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沒有類似《超級中國》一樣的外國介紹中國的綜藝節目或紀錄片。
明見萬里 KBS繼超級中國後製作的
Hello China 這個是脫口秀形式的
❷ 日本女導演在中國取景拍攝出來的侵華史是什麼樣的
其實日本還有很多像友子小姐這樣的人,他們努力還原當年的歷史,告訴那些毫不知情的日本人,對於這樣的日本人,我們必須尊重他們!你們覺得呢?
❸ 有沒有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推薦
《小小巴黎廚房》6集美食紀錄片,英籍美女廚師Rachel Khoo為了追求學廚的夢想,毅然放棄自己的事業嗎,堅持獨自到法國,花三個月學習甜品,然後長居法國,租住一個小地方,開始她的「私房菜」。她將個人創意靈感混入傳統菜式,為美食添上更多新鮮感,為觀眾介紹各種法國菜,畫風清新,美食配美女,可謂一場視覺盛宴。還有巴黎的風景,路人的服飾,再到女主人的烈焰紅唇,溫馨的公寓,這不光是一部美食紀錄片,更是記錄了一種美好的值得嚮往的生活方式。
❹ 紀錄片《剩女》好看嗎
挺好看的。
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並沒有對這個片子抱太多希望,畢竟關於剩女的話題與報道太多了,片子可能拍不出新意來。
但看過之後,才佩服導演的洞察力,作為一名以色列的導演,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把中國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以及對婚姻的要求全部表達出來了。客觀記錄了中國女性在婚戀問題上遭受的種種壓力與不公。
台下有人追問:“為什麼你言語之間會透露出,覺得婚姻是個成功的結局?”蓋奇的回答有些妥協後的釋然:“我沒有說婚姻是個成功的結局。階段性地看,我現在很快樂。對比來說,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結婚之後,生活沒有那麼有趣了,有的時候還很無聊,但是更幸福了,更美好了一些。”
本身學習文學專業的蓋奇,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也曾對婚戀有過很多設想。但在三十多歲的婚禮上,她只說了一句:“我想跟你去擁有和創造最世俗的幸福。”
妥協和幸福,是她關於婚姻談到最多的兩個字眼。
❺ 介紹下有跨國戀劇情的電影或是紀錄片或是電視劇吧!!一定要有跨國戀的哦,比喻是東方女孩愛上西方之類的
謝娜和安七炫主演的,成都拍攝的中韓跨國戀電視劇《辣椒與泡菜》挺火的!!!
鄧超的《巴黎寶貝》貌似沾點邊~
還有電視劇《林師傅在首爾》、、
電影《檸檬》,典型的中韓跨國戀,不過,種種原因,暫未公開上映,期待中。。。
對了,還有一部韓國拍攝的《河內新娘》,韓越戀。
中朝的《平壤之約》貌似也能沾點邊~
中日《戀愛地圖》
日韓《命運之戀》
《北京,我的愛》是由中央電視台和韓國KBS聯合出品,由韓彩英和孫菲菲主演。
《戀愛兵法》是一套中韓合拍的電視劇
青海拍攝的典型中韓戀電影,《夏都故事》
中緬電視劇《跨國新娘》
韓日《初雪》
法越《情人》
牛萌萌和金在元主演的《初戀》
《五星大飯店》
中日韓《華麗的挑戰》
中國台灣 - 日本《海角七號》
《情定愛琴海》
中日《本家新娘》
中日《最後的愛,最初的愛》,
陳冠希,中日《月光浪子》,
中日《在黑暗中等待相遇》,
李安導演,中美《推手》
李安導演,中美《喜宴》,不過,是關於跨國同性之美的~不喜勿看,腐女最愛!
