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冬至吃餃子的民俗故事
冬至,俗稱「冬節」,它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這一天由於太陽直射點直射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過了冬至,北半球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這些民俗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冬至吃餃子的民俗和傳說
舌尖上的餃子:冬至吃餃子的民俗和傳說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你知道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嗎?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各種餃子餡的吉祥寓意
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酸菜餡—即算財之意故為算財餃
算:即核計,清算。如果錢多到要算一個晚上,那是多少呢?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選擇大於努力,願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油菜餡—即有財之意故為有財餃
有:即存在,凡是看過趙本山的小品人,誰會忘記「有才,太有才了!」這句名言呢?。謂之有財;祝福你有財,更祝福你有才。
魚肉餡—即余財之意故為余財餃
余:即剩餘,多出來的,祝福您年年有餘,謂之餘財。付出的是辛勞,得到的就是財富,余留下來的是健康。
牛肉餡—即牛財之意故為牛財餃
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天天逢牛市,牛謂之牛財;更祝願朋友身體健康,牛氣十足。
羊肉餡—即洋財之意故為洋財餃
洋:即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祝您發洋財,謂之洋財。
大棗餡—即招財之意故為招財餃
招:即招喚,有如財神,天下間的財富,由你調遣,謂之招財。傳統是喜歡在餃子裡麵包上錢幣,吃到的就是運氣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衛生,所以包上大紅棗,祝願吃到的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紅紅火火,招氣十足。
野菜餡—即野財之意故為野財餃
野:即野外,或為意外。試問,綠色、健康的意外之財,誰不喜歡呢?謂之野財。
蔬菜餡—即財到之意故為財到餃
財到:即財到了、財神到、既有接財納富之意。蔬菜餡,即為素餡、菜餡,謂之財到。
甜餡—即添財之意故為添財餃
添財:即增加、增添之意。即為甜食或為湯圓、月餅等;更與天才諧音,謂之添財。
冬至還吃什麼?各地習俗大不同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舊時上海,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裡麵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於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的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在此之後又有小寒、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此從冬至之後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增強禦寒能力。
台灣:九層糕祭祖
在我國台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在冬至這天,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女媧是一位人身蛇尾的女神,也是華夏民族傳說中的人類之母。盤古開天劈地以後,她就在天地之間到處游盪,陶醉在大自然無限的樂趣之中。她喜歡與樹木花草為友,與鳥獸蟲魚為伴。然而這樣的生活過久了,女媧也開始感到有些乏味和無聊。
有一天,女媧來到波光粼粼的湖邊,看見自己的身影在湖水中搖曳,她忽然靈機一動:為什麼不創造一些和我一樣有智慧有靈性的生物來呢?
於是,她伸出手,抓起水邊一團溼潤的泥土,按照自己的模樣,捏出一個個非常有趣的小東西,又突發奇想地為他們加上了與雙臂相配的雙腿。小東西一著了地,立刻活蹦亂跳地嬉鬧起來,圍著她大聲歡呼:「媽媽!媽媽!」女媧內心充滿了甜蜜與喜悅,並給他們取名為「人」
女媧不停地捏啊揉啊,累了就靠著大樹休息一會兒,渴了就喝一捧清澈的湖水。她一年到頭不停地做,直到冬至那天,天氣異常寒冷,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扎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裡,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牢小人兒的耳朵沒被凍掉。
女媧環顧四周,看到自己先前捏出的小人兒,有的在水邊手舞足蹈,有的在草叢中嬉戲玩耍,有的在山頂沐浴陽光……「還有多久才能讓這些小生命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我這樣的捏法實在是太慢了」。女媧心想。
突然,女媧看見山崖上有一根長長的紫藤,「有辦法了!」於是,女媧拔下紫藤,蘸足了泥漿,用力一揮,紫藤上的泥漿,星星點點地濺在了地上,紛紛變成了可愛的小人。
女媧為了讓人類能夠不斷地繁衍生息,又把他們分為了男人和女人。為此人類綿延了一代又一代,數量不斷地增長起來。
而到了冬至,冬天最寒冷的那一天,人們也不忘做耳朵形的帶餡食物吃,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以免被凍掉。人們還給這種食物取了名字叫餃子。
這樣冬至節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❷ 看完非洲人的煮餃子,趕緊吃了幾個中國餃子壓壓驚
今天是中國農歷的冬至,說起冬至那一定要說說中國傳統的水餃了,其實非洲黑兄弟們也愛敗哪運吃水餃,只是…….
