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女吃播晴子最新視頻惹眾議:嘴角都爛了還直播,錢真有那麼香嗎
5月9日,漂亮美女吃播晴子在社交網路平台上公布了一條吃茄子面的視頻,引起了網友的強烈反響。從視頻中能夠看得出,晴子的情況並不是非常好,她嘴巴處很顯著早已破潰了,但或是堅持不懈在大口大口地進食,每天晚上的直播間都沒有停。美女吃播晴子視頻惹眾議:嘴角都爛了還直播。
② 韓國端午節吃哪些食物 韓國端午節吃什麼
1、韓國端午節通常會吃車輪餅,車輪餅類似煎餅,是用小米、粟米等澱粉加香菜、蔥粒等煎成的,但他們不吃粽子。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功將江陵端午祭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日節」等,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 粽子門的思密達粽子門-反思
思密達粽子門 與中韓兩國在端午節問題上的較量相比,更引人憂慮的是國內民眾對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疏遠。雖然端午節已經被列為我國的法定節日,但現代人對這一傳統節日內涵的了解現狀卻十分引人擔憂。之所以對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越來越不重視,除了現代生活節奏加快,時間和精力有限之外,現代傳統節日商業味兒越來越濃,也是造成人們對傳統節日感情越來越淡漠的重要原因。
民俗專家就此事表態,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講究的禮數也很多,比如插艾葉、佩香囊、包粽子……不過隨著生活節奏的越來越快,這些傳統風俗在年輕人的觀念中逐漸淡化,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對傳統節日顯得不夠熱情,在他們看來,端午節老祖宗傳下來的舊風俗,並不能吸引自己。相反,這些風俗禮節在韓國、日本等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亞洲國家。
今年是我國端午申遺成功後的首個節日。近日,網路上一則《韓國美女留學生教你吃粽子思密達》的圖片帖再次引發中韓端午之戰。帖子一經登出,立即引起諸多網友的口誅筆伐。我們發現,國人心中濃濃的端午情結被喚醒,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國人吃粽子不重禮儀,很多網友在冷靜下來後,開始進一步關注怎樣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文化。 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竟然在這一來源於本國的傳統文化風俗之一的端午節吃粽子禮儀上輸了異邦,這不能不發人深省,我魯國平覺得,中國人首先不要在人家一教育以及批評自己情況下就不問青紅皂白跳將起來,其習慣和脾氣實在很不好,這同時也充分暴露了中國人內心的浮躁心態,正好印證了其與內心缺乏信仰有關,而欠缺禮儀只不過是一個缺乏信仰的外在表象。
事實上,我們不少人一提到禮儀肯定會聯想到孔孟之道的封建禮教,號稱禮儀大國的中國人們當然不會陌生,但和害人的維護等級制以及奴化教育的封建禮教以及禮儀不同的是,提倡現代社會承傳適當的傳統禮儀絕對不是多此一舉或者畫蛇添足,比如,韓美女教我們中國人吃粽子禮儀,說實話這方面我們還真是有所欠缺,特別是到了現代利益為上的市場經濟社會,大家過端午吃粽子感覺越來越沒有「文化」、沒有「內涵」了,甚至感覺不到傳統文化習俗背後必須的紀念意義、民族信仰以及深重民族感情了,原因何在?
原來,我魯國平以為就是中國人從以前的封建禮儀或禮教太繁瑣太沉重,一下子矯枉過正,到了今天則不再重視任何禮儀了,結果雖然口耳相傳以及習慣使一些傳統習俗行為保留下來,但由於缺失禮儀的提醒以及固定、塑造,逐漸使其背後的精神所蘊所含流失成為必然。比如現代人過春節年味越來越淡了。傳統的舞龍燈、迎財神、祭祖、親友拜年等禮儀活動大量減少就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同樣禮儀,信仰以及感情之表象,信仰以及感情則為禮儀之靈魂,它們互為表裡才能夠使一項傳統文化習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位名叫「裴正熙」的自稱在北京某大學留學的韓國人說,看到很多北京人吃粽子「就像吃大米飯和鹹菜一樣,一點也不尊重先人屈原」,相反在韓國,吃粽子時需要「做完儀容」「換上韓服」「凈手」等一系列步驟,其虔誠態度不可相提並論。就說得很有幾分道理。是的,國人之所以隨便吃粽子正因為他們認為就是簡單地吃一種美食甚至東西而已,已經把傳統文化習俗背後的精神內涵忘得乾乾凈凈。更加把端午節以及粽子身上凝聚著的屈老夫子愛國主義思想和國人對民族的深厚感情之信仰拋到九霄雲外。
其次盡管愛國和愛民族的感情及其信仰不是強制教育教化就能夠開花結果的,這需要人們從內心自然和真正地感受到這個國家以及社會對個人的溫情、幸福和安全感。這方面政府和社會需要做的還很多。然而,韓美女教吃粽子禮儀,先要反思的絕對是中國網民,也不是有些人口誅筆伐、唱幾句高調便可以讓端午節以及吃粽子等我國傳統文化習俗煥發出精神光華,甚至發揚光大的。-------轉自網易博客作者魯國平 在「粽子門」中,自稱韓國留學生的美女教中國人如何吃粽子,讓中韓的端午爭端再次在網友輿論中升級,而實際上,韓國端午祭並沒有吃粽子的傳統。
在回龍觀居住的韓國人閔聖恩稱,他們在韓國時並沒有過端午祭的隆重慶祝活動,也沒有吃粽子的習慣,僅聽說古代的先人會用菖蒲草磨成的汁水洗發。「來中國之前,我根本沒有見過粽子。」閔聖恩說。正在韓國首爾留學的中國學生梁尹金也表示,韓國並沒有為了端午而放假的習慣,「我特別想念家鄉的粽子,這里根本沒有。」 中國韓國人會副會長朴濟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其實韓國端午並不吃粽子,也沒有龍舟比賽。「在韓國,端午節並不是法定節假日,只有江陵地區比較重視,有傳統的端午祭。」但朴會長表示,韓國人吃用小米、粟米加香菜、蔥等煎成的車輪餅和菖蒲糕,喝自釀的米酒,儀式包括尋找山神、祭祀山神和城隍神的祭典。
④ 韓國與中國在家庭、婚姻、禮節習俗方面有什麼異同說幾個點就行了~~謝謝啦。。。
