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巾幗不讓須眉的十大女英雄是哪些
在古代一般都是女子在家相夫教子,男人在外征戰四方。但歷史上仍然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令人們刮目相看,下面是歷史上有名的十位巾幗女英雄。
婦好是商朝時期的一名女將,也是商高宗武丁的王後。她武功了得,每當邊境有戰爭發生,婦好便擔任統帥,帶兵打仗。婦好不僅在軍事方面有才能,而且還經常主持國家的祭祀活動,武丁對這位女將王後十分尊重。
秦良玉是明末女將,她的丈夫原是一名將軍,被害死後,秦良玉代領夫職,多次帶兵平定戰亂,後被皇帝冊封女將軍。
王聰兒是一個才貌雙全,有勇有謀的女子,她曾領導起義軍反抗清朝統治者,雖最後失敗,但也給清政府以沉重的一擊。
馮婉楨是清朝人,在英法侵佔北京時,她和父親一起帶領百姓和侵略軍抗衡,保護了百姓的安全。
❷ 古代的十大才女是誰
班昭、蔡文姬、謝道韞、薛濤、魚玄機、李清照、朱淑真、柳如是、林徽因、張愛玲。
1、班昭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故後世亦稱「曹大家」。
班昭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其後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後和貴人們視為老師,號「大家」。鄧太後臨朝後,曾參與政事。
2、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3、謝道韞
謝道韞(生卒年不詳),字令姜,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韞留下來的事跡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
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
在盧循孫恩之亂時,丈夫王凝之為會稽內史,但守備不力,逃出被抓後殺害。謝道韞聽聞敵至,舉措自若,拿刀出門殺敵數人才被抓。
孫恩因感其節義,故赦免道韞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後,謝道韞在會稽獨居,終生未改嫁。
4、薛濤
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女詩人,成都樂妓。
16歲入樂籍,與韋皋、元稹有過戀情,戀愛期間,薛濤自己製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脫樂籍後,終身未嫁。
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後人將薛濤與魚玄機、李冶、劉采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餘首,收於《錦江集》。
5、魚玄機
魚玄機,女,晚唐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初名魚幼微,字蕙蘭。咸通(唐懿宗年號,860—874)中為補闕李億妾,以李妻不能容,進長安咸宜觀出家為女道士。
與文學家溫庭筠為忘年交,唱和甚多。後被京兆尹溫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處死。魚玄機性聰慧,有才思,好讀書,尤工詩。與李冶、薛濤、劉采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
其詩作現存五十首,收於《全唐詩》。有《魚玄機集》一卷。其事跡見《唐才子傳》等書。
6、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7、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海寧路仲人(海寧簡志),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與李清照齊名。
生於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讀書,但一生愛情鬱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鬱早逝。
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是劫後余篇。
8、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詩人,本名楊愛,字如是,又稱河東君,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
浙江嘉興人。與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顧橫波、寇白門、陳圓圓同稱「秦淮八艷」。後嫁有「學貫天人」、「當代文章伯」之稱的明朝大才子錢謙益為側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改名為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與《尺牘》。
9、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10、張愛玲
張愛玲(1920.9.30—1995.9),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十大才女
❸ 為什麼古代的女子出門要蒙著面紗,是身體不好嗎
古代的女子出門要蒙著面紗不是身體不好,而是要保全自己的名節,不能被世人所評論,包括女子的外貌。在古代做事情都要講規矩,尤其是女子。出嫁前不可在街上隨意走動,不可不戴面紗就與旁人走進,嫁人後不可隨意上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針對女子。女子不可以,女子不可以。導致了今天的女性權利的低微。
女子上街要戴面紗不是因為自己的身體不好,而是為了保全自己作為女子的名節。在古代女子的名節貞潔同女性的性命一樣重要。這就是女子出門上街要戴面紗一個重要原因。在多數的古代電視劇中,女子不帶面紗上街的都是女扮男裝,這都是時代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世人認為男尊女卑的一種歧視。
❹ 古代女子必學的十八種技藝有哪些
古代女子必學的十八種技藝包括琴棋書畫、三從四德、女紅、相夫教子等等。
其實古代女子需要掌握的技藝有很多,不過古代的封建思想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思想放在現代已經不適用了,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傳統的技巧已經沒有學習的必要了。不過時間放在古代,富家的千金大小姐主要的學習更加自由一點,而青樓女子更多重點在於琴棋書畫方面的學習。
「今年桑葉賤如土,吳蠶戢戢多於魯。葉底時聞健食聲,樹頭颯颯初來雨。辛勤出火倏三眠,淮擬收功千萬縷。縣官何忍為繭絲,女紅切勿事纂組。愚儒請遺天下衣,各使蒼生有環堵。天寒歲暮田舒翁,白發霜風吹兩股。」-引用自虞儔《春蠶行》。
女紅是古代女子最基本的技藝。古代女子的女紅,主要是指紡線,織布,刺綉,縫紉。民間有一些女紅本領非常高的,還可進入宮廷,為皇家傳授自己的技藝,甚至辦理專門的女紅傳習所。像三國時期的趙夫人可以在指尖上織成龍鳳之錦,唐代盧眉娘可以在一尺絹上綉七卷的《法華經》,秀出了縮小版的字還絲毫不差。
普通家庭出身的古代女子能學習書目只有《內訓》、《女鑒》、《女訓》等。而富家小姐往往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比如《三字經》、《百家姓》、《詩經》等。
女紅(gōng),亦作「女工」、「女功」,或稱「女事」,屬於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環,多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綉、拼布、貼布綉、剪花、漿染等等,就稱為「女紅」。
而這項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而女紅中,最著名的就是刺綉了。
刺綉俗稱「綉花」,是在已經加工好的織物上,以針引線,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穿刺,通過運針將綉線組織成各種圖案和色彩的一種技藝,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
刺綉滲透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的願望,十指春風,充滿了熾熱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針線猶如畫家手中的筆墨丹青,可以綉出璀璨精美的圖畫,並能表達綉女的個性,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成就。
眾所周知,中國素以「絲綢之國」聞名世界,中國南部廣大地區自古以來產有蠶絲,促進了刺綉、織錦工藝的發展。刺綉熟稱「綉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織物上,以針引線,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穿刺,通過運針將綉線組織成各種圖案和色彩的一種技藝。
刺綉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文化,它與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絲絲縷縷聯系著。是婦女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對我們繼承傳統文化並發展現代的藝術創作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在外國人眼裡,刺綉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