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耳環超美的古裝女子,你心水哪位
《少年大欽差》【陳文靜/徐蓮】——舒暢
電視劇《少年大欽差》是一部由浙江華策影視出品,高林豹導演,賀恆祥編劇,叮當、吳孟達、曾志偉、舒暢、張默、蓋麗麗等主演的古裝動作喜劇[1]。
該劇為《九歲縣太爺》的續集,講述了天才兒童陳文傑智斗和珅、懲處貪官、為民請命的故事。已於2004年7月31日在上海東方電影頻道首播[2]。
好美的空氣感劉海兒~
2. 女子佩戴耳環的習慣是怎麼來的古代的耳環是什麼樣的
女人佩戴的耳環,有幾千多年的歷史了,原始人類已經有了把耳朵穿孔戴耳飾的習慣。最早耳上有穿孔的人是甘肅天水柴家坪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有耳孔的陶塑人,距今已有5000年。這種飾品,最初叫“璫”,東漢劉熙《釋名》中就說道:“穿耳施珠曰‘璫’。興於蠻夷,盛於華夏。”
但是,耳環、耳墜,這些個詞出現的時間並不早,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們都以“璫”來指耳垂上的飾物。不過,這種飾物卻是很早就得了人們的喜愛,《詩經·國風·鄘風》有首《君子偕老》,就寫道“玉之瑱也”,就是說:宣姜戴著一副玉耳墜。可見,那時的人們就以這種耳飾為美。
一副小耳墜在動靜間,就給女孩子們平添了很多嫵媚,不過,由於耳垂還是屬於比較敏感的部位,就決定了並非所有女孩子都適合戴耳環。而且,現在耳環的材質很多,很多使用不當,就會引起過敏或者其它的不良反應,在美和健康之間,我們還是得認真斟酌下。
當然,關於耳環還有很多其它的說法,不管起源如何,最後,它都成了今人們接受度很高的飾品之一,而且,在式樣上也是變化多樣,可見,人們對事物的接受,更願意從美好的一面去解讀,也許它的起源很有些“說法”。但是,在時間的變遷中,這些都被慢慢洗去,留下的就剩下這晃於耳邊的墜子了。
在現代人的裝扮飾品中,從古流傳至今的並不多了,耳環就是其中之一。這也許就如某些大家所說:飾品無需大,只要裝點的恰到好處就是真正的美,而外形可千變萬化的耳環,還就能因人而異,從而,襯托出一個人的嬌柔艷麗之色。
3. 中國古代女子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穿耳帶耳墜的
「耳環」的由來已久。自古至今,從占卜守護到趨病除邪, 從追求睿智到追逐時尚,從控制卑賤奴隸到新潮女性又到時尚男性, 耳環歷盡亘古,跨越時空,不斷地發出永恆的熠熠光芒。 「耳環的來歷」,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佩戴耳環與古老的迷信有關, 傳說中的魔鬼和其他妖靈總想進入人體,強占人體, 因此人體上所有可能進出的孔竅都必須特別守護。 而耳環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運符。 2、在中國古代,穿耳戴環曾經是「卑賤者」的標志。明代《 留青日札》一書中說: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 原來穿耳的最初意義,並不在於裝飾,而是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 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種風俗,因為有些婦女過於活躍,不甘居守, 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紮上一孔,並懸掛上耳珠, 以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後來逐漸也變成了漢族人的禮俗。 但那個時候的女子對穿耳之舉,並不像今天婦女那麼熱衷, 而是處於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時期,由於禮教思想的抬頭, 婦女穿耳之風,空前流行;不說一般的婦女,就連皇後、 嬪妃也不例外。時間一長,穿耳戴環便形成了風氣。 3、在世界上有些部落中,長耳垂是美麗的象徵。 女孩自幼開始穿耳洞,隨著年齡的增長,帶越來越沉的耳環。 使耳垂愈拉愈長。 如果耳垂因承受不了長時期的沉重負擔而不幸斷裂, 她的一切美也跟著頓時破碎。對於男人來說,耳朵是智慧的中心, 聰明人必定有大耳朵,沉重的耳環會把耳垂往下拉使它變得更長, 相對的人也變得更睿智。 4、最初帶耳環的男人是水手們。 