1.服裝、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也是韓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 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 另外, 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 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大禮服也稱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廟, 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里穿的衣服。
韓服的美可以從外觀的線條, 布料的色彩及裝飾的變化中看出。強調女性頸部柔和線條的短衣, 內外邊V字型領或自然柔和的袖口曲線, 突出溫和感。 從短衣到裙子, 垂直下垂的線條都體現端莊, 賢淑。 裙子從上到下漸漸擴散細紋增加優雅之美。 線條的美在男性的服裝中也一樣。
韓服的特徵是色彩, 紋路, 裝飾等很隨意。 使用兩種以上顏色, 超越單純色彩的范圍, 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 花紋, 衣邊裝飾也增添了韓服的美。韓服可根據身份,功能,性別 ,年齡,用途,材料分類。現代觀點中,用途上的區分最有代表性。根據生活風俗用途,韓服分為婚禮服, 花甲服,節日服,周歲服等。婚禮服傳統婚禮上的韓服比平常韓服華麗。婚禮上,新郎的穿戴是褲子,短衣背心,帶結上穿外套,戴紗帽冠帶,穿木靴。新娘是紅裙黃短衣上穿圓衫,戴發簪,龍簪上垂著前綴和飄帶。 花甲宴服是子女們為花甲的父母舉辦的儀式,祝父母身體健康,長壽,這時擺上宴席祝壽。花甲宴的男性穿戴金冠草服;女性穿小禮服——唐裝。 在韓國,節日服也是必需的,春節早上必須給父母拜年,父母穿平常韓服,孩子們穿色童(七色彩緞)短衣和韓服拜年。 周歲服在韓國,孩子一周歲的時候要舉行祈求孩子,無病長壽的儀式。這時,孩子要穿周歲服。男孩子轉淺色衣服,一般是籃色邊粉紅色短衣淺紫色褲子,上面穿藍色背心,草綠色衣帶。女孩子用深綠色或黃色做短衣,周歲或特殊的日子裡穿色童短衣,最近也給周歲的女孩子穿唐裝。
傳統韓服因穿戴復雜繁瑣,只有在特殊的日子裡穿。因此,最近出現追求簡單便利的生活韓服。生活韓服種類繁多,根據材料的多樣性和設計的差異生產各種各樣的樣式。但是作為韓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服飾文化是經久不衰的。
韓服本來應該叫作朝鮮服. 只是現在朝鮮半島分成了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而韓國影響又較大. 才改叫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秋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韓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韓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紗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褲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時穿。
褲子
褲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據體形寬松製作,以適合坐式生活為特點。
綉花鞋
絲綢上有花刺綉的綉花鞋, 對襯托韓服有重要作用, 可修飾裙邊線條。
短衣相當於上衣, 男女裝有差異/ 男式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領沿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筆直但圍繞頸部和整體曲線很協調。
長衣帶
為扣好短上衣, 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女性短上衣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皺型和背心相連而成, 分為單裙, 襯裙, 套裙等
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韓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 優雅且有品位。
近代已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
女性的傳統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 看上去很優雅: 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 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 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 最近, 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
宮中服裝
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 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 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 大禮服也稱冕服, 戴冕冠。 穿冕服。 冕服是宗廟, 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里穿的衣服。
韓服的美
韓服的美可以從外觀的線條, 布料的色彩及裝飾的變化中看出。強調女性頸部柔和線條的短衣, 內外邊V字型領或自然柔和的袖口曲線, 突出溫和感。 從短衣到裙子, 垂直下垂的線條都體現端莊, 賢淑。 裙子從上到下漸漸擴散細紋增加優雅之美。 線條的美在男性的服裝中也一樣。
韓服的特徵是色彩, 紋路, 裝飾等很隨意。 使用兩種以上顏色, 超越單純色彩的范圍, 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 花紋, 衣邊裝飾也增添了韓服的美。
韓服的種類
韓服可根據身份, 功能, 性別 , 年齡, 用途, 材料分類。 現代觀點中, 用途上的區分最有代表性。 根據生活風俗用途, 韓服分為婚禮服, 花甲服, 節日服, 周歲服等。
節日服
在韓國, 春節早上必須給父母拜年, 父母穿平常韓服, 孩子們穿色童(七色彩緞)短衣和韓服拜年。
花甲宴服
是子女們為花甲的父母舉辦的儀式, 祝父母身體健康, 長壽, 這時擺上宴席祝壽。花甲宴的男性穿戴金冠草服; 女性穿小禮服一唐裝。
周歲服
