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一輩子只畫一個女模特,用一種色調淋漓展現東方女性的美
森本草介這個名字對於廣大的中國讀者來說,也許知道的並不多。但是喜歡超寫實油畫的一定都看到過他的畫。這個在日本享有「超寫實繪畫第一人」美譽的森本草介不僅在日本畫壇地位很高,而且在國際上也有著廣泛的知名度。
森本草介的女性油畫基本上是黃白赭紅主導的棕茶色調,溫暖、柔和,平靜、協調、自然、和諧。在這一色調下,森本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或端莊秀美,或典雅莊重,或玲瓏纖巧,或恬淡寧靜,或冷艷矜持,或大方熱情,或妖嬈嫵媚,或含蓄朦朧,把東方女性特有的形象的美、氣質的美、溫婉的美、沉靜的美、纖巧的美、靈動的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給人以至純至真至美的藝術享受。
⑵ 求畫美女的德珍老師的資料
網路有很多啊……
===================
真名:江慶儀
德珍名來(自述):因同時繪制風格截然不同的畫作,因此這兩個名字就用以區分畫作的性質,相互不幹擾。而為何取德珍之名,也有個念想在,因與一些淵源有緣,我極鍾愛一段過往,德珍之名是為紀念清德宗(光緒)皇帝和恪順皇貴妃(珍妃),那是銘心的雲煙往事.....。
籍貫:台灣省台北市人
生日:4.14 (一九七四)
星座:牡羊座
血型:O型
學歷:現於國立師范大學美術研究所攻讀碩士
提到德珍這個名字,幾乎與東方畫上等號。以細致瑰麗畫風著稱的德珍,至今已經發表過無數的作品、畫冊和繪本。她的畫作富有東方特有的神秘與色彩,畫中人物,是東方美人的繾綣柔情和歷史英雄的山河氣概。德珍以極盡的柔美浪漫畫風再現古代帝王將相、詩人詞人的面目,藉由她的畫作,我們得以穿越歷史的洪流,再一次愛上東方的文化。也因此,使她贏得「東方畫姬」之名。 德珍的堅持:『中國風,是世界風潮的主流;是藝術界的王道。』
⑶ 專家為何會把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侍女稱為東方繪畫史第一美女
說起我國古代的才女,美女,甚至是醜女,讀者應該都能說出個一二來。可要說東方繪畫史上的第一美女,您就不一定知道了吧?
這位東方繪畫史上的第一美女出自唐朝永泰公主的陵墓。
讓人遺憾的是,因為盜墓賊的破壞,永泰公主墓給考古學家留下的有價值的文物實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對於那段歷史的真相,我們今天實在拿不到更多證據。到底在永泰公主身上發生過什麼,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了。
⑷ 可以給我一份中國現代女畫家的簡介嗎(當代)
【何香凝】
(1878-1972)國民黨革命派傑出代表、現代畫家。號雙清樓主,廣東南海人。廖仲愷夫人。
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協會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擅畫,所作山水、花哉,筆致圓渾質朴,尤工獅、虎、鹿、鶴等動物畫,意態生動逼真。1961年曾作《萬古長青》圖祝頌中國共產黨建黨四十周年。能詩。著有《何香凝詩畫集》。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
