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哪個民族女生戴大圓耳環的最多
雲南怒族、布朗族、西藏珞巴族都喜歡佩戴大耳環,尤以海南婦女的大耳環為最,直徑可達30多厘米,因此被稱為「羅活」(意為戴大耳環的人)。從前,苗族婦女不僅喜歡佩戴大耳環,而且每耳戴三四個不等。雲南基諾族無論男女都以大耳垂孔為美,從孩童時代就開始在耳垂上穿孔,起初用細樹枝,之後改用粗樹枝,逐步將耳孔撐大,待成年時已達到將直徑3厘米的耳擋嵌入的程度。廣西龍勝瑤族婦女以佩戴銀耳擋為美。它們佩戴的銀耳擋中空,可存放針線。由於從小佩戴,所以耳孔很大,且下垂,有的甚至下垂及肩。
Ⅱ 中國古代女子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穿耳帶耳墜的
「耳環」的由來已久。自古至今,從占卜守護到趨病除邪, 從追求睿智到追逐時尚,從控制卑賤奴隸到新潮女性又到時尚男性, 耳環歷盡亘古,跨越時空,不斷地發出永恆的熠熠光芒。 「耳環的來歷」,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佩戴耳環與古老的迷信有關, 傳說中的魔鬼和其他妖靈總想進入人體,強占人體, 因此人體上所有可能進出的孔竅都必須特別守護。 而耳環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運符。 2、在中國古代,穿耳戴環曾經是「卑賤者」的標志。明代《 留青日札》一書中說: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 原來穿耳的最初意義,並不在於裝飾,而是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 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種風俗,因為有些婦女過於活躍,不甘居守, 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紮上一孔,並懸掛上耳珠, 以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後來逐漸也變成了漢族人的禮俗。 但那個時候的女子對穿耳之舉,並不像今天婦女那麼熱衷, 而是處於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時期,由於禮教思想的抬頭, 婦女穿耳之風,空前流行;不說一般的婦女,就連皇後、 嬪妃也不例外。時間一長,穿耳戴環便形成了風氣。 3、在世界上有些部落中,長耳垂是美麗的象徵。 女孩自幼開始穿耳洞,隨著年齡的增長,帶越來越沉的耳環。 使耳垂愈拉愈長。 如果耳垂因承受不了長時期的沉重負擔而不幸斷裂, 她的一切美也跟著頓時破碎。對於男人來說,耳朵是智慧的中心, 聰明人必定有大耳朵,沉重的耳環會把耳垂往下拉使它變得更長, 相對的人也變得更睿智。 4、最初帶耳環的男人是水手們。 他們相信穿耳洞能保護他們不至於溺水。 之後戴耳環的男性不只是水手了, 因為男性戴耳環被認為是同性戀的標志,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暗語, 如左耳戴耳環代表同性戀,右耳戴耳環則是雙性戀等等。 隨著搖滾歌手的大受歡迎,男性戴耳環已完全喪失性方面的意義, 但大多數仍是社會底層的男人,或是在耳洞上掛起安全刀片、 電燈泡等等,「耳飾不驚人死不休」的新潮人。 5、而現在,上流社會也逐漸接受了男人戴耳環, 如超級的職業運動員們在簽訂高薪合約時, 也會公開地在耳垂上點綴一顆亮晶晶的鑽石。這似乎證實, 男性有權像女性一樣費盡心思裝扮自己。
Ⅲ 中國古代婦女戴耳環嗎
漢魏時期的婦女,一般不戴耳環,而佩以珥璫,因此,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很少見到耳環實物。唐代婦女不尚穿耳,也無耳環,雖然在個別唐墓中出土有一些耳環,但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的遺物。一直到了宋代,由於穿耳戴環之風在婦女中特別盛行,所以才有大量的耳環實物出土傳世。 北宋時期的耳環,以江西彭澤宋墓出土的一對較為典型,它是由一根粗細不等的金絲打制而成,整件器物呈"S"型。一端為尖銳狀,另一端被錘成薄片狀,在這塊金薄片上,還浮雕出花卉圖紋。江蘇無錫宋墓出土的一對耳環也很有特色,它是由兩爿金片相合而成的,金片上壓印著十分繁縟的紋飾:中間為兩個對稱的瓜果,瓜果上下均以枝葉蔓藤纏繞,用以穿耳的金絲,也製作成枝桿之狀,與金片上的紋飾渾然一體,反映出設計、製作者的巧思。
遼、金、元時期,穿耳戴環也很流行,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普遍喜歡佩戴耳環,甚至在男子中也流行著這種習俗。宋人丘浚《贈羊太守》詩中就有:"碧晴蠻婢頭蒙布,黑面胡兒耳帶環"的描述。元馬祖常《石田集·絕句》詩也稱:"翡翠明珠載畫船,黃金腰帶耳環穿。"
遼代耳環以遼寧建平張家營子遼墓出土的一對最富有特色,雖然也是用極薄的金片模壓而成,但被加工成立體的鳳形飾品,中間是空心的,鳳形高冠翹尾,口銜瑞草,作展翅飛舞狀。整件器物造型輕巧,製作精緻,形象逼真,顯然是貴族婦女的飾品。
金代耳環也出土不少,從大量實物來看,這個時期的耳環也以金質為主,其制繁簡不一:有的以金絲編成圓形托座,在托座上鑲嵌著各種寶石;有的則將耳環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用金絲編成一個長方形框架,框架內鑲嵌各色寶石,在框架的頂部還裝飾著金片製成的花朵。這種類型的耳環,在金代非常流行,並一直影響到後世,元明時期的不少耳環,就保持了這種特徵。
元代耳環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後面的彎鉤和金代耳環幾乎完全一樣,區別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瑪瑙、白玉或綠松石等製成各式花樣。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環就作這種樣式。陝西西安玉祥門外元墓出土的耳環也是如此,只是裝飾部分用白玉雕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環的連系,則用極細的金絲。
