼娜」現象的話,那麼,今年的冬天一定會非常冷,寒冷程度肯定遠遠超過往年同期。當然了,對於是否會形成「拉尼娜」現象,現在也還不確定。
㈢ 拉尼娜現象是什麼意思對我國2020年有什麼影響
2020年比往年冷的都要早,在十一國慶期間溫度就開始下降至10度左右,北方有的地區甚至下起了雪。網路上都在傳言將會迎來60年以來最冷的寒冬,在眾多信息中,有不少人提到了“拉尼娜效應”。那拉尼娜現象是什麼意思?對我國2020年有什麼影響呢?
三、農業種植如何應對拉尼娜現象?
1.覆蓋薄膜
溫室大棚入冬後要覆蓋草苫,為了防治雨雪沾濕草苫,可以在上面覆蓋一層就薄膜。
2.挖防寒溝
深挖40-50厘米的防寒溝,填入雜草、馬糞等保溫材料,能夠保證棚內的溫度。
3.保溫措施
比如取暖機、增溫塊等,在溫度極低的情況下,及時點燃增溫塊可以提高棚內溫度,尤其是冬季夜間溫度較低,可以適當提升棚內溫度。
雖然拉尼娜效應有可能帶來強降溫,但是只要我們做好了充分的防範措施,那麼就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甚至能夠不受天氣的影響,正常越冬、收獲。
㈣ 什麼是「拉尼娜事件」為什麼它可以影響全球氣候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拉尼娜效應:
拉尼娜,是西班牙文的音譯,原意思是「聖女」,其剛好與另一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相反,厄爾尼諾現象指的是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海域表面水溫比平時高0.5℃以上,而拉尼娜現象則指的是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熱帶海域表面水溫比平時低的狀況。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表面水溫稍有變化,會直接影響全球的大氣環流,使得全球氣候發生異常。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近日指出,赤道中東太平洋於8月進入拉尼娜狀態,可能發展成拉尼娜事件,這對我國的影響之一就是易出現冷冬。統計顯示,1950年以來,共發生14次拉尼娜事件,影響我國17個冬季。除1950年冬季無數據外,其餘16個冬季中有13個比常年同期更冷,偏冷比例高達80%。另外,從區域統計來看,拉尼娜年時,西藏冬季偏冷比例最低為50%;西北、西南、江南、華南等地區偏冷概率高達80%以上。
㈤ 拉尼娜現象是什麼 拉尼娜現象對中國的影響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拉尼娜現象對中國的影響:
由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范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 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 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
㈥ 「聖女」拉尼娜是誰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氣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個新名詞,意為「小女孩」,正好與意為「聖嬰」的厄爾尼諾相反,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拉尼娜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厘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台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爾克環流,當沃爾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就是厄爾尼諾現象;但當沃爾克環流變得異常強烈,就產生拉尼娜現象。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1989年,1998~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1995~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較弱。
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1991~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3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4年的時間。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1998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我國附近海洋變冷)已在1個月內轉變為1次拉尼娜現象(我國附近海水變暖)。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這次厄爾尼諾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50%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拉尼娜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一般來說,由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范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6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2007年上半年我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是影響我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專家認為,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後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專家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於環境、氣候兩大因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講,北方地區如果氣溫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3℃,造成土壤解凍時間提前,干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
㈦ 拉尼娜指的是什麼謝謝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氣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個新名詞。意為「小女孩」,正好與意為「聖嬰」的厄爾尼諾相反,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詞義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 a」(注意不是La Nin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現象
最近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1998年,持續到2000年春季趨於結束。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拉尼娜,強度也大於拉尼娜。
拉尼娜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去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海洋變暖)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拉尼娜現象(海水變冷)。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厄爾尼諾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拉尼娜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說,現在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復雜。一般來說,由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范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拉尼娜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拉尼娜」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渡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拉尼娜」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現狀