他們相信穿耳洞能保護他們不至於溺水。 之後戴耳環的男性不只是水手了, 因為男性戴耳環被認為是同性戀的標志,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暗語, 如左耳戴耳環代表同性戀,右耳戴耳環則是雙性戀等等。 隨著搖滾歌手的大受歡迎,男性戴耳環已完全喪失性方面的意義, 但大多數仍是社會底層的男人,或是在耳洞上掛起安全刀片、 電燈泡等等,「耳飾不驚人死不休」的新潮人。 5、而現在,上流社會也逐漸接受了男人戴耳環, 如超級的職業運動員們在簽訂高薪合約時, 也會公開地在耳垂上點綴一顆亮晶晶的鑽石。這似乎證實, 男性有權像女性一樣費盡心思裝扮自己。
4. 中國古代婦女戴耳環嗎
中國古代婦女戴耳環。
女人佩戴的耳環,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最初叫「璫」,東漢劉熙《釋名》說:「穿耳施珠曰『璫』。興於蠻夷,盛於華夏。」
耳環,顧名思義,盼望兒早日歸還,俗話講:不上轎不扎耳朵眼,女兒出嫁的時候,佩戴的飾物,寓意:常回家看看。
史料記載說,當初,婦人大多不守婦道,有時竟趁著丈夫熟睡逃出去和情人幽會。做丈夫的便在她的耳根穿鑿一個洞,扣上兩個金屬圓環。這樣,女人稍微一動,耳環發出聲音,只得打消幽會的念頭。
另一種說法是,起初,女子沒有貞操觀念,只要有陌生男人路過,女人便迎上前去,主動搭訕,請陌生男人留宿。次日清晨,男人離開時按慣例應送一隻耳環給女子,作為留念和酬謝。女人耳朵上的耳環越多,越是顯出女人的魅力。
後來,經過時代的變遷,耳環成了女人喜歡的飾品。
5. 中國古代女子戴耳墜是為了起什麼作用
關於女子戴耳墜還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位姑娘因為眼病導致了雙目失明。後來,一位周遊各地的醫生說能醫治好姑娘的眼睛。這位醫生用閃閃發光的銀針在她兩側耳垂中各刺一銀針後,奇跡出現了,姑娘重見光明。姑娘非常感激,於是請銀匠精製一對耳環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記名醫之恩。當姑娘戴上銀耳環後,不但眼睛好了,而且愈發漂亮了。這件事情傳開以後,很多姑娘和婦女都紛紛效仿,女子戴耳墜的裝束也就流傳開來。其實我國古代醫學中有一種「耳針治療」,即用小毫針、皮內針或其他刺耳穴進行治病的方法。因為耳垂正中具有穴位,刺激它對保護視力和防治麥粒腫、急性結膜炎、老年白內障、中心性視網膜炎等各種眼病,特別是對近視眼有良好的療效。恐怕今天的女子不會想到戴耳墜還能治病吧?戴耳墜還有一種說法是,能讓女孩子舉止端莊。這是怎麼回事呢?傳說很早以前,有一戶人家只有老倆口,四十多歲才得一女孩兒,夫妻倆把女孩視為掌上明珠。姑娘長大了,嬌慣成一身的壞毛病,走路搖頭晃腦,沒一點兒女孩子的溫柔端莊。老倆口非常著急,怎麼規勸都不見效。這樣的女孩子出嫁都成問題了。這可怎麼辦呢?老倆口靈機一動,最後終於想出個好辦法:在姑娘兩耳下各系一短繩兒,繩兒下端系一貝殼,這樣,只要姑娘頭一晃動,貝殼就會碰到姑娘的臉,而刮臉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會意識到別人在羞她,從此以後走路就不亂晃頭了。後來很多女孩子紛紛仿效,以便使自己顯得端莊文靜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墜的裝扮習俗。女孩子「及笄」是多大年紀?「笄」是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結發,用笄貫之,因此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語出《禮記·內則》「女子 十有五年而笄」。「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戰國玉笄西周雙笄玉人古時女子出嫁一般在十三至二十歲之間,且主要集中於其中的十四至十八歲間這一年齡段。漢時,女孩出嫁很多是十四五歲。一般說來,在古時男女婚齡習尚男比女大,但也忌諱雙方年齡相差太大。如果相差十歲以上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俗諺雲,「年老不娶少妻」,「年老不要娶少妻,要娶少妻生閑氣」。但是在一些貴族中,續娶的妻子比不得結發,年齡相差不在此例。古時給男子娶一個年齡比男子大的女子為妻,多是貧困家庭所為,多是出於把媳婦當勞動力,早娶進門早使媳婦的思想,富足的家庭不需要勞力做工,所以對於女比男大,一般是忌諱的。金鳳簪子蝴蝶簪子古代女孩子把「及笄」作為一項重要的成人禮,過了這個年齡段,也就標志著步入成人了。
