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女將
http://..com/question/4967571.html?si=4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
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
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於騎射,兼通文詞,見識高明,很有膽量,而且風度嫻雅,見丈夫出
征,另外帶領精兵500自備糧草從征,戰斗結束,在川南的戰功,他們夫婦數第一。馬千乘死後,良玉代行其職。天啟(1621~1627)時,明朝對遼東後金作戰,秦良玉奉調領兵3000進駐山海關參戰,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誥,又奉命回四川徵兵,恰逢奢崇明、樊龍等在重慶、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為總兵官,統兵討叛,取得勝利。在戰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見敵即先逃遁,卻嫉妒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為此上書,指責那些人「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天啟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禮對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數民族的土司而歧視她。
崇禎三年(1630),明朝因後金占據永平等城,又詔秦良玉率師勤王,良玉捐家產助明朝,進京,受崇禎帝召見。後金軍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參加對農民軍的戰爭。川撫邵捷春不懂軍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揮下要吃敗仗,但無力改變
他的軍事部署,結果在一次戰斗中三萬人被張獻忠打得全軍覆沒。秦良玉提出招兵二萬,一半由自家供給的建議,未被採納,遂回石砫堅守,後以年老病死。良玉統兵,號令嚴明,軍紀嚴肅,其部在鄉間稱為「白桿兵」,很有戰
鬥力(《明史·秦良玉傳》)。女將軍之外,現在來看女扮男裝的出仕者。
南朝時,浙江東陽女子婁逞,穿上男性服裝詐稱男子,她會下圍棋,識字,能講解書籍,憑借這些本事與官員交遊,當官,做到揚州議曹從事。在這里,女兒身的真情被人發現,宋明帝劉撤掉她的官職,強令她返回原籍。婁逞沒有
辦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裝離去,臨行時嘆惜地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在社會上活動,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屬下官員張
死了,其妻冒充是張詧的弟弟,接著做官,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時蜀國女子黃崇嘏,改著男裝,偽稱為男人,也進入仕途,攝理司戶參軍,辦事明快而有條理,又能作詩,受蜀相周庠的賞識,要把女兒嫁給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離開政府,回到臨邛。
女子領兵和出仕的事實,向人們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僕、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打入仕途,管理國家大事,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別內外的原則,不許「牝雞司晨」的教條,把女子禁錮在家庭中、閨閣內,不許她們步入社會,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強烈斗爭心並有才華的女子想方設法走向社會,女扮男妝的怪現象就是這樣出現的。而她們的這一行動,竟被視為「人妖」,是不祥的兆頭(《南史》)。那些女將軍的出現,是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許,是例外,戰爭一結束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從平陽公主的葬儀之爭上看,男子歧視女子,不承認她們的功績。
第二,女將軍的戰績表明,女子聰明才智不讓於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戰爭場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夠勝任。洗夫人、平陽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讀者必會早有印象:絕不下於她們的丈夫。其實柴紹也是能人,《舊唐書》說他「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他去太原找李淵,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勢,急往太原,後在統一戰爭中立功,表現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陽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於蔑視那些無能的明軍將領,就在於她有勇有謀,智能在須眉之上。