厄爾尼諾、拉尼娜遠離熱帶
2000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在過去的3年中,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引起天氣異常。
它們將不再影響熱帶地區,但其它地區還將受其影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的氣溫和水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的水位卻低於正常值5~13厘米。該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威廉·帕策爾特說,目前這種平靜狀況始於3個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認為全球氣候系統已恢復到3年前的狀態。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內容均在2007年發表,但事實已經推翻這個理論,從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災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
法美兩國「海神」衛星發回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表明,過去兩年裡影響太平洋的「拉尼娜」現象已經明顯減弱,世界第一大洋將恢復往日的「寧靜」。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變化的一種現象。「拉尼娜」是由「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後形成的,因其特徵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據法國專家介紹,「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到今年(2007)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他們表示,目前的研究還無法解釋此次「拉尼娜」現象和在其之前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會異常強烈,也不能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拉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比以往延長了一年。
研究人員曾於去年1月和6月兩次觀測到「拉尼娜」現象出現減弱徵兆,但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些不過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後,「拉尼娜」再次卷土重來。法國專家強調說,此次衛星發回的最新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確實已明顯減弱,「女孩」這回是真的老了。
形成原因
那麼,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系,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下文中的今年指2007年
上半年代國氣候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氣候專家經過研究分析,初步認為拉尼娜現象是影響我國上半年氣候的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認為,今年,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據統計,今春北方地區風沙天氣頻繁,3到4月一共出現了12次大范圍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影響范圍包括西北、華北、東北西部、黃淮地區,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區,5月份西北地區又出現了3次區域或局部地區沙塵暴天氣,其頻率之高、范圍之廣,為近50年同期所罕見。氣候專家陳峪說,西北地區近50年來沙塵事件頻數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說,從公元300年以來,我國一共出現過5個沙塵事件頻發期,每個周期持續90年左右,近10年來沙塵事件又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談到沙塵暴出現的原因,陳峪認為,沙塵暴的形成及其規模取決於環境、氣候兩大岡素,從環境上講,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不容忽視。但「無風不起浪」,從氣候上講,今年北方地區自2月份開始,氣溫回升較快,偏高幅度達2至3攝氏度,造成土壤解凍時間提前,干土層大量出現。這時,雨季尚未來臨,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天氣,土借風勢,沙塵暴隨即形成。
北方的高溫少雨,也是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今年3到5月,全國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高,特別是北方地區氣溫持續偏高。從2月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持續偏少,連續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華北、西北地區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別是2到4月,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僅23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少。高溫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區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春旱。
趙振國說,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別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區降水持續偏少,土壤底層墒情已經很差。這時,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我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了持續少雨乾旱的天氣。
在北方抗旱的時候,長江以南局部地區卻是暴雨頻繁。對此,陸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氣是局部強對流天氣的結果,從大范圍流域性來講,降水量尚屬正常。
陸均天在談到我國整體氣候特徵和發展趨勢時說,從近年來全球氣候的走勢看,普遍表現出多樣化趨勢,這主要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交替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環境中,我國不可能成為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他說,國家氣象部門正密切關注今後的大氣氣候變化,及時預報,盡可能減少災害性氣候帶來的損失。
2008年氣候異常與拉尼娜的關系
我們今年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於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
拉尼娜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我國,造成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於南方今年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濕氣團相遇後,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同時,在中國遭受雪災的嚴重打擊時,美國中部出現20攝氏度的劇烈降溫,暴風雪不時出沒(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亞地區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達100年未雪的歷史(2007.12);西歐07夏季水患嚴重,英法損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來,俄羅斯北部邊緣地區溫度連創新低,一度達到-50攝氏度……拉尼娜仍未結束,事態依舊很嚴重……
拉尼娜——你從哪裡來?