【蕭淑芳】1925-1928年北平國立藝專學習油畫及中國 畫。 1929-1930年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學素描、油畫。 1937-1940年到英國和法國習油畫、雕 塑,開人個畫展,出版「中國兒童游戲」畫冊等。1940 -1946年在上海師專任美術教員並開個人畫展。1947 -1949年任教於北平國立藝專。 1950-現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73 -1977年為國賓館、外交部駐外大使館作畫,均收藏於國內外使館中。 1980-1988年與吳作人應邀出訪及 文化交流。先後訪問阿根庭、美國、加拿大、日本、澳 大 利亞、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新加坡及香港等地, 開畫展並講學。 1993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畫廊開個人花卉展。創作作品:水彩「丁香」、「少先隊員」、「內蒙人物」等國畫「 欣欣向榮」「山花爛漫」、「萬紫千紅」「展翅青雲」等作品為國內外博物館收藏。
【潘玉良】1895年生於蘇州,原名陳玉清,後改名為張玉良。玉良幼年父母早逝,少年因生活所迫飄泊蕪湖,淪落風塵。一個偶然的機會,潘贊化走進了她的生活,將其救出火坑,並與之結為伉債儷,玉良為表感激之情,遂改為潘姓。
1921年,玉良入法國里昂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學畫,才藝得到了發揮。潘氏早期作品《春之歌》吸取了印象派的光色變化,營造出詩一樣的畫境。《仰卧女人體》則造型簡潔,渾相厚重,意境甜美沉靜。
1940年後,潘玉良將中國傳統的線描手法融入西方繪畫技巧,作到了水乳交融。她筆下的女人體典雅素靜,高貴脫俗,人體結構與質感用淡彩點染出,其背景則運用點彩和交錯的短線來製造層次,呈現出秀美靈逸又堅實飽滿的極富獨創性和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潘玉良因久居海外,其作品在中國內地出現較少。佳士得、蘇富比拍賣公司自1995年以來在中國台北與香港舉辦的當代華人油畫、素描、水彩及雕塑拍賣會中,多有潘玉良的作品參拍,頗受收藏界的歡迎。
⑸ 古典美女國畫
有一位是白伯驊,他的畫很傳神。
白伯驊先生的仕女人物畫風格獨具,不僅在中國當代畫壇突顯個性特點,達到雅俗共賞的社會效果,就是將他的創作放進中國漫長的人物畫發展歷史上看,依舊是個特例,他延續繼承傳統,但不是刻意擬古不化,與傳統畫相比,他的畫有鮮明的時代審美特徵,顯得格調清新俊麗,將他的畫放在當代畫壇上與其他人物畫相比較又是古雅的,具備民族文化主流的延續特點。他之所以幾十年如一日,一以貫之,打造出自己的風格,被廣大的收藏愛好者擁戴,形成准確的白氏仕女人物畫風格。他是一個有美術觀念,對創作有思考的嚴肅的畫家,風格確立與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求索。
還有一位叫薛林興,他的仕女畫作品一問世就極為受寵,從眾多外國元首、國際友人到無數平民百姓皆喜歡收藏其作品。美國前總統老布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等眾多外國政要,來函贊揚他的作品。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先後多次到新加坡、日本舉辦個人畫展,在當地美術界引起巨大轟動。一位日本資深美術評論家激情贊嘆:「薛林興先生的畫筆將我們引領到神秘而富有詩意的領域深處,引導到仙女的國度、夢幻的境界。」《每日新聞》則贊譽薛林興的仕女畫為「東方的維納斯」。
多年來,薛林興創作了近百個古典美人形象。他筆下的楊貴妃,以其「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特有魅力,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他畫的《離騷》中的山鬼,《紅樓夢》中的十二釵,傳說中的白娘子、嫦娥等,或低眉細吟,或纖體微側,或斂容凝眸,常常令人擊節叫絕。薛林興創作的人體繪畫作品,具有超越油畫的東方韻味和神奇的魅力,他也因此成為人體繪畫中國畫的開拓者之一。