第三,少數民族中出現的女將領多,說明那時這些少數民族對婦女的壓抑相對漢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許女子表現自己才能。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才能,認為她們愚昧,見識少,所謂「長頭發,短見識」。上述事實,駁斥了這種觀點。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樣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倒是社會對待男女不一樣。由於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發揮才能,說她們智能低下,不過是為說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進行社會實踐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事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以至處理家庭外部事務的權利,因而聰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無力,這不能責怪女性自身,它應當由壓抑女性的社會制度來負責。不明究竟,反而倒果為因,污衊女子低能,更加說明那種社會制度要不得,應當徹底改造,使女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發
扮男裝——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與北朝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不同,盛唐時期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圖像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社會風尚的原因、過程,並進而分析圖像和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在中國古代的性別意識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規范,婦女的主要活動被局限在家內、院內、宮內,象北朝時期的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非常舉動,是極其少見的情形,因此,一曲《木蘭歌》,被千古傳誦。
然而,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武德、貞觀之時(618-649),宮人騎馬者,依齊、周舊制,多著羃離。永徽(650-655)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後(684-704),帷帽大行,羃離漸息。中宗即位(705),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離之制。開元初(713),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天寶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可見,這一社會風俗從宮廷中開始,宮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馬露髻馳騁,到穿男子衣,著男子靴。影響所及,天寶時已是內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裝了。
這種社會風尚,在五十年代以來西安等地的唐墓考古發掘品中形象地展現出來。據筆者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統計,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的長樂公主墓,到天寶四載(745)的蘇思勗墓,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幾乎所有保存清晰壁畫、石槨線刻圖、彩繪陶俑的墓葬,都有女扮男裝的形象發現。誠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墓葬中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反映。墓室中的女扮男裝形象,是唐朝前半期婦女社會風貌的真實體現。而且,考古發現更加豐富了我們根據文獻記載所得的認識:1)從太宗貞觀末期開始,女著男裝的騎馬俑,說明那時女子已著男子裝,並乘馬馳騁;2)在一個墓葬的侍女形象中,女扮男裝的形象越到盛唐時期所佔的比例越大,反映了現實社會的流尚所趨,但天寶以後,這一現象立刻消失;3)女扮男裝的形象,不僅見於唐朝京師長安所在的西安出土的唐墓中,也見於山西萬榮、寧夏固原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說明這種風尚廣泛流行於唐朝社會當中。從墓主人的身份看,太子、公主、王公貴戚到胡人首領、隱士等各階層都有,說明這種形象受到廣泛的喜好;4)墓葬壁畫和石槨線刻圖表現的是男裝侍女的宮中形象,從她們所處的位置和手中所捧的團扇、詩卷、包裹來看,應即《唐六典》所記的女性官員——宮官(六尚、六司、六典)的形象。5)與壁畫和線刻畫有所不同,陶俑中的騎馬俑,則更能說明盛唐婦女的外部形象,如金鄉縣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和同類形象的男俑沒有多少區別。