中日《雷霆戰警》,有力宏出演
《浪漫櫻花》,
中葡《大辮子的誘惑》,
美韓《我的特工男友》
❻ 有沒有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非常的有名,現在已經出了兩季,而且還有一部紀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上映,反響也非常不錯,現在正在籌備第三季,這個系列的紀錄片可謂把中國的美食和文化融合的最好的一部,有內涵,有故事,又有美食,同樣類型的美食紀錄片有很多,下面推薦幾部,一定要看。
❼ 美麗中國 BBC 紀錄片 wild China
美麗中國是一個六部分組成的自然紀錄片系列對中國的自然史,聯合製作由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和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和拍攝的高清晰度(HD)。它被篩選在英國BBC二,從5月11日至6月5日2008年英語旁白是由伯納德·希爾和菲爾·查普曼的英國廣播公司和高小平為中央電視台製作的一系列規定。中國版是根據美麗中國的標題播出。在加拿大,這是廣播在CBC的系列事情的性質由大衛鈴木敘述的一部分。每個星期天野性中國是廣播在澳大利亞ABC1和ABC HD下午7:30,從5月18日2008年。
樂譜陪系列是由巴納比·泰勒組成,由鄭裕彤和英國的中國樂團進行。
該系列產品被宣傳為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部的「大陸」節目中,藍籌股的野生動物紀錄片長時間運行鏈調查了世界上每個主要的土地面積的自然歷史的頂點。在此之前,野生加勒比地區在2007年,但與南太平洋2009年播出的BBC標志著延續鏈。
1 2008年255萬觀眾(11%收視份額)5月11日「龍之心」
灕江,桂林的山
該系列的第一個程序集中在中國南方,那裡的氣候和地形非常適合種植水稻。對原陽縣暴跌的梯田下來2000米陡峭的山坡紅河河谷,以及一些最古老的人造建築在中國。在一個苗族家庭在貴州省,紅腰燕子的到達信號的時間種植。從單一種植水稻這有利於其他生物包括小白鷺和中國池鷺。數百下該喀斯特地區的石灰岩山丘洞穴中,少數已探索。在忠東,整個社會,包括一所學校,住在一個山洞裡的住所。弗朗索瓦「葉猴,罕見的靈長類動物,用自己的攀岩技巧,進入洞穴,在夜間進行保護。其他穴居人包括雨燕和里基特的滑鼠耳蝙蝠,拍攝,第一次在黑暗中捕魚。淡水生物是中國南方人民的重要資源。灕江鸕鶿漁民現在只練他們的藝術的遊客,但草海,蜻蜓稚蟲是一種獨特的,有價值的收獲。一些美味佳餚,如淡水龜,是察覺罕見。中國揚子鱷僅在安徽省感謝求生存,以致力於保護工作。黃山短尾猴的隊伍示撤退到樹梢的安全性,當一個惡毒的中國莫卡辛被發現。秋季水稻收獲後,候鳥包括小天鵝和白鶴聚集在鄱陽湖。
2「香格里拉」18 2008年5月2.57M的觀眾(10.6%收視份額)
卡瓦格博(6740米),最高的山在雲南,位於橫斷范圍
這個情節型材西南部的雲南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形成喜馬拉雅山的東部邊界,橫斷山脈已經被扣成一系列運行的南北向平行脊。怒江是通過山瓜分他們的方式幽深的峽谷繼承之一。在夏季,來自印度洋的季風rainclouds的漏鬥了山谷,創造了獨特的氣候中,從熱帶物種的蓬勃發展在更偏北的緯度。雲南18000種植物,其中3000被發現無處,吸引了西方植物學家和探險家,如約瑟夫岩石。在周圍Kawakarpo(6740米)的朝聖地的大雪森林,珍稀滇金絲猴正在拍攝的地衣為食。在高黎貢山,熱帶和高山植物並肩成長。鳥類在這里拍攝的,包括太陽鳥的附生植物和紅腹角雉的求偶炫耀餵養。在果樹木吸引熊猴,黑色巨松鼠,而低於中國的250僅存的野生亞洲象覓食。一個鮮為人知的竹蝙蝠群的拍攝在他們的棲息單桿內;每次擊球是大黃蜂的大小。一個巨大的大象山葯花是腐屍甲蟲在夜間授粉。黑冠長臂猿被拍攝在無量山的森林。雲南人民包括傣族,哈尼族和基諾族部落,每個人都把森林是神聖的,他們收獲可持續,但近代以來都帶來了新的威脅,如橡膠園和旅遊。
3「西藏」2008年5月25日2.88M的觀眾(12%收視份額)
在青海湖島上海鳥棲息地