明代耳環,大多以金銀橫壓出花形,然後在花瓣或花葉部位鑲嵌各種寶石,有的還在花蕊中間鑲嵌上一顆珍珠。甘肅蘭州上西圓明墓及上海肇嘉濱明墓出土的耳環,都是這種類型。在熱衷誦經念佛的婦女中,還出現將佛像裝飾在耳環上的情況。江蘇無錫江溪陶店橋明墓就出土這種耳環實物,其制以金製成托座,上綴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蓮花狀;在佛像的頂部,還鑲嵌著四顆珍珠。整件器物雖然不大,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態,被塑造得惟妙惟肖。
明代的筆記小記中也往往有關於耳環的記載。如《天水冰山錄》記嚴蒿被籍沒的家產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環"、"金點翠珠寶耳環"、"純金方楞耳環"、"金廂四珠寶石古老錢耳環"、"金珠串樓台人物耳環"、"金廂玉燈籠耳環"及"金累絲燈籠耳環"等,共幾十種。在《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等書中,也敘及不少耳環名目。其中有一種"丁香耳環"就很有特色。丁香是一種植物,它的果實很小,呈橢圓形。丁香耳環就是仿照其形狀製作而成,在明代,這種小巧玲瓏的耳環很受婦女歡迎。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喜歡戴這種耳環。只是所用質料不同,貴者用金銀珍寶,貧者以銅錫玉石。清代學者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一書中,曾談及這種耳環:"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2006-2-10 16:28 回復 221.3.41.*2樓除耳環之外,古代婦女也用耳墜。耳墜是連屬於耳環之下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即為耳環,下部懸掛著一組墜飾,因形而得名,故稱"耳墜"。耳墜也來自於異族,本為男子所用,大約在晉六朝時傳入中原,也為漢族婦女所採用。
目前能見到的耳墜,以內蒙古敖漢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一件年代為早。墓主人髡發,面覆麻布,出土時兩耳均戴著耳環,其中左耳環下另用皮條系掛一個銅質墜飾。據文物工作者分析,這是一座東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相當於西周至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耳墜實物,在內蒙古境內的阿魯柴登遺址以及准格爾旗西溝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魯柴登出土的一對,上部為金絲彎成的圓型耳環,耳環下綴有墜飾,墜飾上部由兩頭包金的綠松石構成,下部則垂懸著一組三角形金片;准格爾旗出土的一對也很有特色:其圓環上有鈕,鈕下的墜飾為金絲盤繞而成的兩個圓錐體,其中一件還串有寶石。
魏晉南北朝時,除北方少數民族仍舊佩掛耳墜以外,漢族婦女也開始佩戴,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也常有出土,如河北定縣華塔遺址出土的一對,上部用金條作成圓環,下部為金絲編成圓柱,在圓柱的兩端掛有五個綴有寶石的圓形金片,中間又掛著五個小球,在圓柱的下部,還連綴著六根金質鏈索,鏈索下端各垂一個金質的尖形錘飾,整件器物重16.6克,長9厘米左右。
唐代婦女幾乎都不戴耳墜,那是因為不尚穿耳的緣故。宋代婦女喜戴耳環,不喜戴耳墜。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所見甚少。
明代婦女既戴耳環,也戴耳墜。《天水冰山錄》中就記載有多種耳墜:如"金累絲燈籠耳墜"、"金玉壽字耳墜"、"金廂貓睛耳墜"、"金摺絲樓閣耳墜"、"金寶琵琶耳墜"等。《金瓶梅詞話》也敘及不少耳墜名稱,只是將耳墜稱之為"墜子",或稱"墜兒,』。如\"金墜兒"、"金燈籠墜子"、"金鑲紫瑛墜子"、"玲瓏墜兒"、"金鑲假青石頭墜子"、"寶石墜子"、"銀鑲墜兒"等等。不僅質料不同,造型也各各相異,反映了當時首飾製作工藝的進步。 這個時期的耳墜實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後墓所出土者最為精美。其中有一件玉兔耳墜,在金絲大圓環下綴以一隻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搗葯狀;在玉兔的腳下,還襯托著一片以金鑲寶石製成的朵雲。這是根據中國民間故事傳說中"玉兔搗葯"的故事設計製作的,玉兔向被視為月亮的象徵,而月亮又象徵著皇後,以此作為皇後的耳飾是最貼切不過了。
清代婦女也有戴耳墜的風尚。考究者還注意耳墜與服裝色彩的搭配。富貴之家的婦女,往往擁有幾十付甚至數百付耳墜,根據季節的不同和場合的不同,選擇使用。替換方法十分簡便,一般不用更換耳環,只要將耳墜連系在耳環上即可。 在滿族婦女中,還流行著一個耳垂上懸掛三件墜飾的習俗,時謂"一耳三鉗"。這是滿族婦女固有的裝飾習慣。乾隆時,一些新派婦女受漢族影響,也開始佩戴"一耳一鉗",以至引起統治者的不滿,因為這樣一來,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妝飾習俗了。乾隆皇帝還專為此事下過詔諭,他說:"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族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由於朝廷的干涉,這種現象才有了改變。我們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後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一耳三鉗"的形象。進入民國以後,在東北滿族集居之地,仍保留著這一風習。
近代婦女曾因反對舊的封建禮教而廢止過穿耳。為了使不穿耳的婦女也能用上耳飾,人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耳墜。這種耳墜的上部,不再做成圓環,而是用金屬加工成一種弓型軋頭,軋頭上制有螺紋,佩戴時只要松開軋頭,套入耳垂,然後再將軋頭旋緊即可。這種耳墜實物有大量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