6. 古代女子戴耳環象徵意義
「耳環」的由來已久。自古至今,從占卜守護到趨病除邪,從追求睿智到追逐時尚,從控制「卑賤奴隸」到新潮女性又到時尚男性,耳環歷盡亘古,跨越時空,不斷地發出永'恆的熠熠光'芒。「耳環的來歷」,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佩戴耳環與古老的迷'信有關,傳說中的魔'鬼和其他妖靈總想進'入人'體,強占人'體,因此人'體上所有可能進出的孔竅都必須特別守護。而耳環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運符。
2、在中'國古代,穿耳戴環曾經是「卑賤者」的標志。原來穿耳的最初意義,並不在於裝飾,而是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種風俗,因為有些婦女過於活躍,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紮上一孔,並懸掛上耳珠,以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
後來逐漸也變成了漢'族人的禮俗。但那個時候的女子對穿耳之舉,並不像今天婦女那麼熱衷,而是處於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時期,由於禮教思想的抬頭,婦女穿耳之風,空前流行;不說一般的婦女,就連皇後、嬪妃也不例外。時間一長,穿耳戴環便形成了風氣。
3、在'世界上有些部落中,長耳'垂是美麗的象徵。女孩自幼開始穿耳洞,隨著年齡的增長,帶越來越沉的耳環。使耳'垂愈拉愈長。如果耳'垂因承受不了長時期的沉重負擔而不幸斷裂,她的一切美也跟著頓時破碎。
對於男人來說,耳朵是智慧的中心,聰明人必定有大耳朵,沉重的耳環會把耳'垂往下拉使它變得更長,相對的人也變得更睿智。
(6)中國美女穿耳墜擴展閱讀:
耳環的用途:
一般用金銀製成,也有鑲嵌珠玉或懸掛珠玉鑲成的墜飾。現代還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製成的耳飾,也可以由金屬、塑膠、玻璃、寶石等物料製成一般與服裝相配套。耳環在一定程度上可顯示出某種風俗、信仰、地位、財富等。
從現代醫學角度講,夾戴耳飾的耳垂中央,恰好是眼部的穴位。由此,佩戴耳環對保護視力,防治眼病,特別是預防和治療近視,有著較好的療效。
耳環可以給你不同場合不同感覺,party上讓你個性活潑,宴會上讓你高貴大方,領獎太上讓你星光閃閃,其實耳環就是這么有魔力,耳環可以配合你隨機應變。
7. 中國哪個民族女生戴大圓耳環的最多
雲南怒族、布朗族、西藏珞巴族都喜歡佩戴大耳環,尤以海南婦女的大耳環為最,直徑可達30多厘米,因此被稱為「羅活」(意為戴大耳環的人)。從前,苗族婦女不僅喜歡佩戴大耳環,而且每耳戴三四個不等。雲南基諾族無論男女都以大耳垂孔為美,從孩童時代就開始在耳垂上穿孔,起初用細樹枝,之後改用粗樹枝,逐步將耳孔撐大,待成年時已達到將直徑3厘米的耳擋嵌入的程度。廣西龍勝瑤族婦女以佩戴銀耳擋為美。它們佩戴的銀耳擋中空,可存放針線。由於從小佩戴,所以耳孔很大,且下垂,有的甚至下垂及肩。
8.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女子都喜歡戴耳環戴耳墜,這個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呢
女子戴首飾的習俗流傳已久,古代對於女子帶耳墜、耳環的說法不一,最主要的幾點是對女子封建式的壓迫管理;警示女子生活檢點;也有說是為了辟邪。
據《山海經》中記載說:「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後人解釋道:「珥,瑱也。」也就是說,在古代,人們在耳朵上打洞,戴一種叫做「珥」的裝飾物。這種「珥」便是現代人們所說的耳環,也叫「瑱擋」「擋」等。
9. 中國古代婦女戴耳環嗎