在韓國, 孩子一周歲的時候要舉行祈求孩子, 無病長壽的儀式。 這時, 孩子要穿周歲服。 男孩子轉淺色衣服, 一般是籃色邊粉紅色短衣淺紫色褲子, 上面穿藍色背心, 草綠色衣帶。 女孩子用深綠色或黃色做短衣, 周歲或特殊的日子裡穿色童短衣, 最近也給周歲的女孩子穿唐裝。
婚禮服
傳統婚禮上的韓服比平常韓服華麗。 婚禮上, 新郎的穿戴是褲子, 短衣背心, 帶結上穿外套, 戴紗帽冠帶, 穿木靴。 新娘是紅裙黃短衣上穿圓衫, 戴發簪, 龍簪上垂著前綴和飄帶。
生活韓服
傳統韓服因穿戴復雜繁瑣, 只有在特殊的日子裡穿。 因此,最近出現追求簡單便利的生活韓服。 生活韓服種類繁多, 根據材料的多樣性和設計的差異生產各種各樣的樣式。 因其傳統美和價格低廉也受到國外遊客的歡迎。
2、節日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因此,像中國一樣,韓國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辭舊迎新的春節
韓國人從新羅時代就開始過春節了,在韓國,它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
韓國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很多糯米打糕,分贈鄰居和親友。從這種習俗中產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據說米糕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之意,象徵新的一年團圓美好。春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以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嚴格,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制。祭祖完畢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者則不拜年。
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並把有"裝福"寓意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模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春節期間,人們見面的寒暄問候是"新年多福"。而對於那些春節時不能回家過年的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使其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互贈禮物,禮物的種類繁多,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絢麗的紙進行包裝。
因為韓國人大都在家裡過年,所以春節期間大部分飯店都關門。
在韓國也和中國一樣有回家過年的風俗,一家人穿上絢麗多彩的韓服,自駕車奔向故鄉,構成了一幅典型的韓國節日風俗圖。韓國私家車普及率高,自駕車回鄉過年,或許還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感吧。韓國人稱春節回家探親為"歸省"。
在韓國,過春節時,一家人湊在一起多玩一種叫作"尤茨"(相當於中國的擲十二象)的游戲。女人則玩跳跳板,據說正月里跳了跳板,腳板一年都不會扎刺。另外,還有一種驅鬼的風俗,初一黃昏時,在門口拉上禁線,撒上黃土,並燃放鞭炮。睡覺時,則把小孩的鞋藏起來,以免被鬼偷去。近些年,也有些韓國人利用春節休假外出旅遊,在滑雪場上度過熱鬧的春節。
寄託期望的元夕節
韓國人將正月十五稱為元夕節或上元節,也有人稱元宵節,但並沒有吃元宵的習慣。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迎來的第一個月圓日,像中國人一樣,韓國人過節是祈求一年的豐裕和平安。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堅果,喝"耳明酒"。韓國人早餐吃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五穀飯和野菜,並叫對方的名字,對方應答"你買我的熱呀",表示新年裡的整個夏天都不會中暑。據說,這天晚上向圓月許的三個願望都會實現。大部分的韓國民俗活動集中在正月十五,這與祈求豐收的咒術形式有密切聯系。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放風箏、拔河、車戰游戲、踩銅橋、跳園舞等。此外,還有驅逐妖魔鬼怪和害蟲之意的"放鼠火",其中,濟州道的野火節最為有名。
美侖美奐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俗稱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東亞各國過端午的習俗略有不同。中國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日本和韓國就沒有。日本人過端午是男人游泳,女人洗頭;而韓國則是男人摔跤,女人用菖浦葉洗頭,盪鞦韆�還吃用艾葉做的像車輪一樣的車輪餅--艾糕。因此,韓國又將端午節稱為車輪節。
韓國人從不否認農耕社會時期為祈求豐收和安康的端午節發端於中國。在李朝時期,端午節算是一個大節,至今在偏重農業的韓國一些道郡仍將端午節看成是重要的節日,特別是"江陵端午祭"尤為有名,已成為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大型民俗祝祭活動。"祭"既有祭祀之意,也有慶典之意。其實,端午節在中國原本也是祭祀活動。"江陵端午祭"除了盪鞦韆、摔跤、長跪比賽、舉行假面舞劇、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表演農樂舞之外,還有獨特的祭祀活動,包括祭山神、祭酒神、演巫術、伐神木,等等。祭祀活動有一套完備的程序,迎神和送神都由專門的祭官主持。韓國人認為江陵的這種有特色的端午祭祀和慶典活動,不是泛指的"端午節"。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政府批准為國家級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它每年吸引國內外大量遊客參與和觀光,同時也使人從中了解韓國的民俗風情。2005年11月25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留存著中國人獨特的思念親人的文化情懷,寫照了自古以來中秋節所具有的"愛國愛家"的傳統美德。