⑹ 趙國經王美芳工筆人物畫的藝術風格
趙國經
河北景縣人。 1968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3年入天津藝術學院繪畫系習國畫專業,1976年畢業,分配至天津美術出版社,現任該社連環畫編輯室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美協天津分會理事 。擅長工筆重彩人物畫、連環畫 。中國畫《朦山臘月》(與王美芳合作)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彩色連環畫《王貴與李香香》(與王美芳合作)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質獎,藏於中國美術館;年畫《烽火連三月》(與王美芳合作)獲第四屆全國年畫展二等獎 。
挑戰自我
繼何家英之後,趙國經、王美芳以其工筆仕女脫穎而出,享譽畫壇,也為書畫市場所追捧,成為收藏新寵。當我們論及天津畫壇時,工筆便成為其顯著優勢。江浙的筆墨、天津的工筆、北京的綜合創作實力,各具特色。
作為畫壇伉儷,他們的大名早在工筆仕女畫走紅之前已為人們所熟悉,作品曾連續入選第五屆、六屆、七屆、八屆全國美展,其中,《王貴和李香香》連環畫一套6幅,獲六屆全國美展銅獎並為中國美術館所收藏,國畫作品《做嫁衣》則在同一屆展事中獲銀獎。上述作品均為北方農村題材,畫了十幾年了,有了豐厚的積累和經驗。能否另闢蹊徑,換一種題材試試?兩人討論再三,選擇平生最喜愛的女詞人李清照為題材,取其詞意「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精心構思,連畫三稿。畫中的李清照端坐於一葉小舟,聚精會神,沉醉在賞荷的愉悅中若有所思,又似乎正在精心構思詞句。
李清照小像喜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在主題性創作向來占絕對優勢的大展中,此作以其清新雅逸、超凡脫俗的風格贏得評委和觀眾。隨後,他們的大型工筆仕女畫冊和技法叢書《仕女工筆畫范》相繼出版,使其迅速走紅於海內外。
畫為媒
趙國經出生於1950年,河北景縣人。王美芳出生於1949年,北京人。倆人的合作始於1973年,共同的繪畫愛好和知青經歷使他們走到一起。倆人從小都喜愛畫畫,從三四歲起就滿地亂畫。若論早年的習畫條件,王美芳要更好些,在陪一位好友報考中央美院附中時,她自己倒被意外地錄取了,有幸成為文革前該校招收的最後一屆學生,在校4年,重在打基礎,國畫、油畫、版畫都學,國畫中素描、色彩、速寫都學,也安排創作課,綜合檢驗學習成果,學習氣氛好極了。她們這一屆共有七八個女生,畢業時多半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50多位應屆畢業生中有38位去了北大荒。
趙國經分在五師,王美芳分在二師,相距一千多里地。兵團每年都要舉辦一屆美術創作班,抽調各個師的美術骨幹,進行3個月的集中培訓,趙和王相識於創作班裡。
在兵團俱樂部的一間大空屋子裡,十幾個學員桌對桌,擠著畫,大家互為老師,一個草圖出來了,都得提意見,提了改,改了再提、再改,直到認可、通過。幾次創作班下來,收獲相當大。趙國經畫國畫,王美芳也畫國畫,創作時一起討論、修改。初次合作,趙國經為主創作了《咱們連隊英雄多》,王美芳創作了《新書下連》,一同參展,並收入兵團出版的畫冊中。