非洲一直以來都是察梁一片神秘的土地,非洲的飲食文化也別具一格,就連中國的特色美食餃子傳入非洲之後也變得大不一樣了
看完非洲人的煮餃子,趕緊吃了幾個中國餃子壓壓驚
首先他們會在地上支起一個大鍋,當水燒開之後煮餃子,不說別的,他們的餃子包的還是有模有樣的,水開之後煮餃子,邊煮邊攪拌,緩跡看起來還是停靠譜的,不過他們卻把煮好的餃子倒進涼水裡,我們吃餃子就是趁熱吃,他們卻愛涼著吃……..
了解非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非洲人不管多冷的天都要喝「冰冰的」水或者飲料,所以看到到非洲的中國人吃飯要一杯熱水這事他們也會「驚奇」。
最後,非洲人卻愛咖喱涼拌餃子吃,差別還是挺大的,這樣的餃子您要不要來一口啊?
❸ 三毛的廚房:愛人不是在身旁,就是在回家的路上
比現在更年輕一些的時候,我關注一個人,會關注她/他做了什麼大事。現在,我會更關心,她/他很什麼人在一起,吃了什麼?他的日常是怎樣的?上次,我在《地球旅館:好日子裡總有一隻貓》裡面采訪過加菲貓之父70多歲的吉姆·戴維斯先生,此前我幾乎沒有采訪別人的任何經驗,我問:你每天早晨都吃什麼?然後他還很認真地回答了我。我記得是麵包和麥片。
這一次寫三毛,也是如此,我發現在廚房裡的三毛,真是她快樂的時光。
三毛說:「清風明月都該應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
三毛不喜歡做家務活。好像很多女作家都不喜做家務,之前,我寫一本林徽因的傳記,她也對做家務深惡痛絕,覺得做家務活的時間可以創造出更多價值,不願意將時間浪費在上面。我好像沒聽說過哪個作家喜歡做家務,只聽過一些作家、編劇朋友們說,他們只有在寫不出東西的時候,才會不停地打掃房間的角角落落,最後實胡弊在無事可做了,才不得不坐到電腦前開始寫作(我卻連寫不出東西時都不願意去打掃,只是呆坐著與電腦尷尬對望)。
在所有的家務活中,三毛唯獨對煮飯感興趣。兒時,三毛在廚房看母親做飯,她用幾片洋蔥、幾塊肉就可以做一盤美味出來。站在一旁觀看的三毛覺得,那真是一種奇妙的藝術。
三毛一個人生活時,吃得極其簡單,她最不喜歡把錢花在「吃」上面。在國外讀書當窮學生時期,她常常只用一塊麵包和一瓶水撐過一天。有時候,長輩出差到西班牙,請她吃頓豪華大餐以犒勞在異國苦讀的她,她覺得那麼多錢用在「吃」上太浪費了,會偷偷告訴母親,某位伯伯如果能把吃飯花掉的錢直接送給她就更好了,她會想把這筆錢花到其他方面,那時,她最肯花錢的地方是買書。
三毛的很多行為都是超前的,內心卻有很多古典、傳統的一面。當她決定要與荷西結婚後,她想要在時間上晚一點兒,因為她想在婚前有足夠多的時間可以一個人去沙漠深處旅行,去體驗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因為她覺得結婚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東奔西跑了,要以照顧荷西為主,至少要把先生的飲食給照顧好——一副「甘做人婦」的小女人心態。
三毛真正挽起袖子下廚做飯是從撒哈拉開始的,雖然在撒哈拉之前,三毛也煮過中國菜給荷西吃,但那時候,他們生活在大城市,食材、調料都比較容易買到,但在撒哈拉,這一切都要從頭置備。她最開始做的飯常常失敗,她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
前天試做羊肉,魚煮大蒜和蔥,不能吃。但非洲只有羊肉(魚荷西去海邊捉,都是一人高的大魚),中國字「鮮」就是羊肉和魚一起煮。天哪,我要吐了。
看起來她用的都是好的食材,可能是因為調料和經驗的不足導致的失敗吧。後來,三毛的媽媽便給她寄了很多中國食物和調料,粉絲、紫菜、冬菇、生力麵、豬肉乾等易保存的中國干貨被打包成一個個航空包裹飛去撒哈拉。三毛家庭主婦的角色扮演得越來越得心應手,她把很多心思都用到了廚房裡。那陣子褲搭族,三毛連續幾日為荷西做不同的中國菜吃,單單一種粉絲,三毛就把它們做成「雞湯煮粉絲」「螞蟻上樹」「粉絲盒子餅」三種菜。對中國菜一竅不通的荷西,每次吃都要問一遍這是什麼。三毛一看他對中國食物這么一竅不通,便捉弄起他來:雞湯里被煮得細軟的粉絲,三毛告訴他說,那是春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凍住了,山胞紮好了背到山下來」;「螞蟻上樹」裡面油炸過的粉絲,三毛告訴他說,那是釣魚用的線……當荷西吃到「粉絲盒子餅」里混在肉餡中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粉絲時,以為自己吃到的是魚翅,他激動地對三毛說:「以後這種很貴的魚翅膀,請媽媽不要買了,我要去信謝謝媽媽。」三毛聽到後笑得躺到地上。
荷西這個西班牙人沒過多久便被三毛生生培養出一個中國胃。他不但愛吃中國菜,還懂得鑒賞中國菜了,再後來,歐洲餐館里做的黏糊糊的中國菜已經糊弄不了他了。等那些中國菜吃得差不多,又開始吃西式的牛排、麵包的時候,荷西反而感到很失落和不適應。即便吃著在沙漠里昂貴的牛肉,他也總期待三毛再下一場「春雨」解饞。
三毛不但做中餐,還做日式的壽司卷。荷西第一枝吵次吃到壽司卷的時候,以為外麵包米飯的紫菜是復寫紙,不肯下口。三毛一看他這么笨,便又忍不住捉弄他,一本正經地對他說:「那是復寫紙的反面,不會染到口裡去。」一邊說一邊挑釁地吃了一個又一個,直到荷西忍不住也夾起一個,一口咬下去,才知道又被騙了……
三毛與荷西的廚房裡總是充滿歡樂的。在沙漠生活,得吃飽了才有對抗現實環境的力氣。在撒哈拉的時候,她還嘗試著做了幾次蛋糕,那簡直是艱難生活中的一抹浪漫了。
