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後宮甄嬛傳 各各嬪妃 最後的結局都是什麼
1、甄嬛
甄嬛,雍正寵臣甄遠道長女,17歲入宮選秀,不想進宮的她卻陰差陽錯被選入宮。為人聰明慧黠,善於察言觀色體察人心,口差襲齒伶俐,有女諸葛之稱,重情義,自尊,為人處世精明而不失天真,溫婉大氣亦能心狠手辣。
因皇後陷害被迫去甘露寺修行,與允禮漸生情愫,後因他人誤傳允禮死訊重返皇宮再度受寵,最終排除萬難,成為太後。
2、烏拉那拉·宜修(皇後)
15歲入侍為側福晉,16歲懷孕,子三歲而殤,43歲冊封為皇後,56歲死。表面溫柔賢淑,溫和寬厚,但性格深沉陰狠,城府頗深,最擅借刀殺人,坐山觀虎鬥得漁翁之利。
擅長雙手同時書寫,每遇煩心事便練字靜心。懂醫術,因以香料害人,所以不喜用香。皇後雖不得雍正寵愛,卻深愛雍正一生,最終因害人罪孽深重而下場悲慘。
3、華妃
年羹堯的妹妹,17歲入侍,因其美貌和獨特個性而深得皇帝的寵愛,鍾愛皇帝一生。個性驕傲,容易嫉妒,不願他人分寵,常虛雹兄與嬪妃爭寵不休。
為人處事言行率性,心機不深,跋扈囂張,風頭直蓋皇後。皇帝因忌憚其為年羹堯之妹,不欲其生下皇子。最終因自己的單純、跋扈導致眾叛親離,逐漸失去了在宮中的地位,絕望中肆橘自殺。
4、安陵容
作為甄嬛的「好姐妹」、皇帝寵而不愛的妃子,為了在殘酷的後宮中,謀求一席生存之地,為了自己的家族不再備受踐踏,更為了免遭甄嬛「毒害」,成為了皇後的扯線傀儡,在殘酷、血腥的後宮爭斗中互相利用。因為屢次設計陷害甄嬛,最終自食苦果,吃苦杏仁自盡。
5、沈眉庄
與甄嬛同年入宮,自幼與甄嬛一起長大,情意深厚,出自名門,一心要為自己尋得好歸宿,執意入宮。典型的大家閨秀,為人頗有氣量,大方雍容,敢愛敢恨,重視姐妹之情。
初入宮時不諳世事,鋒芒畢露,成為最先遭人陷害的對象。後眼見皇帝絕情,從此對皇帝不抱期望。與溫實初漸生情愫,並懷上他的孩子,後因陵容迫害血崩而死。
❷ 古代女子在宮里從低到高的地位名稱
朝沒有明確規定宮女的等級,但是根據她們所服伺主子的等級的高低,宮女的實際地位有微妙的不同,譬如說,皇太後身邊的宮女肯定比答應、常在身邊的宮女更有權勢。要說等級的話,被稱作「姑姑」的,都是資格比較老的宮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新來的和負責雜役的宮女。
嬪妃
中國古代帝王侍妾的統稱。嬪原指女官,妃指地位次於後的妾。據記載,周代的制度是:「天子後六宮,三夫人 ,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除皇後之外都是妾侍。秦始皇統一天下,盡收六國宮女充實內廷,品級爵位分列8等。漢武帝將妃嬪的等級分為14級,如昭儀、婕妤、娥等。漢唐的內廷,後妃之下設有宮官女職,常有數百人之多,以供隨侍。明代確立六宮定製並嚴格出入制度,但是後宮妃嬪仍然為數不少。宮人的名號有宮人、選侍、才人、淑女等。明末,內廷宮女多至9000人。清代的妃嬪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品級。宮女分秀女、官女子兩等 。封建帝王的多妻制是摧殘婦女的罪惡制度。嬪妃一旦失寵就要被打入冷宮。更有甚者,在明英宗以前,皇帝死了,還要嬪妃、宮女殉葬
1、正一品官職名稱:大長公主、長公主、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公主;從一品官職名稱:郡主
2、正二品官職名稱:昭儀、昭媛、充儀、充容、充媛、淑儀、德儀、婉儀、芳林
3、正三品官職名稱:婕妤、良娣
4、正四品官職名稱:美人、良媛
5、正五品官職名稱:才人、承徽、尚宮、尚儀、宮正、女史
6、正六品官職名稱:寶林、司記
7、正七品官職名稱:御女、昭訓
8、正八品官職名稱:采女
9、正九品官職名稱:奉儀
另外不列品級:宮女、民女
夏:正妃一人,次妃十一人。
商:中宮皇後、東宮皇妃、西宮貴妃,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九嬪,其餘的全統稱為美人。
周: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周禮.天官.九嬪》: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世婦掌喪、祭、賓客;女御序於王之燕寢。]
秦:皇後。皇帝之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皇後、其餘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皆無定數。
西漢:皇後。共設十四等:昭儀、婕妤、容華、美人、八子、充儀、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宮、順常、無涓(與無涓同等的還有:共和、娛靈、保才、良使、夜者),此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御、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名目。(補充: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後歷代大致沿用。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漢代諸王之女稱翁主,即後世的郡主。)
王莽托古改制:和嬪、美御、和人三人(即三夫人);嬪九人;美人二十七(相當二十七世婦);御人八十一(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後),與古制同。
東漢:大加簡省,後宮稱號只剩下皇後、貴人,後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
魏:曹操建魏國,在王後之下設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五等;曹丕稱帝,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魏明帝曹睿即位,又增設淑妃、昭華、修儀三等,去除順成。於是,皇後之下共設12個等級,依次是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晉:武帝時,皇後以下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容、修華、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九嬪以下設美人、才人、中才人等作為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南北朝:皇後以下置貴妃,位於貴嬪之上,又以昭儀、昭容、昭華代修華、修容、修儀。以後又有修改,如以三淑、三昭、三修為九嬪,而以婕妤、容華、充華等位其下。南北朝代均有增損。梁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又有美人、才人、良人稱三職。
北魏:皇後。北魏初年,未立定製,北魏孝文帝改定內官,有左昭儀、右昭儀、三夫人、九嬪、世妃、御女等,復設置女侍中、女尚書以至奚官女奴等執事人員。