這種社會風尚的形成,和前人已經指出的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受胡化影響、皇族有胡人血統、尚武風氣等都有關系。從這種風氣開始的貞觀時期所發生的中外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來看,貞觀初身著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進入中國,可能是男裝,特別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婦女當作時髦裝束的原因之一。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傳說武則天在襁褓中時,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裝束,參加內宴。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個原因。
從總體上看,唐朝前期的社會選擇,並不象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我們只要把唐朝前期這些女扮男裝的圖像,拿來和漢魏時期的最為流行的「貞妃烈婦」圖或唐代以後閨門之內的婦女形象相比,就可以凸顯出盛唐女子的社會風貌。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盛唐男女生理上的性別區分當然是無法泯滅的。因此,當時的女性在展現外部形象時,有時是用男性服裝來改變自己的女性特徵,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墓葬中都繪制有女扮男裝形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盛唐時代某些社會選擇的性別區分並不嚴格,不論是長安宮廷的婦女,還是邊州吐魯番地區的大女,她們本身恐怕沒有那麼嚴重的女性意識。
唐朝中晚期,傳世的圖像和考古資料都再也見不到女扮男裝的婦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蘭、魚玄機,無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華,只能出家入道,或當情人,前者因為被迫寫詩贊頌反叛唐朝的朱泚而被皇帝杖殺;後者則只能看著新進士的題名,「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了。
B. 歷史上的女外交家的動人故事
中國最成功女外交家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干布,使得這位生長於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採納。
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慓悍古樸的國家。
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干布給自己一個什麼官職,對於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干涉,因此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非常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如神明。
中國第一位女外家馮僚
出身低微的漢朝女子馮僚自幼心性聰慧,習武練劍,博覽史書,胸懷大志。
自做了解憂公主的侍女更加好學不倦、銳意進取,深得解憂的喜歡,二人以姐妹相稱。
馮僚說服解憂遠嫁烏孫王,大展宏圖。
二人來到烏孫協助烏孫王治理國家。
馮僚以巧計追殺匈奴伏兵時智救烏孫大將,二人一見鍾情,喜結良緣。
馮僚冒生死之險身入叛軍虎穴智斬凶頑,瓦解敵軍,凱旋而歸。
在屢次平定叛亂、驅逐匈奴的激烈大戰中,馮僚每每出謀劃策,親臨沙場,以超人的膽識和過人的智謀,不僅消除了握有權柄的漢朝和烏孫以及西域諸國的內奸,而且以驚人的韜略全殲了來犯的匈奴大軍,為保衛烏孫和西域各國的和平與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馮僚不僅是歷史上代表漢朝出使西域的第一位女外交家,而且也是卓越的文武雙全的女軍事家飢鉛。
從王海容、吳儀到傅瑩
盡管女大使、女發言人在中國外交領域已經越來越多,但真正能代表中國在世界舞台游刃有餘的女外交家仍不多見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曉德發自北京 履新外交部副部長之位,或許是傅瑩自己都未曾料到的。
早在去年的一次內部演講中,已經因在「3·14」事件和北京奧運聖火傳遞風波中的出色表現廣為人知的傅瑩,就曾明確表露過對個人未來政治前景的達觀看法。
2010年岩肢肢1月25日,距離新華社披露外交部人事變動消息的時間已過了二十餘天,傅瑩依然在英國忙於各種辭行拜會活動。
很少有波瀾壯闊的豪言壯語,卻往往能四兩撥千斤,觸動外國人內心深處那根最柔軟的弦。
這就是傅瑩方式的魅力。
「傅瑩或許很難成為第一位女外長,但是她無疑是中國最優秀的外交官之一。
」兩個月前,當傅瑩正因一場誤會投書英國《太陽報》,推銷中國「超女」「快男」節目的時候,就有網民如是稱許傅瑩。
這種直白的充滿網路特色的贊美,與其說是對傅瑩仕途之路的揣測,不如說是民間對這位女外交官的由衷問候和敬意。
事實上,自2007年4月擔任駐英國大使起,傅瑩就已經是副部級外交官。