三毛的廚房裡不光只有荷西這位食客,他們常常會請荷西的單身同事們來家裡吃飯。三毛曾說:「清風明月都該應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請朋友吃頓飯,在現在看來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些年的中國,物資越來越豐富,吃一頓飯的花銷佔一個人收入的比例越來越小,不但可以請客人吃中餐,幾乎世界上的所有的飲食種類,在大一點的城市都不難找尋。可是,那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沙漠,物資匱乏,連基本的食物都不是很多。撒哈拉威人的日常生活很粗糙,蔬菜也很少,有陣子三毛靠啃胡蘿卜來補充維生素。撒哈拉威人最常吃的便是駱駝肉,三毛與荷西不太吃駱駝肉,駱駝是沙漠的交通工具,吃駱駝肉的心情就跟我們吃狗肉差不多吧。牛肉,在沙漠中是極其昂貴的,也比較少吃。除了那個昂貴的國家旅館,這里沒有什麼人把心思用在做飯上。
三毛的很多行為都很國際化,不過在待客方面,三毛是很「中國」的。中國人請人吃飯,總是擔心自己准備太少,擔心客人吃不飽,不但要吃飽,還要吃得熱鬧,一定要大快朵頤,轟轟烈烈。三毛就是如此,用荷西的話說,「三毛就是這樣,大手筆,每次弄吃的,總弄得滿坑滿谷,填死人。」再加上中國菜吃起來本來就比西餐過癮,所以朋友們都愛去她家做客,而且三毛從沒有讓他們的胃失望過。
三毛的好廚藝在荷西的同事中廣為流傳,傳來傳去,竟然傳到荷西的大老闆那裡。有一天,他找來荷西,說:「公司的同事都去過你家吃飯,我也在等著被邀請,可是一直沒有等到。」之所以他們只請同事吃飯,因為同事之間是平級的,如果請大老闆吃飯,總是會有些「巴結」的意思,三毛覺得這樣做未免太沒有骨氣。這位大老闆也有心思天真的一面,他不但找到荷西說想被邀請去吃飯,還點名要吃「筍片炒冬菇」。已經說到這種地步,荷西只好拜託三毛收起「骨氣」請大老闆夫婦吃一次。可是,那時,從台灣寄來的筍片早已吃完,不過,三毛不露聲色。請客當晚,她精心布置了餐桌——在上面鋪了白色桌布,並點了白色蠟燭。桌子上除了大老闆點的「嫩筍片炒冬菇」之外,還做了幾樣別的中國菜。三毛忙碌完,便換下圍裙,穿起長裙,在搖曳的白色燭光下,落落大方。四個人對著一桌子中國菜,觥籌交錯,賓主盡歡,讓人暫時忘卻了這是在沙漠。飯畢,臨走之前,大老闆握著三毛的手對她說,這是他一生吃過的最好吃的「嫩筍片炒冬菇」,還說,公司如果有空缺的位子,希望三毛也能加入。等到送走了大老闆夫婦,荷西也大贊剛剛那道「嫩筍片炒冬菇」真是好吃。這時,三毛調皮又若無其事地對荷西說:「哦,你是說小黃瓜炒冬菇嗎?」
為朋友做頓好吃的飯是三毛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因為三毛說「不愛你們餓肚子」。三毛與荷西無論住到哪裡,都會交一大幫朋友,朋友圈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三毛請回家的客人,除了荷西的同事們、她的女友們,還有一些無意中邂逅但很投緣的人。
住在特內里費島時,三毛認識了一位在島上擺攤的日本手藝人,因為彼此投緣,便與他成為朋友。他遠離家鄉,一個人在島上過著居無定所、三餐不定的生活。三毛常常邀他到家中,做一桌好菜好肉,看著他與荷西坐在窗戶邊吃光一碗一碗的米飯、一大塊一大塊的肉。
其實,在結婚之前,三毛也是連豬肉和牛肉都分不清楚的女人。結婚後,她在廚房摸摸索索,竟然將做飯這門藝術參透了大半。後來,祖籍南方的三毛還學會了包餃子。在此之前,三毛曾經帶著荷西去她中國的朋友家做客,有那麼兩三次,對方都是用餃子招待他們,當時荷西也沒有對餃子有太多的興趣。後來,在特內里費島時,有一次,三毛表姐夫的貿易船在這個島上靠岸,他邀請三毛與荷西去船上做客,並說要請他們吃餃子。見多識廣的荷西,已經吃過了兩次餃子,所以對餃子有點不以為然。在這時,三毛就覺得荷西果然是對中國文化知道太少了,他不知道,小小一個餃子,其實是可以千變萬化的,餡料不同,味道就會大不相同,甚至同樣的餡,不同的人來調味,味道也會有很大差別。
可是,餃子一上桌,三毛就被荷西的吃相驚呆了,「飯桌上,卻只見他埋頭苦幹,一口一個,又因為潛水本事大,可以不常呼吸,別人換氣時,他已多食了三五十個……」完全忘記了幾個小時之前,自己對餃子不以為然的態度。從船上下來之後,荷西還對那頓餃子念念不忘,吵著要吃餃子,不要吃西餐。可是,那時候的三毛並不會包餃子,連面也不會和。她見荷西對餃子如此痴迷,就下決心研究餃子的做法。因為在船上吃過了好吃的餃子,一般的餃子打動不了他的胃了,所以三毛第一次包完餃子後,叫上荷西和她的女友來吃的時候,兩個人嘗了一口後都客氣地對她說「做飯的人功勞最大,應該多吃」之類的話。不肯服輸的三毛暗自下決心,不但要會做餃子,還要成為「餃子大王」。那段時間,她嘗試做了很多次,從餃子皮到餃子餡都做了改進。三毛在做飯方面還蠻有天賦的,再端上桌時,荷西又恢復到在船上吃餃子的能力了,幾十個餃子一掃而光。並且她包餃子的速度也練得很快了,一個小時可以包出100個餃子,以至於她自信到想在島上開店賣餃子了。不過,她也知道自己和荷西都不是做生意的料,也只是想一下而已。
三毛做餃子的實力,終於有了一個更大的展示舞台。她在大迦納利島生活的時候曾在一個大使館做秘書,但因為她的性格不適合做這么細膩、程序化的工作,所以幾個月後,她便臨陣脫逃了,不過與之前的女上司一直保持聯絡。有一次,那位女上司要帶大使館的大老闆和同事們到特內里費島玩,她知道三毛當時居住在島上,便請三毛為他們推薦一家格調高、味道好的飯店。三毛想,何不在自家用餃子招待他們呢?如開頭所述,三毛的招待一向是無比大方和充滿情調的。那日,她調了不同的餡,有牛肉、豬肉、魚、蝦,甚至還有豆沙的,她把不同的餡包成不同的形狀。當那位女上司帶著大使館的同事們來到她家,看到「滿布鮮花的陽台上,長長一個門板裝出來的桌子,門上鋪了淡橘色手綉出來滾著寬米色花邊的桌布,桌上一瓶怒放的天堂鳥紅花,天堂鳥的下面,一隻只小白鴿似的餃子靜靜地安眠著」時,她動情地說:「三毛,今天你為我所做的一切,我一生都會記住。」