北齊:皇後。三夫人(貴嬪、貴姬、貴妃);北齊前幾帝所置內職很少,齊武成帝好內,頒布河清新令:內命婦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又准漢制置有:昭儀,有左右二人;三夫人改稱為:弘德、正德、崇德;九嬪(上嬪):光猷、昭訓、隆徽;(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二十七世婦為: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范、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艷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八十一御女為: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范、肅容、茂儀、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范、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北周稱三夫人為三妃,以下有六嬪、御媛、御婉等號,頗與前代不同。
隋:隋文帝在獨孤皇後死後,確立妃嬪制度,除皇後外,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為正一品。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正二品。二十七世婦:婕妤十二員,為正三品;美人、才人共十五員,為正四品。八十一御妻:保林二十員,為正五品;御女二十四員,為正六品;采女,三十七員,為正七品。隋煬帝時還有「承衣刀人」等姬妾,隨意而置。
唐:高祖武德初年,於皇後下設有四夫人(即:貴淑德賢四妃),為正一品;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七人,曰二十七世婦;寶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人,曰八十一御妻;唐高宗時,裁撤後宮人數,更易內官名稱,置贊德兩人代替四妃;宣儀四人代九嬪;承閨五人代美人;承旨五人代才人;衛仙六人代保林;供奉八人代御女;侍櫛二十人代采女;又置侍巾三十人,統稱「內官」。 唐玄宗時根據法象之意改四妃為三妃:惠妃、麗妃、華妃,但仍封楊玉環為貴妃,均為正一品),對其他妃嬪稱號另作更改:芳儀六人。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此外,唐制太子也有[內宮]:太子妃一人,下有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訓十六人,正七品;奉儀二十四人,正九品。
五代十國時期,除皇後外,妃嬪與宮廷女官合二為一,名目繁多,人數多達數千人,暫不明細。
宋:皇後。妃的稱號,除貴、淑、德、賢四妃外,又增一宸妃(宋仁宗母為李宸妃),均為正一品;貴儀、貴容、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此八人從一品);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此三職均無定數。
遼:皇後之下,有元妃、貴妃、德妃、文妃及昭容、昭儀、淑儀、和儀、麗儀、順儀、芳儀等號。皇後外,惟見妃子之稱,無其他等級。
金:皇後(女真人建立的王朝)。按金格,貞佑後之制,貴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麗妃、柔妃,而無德妃、賢妃。九嬪同。婕妤下有麗人、才人為正三品。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葯御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為正七品。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御侍、典衣御侍、典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葯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為正九品。海陵王執政時,寵妃多達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間,後宮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後宮規制大備,仿照漢制立了嬪御制度,規定:皇後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視正二品,比九嬪。婕妤九人視正三品。美人九人視正四品,才人九人視正五品,比二十七世婦。寶林二十七人視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視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視正八品,比八十一御妻。又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皆內官也。
元:後妃封號惟皇後、妃二等,再沒有別的名號。
明:明太祖時,皇後下、貴妃外,下設有賢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等(亦惟取賢、淑、庄、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後妃以下,雜置宮嬪,而間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名號。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嬪:德嬪、賢嬪、庄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妃下。憲宗時加封萬貴妃一「皇」字為皇貴妃,位次僅次於皇後,以後皇貴妃漸成定製。接下的:嬪、才人、選侍無定數。
順帶一下:漢人皇室(不單指漢朝)除皇帝外,封王也有制度的。大致按春秋戰國時期屬地分的,先是分封地在春秋戰國是影響最甚的,如秦國(秦王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再者根據分封地的財富來講,包括:人口、面積等。另外一字王地位也高於雙字王,如秦王、吳王地位高於淮南王。而金、元僅封於親王。
清:五宮並建:清寧宮皇後、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永福宮庄妃。順治十五年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康熙後典制完善了,設皇後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六宮:景仁,承乾,鍾粹,延禧,永和,景陽;西六宮: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咸福)。
(順帶一下:清朝的「格格」即漢族「小姐」 的意思,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後(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順治十七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名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❸ 朝鮮王朝國王列表
