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卡門又名作者是肖邦OP.25NO.11是什麼去曲子啊
肖邦,12首練習曲,作品25
1832-1836年間的作品,1837年出版,獻給李斯特的夫人。雖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時間寫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來更像音樂作品,而不是一些技術難題的攻破。
降A大調練習曲:風弦琴練習曲,被認為是肖邦練習曲中出色的範例。這一首練習曲著重處理雙手的相反的感情處理。全曲要控制細致的氣氛和音色, 和聲豐富多彩,旋律和伴奏渾然一體,創造了極優美的音樂形象。
F小調第二練習曲:樂曲在兩手分別有各自的節奏型,是肖邦最富消遣性的作品之一。舒曼稱贊到:「它是這般美妙迷人、充滿幻想和靜謐,宛如孩子夢中的歌聲。」
F大調第三練習曲:是一首關於分句、重音、跳躍的練習曲,曲子的基調是晴朗的。
A小調第四練習曲:其陰郁的基調使練習曲具有小調的特性,幾乎是在不斷反復的左手音型與右手的和弦形成對比,感覺十分不安與不祥。
E小調第五練習曲:本曲較少被演奏,但事實上是很好聽的作品,就像一首輕巧急速、優美雅緻,而又稍稍不安的諧謔曲。
升G小調第六練習曲:這首練習曲有公認的高難度技巧,急流般的三度華采給演奏者提出了非常艱難的任務。優美的旋律和沉著的感情尤勝於其技巧,據說描寫一個波蘭流亡者在茫茫雪原中、在叮當車鈴聲中被流放的情景。
升C小調練習曲,是一首在左手方面很突出的作品,又名大提琴練習曲,有著抒情的旋律,在感情方面有灼熱的力度感。
降D大調第八練習曲:是六度雙音練習曲,作品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與革命練習曲、風弦琴練習曲和蝴蝶練習曲齊名。
降G大調第九練習曲:蝴蝶練習曲,可能是肖邦這一類型作品中最出名的三首之一。一些有野心的學生很鍾愛這一曲子,雖然很短,但技術上很成熟。
B小調第十練習曲:最後三首偉大的練習曲的第一首,解決八度演奏的難題。這首曲有一個更合適的別名:冬風。
A小調第十一練習曲:是一首龐大的作品,由左手演奏主題。是肖邦所做的最成熟的作品,聽者將不時對大膽的和聲吃驚。尾部的上行音階使作品達到戲劇性的結尾。
C小調第十二練習曲:海洋練習曲,雙手琶音練習。有一種潮漲潮退和自然不可抗力的力量感,但又被很好地控制約束住,有一種最高權威的征服感。為12首練習曲寫上完美的句點。肖邦一共作有27首練習曲:OP.10的12首,OP.25的12首以及3首新練習曲。肖邦這些練習曲,除練習鋼琴演奏技巧之用外,也是為旋律、和聲、節奏以及情緒表現用的練習曲。尼克斯對這些練習曲的評價是:「健康而又新鮮,又像是沐浴在夢中所見的哀調之中」,「這些練習曲中,技巧的含義常常與美的含義相平衡。」
這些練習曲中,OP.10的12首,據考第一、第二、第五、第六號作於1830年;第八、九、十、十一號作於1829年;第七、第十二作於1831年;第三號作於1837年。這12首作品呈獻給李斯特。
1.C大調,技巧性琶音練習曲,因以琶音和弦濃縮原來的和弦,有聖詠合唱曲形態,所以稱為《逃亡聖詠曲》。快板,3段體,中段後經變奏、轉調而恢復原形。
2.A小調,半音階技巧練習曲,有陰郁、微妙的纖細心理表現孕含其中。快板,3段體,中段轉為F大調,第三段為第一段反復。
3.E大調,離別曲,與第六首降E小調成為一對。開始的旋律極為優美,鋼琴家古德曼的說法,他演奏此曲時,肖邦曾抓起他的手喊道:「啊,這是我的祖國。」不太慢的緩板,3段體,中段轉為更活潑,情緒也更高揚。
4.升C小調,手指速度的練習曲,鋼琴家漢斯·彪羅(Hans Bülow)認為,「這是純粹古典、典型的練習曲。」急板,3段體,中段升G小調起經各種轉調,再回到第一段的升C小調。
5.降G大調,黑鍵練習曲,右手只奏黑鍵,左手和弦支持。彪羅認為:「這是女人沙龍用的練習曲,令人感覺像是盅惑著一般。」甚快板,3段體,第一段從降C大調降至降D大調;中段降D大調至降G大調,有調性不明的經過性轉調;第三段和尾聲都為降G大調,最後雙手以八度彈出ff的下行音階。