包餃子比做其他中國菜都更具有儀式感,它代表著團聚和對時光流逝的提醒,中國隆重的節日都離不開它。過年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餃子的時候,它會提醒你,一年的時光已經過去了,你要珍惜還擁有的時光。比起炒菜的嘈雜、炸裂,包餃子的過程是很安靜的,也是需要家人協助的。而兩個人,你擀皮兒,我做餡兒,然後坐在一起包餃子,看著窗外煙火的明滅,最容易生出生生世世的感覺。在特內里費島生活的那段時光,三毛沉迷於包餃子,荷西下班後會在旁邊搭把手,他把餃子捏成一個個小豬、小老鼠的模樣,那是兩個人最安穩、愜意的時光,那時的他們生活富足,並擁有孩童般的天真和探索心。
三毛的文字里,關於做飯的部分總是充滿了歡樂,無論是在撒哈拉,還是在大迦納利島。那時,她的愛人不是在身旁,就是在回來的路上。在廚房裡忙碌的她悠然、安定,內心充滿期盼。做一餐中國菜也好,烘焙一個蛋糕也好,心裡滿溢著的是等一個人回家吃飯的那種期盼。一般來說,人在狀態好的時候,才會有煮飯的心情和靈感,一個人如果願意把心思花在廚房裡,也便能說明那段時光應該是她的人生的好時光了。
荷西死了後,很少再看到她寫下廚的事情,只記得她在一篇文字中寫道:「我只是有時會胃痛,會在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有些食不下咽。」而那些在廚房裡為愛人煮飯的好時光,也都一去不回了。她回台灣生活後,常常忘記吃飯,需要母親提醒才會記起。煮飯的人最大的樂趣是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吃光自己煮的飯,而一人煮飯一人食,終究還是會覺得寂寞吧。
——選自《三毛傳:你松開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 程碧
❹ 每到吃餃子,都會放門外三個餃子,請問供奉的是什麼神仙
冬至吃餃子的傳說之一:女媧造人
在懷川地區,有一個冬至吃餃子的傳說。上古時期,辯昌女媧在神農山摶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女媧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紛紛被凍掉,女媧十分著急。於是,女媧就用針線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個個縫上。一天,女媧縫好一個泥人的耳朵,把餘下的線讓這個泥人用嘴咬住,轉身去找剪刀,當她拿著剪刀回到泥人身邊時,一個好主意瞬間在頭腦中誕生了。
她用一根線,一頭拴住泥人的耳朵,一頭讓泥人緊緊咬在嘴裡,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後來,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怕凍掉耳朵,也用一根線一頭拴住耳朵,一頭咬在嘴裡。時間長了,就把咬線變成了吃餃子,因為餃子很像耳朵的形狀。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便在懷川地區傳開了,延續至今。
冬至吃餃子的傳說之二:紀念神醫扁鵲
還有一個冬民啟凱間至吃餃子的傳說,與紀念神醫扁鵲有關。 扁鵲,原名秦越人,戰國初年齊國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縣鄚州鎮)人。他一生「兔疾行醫,周遊四方」,走遍了現今的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等地,熱情為群眾治病,成為遠近馳名的醫生。傳說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天氣格外冷。人們的耳朵凍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凍爛了。
這一天扁鵲來鄉間為老百姓醫病,看到這種情況,心裡難受。怎麼辦呢?他就教人們熬「祛寒矯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一齊放在鍋里煮,煮好後把羊肉和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矯耳」做熟吃。果然,人們吃了「矯耳」飯,喝了祛寒湯,頓時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凍爛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戶戶感激扁鵲,說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醫。這一天正好是冬至節。以後為了紀念扁鵲,每年冬至都包餃子吃。
冬至吃餃子的傳說之三:紀念南陽醫聖張仲景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
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悄灶喚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❺ 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胡返鍵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歡迎大家分享。
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