去年,持續了一年多的「厄爾尼諾」現象迅速消失後,「拉尼娜」隨即粉墨登場了。那麼什麼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氣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個新名詞。意為「小女孩」,正好與意為「聖嬰」的厄爾尼諾相反,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那麼,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系,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信風,是指低氣中從熱帶地區刮向赤道地區的行風,在北半球被稱為「東北信風」,南半球被稱為「東南信風」,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這恆定的偏東風航行到東南亞開展商務活動。因此,信風又名貿易風。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同樣對氣候有影響。拉尼娜與厄爾尼諾性格相反,隨著厄爾尼諾的消失,拉尼娜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總體說來,拉尼娜並非性情十分溫和,它也將可能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但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
但人類應該反省,為什麼20世紀以來會出現這么多頻繁的自然災害
拉尼娜如何影響今年春夏氣候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歐亞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今年1月10日以來,我國南方出現了四次歷史罕見的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預測,這次拉尼娜事件會持續到2008年夏季前,將會給我國帶來春夏季乾旱及森林火險等級偏高、北方地區沙塵暴天氣偏多、夏季出現區域性洪澇幾率增加等氣象災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小女孩」的意思,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表現為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歷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我國也出現了很嚴重的低溫雨雪異常天氣。國家氣候中心綜合分析了這些年份的氣候變化後認為,這個調皮的「小女孩」將對今年春、夏氣候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對南方早稻播種的影響
預計今年華南地區(兩廣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種期天氣,華南南部較常年同期偏差;華南北部較常年同期偏好,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對早稻播種影響不大,江南地區春播氣候條件偏差。
對春季北方地區沙塵暴的影響
預計今年春季,我國北方沙塵多發區沙塵天氣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少,但與2007年同期相比將有明顯增加;出現強沙塵暴的可能性較大。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沙塵天氣日數偏多的可能性較大。
對乾旱及森林火險的影響
今春我國東部地區以少雨乾旱為主,東部大部地區可能出現春旱,其中吉林和遼寧大部、內蒙古東部、華北南部、黃淮、粵桂北部春旱可能較為嚴重,須加強抗旱工作;夏季,全國少雨范圍比多雨范圍大,整體形勢旱重於澇,長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現高溫乾旱。此外,春季黑龍江北部、吉遼大部、湘贛南部、粵桂北部氣溫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區森林火險等級偏高。
對夏季區域性洪澇災害的影響
今年夏季,主要多雨帶位於廣西大部、雲貴高原、重慶、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東東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區、吉遼大部,這些區域發生洪澇的可能性較大。
對台風活動的影響
拉尼娜年,由於熱帶太平洋海溫西暖東冷的結構,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區對流活躍,容易造成夏季台風活動偏多,初夏生成台風和汛期影響我國的台風可能較為活躍,並有利於北上台風的活動。
㈧ 拉尼娜:生不逢時的灰姑娘
孕育於2016年8月的「灰姑娘」拉尼娜,踉踉蹌蹌地度過了四個月,在11月下旬呈現出「虛弱」的狀態——赤道中東太平洋缺乏足夠的冷水資源來支撐拉尼娜狀態的維持或發展。
來自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監測顯示,最近7周的尼諾指數有6個星期在-0.5℃之上,最近2周均為-0.3℃。依據2016年4月中國氣象局《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監測業務規定》的新指標,此次冷水過程極有可能不能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而拉尼娜的此番狀態也讓「這個冬天不太冷」的聲音有了合理的解釋。