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也是韓國、日本的傳統節日。韓國人又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韓國秉承了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中秋節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國放五天假,也有公司採用串休的辦法使員工假期更長一些。韓國人極重孝道,中秋節子女能否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是衡量子女孝順與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韓國,中秋這一天不論身在何處,即使再忙也都要趕回去,與家人團聚。這種方式頗像中國的春節。所以,臨近中秋,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三千多萬人在路上,高速公路也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平時一個小時能到的地方,這天也要花上五六個鍾頭甚至更多。"秋夕"當天一家人團聚後,人們身著漂亮的韓服,開始舉行隆重的祭祀禮儀,把精心製作與買好的各種美食,如牛肉、魚、柿子、堅果等供品擺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獻祖先。接著去掃墓,祭奠親人,然後子孫給家中長輩磕頭,一起共享美餐。
晚上,韓國人和華人一樣也要出來賞月,韓國婦女們則聚集在月光下唱歌,並跳起舞蹈《羌羌水越來》。據說這種舞蹈起源於16世紀末,當時,為反抗日本侵略(中國史稱"援朝抗倭"戰爭),海軍名將李舜臣考慮到海防兵力不足,便讓婦女們在晚上圍著篝火成群跳舞,迷惑敵人,使敵人誤以為有重兵把守海岸。
中秋節是中韓兩國都有的節日,其淵源與中國也有密切關系,但在接納、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韓國中秋的習俗、食俗已與中國有所不同:韓國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為感謝祖先帶來豐收而掃墓,而中國是在清明節掃墓;韓國中秋節的正餐是早餐,中國的晚餐是正餐;中秋節韓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吃月餅,而是吃特製的松餅;中秋節在中國不是法定節日,韓國則放假五天,是一年中放假最長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因此,像中國一樣,韓國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辭舊迎新的春節
韓國人從新羅時代就開始過春節了,在韓國,它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
韓國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很多糯米打糕,分贈鄰居和親友。從這種習俗中產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據說米糕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之意,象徵新的一年團圓美好。春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以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嚴格,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制。祭祖完畢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者則不拜年。
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並把有"裝福"寓意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模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春節期間,人們見面的寒暄問候是"新年多福"。而對於那些春節時不能回家過年的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使其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互贈禮物,禮物的種類繁多,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絢麗的紙進行包裝。
因為韓國人大都在家裡過年,所以春節期間大部分飯店都關門。
在韓國也和中國一樣有回家過年的風俗,一家人穿上絢麗多彩的韓服,自駕車奔向故鄉,構成了一幅典型的韓國節日風俗圖。韓國私家車普及率高,自駕車回鄉過年,或許還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感吧。韓國人稱春節回家探親為"歸省"。
在韓國,過春節時,一家人湊在一起多玩一種叫作"尤茨"(相當於中國的擲十二象)的游戲。女人則玩跳跳板,據說正月里跳了跳板,腳板一年都不會扎刺。另外,還有一種驅鬼的風俗,初一黃昏時,在門口拉上禁線,撒上黃土,並燃放鞭炮。睡覺時,則把小孩的鞋藏起來,以免被鬼偷去。近些年,也有些韓國人利用春節休假外出旅遊,在滑雪場上度過熱鬧的春節。
寄託期望的元夕節
韓國人將正月十五稱為元夕節或上元節,也有人稱元宵節,但並沒有吃元宵的習慣。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迎來的第一個月圓日,像中國人一樣,韓國人過節是祈求一年的豐裕和平安。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堅果,喝"耳明酒"。韓國人早餐吃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五穀飯和野菜,並叫對方的名字,對方應答"你買我的熱呀",表示新年裡的整個夏天都不會中暑。據說,這天晚上向圓月許的三個願望都會實現。大部分的韓國民俗活動集中在正月十五,這與祈求豐收的咒術形式有密切聯系。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放風箏、拔河、車戰游戲、踩銅橋、跳園舞等。此外,還有驅逐妖魔鬼怪和害蟲之意的"放鼠火",其中,濟州道的野火節最為有名。