青藏高原是第三批的主題。它涵蓋四分之一中國的土地面積,但只有2.5億人生活在那裡,廣大藏傳佛教信徒。他們的宗教融合了傳統的佛教與老薩滿教的信仰,它的教義灌輸尊重的態度來的野生動物。珍稀物種,如黑頸鶴和藏馬雞可以直接從共存與人受益。來自西藏35000冰川Meltwaters形成大淡水湖泊,包括青海,恍如隔世。築巢的鳥類在這里有鳳頭grebes和斑頭雁。高原是一個高海拔的沙漠冷凍風席捲而過,但也是家中國最大的大型動物的濃度。盤羊被認為下降的山坡他們的冬季放牧點。在羌塘,藏羚羊的聚集拍攝在交配季節和野犛牛隻在最偏遠的地區發現的。掠食性動物包括難以捉摸雪豹和藏狐,拍攝從西藏熊企圖獲利獵鼠兔。一個高度有利可圖的「冬蟲夏草」(yatsa gunbu)從春地收獲用作祖傳秘方。生活甚至緊貼在最極端的環境;珠穆朗瑪峰的山坡上都住著一個物種跳蜘蛛,而獨特的溫泉蛇在溫泉暖其體生存在4500米。佐賀達瓦節發生在神聖的岡仁波齊峰和吸引許多信仰的朝聖者。西藏是一個脆弱的生態系統;它的冰川正在融化,這將對未來數十億的誰依賴於從高原流的水的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4「超越長城」01 2008年6月3.23M的觀眾(13.7%收視份額)
東北虎棲息接壤的阿穆爾河森林
第四集著眼於北中國的長城的土地。在這里,來自不同民族的游牧部族仍然漫遊,但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正在改變,因為人們轉移到現代城市。在古滿洲,最後的赫哲族漁民仍在撒網厚厚的冰凍結黑龍河下。這里的森林支持野豬,這對核桃在冬季覓食,在中國僅存的野生東北虎。鄂溫克馴鹿牧民來自西伯利亞幾百年前:現在,只有30仍然存在。再往西躺在滾動蒙古草原的草原,並在巴彥布拉克,蒙古騎兵的牲畜共享草場和濕地與養殖蓑羽鶴和大天鵝。繼續向西,土地變得越來越炎熱和乾燥,轉向第一個由罕見的鵝喉羚漫遊乾旱草地,然後到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沙沙漠。站在這里毀城鎮,絲綢之路遺產,許多yardangs,沙雕刻的岩層。地下灌溉水渠在綠洲吐魯番的葡萄能進行培養,紅尾沙鼠們迅速利用。哈薩克牧民度過夏天在天山下降到准噶爾盆地,乾旱的土地接壤的戈壁沙漠前,越冬。在這里,他們的牲畜共用少得可憐的牧場與地球上最後的野馬。哈薩克顯示了與金雕狩獵的6000年歷史的傳統。閉幕場景展示哈爾濱的冰雪節。
5 08 2008年6月3.19M的觀眾(13.3%收視份額)的「熊貓之鄉」
電影講述的求愛野生大熊貓交配
第五批中國特色的中央,這里是中國漢族。它們是地球上最大的族群,他們的語言普通話最廣泛使用的。該計劃著眼於人們如何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古老的信念置於和諧共存,人與自然的高度重視。在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的時期的開始,這個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一些政治觀點的對比目前的政府更加開明的政策環境與那些在毛澤東主席,這導致了普遍的下降。中國的揚子鱷和朱䴉是通過直接干預免於滅絕的兩個物種。其他的動物都受益於古老的精神信仰和習俗生活,促進尊重和敬畏野生動物:黃色黃鼠狼和鴛鴦北京有兩個這樣的生物。然而,野生動物依然威脅非法偷獵用於食品和傳統醫學。京西的謊言中國北方平原和黃土高原,黃河源頭的肥沃土地。對水的需求增加,改變了河流的流量,以及土壤侵蝕造成沙塵暴形成到達首都。再往西,秦嶺是一個避難所為中國一些最稀有的物種,包括羚牛,川金絲猴和大熊貓。大熊貓的求偶和交配顯示,拍攝,第一次在野外。在九寨溝的五彩湖,獨特的魚游森林之中保存在水下。
2008年6月15日2.52M的觀眾(10%收視份額)
6「變革之潮」
罕見的黑面琵鷺越冬香港
最終方案的特點中國的14500公裏海岸線,家至700萬人。盡管幾十年來城市的快速發展,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遷徙路線的鳥類。瀕危丹頂鶴離開自己的北方繁殖地越冬鹽城鹽沼,最大的濱海濕地在中國。射倒島是在遷徙路線的重要驛站,但居民射倒島pitvipers,埋伏在枝頭擱淺海平面上升,謊言。蛇撞擊鳴禽,而另一個拍攝吞下一隻翠鳥。所有沿海,傳統的種植方式讓野生動物和人民共處。作物從海藻和蚶在北方蝦再往南各不相同,使鳥類,如大天鵝和黑面琵鷺繁榮。佳茶葉種植者和惠安女收獲的牡蠣也顯示。中國的河流和海域污染嚴重。污水和化肥洗凈,放入渤海灣原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母,這在中國是一個商業陷阱。在長江口,動物的遷徙,如長江鱘魚和大閘蟹都受到阻礙上游水壩。在熱帶的中國南海,那裡的珊瑚礁受到威脅,鯨鯊是罕見的遊客。拍攝其他稀有動物包括麋鹿和中國的白海豚。在海南島,獼猴被示跳進一家酒店的游泳池,epitomising野生動物和中國人民,並繼續與傳統自然和諧關系的挑戰的不安並存的。