與預期的「拉尼娜接棒厄爾尼諾,今夏『熱哭』今冬『冷哭』狀態」不同的是,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了解到,今年入冬較早,但之後冷暖起伏較大,12月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上海、天津、河北等多地經歷1961年以來最暖12月。
為何「灰姑娘」如此柔弱,長時期徘徊在-0.5℃上下,甚至連五個月的「拉尼娜狀態」都堅持不下去呢?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告訴記者,這個「灰姑娘」可謂生不逢時。
拉尼娜狀態減弱
極有可能形成不了事件
拉尼娜,即反厄爾尼諾現象,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當關鍵區月海表溫度滑動平均值低出同期0.5℃時,即進入拉尼娜狀態,持續5個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小男孩」厄爾尼諾一般情況下與「小女孩」拉尼娜總是相隨而來,在去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中,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偏暖幅度接近3℃,並於2016年5月結束。而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結束以後,海溫迅速下滑,拉尼娜狀態順利接棒。
然而今年的拉尼娜狀態並不穩定,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近的監測顯示,厄爾尼諾逐周海溫距平指數表明,最近一周海溫指數-0.3℃。這意味著拉尼娜狀態自去年11月14日以來已經開始明顯減弱。11月平均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為-0.55℃,12月平均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為-0.44℃,即熱帶太平洋海溫處於拉尼娜狀態與正常偏冷狀態之間。
此外,熱帶太平洋次表層海溫監測同樣顯示,中東太平洋冷水體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體在加強並向東延伸,拉尼娜未來持續減弱的可能性比較大。
目前,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主要根據中國氣象局最新修訂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監測業務規定》,要綜合三個月滑動平均值判定拉尼娜狀態的起始事件。如果11月至1月的海溫平均值高於-0.5℃,拉尼娜沒能持續超過5個月,則無法形成事件。周兵認為,根據診斷分析和國內外動力、統計模式預測,未來拉尼娜狀態將繼續減弱,2017年初可能會衰減結束並進入正常狀態。這意味著本次弱拉尼娜狀態極有可能不能形成事件;即使形成,也是歷史上最弱的事件。
全球變暖降低冷水事件概率
弱勢信風導致冷水動力不足
周兵告訴記者,2016年氣候變暖的腳步要比以往要快,現在也有數據顯示,2016年有可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最熱年。北極地區的大量海冰融化、人類活動的加劇都讓全球增暖的幅度增大。而地球系統中盈餘的熱量都跑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海洋,在大氣增熱只有6%至7%的情況之下,地球系統93%的盈餘熱量都跑進了胸懷寬廣的大海。
這樣一來,暖水事件就比較容易達標,冷水事件則很難出現。數據顯示,50年之前,歷史上發生「拉尼娜」的次數明顯多於「厄爾尼諾」,而近50年來,暖水事件一直在增多,相應的冷水事件則在持續減少。
拉尼娜的源動力是信風和冷水。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顯然,今年的拉尼娜所乘之風並不給力,即由東吹向西的信風太過弱勢,使東太平洋的冷水上翻不足。更不幸的是,不進則退,在冷水不足的情況下,西太平洋的暖水趁勢大做文章。除此之外,由於中東太平洋等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屬暖性,赤道以外幾乎沒有其它冷水進去,導致冷水狀態一直在減弱。如此「孤立無援」狀態之下的拉尼娜只能持續「低迷」。
拉尼娜沒有發威
成為強霾天氣的間接推手
通常情況下,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偏冷,對流區的西移使得東太平洋降水大大減少;而西太平一帶溫度相對較高,西邊的大氣吸收了海洋的熱量和水汽,變得活躍起來,空氣又濕又暖向上抬升,水汽凝結致雨,直接導致這一帶降水增多。南美沿岸國家因此少雨,出現乾旱,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則異常多雨。
雖然拉尼娜發生在距離我國遙遠的中、東太平洋,但她通過大氣環流的遙相關成為影響中國氣候異常的一個強信號。「小女孩」的到來,通常有利於冬季風偏強,使得我國冬季偏冷,可能會導致大范圍的雨雪冰凍天氣。根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9次拉尼娜事件,我國有6次冬季偏冷,3次偏暖。2008年南方大范圍雨雪冰凍天氣就是發生在強拉尼娜的背景下。
但今年「拉尼娜」勢力較弱,原本利於冷空氣南下的她,沒有發揮出「實力」。因此,到目前為止,今年冬天出現南下冷空氣不多、風無力的狀態,這也間接導致了霾天氣的加重。