美侖美奐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俗稱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東亞各國過端午的習俗略有不同。中國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日本和韓國就沒有。日本人過端午是男人游泳,女人洗頭;而韓國則是男人摔跤,女人用菖浦葉洗頭,盪鞦韆�還吃用艾葉做的像車輪一樣的車輪餅--艾糕。因此,韓國又將端午節稱為車輪節。
韓國人從不否認農耕社會時期為祈求豐收和安康的端午節發端於中國。在李朝時期,端午節算是一個大節,至今在偏重農業的韓國一些道郡仍將端午節看成是重要的節日,特別是"江陵端午祭"尤為有名,已成為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大型民俗祝祭活動。"祭"既有祭祀之意,也有慶典之意。其實,端午節在中國原本也是祭祀活動。"江陵端午祭"除了盪鞦韆、摔跤、長跪比賽、舉行假面舞劇、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表演農樂舞之外,還有獨特的祭祀活動,包括祭山神、祭酒神、演巫術、伐神木,等等。祭祀活動有一套完備的程序,迎神和送神都由專門的祭官主持。韓國人認為江陵的這種有特色的端午祭祀和慶典活動,不是泛指的"端午節"。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政府批准為國家級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它每年吸引國內外大量遊客參與和觀光,同時也使人從中了解韓國的民俗風情。2005年11月25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留存著中國人獨特的思念親人的文化情懷,寫照了自古以來中秋節所具有的"愛國愛家"的傳統美德。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也是韓國、日本的傳統節日。韓國人又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韓國秉承了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中秋節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國放五天假,也有公司採用串休的辦法使員工假期更長一些。韓國人極重孝道,中秋節子女能否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是衡量子女孝順與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韓國,中秋這一天不論身在何處,即使再忙也都要趕回去,與家人團聚。這種方式頗像中國的春節。所以,臨近中秋,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三千多萬人在路上,高速公路也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平時一個小時能到的地方,這天也要花上五六個鍾頭甚至更多。"秋夕"當天一家人團聚後,人們身著漂亮的韓服,開始舉行隆重的祭祀禮儀,把精心製作與買好的各種美食,如牛肉、魚、柿子、堅果等供品擺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獻祖先。接著去掃墓,祭奠親人,然後子孫給家中長輩磕頭,一起共享美餐。
晚上,韓國人和華人一樣也要出來賞月,韓國婦女們則聚集在月光下唱歌,並跳起舞蹈《羌羌水越來》。據說這種舞蹈起源於16世紀末,當時,為反抗日本侵略(中國史稱"援朝抗倭"戰爭),海軍名將李舜臣考慮到海防兵力不足,便讓婦女們在晚上圍著篝火成群跳舞,迷惑敵人,使敵人誤以為有重兵把守海岸。
中秋節是中韓兩國都有的節日,其淵源與中國也有密切關系,但在接納、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韓國中秋的習俗、食俗已與中國有所不同:韓國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為感謝祖先帶來豐收而掃墓,而中國是在清明節掃墓;韓國中秋節的正餐是早餐,中國的晚餐是正餐;中秋節韓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吃月餅,而是吃特製的松餅;中秋節在中國不是法定節日,韓國則放假五天,是一年中放假最長的節日。
韓國傳統飲食
韓國有各種飲食,由於韓國過去處於農耕社會。因此從古代開始主食就以米為主。最近,韓國飲食與各種蔬菜,肉類,魚類共同組成。泡菜(發酵的辣白菜),海鮮醬(鹽漬海產品),豆醬(發酵的黃豆)等各種發酵保存食品,以營養價值和特別的味道而聞名。韓國擺餐桌的特徵是所有飲食同時擺出,傳統菜數為貧民三種,王族十二種等,擺餐桌根據面條或肉類而有所不同。與中國和日本相比韓國飲食提供湯,在韓國飯匙實用使用更頻繁。
3、傳統韓國飲食的種類
1. 米飯和粥
飯是韓國飲食的知主食,大部分人吃白菜飯。為增加營養也有時添加豆類,栗子,高梁,紅豆,大麥,穀物。粥是營養價值高的飲食。種類很多,有添加米,紅豆,南瓜,鮑魚,人參,蔬菜,雞肉,蘑菇,黃豆牙等做成的。
2. 湯
湯是上飯時必提供的飲食。湯的種類根據蔬菜,肉類,貝類,海草,牛肉骨等而不同。
3. 砂鍋
砂鍋跟湯相似但比湯更濃。最有各的砂鍋最大醬砂鍋。砂鍋的味道較辣,在砂鍋里煮好後趁熱端上來。
4. 熏和燉食品
熏和燉食品是類似蔬菜里加入醬油調味製作的食品。熏和燉食品用微火製作。
5. 拌菜
拌菜是加入鹽,醬油,椒鹽,芝麻油,蒜,洋蔥後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
6. 腌海物 (用鹽腌好的海產品)
腌海物是特別鹹的食品,用魚,海蠣子,蝦,魚子,魚內臟等發酵製作。腌海物可以做為一道菜。還可以在腌鹹菜時當調料使用。
7. 烤食品
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烤魚。
8. 煎餅
煎餅是把蘑菇,角瓜,干魚,海蠣子,青椒,加鹽和胡椒粉的肉等。放入麵粉和雞蛋里攪拌後,煎製成的類似煎糕的食品。
9. 餃子
餃子是把肉,蘑菇,角瓜,綠豆芽,豬肉等絞成陷後,用麵皮餃好的食品
⑤ 幫我找下韓國元宵節的資料。要全面些。謝謝。
韓國人以正月至三月為春,四月至六月為夏,七月至九月為秋,十月至十二月為冬。其中,表明一年開始的春節是韓國人的最大節日。這天,韓國人祭祖先,向大人拜年。
韓國有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農歷1月1日),元宵節(農歷1月15日)、端午節(農歷5月5日)、中秋節(農歷8月15日)。節日期間,多數地方都開展民俗活動,大部分韓國民俗活動集中在正月十五,這與祈求豐收的咒術形式都有密切聯系。代表性的活動有拔河、車戰游戲、踩銅橋、跳園舞等。