而此前她的足跡已經遍及柬埔寨、印尼、菲律賓和澳大利亞。
此後,倫敦的舞台為傅瑩提供了更為活躍的空間,也令她成為少數同時擁有亞洲和西方外交經驗的高級外交官。
一切看上去都是如此水到渠成。
只是,另外一個時間跨度卻告訴我們,盡管女大使、女發言人在中國外交領域已經越來越多,但真正能沖到舞台前沿的女外交家仍並不多見。
所以,王海容才註定被人們再次提起。
王海容:特定時代的特定人物
王海容是誰?
不止一個80後這樣問。
王海容,一個曾經權傾一時的中國外交風雲人物,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年輕的外交部女副部長,時至今日,卻已經不再為人熟知。
1月18日,當本報記者輾轉與王海容的秘書取得聯系時,得到的答案和她過去的表態如出一轍:不接受媒體采訪。
這個倔強的女性,雖然早年為全國人民所熟悉的烏黑短發已經一片銀白,但性格仍然如往常一樣乾脆潑辣。
安徽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張立志,半年前曾在北京見到王海容,後者當時已從國務院參事室退休五載。
張立志看到,王海容一身淺灰便裝,腳穿一雙布鞋,雖已71歲高齡,但仍顯得相當硬朗。
當年王海容身居外交部副部長時期,張立志正作為工農兵學員,在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學習。
「我們只能從銀幕上看到她。
」張立志告訴本報記者。
「毛主席見外賓時,十次有九次會有她在場?」
「對,還有唐聞生。」
張立志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幾乎每天都可以從報紙的頭版,或電視的黃金時段見到王海容活躍在毛澤粗世東主席身邊。
一頭烏黑發亮的短發,一副學生時就戴在臉上的白邊眼鏡,非常合適地架在小巧玲瓏的鼻樑上;白凈而又娟秀的臉頰,生動紅潤的雙唇,總是掛著淺淺的微笑。
王海容出身於湖南的名門望族,祖父王季范是毛澤東的表兄,同時也是無黨派知識分子,建國後曾任政務院參事、政協委員。
正是這一層特殊身份,才成就了王海容後來在外交部的飛黃騰達。
1960年,王海容考入北京師范學院俄語系。
四年後,當大多數同學都到中小學任教時,王海容卻青雲直上,進了外交部,並被派到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
1965年,27歲的她被分配到外交部辦公廳綜合組。
此後的仕途之路,如坐火箭般飛速躥升。
1970年夏,王海容任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1971年,被正式任命為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1972年升任外交部部長助理;1974年,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其時,她年僅36歲。
從1965年算起,短短九年間,王海容完成了由剛畢業的大學生到中國高級外交官的角色嬗變。
秘密接待基辛格、乒乓外交、尼克松訪華、中國恢復聯大席位……她與當時的翻譯唐聞生一起,幾乎參與了毛澤東晚年的所有外交決策。
而圍繞在王海容身邊的,不僅有普通大眾對其神秘身份的猜測,還有後來的無盡爭議。
當年王海容在外交部的特殊地位,章含之曾在《跨過厚厚的大紅門》一書中披露過。
在書中,章含之直呼王海容和唐聞生為「通天人物」。
在外交部,章含之當時官至亞洲司副司長,但最後沒能調任駐美大使,談及原因,她這樣寫道:「我已明白,外交部的人事權,尤其是涉及中美關系這樣的部門,越來越由部內兩位毛主席身邊的人掌握。」
但在毛澤東的外孫女孔東梅筆下,自己的這位「姐姐」則是另外一種角色:秘赴巴基斯坦與基辛格見面的艱辛,到聯大出席會議吃不慣西餐的煩惱,接待伊朗公主時的奔波……在《改變世界的日子——與王海容談毛澤東外交往事》一書中,孔東梅對姐姐的心疼溢於言表:「外公晚年會見外賓,多有海容在場。
她見證了外公的家——中南海游泳池會客廳高朋滿座的盛況,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然則造化弄人。
1978年底,王海容結束了在外交部的生涯。
此後直到1984年,才被重新任命為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且一干就是10年。
晚年之際,站在了祖父曾經工作過的崗位上,不知道王海容當時是否亦曾感慨萬千?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與當年的高調相比,離開外交部後的王海容,學會了沉默。
她與新同事溫和相處,一起討論物價高低,甚至還曾念叨過「什麼時候也發筆小財」,卻一直拒絕談論過去的只言片語(除了孔東梅的那次對談)。
耐人尋味的是,在外交部的網站上,全部有關王海容的信息只有一條個人簡歷,而且並不全面——「漏掉了」其擔任外交部副部長的四個春秋。
大浪淘沙。
回頭看那段歷史,張立志用了十個字來評價王海容:特定的時代,特定的人物。
的確,如果試圖從王海容和傅瑩身上找到共通的地方,看上去是相當困難的。
除了同為外交部副部長,同為女性身份外,她們是那麼的不同。
而這種不同,其實也是中國外交身處不同階段的一種折射,傳承抑或改變,都在其中悄然發生。
吳儀:「鐵娘子」的強勢外交
當王海容在湖南出生的時候,相鄰的省份,湖北武漢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也有一名女孩來到人間。
她就是後來官至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
與傅瑩和王海容相比,吳儀從來沒有進入外交部工作,但她卻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外交的一名傑出代表。