倆人多次參加創作班,創作上頗多收獲,同時收獲了愛情,也收獲著整體觀念、合作意識,一事當前總是與人為善,以包容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創作。他們在一本畫集的自序中有如下敘述:「對於最終將形成獨特風格的畫家來說,人品應該是厚道的。觀李可染、潘天壽等大師的眼睛,無不透著和善,畫如其人,他們的作品洋溢著才華,浸透著善良和親和力,顯示著博大心胸。好的畫家不會拒絕別人提供的營養,而是積極地吮吸這些營養來豐富自己、壯大自己。
各取所長
趙國經當了5年知青,七十年代初考取天津美院中國畫專業,畢業分配到天津美術出版社工作,後調天津畫院。王美芳則繼續在北大荒呆了4年,直到1978年大返城,她29歲了,機會總算降臨。他們於天津重逢,組成家庭。許多年之後,趙國經話說往事,依舊滿懷感激之情。「太知足了!」他說:「眼前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也使你的心態好得不得了,凈遇貴人了,得到的東西平時想都不敢想,那是天上的事呀!牛郎織女,怎麼能到一起生活?但是一夜之間還真成了事實,不僅能在一起生活,還能一起畫畫,從事最喜愛的工作,簡直就象做夢一樣,心情好得不得了。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把畫畫好,回報社會。」
趙國經生性豁達,心地坦盪,快人快語,作畫時天馬行空,想法特別多,一會一個構思,從不墨守成規。他在天津美術出版社連年畫創作室工作14年,大型創作之外,畫了上萬幅連環畫,每天作畫十三四個小時,練就扎實的造型能力,駕馭多種題材的能力,組織畫面得心應手。
王美芳溫敦謹厚,為人謙和善良。她的優勢是素描基礎好,擅長形象刻劃,有著獨特的審美感覺。其平和、寬厚、溫馨的品性,扎實、獨特、細膩的技法,有若天成,造就其近乎完美的繪畫語言。把人畫得漂亮並不難,難在畫出人的內心世界、精神氣度。王美芳筆下的仕女沉靜端莊,氣質高貴,美的善良、深厚,嫻淑,是真正的東方美女,大國淑女,其靜謐安詳令人神往、陶醉。王美芳畫活了仕女的眼睛,平靜、專注、明亮,那深情的一瞥,有如洞穿世事般的魅力,使之美而不媚,充滿智慧。
通常,趙國經提出畫面構想,起草小稿,倆人討論後確定下來,由趙國經放大,勾線完成初稿,再行討論、修改、完善,仍舊由趙著手畫成稿,留出面部和手等需要深入刻劃的部位,由王美芳完成。一幅畫,倆人交叉著畫,各施妙手。王美芳畫的手是眼睛之外的又一亮點,其豐富的質感、細微的動感,有如真實的皮膚一般。被人視為難點之處,恰恰是他們作品中最具神韻的部分,得益於扎實的基本功,也是倆人取長補短的結果。倆人若分開來,可能各自能打80分,只有合二為一,才是100分。
嘗試突破
他們的工筆仕女,取之理想中的人物,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路子,按自己的想像進行設計,適度誇張。以靜為美、以逸為美、以高潔為美。
李清照小像是其最鍾情的題材之一,曾被《中國現代人物畫全集》選作封面照,廣泛見於各種出版物、印刷品。在這位才女身上,傾注著他們對傳統文化、對古典詩詞的熱愛,通過造型藝術、現代色彩的筆墨轉換,融入現代人的情感理念,塑造了他們心儀中的東方女性美。
第一幅工筆仕女畫純屬偶然,北京一家賓館組織一批藏畫,給他們派了任務,畫什麼?能不能畫一張和以前不同的東西?畫張王熙鳳吧,嘗試一下古典題材吧,畫出來一看效果不錯,索性畫一套金陵十二釵吧,倆人邊畫邊琢磨,由對題材的嘗試發展到嘗試繪畫語言上的突破。工筆仕女在畫壇中的位置一直不高,有種種原因:它的製作性、題材的局限性以及程式化等等,自我束縛,少有突破。傳統仕女的形象,無不削肩蜂背,細眉細眼,一團粉脂氣,臉粉白,兩邊塗上紅臉蛋,如此狀況為趙國經和王美芳留下了突破的空間、發展的餘地,以他們的能力和條件,應該有可能將工筆仕女畫向前推進一步,使之煥發嶄新的時代精神。
他們創作了《神曲》,倆個女子,掩映在松柏叢中,撫琴懷古,凝神靜思,真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畫面所釀造的高古之氣,令人神往。