過去,節日便是盛大的宗教紀念活動。遠在三國時代,韓國就開始過收獲節和感恩節。這種節日包括扶余的龍鼓節,高句麗的東盟節,東瀛的舞天節。除龍鼓節於農歷12月舉行外,其他的節日活動通常在秋收後的農歷10月間舉行。在後繼的各個朝代中,節日雖有增減,但慶祝秋收和迎接農歷新年的活動一直沿襲下來。節日期間舉家團聚在一起。全家主要穿韓服,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完畢晚輩向長輩拜年。
春節
農歷1月1日,是在韓國節日當中最隆重的一個。在韓國,新年早上祭祀(向祖先貢獻飲食行大禮)祖先。 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祭祀結束後孩子們向大人拜年,大人還禮祝願。春節那一天吃年糕。這有過了年長一歲的意思。家屬和親戚們聚在一起玩擲轂游戲(用4個木塊兒玩的韓國傳統游戲)、跳跳板(姑娘站在長木板兩端輪流地跳的游戲)等游戲。並把有「裝福」意思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摸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
元宵節
農歷1月15日。新年伊始,迎接第一次圓月,祈求一年的豐裕和平安。正月15日早上祈求無病吃「鈈飪」(祈求避瘡而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堅硬的飲食)和「耳明酒」(為了一年裡兩耳能很好地聽東西而喝的酒)。早餐吃五穀飯(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飯)和野菜(用能吃的草和樹葉做的菜)並且叫對方的名字,對方答復就說「你買我的熱呀」,這有一年中夏天不要中暑的意思。正月十五的游戲有兩種:一是放風箏,有消滅一年的災難的意思;二是放鼠火,有驅逐妖魔鬼怪和害蟲的意思.。據說,正月十五日晚上,向圓月許三個願都會實現。
端午節
農歷5月5日端午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端午節婦女們用菖浦(用菖浦葉洗頭頭發光澤)洗頭,玩兒盪鞦韆, 男人摔跤,還做樣子像車輪一樣的車輪餅吃,採用這個食品的名字還把端午節稱為車輪節。
中秋節
農歷8月15日是用當年出產的水果和新谷准備食物的節日,是在韓國僅次於春節的最大的節日。秋夕這天用新谷做好食品向祖先祭祀,然後去掃墓(親自去祖先墓地放飲食敬禮),還用當年生產的谷、斗、栗子等做成松餅吃,玩拔河、羌羌水越來(大家一起握手劃圓圈轉轉)等游戲。
此外,韓國還有一些家庭節日。這些節日對所有的韓國人來說都很重要,而且總是要設宴歡慶。這些節日包括:「百日」即嬰孩出生後的第100天;「周歲」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生日;「花甲」60歲生日,這一天表明一個人已經度過了整整一個甲子的歲月。過去,由於嬰兒死亡串高,人們的壽命期短,因此人們都熱烈慶賀這些節日。
上述這些家庭節日以往都當作節日隆重慶賀,甚至遠房親戚也來祝賀。現在參加這種慶賀的人僅限於自己的家庭成員。越來越多的花甲老人現在已不在家中慶祝自己的花甲壽辰,而是選擇別的辦法,例如選擇出國旅遊來慶賀自己的壽辰。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因此,像中國一樣,韓國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辭舊迎新的春節
韓國人從新羅時代就開始過春節了,在韓國,它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
韓國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很多糯米打糕,分贈鄰居和親友。從這種習俗中產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據說米糕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之意,象徵新的一年團圓美好。春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以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嚴格,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制。祭祖完畢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者則不拜年。
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並把有"裝福"寓意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模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春節期間,人們見面的寒暄問候是"新年多福"。而對於那些春節時不能回家過年的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使其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互贈禮物,禮物的種類繁多,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絢麗的紙進行包裝。
因為韓國人大都在家裡過年,所以春節期間大部分飯店都關門。
在韓國也和中國一樣有回家過年的風俗,一家人穿上絢麗多彩的韓服,自駕車奔向故鄉,構成了一幅典型的韓國節日風俗圖。韓國私家車普及率高,自駕車回鄉過年,或許還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感吧。韓國人稱春節回家探親為"歸省"。
在韓國,過春節時,一家人湊在一起多玩一種叫作"尤茨"(相當於中國的擲十二象)的游戲。女人則玩跳跳板,據說正月里跳了跳板,腳板一年都不會扎刺。另外,還有一種驅鬼的風俗,初一黃昏時,在門口拉上禁線,撒上黃土,並燃放鞭炮。睡覺時,則把小孩的鞋藏起來,以免被鬼偷去。近些年,也有些韓國人利用春節休假外出旅遊,在滑雪場上度過熱鬧的春節。
寄託期望的元夕節