漢魏時期的婦女,一般不戴耳環,而佩以珥璫,因此,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很少見到耳環實物。唐代婦女不尚穿耳,也無耳環,雖然在個別唐墓中出土有一些耳環,但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的遺物。一直到了宋代,由於穿耳戴環之風在婦女中特別盛行,所以才有大量的耳環實物出土傳世。 北宋時期的耳環,以江西彭澤宋墓出土的一對較為典型,它是由一根粗細不等的金絲打制而成,整件器物呈"S"型。一端為尖銳狀,另一端被錘成薄片狀,在這塊金薄片上,還浮雕出花卉圖紋。江蘇無錫宋墓出土的一對耳環也很有特色,它是由兩爿金片相合而成的,金片上壓印著十分繁縟的紋飾:中間為兩個對稱的瓜果,瓜果上下均以枝葉蔓藤纏繞,用以穿耳的金絲,也製作成枝桿之狀,與金片上的紋飾渾然一體,反映出設計、製作者的巧思。
遼、金、元時期,穿耳戴環也很流行,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普遍喜歡佩戴耳環,甚至在男子中也流行著這種習俗。宋人丘浚《贈羊太守》詩中就有:"碧晴蠻婢頭蒙布,黑面胡兒耳帶環"的描述。元馬祖常《石田集·絕句》詩也稱:"翡翠明珠載畫船,黃金腰帶耳環穿。"
遼代耳環以遼寧建平張家營子遼墓出土的一對最富有特色,雖然也是用極薄的金片模壓而成,但被加工成立體的鳳形飾品,中間是空心的,鳳形高冠翹尾,口銜瑞草,作展翅飛舞狀。整件器物造型輕巧,製作精緻,形象逼真,顯然是貴族婦女的飾品。
金代耳環也出土不少,從大量實物來看,這個時期的耳環也以金質為主,其制繁簡不一:有的以金絲編成圓形托座,在托座上鑲嵌著各種寶石;有的則將耳環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用金絲編成一個長方形框架,框架內鑲嵌各色寶石,在框架的頂部還裝飾著金片製成的花朵。這種類型的耳環,在金代非常流行,並一直影響到後世,元明時期的不少耳環,就保持了這種特徵。
元代耳環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後面的彎鉤和金代耳環幾乎完全一樣,區別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瑪瑙、白玉或綠松石等製成各式花樣。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環就作這種樣式。陝西西安玉祥門外元墓出土的耳環也是如此,只是裝飾部分用白玉雕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環的連系,則用極細的金絲。
明代耳環,大多以金銀橫壓出花形,然後在花瓣或花葉部位鑲嵌各種寶石,有的還在花蕊中間鑲嵌上一顆珍珠。甘肅蘭州上西圓明墓及上海肇嘉濱明墓出土的耳環,都是這種類型。在熱衷誦經念佛的婦女中,還出現將佛像裝飾在耳環上的情況。江蘇無錫江溪陶店橋明墓就出土這種耳環實物,其制以金製成托座,上綴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蓮花狀;在佛像的頂部,還鑲嵌著四顆珍珠。整件器物雖然不大,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態,被塑造得惟妙惟肖。
明代的筆記小記中也往往有關於耳環的記載。如《天水冰山錄》記嚴蒿被籍沒的家產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環"、"金點翠珠寶耳環"、"純金方楞耳環"、"金廂四珠寶石古老錢耳環"、"金珠串樓台人物耳環"、"金廂玉燈籠耳環"及"金累絲燈籠耳環"等,共幾十種。在《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等書中,也敘及不少耳環名目。其中有一種"丁香耳環"就很有特色。丁香是一種植物,它的果實很小,呈橢圓形。丁香耳環就是仿照其形狀製作而成,在明代,這種小巧玲瓏的耳環很受婦女歡迎。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喜歡戴這種耳環。只是所用質料不同,貴者用金銀珍寶,貧者以銅錫玉石。清代學者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一書中,曾談及這種耳環:"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2006-2-10 16:28 回復 221.3.41.*2樓除耳環之外,古代婦女也用耳墜。耳墜是連屬於耳環之下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即為耳環,下部懸掛著一組墜飾,因形而得名,故稱"耳墜"。耳墜也來自於異族,本為男子所用,大約在晉六朝時傳入中原,也為漢族婦女所採用。