❽ 天天向上很多外國人的哪一期,一個外國美女說想把張藝興帶回家是哪一期幾月幾號
天天向上很多外國人,一個外國美女說想把張藝興帶回家那一期是2017年9月29日那期。主要內容是《輝煌中國》的主創講述幕後故事那期。
(8)外國美女來中國的紀錄片擴展閱讀:
《天天向上》是湖南衛視推出的娛樂脫口秀節目,由汪涵、錢楓、大張偉、王一博四位擔任主持。節目以傳承中華禮儀文化和倡導社會公德為主旨,每期邀請演藝明星和社會特色群體以及企業界的知名人士作為嘉賓參與訪談和表演。
《天天向上》的主導形態是娛樂脫口秀,融合了其他眾多節目的表現元素,在形態設計上不拘一格,節目的開場就如同大型晚會的開場歌舞,主持人與嘉賓載歌載舞,在全場觀眾的歡呼與尖叫聲中出場,整體上營造出一種熱鬧、歡樂的氛圍。
參考資料:天天向上-網路
❾ 有木有外國人到中國拍的紀錄片
鳥瞰中國,超級中國,美麗中國,中國歷險記,中國之崛起,列國圖志之中國,共坐白雲間,北京大堵車,人造風景,關口知宏中國鐵道大紀行,漫長的絲綢之路鐵道,登天之路:西藏開山大運輸,BBC駕車游中國,茶馬古道:另一條絲綢之路,北漂一族:北京.彷徨的年輕人。。。
❿ 外國人最早在華拍攝的電影是什麼
外國人來華拍攝紀錄片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電影剛誕生的那幾年。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派出了數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攝影師就曾來華拍過紀錄片,只是這些影片的名稱和內容現在已難以考證。
1898年,美國愛迪生電影公司的一名攝影師在周遊世界過程中曾在香港和上海拍過一些素材,後來被編入《香港碼頭》、《上海街景》等6部短紀錄片中。4年後,另一家美國電影公司根據其攝影師在北京、天津拍攝的素材編輯發行了《北京前門》和《天津街景》兩部短片。
1908年,在上海從事電影放映活動的義大利人勞羅也開始了拍片活動,拍攝了《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上海租界各處風景》、《強行剪辮》等片,而在北京拍攝的《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紀錄了一個古老帝國的兩位統治者的葬禮。
1909年,法國百代電影公司的攝影師來北京拍攝風光片,也拍攝了紀錄一些京劇名角(如楊小樓、何佩亭)的演出片斷。同年,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了亞細亞影戲公司,起初拍攝的大多是紀錄片,如《西太後》、《不幸兒》等。
1925年,蘇聯導演史涅伊吉諾夫與一名攝影師隨同開辟莫斯科—北京遠程航線的蘇聯飛機來到中國,在張家口、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拍攝了一些素材,被編入紀錄片《偉大的飛行與中國的國內戰爭》,此片後來更名為《東方之光》,作為蘇聯在國外上映的第一部新聞紀錄片在西歐諸國放映。兩年之後,另一位蘇聯導演雅可夫·布里奧赫來中國拍攝了新聞紀錄片《上海紀事》,影片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上海的情形,於1928年在蘇聯上映。
192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一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聯合考察隊開始對中國的西北部進行了持續8年之久的考察活動,過程中拍攝了大量的電影資料,曾在北京放映。1920年末期,另一位瑞典人,考古學家安特森用電影紀錄了自己在中國北方和西北部的見聞,影片對塞外的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飾等都有所反映。
戰爭歲月的記錄者
1935年,在燕京大學任教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用一台16毫米手搖攝影機拍下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場面,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1936年,斯諾在訪問延安期間拍攝的一些素材,紀錄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形象,紅軍步兵和騎兵的操練、檢閱和野戰演習,八一運動會的球賽及部隊的文娛生活,這些素材也成為了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繼斯諾之後,美國攝影師哈利·鄧海姆也輾轉來到陝北革命根據地,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要給予反擊》。