冬至,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節氣,大家應該世液都知道冬至要吃餃子。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嗎?還不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的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冬至吃餃子的介紹。
據說,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考證,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北方各地都有「冬至餛飩(餃子)夏至面」的診語。需要提示的是有些地方。餛飩和水餃是同一種東西,如河南確山、中牟的水餃也叫餛飩。太康的餛飩俗稱「扁食」等。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據說是因為餛飩像雞卵,陰陽胚胎,包孕渾涵,似遠古天地混沌未開之象,並取其諧音,將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之意。另外,民間認為冬至吃餛飩或水餃。可以保護一冬耳朵不被凍。河北灤縣人則認為冬至吃完餛飩後可以使人更聰明。但是在江蘇蘇州。人們在冬至日要吃面。有俗語說:「夏至餛飩冬至面,平平安安直到年。」
冬至吃餃子寓意
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里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後還有最近興起的酸菜餡,據說有算財之意。而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通過我的介紹,大家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了吧。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
冬至節氣習俗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濕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褲巧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採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生活習俗
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卜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後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岳」(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嶽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薑、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後會長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里,和生薑、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雜訊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潮汕冬至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米缸等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裡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紹興冬至習俗
冬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冬至為起點。農歷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後106天為准,謂「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為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過冬,冬至月底,賣牛買被」,「冬前不結冰,冬後凍煞人」及「晴冬至爛年邊,雨冬至晴過年」之諺,以冬至遲早、晴雨佔一冬寒暖與年邊干濕。是日,民間必家家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
紹興民間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廟里去祭祖,謂「做冬至」。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於是日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