6.降E小調,夜曲形態的練習曲。評論家們認為曲中到處都散發模模糊糊的陽光,尤其中段轉為E大調的部分。此曲為行板,3段體,中段由降B大調轉至E大調再轉回降E小調;第三段為第一段重復,最後5小節由降E小調轉為A大調。
B. 變態的鋼琴演奏 視頻里的那鋼琴曲叫什麼名字謝謝
卡門選段
C. 請問一下 水邊的阿迪蓮娜 還有致愛麗絲 童年的回憶 這三首曲子相當於鋼琴幾級水平
你所說的三首曲子難度應該在鋼琴4、5級左右,只要喜歡,彈起來就很容易。難度在7級左右的曲子給你推薦幾首:《卡門》《少女的祈禱》《山娃》《小星星變奏曲》。。。。。
D. 為什麼欣賞過歌劇《卡門》的人,無不為比才的音樂天賦所折服(三)
為《卡門》哭泣
歌劇《卡門》作為音樂天才比才的代表作,它的首演肯定不能算成功。也許是過分強烈的節奏讓人難於接受,也許是觀眾認為作品不夠高雅,演出中觀眾陸續退場,整個劇場吵吵鬧鬧,此後繼續逃跑的人,像山體滑坡或者泥石流一樣,不斷從斜坡往下流動,演出只好草草收場,比才孱弱的身體經不起這樣的刺激,3個月後,他就去世了,年僅37歲。比才去世以後,巴黎喜歌劇院停演了這部作品,但是這卻不能阻止《卡門》的成功。在此後的3個月里,它卻在維也納、布魯塞爾、倫敦和紐約等地不停地上演。5年之後,它重新登上巴黎舞台,這一次,《卡門》受到觀眾狂熱的歡迎。正像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所預言的:「《卡門》10年以後將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歌劇。」現在,《卡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卡門》是一部愛情悲劇。從曲調上來看,《卡門》具有形式嚴謹、旋律清新、色彩明快的風格,充分顯示了比才的創作才華。歌劇中的音樂富於生活氣息,旋律豐富優美,對劇中人物形象刻畫細致入微,和聲新穎大膽。在音樂節奏上,《卡門》強調劇情發展的對比和力度,生動、靈活而富於光彩。可以這樣說,比才正是憑借《卡門》奠定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這部作品中,比才的配器技巧和音樂結構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充滿異國情調的和聲和大膽的配器為他贏得了名聲,他在其中所運用的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術和總譜閱讀能力曾使當時的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驚。
從某種意義上說,《卡門》是一個悲劇,這種悲劇意味既源於女主人公卡門之死,又源於《卡門》首次演出的慘敗,更源於《卡門》的作者比才之死。因為即使人們能夠欣賞他的《卡門》,卻挽留不住一個天才的生命。從《卡門》被創作的那天起,它就註定是一個悲劇,一個永遠無法被化解的悲劇。然而這部悲劇卻是世間最美的,那份凄涼的愛情掩蓋不住它內在的美麗。《卡門》著力為我們上演了最美麗、最有魅力、最氣勢磅礴的感人場面。
《卡門》的音樂就更為人廣泛熟知了,其中由《卡門序曲》、《鬥牛士之歌》、《哈巴涅拉舞曲》等著名樂曲組成的《卡門組曲》,被人們口耳相傳。20世紀最負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斯在60年代曾專門錄制了歌劇《卡門》。有人曾問卡拉斯:「在你看來,卡門是個壞女人嗎?」卡拉斯回答:「當然不是了,她是吉卜賽人,相信個人的命運前世註定,是無法改變的。卡門生活中的唯一道德標準是絕不做違心的事。」或許,正是這種對個性的執著追求感染著千千萬萬的觀眾,讓他們為卡門哭泣。(林雪)
E. 關於<<卡門序曲>>的資料
管弦樂曲。法國作曲家比才於1874年創作的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是該歌劇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常單獨演奏。一般的歌劇序曲都是用交響方式縮寫或提示歌劇內容,這首序曲結構簡單,僅僅描寫了歡樂氣氛和劇中次要人物鬥牛士的英勇形象。