韓國人將正月十五稱為元夕節或上元節,也有人稱元宵節,但並沒有吃元宵的習慣。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迎來的第一個月圓日,像中國人一樣,韓國人過節是祈求一年的豐裕和平安。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堅果,喝"耳明酒"。韓國人早餐吃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五穀飯和野菜,並叫對方的名字,對方應答"你買我的熱呀",表示新年裡的整個夏天都不會中暑。據說,這天晚上向圓月許的三個願望都會實現。大部分的韓國民俗活動集中在正月十五,這與祈求豐收的咒術形式有密切聯系。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放風箏、拔河、車戰游戲、踩銅橋、跳園舞等。此外,還有驅逐妖魔鬼怪和害蟲之意的"放鼠火",其中,濟州道的野火節最為有名。
美侖美奐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俗稱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東亞各國過端午的習俗略有不同。中國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日本和韓國就沒有。日本人過端午是男人游泳,女人洗頭;而韓國則是男人摔跤,女人用菖浦葉洗頭,盪鞦韆�還吃用艾葉做的像車輪一樣的車輪餅--艾糕。因此,韓國又將端午節稱為車輪節。
韓國人從不否認農耕社會時期為祈求豐收和安康的端午節發端於中國。在李朝時期,端午節算是一個大節,至今在偏重農業的韓國一些道郡仍將端午節看成是重要的節日,特別是"江陵端午祭"尤為有名,已成為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大型民俗祝祭活動。"祭"既有祭祀之意,也有慶典之意。其實,端午節在中國原本也是祭祀活動。"江陵端午祭"除了盪鞦韆、摔跤、長跪比賽、舉行假面舞劇、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表演農樂舞之外,還有獨特的祭祀活動,包括祭山神、祭酒神、演巫術、伐神木,等等。祭祀活動有一套完備的程序,迎神和送神都由專門的祭官主持。韓國人認為江陵的這種有特色的端午祭祀和慶典活動,不是泛指的"端午節"。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政府批准為國家級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它每年吸引國內外大量遊客參與和觀光,同時也使人從中了解韓國的民俗風情。2005年11月25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留存著中國人獨特的思念親人的文化情懷,寫照了自古以來中秋節所具有的"愛國愛家"的傳統美德。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也是韓國、日本的傳統節日。韓國人又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韓國秉承了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中秋節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國放五天假,也有公司採用串休的辦法使員工假期更長一些。韓國人極重孝道,中秋節子女能否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是衡量子女孝順與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韓國,中秋這一天不論身在何處,即使再忙也都要趕回去,與家人團聚。這種方式頗像中國的春節。所以,臨近中秋,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三千多萬人在路上,高速公路也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平時一個小時能到的地方,這天也要花上五六個鍾頭甚至更多。"秋夕"當天一家人團聚後,人們身著漂亮的韓服,開始舉行隆重的祭祀禮儀,把精心製作與買好的各種美食,如牛肉、魚、柿子、堅果等供品擺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獻祖先。接著去掃墓,祭奠親人,然後子孫給家中長輩磕頭,一起共享美餐。
晚上,韓國人和華人一樣也要出來賞月,韓國婦女們則聚集在月光下唱歌,並跳起舞蹈《羌羌水越來》。據說這種舞蹈起源於16世紀末,當時,為反抗日本侵略(中國史稱"援朝抗倭"戰爭),海軍名將李舜臣考慮到海防兵力不足,便讓婦女們在晚上圍著篝火成群跳舞,迷惑敵人,使敵人誤以為有重兵把守海岸。
中秋節是中韓兩國都有的節日,其淵源與中國也有密切關系,但在接納、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韓國中秋的習俗、食俗已與中國有所不同:韓國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為感謝祖先帶來豐收而掃墓,而中國是在清明節掃墓;韓國中秋節的正餐是早餐,中國的晚餐是正餐;中秋節韓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吃月餅,而是吃特製的松餅;中秋節在中國不是法定節日,韓國則放假五天,是一年中放假最長的節日。
⑥ 韓國傳統飲食文化有什麼知識特色美食有哪些
提到韓國傳統飲食,很多人就會想到泡菜這類發酵食品,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韓國的醬菜和泡菜這種發酵類食品是韓國的副食,在飲食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韓國泡菜一般是酸味的,與中國的泡菜的味道有很大的區別,在發酵過程中泡菜會產生乳酸菌,有助於消化。韓國人在過節的時候往往會准備豐富的韓國料理,十分重視過節的禮節。
韓國人非常重視祭祀的文化,在祭祀的過程中十分講究食品。韓國人在祭祀時會提前准備好祭祀的食品,祭祀的糕點有特殊的要求,。不能有太過明艷的色彩。韓國人的主食一般是稀飯、飯為主,然後根據其它食品進行調節。韓國人非常喜歡吃冷盤,冷盤主要是將蔬菜直接切好,然後再加上佐料拌成,韓國人也喜歡將各種醬料拌到米飯之中,攪拌食用。
⑦ 韓國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提起韓國料理,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就只有泡菜,大醬等發酵食品。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就泡菜而言,其種類和美味的豐富,絕對超出了一般的外國人和沒有到過韓國的人的想像。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韓國的特色美食有哪些,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韓國,根據地區與季節的不同,常吃的泡菜就有三十多種,材料也千變萬化。而節假日的豐富料理以及頗有特色的傳統飲食更是讓我們見識到韓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韓國飲食以自然為本,主要特點為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膩,味覺以涼辣為主。