冬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困覺要困冬至夜」之說,謂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冬至日前後將一年中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冬舂米」,一來因為過了冬至,再個把月時間就「著春」了,家事將興,人人須忙於備耕,無暇再去舂米;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時的堅實,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減少糧食的損耗。
紹興人家中釀酒,一般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釀成後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冬水,所釀之酒易於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勤」以饗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
冬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家事興旺發達。
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而在夏至,則挨家挨戶都要吃一頓面條,謂之「冬至餛飩夏至面」。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餛飩形團而就節;夏至食麵,則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雖然後者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但畢竟無見於記載。晚清紹興學者范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麵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是日,紹興民間忌諱甚多,忌說不吉利之語,忌吵罵滋事,忌打碎盤碗;婦女不歸寧,出嫁婦女務必於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過夜;不許打罵孩子,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責罰,先生只能舉著戒尺警告說:「帳,給你記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中國天氣網每年農歷十二月中旬,約當公歷12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贊嘆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志. 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閑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閑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准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干冬節,濕年兜」。「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區的風俗是冬至掃墓
清明是眾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並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這里有什麼樣的謎團呢?
台灣冬至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拓展資料:
冬至是什麼?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而且在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有什麼習俗?
節日起源:始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
節日活動:更易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祭天。
節日飲食:吃水餃、湯圓、喝羊肉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東平、汶上、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季應注意什麼?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冬至至春分這段時間固然冷,但我們注意保暖,調節好心情,做一下戶外運動,相信我們都可以過好每一天。
;❻ 當餃子傳到世界各地後,外國人是咋吃的
在我國北方地區,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日常的一日三餐,人們都很喜歡吃一道美食——餃子。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地區的人們都不吃餃子,只是在北方吃餃子更加常見。
俄羅斯餃子注重餡料,除了肉,西烏拉爾山區會選擇用蘑菇,洋蔥歲飢圓和德國泡菜等等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