開始呈示的快板主題選自歌劇第四幕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生氣勃勃、充滿活力,表現了鬥牛士英武瀟灑的形象和鬥牛場內興奮活躍的氣氛。由於它帶有進行曲特點,故又稱《鬥牛士進行曲》。接下來樂曲從A大調轉為F大調,出現第二幕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調,具有凱旋進行曲特點,堅定有力的節奏和威武雄壯的曲調表現了鬥牛士的颯爽英姿。反復時提高八度,使情緒顯得更為高昂。
之後再現第一部分主題。結束部分出現卡門的音樂動機,帶有不祥的氣氛,在弦樂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為主的樂器奏曲悲劇性主題,暗示悲劇性的結局,最後在強烈的不和協音響中結束。
比才(1838-1875)法國作曲家。他出生於巴黎,四歲開始隨母學鋼琴,九歲人巴黎音樂學院,1857年十九歲的比才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並獲得羅馬基金去義大利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以後主要從事歌劇寫作,作品有《卡門序曲》、《阿菜城姑娘》等。在他的作品中現實主義得到深化,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歌劇《卡門》取材於梅里美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於農家的下級軍官唐·霍賽,在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人情網,成了走私販。過了些時候,卡門對唐·霍賽冷淡起來,她愛上了鬥牛土埃斯卡米羅·霍賽的妒忌,使卡門煩惱。他干涉她愛情上的自由,她被這種干涉所激怒,於是與他絕交了。後來,在一次群眾對埃斯卡米羅鬥牛獲勝的歡呼聲中,霍賽刺殺了卡門。劇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音樂多用舞蹈歌曲及分節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格。歌劇《卡門》是在創作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
《卡門》全劇共分四幕。歌劇的音樂始終緊密配合著舞台動作,全劇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劇中進行曲、詠嘆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所有這些音樂又都通過嚴謹的戲劇邏輯給合為一體,緊湊而簡練。
全劇以其獨特的力量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性,表現了扣人心弦的真實生活,成為雅俗共賞、生命力持久的一部歌劇。
《卡門》的序曲,常被人們稱為「鬥牛士進行曲」。它一開始就由樂隊用強音奏出一個輝煌的生氣勃勃的進行曲式的主題,音樂立刻把我們帶到壯觀的鬥牛場面之中,我們彷彿看到了英武的鬥牛士,聽到了群眾的喝彩聲。這個主題重復了幾次之後,音樂從A大調轉到F大調,樂隊輕輕地奏出了歌劇第二場中將要出現的《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序曲最後結束在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減七和弦)上,更加強了這一段音樂帶給我們的悲劇懸念,預示了卡門悲劇性的結局。
序曲的基本部分是歌劇第四幕鬥牛場面的音樂的翻版(省去了聲樂部分),其結構是一首迴旋曲,通過多主題的對比並且展示出西班牙的典型環境,烘託了喜慶熱烈歡騰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