吳儀最讓很多中國人感到「提氣」的大動作,發生在2005年5月。
當時因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而跌入谷底的中日關系正岌岌可危,中國民間反日情緒高漲,此時,日本愛知世博會被中日雙方認為是改善關系的機會。
在此背景下,時任副總理吳儀在5月17日開始訪日之旅。
但5月20日,小泉卻再次高調表示參拜靖國神社是其個人信仰。
此外,日本還宣稱把18個日本人戶籍落在釣魚島,這都為吳儀訪問投下了陰影。
非常時刻,必然採取非常手段,外交同樣如此。
5月23日中午,吳儀突然中斷訪問行程,取消了原定當天下午與小泉的會面,提前回國。
這一石破天驚之舉,被認為是新世紀中國外交的標志性事件。
盡管後來披露的信息表明,突然回國並非是吳儀一個人在戰斗,但這種行事風格,卻頗契合吳儀在國人心中的印象:強硬,雷厲風行,堅持原則。
這或許也是當年吳儀從小小的談判桌名揚中外的關鍵。
故事的脈絡早已為很多人所熟知。
1991年中美知識產權談判前,因中方團長突然患病,剛擔任4個月對外經濟貿易部副部長的吳儀替補出戰。
面對美方代表咄咄逼人的「與小偷談判」論調,吳儀回應得乾脆而利落:「我們是在和強盜談判,請看你們博物館的展品有多少是從中國搶來的。」
吳儀因此一戰成名。
此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外交越來越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身為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部長、黨組書記長達7年之久的吳儀,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後來到國務委員和國務院副總理任上,吳儀在中外交往中的縱橫捭闔更是成為中國外交的一道獨特風景。
她曾數次與美國同行交手,也曾率團到世界各個角落訪問、采購、談判,其間的風雲變遷,早已在國際政壇和中國民間被傳為美談。
為什麼吳儀能享譽中外?當我們拋出這個有些庸俗的問題時,答案顯而易見:完整的履歷,銳利的個人風格,鋼鐵般的意志。
吳儀肯定不會在意這些,所以才有了她在2008年3月退休前同樣驚人的宣言:請你們完全把我忘記。
但她顯然很難被忘記。
從個人的角度看,在中國官場,她的看上去有些特立獨行的風格,是中國民眾等待太長時間後才出現的一縷清新。
從中國外交的大格局來解讀,也為韜光養晦戰略提供了新的詮釋。
與時俱進的風格變遷
那麼,傅瑩呢?儒雅,端莊,氣質美女,我們似乎看不到任何的咄咄逼人。
即使是奧運聖火傳遞遭到惡意干擾時,她的笑容也依然燦爛。
而在笑容背後,則是理性平和的苦口婆心——「很多人可能從中領悟到,中國融入世界不是憑著一顆誠心就可以的,擋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這堵牆太厚重了。」
柔和的語言,誠懇的態度,真誠得令人不忍心對她的發言產生懷疑。
鳳凰衛視評論員楊錦麟曾經感嘆:我們的傅瑩太少了。
「很多時候,有話要講,不是聲音夠大、道理夠硬就行了,要怎麼講,好讓人聽得進去,才至關重要。
」楊錦麟毫不吝惜溢美之詞地贊揚傅瑩,「盡管柔聲細語,但立場清晰堅定,而且給人聽了覺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
同樣是楊錦麟,在吳儀副總理退休的時候,則在節目中專門配了歌曲:瀟灑走一回。
從吳儀、傅瑩身上,我們能看到什麼?兩個風格迥異(至少在外人看來如此)的女性,卻都懷著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為中國走向世界辛勤打拚。
最近幾年,一系列大事件的紛至沓來表明,中國外交所處的環境已經與過去有著明顯的不同。
這就對如何與西方打交道,提供了新的命題,而與時俱進,卻再好不過地詮釋了中國女外交家風格變遷的必然。
C.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比較出名的女子
我比較熟悉的歷史上有名的才女上官婉兒,上官婉兒(664~710年),唐朝女詩人。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巾幗首相第一人,繼承了祖父的全部才華,擅長詩文,天分極高。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後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D. 《人民的名義》,高官背後的女人們
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正在熱播中。據說這部劇是根據真實事例加以敘述改編而成的,所以更加吸引國人關注。
劇中人物全是省部級和地廳級高官。一個個權高位重,生殺予奪。
劇中重點寫了四對夫妻,為我們描述了這些高官背後的女人們的愛恨情仇。
一、高育良的妻子吳慧芬
吳慧芬和丈夫高玉良都是政法大學的教授。後來高育良棄文從政,官至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高書記官位顯赫,在官場圓滑世故,八面玲瓏。手下有一幫他的學生兼下屬更使他左右逢源,游刃有餘。
作為妻子的吳慧芬和高書記一副夫唱婦隨,相敬如賓的模樣。
學生們對吳老師尊重有加,對高書記和吳老師舉案齊眉,夫妻情深的恩愛生活無不羨慕和敬佩。
孰不知,高書記早已被犯罪團伙利用美色利誘,和吳慧芬離婚,另娶小三高小鳳。
這出乎意料的結局讓所有人都忍不住內心的震驚和憤怒。
身為高校教授的吳慧芬,當年也是個心氣高傲的美女教授,知性賢惠,寬容溫柔,怎麼能忍受這么大的屈辱和傷害,和一個早已背叛自己的男人長期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呢?