他們創作了《秋之霧》,畫中少女一襲素衣,似乎天外來客,隨秋葉飄落,她翹首仰望著的是對昨日的留戀,還是對未來之期盼?沒人知道,所以叫「霧」,一種朦朧美,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這也正是他們作品的魅力所在,既有工筆之精緻亦有寫意之境界。
他們創作了《賞魚圖》,此作被大量仿製,書畫市場隨處可見,足見人們的喜愛程度。畫中的紈扇女臨淵觀魚,略帶驚訝的神色拉近了與讀者間的距離,恍若身臨其境一般,她在觀賞魚兒,而讀者在觀賞美人,那天仙般的神態,怎不令人賞心悅目。荷花將其簇擁,清香四溢,人荷一體,分明是荷花仙子,而又顯現生活中的某種真實,是讀者能體會到的真實感受。
他們創作了《一夜新雨》,是其作品中最為接近生活真實的題材之一,衣著、竹籃、木梳,畫中女臨塘梳妝,其面容、舉止中流露著的純朴清麗,似乎都離我們很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美並不遙遠,就在身邊,就在平凡普通的生活里,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重要的是人們是否在意、是否能用心感受並懂得珍惜。
生活成就藝術
回首往事,如果沒有北大荒,沒有陝北的窯洞和沂蒙山的小路,沒有那些看似尋常卻總是在心頭留下巨大波瀾的人和事,趙國經和王美芳也能畫,也能把仕女畫得很美,卻很難畫出內在的精神氣量,很難畫得如此寬厚和質朴。
他們的昨天和今天有了很大區別,筆下仕女之恬靜悠閑亦和他們有過的經歷區別很大。昨天,趙國經挑石頭,一早晨曾經挑斷3根扁擔。王美芳體重不足90斤,瘦得跟麻桿樣,卻能扛起140斤的麻包,攀登三級翹板,登上糧倉,揪住庥袋口,把糧食倒進倉里,現在回想起來怎麼可能?可那時就是這么干出來的。采訪中趙國經講述那些苦幹大乾的故事,至今仍歷歷在目。王美芳在兵團9年,風霜雪雨,春去秋來,所經受的生活磨煉可想而知。就在我到他們府上拜訪的前夜,王美芳還在給她們的孩子講北大荒捉蟲子的故事:凌晨3點鍾集合出工,一人拎個小口袋,往莊稼上撒葯粉,天蒙蒙亮時,感覺身上有東西在蠕動,低頭一看,哇哇大叫,有的女孩嚇得大哭,邊哭邊蹦,拍打衣服,身上都是蟲子。蟲害太厲害了,莊稼快吃光了,綠花花的一片全是蟲子。北大荒有一種叫小葉障的草,可用作打草廉子。打草所走之路叫「塔頭地」,高低不平,一疙瘩一疙瘩的,雨季浸泡後有草的地方形成「塔頭」,走路時要踩著「塔頭」走,以防陷入沼澤。身背比人還高的草捆,艱難地走著這樣的路,汗流浹背,渴的實在受不了,只好就近選一窪沼澤,扒拉開水面的漂浮物,就喝那臟水。
他們的作品也是在講故事,不過換了一種方式而已。《王貴和李香香》是一部在全國很有影響的出版物,我以為是在用國畫的技法畫連環畫,畫面很厚重、很耐看。這是他們八十年代前後的風格,親切、自然、淳樸。九十年代轉向以工筆仕女為主,並以此走紅全國,產生了更大影響。近期又有轉變,突出水墨人物。天津的工筆畫家幾乎無一例外地擅長寫意,工寫兼備,工而不膩。以寫意之寬泛、率性,趙國經自會獲得更大的創作自由度和表現空間,以展其平生所學。王美芳亦可從寫意中獲取靈感,反饋於工筆仕女,以避免落入程式化,而能始終保持鮮活的筆墨感覺與熱情。
⑺ 有一個中國超寫實畫家很喜歡畫紅衣女子的,請問是 誰
王沂東(1955-)山東人。1972年進入山東省美術學校,曾任教於山東藝術學校美術科。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留校任教,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沂東對家鄉沂蒙山有著濃厚的感情,山村的人物和景色成為他繪畫的主題。其作品曾在新加坡、法國、義大利、日本和美國展出。1987年在紐約哈夫納畫廊舉辦個展。作品《古老的山村》被中國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