作為發酵食品的王國,醬類和泡菜類發酵食品一直是韓國副食的主旋律。其中,泡菜蘊含著韓國人的民族魂,是韓國的又一代名詞。韓國人餐餐離不開泡菜,其在飲食當中的地位也是不可顛覆,沒有任何食物能夠替代。不過,韓國泡菜跟以酸味為主的中國泡菜不同,自然發酵而成的韓國泡菜更是一種葯物,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乳酸菌有助於消化,據說還具有防癌作用。韓國泡菜還被美國的健康雜志稱作為世界上五大最健康的食品之一,而中國泡菜,往往會與致癌和不健康食品聯系起來。
韓國人重視過節,遵守節日習俗,在節假日中往往備有豐富的韓國料理。
跟中國的幾大傳統節日一樣,韓國也有春節(農歷1月1日),元宵節(農歷1月15日)、端午節(農歷5月5日)、中秋節(農歷8月15日)等節日,所不同的是吃的東西各有特色。春節是在韓國節日當中最隆重的一個。春節時准備的食物稱為歲饌,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年糕湯。正月初一,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糕湯。這個年糕湯有很特別的意思。在韓國過年的當天吃年糕湯就意味著多了一歲,所以年糕湯又稱「添歲餅」。元宵節傳統飲食有五穀百家飯、野菜、葯飯、印糕子、元宵、堅果等。這里主要介紹下葯飯。葯飯又名葯食,主要材料為糯米,核桃,栗子,大棗,松籽或者瓜子。韓國人民常常用葯飯來招待貴客。在盛大節日或婚禮的.日子裡,葯飯是必備飯食。正月十五吃葯飯據說可以避邪,能夠過上平安的日子。農歷5月5日端午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端午節要食用山牛蒡糕,這種糕是用葉子小而背面呈白色的多須狀山牛蒡揉和而成的切糕。因其形狀酷似車輪,又稱為「車輪餅」。其他端午節傳統食物還有防暑提神的醍醐湯,美味的鰣魚餃子,以及止瀉止汗﹑解渴消暑的五味子甜茶。
除了以上這些美食,還有很多特色食品蘊含著韓國獨有的文化和情節。
韓國粘糕,也被稱為「米糕」,在韓國傳統飲食中可稱得上是節日食品的「台柱子」,據說粘糕里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因此節日送禮不能缺了粘糕,如,孩子的第一個生日、婚禮,六十大壽,送娘家禮等。
韓國的祭祀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韓國人十分講究祭禮食品。
提前准備好食品是在節日里祭奠祖先的大事。其中,祭禮用的糕點不能用耀眼地色彩,所以用紅豆泥的時候去皮使用。另外,我們在古裝韓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宮廷餐中有一款很精美的飲食—九折飯。九折飯,顧名思義,由9種材料構成,但由於形態漂亮、做工精美而讓人不忍吃下。現在大時節或喜慶事韓國人都會吃九折板。
合理搭配飲食也是體現韓國飲食文化優越性的一大方面。
如泡菜搭配地瓜食用。泡菜是一個很好的發酵食品。但泡菜過咸,鈉含量也提高,從而有害健康。而鈉含量增加,體內的鉀成分就會將鈉成分排出到體外。地瓜由於富含鉀成分,可以提高鉀含量,因此與富含鹽的泡菜是絕佳姻緣。尤其對高血壓患者,這樣的飲食搭配更為安全。而水產品方面,明太魚由於其熱量低,味道鮮美,深受韓國人民喜歡,但是因其卵、肝臟和血液等地方含有劇毒,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是危害生命,所以搭配食用具有清潔血液作用的水芹是明智的選擇。水芹含有豐富的鈣、鉀、鐵質、維生素A、B、C等成分。其特有的解毒功能和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明太魚湯中加入水芹既可以調和湯味,又能預防食物中毒。
類似於以上菜式的經典搭配,在韓國還有很多,是韓國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的體現,值得我們好好體味。另外,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⑧ 外國人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因為現在的中國文化在國際上占越來越重的地位,中國的端午也紛紛在其他國家流行起來,下面講述一下外國人的端午,會幹些什麼。
韓國人端午忙洗頭
「小的時候,媽媽會讓我們用菖蒲水洗頭,然後再洗澡,據說這樣一年可以非常健康。韓國到現在很多人到了端午節這一天,還保持著用菖蒲水來洗澡、洗頭的風俗習慣。」一位旅居中國的韓國女士這樣回憶。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參加過龍舟賽的美國人把這一活動帶回美國,並使它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現在,美國的龍舟賽活動已從西海岸的加州和東海岸的紐約州,向沿海其它州和內陸州發展,龍舟賽從每年6月至10月的各個周末,接連不斷地舉行。在加州南部,長灘世界盃龍舟賽堪稱美國最具運動競賽性的龍舟賽。除了賽場上的龍舟競技,現場還會有中國傳統民俗技藝表演如武術、雜技、舞蹈,以及傳統民間藝術如中國書法、水墨畫、剪紙等,全面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烘托出濃濃的節慶氣息。
在德國,端午賽龍舟也落地生根了近三十年,干什麼都認真的德國人已成為劃龍舟的一把好手。每年都有數百名選手參加在法蘭克福舉行的龍舟比賽。為了保證公平,比賽所用龍舟都由主辦方提供,選手可自帶劃槳。每到龍舟節,河畔就會聚集很多觀看比賽的市民,而選手們花樣翻新的打扮也透露出參加比賽的歡樂心情。
近年來,俄羅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早在2004年,俄羅斯就在農歷端午節前夕舉辦了端午龍舟大賽,從此各種龍舟賽就越來越多。
龍舟賽活動得到不少俄羅斯民眾的喜愛,還促成當地水上運動學校開設了龍舟訓練課程,從青少年開始推廣這一項目。
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如今,被「歪果仁」玩得花樣翻新的端午節已經「粽」橫四海,成為全球人民共同的歡樂「嘉年華」……