吳慧芬在機場面對前來送行的學生說了心裡話:老高需要我做幌子,我也需要老高的權力給我帶來的榮耀和便利,而且我也不想讓那些一直嫉妒我的人笑話我。
作為女人,吳慧芬表面上很風光,事業有成,家庭和睦,女兒優秀。吳慧芬和丈夫極力維護的假相,無非是虛榮和互相利用。
她自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意者,正是這種各有所圖,互相利用的心理導致她付出了一生的代價。
但她的委曲求全沒有換來一個白頭到老的婚姻,那是身為女人最渴望的東西。
她最終心灰意冷,不得不自我流放,投奔國外的女兒,一步步走向虛假人生的末路。
吳慧芬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二、李達康的妻子歐陽菁
市委書記李達康,注重政績,一心為公,但生活中沒有七情六慾,不願分出精力顧及家庭和孩子。
他的妻子歐陽菁是銀行的副行長。李達康一直知道老婆有貪污公款的嫌疑,為了自己的仕途和政治影響一直想和歐陽菁離婚,兩人感情不和,同床異夢。
歐陽菁漂亮,能幹,業績出眾。
歐陽菁是個深深渴望感情的女人,她深愛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把浪漫的愛情故事幻化在自己身上。
生活中,歐陽菁得不到貴為市委書記的老公的關心和愛護,更從老公身上得不到夢想中的愛情,只有孤獨寂寞地打發漫漫時光。
作為一個渴望愛情的女人,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她甚至對大學同學王大路寄託著一份情感,但對方並不和她同步,更讓她失落無助。
也許正是這樣,她才瘋狂斂財,來麻醉和取悅自己,以此填補空虛的人生,一步步走向經濟犯罪的深淵。
好的婚姻成就一個女人,不好的婚姻會毀掉一個女人。
三、齊同偉的妻子梁璐
省公安廳廳長齊同偉和妻子梁璐是大學校友,姐弟戀。只因梁璐的父親是省政法委書記,所以齊在畢業分配的關鍵時刻,齊同偉對他並不喜歡的梁璐在校園內擺成心形鮮花,當眾下跪求婚。
祁同偉在官場上善於鑽營,見風使舵,情場上愛自己勝過愛任何女人。
當他遇見山水集團老總高小琴,倆人一拍即合,由情人發展為斂財利益共同體,並生育一子。早已把梁璐拋在九霄雲外。
而梁璐明知齊同偉的品行和意圖,一時心軟或僥幸,嫁給了他。
卻因錯誤的婚姻備受折磨,痛苦一生。
不純潔動機的婚姻是病態的婚姻,沒有生命力可言。
面對婚姻與愛情,女人一定要擦亮眼睛。
梁璐是一個讓人心疼又為之嘆息的角色。
四、侯亮平的妻子鍾小艾
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侯亮平的妻子鍾小艾在紀委工作。和丈夫是夫妻也是戰友。兩個人生活中相知相愛,伉儷情深;工作中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鍾小艾忙於工作的同時,一個人默默承擔著家務,獨自照顧孩子和老人,為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丈來解除後顧之憂。
當侯亮平被誣陷貪腐,停職檢查時,這個勇敢的女人,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家務,來到丈夫身邊,和丈夫一起共同面對險惡,給了侯亮平莫大的支持和力量。
正是鍾小艾的智慧和付出,贏得了丈夫的深愛和感激,給她自己帶來了幸福的愛情和生活。
此劇中,她是惟一一個工作、愛情雙豐收的女子。
為鍾小艾這樣的女人高興!
願天下的女人都擁有幸福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