不過,整個冬季是否偏冷,最主要的還是受北極冷空氣影響,這和北極海冰、歐亞積雪、中高緯度環流演變直接相關。氣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錯綜復雜的,常常是各種氣候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僅通過拉尼娜的狀態進行判斷。
天氣預報用語必須非常嚴謹,暖冬或冷冬都是在冬季過後,氣象專家反復斟酌氣象數據,才會得出靠譜結論。而對於氣象部門來說,繼續做好相關的預報預測服務工作則顯得尤為必要。
來源:《中國氣象報》 記者:吳婷 孫楠
㈨ 「拉尼娜」現象對中國氣候有什麼影響
「拉尼娜」現象對中國氣候的影響:
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現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
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中國,造成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於南方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濕氣團相遇後。
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
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發生了。
(9)中國美女拉尼娜擴展閱讀:
「拉尼娜」現象的特點:
一、拉尼娜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二、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
三、拉尼娜和厄爾尼諾都是自然現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會出現,卻截然相反。厄爾尼諾是指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暖,拉尼娜指的是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冷。
四、厄爾尼諾出現的周期並不規則,平均每4年一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
五、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等東北亞地區異常寒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拉尼娜
㈩ 中國上一次出現拉尼娜是什麼時候
澳氣候學家:中國雪災確系「拉尼娜」現象作怪
據路透社1月3 1日報道,澳大利亞科學家說,已造成60餘名中國人喪生的雪災與氣候變化並無直接關系,只是由寒冬冷空氣及「拉尼娜」現象所引發的極端天氣。
湖北日報: 「拉尼娜」,在西班牙語中是「聖女」之意,與意為「聖嬰」的厄爾尼諾相反,「拉尼娜」會帶來反常的氣候現象。因而,「拉尼娜」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拉尼娜」一般3年至5年出現一次,少數情況下也有隔10年出現一次的。上一次出現在2003年,去年正好是「拉尼娜」較強的年份。
1月以來,北半球歐亞地區高緯冷空氣不斷分裂南下,較強的副熱帶系統阻擋著南下冷空氣,使得冷暖空氣交匯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形成雪災。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副主任周月華說,我省屬於受「拉尼娜」影響比較敏感的區域,歷史上的「拉尼娜」年中,冷空氣活動頻繁,多數年份冬季氣溫較常年偏冷,今年大雪並不奇怪。
連續低溫,難改全球變暖總趨勢
氣象專家說,「拉尼娜」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而且變得越來越不規律。
這幾年的暖冬,使得人們產生錯覺,防寒意識消減,政府「防寒機制」也相對薄弱,在大雪到來之時,有些措手不及。
「其實,全球變暖只是氣候變化的總趨勢,暖冬成常態,並不意味著寒冷不再。」省氣象局陳正洪研究員說,變暖,是就全球的平均狀況而言的,少數地方、某些時段反而變冷,是完全可能的。
省氣象局局長崔講學說,氣候變化是一個過程,有的年份會比較暖,有的年份會比較冷。我們應該全面認識全球變暖,這樣有利於防災減災。
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化防寒意識、修復「防寒機制」,這項任務迫在眉睫。
氣候可行性認證必不可少
早在大雪一來,省委、省政府就及時發出通知,各地在抗雪防災上也採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但由於雪災范圍廣、強度大、持續久、危害重,人們受雪災的影響還是較大:飛機停飛,高速封閉,電線桿倒塌,水管爆裂,菜價上漲……「這暴露了基礎設施防雪抗災能力的不足。」崔講學說,要針對南方特殊的極端氣象災害特點,進行抗災救災技術研究,以對抗南方特殊的極端氣象災害。「增強基礎設施的防災抗災能力,對建設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認證必不可少。」武漢區域氣候中心主任汪金福說,2006年3月,國家就要求對大型建設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認證,但目前這一工作開展得不盡如人意。
所謂氣候可行性認證,就是對建設項目進行氣候影響評估。比如輸變電線路建設時,應該評估氣溫、雪壓、風力等氣候因素的影響。(記者李先宏 李新龍 通訊員王章敏 實習生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