1、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2、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3、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4、世宗 李 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5、文宗 李 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6、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7、世祖 李 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8、睿宗 李 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9、成宗 李 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10、燕山君 李 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11、中宗 李 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12、仁宗 李 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13、明宗 李 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14、宣祖 李 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中宗庶侄
15、光海君 李 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16、仁祖 李 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17、孝宗 李 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18、顯宗 李 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19、肅宗 李 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20、景宗 李 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21、英祖(英宗) 李 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22、正祖(正宗) 李 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23、純祖(純宗) 李 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24、憲宗 李 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瞎段世子(翼宗/文祖)李旲嫡子
25、哲宗 李 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庄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26、高宗 李 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庄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純宗 李 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長子
朝鮮國王的歷史: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高麗大將李成桂廢高麗恭讓王,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胡神凱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趁高麗王混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
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即位後,次子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大君。經過兩次王子之亂,在建文二年(1400年)被封為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於松京壽昌宮。
此時,明朝發生了一場極大的變局。太孫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明惠帝用人不當,漸處下風,被迫對朝鮮更多地採取懷柔政策。為了在內戰中拉攏朝鮮站在朝廷一方,便敕諭禮部,「朝鮮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任他國中自主張」。
於是方賜李芳遠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褲喚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成了朝鮮國王。
明成祖「靖難」成功登基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封朝鮮國王。
此後,歷任朝鮮統治者均循例受封為朝鮮國王。只能自稱孤,寡人,不能自稱朕;只能被大臣稱大王,殿下,不能稱皇上,陛下,否則即為僭越。
朝鮮王朝時期(公元1392-1910),朝鮮國王的官服是紅底金色圖案的蟒袍,朝鮮王後則飾以鳳。公主、翁主和嬪妃則飾以花型圖案。赤翟衣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賜給朝鮮國王的,是特許的親王級別的服飾。天青色翟衣作為中國皇後的等級,朝鮮王妃不能僭越。
❹ 什麼電視劇女主角的名字叫海蘭珠
海蘭珠,電視劇《古董局中局之掠寶清單》中的女主角,由陳鈺琪飾演。
《古董局中局之掠寶清單》是華誼兄弟、企鵝影視、7印象出品,由韓青執導,屈楚蕭、陳鈺琪領銜主演,李九霄、王佩寒、代文雯等主演,田雨、李誠儒等特別出演的民國劇。該劇於2021年7月21日在騰訊視頻播出。
該劇以馬伯庸同名長篇小說為藍本,主要講述了古董行業愛國學者許一城與宗室後人海蘭珠、五脈小輩劉一鳴、黃克武以及好友付貴一起,周旋於老朝奉、日本侵略者、軍閥等各大勢力之間,展開驚心動魄的鑒寶、護寶,阻止國寶外流的故事。
劇情:
1928年,皇煞風席捲了北京城。京師警察廳廳長以做壽的名義囚禁了京城古董界的各位大佬,就在五脈陷入危機時刻,許一城臨危解難,化解了五脈的危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昔日好友陳維禮慘死街頭,臨死前給許一城送來一張紙條,上面依稀可見風土印記,許一城對此展開調查,意外發現陳維禮之死竟與日本人有關。前朝貝勒爺毓方坦言東陵淑慎皇貴妃墓被盜,請求許一城幫助化解東陵危機,而許一城敏感的察覺東陵危機與好友陳維禮之死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