目前能見到的耳墜,以內蒙古敖漢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一件年代為早。墓主人髡發,面覆麻布,出土時兩耳均戴著耳環,其中左耳環下另用皮條系掛一個銅質墜飾。據文物工作者分析,這是一座東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相當於西周至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耳墜實物,在內蒙古境內的阿魯柴登遺址以及准格爾旗西溝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魯柴登出土的一對,上部為金絲彎成的圓型耳環,耳環下綴有墜飾,墜飾上部由兩頭包金的綠松石構成,下部則垂懸著一組三角形金片;准格爾旗出土的一對也很有特色:其圓環上有鈕,鈕下的墜飾為金絲盤繞而成的兩個圓錐體,其中一件還串有寶石。
魏晉南北朝時,除北方少數民族仍舊佩掛耳墜以外,漢族婦女也開始佩戴,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也常有出土,如河北定縣華塔遺址出土的一對,上部用金條作成圓環,下部為金絲編成圓柱,在圓柱的兩端掛有五個綴有寶石的圓形金片,中間又掛著五個小球,在圓柱的下部,還連綴著六根金質鏈索,鏈索下端各垂一個金質的尖形錘飾,整件器物重16.6克,長9厘米左右。
唐代婦女幾乎都不戴耳墜,那是因為不尚穿耳的緣故。宋代婦女喜戴耳環,不喜戴耳墜。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所見甚少。
明代婦女既戴耳環,也戴耳墜。《天水冰山錄》中就記載有多種耳墜:如"金累絲燈籠耳墜"、"金玉壽字耳墜"、"金廂貓睛耳墜"、"金摺絲樓閣耳墜"、"金寶琵琶耳墜"等。《金瓶梅詞話》也敘及不少耳墜名稱,只是將耳墜稱之為"墜子",或稱"墜兒,』。如\"金墜兒"、"金燈籠墜子"、"金鑲紫瑛墜子"、"玲瓏墜兒"、"金鑲假青石頭墜子"、"寶石墜子"、"銀鑲墜兒"等等。不僅質料不同,造型也各各相異,反映了當時首飾製作工藝的進步。 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後墓所出土者最為精美。其中有一件玉兔耳墜,在金絲大圓環下綴以一隻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搗葯狀;在玉兔的腳下,還襯托著一片以金鑲寶石製成的朵雲。這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傳說中"玉兔搗葯"的故事設計製作的,玉兔向被視為月亮的象徵,而月亮又象徵著皇後,以此作為皇後的耳飾是最貼切不過了。
清代婦女也有戴耳墜的風尚。考究者還注意耳墜與服裝色彩的搭配。富貴之家的婦女,往往擁有幾十付甚至數百付耳墜,根據季節的不同和場合的不同,選擇使用。替換方法十分簡便,一般不用更換耳環,只要將耳墜連系在耳環上即可。 在滿族婦女中,還流行著一個耳垂上懸掛三件墜飾的習俗,時謂"一耳三鉗"。這是滿族婦女固有的裝飾習慣。乾隆時,一些新派婦女受漢族影響,也開始佩戴"一耳一鉗",以至引起統治者的不滿,因為這樣一來,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妝飾習俗了。乾隆皇帝還專為此事下過詔諭,他說:"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族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由於朝廷的干涉,這種現象才有了改變。我們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後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一耳三鉗"的形象。進入民國以後,在東北滿族集居之地,仍保留著這一風習。
近代婦女曾因反對舊的封建禮教而廢止過穿耳。為了使不穿耳的婦女也能用上耳飾,人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耳墜。這種耳墜的上部,不再做成圓環,而是用金屬加工成一種弓型軋頭,軋頭上制有螺紋,佩戴時只要松開軋頭,套入耳垂,然後再將軋頭旋緊即可。這種耳墜實物有大量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