1938年,又一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羅曼·卡爾曼來到中國拍攝了表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紀錄片《中國在戰斗中》和《在中國》。同年,荷蘭紀錄電影工作者尤里斯·伊文思歷盡艱險來到中國,他拍攝的《四萬萬人民》曾在不少國家上映,對聲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與此相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來華拍攝的日本紀錄片不僅被用作鼓動日本民眾和軍隊進行侵略戰爭的宣傳手段,更成為日本政府推行軍國主義的外交手段。1937年8月21日,就在「七七事變」一個多月後,「大日本電影協會」在中國成立了「滿洲映畫協會」,大肆製作宣揚偽滿「國策」的影片。從1937年至1945年,該協會在中國拍攝了600餘部影片,其中半數為系列新聞紀錄片,如《新聞周報》、《大東亞戰爭特報》等。
從1938年到1943年,日軍曾經對重慶進行過200多次空襲,出動戰機9000餘架次,投擲炸彈兩萬多枚,炸死炸傷市民數萬人……這段被稱為「重慶大轟炸」的史實曾經被紀錄在長達6個小時的電影資料片中,攝制者包括日本航空隊的隨軍攝影師、德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記者以及原國民黨中央新聞製片廠的攝影師。這些資料片在二戰後曾經被美軍繳獲,後來幾經輾轉才流入國內。2001年6月4日,根據這些資料片剪輯而成的51分鍾的關於「重慶大轟炸」的紀錄片在重慶試播,這是國內第一部反映60年前那場劫難的紀錄片。
1949年9月底,25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來到中國,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里,兩個攝影隊拍攝了大量的素材,分別被編入了兩部大型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這兩部影片於 1950年7月17日全部製作完成,上映後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均獲得了「斯大林獎」一等獎。這兩部影片大概也是外國人在華拍攝的最早的彩色紀錄片。
1955年,法國紀錄片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了《北京的星期天》,享有法國「新浪潮之母」盛譽的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作為藝術顧問一同前來。1958年,已經定居巴黎的伊文思再次來到中國,拍攝了紀錄片《早春》,反映了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江南農村景象。
1971年,伊文思與羅麗丹花費5年時間拍攝了由12部影片組成的大型系列紀錄片集《愚公移山》。1976年3月初,這些影片在巴黎的四家藝術影院同時上映。也許是由於滿足了西方人了解「封閉鎖國」已久的中國的需求,此片僅在法國的映期就長達6個月,後來又在西德、比利時、巴西等國播映,受到廣泛好評。1980年代中後期,他們花費同樣多的時間在中國拍攝的另一部紀錄片《風的故事》更成為紀錄電影史上的傑作。1938—1988年,伊文思在中國拍攝紀錄片的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了紀錄片《中國》。這部影片讓安東尼奧尼和他的電影在中國遭到全國性的批判。一位加拿大紀錄片研究者指出的那樣:這些影片與拍攝對象之間的關系冷淡,從來沒有成功地與他們進行過密切的交流,只是一些由觀光客拍攝的旅行日記般的有關中國的印象而已。然而這部影片卻真實地記錄了幸福中國,與現在人們所想像的"史無前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